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大衛 · 鮑伊該從哪裡開始?

據外媒報道,英國著名搖滾音樂家大衛·鮑伊(David Bowie)因癌症於當地時間 2016 年 1 月 10 日去世,享年 69 歲。
對於不太了解那個年代,不太了解這位傳奇音樂家人來說,我們該從哪裡開始去認識他呢?


【1967五十周年】David Bowie

1967年6月1日,和偉大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同一天出版的還有一張一位剛入行的20歲新人的首張專輯,然而這張專輯在他的祖國英國都沒有進入前一百,是一張評價非常低的失敗作品,隨後這位名為David Jones的年輕人消失了兩年,在1969年又一次使用第一張專輯相同的名字帶著新作品捲土重來,第二張專輯終於成功,並讓人們記住了這樣一個名字—— David Bowie。

1947年,David Bowie出生於倫敦南部,本名David Jones。在他的童年時代,五十年代的早期搖滾樂傳入英國,貓王Elvis Presley和Chuck Berry的音樂讓他著迷。60年代初,他又愛上了爵士樂,迷戀John Coltrane和Charles Mingus,他母親為他買了一支塑料的中音薩克斯風。

1962年,David Bowie和他的同學George Underwood為了追求同一個女孩起了爭執,David被George一拳打在左眼上,David為此住院4個月,導致他空間認知能力錯位,而且雙眼瞳孔大小不等,所以給人一種雙眼虹膜異色的錯覺。儘管如此,他們兩人仍然是好朋友,後來George Underwood變成了設計師,設計了David Bowie、T. Rex、Procol Harum等音樂人的專輯封面。

1962年,15歲的David Bowie成立了自己的樂隊,第二年他從學校退學,並告知父母自己想做歌星,雖然那時他母親已經準備讓他去做一名電工。後來他輾轉了幾個樂隊,還毛遂自薦給當時著名的靠洗衣機起家的猶太企業家John Bloom,他說:「像Brian Epstein包裝披頭士那樣包裝我們,再賺個一百萬吧!」可惜商人並沒有答應他,卻給他指定了一個經紀人。

經紀人幫助David和他的樂隊David Jones and King Bees(大衛·瓊斯和國王蜜蜂們樂隊)宣發了第一支單曲,結果沒有任何商業上的成功。David一氣之下離開了這支樂隊,加入了另一支樂隊去玩藍調,David說他當時想成為Mick Jagger。(後來的某一天這兩人真的混在了一起。)

結果新的樂隊還不如之前的,之後他又發表了幾支失敗的單曲,換了幾支樂隊和經紀人。David嘗試了許多,甚至還翻唱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作品,都無疾而終。

David Jones認為自己的名字不夠好,與此同時一支偶像樂隊The Monkees聲名鵲起,而這支樂隊的主唱也叫Davy Jones,為了不和他重名,David把自己的名字改為David Bowie,向美國探險家、德克薩斯獨立戰爭中的英雄James Bowie致敬。

1967年4月,他的第一首個人單曲The Laughing Gnome,使用了高頻的變聲器模仿地精的聲音,依然沒有打榜。David Bowie不信邪,6月1日出版了同名首張專輯。結果,依然。。。

這張專輯包含了民謠、流行、迷幻和音樂大廳風格,所有的14首歌曲都是他本人創作。在這張專輯中,20歲的David顯得有些急於求成,專輯中運用了當時熱門的印度西塔琴,在專輯最後一首歌里也像The Beatles和Pink Floyd1967年的專輯一樣加入許多音效,還有管弦樂,也探討了當時迷幻年代的一些話題,David本人還親自吹起了薩克斯。但是整張專輯沒有一個協調一致的主題。即使這樣,這張專輯表現了年輕的David的創造力,在歌曲We Are Hungry Men中,他塑造了一個冒牌的彌撒亞(救主、基督),這個形象還在他之後的幾張專輯中再現,包括Space Oddity,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Hunky Dory等。

由於這張專輯商業上的失敗,David在1968年被唱片公司開除。接連的打擊並沒有擊倒他,在平靜下來之後,他開始了反思。與此同時,David意識到了自己雖然具有天賦,但是他還太年輕,更重要的是沒有太多的文化積澱。距離發表下一張唱片,他沉寂了兩年半,在此期間他學習了舞蹈、戲劇,並開始結束先鋒藝術的洗禮。

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歌曲。1969年7月11日,在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發射前五天發表了單曲Space Oddity。1969年11月14日,22歲的David Bowie再一次用自己的藝名為題發表了蟄伏兩年後的第二張專輯。一方面是也許許多人已經忘記或者根本未曾聽說過這個名字,一方面也是David對自己的才華和藝名的充分自信,一定要用這個名字打出一片天地來。

新專輯以Space Oddity為主打歌曲,這首歌由斯坦利·庫布里克1968年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為靈感創作。(Stanley Kubrick是電影史上的奇才,著名的作品有《斯巴達克斯》《洛麗塔》《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巴里·林登》《閃靈》《全金屬外殼》《大開眼界》等,另有一部最終由斯皮爾伯格接替其完成的《人工智慧》。)

David Bowie在歌曲中塑造了宇航員湯姆少校的形象,這一形象一直貫穿在大衛·鮑伊的作品中。從1969年的Space Oddity出現,Major Tom還出現在1980年的Ashes to Ashes,1995年的Hallo Spaceboy和他的遺作2016年的Blackstar中。

太空怪談Space Oddity中,湯姆少校是執行任務的宇航員,在飛入千萬里後,他身處這個巨型的鐵罐頭,漂浮在無盡的太空,看到蔚藍的地球。他對地面控制說,請告訴他的妻子他很愛她,結果地面控制告訴他,線路已受損,飛船出現問題。湯姆少校懸浮在無盡太空,卻無所適從。

Ashes to Ashes講述了宇宙的死寂在折磨湯姆少校,他手中只有女人的照片,但是這種感覺是如此的誘人和令人上癮,使他無法自拔。這首歌有對毒品的依賴和擺脫的隱喻。2002年的歌曲Slow Burn的MV中,湯姆少校再次出現。

在Blackstar中描述了一名死亡的宇航員,他的頭骨被女性的外星人得到,並把它當成了一種邪教膜拜的器物。這就是湯姆少校的結局。這首歌也是David Bowie最後一張專輯的主題曲。

再回到1969年的這張專輯。Cygnet Committee被認為是David Bowie的第一首傑作,是他最具個人象徵的作品也是他未來作品的方向指引。歌中描寫了一個基督式的人物,為他的追隨者們突破了封鎖的圍牆,結果發現他其實為那些人創造了排斥詆毀毀滅他的道路。David Bowie這首歌曲描寫了在嬉皮士運動尾聲那些只會無腦追隨那些有人格魅力的領袖的青年人們,專輯中另一首歌曲Janine也有類似的主題。Wild Eyed Boy from Freecloud是一首受佛教思想影響的作品。Unwashed and Somewhat Slightly Dazed是一首受鮑勃·迪倫影響的作品,這首歌后面還跟著一首隱藏曲目Don"t Sit Down。Letter to Hermione是寫給前女友的告別信。An Occasional Dream是他的第一張專輯歌曲的風格。God Knows I"m Good描寫了小偷的困境,也是第一張專輯的風格。

專輯的最後一首歌Memory Of A Free Festival,是一首七分多鐘以大合唱為結尾的歌曲,在合唱的人里還有華麗搖滾樂隊T. Rex的主唱Marc Bolan。Marc Bolan與David Bowie是音樂上的好夥伴,他的音樂風格綺麗而又絢爛,Ringo Starr還為Marc Bolan拍攝過音樂電影Born to Boogie。可惜Marc Bolan死於車禍,年僅30歲。

這一張專輯終於收穫了不凡的成績,1972年又以Space Oddity為名在美國再版。也從這張專輯開始,那個雄心勃勃卻屢屢碰壁的少年終於邁向了更強之路,而此時他才只有22歲。


David Bowie長達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不僅在音樂,還在電影、時尚、視覺藝術等領域影響巨大。他發明的「鮑伊債券(Bowie Bonds)」是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實踐。他是全球唱片銷量榜名列第66位,共計銷量約一億張;滾石雜誌評選的「最偉大的100組藝人」第39位,「最偉大的100位創作歌手」第39位,他的五張唱片入選「最偉大的500張唱片」;1996年入駐搖滾名人堂;被選為「不列顛100位文化符號」第29位;獲得7座格萊美獎以及1976年土星獎最佳男主角。

除了他的藝術,他還為世界留下了一個優秀的年輕電影導演Duncan Jones,代表作有《月球》《源代碼》《魔獸世界》,他繼承了他父親的驚人想像力和外星情懷,希望他以後繼續拍出經典的電影,延續他父親的神話。

Let the children use it
Let all the children boogie

2016年1月10日,David Bowie在過完69歲生日,同時發表第25張錄音室專輯兩天後去世。

2016年2月15日,在第58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上,David Bowie的粉絲Lady Gaga和David Bowie許多歌曲吉他的合作者、2017年入駐搖滾名人堂的Nile Rodgers奉獻了一場不凡的致敬David Bowie的演出。

2017年,那張不成功卻使David Bowie愈挫愈勇終成一代大師的專輯五十周年。

有人說他活過了許多種不同的人生,在他精彩的一生過後,不知他是否有遺憾。他在人們心中已達到永生,再見,變色龍!

本文為知乎Live:《搖滾樂最燦爛的一年追憶(上)》主題的一部分,Live講稿和本文稿不完全重疊。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我錯了,我又來補個坑,主要是針對《Heroes》寫了一個答案,放在這裡拉拉人氣~
David Bowie 歌曲中的哪些歌詞最令你感動? - 呂蕭條的回答
再次感謝各位~
2016年6月29日

2016年2月25日記:最後一次更新一篇文章,是轉載的,我放在回答的末尾了,再次感謝大家點贊、評論和指正。

友情提醒:本回答超長,圖較多。

謝邀!想了解大衛鮑伊,從我這裡開始嘛!
剛剛得到他去世的消息,身在辦公室,手邊的資料不全,先開坑,後整理,這個回答可能很長,我想憑記憶將他的專輯大概過一遍。

坑已填完,多圖耗流量

====1月26日終於回到父母家,把手裡的Bowie的CD和DVD都拿出來重新拍了一下==========

大衛鮑伊幾乎佔據了我的大學時光,那幾年僅憑去淘打扣CD,居然在幾年的時間裡慢慢收齊了他的全部專輯。他也是我唯一敢說我基本上聽過他每一首歌的歌手。謹以此總結,悼念David Bowie!
我發現我給自己挖了一個巨坑啊。。。。含著淚也要填。

趁機把之前兩個小文也貼上
如何詳細解讀 My Back Pages 的歌詞? - 呂蕭條的回答
The Doors 首張專輯《The Doors》在音樂史上有怎樣的地位? - 呂蕭條的回答
=============================================================================

==============================================================================
大衛鮑依基本上有這麼幾個標籤:兩隻眼睛色彩不同(打架打的),雙性戀,變色龍,影響力橫跨音樂和時尚,開放婚姻,本名好像叫大衛瓊斯,後來出道因為和另一個藝人重名而改叫Bowie。其實也沒人真關注這個,迪倫還叫羅伯特齊默曼呢。。。近十年,似乎主要的消息是他兒子導演了一部牛逼的電影叫《月球》,他2013年發了一張新專輯叫《The Next Day》。你還見過他70年代,頂著火紅的刀魚髮型,穿著自己山寨的日本設計師的紅色高筒靴和亮片裝,臉上畫著一個閃電的妖媚姿態,然後他有首歌叫《出賣世界的男人》被科特柯本在不插電現場翻唱過。知道這些,基本上就夠了。重點說他的歌怎麼入門。

先回答重點,對於大衛鮑伊的歌曲推薦:請直接去聽一張叫做《Best of Bowie》的精選集,這張精選發行過兩個版本,分別是單張版和雙張版,兩張都行,如果你還能找到DVD版就更牛逼了(畢竟他算是玩視覺和概念的,配合DVD看更直觀,特別是有些詭異的MV排的很絕)。這個精選集發行好像是發行於2006年(據 @trimurti 考證,是2002年,感謝),裡面基本上涵蓋了他最容易入門,也是最好聽的歌曲。這張精選集的歌曲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單張版的歌比雙張版少一半,如果用來入門的話,聽哪個版本都沒關係。這裡面的所有曲目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因為後面我會在每張專輯介紹時提到歌曲,所以在這裡就不分別介紹曲目了。

因為這張專輯的曲目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所以你可以逐漸感受到他風格的變化。而且你要知道,他所有曲風的變化,一方面是不斷地嘗試新的概念,另一方面,甚至是是重點的:他在趕時髦——什麼火,什麼有話題性,什麼掙錢,他就會往哪個方向湊。雖然不是每次轉變都因為這樣,但是大抵如此。期間,確實也對時尚界,文化界和音樂節產生了影響,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請不要憑這張精選集的某一首歌去定位他,也別因為一上來的第一首歌你覺得不好聽,就直接關掉。整張精選集很完整,甚至有些風格你都能感受到「漸變」。

聽完之後,你會發現雖然他的曲風各異,但是你不覺得分裂,你會覺得似乎他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而且,如果你覺得聽完這張專輯,覺得至少五成以上的曲目你能接受,那麼你可以繼續往下看,並且可以專註一下你喜歡的曲目是下面哪張專輯裡的,然後你就關注他那個時期的作品,從這裡入手,是個好主意!然後再慢慢拓展。如果覺得這張專輯都沒有好聽的,那麼我建議你可以不用去聽他的專輯了,因為說實話,專輯裡大部分的作品比這張精選集的「第一耳」感受,要難聽不少,不乏有漏網的好歌,但是不多。這也是之前我想給搖滾天堂播客做大衛鮑依的某張專輯推薦,後來卻放棄的原因——好歌不少,但是每張專輯裡,我覺得都至少一首兩首有賊難聽的。

----------------------------------------------------------------------------------------------------------------------------------------
開始說專輯,以下專輯以錄音室專輯為主,雜七雜八的精選近年出了好多,我也沒關注過,就不在討論範圍了。由於個人愛好原因,我就「有詳有略」地說啦,各位看官請搬凳子嗑瓜子兒,畢竟好久不聽了,有些資料就算查了,也肯定沒有當年說的那麼詳細,就當是我露個情懷,向老傢伙致敬了,各位看官隨便評論。

1.《London Boy》和《David Bowie》

這倆張重合的曲目較多,都是早期作品,可能更應該說是錄音室Demo。時間大概在1970年之前,其中已經有了名作《Space Oddity》的雛形,忘記是在這兩張的哪張了,不過錄音效果和編曲都不好,這兩張是民謠專輯,Bowie 給自己的定位也是民謠歌手,崇拜鮑勃迪倫。不過從這些早期作品中,並沒有感覺出多有才華,他的嗓音很尖,演唱青澀卻浮誇,有幾首還算不錯的作詞,比如《Sell me a coat》,《Love you till tuesday》。這兩首在當時有些傳播力,值得一聽。

2.《Space Oddity》1969

這一般被認為是Bowie的第一張專輯。依然是一張民謠專輯,不過主打歌《Space Oddity》從編曲上已經有一些迷幻色彩了,著名的「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這一句歌詞一直流行到如今,你還能在《老友記》中偶爾聽到,還能在小島秀夫的《潛龍諜影》系列遊戲中看到Major Tom這個人物。歌中主要講的是太空艙里的Major Tom和地面控制台嘮嘮叨叨的對話,突然由於線路故障,聯繫中斷,Tom無法返回地球,永遠孤獨地漂流在宇宙里。這首歌可以算是Bowie的成名作,而且流傳甚廣。但是本專輯的其它歌曲相比而言有些乏善可陳。真要聽的話,第二首《Unwashed and Somewhat Slightly Dazed》似乎有些模仿早期平克佛洛依德的味道,另一首《Janine》完全是前兩張Demo的風格。這張專輯,聽同名作就好,非常喜歡。

3.《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1971 (它和下一張誰先誰後想不起來了,歡迎大神告知)

這張專輯,在民謠和迷幻中徘徊的Bowie開始更多地偏向迷幻,封面也開始變得陰柔起來。這張專輯裡出現了後來讓科特柯本帶來新生的神作《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太著名就不說了,沒聽過的快去聽,順便把科本那個版本也聽嘍!整張專輯的整體風格比較陰暗,噩夢,陰暗。黑色幻想,外星人,機器邏輯,金屬都市,寒冷,超負荷運轉,就像是那個叫《大都會》的老電影。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張專輯,其他推薦的曲目:
《the Width of a Circle》,迷幻大長詩,一點都不煩。
《All the Madman》,
「一天又一天過去了

他們送走了我的朋友

送他去外面那些冰冷的灰色的大廈中

送他去城鎮的最邊緣

我聽得到那些皮包骨頭的人的腳步聲

那聲音在空闊的街上回蕩」

這是首精神病院里的歌,請腦補。。我19歲的時候嘗試翻譯上面兩首歌詞,可能是巧合,但是那兩天晚上我連著做惡夢。

《Savior Machine》有點小歌劇的意思,看歌名,和上面的關鍵詞,請繼續腦補謝謝。(其實就是詞窮懶得寫,反正去聽就是了)


3.《Hunky Dory》 1971

這張專輯名字到底該翻譯成個啥捏?有人譯為「頂呱呱」。這張專輯又有些回歸到民謠的路上,雖說它和美國的抗議民謠沒有任何關係,而且《Oh! you pretty things》這首政治不怎麼正確的歌卻依然是傳世名作,Bowie在「作為一名沒有性別的」發聲者的路上又邁進了一步。這張專輯亮點頗多,有名作《Changes》(名句「Time may change me,I can trace time"),有好聽至極的《Life on Mars》(我太喜歡這首了我艹,你們看過上一季《美國恐怖故事:畸形秀》沒?傑西卡蘭格穿著幾乎和當年Bowie一樣的那身衣服,翻唱這首歌),Bowie的一生都是重度自戀的,他喜歡給自己化妝,恐懼衰老。直到他50多歲接受採訪,依然無法掩飾他對變老的恐懼,他只是說:還好,比想像的要平靜「。Bowie在這張專輯裡還給兩個影響了他的人寫了歌,分別是《Andy Warhol》和《Sony for Bob Dylan》( @神武黑豹 提醒,是Song for Bob Dylan,不是索尼,恩恩。。索尼大法好。。),我覺得,恩,前者要好聽些。哦對,另外還有一首,叫《Queen Bitch》,也不錯。這張專輯和上一張,都推薦。


4.《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Stardust and the Spider from Mars》 1972

這張專輯!是傳世之作,是Bowie揚名立萬之作!由於手頭那個《70年代唱片排行榜》的書在我父母家我就不給你們列數據了,總之,你們知道這張名字叫《基齊星塵和來自火星的蜘蛛的沉浮》的專輯特別牛逼就是了。由於專輯名太長,基本上大家都簡稱其為《Ziggy Stardust》,Ziggy是個神馬玩意,我也不知道,和Iggy Pop有啥關係我更不知道,反正就是Bowie造出來的一個詞兒吧,他從這個時期開始,被稱作」Ziggy時期「,典型的形象就是開始逐漸從迷幻搖滾向華麗搖滾(Glam Rock)轉變。這個時期,要好好說說。

Ziggy在當時可以算是一種風格,就是這種髮型,這種著裝風格。你去看當年他的現場,女粉絲們一人頂一個這樣的髮型。這種類似的事兒在98年HOT風靡的時候,姑娘們也干過。

在Ziggy時期,Bowie給自己創造了新的身份,他不再是David Bowie,可以把自己化身位來自火星的蜘蛛人,來自神秘星雲的天才偶像,在對於他自己而言那個曾經美麗的雌雄莫變的歲月里,他已經分不清自己究竟是David Bowie還是真的是那個名叫「Ziggy」的外星人。那個時候他的每一次開口說話,都表達著自己不屬於這個世界,接受採訪時,他前言不搭後語,讓每個人絞盡腦汁解讀他的意思。這個時期,他在舞台上扮演一個「宇宙人」,挺2B是不是?切,當時可潮了!不過,時間長了,你懂得,這哥們終於精分了。這是後話。

以下截圖為私貨:

(註:西吉,即Ziggy)

OK,我不告訴你上面得截圖是哪個紀錄片,這個片子是我20歲左右的寶貝,一遍一遍看啊哈哈哈。
說回《Ziggystardust》專輯,這張專輯整張都推薦!用時髦的詞兒來說,這是一張概念專輯,從頭到尾是有情節的(雖然我沒有完整拼出來吧。。),而且首首經典,個人感覺反而是同名主打歌《Ziggy Stardust》是最不好聽的一首= =。 開場曲《five years》是一首簡單的民謠風格,大概意思就是告訴你,世界末日了,地球藥丸,還剩下5年,所有悲傷的歡樂的吃飽了飯的人們,享受著最後迫在眉睫的生命。,《Soul Love》這首歌不太好入門,但是聽習慣了就好啦,是吧。不是瞎說,真的不錯。《Moonage day Dream》,月亮紀元白日夢,這首歌中間,吉他手Mick Ronson的solo非常著名。下一首《Star man》,屬於第一耳朵就好聽的歌曲,聽了10多年了,總是喜歡。我又懶得寫了,你懂得,總之,不管是《hang on to yourself》和《Suffragette City》這樣的快板歌,還是收尾的《Rock Roll Suicide》(這首也太好聽了,我還聽過一個女的翻唱的,也巨牛逼)。坑太大,實在沒精力展開說了。

5.《Aladdin Sane》 1973

這是Ziggy時期的下一張專輯,個人感覺有些跟風的意思,上一張太過牛X,這張質量有所下滑,不過和80年代那些專輯比,還是非常優秀的。依然整張都推薦。

號外:補個漏,因為盤都不在手邊,照著豆瓣列表老有年份不對而漏掉的:

6.《Pin Ups》 1973

這是一張翻唱專輯,正如專輯名《海報》,是Bowie對自己喜歡的樂手的致敬,在當中,他翻唱了Beach boys的《Here comes the night》,the Yardbirds的《Shapes of Things》,Pink Floyd的《See Emily Play》,The Who的《I can"t Explain》、《Anyway Anyhow Anywhere》等。不過,確實水平挺一般的。不知道這算不算是」Ziggy"唱的。

7.《Diamond Dogs》1974

《鑽石狗》,我買的第一張Bowie,也是Ziggy時期的最後一張Bowie。看專輯名字,最近玩《合金裝備V》的朋友又眼熟了吧,那個誰說過來著,小島秀夫到底有多喜歡David Bowie....另外,那首充滿基情的《Rebel Rebel》,我不止一次發現它被用在很多國外T台走秀的音樂上,不過是純音樂,要不然走秀的模特配上「你媽讓你給弄迷糊了,她分不清你到底是男是女....."的歌詞,那就真好玩了。

以下內容貼自我在豆瓣該專輯頁面上寫的:

」這張專輯可以看做是David關於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的個人風格化創造,裡面無時無刻不體現出這本書對整張專輯的影響和滲透,從歌名就能窺知一二:《我們是死人》,《1984》,《老大哥》。這是繼他的代表作《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man from Mars》(這他媽估計是史上最長的專輯名)之後又一張精彩的概念專輯(抱歉,個人覺得《Alladin Sane》不是概念專輯,只是Ziggy形象的延續之作,當然也是極其經典),裡邊用一個關於未來的想像開頭,然後一步一步推進到這個虛幻世界的各個權力層面,其中的三部曲,第3首歌到第5首歌:《Sweet Thing》,《Candidate》和《Sweet thing(reprise)》是本張專輯的精華,不過由於David Bowie在本張專輯裡又恢復了寫晦澀難懂的歌詞的習慣,以至於理解起來頗有困難,整張專輯的特色也是灰色和陰暗的壓抑感覺,這一點像極了他的第二張正式專輯《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1984》:
」有一天他們終將逮捕你,你現在必須接受這一點

他們三番五次告訴過你,想改變現狀是需要代價的

你已經從那漂浮的茶葉中看出些端倪了吧,或者在電屏的音響里「


號外:此處推薦一個演唱會,封面是這個樣子滴:

這是CD版,DVD版和這個一樣,就是長一些,這是一場完整的Ziggy的演唱會,是Bowie最輝煌的畫面,你還能看到他在後台備演化妝,他當時的老婆安吉拉,著名的跪在吉他手前牙咬吉他的」不良畫面「。祝你運氣好還能淘到。

8.《Young Americans》1975

@楊露賓 和@李圖圖 提醒我漏了這張,抱歉抱歉,邊寫邊漏也算是我記性差的習慣啦,沒有手邊的CD照著寫就是TM記不全哈,網上搜也不太准~

Ziggy令Bowie的精神不堪重負,導致抑鬱之後,他終於宣布」Ziggy已死「,找回自己。據我上面貼的那個紀錄片中,那幾個鏡頭過去之後,接下來採訪的其他人有此總結:鮮花,掌聲,美酒,女人,來得那麼快,放到誰身上,誰都會瘋掉的。」如果你還能記得70年代發生了什麼,說明你根本沒有經歷過70年代。「

接下來Bowie出了這張靈魂樂專輯《Young Americans》,目標是美國市場。靈魂樂這種騷氣的黑人音樂,其實和Bowie的風格差距挺大的,特別是嗓音。不過同名歌曲《Young Ameiricans》卻出奇地好聽,請去聽5分14秒的完整版(精選集里是3分15秒的Single version,這個版本的結尾不high~聽著不爽),Bowie用沙啞甚至有點劈裂的嗓音,恨不得讓你聽著都想替他喝水,卻能讓你不自覺地扭動起來,中間伴唱還特地加了一句「I heard the news today oh boy」向Beatles的《a day in the life》 致敬,而且,關鍵是這一句詞兒加的特別秒,非但不突兀,還把整首歌的情緒推上來了。

這張專輯裡別的歌,就比較一般了,《Fame》算是比較出名的,記不得是不是和John Lennon合唱的了。還有一首翻唱Bealtes的作品《across the universe》,不過,不怎麼好聽。。。

在我的印象里,Ziggy之後的時期直到柏林三部曲,是Bowie狀態很不好的時期,精神分裂、抑鬱、吸毒、戒毒、復吸、酒精,我忘記他和第一任妻子安吉拉離婚是不是也是這個期間,反正安吉拉也患上了嚴重的抑鬱。Bowie和各種男男女女的緋聞也鋪天蓋地,比如與Lou Reed 、Iggy Pop的神秘三角關係,與Andy Warhol、列儂的那張互摸的詭異合影。就如同Bowie後來自嘲道:「在70年代,大家更關心的是我兩腿之間的玩意是怎麼用的」。總之,他的嗓音被摧殘到再也沒有之前那樣尖利和妖嬈,取而代之的是極度沙啞。這種沙啞和早期的Bowie判若兩人,各位可以去搜索一張現場專輯,叫《David Live》,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張現場,聽到Bowie的劈裂的啞嗓子,腦子裡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去,丫這期間到底經歷了什麼呀。。(不過居然TMD慢慢覺得這種撕裂的嗓子居然也不錯!)

因為Ziggy時代的結束,還導致了許多粉絲的不滿,這段內容可以去看電影《天鵝絨金礦》,影射地不能再明顯,有特殊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在片子里見到伊萬-麥格雷格的丁丁........關於這個片子可以參考我在豆瓣上寫的評論和一些梗的解讀:致敬和重組----《天鵝絨金礦》的人物分析 (天鵝絨金礦 影評)

9.《Station to Station》 1976

Ziggy死了,Thin White Duke來了,Bowie甚至在唱腔上都做了改變,用更加渾厚的聲音取代了之前尖利而嫵媚的聲音。專輯的第一首歌《Station to Station》非常棒,一上來就表明身份:」The return of the thin white duke,threw darts in lovers eyes「 一上來就這麼血腥么。。= = 整首歌中間又將節奏變快,絕望而沙啞地歌唱:」舉杯!舉杯!高高舉起!因為想變得偉大,已經太遲!因為太遲,導致都不能再次太遲!因為想變得可恨,已經太遲......」 這首歌是絕望的狂歡,讓我想起了《出賣世界的男人》專輯裡的開場曲《the width of a circle》。 除了這首,還推薦《Wild Is The Wind》。其次是《golden years》和《TVC 15》.

10.《Low》 1977

從《Low》開始的三張專輯,一般被稱作「柏林三部曲」,由Bowie去德國柏林,與電子音樂人Brain Eno合作完成。一說其實他去德國,是去戒毒的。正如專輯名所言,對於Bowie而言,那段日子是真正的《低谷》,但是「柏林三部曲」卻再次讓Bowie獲得了外界極高的評價。其實不論是在音樂界,還是時尚界,Bowie最終獲得尊敬,是因為他30多年來不斷地嘗試各種風格而獲得的,不管對於音樂,對於舞台表演、時裝等變換和嘗試,為不同領域的工作者提供了樣板和可能性,我想說的是,從一開始,圈內人從沒有對Bowie的音樂才華和唱功有什麼褒揚,Ziggy也不過是騙青春期孩子的把戲。但是「柏林三部曲」時期開始,Bowie開始真正在業界收到了尊敬。

《Low》這張專輯有很多幾乎是純音樂,最著名的作品是《sound and vision》,這是首音樂為主的作品,電子樂,印象里只有一句歌詞,忽近忽遠地飄來:「don『t you wonder sometime,about sound and vision?」 別被糊弄,往飛高了那個方向想。 Bowie自己說,在戒毒期間,每當渾身難受到無以復加的時候,總是給自己循環播放這首歌,一遍又一遍。結合這個場景和這句歌詞,去腦補吧。這張也是「柏林三部曲」里最「電子」的一張,其實這三部曲也是每張風格都不一樣的。不過這張,因為純音樂多,聽了就過去了。

11.《「Heros」》1977

《「Heros」》的封面,據說來自一種表現主義風格,不過在Bowie最後一張專輯《the Next day》的封面,也是對這張封面進行了一番重設,足見這張封面在Bowie心裡的重視程度。我最喜歡的兩首歌是《beauty and beast》和《heros》。我又想起《美國恐怖故事-畸形秀》里,傑西卡蘭格也唱過《heros》——一首寫給小人物的英雄讚歌。一說這首歌是為柏林牆寫的,這個說法來源不記得了。《Heros》這首歌也推薦去聽6分鐘的完整版,情緒遞進很完整。這首歌也是必聽之作,他在1985年的Live aid演唱會裡也演唱了這首歌。

12.《Lodger》 1979

《Lodger》是一張有意思的專輯,裡面的歌曲類別很豐富,聽上去很有驚喜。我認為有些歌曲比如《Repetion》,在形式上有點模仿Lou Reed,很好玩。第一首歌《奇幻航行》很穩,坐船出海,結果到了非洲,第二首歌《非洲打架夜》一下就變成了手鼓和快節奏的東西,很滑稽。第5收《Red sail》又是一首很好聽的歌,到歌曲最後又很突然跳針兒「It』s far far far far far far far far away!It"s Da Da Da LaLaLa.....」。《Boy keeps swinging》又一次騷得不行,就像《oh!you pretty thing》或者《Rebel Rebel》,只不過唱腔變得低沉了,依然基情滿滿。

縱觀柏林三部曲,Bowie已經不再像Ziggy時期那樣妖嬈得雌雄莫辯,變色龍從火紅色變成了橙色,又逐漸轉為灰色,不是黯然的灰色,而是灰色表皮覆蓋下的極端悶騷,而且這種悶騷會在後來的幾張專輯裡延續,並且,逐漸再次明騷!因為第二年,有了柏林三部曲的基礎,Bowie又一次迎來自己的小巔峰——《Scary Monsters》。
這又得稍微微費點口舌了。

13.《Scary Monsters(and super creep)》 1980

這張《(長著大獠牙的)可怕怪物》(就是想吐槽一下這個名字)獲得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先看專輯封面,這一次Bowie借鑒了日本藝妓的風格,這並不意外,我感覺其實他早就有這個思路了,《Ziggystardust》里就有「cat from japan」這樣的歌詞,他的日本情節還是挺嚴重的,Ziggy時期,他的服裝風格深受一個叫山本寬齋的設計師影響,山本也給他設計過一些演出服,但不是全部,至於原因嘛,主要還是太貴,後來Bowie就開始自己山寨這種風格的演出服。印象里他在現場穿的一個大袍子(上邊寫著5個字:出火吐爆威。 可能「爆威」是Bowie的音譯。。總之就是吐槽不能。。沒搜到那件衣服的圖,找到再貼)確實是山本寬齋本人的傑作。

果然,專輯一開場《It『s No Game》,上來就是一大串日語。這張專輯出了很多佳作,比如《Scary Monsters》,《Fasion》,《Teenage wild life》都是推薦曲目。特別是《Fasion》,最好配合看MV,刷一下三觀看看1980年潮到爆的范兒是什麼樣子。

這張專輯的重中之重,是那首《Ashes to Ashes》。必須詳細說說。以下是我的舊文,請放心,絕對也是自己寫的:

塵歸塵,土歸土,湯姆的歸湯姆》

《塵歸塵,土歸土(Ashes to ashes)》收錄於大衛鮑伊(David Bowie)1980年的專輯《Scary Monsters》,這也是在評論界評價非常高的一首單曲,因為「大衛鮑伊終於又開始寫讓人看不懂的歌詞了」。大衛鮑伊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靈魂樂和電子樂的創作嘗試後終於再次回歸華麗,整首歌曲風格奇異,MV的配色也帶有強烈的失真的感覺。

這首歌從一開始又提到了Major Tom這個人物,湯姆少校最初是出現在Bowie 1969年的專輯《Space Oddity》的同名主打歌中。《Space Oddity》通過火箭發射地面控制中心和宇航員Tom少校的對話講述了由於不可知的故障導致Tom的宇宙飛船失去了和地面的聯繫,像塵埃一樣永遠的漂浮在宇宙中一起意外事故。歌曲以Tom的獨白作為結尾:「Now I』m floating in my tin can, far above the moon,planet earth is blue
and there"s nothing I can do」。

因此在初次聽到《塵歸塵,土歸土》時,我曾欣喜的以為它會是《Space Oddity》的續集,表面看上去就像是Tom突然從某個遙遠的地方給基地發來一段信息,講述他在另一個星球上的所見所聞以及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碎語。但是這樣理解很不得要領,後來在某一天突然發現,這首歌的主題並不是那段信息,也不是《Space Oddity》的後續篇章,二者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其實我認為,這首歌的主題是毒品和幻覺。Tom少校不過是一個載體,他所敘述的見聞其實可以理解一種吸毒之後出現的幻境,Tom其實就在暗指吸毒後的Bowie本人,感覺在另一個星球上,星球的樣子就是幻覺中的顏色,這一點從MV的構圖和配色就能略知一二,如果你關注過60年代大麻和LSD風行的時候的音樂現場,不難從中發現某些相似的元素。而從這首歌的發行年來看,正是Bowie從戒毒所出來不久之後(大約有2年多吧,根據後來他在接受訪談時所說,70年代中後期,由於自己越來越多地依賴毒品,並伴隨痛苦的妄想症,精神和身體都幾近崩潰,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聽他在之前的專輯《Low》中的曲目《sound and vision》,也許這是他對曾經飛高了之後產生的幻覺的審視。

至於這首歌的歌詞,因為本來就「看不懂」,所以我就隨便翻譯了,就那麼個意思:

塵歸塵,土歸土

(大衛鮑伊)

你是不是還記得

在那首老早以前的歌里出現的傢伙?

那是我曾聽說過的關於火箭發射中心的傳說

噢,可別當真!

他們新得到了一條來自那個傢伙的遠程信息

「我過得很快樂,希望你們也快樂

我愛著所有我愛的東西

我會繼續告訴你們那所有污穢的詳情」

周圍那些無關痛癢的尖叫是殺戮的聲音

去設想一個畫面

畫里有個日本女孩身著和服,被束縛在某個龐大的體系里

我沒有了金錢,也沒有了頭髮

可是我仍希望反抗

可是這個星球溫度這越來越高讓我沒有力氣

#

塵歸塵,土歸土吧,瘋子更瘋狂,恐懼的更恐懼

我們都知道那個湯姆少校是個癮君子

每次飛葉子飛到天高

最後也是在地面上摔個稀爛

#

我三番五次的提醒自己

我今晚一定要堅持住(別吸了)

可是那綠色的小藥丸總會跟在我屁股後面滾

噢,別再來了好不好!

我死死粘住一個值得交的朋友

「我過得很快樂,希望你們也快樂」

一道亮光閃過,

這回可不是槍火

我從來沒做過好事

可我從來也沒做壞事

面對憂鬱我毫無辦法
噢啊!

我想要把斧子鑿碎這堅冰

我現在只想就這麼沉下去!

#

塵歸塵,土歸土吧,瘋子更瘋狂,恐懼的更恐懼

我們都知道那個湯姆少校是個癮君子

每次飛葉子飛到天高

最後也是在地面上摔個稀爛


媽媽說要今日事今日畢

你別再和什麼鬼少校糾纏不清

媽媽說要今日事今日畢

你別再和什麼鬼少校糾纏不清

媽媽說要今日事今日畢

你別再和什麼鬼少校糾纏不清

媽媽說要今日事今日畢

你別再和什麼鬼少校糾纏不清.......

14.《Let"s Dance》1983

我想《Lets" Dance》可能是80年代Bowie最後的波浪了,後面兩張真的不咋樣。這張專輯部分回到了《Logder》,部分進入了舞廳時代。基本上80年代所有人都在搞迪斯科。Bowie不是搞什麼像什麼的音樂人,一開始的民謠也不想民謠,靈魂樂也不像靈魂樂,所以他就是變色龍,不管變了多少色,永遠都是那條變色龍,變不成鱷魚,變不成小鳥。《Let』s Dance》的鼓點和韻律非常出色,又是一段後來經常被採樣的作品。Bowie依然沒有捨棄他的東方情結,不再YY日本妞,這次改成了華人妹子《China girl》,這首歌還是悶騷嫵媚,情慾陣陣。MV拍的也挺有意思,不過和實際的中國妹子沒有啥關係,可能那個女演員是華裔而已,留著齊耳短髮,穿著旗袍,有時候又穿著粗藍灰色的新四軍軍裝,打著綁腿,扛著一面紅旗,在Bowie的頭腦里奔跑,所以看MV的時候我就直接笑噴了,沒什麼共鳴。。下圖高能。。

另一首《Morden Love》也不錯,滿時髦的,不過就已經開始超出我的類型領域了。《Cat People》也是一首是一首主打歌,印象已經不深了。

15.《Tonight》1984
16.《Never Let Me Down》1987

80年代Bowie又發行了兩張專輯,不過真心不好聽。。。《Tonight》里我就記得有一個《Loving the Alien》還算能聽,精選集里還收錄了一首《Blue Jean》,一般吧。 《never Let me down》這張基本上屬於慘敗,貌似我買到這張碟之後,也就勉強聽過一遍,實在是不好聽,使勁要說的話,裡面那首《Day in Day out》的MV拍的挺好看,哦對,另一首《Time will crawl》算是不錯的。

(PS:估計已經有朋友發現了,為什麼有些專輯我推薦的歌恰好都是開頭幾首,恩,負責任地說,我確實覺得情況確實是這樣,另外,那些實在不好聽的專輯,確實越往後聽就越走神兒,10年過去後,我依然可以一下子回憶起旋律和亮點的,一定是我覺得非常好的,呵呵。)

終於到90年代了,這個年代就放在一起說吧。。畢竟他輝煌的時候過去了,也那麼多梗了。都出道20多年了,還能這樣繼續創作,很不易了。

17~21《Black tie white Noise》1992,《The Buddha of Suburbia》1993,《Outside》1995,《Earthling》1997,《Hours》1999 (EX:《Tin Machine》和《Tin Machine II》

《黑領帶白噪音》是一套雙張專輯,Bowie與印度(?)(感謝 @神武黑豹 ,索馬利亞!是索馬利亞!沒錯)模特伊曼結婚,風格有點偏新浪潮,又有點電子,又找到了新的創作激情,但是依然覺得不好聽。
《鄉村的佛像》。。我基本對它沒有任何印象,期間Bowie還組了一個樂隊,風格偏硬搖滾,叫Tin Machine,我覺得同名專輯《Tin Machine》其實很好聽,但是問題還是,聽完之後完全沒有什麼印象。後來查到,評論界是一直唱衰《Tin Machine》的。

《Outside》又是一張概念專輯,極致的電子,特別是那首《Hello Space boy》。我沒怎麼去了解這張專輯的故事,從CD內頁里印刷的圖片看似乎是關於一樁謀殺案的故事,其實聽到這個時期的Bowie時我已經有點疲了,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一次次去聽70年代那些專輯,另外確實這些後期專輯的資料也不多,所以也想不出什麼可寫的了。

1997年的《凡人》專輯,就是背對觀眾穿一身英國國旗那張,Bowie留著金黃的短髮,下巴上蓄了鬍子,《I『m afraid of americans》和《little wonders》是推薦曲。前者更好聽,MV也比較有意思。

整個90年代,我覺得最好的一張專輯是1999年的《hours》。Bowie又將頭髮留長,鬍子颳去,顯得特別俊美又年輕。整張專輯旋律優美而平靜,每一首歌都是娓娓道來。那種感覺就像是,他終於和歲月和解,和慢慢變老的自己和解,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我忘記了爸爸曾對我說過什麼,也忘記了媽媽曾對我說過什麼,當我躺在你的懷裡。這座城市滿是鮮花,這座城市滿是雨水。我有7天時間去活著,我有7種方法去死。「——《seven》

專輯主打歌《thursday"s child》的MV里,Bowie站在浴室的鏡子前,旁邊是扮演他妻子的亞裔演員,Bowie安靜地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恍惚間,鏡中的自己成了年輕時的他,與他對視著,甚至他旁邊的妻子,也變成了金髮的白人(暗指前任妻子)。這也是我感覺Bowie在開始逐漸與自己、與歲月和解的過程,所以這張專輯叫《hours》

這張專輯非常悅耳。推薦。

接下來進入21世紀。我覺得自從《hours》之後,Bowie在音樂上也更加隨性和開放了,往後的作品,編曲越來越大氣,越來越主流,指望50多歲的他還能驚世駭俗地搞Glam rock當然不可能,而且他向來都是順勢而為的,畢竟時代變了,70年代大麻與鈔票齊飛,玩那種裝扮根本不是事,現在這麼干就二了。

22.《Heathen》2002

新千年第一張專輯,呵呵,不好聽。。實在不知道說啥。還是請了解的人說吧

23.《reality》 2003

有低就有高,接下來這張《reality》又是一張佳作。
第一首歌《new killer star》的前奏的韻律一響起來,就能立刻把聽者抓住(言外之意是,可能往後你會覺得都沒有這首好聽了= =)(不過我哥們聽了這個前奏,他說第一反應是老版西遊記開頭。。。哈哈哈)。這張專輯裡,除了五星佳作《new Killer star》,《Pablo Picasso》和《Looking For Water》也是非常不錯的作品。
這張CD有一個附送DVD的版本,DVD里有Bowie在現場演唱《new killer star》的片段。放幾個示意圖,2003年某次演唱《New killer star》的Bowie是這樣的(他用這身搭配在不少場合露面,這氣質,這身材,我勒個去。。妖啊):

再補一張之前漏掉的,放在前面怕大家就不看了:

山本寬齋的大袍子

出火吐暴威.....

自這張專輯發行之後,Bowie開始了新一輪巡演之路。市面上有一張2004年的巡演DVD,當年連盜版都有:

這張DVD現場的效果特別好,遠高於前面我推薦的那個《Ziggystardust》現場的製作效果。這場演唱會裡Bowie唱遍了他的經典老歌,滿滿的時間的味道,如果對比70年代他妖嬈的現場,真是感慨萬千。

後來,我又偶然看到了一段2005年的視頻,這是Bowie在某個典禮上演唱《life on Mars》的場景:

僅僅一年好像老了很多。稍微胖了些。

2006年下半年,克里斯托佛諾蘭拍了一部非常開腦洞且細思恐極的電影,叫《致命魔術》,蝙蝠俠貝爾和金剛狼傑克曼主演。而Bowie卻令人驚喜地客串了其中的一個重要配角:尼古拉-特斯拉。

我已經不會認為Bowie會繼續出專輯了,功成名就,世人幾乎已經將他蓋棺定論,他輝煌的70年代永遠留在了現代流行音樂史上。還有必要繼續做嗎?

距離《reality》整整10年,2013年,67歲的David Bowie王者回歸,或者是老將出山,發行全新專輯《The Next day》

24.《The next day》2013

就如同10年前那張《reality》,我本認為那張專輯的形式大於意義,然而當我拿到這張專輯,看到這個封面,我第一反應是,這個老傢伙絕對沒打算將其作為自己的最後一張專輯。僅僅是將《heros》的封面上的文字劃掉,加了一個白方框,這絕對不是結束。Bowie還要繼續下去!就像老滾石還活蹦亂跳開演唱會,像老迪倫70多歲還搞出來一張聖誕專輯,甚至像老約翰尼凱什一樣一直到80多歲還能做出震撼人心的《American》系列,像尼爾楊一樣擔心自己無法撐過開顱手術,居然在手術前迸發出無盡的靈感錄製了《Prairie Wind》.......上幾張專輯照片吧,剛拿手機拍的。

背面

內頁

蒂爾達斯文頓?

得知這張專集的出版,我的感受到的是核爆般的驚喜,首先先在網上心懷敬畏地地觀看了《the next day》的MV,MV的製作和拍攝足見Bowie的號召力和地位,看看參加演出的都是什麼人吧!

瑪麗昂歌莉婭,加里奧德曼

大師上場除了膜拜還能做啥呢。。

25.也許再也沒有機會面世的(更正:已經上市)《Black Star》2016

(更正:我以為還只是籌備階段,原來已經上市,這一張我確實不知道,感謝評論區提示我的多位朋友!)

==============================================================================
真么想到這麼快,Bowie就去世了,僅有69歲。 69歲時的鮑勃迪倫,還來北京開了一場演唱會呢。

很多時候我也在想,為什麼我會喜歡David Bowie,而且直到現在距離四處搜集他的CD和消息,已經過了10多年,我始終認為,Bowie的所有作品,都算不上多麼「好聽」的那種,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我從來就沒覺得有一丁點好聽。但是就是著迷,從第一次聽到《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第一次見到他的刀魚髮型,第一次隨意地買了一張《鑽石狗》,就開始不斷地到處尋找他的專輯,那時候我不想下載MP3,我覺得只有聽CD才能認真靜下來聽,我把每一張CD壓進古老的20G硬碟ipod,對著CD里的歌詞一首一首聽,直到現在就算輕易就買到了《the Next Day》,似乎已經是個習慣,我連CD機都沒有了。

19歲的燙著爆炸頭穿著皮衣拿著吉他裝酷的我覺得,Ziggy時期的Bowie是如此漂亮,美麗至極;而30歲的胖成一個肉球連一個和弦都想不起來的我發現,Bowie年輕時一點都不好看,瘦得讓人害怕,連牙都不齊,我想,也許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天分,也許並不是好歌手,不是好作曲者、作詞者,也不是好的時尚設計者,但是他會有把這一切融合在一起從而把每個元素為自己所用,而那種令人好奇的著迷,正是Bowie的魔力。

這是我到現在為止最為認真回答的一個問題,感謝David Bowie給我帶來的陪伴,在一個你已經老去的時代,你70年代的光芒,可以灑在遙遠的國家一個80年代才出生的孩子的青春歲月上。

1947--2016,緬懷David Bowie.

=========================================================================
2016年2月25日:
最後放上一篇文章,是我前一陣子在父母家整理舊硬碟發現的,是大約10年前在網上讀到,就存下來了,當時看的時候也不知道是誰寫的,侵立刪(望大家提醒),我覺得寫的特別好,我這上面的文字中一定也有不少內容是回憶自這篇文章,既然找到了,索性也放上來了。以下是正文。

David Bowie,原名David Robert Jones,1947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布里克頓。他最終身高是5英尺10.5英寸,也就是大約1.79米——不過David看上去怎麼也不像有這麼高。


David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用比較委婉的說法是:他們和他都沒有完全的血緣關係。他的大姐Myra Ann後來嫁到了埃及,改信伊斯蘭教,並把名字改為:Iman,和David第二個妻子一樣。


David 很愛的哥哥Terence,和他是同母異父兄弟。同母親改嫁過來後,隨了繼父的姓氏:Jones,不過在去世之前的最後幾年裡,Terence堅持把姓氏改回了母親娘家的Burns。Terence在1970年就因為抑鬱症住進精神病醫院,1985年1月6日自殺。當時已經十幾年如一日般紅得發紫的David沒有參加葬禮,因為他知道自己參加的話媒體將會帶來什麼樣的關注,而這些關注對於他的家人和朋友沒有任何好處。儘管如此,Terence仍然是對David一生影響很大的親人。


在換了幾所小學之後,小小的David成為Burnt Ash小學足球隊的成員,對應著他還參加了學校唱詩班,有一種渴望文武雙全的跡象,不過可以看出,最終他還是明智地選擇了更符合自身條件的音樂做為發展職業。

David十二歲的時候,得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件樂器——薩克斯管,乳白的,有著美麗的金色按鍵。哥哥Terence積極為他尋找老師並張羅學費,後來他從師Ronnie Ross,英國著名的薩克斯大師。十四年之後,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了一次戲劇性的相遇——戲劇性對於David來說,已經成了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當時Ronnie為Lou Reed的歌曲錄製配樂部分——這是David建議的,他參與這張專輯的製作。於是,有了如下對話。
Ronnie:非常感謝你。
David:不,是我謝謝你,這隻能算是對你的很少一點回報。
Ronnie:什麼意思?
David:因為你教過我薩克斯。
Ronnie:你?什麼時候?
David:大約九或十歲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傢伙。
Ronnie想起來了:天啊,那個當時說「我將會成為一名搖滾巨星」的傢伙就是你嗎?


David真的成為了搖滾巨星。


另一件對David很重要的事情發生在十四歲,他經歷了一場悲劇事故。當時他和好友George Underwood為了一個女孩發生激烈爭吵,憤怒中George誤傷了David的左眼,按照學術名詞:導致David的左眼括約肌損壞,這意味著他的左眼瞳孔不再對光線產生反應,將永遠呈放大狀態。
《Space Oddity》唱片封面,David看上去好象一個金髮王子,一雙不同顏色的眼睛。
悲劇的後果卻是相當喜劇意味,當David成為巨星之後,受傷的眼睛反而成為最顯著的招牌之一,和他的造型設計完美搭配。David的眼睛本身是很淺的藍綠色,現在這隻左眼因為反光不同,總是顯得與右眼顏色不一樣,而且常常是略現棕色,結果被狂熱的歌迷們稱為「金銀眼妖瞳」。


至於創造了這一切的George,後來仍然繼續做著David的好朋友,而且這份友情一直延續了幾十年都沒有改變。當David在後來組了樂隊的時候,George成為其中的吉它手。


不過George的演藝生涯並沒有維持多久,若乾年之後,他成了一名成功的商業插畫家,並為David製作了早期最著名的三張專輯《Space Oddity》,《Hunky Dory》和《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的封面以及海報,他還給包括T.Rex在內的很多藝人製作了著名的專輯封面。


接下來的時光里,David給別人吹奏薩克斯,組建樂隊,在俱樂部和學校裡面表演,甚至用David Jones的名字出了一張地下唱片(印個幾千張,銷量不知多少的那種),總之,進行著任何一個歌星起步前該做的事情,1965年,因為重名問題,David花了好幾個星期考慮新名字,甚至叫過Tom Jones,到了9月16日,他正式把David Jones改成David Bowie。

1967年,David出版了第一張專輯《David Bowie》,這是一張民謠風格的專輯,發表之後沒有產生任何影響。David受到很大打擊。此後整整兩年,他沒有參與任何音樂製作,甚至看上去準備放棄音樂了,因為他很突兀地一頭扎到了僧侶院,刻苦鑽研佛經。緊接著David跟著Lindsay Kemp學習啞劇表演,誇張的造型服裝與肢體動作深深影響了他,這是David個人風格的第一步。這段時期他參與演出了兩部藝術短片,並在一部電影中扮演小角色。
結婚當天,David和母親,以及妻子Angela。


與此同時,David迷上了地下絲絨樂隊(The Velvet Underground)與傀儡樂隊(Stooges)的音樂,特別是地下絲絨樂隊,David後來的很多歌曲都能聽出他們的影子。不過,對於David本身來說,那一年更重要的,應該還是遇到了Angela,她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Angela是個活潑的美國女孩,他們在1970年結了婚,並在1971年有了一個兒子。


1969年David終於揀迴音樂,出版了第二張專輯《Space Oddity》,這也是他第一張轉型唱片,從唱片內頁上可以看出David的轉變,早期拘謹的短髮和厚重頭髮簾被有些貴族味道的捲髮取代,羞澀的眼神變得坦然,David開始變得像個明星了,或者說,他開始像一個花花公子了。
他的民謠歌曲被一些優美而有些怪異的歌曲取代。然而,這些還僅僅是個開始。


David以這個造型開始,
走上了星運坦途
真正引起轟動的是1971年David的第三張專輯《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封面上David梳著長長的捲髮,黑色長靴,絲緞長裙,胸口低開,只用兩枚褡扣系住。這個美麗而在當時看來驚世駭俗的造型開創了真正的Glam搖滾的時代,David一共用了三種形象出現,一種是封面長髮長裙的,一種是早期《Space Oddity》捲髮形象,另一種是貝蕾帽,金髮溫柔地垂下,灰藍色緊身呢子外套。


這是David短暫而迷妙的時期,猶如他專輯的音樂風格。一個花花公子的淺吟低唱,帶著點玩世不恭,一點物質,一點諷刺,一點慵懶與誘惑,模糊了性別的。音樂相對那個時代是複雜的,正處在音樂從早期披頭士似的情歌中變質,並開始熱中於各種音響實驗的階段,那些歌曲中經常充斥著一些不和諧與突兀。


但總的來說,《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專輯自身的風格是比較統一的,David有些嫵媚的嗓音和邪氣的歌曲加上晦澀又有些放縱古怪的歌詞融合成一種美妙的風格,獨特的,只屬於David自己的音樂。


而在下一張更為成功的專輯《Hunky Dory》他把這些特點發揮到了某種頂點,《Hunky Dory》是一張很有地下絲絨感覺的專輯,David把自己的嗓音發揮得隨心所欲,音樂風格開始成熟。在這張專輯裡他唱了曾給地下絲絨製作過最著名香蕉封面的波普大師Andy Warhol,歌曲的名字就叫做《Andy Warhol》——他在幾十年之後扮演了這位一直很感興趣的畫家。還有給Bob Dylan的歌,以及向地下絲絨致敬的《Queen Bitch》。


然而這些,仍然只是準備,準備,他的第一個事業高峰尚未來到。

Ziggy時期到來

1972年初,David把自己變成了Ziggy Stsrdust,這個只存在了短短兩年的「太空」幻想生物,成為David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形象。《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是公認的,David最出色的專輯之一,而且,可以說,此後David再也沒有如Ziggy時代一樣的出色——雖然也許比Ziggy時代更成功。


David開始改變了,無論是音樂還是造型,Ziggy名字的來源取自一個同名裁縫店,這是個近乎玩笑的隨意名字,David自己說用了這個名字的原因僅僅因為「Ziggy」要換很多套衣服。


Ziggy看上去誇張又怪異,賣弄風情,和早期David甜蜜的感覺完全不同,但是給人留下了更深印象。他的服裝是由日本人Kansai Yamamoto製作的,所以常常可以非常古怪和不自然地找到日本感覺乃至中國特色。


David受日本藝術影響很大,也許這從他研究佛學的時候就開始了。他甚至在左邊小腿內側紋了一個美麗而怪異的紋身:裸體的男人騎在海豚上,在海中騰越,男人雙手向上,似乎在做祈禱。底紋映襯著幾行日本漢字的銘文。


Ziggy時代,David得到了全英國狂熱崇拜,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真正的超級巨星。

火紅的短髮,眉毛剔掉,衣服絢爛多彩到光怪陸離,乃至情 色成份濃重,Ziggy在舞台上穿著挑逗的衣服唱歌,和吉它手模擬口交和性愛動作——不過身體全裸只穿了內褲表演的一回倒並非David刻意所為,那是一場事故:當時狂熱的歌迷們撕爛了他的演出服,把碎片拿回家做紀念了。


David宣稱自己是雙性人,擺出性感和誘惑的姿勢,歌曲不再那麼憂鬱和尖銳。基本上,《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是一張折衷性的專輯,有討好聽眾的一面,然而,前幾張專輯中始終貫穿的死亡與夢幻的歌詞本質卻沒有變,Ziggy依然是沉浸在飄渺和不滿中的遁世者,面對現實無能為力,寂寞地消失湮沒。


總之,這三張專輯音樂上一張比一張更熱烈,然而內容卻一張比一張更冰冷與憂鬱,不是叛逆和苦悶這種現實性的問題,David的憂傷也是飄渺的。


結果,儘管是出道幾年之後才出名,David的走紅速度卻快得彷彿一夜成名。


儘管David並不是Glam搖滾的創始人,Glam搖滾卻因為他才抬到了主流的地位,他的怪異和妖媚影響了整整一代歌手。


儘管此後,Glam搖滾也再沒有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它的風格卻成為後世搖滾樂中頑強而隱晦的穩定分支。


David在Ziggy中做成了自己想要做的人,這使他的現實和表演有些界限模糊了,他陷入一種也許自己都無法控制的成功和形象轉變中。人們不知道是David挑戰傳統還是Ziggy驚世駭俗,在舞台上,David成為了Ziggy,在台下,Ziggy的影子仍然無處不在。
David和Ziggy混淆為一體


David成功後來到美國,認識了自己崇拜的Lou Reed和Iggy Pop,與他們合作。他總是如此,在成功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偶像。美國同行的狂野和不羈吸引著他,他們很快成為形影不離的三劍客,而其中的Lou Reed又是公開的Gay,至於Iggy Pop,他的行為早已不是什麼性別問題這樣簡單了。


以中性自居的David身處其中,可以想見會發生什麼,或者說,公眾樂於看到發生什麼。總之,儘管和妻在一起的溫馨場面也時常出現,儘管Angela仍然笑容滿面地出現在有David的場合,可是關於他和Lou Reed、Iggy Pop的謠言還是滿天飛。人們對三個才華橫溢的音樂人之間關係的猜測遠比David正常的家庭更感興趣。


更何況,後來Angela又爆出了把丈夫和Mick Jagger(滾石樂隊主唱) 「捉姦在床」的醜聞。也就無怪若乾年後,已經「正常」了的David接受採訪時苦笑地說:我知道,在七十年代早期,人們更關心的是我那根東西怎麼用的問題。


1973年的《Aladdin Sane》持續著Ziggy的狂熱,David給自己的臉上畫出閃電狀的紅色油彩作為標識,《Aladdin Sane》充滿了迷妙,開朗和流行化,更注重旋律優美,大量的鋼琴,電子效果,加上Mick Ronson更加隨心所欲的吉它,令這張專輯的可聽性更強。David還在裡面恰到好處地穿插了薩克斯管與口琴。


《Aladdin Sane》是一張幾近完美的專輯,統一,美麗,David沒有像從前那樣歇斯底里地運用他的嗓子——這時已經有跡象表明他開始準備下一次轉型了。他年輕熱情的感覺正在被一種老練、沉穩和更能夠把握聽眾口味的成熟悄然取代。


最終David厭倦了Ziggy和泛濫成災的「Glam」,他出版了Ziggy最後一張專輯《Pin Ups》,然後,在一次演唱會上,David宣布:Ziggy死了。


儘管如此,1974年的專輯《Diamond Dogs》裡面,David並沒有改變,而是繼續延續著Ziggy的極端,他戴著長長的耳墜,衣服的顏色越發溫暖和正常,鞋跟仍然保持著誇張的高度,最後帶上了一隻眼罩。他更瘦了,媒體指著David裸體照片說:他一定吸毒。
Guy Pelleart為David和Lou Reed畫的宣傳畫


《Diamond Dogs》的封面上,比利時畫家Guy Peellaert畫了一隻上半身是David下半身是狗的怪物,他畫出了性器官強調「David狗」的性別,出版公司認為惡劣得簡直難以容忍,最後把私處塗成黑色了事。這是David在Ziggy時代最後的形象——儘管這形象只是一種殘像而已。

1975年,David出了新專輯《Young Americans》,毫無徵兆地改變了形象和音樂,他近乎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梳著時髦的金髮,西裝革履,和昔日惟一的聯繫大概也就只有化妝了,那妝在他衣冠楚楚的打扮下顯得濃重與不和諧。
同時,David的音樂隨之改變,嗓音介於濃厚和早期尖銳的混合,歌曲風格是更適合美國人口味的靈魂樂。《Fame》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這也是David的音樂第一次在美國成為冠軍歌曲。John Lennon也許功不可沒,他讓David用了他的歌,而且在專輯中為David演奏吉它並和聲。

David的變化太快也太劇烈,劇烈到讓他的歌迷一時難以接受。這也就難怪Todd Haynes在他的電影《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中把它解釋為一種變節。
然而平心靜氣去說,《Young Americans》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轉變,非常成功,無數David的老歌迷因為無法接受而離去,但是也有更多新歌迷補充了進來。


David開始優雅地搖擺,吹奏薩克斯,他唱著美國夢,唱美國人關心的現實問題,嫵媚和虛無縹緲不見了。但是這些幫助他成功地做到了當Ziggy時沒有做到的事情——他打入了美國市場。美國人對中性人不感冒,可是對搖擺舞靈魂音樂布魯斯一類的卻向來是YesYes。這之後David主演了電影:《落到地球上的人》(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

《Young Americans》只是一張過渡作品,1976年David出了《Station To Station》,他的形象慢慢地固定成型,變成了冷冰冰的「The Thin White Duke」。
也許David的「吸毒生涯」更早,但是此時他開始在灌制唱片過程中依賴毒品,他可以四天不睡覺完全用安非它明支撐。後果是花費了很久時間和很大毅力才戒掉了毒癮。


1976年David在自己的音樂中實驗著加入電子樂,他對新事物總是愉快接受。
David認識了Brian Eno,並和這位氛圍音樂大師開始了融洽的電子合作,而且成為一生的好友。
David最成功的唱片之一《Heros》唱片封面


1977年他們在柏林製作了兩張專輯《Low》和《Heroes》,並在1979年製作了《Lodger》,這是公認的David三張上佳專輯,儘管其中仍然有很多聽起來媚俗的東西,可也包括了更多新鮮和獨特的內容。


基本上,David已經儘力在主流和另類之間找平衡了。喜歡他早期歌曲的樂迷們可以從中找到一些久違了的熟悉感覺:靈活自如的怪異。只是,這聲音已經不再有年輕時候的熱情和親切,是成熟的,但也是淡漠的。

1979年也是他的電影和電影音樂鼎盛生涯的開端——從德國電影《Just A Gigolo》開始。在那部電影里,他扮演一個舞男。
從柏林回來,David開始發現自己犯了大錯誤,事業上的忙碌令他很少顧及的家庭出現危機,諷刺的是,就在他努力戒毒的時期,妻子Angela卻因為過分沉浸在吸毒和酗酒之中,導致精神狀況不穩定。


Angela成了一個失職的母親,他們的兒子Joey完全缺少應有的照顧。
1980年David和Angela離婚,他堅決地要求親自照顧Joey,並用75萬英鎊買下了Joey的全權監護權,帶著兒子來到紐約。


此後三年,只有1980年的一張專輯《Scary Monsters》發行,David的個人音樂事業近乎沉寂——除了演出幾部電影,和偶爾在電視片中露露面,並參與其中的音樂製作,還有為皇后樂隊(Queen)做了一首打入排行榜的單曲。
不過他得到了在百老匯主演《象人》(Elephant Man)的機會,就和其它事情一樣,幸運的他再次取得重大成功。
《Scary Monsters》仍然是一張在主流和個人風格之間折衷的專輯,但是David開始使用合成器和失真的吉他效果,製造出新鮮的感覺,而且這張專輯有他早期的模糊與詭異——David已經好久沒有寫古怪歌詞了。

其中的《Ashes To Ashes》是早期《Space Oddity》的現代版本,它獲得了一致喝彩,David似乎回到了變換形象的興趣上,把自己重新重彩成一個全身綴滿蕾絲花邊的小丑。奇異的配樂,美妙的和聲,再加上David很突然的回歸性的假音唱腔不能不說是一種驚喜,《Ashes To Ashes》也是自1975年來David難得一見的最出色歌曲之一。


三年的沉寂對於David這種不甘寂寞的人來說,更像是養精蓄銳,你也可以意識到,他又要變化了。
八十年代是David的頂峰,不過對我個人感覺,這是他墮落的開始。David摒棄了自己開創的美好時光,比別人更早一步邁進了七十年代末開始的迪斯科時期。從這個時候開始,David的事業和音樂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兩條曲線分裂:一方面他的事業繼續保持成功,比以往更成功;另一方面,他的音樂開始平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平庸。
沒有歌手像他這樣快速而徹底地改變——連「墮落」都如此全盤接受。

1983年David和格調樂隊(Chic)的Nile Rodgers合作,開始了他的「新浪漫」音樂生涯,《Let"s Dance》應該說是張很有水準的專輯,製作精細,David自己對它的評價也相當高。《Let"s Dance》在英美排行榜上都取得了第一的位置,和當時的時尚保持一致:旋律優美,但是格調不高。

David的形象也開始迪斯科化了,髮型梳得很高,染成更眩目的不自然的金色,好象那個時期的年輕人。他的歌曲也是蹦蹦跳跳的,保持著成功路上第一次的全面媚俗。
現在回頭看去,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平庸是整個八十年代的特點,從電影到音樂,莫不如此。因此不能要求David太多。


這個時期至少他給自己創造出一個美麗的舞台形象——出現在歌曲《Blue Jean》電視短片中,這是個印度造型的男人,頭髮是混雜的亞麻色,藍色包頭和短褂,肥肥的短褲子,腰間掛著各種小飾物。他的臉上畫出了平面效果的濃重陰影,在燈光下彷彿一張立體感強的畫像。《Blue Jean》收錄在1984年的專輯《Tonight》中。


此後David的音樂專輯又沉寂了幾年,不過原因和1980年不同——這次是因為他忙得不可開交了。從1983年到1986年,他接連出演了幾部電影,比較重要的幾部有:《慾望》(The Hunger),《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絕對新手》(Absolute Beginners)和《迷宮》(Labyrinth),還拍攝了歌曲《Blue Jean》的25分鐘電視短片,做了很多優秀的電影音樂,和Mick Jagger合作了一首在多個國家排行榜均成為冠軍歌曲的《Dancing In The Street》,以及一場為期一年多的——世界巡迴演唱會。當然,順便的,他親愛的哥哥去世了。

人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即使是David也不可以,接下來的幾年,David有些難過,他1987年的《Never Let Me Down》第一次遭到不客氣的批評(然而裡面有一首很好聽的歌曲《Time Will Crawl》),似乎提醒Bowie對未來痛苦歲月要有所準備。


David對「新浪漫」音樂終於也開始厭倦了,他的興趣轉到更硬更噪音一些的音樂上,組建了Tin Machine,並於1989年推出了同名專輯,結果卻慘敗,銷量和口碑都很差勁。
有著不玩盡興就決不罷手性格的David於1991年再次推出《Tin Machine II》,導致更大的慘敗。一種新風格的接連失敗,這種事情放在從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Tin Machine II》實際上還沒有那麼糟糕,但是人們對他的新風格並不認可。


順便一提的是,若乾年前發生在唱片《Diamond Dogs》上的事情再次重演,在國外發行的時候,封面希臘雕像的性器官因為「有傷風化」而被遮蓋了。


David想挽回敗局,經過兩年的積累,他在1993年4月17日發表了專輯《Black Tie White Noise》。《Black Tie White Noise》是一張製作精良的專,但是結果同樣以失敗告終,沒有產生任何反響。同年他還出了另一張唱片《Buddha Of Suburbia》,也是如此。
David在專輯裡面用了一首Morrissey的歌曲(原The Smiths樂隊創建人),名字叫做《I Know It"s Gonna Happen Someday》,是Morrissey1992年著名專輯《Your Arsenal》中的歌曲,由Mick Ronson創作。


David沒有對外界解釋選用這首歌的來歷,但是在專輯發表12天之後,也就是1993年4月29日,Mick Ronson就因為肺癌在醫院去世。
George Underwood為Mick Ronson畫的頭像
歌曲製作的時候Mick Ronson已經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因此這首歌就像為他的傾訴,歌曲中反覆唱著:我的愛時刻與你同在,無論怎樣,不要丟掉你的信念,我知道這一切總有一天將會發生,但是等待,請等待,不要丟掉你的信念……


Mick Ronson是七十年代最好的吉它手之一,也是David的好朋友,他可以給吉它以優雅的性感和迷幻。David的Ziggy時代,Mick Ronson一直是David的吉它手,Ziggy的走紅他功不可沒。他的一生是隨著Ziggy的輝煌而輝煌,隨著Ziggy的隕落而隕落的。
在《Black Tie White Noise》中,David邀請Mick Ronson做吉它伴奏,並和其他朋友們一起,在Mick Ronson去世後,幫助他出版了遺作。


從另一方面來看,俗話說家庭事業不可兼得也許對David會是一個安慰。1990年,在朋友的介紹下,David認識了現在的妻子Iman,Iman是索馬利亞人,模特,和David一樣,離過一次婚,並有一個孩子。


雖然在最不浪漫的介紹方式下認識,但是David堅持自己是一見鍾情。他們於1992年結了婚。David的一些朋友參加了婚禮,比如Brian Eno等人,自然,給了David奇妙眼睛的George Underwood也在其中。


這期間他參加了Martin Scorsese的電影《基督最後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的拍攝,扮演一個小角色:殺死基督的羅馬執政官,出場僅僅幾分鐘。然而他的歌迷們堅持他在這部著名電影中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他確實很重要——因為沒有執政官,基督就不會死嘛。
基本上,事業不如意的期間,David出演了一些著名電影中的小角色和不那麼著名電影中的主角。除了《基督的最後誘惑》外,還有David Lynch的《雙峰之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義大利麵條事件》(The Linguini Incident)等。

經過兩年的重新調整,David再次和老友Brian Eno合作,於1995年發行了概念專輯《1.Outside》。這張專輯不僅僅是受歡迎這樣簡單,更為重要的一點是,David終於在迷失了十年之後回到個人的精彩之中。儘管他的風格並非回到了七十年代初,但是他的音樂中終於重新擁有了自我。


這是一張陰冷和怪的專輯,關於謀殺案的故事,David改變了溫和形象,頭髮和鬍子凌亂,MTV里的扮相看上去有如《搏擊俱樂部》中的Brad Pitt。配樂是混亂和喧囂的,Eno再次顯示了自己高超的駕御電子音樂的能力。其中的《Hallo Spaceboy》尤為出色完美。

David從這張專輯中嘗到了甜頭和樂趣,繼續發揮出1997年更進一步的《Earthling》,這張專輯把David風格的電子音樂發揮到了一個極端,完全失真的音樂和歌聲,幾乎做過頭了,但是比較輕鬆,甚至有點詼諧意味,不那麼陰鬱,而且仍然有很多很美麗的歌曲可聽。
出唱片過程中,David出演了電影《巴斯奇亞特》(Basquiat),他扮演了自己一直非常感興趣的波普藝術大師Andy Warhol——這個和搖滾界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同性戀者。和David大多數電影一樣,《巴斯奇亞特》也乏善可陳。


婚姻給David帶來了一些變化,或者,五十歲熱鬧的生日聚會也給他帶來一定影響,永不停歇的鳥兒似乎第一次有了沉寂和安靜和時候,憑良心說,David第一次表現得像個他這種年齡的歌手該有的模樣了。他留起了長發,順直的,黑色的,溫和,安靜,一點從容,內省,David曾經說過自己懼怕婚姻,懼怕被一個女人束縛的感覺,他也懼怕衰老,懼怕五十歲以後,但是現在,這些他都開始經歷了,度過了。
你問他:David,感覺如何?
他扶弄一下自己的長髮,回答:唔,不錯,還是我自己。
這樣的心態中,惟一一次,一張安靜的,平和的專輯出現了。這是年齡和愛情給他的禮物,最美麗的專輯之一:《Hours…》。


《Hours…》傾吐著青春和愛情,充滿溫柔與無限依戀,封面David並不忘記古怪,他跪著,深情的眼神,俯視著那個短髮,凌亂鬍子,枕在他膝蓋上的——自己。另有一張宣傳單的構圖是他和自己的鏡像撫摩著各自的臉孔,看著它們會讓你感覺到一種自戀,就像希臘神話的水仙,不過更多的像自我回顧和懷舊,這同整張專輯的風格也很吻合。

情不自禁想暫時脫離自己整篇文章淡而無味的介紹,想要多說一些《Hours…》,我第一次愛上了David的歌,就是因為它——在這以前,David對於我,是一個符號。David從來沒有創造過第一次聽到便無限震撼的音樂,從來沒有,即使作為他的歌迷,即使為了他可以愛上整個七十年代,都必須承認,David的音樂並不是為了震撼而存在的。它們基本上都是符合David本性的溫和,靦腆,一點俏皮,一點隨心所欲,一點瘋瘋癲癲(太少了),一點賣弄風情,一點裝腔作勢,然而內斂和冷靜,David創造不出瘋狂的音樂,即使他和Mick Jagger在大街上搖頭擺尾。
可是,他最終會輕柔的,不留痕迹的打動你,讓你去接受他的全部。


David在《Thursday"s Child》的MTV中,讓自己跟著收音機哼唱這首歌,鏡子裡面的自己隨著歌曲變成了年輕時代,身邊的妻子變成溫柔可愛地對他微笑的女孩(那笑容很像他的前妻)。他看著年輕時候的自己,看著身邊的女人,看著微笑的女孩,女孩向他探過去,他輕輕的,輕輕的,吻了她。他看到他身邊的女人疑惑地打量,他尷尬了,女人伸出手,把收音機關掉,於是,懷舊的音樂和短暫的幻覺都結束掉。他輕聲和唱著:星期一,星期二,我出生在星期三(David生在1月8日星期三)……在另一首《Seven》中,他用純粹的木吉它伴奏,更是近乎悲傷的唱著:我忘記了父親所說的話,我忘記了母親所說的話,整個城市充滿了花,整個城市充滿了雨……
David說自己在懷舊,在寫33.33%的夢想——因為「它是老式LP唱片的轉速」。這張專輯也是David除了那些迪斯科歌曲之外歌詞最不晦澀的一張。

2000年Iman給David生了一個女兒,David欣喜若狂,從此媒體多了一大堆父女其樂融融的鏡頭。David是個很重視家庭的人,以他的名望地位和財富,幾十年來很少緋聞,實在很難得。
在下一張唱片出來之前,他又拍了若乾電影,和他從前的電影命運差不多——我還需要提嗎?算了。
憑良心說,David的表演細胞很充足,否則就不可能在百老匯混了,可是在電影上,從命運到個性,還都差了那麼一點。不過話說回來,我還從來沒有看到過一位真正的才華橫溢的音樂人在電影上能出息出來的,大部分都是玩票而已,相對來說,David在高級玩票。
2002年David出版了他的最新專輯《Heathen》,這張專輯主要風格仍然延續了《hours…》,溫和和內斂的,富有感染力,他翻唱了別人的幾首歌曲,也仍然美麗。
啊,說到這裡不由又要跳出文章基調了,《Heathen》是我剛剛搞到手的一張原盤,為什麼,為什麼我的這個居然會是兩張碟的?他的任何一個網站介紹明明都是一張的。因為時間關係已經來不及去查個明白了,容我以後慢慢欣賞慢慢發現好了。
David多變的音樂生涯常常是他遭到詬病的口實,如果他像大多數同類音樂人一樣,堅持著某種固定形象不變,也會同樣迅速沒落下去,塵封在只屬於他自己的時代里,等著若乾年後重新喜歡此種音樂的歌迷們挖掘出來,奉為偶像。

然而他沒有,他選擇了改變。

應該說,David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錯誤,最多是有點「沒原則」罷了,缺少所謂搖滾人「應有的傲骨」。但是,他保持了大多數人沒有做到的持續性成功,他的轉型作品也大多優秀,而且他「真正地」著迷於嘗試各種感興趣的新音樂。

所以,只能說,像這樣的音樂人,固定一種風格是對個人才華的浪費,他懂得音樂的本質對於自己到底意味著什麼。而作為他的歌迷,最終會習慣在他多變的風格中選取自己喜歡的部分。

從何時起,David已經成為了無所謂評論無所謂銷量的人物,褒或是貶終於已不再成為縱容或是傷害他的武器,平靜,恬淡,他所剩下的,只是自由自在和尋求音樂中純粹的樂趣。

作為他的歌迷,所能做的,同樣是自由自在,以及在他的新音樂中,尋找純粹的,新的樂趣。

David曾說過,除了棒球,他實現了自己的全部夢想:音樂,繪畫,電影,網路……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如此充實美好,本身就是最美妙的事情。


昨天知道了戴維的消息,大家都要節哀!
就回憶一下我是怎麼了解這位老桿的吧。
當我20.1.2歲的時候,花了兩年時間在家裡整日整夜的聽甲殼蟲和收音機頭後,我決定縱身一躍進入搖滾的海洋。
家邊大學街上有一家兩平不到的打口店,每次去都只是掛一掛眼科,翻箱倒櫃,心曠神怡。時間長了我注意到有一張戴維的專輯海枯石爛都會放在顯眼的排面不會動(後來知道老闆是戴維迷)。
一張精選集,買了後就研究唄(買張碟不容易啊),知道了課本原來唱的是他的歌,英雄有幾個版本,列儂和他做過歌,皇后和他是好朋友,他崇拜樓瑞得和一集破譜等等。
兩年後我去了廣州工作,最喜歡做的事依然是去淘碟,依然翻箱倒櫃,依然心曠神怡。那時候mp3128m,裝的歌有限,我偷偷用別人的辦公電腦裝了一張。每天

陪我在廣州的大街上茫然穿梭(其實當時還有一張blur)。有一次還把別人電腦搞壞了辦不了工。所以,真正意義上我是從這張專輯開始認定這位藝術家的。這張專輯沒啥名利性,但是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
說到音樂性,我認為世界上是沒有變色龍的,即使再怎麼樣玩風格,他還是他,他就是他。
還有他的音樂里會有很多的薩克斯,這是大師的標誌,這樣的樂器要麼大師用,要麼三級片用。只有兩種。
現在我的習慣是所有的個人資料頭像都用他,不是刻意,只是用著用著就成了習慣。水平有限,亂寫一點,大家共享,緬懷。


WHAT DID DAVID BOWIE DO AT YOUR AGE?


這個網站的頁面非常簡單,主體是一個搜索欄。在搜索欄輸入你的年齡,也就是相應的數字,就可以看到 David Bowie 在這個年齡做了什麼事情。


就從這兒開始吧。


從聽歌開始,來個精選集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在我還沒來得及聽他的新專的時候,他已經走了,What a pity!


呃 一張一張聽吧 從Space Oddity聽到Blackstar 然後去找BBC紀錄片 去買他的傳記 去能找到的搜索網站找一切關於他的故事 然後一遍一遍的聽他的音樂 看歌詞 哎 這傢伙背後故事太多了 總之我愛他


首先,聽光他全部的音樂,在粗略的了解一下音樂人的生長背景。
然後,再細心聽遍音樂作品,發現他音樂的變型分水嶺,去了解那段時期的環境大背景,和音樂家的當時的個人背景事件。(我個人的習慣是,我特別感興趣的音樂作品,我會特別好奇音樂的製作者內心和生長環境,如何造就了這樣的作品。)
然後,再再聽一遍全部的音樂,把特別心愛的音樂作品挑揀出來收藏,可以常常拿出來享受。
PS:謝邀~


@啥啥啥
不知道這位編輯有沒有來知乎...Hit輕音樂停刊前做過一個超長的講述David Bowie的特別企劃,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看。


今天一刷到大寶去世的消息,瞬間有種世界崩潰了的感覺。前兩天聽《Lazarus》里的第一句歌詞竟然是:」Look up here,i "m heaven",那時就有一種不好的預感,但沒想到會這麼突然。
雖然我這麼說很對不起大寶的音樂,但我認識他確實是從他年輕時妖孽的容顏和各種顛覆的造型以及各種離經叛道的行為了解他的。然後才開始去接觸他的音樂,徹底把他當成了我精神世界的神。可是現在我的神離開地球了,我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我開始理解那些殉道者以及那些為了搖滾歌手去死的少女是什麼樣的心理了。

以前曾寫過一篇文章介紹Bowie各種時期的造型的,如果感興趣的話就戳開看看吧。

http://weibo.com/p/1001603874251462836521

其實具體介紹可以百度谷歌。。。我什麼都不想說了,心塞。可能以後一看到星空就會忍不住暗暗地期待《The man who fell in the earth&>中的那個外星男人會不會突然出現在我面前。


從不消費一個人的死開始...
從Google, Wikipedia開始...
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開始...
從同時期其他藝術家開始...
從少問問題多聽音樂開始...


從你聽他唱片開始啊!題主還想從哪裡開始?
我把我全部David Bowie數字版專輯都貢獻出來了,再奉送一張Tin Machine專輯
本分享給某些吃飽了撐的人舉報了,要度盤鏈接的請私信我!!!
最後重申一下,發布這些數字版音樂只供大家能完整了解David Bowie漫長而又多變的音樂生涯,真正喜愛David Bowie的話還是請購買正版CD,謝謝!


臉會放電!
你愛上了那張臉就會愛上他的一切的。
但是事實是,按照現在中國的主流審美鮑伊就是個殺馬特……他年輕時的造型實在不忍直視,雖然我承認他是時代開創者是叛逆浪子,但是喜歡上這樣的造型真的真的有難度……


學會拼寫他的名字


如果完全不了解的話,先看電影&<天鵝絨金礦&>,只要你喜歡,你就會自覺搜搜搜David的歌,然後狂聽,然後愛上!


從維基百科開始


先看採訪視頻,再看粉絲圈


如果你希望這樣做的話,可以從紀錄片開始,甚至是《地下天鵝絨金礦》這個電影。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並不受到大衛鮑衣的待見。不過可以當作了解,裡面也是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自行判斷但是很好的可以帶出興趣點。


從他和iggy pop的關係開始了解,推薦一部電影《天鵝絨金礦》


聽歌,還是隨意點吧。高票答案也已經給出鮑叔經典曲目。
個人感受是,尊重愛與和平的態度是了解鮑叔必不可少的。
如果能帶著上月球探索的想像就更好了。鮑叔的歌讓我有一種煙霧繚繞或在太空漂浮的感覺。
嗯,就醬。


推薦閱讀:

如果約翰列儂、科特柯本還在世,會怎樣?
如何評價約翰·列儂的 Imagine?
Pink Floyd 在搖滾界的地位如何?
為什麼說中國搖滾之父是崔健?
黃家駒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TAG:音樂 | 搖滾樂 | 音樂人 | 音樂專輯 | 大衛·鮑伊DavidBow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