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向來以熱情、奔放著稱,然而為什麼他們的電影大都很低沉陰暗?

到現在看過不少西語電影(西班牙、拉美拍的都有看過),但是所能找到的輕鬆幽默的電影(普通人可以get到笑點的那種)並不是很多。
西班牙不是一個熱情、開放的民族嗎?為什麼找到的很多電影都是比較壓抑,主題很沉重的?而且很有名的很多都是阿爾莫多瓦的?
記得之前看過《8 apellidos vascos》(巴斯克情事),聽說這個片子在他們國內也是特別叫座的電影,說明他們還是很喜歡這類喜劇的吧?但是我們國內知道的不是很多呢?是不是因為翻譯的問題...所以資源有限?


謝邀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問題,我也將提供純乾貨。

首先給出結論:
1.西班牙民族性中的熱情開放,是生活和形體上的熱情開放,而思想文化上,西班牙人其實是一個因為特定的地理、歷史人文環境而造就的比較重口味的人群。

2.國人只了解了少量,片面,某一特定種類的西班牙影片,這類影片,往往以重口味來實現商業票房的大噱頭,高盈利,廣影響,畢竟,人們都喜歡看熱鬧,看奇葩。而事實上,某一特定種類影片不能代表西班牙電影藝術的全部。西班牙還有很多其它類型的經典影片,就不是深沉壓抑的。比如說《兩邊床》、《八個巴斯克的姓》、《西班牙公寓》、《弗拉門戈》、《夜曲》、《醜人該死》、《月孩》、《精緻的異想世界》、《炮友》、《唐吉坷德》、《天空之上三公尺》......

3.西班牙國寶級導演阿爾莫多瓦思路上和畢加索是相近的,他的標籤是針砭,諷刺,批判,後弗朗哥時代,暴力美學等,不能因為他個人的風格,來標榜整個西班牙電影的風格。

接下來我們一條一條的分析。

西班牙位於亞歐大陸最西端的伊比利亞半島,北臨法國,南靠直布羅陀海峽通向非洲大陸,東靠地中海,歷史上,這裡從來就沒有安寧過。腓尼基人、羅馬人、日耳曼人、阿拉伯人......來自四面八方的幾乎所有的先後崛起的文明,都喜歡來這裡騷一下。

從南北方向上來說,北方有蠻族,南方有摩爾人,隨時可以從兩個方向入侵西班牙。事實上,今天位於國家版圖正中心的首都馬德里,也是領土爭奪的結果,在天主教雙王合併,與阿拉伯人形成勢均力敵的態勢,到徹底征服西班牙全境之後,定都國家最中心。如果我們回到舊首都托雷多,這可以看到在古城裡有大量的羅曼、哥特式建築與大量的阿拉伯建築並存,這說明,這座城市,就是兩個甚至多個不同文化、種族反覆爭奪、征服、共存的證據。

而從東西方向上來說,東邊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了來自於印度的香料貿易路線,受到影響最嚴重的,當然是位於歐洲邊陲的西葡兩國。而來自於海上的英國人在英西大海戰、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打得西班牙無敵艦隊、法西混合艦隊灰飛煙滅,從此把西班牙西進入海的道路逐漸封死。

西班牙的地理環境實際上是怎樣的呢?
這是一個重要,開闊,卻又四面受敵,毫無天塹的戰略孤島。
生活在這個孤島上的人,一直到15世紀,都還在為領土完整而拋頭顱灑熱血,都還不得不探索海洋,尋求來自於歐洲大陸之外的資源。雖然說十八世紀聖彼得堡都還只是兔子島,十九世紀德國的精英還在為爭取建立一個統一的邦國而奔走努力,相比之下西班牙的確算是歐洲很早完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然而在後續的發展中,它又在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糾纏中國力漸衰,又在從封建君主國轉向資本主義帝國的競賽中被英國遠遠甩在身後。

為什麼統一西班牙的是雙王呢?還在封建君主時代,為什麼女人可以做國王和男人平起平坐?因為一個王搞不定啊,要靠家族合併,才可能統一全國。而統一了全國,才可能有點安穩日子過。也正是雙王統一了西班牙,才可能有後來的女王贊助哥倫布航海探索,發現新大陸。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有人可能要說了,狗屁,德國、奧地利才是十字路口,兵家必經之地,是的,可是中歐、北歐、東南歐這幾塊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都是自家人打來打去,同種同文,信仰近似,血脈相承,而西班牙面臨的情況就複雜得多嘍——早期南北向上與信仰天主教的騎士貴族進行爭奪的不是蠻族就是阿拉伯人,這是不可調和,你死我活的矛盾。而後期和西班牙進行南北爭奪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海上的英國,又有政權,體制先進性上的差距,又是不在一個維次上的拉鋸。

因此,雖然雙王統一了西班牙,哥倫布、科爾特斯等也從拉美帶回了大量的資源財富、人口,為西班牙發現,征服了大量海外領土,然而,位於歐洲邊陲的這個國家,依然是搞不過開了外掛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地理位置絕佳的德法,地大物博的沙俄的,只能算是歐洲大家族門邊上看熱鬧的一隻餓虎,東進是妄想,守土是主題。他多次想擠進歐洲大陸權利核心,除了在哈布斯堡家族全盛時期,因為姻親關係榮耀一時,多數時候是多方掣肘,勞民傷財,舉步維艱的,然而更可怕的是,到了17-19世紀,來自於西邊海上的英國,通過早期工業革命實現了質的飛躍,也通過重用海盜這一流氓玩法,至此瞬間把西班牙玩壞,從德雷克船長勝利之始,西班牙海外的領地與資產,就座等著被英國,以及後來的美國慢慢鯨吞蠶食。
所以西班牙人其實只嘚瑟了不長時間,也就是完成國家統一,和阿拉伯人勢均力敵的那幾天,也就是哥倫布和小兄弟們從拉美凱旋歸來的那幾天,也就是1556年至1700年被哈布斯堡家族統一的那幾天,之前與過後就都還是生活在焦躁之中。

這個民族,一直迫於開拓生存空間的壓力,所以有那麼一些烈性的東西,參雜在她的民族性之中。就像航海的水手,需要朗姆這樣的烈酒來壯膽禦寒。
一說到西班牙,大家就知道他們喜歡鬥牛,鬥牛是什麼?是他們的傳統,在醫療技術落後的過去,人敢於向牛角,向自然發起挑戰,就可以是開疆擴土,保家衛國的英雄豪傑。
就像西班牙今天的這面三色旗,紅色象徵血液,黃色象徵沙土,是為碧血黃沙,正是鬥牛場的寫照,而鬥牛場,又是戰場的寫照。
同樣,人們常常還會提及衝撞風車的唐吉可德——已經落伍的封建舊騎士,去衝撞資產階級的生產工具,正是天才作家對當時封建君主制下西班牙的嘲諷。

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上就提倡不懼流血犧牲,去為爭取生存空間和資源而努力,那麼這種氣質也會通過它的文藝作品反映出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

僅僅是如此,也就夠了,然而西班牙在近現代還經歷了高壓、專制的弗朗哥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弗朗哥左右逢源,避免西班牙捲入戰爭,長袖善舞,先後從德國、英國、美國處獲取無數利益,然而,弗朗哥對內,尤其是對共產黨是相當強硬的,在內戰,清黨工作中,製造了大量的白色恐怖,這個時期的西班牙人生活在非左即右,時時刻刻都要提心弔膽的環境里。如今有大量的文藝作品,都是反映和控訴這個時期的歷史的,如《格爾尼卡》、《蝴蝶的舌頭》、《潘神的迷宮》、《靈異孤兒院》等,就好比中國的《藍風箏》、《活著》、《芙蓉鎮》、《巴爾扎克與小裁縫》等。

而從弗朗哥時期過渡到民主共和國,先後經歷了軍隊的頑固不化,埃塔的恐怖威脅等歷史進程。可以說,一直到一九七幾年,胡安·卡洛斯國王,蘇亞雷斯首相宣告西班牙民主改革步入正軌,之前的歲月,一直是充滿紛爭,矛盾衝突,恐怖威脅的。只享受了不到半個世紀和平、現代化、民主的西班牙人,很大一部分還沉浸在歷史的沉重之中,但是相反,年青一代,卻可以無憂無慮的成長。因此,西班牙電影也表現出兩個極端,要麼就是極其虐心的,思想非常深沉,映射歷史,政治的作品,要麼就是廣受年輕人歡迎的青春無腦爆米花,或者驚悚恐怖重口味的娛樂、愛情、動作、喜劇片。

第二點,國人了解的西班牙影視作品,多是《活埋》、《蝴蝶的舌頭》、《靈異孤兒院》、《死亡錄像》、《潘神的迷宮》、《吾棲之膚》、《時間的針腳》等,這是引進的問題,首先看到西班牙的影片的,並不是觀眾,也不是國內專業影視劇導演,而是一些唯利是圖的中間商,在引進選片,翻譯的過程中,中間商要考慮的還是票房,而恐怖、懸疑、驚悚、變態、喜劇、浮淺的內容最能吸引廣大用戶,而那些稍微平淡一些的生活、藝術、劇情片,相對來說就被關注得少一些。
同時,引進的時候還要考慮同理心,就是我國的觀眾是否理解某部外國電影裡面的文化、歷史背景。目前國內唱得特別火得《時間的針腳》是控訴西班牙弗朗哥時期的專制的,擁有大量忠實的中國粉絲,因為,中國文化歷史中有相同的背景,觀眾稍微一看那個情節就能感同身受,被喚起共鳴。但是,不少的西班牙讀者,尤其是比較專業的讀者是非常不喜歡這個嘩眾取寵,流於表面,缺乏思想深度,肆意YY的作品的。我的朋友,文藝雜誌Leer的編輯(一本國王誇獎過的雜誌)就很好奇地問我,你們中國人真的了解弗朗哥時期這段歷史嗎?你們為什麼會喜歡這個作品?弗朗哥也為西班牙做了很多好事你們知道嗎?

第三點,關於「代表了」西班牙電影的阿爾莫多瓦,很多片子上映之前,他都要來我們學院辦影展,我們常常見得到他本人,我只能說,面對CCINF影展流水席上的各位大牛大導演和各式各樣的作品,這哥們只能算是一個另類和奇葩而已。
國人最熟知的西班牙導演一般就是阿爾莫多瓦了,覺得這個名字代表了西班牙電影,事實上,這是一種很大的偏見。
第一,西班牙電影並非都是控訴弗朗哥,控訴內戰的題材,也並非都是後弗朗哥時期,自由,開放,變態,亂倫,重口味的另一個極端。
第二,阿爾莫多瓦在西班牙是飽受爭議的,說實話,有人愛他,有人唾棄他,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像學院派出生的大導演,人家最早是靠寫色情小說起家的,一直靠口味重來博取眼球,說實話,娃是很沒有節操的。
西班牙很多大導演的光輝,因為引進的問題,被阿爾莫多瓦蓋住了,畢竟商家喜歡引進那種吸引眼球,可以獲取高票房的奇葩。
我們來列舉一下那些被阿爾莫多瓦蓋住光輝的西班牙大導演,以及他們的作品——

嚴格意義上講,西班牙電影史從1896年開始,可分為無聲電影時期、早期有聲電影、 內戰時期電影、 弗朗哥執政時期電影、當代電影5個階段。
而我認為,西班牙的導演,大致可以分為老,中,新三代,阿爾莫多瓦屬於新一代,但是他又繼承了老一代的批判性。新一代更偏向於商業化,主推戲劇、愛情、恐怖三大主題,與他相似的,還有亞歷杭德羅·阿梅納瓦爾,他也常常拍一些靠恐怖懸疑吸引年輕觀眾眼球的商業片,例如1996年 《死亡論文》,1997年 《睜開你的雙眼》,2001年 《小島驚魂》,2004年 《深海長眠》,2015年 《邪靈逆行》等;

了解西班牙導演,從老一代開始——

Luis Bunuel, 路易斯·布努埃爾,西班牙國寶級電影導演(1900年2月22日-1983年7月29日)。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大師之一。主要在法國和墨西哥拍攝電影。他導演的電影多採用超現實主義的攝影技巧,以反教會和諷刺社會生活中的虛偽為主題。在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他將超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敘事完美結合,有機地融入進他的32部作品當中,被譽為「超現實主義電影之父」。他導演的電影主要有:《一條安達魯狗》、《白日美人》、《黃金年代》、《維里迪亞納》、《泯滅天使》、《自由的幽靈》、《慾望的隱晦目的》等。
路易斯·布努埃爾應該算是絕對意義上的老一代西班牙導演,一生經歷過一戰、內戰、二戰,見證了西班牙現代化,民主化進程的大師,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在針砭時事,他善於利用諷刺、調侃的手法來批判一些政治、社會問題。因此他的電影所表現出來的重口味,完全不是為了博取眼球,為了重口味而重口味,而是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苦口良藥。

Carlos Saura,(1932年1月4日)卡洛斯·紹拉,西班牙導演,併兼編劇、演員、製片、攝影等。擅長拍攝歌舞表演,以六七十年代影響最大,這個時期正是後弗朗哥時期,老年弗朗哥日趨溫和,卻並沒有放棄權利的意思,社會相對開放,政策相對開明,然而獨裁的陰影和是否能實現民主的疑問依然籠罩著西班牙。
紹拉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對復興西班牙電影起到很大作用。跟他導師布努艾爾一樣,喜歡把現實和怪異的超現實融合在一起。最重要的作品出現於弗朗哥專制政權的後期,他的作品常常被弗朗哥政權、卡洛斯政權剪刀伺候,但是因為他常常能在國際上為西班牙電影奪取榮譽,因此當局對他應該算是相當寵愛的,很多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1975年獨裁者弗朗哥死後,胡安卡洛斯國王和蘇亞雷斯首相迅速完成民主化改革,他找不到批判對象,作品反而漸漸失去內力。
紹拉被公認為是最有西班牙特色的導演,他的的影片的最大特色就是影片中的音樂與舞蹈的特色,尤其是他的弗拉明戈舞蹈三步曲,更是讓他贏得了諸多光環。弗拉明戈這個詞,不僅是一種特定舞蹈的名稱,也被用來形容一種人生態度。根據字典上的解釋,弗拉明戈指一類追求享樂,不事生產,放蕩不羈,並經常生活在法律邊緣的人。在藝術家心中,「弗拉明戈」不僅是歌(cante)、舞(baile)和吉他音樂(toque)的三合一藝術,也代表著一種慷慨、狂熱、豪放和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弗拉明戈是最能享受音樂,將音樂掌握得最精確的舞蹈」。在弗拉明戈舞蹈中,除了歌曲、吉他和響板的伴奏外,舞者時而配合節奏拍手,時而腳踩地加強韻律。隨著音樂表現的變化,舞者的肢體表現也隨之哀凄、歡愉,彷彿作著靈魂最深處的展現。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藝人和觀眾都在尋求一種心靈相通之處。
紹拉成長與內戰時期,經歷過封閉和高壓,然而諷刺的是,成就他的卻也是弗朗哥政權,第一,弗朗哥政權為他提供了批判的素材,第二,弗朗哥政權沒有粗暴地扼殺他,而弗朗哥晚年時政策趨於平和,更是為他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創作環境。

Emilio Martínez-Lázaro,埃米利奧·馬丁內斯·拉薩羅,1945年生於馬德里,早年學習工業設計,後從事編劇、電影相關工作。
作為成長在後弗朗哥時期的導演,關注的重點已經不是內戰、獨裁等問題,而是把目光轉向愛情、喜劇、同性戀、青年人、社會等話題。
國人非常了解的兩部作品《兩邊床》、《巴斯克情事》就是他的作品,所以,作為中間一代的埃米利奧·馬丁內斯·拉薩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西班牙並非所有成功的導演和作品,都非要依靠扭曲、變態、陰暗、重口味取勝,詼諧幽默,輕鬆愉快,照樣可以名揚四海。

Bigas Luna,比格斯·魯納,1946年3月19日出生於西班牙巴塞羅那,西班牙編劇、導演、製作人。
1973年,推出了自己的長片處女作《紋身》。1979年,拍攝劇情片《捲毛狗》 。1985年,拍攝劇情片《洛拉》 。1987年,憑藉恐怖驚悚片《凶眼》獲得第2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導演獎提名。1991年,憑藉劇情片《露露情史》獲得第5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1992年,執導「亞比利亞三部曲」的首部作品《火腿,火腿》,該片獲得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影片 。1994年,憑藉「亞比利亞三部曲」的最終曲《乳房與月亮》獲得第5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奧賽拉獎-最佳編劇獎 。1998年,執導愛情片《泰坦尼克號上的女傭》 。2001年,執導愛情片《海之聲》。2006年,拍攝喜劇片《我是喬安妮》。2011年,執導科幻恐怖片《第二起源》。
西方影評界一度有過這樣一句話:比格斯·魯納(Bigas Luna)之於西班牙,就好比羅斯·梅爾(Russ Meyer)之於美國以及丁度·巴拉斯(Tinto Brass)之於義大利。在成為電影導演前,比格斯·魯納已經是一位相當有名的畫家和設計師,他設計的傢具和工業產品都曾獲得國際大獎,甚至有些作品還被收入西班牙達利藝術館,大導演生前非常熱愛生活,喜歡美酒和美食,它的作品也反映出他的性格,常常毫無保留的展現情慾。
比格斯·魯納早期的電影創作並非都是成功的,然而當他藉助時代批判的東風,把情慾主題放在了整個壓抑的時代背景下,連續創作了三部驚世駭俗的電影,被後人稱為「伊比利亞三部曲」,分別是1992年獲得威尼斯銀獅獎的《火腿,火腿》,1993年的《金蛋》和1994年的《乳房與月亮》。而他也順理成章地憑藉這三部曲成為知名導演。

中生代導演

出生於1947年的喬塞·路斯·奎爾達就是在後弗朗哥時期長大的,而到老都不忘記洗刷整個弗朗哥時代,他最為我們了解的作品是《蝴蝶的舌頭》,敘事之美,震撼之強烈,豆瓣評分8.8。

如果站在今天來看,阿爾莫多瓦職能算是中間一代西班牙導演了,他的身上是後弗朗哥時代到民主化改革的烙印。他的人生多是受到弗朗哥在世時候的政策的影響,而他也是靠在弗朗哥死後挖苦諷刺他的政策而嶄露頭角的。
1949年9月24日,佩德羅·阿莫多瓦出生於西班牙卡拉特拉瓦卡爾澤達。在傳統西班牙家庭里長大,童年時與教徒們一起學習、在唱詩班裡唱歌,總感覺到與夥伴們有點格格不入。12歲時,佩德羅看了理查得·布魯克斯的情感片《朱門巧婦》,便下定決心一生做一個信徒,因為自己的一生是"罪惡和墮落的一生"。此後,十幾歲的佩德羅觀看了大師比利·懷爾德、道格拉斯·瑟克、艾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路易斯·布努艾爾、布萊克·愛德華茲和新寫實主義馬科·費雷里以及費爾南多·費爾南·戈梅斯等導演的作品,深受影響,決定做一個電影人。
1969年,佩德羅·阿莫多瓦離開了故鄉卡拉特拉瓦,前往馬德里發展。由於沒有錢上大學,加上70年代初,佛朗哥政府關閉了所有的電影學院,阿莫多瓦只能沿街擺地攤賣書糊口,後來他進入了國家電話公司,在那工作了10年。在這段時間裡,他白天在電話公司工作,晚上編寫故事、嘲諷新聞以及其他文章換取點稿費維生。
阿爾莫多瓦真正開始電影創作,是在弗朗哥去世以後,他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進入大眾的視線,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而那些為我們所知的,或者獲得大獎的作品,大多都是1999年,2000年之後創作的。
比如,《關於我母親的一切》,1999年,《對她說》,2002年,《不良教育》,2004年,《回歸》,2006年,《吾棲之膚》,2011年。
他為我們廣泛了解的這些作品,只是運用了大打色情擦邊球,大搞驚悚牌等後現代手法取勝。這讓我們非常容易忘記,他早年踏入這個行業的時候的那些良心之作,比如,1980年抨擊弗朗哥在位時期社會現實的《烈女轉》,1986年的《鬥牛士》,1988年的《崩潰邊緣的女人》,1990年的《幫著我,捆著我》。
因此,我們看到的阿爾莫多瓦的色情,暴力,重口,具有強烈的個人特徵和情懷,並不能代表西班牙電影的整體風格。

新一代導演

1968年出生於加泰羅尼亞的豪梅·巴拿蓋魯 Jaume Balagueró一生鍾愛恐怖片,他所處的這個時代里,年輕人已經不怎麼關係什麼國家,政策,主義,節操了,西班牙電影更是被美國商業大片牽著鼻子走。說他膚淺無聊,助紂為虐 毫不為過,但是他的《死亡錄像》系列,卻也是近些年來光受年輕人歡迎的爆米花重口味娛樂片。也算是為後現代西班牙電影爭了一口氣。

亞歷杭德羅·費爾南多·阿梅納瓦爾·坎托斯(Alejandro Fernando Amenábar Cantos,1972年3月31日-),通常簡稱為亞歷杭德羅·阿梅納瓦爾(Alejandro Amenábar),智利-西班牙作家、作曲家、導演。他生於智利,在西班牙長大及接受教育。23歲時推出首部劇情長片《死亡論文》,在這裡要得瑟一下,這片子是在我們信息科學院大樓里拍攝取景的。1997年的《睜開你的雙眼》則講述了一個科幻倫理故事,在西班牙大獲好評。2004年的《深海長眠》講述一個癱患者的尊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至今他獲得過8次戈雅獎、1次歐洲電影獎,1次奧斯卡獎。
比起阿爾莫多瓦的奮鬥史,這個外來高帥富就要幸福得多了,沒有受過壓迫,接受過良好科班教育,同時又沐浴著西班牙民主改革的春風,他不在乎那麼多社會和政治問題,而是更偏向於挖掘人內心深處的各種情感,鍾愛恐怖片,商業片。這也反映出了西班牙電影,無論是創作,產業,還是市場,觀眾,都藝術從理性,客觀的現代向感性,主觀的後現代過渡的大趨勢。

羅德里格 科爾特滋Rodrigo Cortés,1968年出生於森列,在薩拉曼卡這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地方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作為年輕導演,他依然還奮鬥在創作之路上,然而人人都記得的是,他用一個不到一平方米的空間,一個長鏡頭,完成了一部近90分鐘的電影,而每分鐘都扣人心懸,這就是《活埋》。
在2007年之前,羅德里格·科特斯的作品多以短片為主,而且常常短的令人難以置信,一部名為《Dirt Devil》的作品時長僅僅2分鐘,這還不算最短的,《Dentro》更是只有1分鐘時長。不過,羅德里格·科特斯的短片作品卻以巧妙的構思獲得評論界好評,或許也是在這樣的鍛煉和實驗過程中,他才構思出了《活埋》這樣詭異巧妙的作品。
作為年輕一代導演,面對無腦爆米花市場,他選擇了靜下心來,回歸敘事結構,這一點十分不可多得。

西班牙,作為一個飽經風雨的老牌殖民帝國,作為一個涅槃重生的現代化民主國家,曾經孕育出戈雅,畢加索,達利,高迪這樣偉大的術家,在電影藝術這一領域,也是眾星璀璨,希望我們更客觀廣泛地去了解這些出色的導演和他們的作品,而不是用一個阿爾莫多瓦的刻板印象以偏概全。

耗時2月建樓,全文完。
感謝觀看。

外面的世界 - 知乎專欄

微博:http://www.weibo.com/u/2523764840?is_all=1(漢尼拔萊克特醫生) 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TheWorldOutside(外面的世界)已授權「維權騎士」對本人在知乎發布的所有文章的版權侵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插個不太恰題的回答
@Hannibal Lecter的回答,就電影本身而言還是比較靠譜的。基本贊同並不是西班牙電影大都低沉陰暗,而是傳播到中國比較知名的西班牙電影和電影人恰好比較傾向這種風格。
但是,佔據了回答大部分篇幅和內容的西班牙歷史分析,實在是不能苛同。看到了忍不住就要提供一些對立的說法。
伊比利亞半島早期的外來征服者,首推羅馬,然後是日耳曼大入侵時代的汪達爾人、西哥特人,8世紀阿拉伯人渡海打敗、征服的就是西哥特王國。西哥特的殘餘貴族北逃與山區居民結合,逐漸產生了半島後來多個天主教國家的雛形。由是有了前後歷時可稱達八百年的半島收復失地運動。
為什麼西班牙最後是通過王朝聯姻的方式完成統一(然後最後驅逐摩爾人,完成收復失地運動),因為幾個天主教王國勢力相當,互相很難用武力消滅,又有摩爾人王國的共同敵人啊。實際上,半島最後還是有西班牙葡萄牙兩個國家,而不是恢復傳說中西哥特王國的那種大一統。
至於為什麼伊拉貝拉能當卡斯蒂亞的女王……因為伊比利亞半島本來就不限制女兒繼承王位啊!如果男性後裔絕嗣,在卡斯蒂亞國王之女本來就有王位繼承權。這和需要幾個王才能鎮壓半島有什麼關係。
最錯的是,在復地運動完成並運氣爆棚的佔領了大半個美洲殖民地後,西班牙很長時間都是歐洲的一等強國,甚至是最強國。「然而,位於歐洲邊陲的這個國家,依然是搞不過地大物博的沙俄、奧匈、低地的,只能算是歐洲大家族門邊上看熱鬧的一個小屁孩。」這,這從何說起。沙俄16、17世紀才是西歐中歐人里的蠻子,奧匈帝國還不存在,奧地利與西班牙更共為哈布斯堡家族下的君合國,低地……乾脆是西班牙的領土,查理和腓力國王王冠上最大的寶石好不。
還有,英國的工業革命哪有那麼早,1588打敗無敵艦隊時,英國只能說已經見到了資本主義的雛形,但離偉大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早著呢,標誌性的珍妮紡紗機還要近二百年後才會被發明……


本科學習西班牙和拉美文學的飄過。我覺得題主首先要分清西語電影和西班牙電影這兩個概念。西班牙和她殖民過的拉美世界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文化。
個人感覺西班牙的電影還是有很多種類的,並不都是完全黑暗。只是被人熟知的大多和那段內戰和獨裁史有關,給人一種戰爭陰影下的壓抑感。但是這個國家還是有許多不錯的作品的,科幻喜劇滾床單的戲都有。而四百年前的「黃金時代」 (Siglo de Oro) 更是給人類貢獻了不少出色的藝術和文學作品。
說到拉美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整個拉美世界的色調普遍都是黑暗的:找不到自身的文化歸屬,對「北部」 (El Norte) 世界的恐懼 (不論是之前的西班牙殖民者還是後來的美帝大財閥),和對歷史不斷重複的無奈。這一切可以總結為拉美的「魔幻現實」文化,在《百年孤獨》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一些被人熟知的西語文學和藝術作品大多來自拉美,潘神的迷宮,孤兒院,惡魔的脊椎這些電影都是來自墨西哥的Guillermo del Toro執導的。


日本人向來以嚴謹,守禮著稱。為什麼他們的電影、動漫里充斥了那麼多色情,暴力情節?

藝術是一種表達內心渴望的工具,電影、音樂、文學都是與之對應的一個個載體。渴望的東西,必然是本身所缺乏的。在中國電影里,男女約會吃法餐紅酒小牛排讓人覺得好浪漫,你換山東大餅加大蔥試試?


我想起一個把藝術應用到奇葩地方的例子。

西班牙內戰期間,法國藝術家阿方索·勞倫西克(Alphonse Laurencic)幫助在巴塞羅那建了一座監獄,監獄裡有一種使用前衛藝術的特殊的心理折磨:他們被拘禁在一個兩米高、一米半寬的監房裡,牆上有與康定斯基及構成主義者的風格甚為相似的裝飾圖案,據信這些圖案可以摧毀他們的心智並損傷受害者的視力。監房裡的床與地面成20度角擺放,讓受害者幾乎不能睡覺,而地板上散放的磚塊則使他們不能前後走動。囚犯們惟一的選擇就是盯著牆壁。穆爾西亞監獄採用的辦法更加「科學」。根據曾在此服刑的人提供的情況,這裡不停地放著電影,其內容是人眼被一把垂直的剃鬚刀片切開:它模仿的是路易斯·布努埃爾和薩爾瓦多·達利的電影《一條安達盧西亞犬》。

當時佛朗哥的監獄裡,共和派遭受毒打虐殺。而共和派的監獄裡,佛朗哥支持者要遭受這樣的心裡污染。我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些刑罰。


或許越有趣的人,內心的陰暗面更廣吧。


其實是因為你看的不夠多


粉色切開都是黑


為什麼腹黑高冷霸道總裁都喜歡傻白甜灰姑娘?


針對這個問題,我專門去問了西班牙室友,列出她的想法,給題主作個參考。

在回答問題前,她反問我,為什麼你會覺得西班牙人很熱情。

平時沒接觸過大量西班牙人,語言課接觸過幾個個,熱不熱情地也看不出來,我所定義的熱情就是一見面就跟認識了半輩子一樣,跟你稱兄道弟那種,顯然他們不屬於啊。

我室友又說,西班牙人熱情,法國,義大利,希臘,土耳其人都熱情吧,我們在文化上是有共通性的,地中海文化。我沒覺得西班牙人比他們更為熱情。

我說OK,咱可以不斷章取義,回答整個問題好嗎?

她說好吧,咱說電影,並不是大部分西班牙電影都很低沉陰暗,只是被你們熟知的那幾部恰好是陰暗系列罷了。西班牙也有很多愛情系,喜劇系電影,只是正好不被我們熟知。

她說她本人不太喜歡西班牙電影,動作戲太少,都一個套路,推薦了兩個陰暗系裡她比較喜歡的

the others

the faun labyrinth

我沒看過,懶得去查啦。

基於我們對西班牙喜劇的陌生,她又推薦了幾個她認為很好看的西班牙喜劇電影

El penalti más largo del mundo
絕望守門員的故事

Primos 11年4月份上映的,算是小清新喜劇類型的,主人公Diego在新婚前被拋棄,於是他拉上他兩個表兄弟一塊兒去童年常去的那個村莊找回失去的初戀,還有那兩個哥們也會回到過往之地經歷無法挽回的感情,以及一切。

這個電影的質感有點像、、、稻香,周天王的稻香,,,那個歌詞怎麼唱來著的。

之所以對這部電影感觸頗深是因為個人原因(題主站起來怒吼,你扯遠了,我知道我知道,可是你就讓我念舊一下下好不)接著說個人原因,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姓氏村,一個村都那個姓,也算依山傍水,環境清幽,後來拆遷,現在失落失意無故矯情時也會想回到過去生活的地方看看,可惜老家被拆,建了工廠,所以特能理解男主人當時急需回到過去的那種避世情懷。

fuga de cerebros
2009 年上映的吧, 這個故事挺沒邏輯性的,主人公牙齒畸形,喜歡上一個特女神范的姑娘,男孩好不容易克服了心裡障礙準備向女孩示愛,女孩居然被牛津錄取,準備遠赴英國。
男孩不想放棄啊,他的一幫損友們居然想招幫他進牛津。那麼問題就來了,英語不好,半殘疾,走私毒品,還上牛津,家裡蹲都不讓啊。

於是乎,喜劇故事就發生了。

我覺得導演挺不講邏輯的。(題主再再次咆哮,你又扯遠了,原諒我堅持不懈非要吐槽的精神)追女神幹嘛一定要上牛津,倫敦旁邊挑所大學不就完事了嘛。

Torrente
這個拍好幾個系列了,98年就有了。這個故事也差點邏輯性(- -)所以我是一個多麼講邏輯的少女。男主人公是個集齊世間所有缺陷的老警察,和殘疾父親住在貧民股(不是上頭那個牙齒不好的),他老父親的disability check是他僅有的經濟來源(納尼,他幹警察是專門為人民服務的!),後來這個貧民窟里搬來一個美少女,警察想追求美少女,對少女表弟大套近乎,帶著他進巡邏隊,不進巡邏隊不要緊,一進去,發現最近唐人街有個恐怖組織嘛、、、、(我操,你以前當警察那會不巡邏的是吧)

LA GRAN AVENTURO DE困意襲來,很不情願地把這串洋文打下,我也沒看過電影,好不好看不知道,室友推薦的喜劇、、、 、、、

說了這麼多文不對題的話,咱趕緊讓回答踏入正軌吧。

在室友跟我看完電影,拉了會小家常之後,她問我,說起西班牙你會想到什麼。沒等我說完,她立即補充,不就是那三樣嗎,paella(海鮮飯),toros(鬥牛),sevillanas(一種舞蹈,這個我真不會想到)。

可是,西班牙不僅僅這些啊。

所以啊,別急著問為什麼,先想想是不是。在問為什麼之前想想為啥我要這麼問呢。

哦對了,西班牙室友人很好,很漂亮的,更主要的是,她特別想學中文,很喜歡中國爺們。題主如果對西班牙妹子感興趣可以聯繫我哦,

(不好意思,又走題了)

喝杯阿華田,睡覺去嘍。


因為極致就意味著分歧。
西班牙人熱情和開放 所對立的是悲觀和保守。

一個個講:熱情其實主要存在於南部andalucia地區。其實北方的想galicia人性格就平緩很多。我們假定都是一致的。整個國家其實是個人英雄色彩很顯著的民族。文學包括唐吉柯德,藝術包括畢加索,達利,活動包括鬥牛,建築包括高迪。所以以上都凸顯完全個人主義色彩且極端傾向。如鬥牛,每個鬥牛士包括協助鬥牛手都有自己的搏鬥和展現的時間,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結構,所以為什麼西班牙企業強大的不多,因為每個人都想要展示和強化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而集體很多時間需要的是妥協和服從。所以在西班牙大街小巷的飯館裡可以看到所有西班牙人的高談闊論。扯遠了,回來說極端,熱情的反面是悲觀,當一個個體放大快樂的同時也會放大悲傷,快樂是值得祝福的但悲傷是值得銘記的。就像所有英雄內心都會期待勝利的喜悅和壯麗而悲情的結尾一樣,作為西班牙這個經歷過諸多大起大落的國家,自然有自己記錄並放大這些想法的作品產生。我覺得最有代表的是畢加索紀錄戰爭的格爾尼卡,看他肢解痛苦,便可以看出這一點

摘抄部分: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拖著畸形的腿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隻斷了的手上握著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 緊密聯繫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至於開放和保守部分,未完待續,如果有人理我的話我就寫下去咯


聽一首弗拉明戈(Flamenco)就知道了。


中國人活的並不輕鬆但國產電影有著標準的大圓滿結局。


你知道為何我國電影電視劇為何總是那樣的和諧嗎?


有這樣的說法,西班牙人是最接近於中國人的西方人,本人在西班牙有點感覺


中華民族是個苦大仇深的民族,至今上億人掙扎在溫飽線上,因此,票房前十大都是喜劇電影。生活已不易,中國人太缺少歡樂了。


熱情?奔放?看對誰?對再坐的各位可不一定,這個垃圾電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班牙人的熱情奔放(熱情的放屁而已)倆中國女孩還是被騙拍的。


也許就像弗拉門戈一樣,看似舞動豪放,卻又華麗悲傷


中國人向來都宣揚尊老愛幼,傳統美德幾十萬,然而。


我也覺得奇怪,我天朝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國,怎麼製作的電影都這麼稀爛


推薦閱讀:

怎麼練出大舌音?
西班牙短期學習弗拉明戈舞,推薦哪裡?
《百年孤獨》被退稿過嗎?首版一刷是多少?
西班牙語如何背單詞,尤其是音調?

TAG:電影 | 文化 | 影視 | 西班牙語 | 西班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