一歲3個月的寶寶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怎麼辦?

首先介紹一下背景吧,我閨女一歲零三個月,從1歲左右就發現她脾氣有點大(跟她媽媽很像,脾氣這東西不會遺傳吧。。)以前是一不高興,比如不讓她幹什麼,就打自己的頭,現在不打頭了,開始眨眼睛來發泄自己的不滿(也怕她以後養成不好的毛病)。我跟她媽媽的教育觀點不同,我主張大聲呵斥她,告訴她不應該這麼干,讓她知道做了不對的事情爸爸媽媽是不高興的,以後不要這麼做。大概實行了一陣子發現效果不太好,還是眨眼睛,說多了就開始哭,然後你跟她說告訴爸爸媽媽下回還眨眼睛嗎,她也擺擺手表示不眨了,但是下回還這麼做。她媽媽的意思是打岔,讓孩子忽略這個動作,干點別的把注意力引開,等長大了就好了。我覺得這樣並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改正,形成習慣之後怕以後就不好教育了。閨女跟聰明,學東西很快,記憶力也挺好,只要開心的時候特聽話,讓幹嘛幹嘛,就就是發脾氣這點真讓人不知道怎麼辦了,求各位指點迷津,一個頭疼的粑粑。


謝邀。

能夠關注到寶寶的成長小細節,並認真記錄分析學習,都是好爸爸。

1.聽媽媽的。
偶發自虐行為,忽視及轉移注意力都有用。階段性問題,不擴大多半會自行消失。(我小孩經歷過階段性揪頭髮,階段性頭撞牆,階段性兜齒,階段性摳嗓子乾嘔,基本也是忽視及轉移注意力處理,完全沒有後遺症。)

2.寶寶尚在新手村,尚未開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改正】這一功能。
【做了不對的事情爸爸媽媽是不高興的,以後不要這麼做】,在這一年齡段,這種觀點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討好性人格,不利於獨立自主人格的發展
另,爸爸可以考慮加強兒童生長發育特點及幼兒心理等相關內容的學習,爸爸的以上觀點最早最早也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適用於小學階段。

3.脾氣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人為衝突越多,脾氣長的越快。
很多階段性問題,本來並不是寶寶天生的脾氣性格,會因為家長錯誤的貼標籤等應對方式,變得嚴重或固化

4.只接受天使寶寶的想法是錯誤的。完整的接受她,包括她的脾氣,會對她的生長發育更好。通過打罵/口頭教育等方式,把孩子」改造「成天使寶寶的想法是錯誤的。


希望回答會對寶寶有幫助。


一、一言不合,娃就發脾氣了?淡定

1.孩子有情緒別擔心,這恰恰是正常的表現。

情緒如同浪花。大家可以想一下,浪花是怎麼起來的?通常需要在外力的刺激和影響下,比如有風刮過、有石頭扔進來才會激起。不過一旦這些過去,就會逐步平息下來,恢復平靜。

情緒和浪花的相似之處就在於(1)情緒的產生一定是有某種刺激所引起的,(2)正常的情緒會像浪花一樣起伏波動的,會來也會自然離開。所以你的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這恰恰說明孩子發育正常,因為情緒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礎,一個整天不苟言笑看不出情緒的人,估計一般人你都不願意和他深交,所以孩子正常的情緒不需要進行管理,只需要簡單接納,或者讓他自然生髮流轉自己消化就可以。


2.什麼情況下孩子需要管理呢?

A. 情緒的起伏波動太大,如果孩子的情緒爆發的程度過於猛烈,猛烈到了嚴重的損害身心健康,影響他人的程度。比如生氣,孩子可以生氣,但如果因為生氣而氣暈過去,或者是憤怒之下拿自己的頭撞牆、把值錢的東西給摔了,那顯然就是不合適的,這種情況是需要管理的。

B. 孩子因為某件事情生氣是正常的,可是如果一個星期一個月之後,他還在生氣,那就很不正常了。這個時候,家長要及時的幫孩子將情緒排解出來。


二、如何正確看待孩子和面對孩子的情緒?

我給大家兩個建議1、消除偏見 ;2、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消除偏見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想想在孩子身上出現最多的是什麼情緒呢?其實最主要的就是這幾種,害怕、生氣、難過、高興,大家可能馬上會想,高興是好的情緒,其他三個都是不好的情緒,我希望我的孩子每天都高高興興的,其他三種最好都不要出現,可能嗎,答案是不可能、也不正常。

舉個例子: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怕怕怕」的一種情緒表達,於是很多家長就會不假思索給孩子貼個標籤,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啊?問題是膽小真的都是不好的嗎?其實恐懼、害怕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因為害怕,所以孩子會遠離讓他害怕的東西,也就從某種程度上屏蔽了被傷害。比如說怕陌生人,所以不會隨便和陌生人走,吃陌生人的東西等。家長要做的不是不讓孩子害怕,二是慢慢的要讓孩子明白,哪些人和食物是必須要害怕的,哪些人是其實不用害怕的。

所以要想管理好孩子的情緒,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消除偏見,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表現,無論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我們都要毫無芥蒂的去接納他,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最終都會有助於我們孩子身心的成長與成熟。而不是孩子一哭鬧就大加訓斥或者是煩躁不安,要孩子馬上閉嘴。

接下來的說說第二個原則,要知道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你讓孩子不要發脾氣,不要打人,可是孩子發脾氣打人的時候,你被他激怒,忍無可忍,開始發脾氣,甚至打孩子,那麼請問孩子學到的是什麼呢,是不是就是發脾氣、罵人、打人呢?但有爸媽要說了,我控制不住怎麼辦呢?這孩子實在是太氣人了。下面我就教大家幾招自我情緒控制的簡單的小技巧。

在你情緒上來的那個瞬間,可以試試以下三個辦法

1、深呼吸:深深地吸氣,把氣吸到肚子里,然後慢慢的吐出來,這會有助於減慢你的血循環和心跳,讓你逐步地冷靜下來。

2、微笑:你可以回憶一些孩子之前的比較可愛和優秀的表現,對著鏡子提拉一下自己的臉部肌肉,努力讓自己能夠笑得出來;

3、語言的暗示:比如在心理默念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不可以發飆不可以發飆,來幫助自己用理性戰勝感性的小情緒。

如果你發現這些小技巧對你來說已經不管用了,自己馬上就要爆炸了,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把你和孩子隔離開來,離開孩子離開現場。你可以跟孩子說對不起寶貝,我現在很生氣,等我離開冷靜會,我們再談這個問題好嗎。

離開後,我們該怎麼做?

· 心態調整

1、通過身體的動作來發泄情緒,比如說跑幾圈、快走幾圈等,通過身體的運動出汗,讓負面的能量快速地釋放和排解出來。或者用一些替代物來進行直接發泄,但是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不傷財,也不傷身,這個財和身,包括自己的和別人的。

2、你試著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件讓你很生氣的事情,比如,你可以這樣來問問自己:孩子這樣做一定是不好的嗎?

舉個例子,比如說像你的孩子真的是在無理取鬧、又哭又鬧,但是相比那些生悶氣的孩子,你至少應該慶幸你的孩子懂得發泄和表達出來,不會把自己憋壞。凡事總是有兩面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你可能看到孩子問題的那一面,但是你能確保自己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嗎。

再比如你的孩子老是頂嘴、很不聽話,那麼換個角度,說明你的孩子有主見,思維和口才肯定是不錯的。你的孩子很倔強,聽不進任何建議不撞南牆不回頭,那麼是不是也正好說明其實他的韌性很足,堅持很夠很有恆信。當然我也要特別建議那些情緒容易失控的家長平常有空,可以多做一個小小的練習,那就是冥想打坐,你可以配合一下空靈的音樂來讓自己的身心徹底地放鬆。


三、孩子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怎麼辦?

請看一個例子:有個媽媽跟我說,自己的女兒三歲半了,最近幾個月不知道怎麼形容他的個性才好,動不動就是發脾氣跺腳,摔東西,有的時候還拍桌子打人,要不就是生氣自己一個人跑到床上睡覺去了,反正是她錯了你不能說我應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完全用5個步驟來解決: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說他在打人或者摔東西的時候,家長需要快速地控制住孩子的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疼,會把東西摔壞,但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說「怎麼這麼不講禮貌、不講道理」。

2、告訴孩子你很理解他。可以問「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媽媽理解你。」切記,這個時候別急著解釋你的理由,因為孩子的情緒沒有平息的時候,你越解釋越壞。

3、引導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來發泄他的情緒。你可以提出建議:要不要試試打一下枕頭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喊幾聲「我很生氣」,這樣你就會覺得好多了。媽媽生氣的時候呢,也經常用這些方法。如果可以,你最好把這些可供發泄的材料及時遞到孩子的手裡,甚至可以做做示範,基本的原則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不傷身、不傷財。

4、孩子情緒平靜之後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比如說「因為家裡已經有三個類似的玩具,然後才不能給你買。但是爸爸媽媽依然愛你。」要認真地告訴孩子理由,不然孩子還是會心存不滿,甚至會留下心結。

5、教孩子用語言來表達需求和感受。比如「媽媽我很喜歡那個玩具,你不給我買我真的很生氣「。告訴孩子發脾氣哭鬧並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好好說出他的想法和理由能夠得到大人更多的回應和幫助。

總之,不能滿足的一定要堅持原則,有的家長經不起孩子的哭鬧隨意地滿足這就相當於變相的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獎勵,久而久之,孩子會把哭鬧當成要挾與控制他人的手段。

也有一些情緒激烈、個性比較直的孩子,上面的前四個步驟可能需要重複幾次才能夠逐平靜下來。

大家一定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管理好自己,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自制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用最深的愛、最溫暖的肩膀和最溫柔的堅持。慢慢的,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的底線,學會遵守規則,並且放棄這種發脾氣哭鬧的方式。


不同年齡的孩子在發脾氣無理取鬧的時候應該如何來區別對待

在五個基本步驟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年齡段,處理方式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1、兩歲以下的孩子

這個時候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安撫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配合非語言來幫助孩子去理解你的意思。在這裡要呼籲大家對於兩歲前孩子千萬不要迷信什麼哭聲免疫法,這是西方的曾經很流行的一個非常錯誤的育兒方法,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兩歲的孩子其實還理解不了。最好的做法是將孩子抱在懷裡親拍和撫摸她的後背,溫柔地對他說,寶寶很生氣對不對,媽媽知道了,媽媽愛。你不斷的重複這個動作以及這句話,安撫孩子的同時用別的事物來快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通常孩子就能夠比較快地平靜下來了。

比如我的女兒蘭蘭哭鬧的時候,我最常用的轉移他注意力的辦法只有兩個,一個是抱著他去客廳里的照片牆,讓他指認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媽媽;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對她說,我們去看大衛以及湯姆。大衛和湯姆是她比較熟悉和喜歡的回本當中的主人公的名字,這兩個辦法屢試不爽。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自然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呢,通常都能夠看懂一些大人的表情,聽懂一些語言,所以如果孩子除了哭鬧還有一些不良的行為,你想要制止,建議大家配合一些語氣和表情,來讓孩子理解你的意思,比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嚴肅冷靜地看著他的眼睛,用低沉緩慢的語氣語調告訴他,寶寶你錯了,不可以這樣,媽媽生氣了,然後你可以適當的沉默幾秒鐘,通常這個時候喊寶寶就會安靜下來,看著你。那麼你要繼續保持嚴肅的樣子,繼續沉默這樣連續幾次之後呢,寶寶就會知道這個行為是不適合不可以的。


2、兩歲到六歲的孩子

我們的辦法是什麼呢?叫做溫柔的堅持,從兩歲左右的第一叛逆期到五歲左右的第二盤叛逆期,兩到六歲兒童的衝動期,像發脾氣的挑釁,其實是非常常見的。有意思的是,其實憤怒恰好證明孩子的智力正在快速的發育,他們並不是被寵壞了,或者就是所謂的品性惡劣,他們只是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願望都是立馬可以實現的。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你可以擁抱他,用友善平靜的語氣跟他說話來安撫他的心情,告訴他無論怎麼樣都愛他,你可以一直重複這些動作和語言,但是絕對不能鬆口答應他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溫柔的堅持。

溫柔堅持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呢?來看一位媽媽的反饋吧:昨天晚上孩子哭鬧得很晚,堅持要吃巧克力,我抱著哭泣的他,告訴他媽媽愛他,但是不會給他那麼晚吃巧克力,因為會長蛀牙,他一直哭啊鬧啊,抱著我,對我又錘又打的,那麼我一直抱著他、親吻他、安撫他,我老公當時就忍不住要吼他了,我連忙要我老公迴避。我對兒子說:哭出來好受些,那你就哭吧,媽媽陪著你,但是巧克力必須到明天才能吃。就這樣我們堅持了一個小時,他終於不哭了,突然說媽媽我愛你……

在處理孩子的無理取鬧時,冷代表的是原則,熱代表的是安撫。兩到六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多項心理品質塑造與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注意冷熱均衡,冷中有熱 ,熱中有冷。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到了6歲以上,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來應對仍然會無理取鬧的孩子呢?通常六歲後的孩子應該有一定的自制力了,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還無理取鬧的話呢,大家除了溫柔的堅持,還可以適當地採取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叫做冷處理。比如當孩子對你的友善安撫和提供的建議幫助無動於衷,你可以馬上離開他的房間,把他隔離開來,讓他自己去冷靜的消化一下。


四、如何讓孩子自己學會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一般來說,孩子暴躁易怒或者動不動就哭,總是比較容易引起爸媽的關注。但其實總是很乖、很安靜,不哭不鬧也不著急的孩子,有時候需要爸媽更多的注意,他們很有可能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時間一長,負面情緒積累多了,就會超出孩子的承受極限、容易奔潰。所以,無論哪種性格特質的孩子,都需要提升自我情緒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負面情緒的管理能力。

有媽媽說,孩子三歲,有一天和其他小朋友在幼兒園裡面玩。眼見著,有一個稍大一點的男孩要踩到我孩子了,那個男孩的媽媽就連忙跑上去,把我家孩子猛力拖開了,然後大聲叫著你這樣會被哥哥踩到的。我兒子顯然嚇了一跳,還沒得我上去溝通,那個媽媽就拉著她的孩子走了。我走過去的時候,孩子就獃獃站在那裡,無論我和老師怎麼邀請他,他都不敢再玩了。後來我們回家,一路上他都沒怎麼說話……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幫孩子疏導呢?通常可以採取三步驟:

1、幫助孩子排解情緒。你可以溫柔地抱著孩子,描述你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比如那個阿姨幫你拖開,你很不開心對嗎?如果孩子確認,你可以接著問他,對於這件事,你有些什麼感受 ?如果孩子還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情緒,也可以幫助他講出來,並加以確認,比如阿姨突然拉你是不是把你嚇到了?

讓孩子把情緒和感受說出來本身是一個疏導排解的過程,這和我們成人在心情鬱悶痛苦的時候,找個死黨和洋酒吐吐槽道理是一樣的。除了傾訴,你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簡單的發泄情緒的方式。

· 語言暗示。比如我女兒脾氣急,如果一件事情她做不好就會很急躁,我就用很慢很柔的語氣提醒他,不著急慢慢來。因為這樣的話說過很多次,她久而久之就理解了,只要我一說不著急,她就會馬上接一句」慢慢來不著急,稍等一下」,你經常對孩子說的暗示語言會讓他學會等待,延遲滿足。

· 讓孩子用繪畫來發泄情緒。這個方法對於比較內向或者敏感的,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是最可行的方式,你可以在家裡準備一面發泄牆,或者配上各種顏色的筆,幾張大白紙,或者是廢報紙之類的,讓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隨時用不同顏色的畫出不同的內容,來表達和宣洩的情緒。

· 讓孩子去運動運動。孩子情緒壓抑的時候,不妨帶他出去運動一下。

· 發泄枕。給孩子準備幾個柔軟的抱枕,告訴他這是專屬的發泄枕,不高興、難過的時候都是可以隨時拿這幾個枕頭去狠狠地砸牆發泄一下的。

必要的時候告訴孩子:要哭就哭吧,哭完舒服很多。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出來,可以說:寶貝,我要怎麼做,你才感覺更舒服呢?

2、讓孩子學會反省自身。當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和孩子說,阿姨這麼做是不是也有道理啊,她本身並沒有惡意,她怕你被大哥哥踩到,是為了保護你。你是不是也該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光顧著玩了,沒有注意到跟哥哥靠得太近了有危險。

3、補救、預防,而不是一犯再犯。上面說的這個案例,因為對方已經離開現場了,而且也不認識對方,所以這件事情來不及補救了。但是作為爸媽,我們還是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一下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孩子可能就會說我要謝謝阿姨的提醒,我以後也要小心點,但我也要跟阿姨說,別這樣拖拉我。

爸媽也要記得,預防也總是比補救更好,所以可以問問,下次怎麼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啊?孩子也會思考,會跟你交流,以後他就知道怎麼再玩樂中注意安全了。

五、 理解孩子不良情緒

如果孩子有不良情緒,可能是生理因素:

1)正常口欲期:一歲以前。吃手,咬人,品嘗物品,正常。

2)長牙不舒服。

3)手部力量的發展。咬人,摔東西。判斷:實施的時候是快樂的笑呵呵的,就是生理因素。

建議:兩個辦法。一、尋找代替物,如提供食品,滿足咬、打、扔。二,嚴肅制止,不要過度反應。孩子可以看懂表情。不要高聲大叫,這隻會強化他的行為。要皺著眉頭,表情嚴肅,說:寶寶,你這樣不對。慢慢孩子會意識到不對。


也可能是心理因素:

1) 發泄自己的不滿、負面情緒。

1歲以後到2歲,強烈的自我中心。所以不滿就會咬人、打人之類。或者被忽視、冷落、分離等。如果出現憤怒的表情,那就是發泄情緒。其實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更多的愛,所以應該溫柔的引導:媽媽知道你不高興了。輕輕的安撫,親吻等,或者轉移注意力。平靜後告訴他這樣不對:別人也會疼,也會難過,這樣別人就不願意跟你玩咯。

2) 不良的模仿。

模仿其他的小朋友咬人,打人。在幼兒園學習不良行為。咬完我還笑,我說:媽媽疼。她趕緊安撫。我讓她道歉。她說不了。我說:以後不許這樣。說這樣不說咬人,是為了淡化。告訴孩子第一時間道歉、安撫。


當然也可能是能力因素:

因為辭彙系統不發達,不好表達自己,所以用本能手段來表達:比如推拉打鬧等。一般表情輕鬆、甚至快樂。家長:先制止。再提示。比如:你是不是很喜歡毛毛?媽媽教你。我很喜歡你,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合理的表達友好意願。要多多利用繪本、兒歌,教會孩子正確的溝通。好的繪本:小熊寶寶;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除了以上因素,還有性格原因:蠻橫、霸道。確保孩子懂得表達,但還是要欺負人,那就是要高度重視。讓孩子道歉還要設定獎勵懲罰。

小結:愛就是深深的接納,不論是負面情緒還是不良行為。要接納他們所有的行為,接納越多,越能處理這些行為,越能夠感染孩子。一定要接納孩子!

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咪OK」(ID:mami-ok):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成員指導。關注0-6歲寶寶大腦發育、早期發展等靠譜育兒知識。也可以加微信號:ok15932936,和高知麻麻做朋友。


發脾氣的寶寶到底「想說」什麼?

作者:DrKing科學家庭育兒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能聽懂寶寶發脾氣時在「說」什麼嗎?

我感覺最近寶寶變得愛發脾氣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吃輔食的時候,寶寶伸手想要拿勺子,於是就給了他。寶寶食慾很好,也吃得很香,但卻突然發起脾氣哭起來了。

我覺得最近寶寶變得容易生氣了,是寶寶開始會動腦子了呢?還是僅僅單純地發脾氣呢?

說明寶寶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了,是進一步成長的證明。

寶寶對勺子感興趣是好事,這時讓他拿著也是對的,就讓寶寶隨便玩吧。

寶寶吃飯過程中突然哭了起來,我想肯定是有理由的。比如說特別想吃卻不能痛快地吃,或者媽媽餵食的速度與寶寶進食的速度不合拍等。

媽媽雖然不知道,但寶寶的哭泣是有道理的。

現在寶寶已經有一定的感情表達能力了,那麼理所當然就不會只是老老實實地吃飯了。

所以,家長不要光想著:「真是的,為什麼不肯好好地吃飯呢」。

「生氣」是寶寶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因此還不如轉變一下思維方式:「哇!寶寶長得好快呀,會表達感情了呀!」

別人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時,寶寶就會發火,什麼原因呢?

最近,在自己的想法不能被別人理解的時候,寶寶就會發起火來。

我拚命地猜測寶寶的想法到底是什麼,但是寶寶依然顯得煩躁不安。是不是上幼兒園造成的呢?

要表現出與寶寶共鳴的姿態, 並想辦法轉移其注意力。

1歲左右的嬰兒,心裡儘管有某種想法,比如「我感覺是這樣」、「我想這樣做」等,卻不能用語言或行動表達出來,在難以忍耐的情況下,就會顯得焦躁不安或者會感到精神壓抑。

父母這時候要表現出充分理解寶寶的態度。

跟孩子說:「是挺討厭的」、「寶寶發火了,是吧。」然後,想辦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吸引孩子一起玩遊戲。比如可以說:「看看畫冊好不好呀」、「一起來搭積木吧」等。

另外,上幼兒園這個事情對嬰兒的情緒也有一定的影響。環境變了,還要和沒有見過的人接觸,寶寶肯定會感到茫然失措的。

克服了這些困難,在孩子的眼裡世界就會更加寬闊,所以就當做寶寶人生途中的一個磨鍊吧。

寶寶不滿意的時候,會敲打自己的腦袋。怎麼辦呢?

我家寶寶淘氣被批評的時候,也許是不高興了吧,有時會用手敲打自己的腦袋,有時還會去撞牆。我擔心在發育方面是否有什麼問題呢?

感情亢奮的表現,以後漸漸地就能控制自己了。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一點點地自己會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於是自我意識也開始萌發了。

但是,畢竟孩子一個人自己能夠做的事情還很有限,事情的結果不如意的話,有時就會發起火來。

換句話說,發火是孩子感情亢奮的表現。

有的孩子這時候會投擲玩具,還有的孩子會咚咚地敲自己的腦袋。

孩子們通過這些事情,漸漸地就會懂得不是任何事情你想怎樣就會怎樣的,這樣才能成長起來。

一般來說,孩子不會做那些讓自己的身體受到的損害超過極限的事情。所以,隨著成長發育,早晚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

寶寶老是亂摔東西,勸也不聽。怎麼辦呢?

不管是吃的東西還是玩的玩具,稍不如意就隨意亂摔。心平氣和地告訴寶寶不能這麼做,可是根本不聽,還是老樣子繼續這麼做。

不聽是正常的,要耐心地反覆勸說。

這個時期,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撒嬌或以自己為中心只顧自己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了。

不高興的時候亂摔東西是其中一種典型的行為,是寶寶成長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因此,即使反覆說給寶寶聽,寶寶還是亂摔東西這並不奇怪。

應對的方法只有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這麼做是不對的;還有就是在寶寶亂摔東西的時候,媽媽表演一下給寶寶看。

例如,在寶寶把玩具汽車摔出去的時候,媽媽就可以對寶寶說:「別摔車車呀,輕拿輕放車車也很高興的呀!」

再比如說,兔子娃娃被亂扔的時候,又可以跟寶寶說:「哇!好疼呀!兔寶寶哭起來了呀!」以玩具代言人的身份,向孩子訴說玩具的感受。

在亂丟胡蘿蔔的時候,可以說:「寶寶要是好好吃的話,胡蘿蔔該多高興啊!」

在這樣反反覆復的過程中,孩子就會慢慢地知道應該照料別人,愛護物品的道理了。

遇到不如意的事,任何場合寶寶都會大鬧,怎麼辦呢?

如果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不管在什麼地方,寶寶都會號啕大哭。真希望寶寶能夠聽話一點就好了。

把孩子的情緒,用容易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

自我意識有了一定的發展,這時最容易聽到寶寶說「不願意」, 「不行」,「我自己來做」等。

孩子能夠表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號啕大哭也是表現形式的一種。如果硬要孩子聽從父母的話,也許就會扼殺孩子好不容易的表現機會。

最好的應對是把孩子的情緒,用容易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說給寶寶聽。

比如可以說「沒能做好,所以寶寶生氣了是吧」,「寶寶想做卻不能做,真傷心呀」。

之後,雙方在產生共鳴的時候,再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這兒有危險,沒有辦法玩啊」, 「這裡是要保持安靜的場所,所以,寶寶忍耐一下吧。」

通過這樣對應,孩子就會慢慢地學會控制自己情緒。

如果有小朋友不順從自己意願的時候,就會打小朋友。怎麼辦呢?

孩子想要玩具的時候,就會打小朋友,把玩具搶過來。若不能如願,就會大哭大叫,讓人不知如何是好。不管怎樣跟孩子說不許打人,都沒有用。

要想讓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感情,就要注意平時大人對孩子的態度。

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感情,是要花相當長的時間的,這期間需要大人與孩子進行充分的交流。

重要的是,此時父母要表現出對孩子表示理解的態度。「你想要小朋友的玩具是吧。」

然後,跟孩子說:「打人的話,小朋友會疼的呀。挨打的人,怎麼會把玩具借給你呢 ?」

如果孩子還是不住手的話,就暫且把孩子拉開吧。

在平時的生活中,讓孩子能感覺到被人理解,心理上也能夠得到滿足,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樣就比較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感情。

所以,除了必須禁止的事情以外,其餘的都可以把心放寬一點,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活動。

因為一點兒小事,孩子就大哭大鬧。如何處理才好呢?

僅僅因為很小的一點兒小事,孩子就大哭大鬧蠻不講理,父母都不知如何是好。

雖然我跟孩子說:「想讓媽媽給你做什麼呀?說說看?」但似乎孩子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如何處理才好呢?

用具體的語言說出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情緒越來越豐富,心中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卻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大哭大鬧讓大人不知如何是好,原因就在於此。

這時,爸爸媽媽要察覺到孩子的這種處境,要用語言幫孩子解脫困境。

但是,不要說:「你怎麼啦?」「想讓媽媽給你做什麼呀?」而要說:「想再玩一會兒是嗎?」「寶寶累了,不願意走路了是嗎?」像這樣,把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想說出的事情,用具體的語言來詢問孩子。

受爸爸媽媽關心的語氣感染,孩子的心情慢慢地就會舒展開來,這將有益於促進孩子努力地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寶寶有時會咬媽媽甚至朋友,怎麼辦呢?

寶寶在不滿意或興奮的時候,有時會突然咬人,讓我不知所措。除了媽媽以外,有時也會咬別的朋友,怎樣才能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呢?寶寶會說話以後,能改掉這個毛病嗎?

現在只能採取躲避的辦法, 將來批評寶寶時才能懂。

嬰兒在這個時期自我意識開始一點點地萌發並且開始表達自己的意志了,經常用發火或是用突然發出怪聲的方式來表達感情。像您說的那樣咬人與發怪聲一樣,都是孩子想訴說自己的某種感受。

但是,嬰兒並不知道這是不對的,也沒有能力意識到咬人是要被批評的。

所以,這時批評孩子也是對牛彈琴,寶寶是不會改正的。


嬰兒要到3歲左右才會理解大人批評自己的含義是什麼,現在能做的事情只能是當您感到寶寶要咬你的時候,趕緊躲開。


當然,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太久的,沒有必要太擔心。

文中觀點出自《不慌不愁當寶媽》(加部一彥、佐佐木聰子 著 東方出版社),已獲得本套書獨家授權內容發布。轉載註明來源!


最近不少寶媽發現寶寶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出現各種發脾氣的現象,生起氣來簡直就像個熊孩子一樣,菜媽給大家全面解讀一下關於寶寶發脾氣的事??


1.發脾氣的定義和表現:

那麼什麼樣的行為算是發脾氣呢?菜媽來說一下孩子發脾氣的具體表現:


發脾氣就是孩子在受到一些困難或者挫折以後哭叫吵鬧的現象,尤其以幼兒期和學齡前期最為常見。產生原因多是和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關,不少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對於孩子的各類要求有求必應,導致孩子萬一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大發雷霆,長期下去就會養成易怒的性格。

菜媽列舉一些孩子發脾氣的具體表現,看看你家的孩子有沒有出現過:

哭鬧不止、大喊大叫、就地打滾、撕扯衣服頭髮甚至用頭撞牆等過激行為都屬於發脾氣的表現,在這個時候去勸說或者哄勸多是無效的,只有滿足了他的要求或長時間的不予理睬他才會慢慢平息。


2.發脾氣的原因:

原因一、無緣無故的無理取鬧。菜媽覺得很多孩子一定都有過這種情況出現,例如在街上看到玩具想要,家長不給買就會大哭大鬧;或者家長急著要去其他地方時不想讓家長離開等等這些事情,都會引起孩子發脾氣;

原因二、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突然遭遇失敗。例如搭積木搭到了很高結果突然倒了,可能就會讓孩子覺得有挫敗感,從而哭鬧不止;

原因三、覺得受了冷落或者被忽視。不少孩子覺得自己在某一個時刻被爸媽給忽視了,例如急切的想要和家長說一些事情,而家長正在忙碌沒有理會他時。孩子可能就會發脾氣;

原因四、不能及時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有一些孩子對於自己想要玩或吃的東西沒有耐心去多等待一會,自制力較弱,希望想要的東西能夠立馬能到滿足,稍微晚了一會就會開始生氣哭鬧。


3.家長該如何應對:

遇到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會採取打罵的方式, 其實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讓菜媽來說一說:


方法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對於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寶寶,給他講各種大道理他是聽不懂的,這個時候就要去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儘可能的從當前的事情當中脫離出來,去把注意力放到一些新鮮的事物上去。


方法二:拉近距離,耐心教導


當孩子受到挫敗時,要告訴他「這件事情其他人也遇到過,大家都沒有成功」,讓孩子知道這件事不是由於自己的問題,從而減輕他心理上的壓力和自責,這樣子的表達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離,然後可以抱一抱孩子來進一步緩解他緊張的情緒,等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再去告訴他事情失敗的原因,和他一起去解決這件事情。


方法三:拒絕的同時給出其他的安慰


當孩子要求得到某樣東西時,家長們一般都會嚴厲的拒絕,好一些的可能會給出一些理由,例如孩子想吃巧克力,家長會告訴他,太甜容易長蛀牙,這個時候其實可以給出一些其他的食物,例如一個蘋果或者其他更健康的東西,讓他的要求從其他方面得到滿足。


4.這幾點平時生活要注意:

下面菜媽有幾點要告訴寶媽們,尤其是平時生活中就要樹立和養成的,能夠有效的改善孩子愛發脾氣的情況:


1.平時就要立規矩,守原則。例如吃完午飯後就必須午睡,或者每周只能買一次玩具等等,這種方法讓孩子在潛意識中無形樹立了很多必須遵守的規則,並逐漸的養成習慣。

2.適當的表揚孩子。如果孩子一整天都沒有哭鬧或者發脾氣的情況出現,可以多去誇獎下孩子,或者用其他小零食和玩具來獎勵他。

3.家長之間在教育方法上要達成一致。有些家庭媽媽會嚴厲,但是爸爸比較溺愛孩子,於是導致孩子在媽媽那裡得不到的會去爸爸那裡要,這樣的話會失去規則性。所以父母之間要達成個一致的原則,例如孩子每周可以吃幾次糖果或者什麼時候是孩子自己獨立的遊戲時間等等,這樣的話不至於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


作者:職業規劃師黃銘峰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633459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0--3歲兒童常見行為應對:

01、不吃

https://pic3.zhimg.com/v2-0728426770c166d134975c228b7ea5b6_b.jpg

不要強行喂,大人自己先別著急、別生氣,小孩不想吃是真實的生理反應,他與大人的進食時間間隔不一樣,通過觀察找到他需要進食的時間規律,能吃多少算多少。

不要埋怨他又不聽話、不能幹,更不能把桌子一拍、碗一摔惡狠狠的說:「餓死你」。他一點問題沒有,他不可能有意跟你對著干。不能幹的是大人——你沒有發現他的特點和規律。

有時還可以嘗試一些其他方法,比如他不吃藥,你加點糖、把杯子換奶瓶、改變溫度等等。把要做的事當作科學實驗,找出特點和規律。

磨刀不誤砍柴工,前面用點心思後面就輕鬆多了,關鍵是大人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這對孩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你煩躁的情緒對他產生的危害遠遠大過他吃下那點東西對他的好處。

你自己想一想,你自己是願意吃一口氣、弄個不開心還是吃一頓大餐、海鮮,你沒胃口的時候你的親友硬讓你吃你是什麼感覺?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你的孩子。他跟你是一樣的、平等的,他只是說不出來自己的感受而已。

日常生活中,你以這種理性的、為對方著想(理解別人)、平等尊重對方的方式,時間長了,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形成這些良好的品格和性格,你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自覺不自覺的塑造他的品格和性格,你的不良情緒對他產生的相應的情緒反應也許慢慢的進入到了他的潛意識,產生你無法預料的結果。

你勤快、節儉、樸實。。。。。。他天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這個「染缸「里,還需要別人教嗎?再蠢的人也不自覺的受到了足夠的熏陶,你相信你的孩子有這麼蠢?這麼頑固不化嗎? 任何動物的生存技能都是從模仿、學習父母的生活實踐開始的。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慎用蠻力、武力是家長愛心和智慧的體現,即使以後長大一些也是同樣。大人不能認為小孩誠心跟你做對、調皮搗蛋,心想:老子不信治不了你這個小傢伙,那你爹(老娘)我不白長這一身力氣?大人濫用蠻力、武力對付兒童是大人極其無能的表現。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當遇到危險、或者孩子發燒39度不肯打針,醫生總扎不到血管(因為孩子亂動),這是你使用蠻力、武力的時候了,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什麼都不用說,像警察摁犯人一樣死死地把孩子摁住。記住:即使這個時候也別打他、罵他、責怪他。

02、咬手指

所有小孩都這樣,主要原因是長牙齒,癢。

大人傷口癒合時,長新肉很癢,也忍不住去扣一扣,說不定還扣爛了,沒看見誰自己打自己一個嘴巴,小孩牙齦癢,總有把手指弄到嘴巴里,這是正常生理反應,不必大驚小怪,我見過好多家長碰到小孩這樣又急又氣、又打又罵,孩子嚇得呆若木雞。

其實奶嘴是個很好的解決辦法,西方國家很多見。

03、摔東西

家長可以將危險的、重要的東西收起來,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他能拿到的東西原則上是可以任他摸、任他玩、任他撕扯、任他摔,不要以為給他玩具、皮球、娃娃,他就只能玩這些你指定、你希望他玩的東西,一張破紙、一塊破布、一個塑料包裝袋,在他看了沒有不同的意義,可能更好玩。

他對大人覺得討厭的、不屑一顧的、不應該去弄的東西有好奇心,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有些大人想不到的東西,他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可以說你 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花不少錢,想讓他開心、不哭不鬧都達不到這個效果。

有好奇心。沒弄過的東西要去體驗一下(有這個勇氣、有探索精神、體驗更廣的外部世界)。

很開心(良好情緒有益於心理健康)。多活動有益於身體健康、身體和大腦的靈活性、玩累了餓了就會吃得飽睡得香。

多種多樣的玩耍、遊戲是這個年齡段最好的教育方式。

04、打架、咬人

只要不打傷、咬傷都不要緊,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遊戲的一種,碰到危險(下手重、咬得很)需要阻止 ,但不要責怪、指教、更不能打罵。

首先你要放心:所有的你認為的這些「不良行為」不會成為以後的習慣,習慣的養成都是4歲以後的事情。

科學家已經發現任何人種成年後都沒有對4歲之前的任何記憶(原因不清楚)。

你自己可以想一想,你現在的習慣有沒有哪個是你4歲之前養成的?絕不可能。

第二大人打架的主要危害還是來自心理方面,會造成緊張、氣憤、恐懼、仇恨等非常負面的情緒,小孩打架是好玩,不會氣憤、恐懼(前提不傷、不太痛),更不會記仇。就算他不高興了打別人一下也是他這個年齡正常的情緒表達,他這個都不會你覺得是個好事嗎?

下手重時很簡單,心平氣和的扯開就行了,你責怪、恐嚇(比如:小心挨打、不要你了等等)、指教他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有壞處(嚇著他了、玩得好好的搞得他不開心)。

05、爬桌子、爬窗戶

對於他來說也是遊戲的一種,對於任何一種遊戲首先要持鼓勵的態度,至少不能夠阻止、打斷、訓斥、恐嚇,你就陪著他、看著他、危險的時候保護他。

遊戲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且是這個年齡段最好的學習方式,爬桌子、爬窗戶 首先他要知道並逐漸體會什麼時候用手、什麼時候用腳、用多大的力、有高有矮從哪邊上哪邊下 、什麼情況會摔下來、摔的有有多厲害、痛到什麼程度等等。

你中間不去阻止他,時間長了他也許能體會到怎樣從頭到尾完成一件事情,不半途而廢;怎樣獨立做一些事情;靠自己不靠別人;什麼時候需要別人的幫助等等。這種生動、有效的學習勝過任何語言的指教。

06、聽音樂

人的大腦左腦主要處理理性、邏輯思維;右腦主要處理語言、音樂、藝術等感性、形象思維。嬰兒沒出身之前,在娘肚子里就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和需要,這是胎教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

他也許不明白音樂的涵義,但他能感受到節奏、快慢、聲音高低,也許能感受到快樂、憂傷痛苦肯定談不上舒服不舒服也許能感受一點。

總之聽音樂、喜歡音樂對任何年齡段的孩子以及成人都很重要。

喜歡比掌握更重要,這個做起來也不難,你每天給他放各種不同的古典音樂、西洋音樂、也可以有少量的現代流行音樂,時間長了難免有某種音樂能夠觸動他,也許他會感興趣、會喜歡。

07、模仿

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尤其對於嬰幼兒是至關重要的方式,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是通過觀察、模仿父母學習並獲得各種生活技能的。這是包括人在內各種動物天生的本能。

https://pic2.zhimg.com/v2-6d4da96cfdd5bc592ee0b621983e6571_b.jpg

你打電話、你開電視機、遙控換台、開關空調風扇。。。。。。你從來沒有意識教過他,你經常做的動作、事情,他自然而然模仿得像模像樣,超乎你的想像,就像貓抓老鼠、獅子抓野牛野馬,根本不需要語言的教導自然就學會了。

指教,大人習慣了用語言來指教,這是個很糟糕的事情。

你有沒有想過你自己想不想別人來指教你?你自己不希望別人這樣對待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你的孩子?他不聽你的不是他的錯,是你自己的錯。即使孩子再大一點也是這樣。這就是你要尊重對方、尊重孩子,平等的用適合他的方式與他交流的理由和重要性,你要通過你自己的行為他提供可供模仿的樣板。

你經常搞衛生,他時不時也去抓一下掃把、撮箕;你喂它吃飯他不吃,等你吃飯時他到碗里來抓飯抓菜;你在廚房煮飯炒菜,他也到灶台旁邊想試試身手;你用電腦他也總要搞鍵盤;你彈古箏他也能撥動著炫弄出聲音.......

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威力,你沒有想讓他乾的事情他自然學會了,你想讓他乾的事情他就是不幹,而且你想讓他做的事情也許根本不適合他這個年齡,比如他只會用哭笑和動作表達自己意願和情緒時,你就急著跟他說話;他連媽媽都不會喊你就急著要教他更為複雜的語言;他連東西都抓不穩你就想讓他畫畫;他還不會走你就想讓他跑。

只有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規律,你才會明白什麼是他需要的,什麼是適合他的。

08、認生

很多小孩認生,主要原因可能是媽媽或保姆時間帶長了,很少接觸外人,當然不同的孩子會有一些個體差異。

https://pic3.zhimg.com/v2-e6823bd4534c5344863733782990fad2_b.jpg

我認為認生不是什麼好事,但也是嬰幼兒正常的生理、心理反應。小孩多接觸一點外界豐富多彩的事務;男女老少各種各樣的人物,對小孩大腦、情緒系統的發育完善肯定有好處,一天到晚悶在家裡,誰也沒見過自然認生,時間長了一方面對母親產生過度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會變得更加膽小,甚至可能發展成以後的自卑、懦弱、不善與人交往等。

這個問題看似一個小問題,我認為應該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1)性格的形成,越小越關鍵,大了以後性格很難改變。

2)多接觸外部世界和各種各樣的人,從生到死都很重要,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後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3)關注孩子的性格形成過程;積極、健康、快樂的情緒和心理,避免恐懼、膽怯、緊張焦慮、封閉、自卑等不良情緒和心理,比孩子吃什麼、學什麼都重要。

4)快樂、愛好、及興趣的培養也主要依靠 多接觸外部世界和各種各樣的人。

如果有認生問題,解決起來其實很簡單。如果把這個當作一個很小的心理障礙,嬰幼兒在不會說話之前,顯然認知療法不起作用,多數情況使用系統脫敏法能解決問題,我的小孩開始連爸爸都不要,逐步接觸、逐步加大量、態度溫和以消除他的緊張和敏感,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解決問題了。從身邊的親人開始,再逐步接觸外面其他人,再逐步加大量,這就是系統脫敏法。

09、愛哭

哭是嬰幼兒正常的、真實的生理、心理反應,是身體不舒服、心理不高興的表現,這個年齡不哭麻煩就大了,有可能有孤獨症或其他心理障礙,孩子哭,父母你先別煩躁,你首先心裡可以暗自慶幸:至少他是一個健康的孩子。

https://pic3.zhimg.com/v2-72eae87c316a478eb5e1952972c0d512_b.jpg

哭得過多,你別急也彆氣,這不是孩子的錯,還是大人的錯,總之你要牢記一條:這個年齡的孩子天真無暇,無暇就是沒有一點缺點、沒有一點錯,錯的永遠是大人,錯在你沒有找到他的特點、他的規律,採取適合於他的方式解決問題,他現在不具備這個能力,這個工作必須要由家長來完成;錯在你老覺得小孩老給你找麻煩、什麼事都不如你的意,老對他發脾氣、甚至又打又罵。

哭得過多原因很簡單:

1 生理上餓了、困了、摔痛了、冷熱不適、生病了

2 不高興了(比如你不讓他玩這樣、玩那樣;對他法脾氣、打他罵他了)。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生理上的問題首先解決他的生理需求。

1)平時多活動、多玩耍(類似與成年人多鍛煉身體);

2)保證足夠的營養,身體更結實、免於系統抵抗力更強。心理、情緒上的不高興,解決的辦法是:父母的陪伴(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陪他玩,而且多陪他玩,而不是他玩得開心的時候,你去阻止他、打斷他、訓斥他)、母親的撫慰。

玩耍就是他最重要的工作;玩耍能解決他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玩耍就是最好的學習;玩耍是他健康、快樂成長的最主要的方式。

10、情緒

嬰幼兒的情緒表達特點是直接、真實,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具有成年人不具有的美德,同時在一歲之前這也是孩子唯一的語言。

這個年齡段至關重要的就是培養一個積極、健康、活潑、快樂的情緒和性格基礎;避免緊張、焦慮、恐懼、氣憤、煩躁等不良情緒對性格形成產生的不利影響,甚至由於這些不良情緒進入幼小的心靈、進入潛意識導致成年後嚴重的性格、心理障礙和疾病,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大多數家長覺得孩子這麼小,沒什麼要管的、沒什麼要教的,有吃有穿有用就行了的時候,我如履薄冰,擔心由於父母的一時疏忽、一念之差會導致孩子的終身遺憾。

這樣的極端事例太多了:盧剛、馬加爵、特德·凱辛斯基(美國頭號通緝犯、炸彈怪客、科技天才)還有更多我們天天看得見卻意識不到的一籮筐的人生大大小小的不幸和災難,也許就是在在幼年、青少年時期埋下的種子。

就算孩子不能成為極品、正品,但不能成為次品、廢品,更不能成為危害社會的危險品。也許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善良、美好的願望卻孕育著一個次品、廢品、甚至危險品的誕生。

更多智庫思想請關注微信訂閱號:tongshi_zhiku(通識智庫)

開啟讚賞


看過幾本專家的育兒書,寫了一篇這方面的文章,試著回答下。


媽媽,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01

最近,浩同學在做作業時,常常莫名其妙地鬧情緒。只要我檢查出錯題要他改正,他就特別煩躁、抗拒,有時還大聲頂嘴。

都說三月的天,娃娃的臉。小孩子的壞情緒總是說來就來,前一刻還是乖巧可愛的小天使,一眨眼就變成不可理喻「小怪獸」。4歲的孩子可能因為不能像蜘蛛俠一樣在天花板上爬而極度憤怒,5年級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在歌唱比賽中沒拿第一名而長時間歇斯底里地大哭。

雖說大人也都曾經是孩子,但我們一旦長大,就形成並習慣了自己面對世界的成人邏輯,很難再去理解孩子世界的混亂和無序。

所以,我們面對孩子那些突如其來,什麼話都不聽的壞情緒,常常感到極不耐煩,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最近讀了一些育兒書,我漸漸了解到,小孩子為什麼容易鬧情緒,更是領悟到:幫助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對他們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而我們平時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確實存在誤區。


誤區一:置之不理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胡鬧,大人越是關注,越是助長了他們的脾氣。索性置之不理,孩子鬧得沒意思了就消停了。


孩子鬧情緒是讓人很不愉快的事,但也是我們幫助孩子成長的一個最佳契機。父母以冷漠對待,就錯過了這個好機會;孩子雖然總會安靜下來,但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是不會處理。


誤區二:馬上擺事實講道理


有的家長很有耐心,孩子大哭大鬧時,他們馬上詢問原因,然後擺事實講道理,幫孩子做分析。


比如孩子與同伴爭搶玩具而大哭,媽媽問明情況,然後告訴孩子,玩具要一起分享,要懂得謙讓,這樣才能交到好朋友。


但心理學家通過實驗指出:當孩子煩躁的時候,邏輯往往不起作用。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當孩子陷於強烈的情緒中,講道理並不總是能讓他們馬上安靜下來;有些乖巧的孩子照著父母的話做了,但心裡仍然存著憤怒或委屈,長此以容易造成性格上的問題。


誤區三:大聲震懾


有的父母在孩子鬧情緒時,不能保持冷靜,反被孩子激起怒氣,大聲斥責,試圖將孩子震懾住。這無疑是最錯誤的一種方法。


父母想用「吼」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有多生氣。但這正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更讓孩子學習到,生氣了就要用大喊大叫來表達自己。


誤區四:責備懲罰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鬧情緒是自身不夠堅強不夠理智的表現,就用嚴厲管教、或進行懲罰的方法,要求孩子控制住自己,甚至要求孩子把情緒「憋回去」。


而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需要疏導不是硬生生的堵截。對孩子的壞情緒進行懲罰,會讓孩子覺得有情緒就是不正常的,是錯的,長此以往容易導致自卑心理,甚至變得不會正常地表達自己。


02


那麼,在孩子發脾氣、鬧情緒時,父母們究竟怎樣做才是對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鬧情緒。


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拓展兒童思維的12項革命性策略》一書中指出:情緒讓孩子們不堪重負、困惑、混亂、暴躁不安、不能處理手頭的情況、崩潰甚至攻擊他人,原因就是孩子的大腦缺乏整合。


丹尼爾是哈佛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他從醫學的角度指出:「如果孩子大腦橫向整合得很好,左腦就可以和右腦協調運作——左腦負責邏輯,右腦負責情感。如果縱向整合得很好,上層大腦就可以和下層大腦協調運作——上層大腦三思而行,下層大腦則與衝動、直覺和求生本能有關。


」大腦整合良好時,一個人將展現出心理和情緒健康的品質:靈活、適應性強、情緒穩定,並且能夠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而缺乏整合的原因很簡單:時候未到。「事實上,在25歲之前,人的大腦都不能算是發育成熟的,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就是說,在父母看來不正常的鬧情緒,其實是孩子的生理特點決定的,這不是他們的錯。「調整我們的期待,可以讓我們明白,依靠孩子尚未發育成熟的大腦,他們所做的已經是最好的了。」


正因為孩子們的大腦還沒有整合好,他們比成人更容易受感情創傷,他們會受到驚嚇,會悲痛,也會憤怒。事實上,正是這些艱難的經歷促使他們成長並認識這個世界。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明白自己在第一時間該怎樣做:不是冷漠、不是講道理,不是批評斥責,而是安撫他們的情緒,與他們建立情感上的聯結。


丹尼爾指出,幫助孩子的關鍵在於,要溫和地感受孩子真實的感受,通過自己面部表情和姿態,讓孩子知道父母真的希望能夠體會到他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他並不孤單——我們關心他的內心體驗,而不僅僅是外在表現。


這種做法叫作「聆聽與關注」,它首先讓孩子「感到被理解」,然後再去嘗試理智地解決問題。


「父母們必須銘記在心的是,不論孩子的感情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和令人沮喪,它們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且重要的——我們也應該以同樣真誠和重視的態度作出回應。」


03


首先建立情感聯結,然後再理智地解決問題,這才是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應該做出的正確反應。並且,我們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幫助孩子把這種不愉悅的經歷轉化為發展他們的大腦、人際交往技巧和個性的體驗。我們可以嘗試一些技巧,多加練習,讓孩子學著自己處理情緒,從而幫助他們獲得無限的發展能力。


練習一:感同身受的態度。


我們可能會有這種困惑,每當大人們詢問孩子的感受,諸如"你感覺如何?現在你覺得怎麼樣?為什麼你會這麼想?"他們總說"不知道"。這類問題只會讓孩子們緘默,而不是敞開心扉。


在《如何說孩子才肯學》一書中,作者阿黛爾·法伯指出,對一個孩子來說,使他尤為不安的問題是問他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這個詞要求他解釋自己的感受,說出一個符合邏輯的、可以接受的理由。通常他們並不知道這個原由。在心理上他們還沒有這種能力。


所以,孩子不高興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詢問。對他們來說,最欣慰的是父母能試著猜出他的內心感受,並感同身受——"被人取笑是會傷心的,無論什麼原因,都很傷人心。"——這是在告訴孩子,如果他想傾訴,大人隨時都願意聽。


練習二:複述痛苦經歷


小學生在學校被同學欺負,痛苦、失望或恐懼的感受能夠將孩子淹沒,強烈的情緒充斥著孩子的右腦。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父母在安撫之外,最重要的責任是引導孩子的左腦運轉起來,讓他們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


此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幫他們複述帶來恐懼或痛苦的經歷。


丹尼爾指出,複述的力量很強大,它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讓他們平靜下來。而這強大力量的背後有其科學依據——右腦處理情緒和親歷式記憶,左腦為情緒和記憶賦予意義。左右腦一起工作會治癒我們的痛苦經歷。


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討論他們的經歷,孩子對這些經歷就能夠記得更清楚,也會具備更高的情商,並且更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感受。一旦孩子學會關注並分享經歷,就能以健康的方式回應所有的事情——從擦傷手肘到重大的損失或精神創傷。

有時候孩子不願意說出經歷。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讓他們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說、怎麼說。如果孩子不想討論的話,還可以採取其他辦法,比如讓他把這件事畫出來或者寫下來。鼓勵孩子記日記,他們越多地思考內心發生的一切,就越具備理解並回應自己的內心和周圍世界的能力。


練習三:培養共情能力


共情力是上層大腦的另外一項重要功能。問幾個簡單的問題,鼓勵孩子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就是在建立孩子的共情力。


我們隨時可以問:」你覺得那個小朋友為什麼哭呢?「「你覺得老師為什麼生氣? 」那個阿姨對我們態度不太好,你覺得她可能遇到什麼讓她傷心的事了?」有意識地引起孩子對其他人情緒的注意,你就可以讓他對他人的同情達到新的高度,並且能夠鍛煉他的上層大腦。


練習四: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阿黛爾·法伯指出了一個貼近現實又頗具諷刺的現象:我總是對孩子們宣揚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和表達自己情感的權利,然而實際上,每當孩子們表達他們的感受時,我總是駁回,跟他們爭論。我在潛意識裡說:「你這樣想是不對的,應該聽我說。」


對父母來說,一個很大的誘惑就是替孩子做決定,這樣他們會始終做正確的事情。但是我們需要儘可能多地讓孩子練習自己做決定。


做決定需要所謂的執行能力,即上層大腦權衡不同的選擇,這種鍛煉讓孩子的上層大腦得到練習、得以加強,從而運轉得更好。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讓他們處理棘手的問題是個很好的方法。丹尼爾舉例說,決定立刻買一個電腦遊戲還是為了一輛新自行車繼續攢錢,這種體驗有利於鍛煉上層大腦。重點是要讓孩子努力斟酌並接受後果。「嚴肅對待這個練習,避免替孩子解決問題,抵抗住解救他的誘惑,即使他會犯錯或做出不那麼好的選擇。」


練習五:避免將壞情緒人格化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可能會被作業深深困擾。如果他說出「我太笨了,家庭作業對我來說太難了,我永遠也做不好」這類的話,父母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因為,這表明孩子將暫時的精神狀態看作自己人格中一個永久的特徵或品質,持有這種觀點的孩子,容易發展成悲觀的性格。


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指出,孩子在解釋為何某一件好事或壞事發生在他的身上時, 有三個重要方面: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最容易患抑鬱症的孩子通常會對壞事給出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的解釋,相反,樂觀的孩子則相信導致壞事件發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


所以,父母必須幫助孩子了解,感受是暫時的,引導他們注意到自己的其他面向,比如他通常不太費勁就能把作業做完。告訴他,他只是為困難的時刻而沮喪,這並不意味著他很笨或者永遠也做不好。


孩子還可能會進行一些健康的自我對話,比如:「我討厭這個家庭作業!它快把我逼瘋了!但是我知道我很聰明,只不過這次的作業真的很難。所以,沒有關係,這只是暫時的困難而已。」


這個識別不同外圍面向的簡單舉動,可以極大地幫助他獲得掌控感和扭轉負面感受。他可能依然覺得自己很笨,但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再做一些練習,就能夠避免將暫時的狀態看作永久的、定義自我的特質。


練習六:家長做管理情緒的好榜樣


你有沒有在孩子哭鬧、尖叫、大聲頂嘴時氣得發瘋,以至於沖著孩子大聲咆哮,甚至出手打人?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失控的時候。在高壓情境下,父母也會犯錯。這很正常,我們每個人都一樣。


但這個時候請想著這句話:「幼小的孩子正盯著看你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你的行為將成為他們的榜樣,教他們在情緒激動、有抓狂傾向的時刻作出正確的決定。」


丹尼爾告誡我們:「首先,不要傷害孩子。閉上嘴,避免說出會讓你後悔的話。把手背在背後,避免任何粗魯的身體接觸。」


「其次,跳出當時的情境,讓自己平靜下來。你可以告訴他你需要休息一下以便讓自己平靜下來,這樣他不會感到被拒絕。「


「接下來——儘管這聽起來有點傻,試試『運動身體,撫平情緒』技術,做做分腿跳,試試瑜伽伸展運動,來一個緩慢的深呼吸。盡一切努力幫助上層大腦奪回控制權。你不僅可以讓自己進入一個更加整合的狀態,而且可以給孩子示範一些快速調節自我的絕招,讓他們自己也能用。」


練習七:進行情緒放鬆練習


當孩子焦慮、擔憂或失眠時,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教他們想像一個令他們感到放鬆和平靜的場景:躺在小船上漂浮在池塘中,坐在記憶中的鞦韆架上悠閑地搖晃,等等。


丹尼爾表示,即使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也能學會關注自己的呼吸。一個不錯的技巧是,讓他平躺下來,在他的肚子上放置一個玩具,比如小船。讓孩子注意這條小船,注視著它隨著自己的呼吸而起伏。


「這種練習能夠幫助孩子管理他們的焦慮、沮喪和強烈的憤怒情緒,這不僅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還能讓他們獲得無限發展的能力,在將來擁有繁盛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微信公眾號:七稜鏡。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4MG5PMWktRUEzSjhyV3UxOXh6a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探索有質量有存在感的人生。


  一、寶寶為什麼發脾氣?

1.你不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的

  小寶寶正在慢慢學習語言,他們都是先能聽懂,後會說,在這個階段,寶寶對世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表達能力還很有限。當表達不出自己的需要、大人又不能解讀時,寶寶就很容易產生挫折感並發脾氣。隨著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寶寶發脾氣的情況就會隨之減少。

2.不要替我拿主意

  一歲的寶寶運動能力發展迅速,活動的範圍增加,他開始想要獨立,他對世界的認識非常有限,覺得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的:「自己吃!」「我要到那兒!」「我想要這個!」但是,寶寶很快就會發現這是個大人主宰的世界,大人不斷規定寶寶做什麼和不做什麼, 而寶寶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不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在了解自身和探索外部世界、尋求獨立的過程中,挫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失望常常會觸發寶寶的壞脾氣。

3.我就是生氣了

  最後,寶寶沒有發展出像成人一樣的控制力和抑制能力,也尚未學會應對挫折的多樣化方法和策略,只會用大發脾氣來表達。從這個角度看,這正是大人幫助寶寶學習面對挫折的一個契機。

  二、預防寶寶的壞脾氣對寶寶發脾氣的事件您可以

1.做個好榜樣

  如果您因為一點小事就容易發怒,寶寶就會有樣學樣,很難學會控制自己的強烈情緒。

2.增加對寶寶的關注

  當感到寶寶累或餓時,最好不要帶他去購物或出去玩。當寶寶生病時,理解他的不舒服,體貼地與他玩,轉移他對身體不適感的注意。

3.給寶寶足夠的愛和關注

  多花一些時間和寶寶一起,作為家長,要積極關注寶寶好的行為,表揚、鼓勵寶寶好的行為,不要讓寶寶為了得到你的注意而發脾氣。

  三、發現發脾氣的跡象

  許多寶寶在他們變得脾氣大之前,會有很多的跡象,您可以及早準備,轉移他的注意力或是與他一起做些放鬆的事:「看! 我拿來了什麼?」

1.遠離可能引發情緒的場所和實物

  如果您知道在某些情境下寶寶容易發脾氣,比如超市,那麼就盡量少帶他去。把他可能喜歡,又不能給他的東西,比如糖果、口紅等,放在他看不到的地方。

2.給寶寶適當的指導

  反思一下自己對寶寶限制是否過多?不能撕紙,不能拿水杯,不能弄髒衣服,不能到處跑……當寶寶感到他沒有發言權或不能做決策時,常常會感到生氣,因此,當寶寶要什麼東西時,仔細考慮下這個要求過分嗎?父母需要清楚在什麼事情上必須堅守原則,而在其他的大多數情況下儘可能放手讓寶寶探索。例如,請他自己選擇出門帶什麼玩具;喝橙汁還是蘋果汁……這些選擇都可以滿足寶寶獨立的需要並避開壞脾氣。

3.減少寶寶的挫折感

  玩具和遊戲要適合寶寶的年齡。當寶寶掌握一個新任務時,根據寶寶的情況試著將任務分成幾個更易成功的階段,從簡單開始逐漸地增加難度,使寶寶更多地體驗到自信而不是挫敗。幫助寶寶處理其他壓力事件的影響

  寶寶要去上幼兒園了;父母情緒不好甚至吵架了……寶寶還不能完全理解這些事,但這些事會影響寶寶的情緒。有時候,寶寶看起來因為很小的事而發脾氣,但它卻通常是因為生活中其他壓

  四、發脾氣時,怎麼辦?

1.儘可能保持平靜

  面對寶寶的壞脾氣,父母也會有很多壓力,尤其是在公共場合,父母會覺得尷尬或有挫敗感。如果您感到自己非常生氣或難受,可以閉上眼睛數5下,或者做5個深呼吸,先讓自己平靜下來。還可以平和、清楚地告訴寶寶,他的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並說明原因。

2.轉移注意力

  可以利用寶寶注意力容易轉移的特點,請寶寶幫忙是轉移他注意力的好方法。寶寶喜歡參與到父母的活動中,並感受自己的力量。

3.冷處理

  在處理一些小脾氣的時候,走開或者假裝沒有注意到能產生不錯的效果。當不涉及原則性問題的時候,懲罰寶寶只會增加他的困擾,有時還會讓小脾氣變成大風暴。另一方面,如果寶寶發脾氣父母就妥協,父母就是在獎勵寶寶的壞脾氣;聰明的寶寶會把發脾氣當成實現自己的意願的方法,從而變得更愛發脾氣。

  五、當壞脾氣升級

1.和寶寶在一起

  抱著他,告訴他你會和他在一起,並安撫他的情緒,不要威脅會離開他,這可能會使寶寶感到恐懼和不安。當寶寶情緒失控的時候,他更需要從父母那裡確認:即使他表現不好,父母也不會傷害或離開他。

2.給寶寶時間

  如果寶寶強烈拒絕並反抗安撫,父母可以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告訴他:「媽媽去客廳一會兒,如果需要可以隨時叫我,媽媽很願意陪你。」離開一會兒再去看他,直到他願意接受安撫。如果是在戶外,家長需要把寶寶抱離現場,然後等待寶寶平靜下來。

  在壞脾氣風暴之後,擁抱和保證你無條件的愛對寶寶來說很重要:「媽媽會和你在一起,雖然我不喜歡你發脾氣的樣子,可是我依然愛你。」安撫並表揚他現在又恢復平靜,讓寶寶明白壞脾氣並不是場災難。


不讓她幹什麼,就打自己的頭。。。
這個事情有和她好好解釋清楚嗎,還是只是機械的強制?
自虐是看到大人這樣學著模仿的嗎?
還是受外界影響,比如鄰居,或者電視上的情節?
能否回答一下。謝謝。
還有,讓小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改正,這種觀點是哪裡來的,我也去了解一下。


推薦閱讀:

你覺得十歲左右的孩子,可以學會哪些生活技能?
如何拯救我的妹妹,幫助妹妹治癒其在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問題?
小孩子喜歡玩,玩的是什麼?
為什麼兒童特別喜歡聽(看)繪本?繪本書抓住了兒童什麼心理以至於孩子這麼喜歡?
目前國內兒童的消費能力如何?或者說家長為孩子消費的能力如何?又是採用什麼樣的消費模式呢?有沒有相關的數據能夠描述?

TAG:兒童教育 | 兒童心理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