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加坡年輕華人普遍對漢語(華語、中文)和中華文化沒有認同感和學習興趣?執政黨應如何改善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簡單地說就是:
1、新加坡華人的漢語(普通話和方言)能力越來越差,而且用英語交流的家庭早已超過60%,華語不再是新加坡年輕華人的母語,英語卻成為他們最流利的語言。
2、新加坡華人對中華的認同和中華文化的傳承的確遠遠不如馬來華人,只要稍微有點理智和了解就不會否認這一點。

本問題下的很多回答簡直離題萬里,不知所云。
高票回答(乃至在其他各種有關新加坡的問題下)以打感情牌和沒有實質內容的雞湯回答給新加坡及其政府和人民行動黨唱讚歌,手法與前幾個月走紅的伊朗裔加拿大人十分類似。
還有人有意惡搞問題。以前還真不知道人民行動黨在中國竟然也有網路評論員(網軍)。

另外,本問題根本沒有要求海外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況且也從未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問題問的僅僅是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而已。

------------------------------原問題------------------------------

照道理來說,過去下南洋的閩南人、客家人、廣東人、潮州人幾乎是中國最講究傳統和家族倫理道德、最看重血緣和民族情感的族群。
越南華人、緬甸華人、泰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印尼華人無論在其國內受到怎樣的打壓,都不忘中華傳統文化,而馬來華人中甚至有部分仍然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新加坡華人在其國內是多數民族,卻對華人身份沒有太多感情,「華語」水平不高,年輕一代甚至不會說祖籍的方言,方言和普通話(華語)不再是他們母語,反而一口ABC。
李光耀宣傳的「講華語運動」不但沒能提高新加坡華人說普通話(華語)的比例,反而讓方言在家庭的使用比率大幅降低,在家使用英語交流的家庭佔比已經超過60%。老一輩華人說方言,4.50歲華人說華語,年輕一代說英語,成為新加坡的尷尬現狀。
在新加坡公共場合,少有華語交流的情況。外國華人若使用普通話/國語與新加坡華人交流更有可能遭到歧視和冷遇。

李光耀和他的人民行動黨到底做了什麼,把新加坡華人教育成如今這般只會說新加坡式英語的現狀?南洋大學為何被威權摧毀?愛國華人為何被迫害?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狀?
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才能扭轉這種情況?

---------題主,問的不好修改問題可以,好好說一聲我們也可以根據問題修改答案。但請不要撒謊,好像我們不講道理一樣。你的原問題如下--------

不負所望,越南華人、緬甸華人、泰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印尼華人無論在其國內受到怎樣的打壓,都不忘自己是華人,甚至仍然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新加坡華人在其國內是優勢民族,卻對華人身份沒有任何感情,不會說「華語」,也不會說福建話、廣東話、海南話等其家鄉的母語,反而一口ABC。

李光耀和他的人民行動黨到底做了什麼?把新加坡人教育成如今這般只會說新加坡式英語的現狀?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才能扭轉這種情況?


作為一名新加坡華裔,特來此發表看法。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家的背景吧。我家是第四代移民,福建人,爸媽從小說福建話和華語。我媽深知中文的重要性,因此我和我哥從出生那一天起都是聽著英語,華語和福建話長大的。我哥長大後如同很多年輕人一樣,把英文看得比較重,一直以來英文都是班上名列前茅的。而我就莫名其妙的喜歡中文,考試從來沒考過比A*或A1低的分數。想來我還是挺有發言權的吧?

其實,許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新加坡年輕華人與華語和中華文化脫軌的根本原因是他們下意識地認為新加坡作為一個華人居多的國家,理應對中國的中華文化有認同感。

可是,許多人卻忽略新加坡是一個東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接地。李光耀先生接手以後,新加坡教育系統地改變使我們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自然,我們的主要語言成了英語。可是,我們仍然將華語稱作「母語」,在我看來這裡面包含的意思不言而喻。即使我們為了國際化而將主要語言變成了英語,但我們還是將我們民族的語言 -- 華語稱為我們的mother tongue。

的確,大多數新加坡年輕華人的華語都不是很好,但這並不能證明我們對中華文化沒有歸屬感。新加坡的華族文化與中國華族文化之間的差異並不是一星半點,文化本身也不是看表面就能看出來的。新年,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鬼節,這些節日我們都會過,但會以不同的方式過。所以,我並不認同你所說的「對中華文化沒有認同感」,因為這些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於中文不好,我只能說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三四代美籍華人大多數都無法流利地以中文溝通,和三四代新加坡華人沒什麼不同。中文本身就是一門難以掌握的語言,若不是從小以華語溝通,長期在華文的熏陶之下,就憑在學校修中文並不足以使學生精通這門語言。不過,憑我自身的經歷而言,有趣的華文老師至關重要。我很慶幸,我的華文老師們都將華文課變成一門生動有趣的課,使我在歡樂中學習。

(話說有點跑題了)至於方言,大多數新加坡人都聽得懂至少一種方言,只是不太會說。我本身聽得懂福建話,廣東話和一點潮州話,但只會說廣東話和基本的福建話。我想,即使在中國也很難找到精通英語,華語和方言的人才吧 (論百分比)。如果有,我還真想和他拜師學藝。

說到這裡,我只想以這種方式結束:作為一名新加坡華人,我為自己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華語而驕傲,我也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像我一樣的新加坡人證明給世界看,新加坡人的中文還是可以很好的!We are Chinese, but more importantly, we are Singaporean, and we WILL prove that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culture is more than what it seems, that we are unique in ways others may never be able to comprehend. :)

題外話:謝謝大家的留言!我只是以自己所看到的以及聽到的來評論,無意貶低任何人(何況這是一個16歲學生寫的評論,我看到的世界還很小)。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自然大家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想評論中國有很多精通英語,華語,方言的人先停一停,我說的是百分比。我知道中國精通多種語言的人不少 (注意:「會」和「精通」是兩種不同概念),比如撒貝南等等 (話說我很喜歡撒老師!!!!),大家不要生氣~

如果大家還有興趣看其他人怎麼說,請點這個鏈接(裡面也有我的回答,若有語法錯誤神馬的請見諒):https://www.quora.com/Do-Chinese-Overseas-start-to-abandon-their-Chinese-identity


你問題描述完全不符合新加坡狀況。。。。

誰說新加坡人華人不會說福建話的啊?不會說華語啊? 你當Psle,olevel和alevel是擺設嗎?不會說,不會寫都逼著你學。你不學,家長都逼著你學,不是為了中華文化,就為了考試加分。
再不過,大學繼續學。。。

還一口ABC。。。 新加坡能說一口proper English的不算太多,更多是singlish。只有新一輩的英文程度才不錯。但是能說flawless的英文也就只有好學校的比較多見。 新加坡絕大部分人都是各種語言參參來說的。沒有純英語或者純華語。福建方言更是無可忽視的存在感,連馬來同胞都略知一二。

我來新加坡那麼久,沒有遇到一個華人不認同自己是華人的。

他們只是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已。身份證,填表,報名什麼的都要填種族。新加坡默認把人分到4個種族,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歐亞)。沒有華人會把自己分錯,當然混血的除外。。。。

還有不要什麼鍋都甩給LKY!你就是想搞個大新聞然後把LKY批判一番。

人家的國家叫做新加坡,不是中國。人家憑什麼要對你的國家有認同感? 說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僑對中國人有認同感,我笑了。除了馬來西亞,其他國家還真呵呵噠。就算是馬來西亞,面對再不公平的政策,絕大部分人但是maintain自己是馬來西亞人而非中國人


不請自來勿怪。
其他幾個答案寫的都很對,我就我個人看法說幾句,觀點要是有重複了也請勿怪,寫著寫著就嘮起來了。
開始之前,我想先說明,這個問題其實給我一種:英國人問為什麼美國人澳洲人不把自己當英國人?的感覺…呵呵噠

首先,新加坡的華人來源很複雜,早在幾百年前海上貿易發達的時候,就有華人船夫在馬六甲海峽落地生根,而且由於常年在海上工作的人幾乎都是男人,在海峽生根的華人幾乎都會跟當地土著女性結婚生子,其中不乏很多生子之後有了條件依舊回歸大陸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你說新加坡華人必須要會中文或者方言,我覺得是很扯淡的。因為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爺爺奶奶甚至所有老一輩的親戚都只會方言不會普通話,更別提在馬六甲海峽出生的華人。當然,現在的新加坡人基本上都會方言或者中文,並不是說不會,只是說,不會是正常的,沒什麼奇怪。

我中學的班主任,一個娘惹華人,她一句華文也不會,一句方言也不會,只會英文和馬來語。所謂的娘惹就是海峽華族女性,男性叫峇峇(baba)。這些人就是我前面說的那些中國船員在馬六甲海峽的後代,不論是純華人血統還是和馬來族混血。

這樣的文化歷史背景你讓他們如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又為何要說一口中文?

(這些都可以在新加坡的馬來文化博物館等地方了解到)

其次,如果說上面是為了說明為何新加坡人不需要會說中文,那麼現在我就說說,新加坡人實際上也並沒有不會中文或者方言。我個人是在新加坡陸軍服役了兩年,在新兵營帶了兩次(原因不重要),第一次是高中生(jc)屆,第二次是poly屆(大專?)。這兩次給我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在於語言。JC屆給我的就是學術派,新兵宿舍里大家都一口的標準英文,誰要是說著singlish也可能會被旁邊或多或者看低,因為他們其中就是不乏幼稚的人。而poly屆呢,我當時已過去就驚呆了,因為整個宿舍都在講華語,甚至方言…而進了部隊後,我可以實事求是地說,軍隊基層華文為主,高層英語為主,但這不是說高層不會華語,高層的華語大多更流利更標準,只是也不乏完全英式教育,華文還處於漢語拼音階段的人。但這樣的人在軍隊是管不了士兵的,因為士兵要聽人話,不要什麼高大上的東西。這是我所接觸的情況,所以我可以表示完全沒有不會說華語的,有些我們所謂的「福建兵」(hokkien bing)方言說的飛起…

第三,所謂的華語和華人的認同。我不好判斷這個認同是怎麼定義的,不過新加坡不論是從節日氛圍也好傳統習俗也好,說真的我覺得甩國內幾條大街。先不提街上的,說說學校里的。我中學是華校,一所天主教英式教育的華校,但我們有舞獅社團和武術社團,而且人氣都很火,甚至我可以說參加這兩個社團的永遠是新加坡人多,中國人少。我學校中國人絕對不少,但說實話,我要是問一百個出國的留學生,有誰要去學舞獅,我猜要是有十個人願意我都覺得很驚訝。難道這些人對中國文化沒有人同感么?換句話說,國內的中學有這玩意兒么?

第四,說說所謂的abc教育。李光耀自身是英式教育下的精英,典型的親美親英,這個不用辯論,基本上是這麼回事。早期新加坡的發展靠的本來也就是英美這些列強,而且新加坡也是英國前殖民地。同時新加坡做為一個被東南亞土著民族包圍的城邦國家,從種族角度來說,你要把第一語言定為中文,印尼馬來西亞他們怎麼看?當時的新加坡絲毫沒有自衛的能力,一言不合被滅國的風險說大不大說小那絕對不小。不論是機會主義也好,還是政治環境因素,英文都是當時最理智的選擇,既不冒犯土著民族,也不冒犯華人,畢竟英文是個世界通用的語言,跟著英美強國走在當時是肯定沒錯。當然,因為中國的崛起,現在學中文也是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因素在裡面。

你說印尼華人馬來西亞華人等等都把自己當中國人?不知道你聽誰說的。就我自己認識的所有印尼華裔同學,每一個都是印尼名字,僅有少數會說中文,大多數連中文名字都念不標準。而馬來西亞華人和新加坡華人態度基本相同,成人的是中華血統和文化,而不是「中國人」,至於泰國人,泰國電影裡面大多數藝人,甚至軍隊和政府很多高官,都是華人血統,包括英拉,這個不陌生吧?自己去查查就查到了。但他們有誰說自己是中國人?我還真沒聽說過…

嗯…中國強大了我很開心也很自豪,但有些現實還是要認清…


在討論任何行動黨的政策之前,都要明確一個老李總理的出發點----實用主義(pragmatism)。也就是說,新加坡早年的建設是完全從富國強民的角度出發的,所有的行動都指向今天達成的一代人突破第一世界的目標。

那為什麼只用新加坡式英語符合當時的實用主義呢?
1、新加坡人口組成複雜,並不像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只有一種自己的語言和中文,為了協調種族關係,方便交流,需要定一個日常用語。
2、為了避免種族矛盾,這個日常用語不方便使用某個特定種族,尤其是處於多數的華族人的語言。
3、行動黨第一代核心領導人都在英國留過學,主要是劍橋和倫敦政經學院,英語是他們最擅長的領導語言。
4、學習中文的難度太大,語言本身的難度決定了外人不願意學,就很難和新加坡人交流。李光耀年輕的時候很自信地說過,中國不會成為世界中心,因為歪果仁不肯為了來中國工作學中文。
5、最最重要的原因,新加坡建國初期,英語是全球最通用的語言,為了方便新加坡超越亞洲國家,吸引投資,一般勞工會說英語是非常重要的優勢。
6、處於統一國內教育模式的需要。

既然這麼多好處,那為什麼還要反思這個問題呢?尤其是新加坡是主權國家,不需要向中國看齊?
1、文化認同感的缺失。不是說新加坡人愛中華文化,而是新加坡沒有文化可愛。這個缺乏安全感的小島一直是浮在對物質文明的追求的基礎上的。許多新加坡精英對國家沒有深刻的愛。與同是移民國家的美國相比,新加坡並不存在美國夢的概念。
2、語言教育的不完善。當年的急轉彎創造出了融合了無數方言的新加坡式英語,這種語言習慣嚴重阻礙了傳統英語在新加坡的發展,語言是有活力的,新加坡式英語就好像是先天營養不良的孩子,內前進一步都很困難。
3、與中國的關係。中國崛起後,這個問題不可迴避。國大商學院食堂的電視機每天都在宣傳通商中國的巨大意義。然而新加坡人引以為豪的雙語教育並不足以讓他們自如地和中國人交流。
4、未來的發展。不可否認,新移民越來越多的是來自中國,當好聲音席捲新加坡,作為來自中國的父母,願意看著自己的孩子說一口不流利的新加坡式華語么?
5、最後就是教育問題。多元化的教育是國家活力的基礎,當年被強行關閉的南洋大學如果被保留,現在恐怕已經是海外第一中文留學勝地,恐怕都有和北大搶留學生的氣魄。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簡單的說,語言上的急轉彎是一個必要但操之過急的行為。李光耀沒有想到的是,中文在世界範圍內會收到如此大的認同。新加坡第一代教育籌劃者沒有認識到的是,急於推廣一種語言會留下長久的弊病。
然而最大的問題還是短視。這個表現在方方面面,文化的缺失,長久競爭力的不確定性,與新移民在文化上的矛盾,等等等等。

相比別的東南亞華人,為什麼新加坡人沒有保留華語的慾望?
簡單的說,三個字,優越感。一種西方語言,西方文化,財富累積和超越老家親戚的優越感。
問題是,這種優越感是行動黨一手指揮的,而不是新加坡人自己發展出來的。老李讓大家都認為,有錢就是王道,文化語言之類的都得靠邊站。

語言問題何去何從?
這是上一代領導人刻意迴避了的一個問題。李光耀先生晚年開始勤學中文,吳慶瑞博士一生都沒有停止對中國的關注。然而他們都沒有提出任何解決的方案,因為已經在新式英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新加坡,恐怕已經很難在這個問題上回頭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可行的方法,是教育。改革新加坡華文教材,大量從中國和大馬引進熟讀詩書的中文老師,高級華文的教育目標長期應該參照中國的初中畢業水平。

語言教育的改革會遇到很大阻力,從短期看也不是行動黨執政的優先考慮,甚至強行推行會犧牲行動黨的選票。但是從長遠看來,新加坡人民的整體素質高,學習能力強。如果能成功推行新的語言教育模式,不但可以解決長期競爭力的問題,讓新加坡真正立足於雙語人才之林,對亞洲乃至全世界的語言教育,都會是很重要的借鑒。


針對題主補充問題里的一點:(外國華人若使用普通話/國語與新加坡華人交流更有可能遭到歧視和冷遇。)我再補充一下回答。


有點懷疑是不是就是因為題主用普通話和新加坡華人交流糟到了歧視和冷遇才有了這頗有偏見的一問,但這也只是我的推測。


其實這種情況和新加坡華人說不說華語完全是兩碼事,這種情況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在於標準普通話暴露了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此後用PRC縮寫來代替)的事實,而那些表現出來歧視的,是因為我們是PRC。我不是要給這些人洗白,但是事情要看兩面。他們將所有PRC統統歧視是因為他一概而論地覺得PRC很討厭,這是不對的,因為每個個體不同。但是他為什麼覺得PRC討厭,和這些年PRC在旅遊時做的那些低素質的事情是分不開的,可能他遇到了幾次,本能的就覺得PRC都是這樣的。他為什麼不去歧視台灣人韓國人日本人我們也要自己反省一下。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人,在和我深交以後對我說「你和平常的中國人不一樣」,而我會去和他們解釋「你平常看到的是中國人中的一部分,那些有錢出來旅遊的,並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國人,其中好好遵守規則的,也不如低素質的人引人注意」。所以我們能做的,是從自己做起改變中國人的形象,而不是一味的,在被誤解以後就去黑化對方。

======================================莫名其妙被人說我曲解了題主的意思,再打開問題一看題主增加了補充然後弄了一條原問題的分割線,再比較一下分割線下面的問題和我當時一句一句複製到答案中來批判的原問題根本就差了很多好嘛?題主你這樣撒謊有意思嗎?

註:我沒有截圖的習慣,真正的原問題在下面我的原答案的括弧里。

==============原答案的分割線==============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對於「種族」和「國籍」的概念區分真的很弱……不知道是故意混淆還是真的沒有概念。雖然都是Chinese,但是以種族來說是華人的意思,以國籍來說是中國人的意思。為了區別,可以把中國人說成PRC Chinese。


(不負所望,越南華人、緬甸華人、泰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印尼華人無論在其國內受到怎樣的打壓,都不忘自己是華人,甚至仍然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我沒有接觸過越南、緬甸和泰國華人,但是我認識的幾十個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尼華人里,沒有一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PRC Chinese)!他們認同自己是華人,就像新加坡華人也認同自己是華人一樣。

(新加坡華人在其國內是優勢民族,卻對華人身份沒有任何感情,不會說「華語」,也不會說福建話、廣東話、海南話等其家鄉的母語,反而一口ABC。)

我真的不明白題主是從哪裡知道這些信息的。我接觸過的少說有幾百個新加坡華人里,沒有一個是完全不會說華語的。大多數華語不好的,就算是磕磕巴巴,也比我高中畢業時的英語口語水平好一些,聽力就更不用說要好很多。說不說方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家庭里有沒有長輩說方言,因為學校不教方言。這也和國內或其他很多國家沒有什麼區別呀。英語作為第一官方語言,也是學校授課的語言,其意義不用說了,有目共睹,讓新加坡成為了一個國際化都市。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有印度人、馬來人、中國人、歐美人、東南亞各國人、等等,用大家都聽的懂的語言交流不是基本的尊重嗎?新加坡華人和新加坡華人之間,因為華語不是最流利的,用英文交流不是很正常嗎?我剛來新加坡時,因為英語不好,大家都盡量遷就我和我說中文來達到交流的目的。所以說選擇什麼語言是看對象看環境來達到交流的目的,而不是說這種語言就高級了,那種語言就低級了。比方說一個人的父輩是從外地來上海的,因為在家沒有上海話環境,上海話會說一點,聽懂一些,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明明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偏偏和這個人說純正上海話,你覺得正常嗎?(完全沒有黑上海的意思,可以換成廣東、海口、銀川、成都........同理)

(李光耀和他的人民行動黨到底做了什麼?把新加坡人教育成如今這般只會說新加坡式英語的現狀?)


李光耀和他的人民行動黨根據當時的國情和國際形勢作出了符合新加坡發展需要的決定。
新加坡人不是只會說新加坡式英語,一些老一輩沒有系統學習過英語的可能只會說新加坡式英語,因為他們是通過聽來學說的。但是學校里教的是正規的英式英語,大家要說還是都會說的。華語和方言我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應該看清事實,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看看如何從這個國家成功的經驗來學習。

(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才能扭轉這種情況?)

作為一個以禮待人的泱泱大國,還是不要干涉別國內政了吧。


作者的言論有很多錯誤的觀點,不曉得他是從哪裡獲得訊息,顯然是道聽途說。
身為新加坡華人,雖然我們讀英文為第一語文,但母語(華文)為第二語文。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馬來人讀馬來文為第二語文,印度人讀淡米爾文為第二語文。
所以,新加坡華人是會說華語的。
至於方言,也有很多人會,而且不只會一種。我們很多男生在服兵役時,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會說簡單的福建話,廣東話等
而我自己,福建話潮州話客家話廣東話福州話都會簡單對話溝通。這是否意味著我比福建人只會說福建話好?我覺得不是。我只是有興趣學。
不同國家在同個時候也需要不同的治國方針。我們不該做毫無根據的批評。
你可以是中國人,但不是華人。
我可以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請問這是哪族的文化?

短一點的解釋(the short story):新加坡是個多種族社會,華人只是其中的一個種族。華人文化雖然要認同,但必須和祖國的文化划出一道界限。就像新加坡的印度人也必須和印度划出界限,新加坡的馬來人也必須和馬來西亞、印尼的馬來人划出一道界限一樣。否則如果各民族都自行其是地接受母國的影響,人心就會散掉。

長一點的解釋(the long story):很複雜。有時(xīn)間(qíng),我可以把這件事的歷史脈絡都梳理一遍: 先是解釋一下本地的華人文化和中國大陸有什麼不同(飲食、宗教、方言等),然後從當初閩浙先民到東南亞來,本地化變成峇(bā)峇(bā)-娘惹人開始講起,到當初英國人設立新加坡殖民地的目的以及他們對各民族分而治之的手段,華社內部閩粵械鬥的歷史,以及英國殖民架構被二戰摧毀後帶來的危機,新加坡華人受到祖國國共兩方面的影響,新加坡華人英校生和華校生的隔閡,加入馬來西亞後又被踢出來的經歷,李光耀對英帝國留下來的那套作法揚長避短地運用,將馬來語定為國語的決定,像精神分裂一般一邊關閉華人大學一邊推行「講華語運動」的行動黨政府,華社內部的華語和方言之爭及其後果,一直講到現在新加坡英文為主各民族母語為輔的教育系統。


扭轉?你的意思是讓新加坡變成一個中國城市?李光耀背了多少辱罵,背了多少不理解,希望新加坡變成一個獨立的國家,如今的結果就是年輕的新加坡對這個國家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像建國一代的老人那麼思念家鄉,新加坡發展了這麼多,走了這麼久,已經沒有任何一條路可以走回頭。新加坡人憑什麼要對中文有歸屬感?這個問題就跟美國華裔為什麼要對中文有歸屬感一樣,新加坡對國人而言就是外國人,不管宗族,首先他們的國籍不是中國,他們為什麼要對其他國家的官方語言有認同感?如果有一天中國人對英語的認同感大過中文,我估計又有一大堆鍵盤俠要噴了。


題主幾段話和底下這幾個答案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東南亞華人都還維持華人身份?其他東南亞國家不抱大腿?所有新加坡年輕華人華文都666666666?
冷戰時期新加坡獨立,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好傢夥,可不就是要成為第二個中共馬共繁殖地了?推行華文,你看英國還伸不伸他高貴的大腿給PAP抱?推行華文,新加坡國內的馬來人印度人其他人怎麼想?推行華文,新加坡國內的左派反對黨是不是就要覺得歷史站在他那邊然後繼續鼓吹他們的閉關鎖國政策了?推行華文,你看大馬印尼各路政黨要怎麼做文章?
所謂忘本忘宗,是時代所迫。你還當是萬國來朝的盛況?馬共當年多像中共親兒子啊,大字報和國內的都是如出一轍,還不是註定藥丸,因為他是逆時代而行的。lky就算調子高的飛起,一句中文不說,後來還不是成為中共座上賓?
題主不必問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天朝若真是經濟文化政治都強大了,誒嘿嘿大家都是同祖同宗的華人嘛抱大腿好說話嘛。
東南亞在很大程度上是天朝與其他大國博弈下的剪影。適者生存,物競天擇,自己不夠強大別怪別人捏著鼻子就跑唄。新加坡愛兩邊討好,現也簽了TPP指望著賺錢呢。
東南亞各國華人並沒有題主說的如此不負所望。98年後出生的印尼華人許多連自己中文名字都念不好了。挺多泰國華人通婚通的都要看不出來血統了。大馬華人憑著自己人口眾多,我認識的馬華確實是華文一個比一個6,文化身份維持的很好,可是人家想要的是一個Malaysians" Malaysia,和天朝大約沒什麼關係?
當然了新加坡華人可沒題主說的這麼不堪,我在英校,身邊許多同學確實是華文不佳,但也是瞧不起banana的。只有極度自卑之人才天天想著擺脫自己的身份呢。
祝祖國好:D


作為一個新加坡人,難道不應該對「新加坡人」這個身份最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嗎?華人只能算新加坡的一個種族而已,沒事盡強調,是想幹嘛?人家是外國人!外國籍!人家只是有中國血統而已啊!不是中國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用英語才是正常的好嗎?如何扭轉?這大概要全國推廣標準倫敦音,學校多多糾正吧!以下是新加坡的國家信約: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


說的好像國內的年輕人都會流利地說方言似的。


他們是新加坡人,和中國一樣的主權國家,為什麼要認同華人身份,你又憑什麼採取措施。
剛來新加坡不久,跟一個土生土長的新加坡大叔聊過,他對自己的國家滿滿的自豪感,對他們的領導人充滿了敬佩,為什麼不呢,一個彈丸之地,就是發展的比旁邊的馬來印尼要好,沒有資源,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我想他們靠的就是高瞻遠矚與努力奮鬥,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叔提到李光耀目光長遠,很早就有凈化水的意識和行動,或許不久就可以不依賴其他國家的供水,政府從住房到醫療給當地人提供了保姆般的照顧,為什麼要認同華人身份。
新加坡的文化是多元的,四大種族,本地語言是馬來語,官方語言是英語,華語也是僅次於英語的一大語種。舊的文化在這裡融合,新的文化在這裡產生,沒什麼措施需要採取,更何況答主你是站在中國的角度,不知道你哪裡來的自信可以對別的國家的文化採取措施。


還記得李光耀剛去世的時候,有個新加坡女生在Facebook上說:「感謝李光耀,沒有他,我現在只會說中文「


這還不容易, 你讓新加坡的所有公司,尤其是跨國企業,像是 蘋果啊, Google 啊, 從今天開始必須用中文交流。 電腦系統全部改成中文。 郵件也必須用中文寫。 大學全部改成中文授課,寫作業,考試,寫論文全部必須中文。 考大學中文不及格不錄取。 國歌也順便改成中文都。

新加坡作為各大跨溝公司業務 東南亞總部,也必須要求周邊國家講中文。 不講中文不和你合作。 那些中東來的業務也必須中文交流,否則不做你生意,哼!

不出一年。。。。保證新加坡國家破產,國都破了,講什麼語言也就無所謂了吧?

只要來自中國的業務越來越多,新加坡人自然而然的會學習中文的,不考慮生存環境,單純鼓吹文化認同簡直是耍流氓啊。。

所以,對於執政黨來說,中華文化是否認同是個問題嗎?好像不是吧?


「越南華人、緬甸華人、泰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印尼華人無論在其國內受到怎樣的打壓,都不忘自己是華人,甚至仍然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哈哈,其實正是因為「受到打壓」才會轉向對華人身份甚至中國有認同感。在外面混得不好,才會覺得故鄉最好。而新加坡華人在新加坡處於統治地位,且國家發達,自然對中國祖籍沒什麼興趣了。

另外一點,許多海外華人或者其他國家不喜歡中國,其實是不喜歡GCD,雖然他們可能對香港台灣也沒有歸屬感,但是海外華人和其他國家普遍對香港台灣抱有好感。你可以說因為D本身不好,也可以說因為D沒有按照西方那一套做,但結果就是,D作為一個異類(加上某些方面確實做得不好),在大多數國家是很不受待見的。

內地人,曾在新加坡和英國留學,現在美國。


這個問題正好和我的畢業論文比較相關,想從我目前fieldwork(田野調查)裡面得到的一些數據分析起來。

雖然我做的主題是新加坡華人家庭的家庭語言政策,但是在對家長進行訪談的過程中涉及到了題主提到的幾個問題「比如在家為什麼選擇英語而不是華語,儘管父母的華語日常交流時沒有問題的,而且他們這代父母(80後基本上)都是在家與自己的父母講華語的。」「當他們講華語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對華人身份有強烈認同么?」「小的時候上華文課的時候喜歡華文課么?」等等。

我對14個新加坡家庭進行了觀察和訪談,雖然不能完完全全代表所有新加坡華人,但是因為有華語作為家庭語言的家庭,英語作為家庭語言的家庭,英語華語共同作為家庭語言的家庭以及從馬來西亞移民的華人家庭,所以我覺得能回答部分問題並有一定代表性和參考價值。

  1. 「在家為什麼選擇英語而不是華語,儘管父母的華語日常交流時沒有問題的,而且他們這代父母(80後基本上)都是在家與自己的父母講華語的」

家長們的觀點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加坡整個社會來講,英語是工作語言,在學校裡面除了華文課,其他科目都是英文,為了孩子可以所有科目都跟得上,英語自然成為最「實用」的語言。有的家長因為小的時候家裡講華語到了學校以後都是英語,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為語言的問題產生交際和學習的壁壘。二是我採訪的家庭都是中產,他們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Poly以上),能說流利的英語。即使小的時候和父母講華語,他們認為他們是在「遷就」(accommodate)祖父母無法講流利英語。三是涉及到家長的權威問題,因為很多家長從secondary school或JC(secondary school/junior college,相當於國內的初中和高中)已經不接觸華語,水平急速下降,以及新加坡的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很普遍,許多辭彙只會英語不會華語,他們為了更好更快地「指揮」「教育」孩子,英語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四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已經不分華校,英校,英語成為大部分學校的教學媒介語,英語在學校的作用更加凸顯。

2. 「當他們講華語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對華人身份有強烈認同么?」

這個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在馬來西亞華人移民到新加坡(現都是新加坡公民)和「土生土長」的新加坡華人身上有很大的差異。馬來西亞華人紛紛表示他們在講華文的時候驕傲於自己的華人身份。即使有的從小是講英語的馬來西亞華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講流利的華語,並將家庭語言選擇為華語,因為他們的想法是「華人就要講華文」。但是新加坡華人紛紛表示講什麼語言對他們沒有很大的影響,因為華語(普通話為基礎)本身也並不是他們的「母語」,他們的「根」,可能講方言會更接近他們的文化認同。

在我看來馬來西亞華人和新加坡華人身份認同的區別可能在於國家的華人比例。因為馬來西亞的政府,政策都是傾向於馬來人的,華人是相對少數派,也不是掌權派,自然只有更「團結」更凸顯自己的身份才能不忘「本」。而在新加坡,華人的比例在70%以上,掌權派也是華人,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我們族裔不同,但是我們都是新加坡人」來團結整個新加坡,所以華人自然就沒有那麼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可能更像歐洲或美國華裔社團的處境。

3. 「小的時候上華文課的時候喜歡華文課么?」

這個問題我問到所有家長的時候,他們都是一致地搖頭。因為他們覺得學校的華文課過於刻板,太注重於死記硬背,所謂的文化典籍,歷史知識的了解都是以考試為最終目的,所以他們小的時候既討厭嚴肅古板的華文老師,也討厭枯燥的華文課。但是當我問他們「希望了解更多中國,講更好的華文嗎」的時候,他們又紛紛說希望。因為他們覺得中國文化歷史確實博大精深,名著裡面也有很多生活的智慧,他們強調希望了解更多的是出於感興趣,而不希望因為應試而抹殺興趣。

至於問題裡面提到的南洋大學被摧毀和愛國華人被迫害這件事情,我也從我的另一個研究項目里(李光耀的國慶演講)裡面略有了解。這個無非就是政黨的需求,在那個年代(70年代末)共產主義讓人「聞風喪膽」,生怕沾上一點兒就「滅國」了,而且還要討好美國爸爸,自然要站好資本主義陣營咯(我國不也是一樣嘛)。國家政黨的利益當然最重要啦。


據我所知,最主要的原因是華人並不是佔優勢人群,其次是新加坡排華挺厲害的。


Quora上有個相似的問題,其中有個答案很好,轉述一下我仍然記得的部分:
這跟你去問問美國人和澳洲人對歐洲還有沒有認同感一樣。


中國人屬於國籍概念,而華人是種族概念,他生哪就是哪個國家的人,華人生到美國那他就是美國人,絕對不是中國人,除非是雙重國籍,但這裡不允許,同理生到新加坡也就是新加坡人了……所以認同與否其實跟我們沒啥關係,我朋友在新加坡讀書時告訴我,說他接觸不少人英語和華語都說不稱頭。


簡單,有錢就移民過去唄。
李連杰當年移民新加坡,鍵盤俠罵來罵去,現在想想蠢不蠢?
只有中國不停的向新加坡移民,新加坡人才能始終保持和中國的羈絆啊。
就比如題主你這種人,移民去新加坡,百分之百是一口一個我是中國人啊,這樣的人一多,你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所以別人問我資不資瓷移民,我資瓷啊!!!


推薦閱讀:

台灣為何說自己是「中華文化正統之所在」?
有數學家在研究河洛與易學嗎?
霹靂布袋戲會不會後繼無人?

TAG:華人 | 漢語 | 新加坡 | 李光耀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