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軍隊到底有哪些武器是一直保密到投降的?

肉奧自爆沉沒這個肯定是保密到最後。
爭議比較大的是大和的存在,至少在軍隊和家屬里大和是不保密的(參數另說),但是也看過一些文章說大和級處於半保密狀態,不少老百姓是戰後才聽說它和武藏的存在。或許是因為日本保密制度過於神經病所以普通人懶得了解?


抗美奇俠。

不要笑,軍部是認真的。

就是這種的抗美奇俠。

1945年,在大本營的英明指導下,大東亞聖戰順利進入了本土決戰階段,大量神秘的決戰兵器紛紛亮相。

2月,陸軍技術本部為國民義勇戰鬥隊開發了決戰兵器——「簡易投擲器甲」和「簡易投擲器乙」。

簡易投擲器甲:

簡易投擲器乙:

配發彈藥的型號非常霸氣。

「征矢甲型」和「征矢乙型」:

還有安裝了彈頭的

「爆矢甲型」 和 「爆矢乙型」:

陸軍對簡易投擲器的開發非常滿意,於是又開發了兼容其彈藥的軍用制式型號,配發沿岸防衛師團。本著「大就是好,多就是強」的原則,制式投擲器在設計上比簡易投擲器好三倍:

除了兼容已有的「征矢」和「爆矢」之外,制式投擲器還配發了狙擊用的「狙矢」和對空射擊用的對空矢。

可惜本土決戰沒有發生,不然:

抗日奇俠用的包子雷蔬菜雷,問你雷不雷。

那麼抗美奇俠用的竹子雷怎樣?

還有南洋部隊用椰子殼造的「火炎丸」

抗日奇俠用的土造RPG倩影:

1945年4月,本土決戰的核心力量「決戰機動兵團」各師團配備了仿造德國「鐵拳」反坦克火箭的「和制鐵拳」。遺憾的是因為時間實在來不及了,所以只裝備了發射彈藥:

這神器的設計指標是10厘米穿甲能力,可是配發的手冊里完全沒寫這玩意的射程、彈道、發射方法,只寫了一句「現地部隊自行解決。」而現地部隊當時已經根本找不到任何金屬了,於是紛紛用竹竿子頭上綁個竹筐,作為和制鐵拳的發射具。

於是,就形成了鐵拳的日本版 -- 竹拳……

抗日奇俠的對空手榴彈:

抗美奇俠們的腦洞比抗日奇俠還大:

決戰投射器

這個長得像糞勺的東西就是個投石機,軍部只把大體設計思想和簡略圖紙發給了沿岸防衛師團,各師團自己發揮腦洞自行建造。這東西在設計上的運用思路是:裝填石頭、炸藥,轟擊登陸的美軍部隊,另外,也可以裝填砂礫實施對空射擊,攻擊低空飛行的美國飛機。

抗日奇俠的超人格鬥術:

大本營早在1944年就開始給全日本的抗美奇俠們配發《國民抗戰必攜》啦,而且還寫上了「允許轉載,但是需註明轉載。」跟知乎小管家一樣貼心。

因為美國揚基們身高比較高,所以要戳他們肚子,不要砍,不要試圖開無雙!

使用鐮刀、菜刀等短兵器的時候要從背後偷襲!

打丹田!踢蛋蛋!(用柔道和空手道的招數亦可)

針對抗美奇俠們這些腦洞大開,驚天動地的壯舉,美軍選擇了不按套路出牌:


(多圖流量預警)以下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知出處,請聯繫本人,我將進行註明。
另外感謝百度吧友@ClaudeVercetti的帖子,極大地完善了此答案,本人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第一次被書記邀請簡直激動,怒打此題,最快速度編輯一些腦海里比較深刻的玩意,具體的一些詳細參數,若大家有興趣都可以自行查閱,這些武器都還是很有名氣的,不難找到。若有錯誤,還望指出。

註:由於所講的武器大多數屬於末日兵器,有些產量極低,有些僅僅有圖紙與口頭的計劃,因此文中將會進行嚴謹的註明(2015.10.13施工中)。再者由於上面的因素,會有很多武器將只涉及藝術想像圖與軍事模型,請大家注意甄別。
本文所講武器大致分為五類

一 性能優異但不為人知的量產武器。
二 在戰爭後期生產出小批次驗證實物的。
三 存在開發計劃並生產出部分本體與相關零件的。
四 僅存在公認的開發計劃,但沒有任何實物的。
五 僅存在當事開發人員口頭上描述的但拿不出實際計劃的。
六 僅僅流傳於網路的藝術想像圖的(此類見文章最底部,有標註以區分前五種)

下面開始介紹

1.伊400潛水航空母艦系列。
當然名氣最大的就是伊-401。

美國的鸚鵡螺核潛艇下水前世界上最大的潛水艇,航程理論上也是當時最遠的,但是能否有自家吹噓的可以環遊世界,還待考證。

坊間傳聞,伊-400系列以及潛航攻擊的倡導者,就是山本五十六本人。

不知道為何他這麼瘋狂熱衷於轟炸巴拿馬運河,莫非除了阻隔美國東海岸包的餃子游到太平洋,還記恨於當年在巴拿馬豪賭輸的錢?

1945年7月23日出擊進行最後一次作戰,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29日返回途中被美軍在海上接收。1945年9月15日舊日本海軍除籍。

搭載有可以收納進船體內部的水上戰鬥機「晴嵐」,可以進行對陸地的轟炸。(換言之晴嵐本身也是秘密武器之一)


1.25 M6A1晴嵐強擊機

也就是伊-400系列所搭載的水上飛機,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以潛水艇作為母艦的攻擊機。

第二架模型為晴嵐的非浮筒裝備版本。他的另外一個名字,玩艦娘的提督們應該有所耳聞:試製南山。至於為何最後改了名叫晴嵐,是因為日語里」南山「音似」難產「...


1.5 伊500導彈潛艇(伊400發展型?)

1945年2月,日海軍研究機構進行了重組。此前的海軍航空技術廠成為「第一技術廠」。兩個月後,噴氣火箭發動機部門被改組為第一海軍技術廠火箭部。
軍部下令研製新式潛艇。計劃搭載「奮龍」改進型(下有講),即「劍龍」反艦導彈,並將「奮龍」的制導方式改為適合海上使用,射程為150公里以上,並採用可收放式導彈發射架。而且,主要的武器裝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增加了耐壓的飛機庫,新潛艇的番號為「伊一500』』。
「伊一500」將在1947年建造完成,整艦裝備有16枚反艦導彈,8具魚雷發射管,2座140毫米單裝炮,2挺25毫米三聯裝機槍等武器。水下排水量為5000噸。日本當局的目標是建成「水下導彈機動部隊「。

倘若真的建造完成,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艘導彈潛艇。


1.75 地對空導彈「奮龍」

1943年,位於東京目黑的日本海軍技術研究所正在研製如何將大口徑炮彈作為武器,研製出多種火箭彈。為了提高炮彈的命中率,日本海軍技術研究所設想能否在彈體上裝上制導裝置,引導炮彈飛向目標。其思路是兩部雷達,一部用於探測發現敵人,一部用於發射並制導導彈。
二戰中,日本的高空飛行技術是比較落後的,沒有能夠擊落從1萬米高空入侵的B一29轟炸機的戰鬥機。當時,日本主力的高射炮(八八式75毫米高炮)的有效射程也只不過有8000米。1945年,日本陸海軍上層都開始認識到火箭彈的重要性。
為了搜集必要的數據,日本先設計了小型導彈,全長為2.4米,使用固體火藥推進劑。到了1945年6月,這項研究計劃在獲得日本海軍的全面支援後被確定下來,並新設了「火箭研究所」。研究人員多達300人,其中核心研究人員有40名。
此時,美軍機動部隊已經逼近日本本土,從美航母起飛的艦載機已經開始轟炸日本沿岸的中小城市。1945年7月,「奮龍」的整體測試開始,主要是推進系統和制導系統。根據試射的結果,誤差不到20米。實際上,測試從1945年4月開始到8月結束,一共實施了10次試射,都取得了成功。日本計劃批量生產的「奮龍」四型的試射日期定為1945年8月16日。這個日期是日本宣布投降後的第2天,試射工作自然無法進行。

2.震洋摩托快艇(特攻快艇)

和另一款名氣(臭名遠揚)比較大的「回天」人操魚雷一樣屬於特攻秘密武器。船頭配備了250kg的烈性炸藥。船長僅5米,但是相對於簡陋的船本身,駕船的特攻士兵卻要接受比「回天」更加嚴苛的訓練(畢竟這是水上艦艇)。

「在日本投降之前,也曾小規模地動用過「震洋」特攻艇。1945年2月15日,日本海軍的山崎大尉曾率50艘「震洋」艇出征。在菲律賓的科雷希多島沖的作戰中,重創美海軍的巡洋艦一艘、驅逐艦一艘和2艘輔助艦。這是「震洋」艇動用規模最大並取得一定戰果的一次作戰行動。」(轉自度百)

塔利班+索馬利亞海盜的產物(大霧)

3.三菱 J4M 閃電/滿飛 KI-98

想像圖,背景槽點很大啊。

日本當時為了能攔截B-29而設計的,開發代號為17式乙戰 海軍代號J4M閃電,陸軍在滿洲秘密基地測試的名稱叫滿飛。

看外形也多少能猜到和美軍的P-38有一定關係,這款飛機就是根據虜獲的P-38進行的研製。

這款飛機預裝噴氣式發動機,但是由於44年東海大地震對三菱生產線的影響,最終也沒有按照計劃裝備上噴氣發動機。後來唯一的樣機遭蘇軍燒毀。

滿飛的側視圖以及與P51的對比,可以預估出滿飛的大小並不及P38。

4.震電局地戰鬥機

這個飛機相較於上面的滿飛名氣要大的多,也是各類日本動漫遊戲裡的常客。同樣作為一款為攔截轟炸機而誕生的高空截擊機,震電擁有很不錯的紙面性能,外觀也是當時很少見的前翼式。整個二戰中經歷過三次試飛,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投入過實戰。

有關於震電是否存在噴氣機的改造計劃的探討,請移步評論區查看。在此不做贅述。

下面進行幾個闢謠:

這張震電渦噴版的來源是日本模型公司生產出來的模型的盒裝封繪,並不能說明震電確實存在噴氣式的樣機。

很多人把這張戰後拍攝的圖片當做震電存在噴氣改造計劃的一個力證,不過仔細看看這貨的屁股,你會看到裡面並沒有渦輪發動機,這只是拆除了原來的活塞發動機以後的空殼狀態。

在此,經過回答這個問題後個人對於震電改噴氣的部分資料,查閱以及與諸位朋友的討論後,本民科只做一個相對顧及兩方的結論:

震電這款飛機,存在改造成噴氣式的預置餘地以及可能性,這是根據飛機本身的氣動布局與發動機位置來進行的猜測,具體的飛行參數還希望大家給與提供。

但是,震電既不存在成功預裝噴氣式飛機的樣機,也同樣不存在九州空技廠紙質的改造計劃。

它只存在於某些相關研製部門的元老在戰後的口頭回答中,但另一部分參與研製與試飛的相關人員卻抱持否定的態度。

押井守監督的動畫電影《空中殺手》中的一款原型自震電的戰鬥機。

遊戲《皇牌空戰》中的現代化震電,結合了su-47金雕的氣動布局。可見當今日本軍事愛好者在本國飛機里對於震電的感情可以說是僅次於零戰的存在。另外本人也是好奇,進氣道放置在背上,科學嗎?求解答。


5.中島」橘花「噴氣戰鬥機

問:____的科學力世界第一。

其實這款飛機都有點不太想講,估摸著WT玩家或是《戰鬥位置》系列的玩家都很了解這款飛機了。就簡說,沒錯,這架飛機就是ME262的山寨版本,

」直至1945年4月15日。為了幫助日本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生產出Me 262,梅賽施米特的技師 Bringewald(他的任務時指導生產 Me 262)和梅賽施米特的工業機械專家 Ruf 踏上了駛往日本的 U-234 號潛艇。隨他們而行的還有幾張工廠建築藍圖和設計圖紙。 這些工廠一旦建成就可每月輸出500架 Me 262。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6天後,也就是1945年5月14日,U-234 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島(Newfoundland)海域被美軍截獲也被迫投降。日本的最後一線技術外援的希望也因此夭折。因此實際上日方未有得到過Me 262的設計圖則,更遑論要德國噴射式引擎的設計圖則。「(當然還是度百)

總結來說,橘花是在日本本土起飛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橘花也同樣在上頭的決策里,有改裝為特攻戰鬥機的計劃。相比於自己的德國親爹,橘花的很多性能並不穩定且隱患重重,加上橘花最後一次測試飛行正是廣島核爆第二天,也因此無疑成為了強弩之末。

在這張預計改造圖表中,橘花的預計後期圖有了戰後噴氣戰鬥機的輪廓。如果戰爭繼續一年的話,橘花是否會成為繼佩刀、米格後的第三種成熟噴氣機型,令人浮想聯翩。


6、7.特攻天海雙鬼流,」回天「人操魚雷與」櫻花「自殺機

放一起說是因為,高波同學的答案已有涉及,因此不再過多贅述,總之,二者都是特攻思想下的非人道產物,也是日本國民自身也無法接受的兩款無良武器。一個是人肉魚雷,一個人肉導彈。把人本身作為導航部件這種事,以後誰再給IJN和IJA在這方面洗地都是腦殘行為。

此圖為搭載回天魚雷的苦瓜...餓不,伊58潛水艇。注意看回天魚雷的搭載方式是捆綁型的。另外回天魚雷同樣可以被搭載於水面艦艇,比如球磨級的北上是有這個搭載的計劃的。

此圖為松本零士於早年(1996?)創作的OVA三部曲《戰地啟示錄》的第二集畫面,劇中的主人公便是一名」櫻花「自殺機的駕駛員。在這張圖中,隱約看到的一式陸攻機腹位置搭載的小翅膀,就是櫻花機的本體,目前的遊戲或作品中,櫻花機都是這種搭載方式,是否可以直接以路基的形式發射,還希望有人解答。

上一張比較清晰的圖。

另外上一張櫻花的教練機。

8.「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

請大家做一次深呼吸,試著相信下面我說的話是真的

簡單地介紹這個武器的話,「伏龍」系統的組成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全系統僅包括:一套簡易潛水服,一枚「五式」機械觸發水雷,一根5米長的竹竿,當然,還有一名做好送死準備的潛水員。
潛水服及氣瓶系統總重約58Kg,水雷重15Kg。

就是這樣。


「伏龍」系統在設想中被用作近海的防禦,即潛水員穿戴潛水服後,較長時間的埋伏在日本近海的潛水中,等待盟軍的登陸艇開始沖灘登陸時,在水下找准目標,用長竹竿將「五式」水雷撞向登陸艇的船底外殼上(該水雷為機械引信),水雷爆炸,摧毀登陸艇及艇上士兵而實現作戰目的。當然,不消說,即便作戰成功,這位潛水員也一定是粉身碎骨了。
實際上,由於海底水流複雜、能見度很差,再加上笨重的潛水服和水雷,潛水員的機動能力很低,這種作戰構想很難實現。(當然還是度百)
說實在的,我真的希望,製造這款武器的人第一個去參加實戰。

當然「伏龍」系統還有他的「陸基」版,「伏龍」反坦克竹竿。

用法,想必一目了然了。
感謝評論區「Xi Wa」的更正,「藤田兵器研究所」並非真實存在的軍事機構。
另一款「傑作」,也就是反坦克竹竿的MK2版:

反坦克弓箭(有迷你三式彈對空版哦)
我覺得把這算作秘密武器我都想笑出聲了,不過就是這些武器,當年統稱為「本土決戰」武器。只當是博大家一樂吧。

對這一類奇葩武器有興趣的朋友,請搜索「藤田兵器研究所」,裡面還有很多在此答案中未予列出的奇葩輕兵器。

---------------------------------------------------------9月22日更新-----------------------------------------------------------------

9.三菱 秋水戰鬥機

原型來自德國的火箭推進截擊機,原型是德國Me-163,玩過WT的玩家也知道,秋水和163與其說是飛機更不如說是可循環用載人火箭,只能堅持5到6分鐘的推進時間導致這傢伙是真正的「幾分鐘真男人」。「在沒有像德國、英國那樣的雷達預警體系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一接到警報,馬上就有幾十架秋水一下子衝上天空,然後飛了6分鐘後就掉下來的情況。假設對秋水的起飛方式做出一下改變,即用中攻拖曳或者掛載秋水升空,等接近米帝轟炸機群時,立即放出,並啟動發動機展開空戰,做到擊墜來襲的美軍飛機,然後再通過滑翔手段降落。」貼吧ID@死神之炮

秋水的藝術構想實戰圖,拆炸比。

不得不說的是,這架飛機前後有許多飛機與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

秋草滑翔機,就是為了訓練秋水的駕駛員而特製的木質教練機。

以及作為驗證的試製秋水(說得跟最終版就不是試製一樣)

所以說163並沒有實際存在的什麼德國技術,與橘花一樣僅僅是日本人比葫蘆畫瓢的自行山寨。

還有就是

9.5 「萱場」系列戰鬥機,因為萱場的資料較少,因此我並不能確定它與秋水具體是什麼子母關係,但是萱場是1939到1942年研發的項目,秋水的第一次試飛卻已經是1945年,因此說萱場是秋水的更加本土化產品或許並不嚴謹。

萱場戰機的藝術構想圖,話說正在拋掉的到底是炸彈還是二級火箭?

10.彩雲艦載偵察機

彩雲可以算的上是一款秘密武器。雖然很多提督不這麼想。
為什麼這飛機攜帶以後就可以防止T不利,這是田中老賊的腦洞,但是這架飛機在二戰中堪比SR71的生存率,除了性能強勁以外,還有實裝部隊很晚的原因。
「日本在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的最後一種,也是最先進的高速艦載偵察機,1943年以海軍17試艦載偵察機為編號試製。各項性能在同期的艦載偵察機中都十分突出
彩雲是一種當時無法攔截的高性能飛機,標稱最大速度610公里/小時,但美軍標稱速度達到720公里/小時的P51B都無法追擊彩雲,這是因為日機的標稱速度是正常作戰高度的最大持續速度,並非是某一高度在瞬間衝刺可以暫時達到的速度,而且加速特別快,所以野馬都追不上彩雲,但彩雲11型裝的譽21型發動機性能並不可靠,所以也是日軍當時出動率最低的飛機之一,雖然不會被擊落但卻難以經常出動,後期型彩雲安裝了更可靠的發動機,提高了彩雲的出勤率,並且出現了夜間高空戰鬥機改型
彩雲的續航距離達到5300公里,戰爭末期一直用於本土與拉包兒等南洋日軍聯絡,以及遠程偵察,引導特攻隊,戰果確認等任務,美軍無法攔截,在前往南洋的彩雲遭遇美軍截擊加速擺脫後,曾發回的著名電文:身後已不見敵機追擊!!!戰爭末期彩雲依然可以在防守嚴密的美軍航母編隊與航空基地上空來去自如」(度娘出品)
其實那句名電文,有一個更嘲諷的說法:身後已不見格魯曼戰機。

11.川西J6K1陣風戰鬥機(17試路基戰鬥機)

有關這架飛機的資料很少,只知道戰爭末期海軍的一種高性能岸基戰鬥機,但設計完成太晚,而當時川西公司正忙著緊急生產紫電改,J6K1的生產進度緩慢,所以在首機還沒試飛就戰爭結束了。
不過單從這張圖看,是不是有點FW-190/TA-152的感覺?

12.景雲/改偵察機

「景雲」是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試製的一種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機體編號為R2Y(R=陸上偵察機,Y=空技廠,參看二戰日本海軍飛行器命名規則)。採用獨特的發動機中置、由延長軸穿過座艙驅動螺旋槳的獨特布局方式(類似於美國的P-39「空中眼鏡蛇」),並且選用日本飛機極少使用的兩台液冷發動機並聯為動力。在戰爭結束前僅於1945年5月進行了兩次試驗飛行。(度娘)
「這種布局方式參考了戰前從德國進口的海因克爾He-119高速偵察轟炸機(也有一說是參考了德國梅塞施密特Me-509戰鬥機的設計圖紙)。此外該機還裝備了保證高空性能的廢氣渦輪增壓器和氣密座艙,以及日本飛機中不多見的前三點式起落架。」(中國航空旅遊網)
而所謂的景雲改,也就是景雲的噴氣式改造方案,也是被提到了開發計劃的日程上的,最後也是由於戰敗而不了了之。
以下是景雲改的兩種設計方案,第二種吊裝式的真偽還求大家考證。

---------------------------------------------------------9月23日更新-----------------------------------------------------------------
13.超大和號(A-150計劃)

(圖片來自《戰鬥位置太平洋》超大和mod)
嘛,是否要講這艘沒影子的船,其實我也是思忖了好久,不過看在試製51cm炮造好了兩門的份上,加上題主的問題本身也和大和有關,感覺講講也無妨。因為這艘船擁有各色的資料,因此權當拋磚引玉,還請大家指正錯誤和提供更加權威的資料。

在1937年制訂第三次造艦補充計劃時,確定首先建造兩艘「大和」型戰列艦,這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其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大口徑主、副炮20餘門,主炮為三座三聯裝18英寸(457mm)主炮,航速27節,裝甲厚、防護能力強,同時命中兩條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也不致影響戰鬥。

後來日本計劃再建造4艘『大和』級戰列艦,分別為大和型111號艦;大和型797號艦(大和型對空及防禦強化型);大和型798號艦(主炮500mm)和799號艦。而這個計劃,總稱為"A-150"計劃。

以下來自百度知道一名匿名朋友的回答,若這位朋友看到還請聯繫,我將為您註明。

「在大和號秘密建造的同時,昭和15年(1940年)末,一個讓日本人坐立不安的事件傳來,由於美國派遣了間諜,嚴格保密中的大和級戰列艦主炮的口徑暴露了,(其實是個訛傳,實際上美海軍到戰爭結束時才知道這一事實)日本為了不被別國發現其違反條約,此前一直慌稱大和的主炮(由吳海軍工廠艦炮本部研製)是三年式406毫米四十五倍炮.但敏感過度的日本人此時為了再次壓倒美英,立即責成時任第三課課長的柳本柳左大佐,(後任"蒼龍"號艦長)向艦政本部提出裝備510毫米主炮,總體性能超過大和級的新型艦計劃,昭和16年 (1941年)初召開的高等技術會議上,柳本大佐提交了其設計的搭載510毫米口徑炮的提案,時稱五號計劃案,計劃案載明,新戰艦排水量85000噸,航速30節,裝備510毫米/45倍雙聯裝主炮8門,雙聯四基(實際508毫米),200毫米副炮若干,新型高角炮(即九八式高炮)20門,防空機關炮80 門以上.........側面裝甲則達到驚人的500毫米,採用和大和型一樣的特種鋼材,要求理論上能防禦敵方460-500毫米口徑主炮的轟擊.... 該案一經提出,與會者變吵成了一團,按當時日本的經濟技術實力,完成這樣的戰艦簡直是天方夜譚,最後,艦政本部和海軍達成妥協案,修改計劃為:全長: 263米,寬:37米,排水量64000噸(一說70000噸),航速30節,輪機功率19萬馬力,側面裝甲400毫米,特種鋼建造,傾斜布置,能防禦美國406毫米主炮轟擊,副炮設計取消,高炮則採用九八式100毫米炮,共裝備16門,機關炮數待定.計劃編號:A150.1943年制定的丸五造船計劃正式確定本級艦建造兩艘,即798號和799號計劃艦,預計昭和18年(1944年)起工,昭和22年(1948年)完工,其中798號在吳海軍工廠建造, 799號在大分縣的大神海軍工廠建造,工期約為5年.

總述
本艦在建造之初就要求具備超越大和級的整體性能,全長:263米,寬:37米,排水量64000噸(一說70000噸),的鋼鐵戰艦堪稱理論上能夠實現的世界頂級戰艦(德國排水量11萬噸的H改純屬YY之艦不與考慮),採用與建造大和級相同的特種鋼材建造保證了船體的強度,另外為了解決施工場地問題還特別計劃在大分縣特設一個新船鎢,並調集大量工人和優秀的造船工程師在極端機密的請情況下建造.
動力與裝甲
因為軍方對大和級的27節航速並不滿意,因此要求本艦需具有19萬馬力,能使艦船達到30節左右的航速,但由於日本的艦用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只能達到 300度30公斤/平方厘米壓力,理論上無法實現,軍方苦苦的等待在43年左右終於有了轉機,軍政部門搞出了新的改進型鍋爐,可以達到400度40公斤/ 平方厘米壓力,還比較節省燃料.通過在陽炎級天津風號上實驗後,軍方立即要求安裝到本艦上,這樣,理論上勉強可以達到29節的速度.
關於裝甲
日本海軍在建造戰列艦時一直有個不成文的習慣,就是要求本艦的裝甲一定要能抵擋住本艦主炮的轟擊,採用特殊鋼建造的大和級側面裝甲達到了457驚人的毫米,理論上可以抵抗460毫米重炮的轟擊,據此,本級艦在設計之初被要求安裝500毫米的裝甲,但這樣一來全艦裝甲所佔的噸位大大超出了理論上能承受的水平,加上得知其主要對手美國並沒有開發460毫米重炮的計劃,因此將裝甲削減到400毫米,建造用材料不便,傾斜布置,理論上可以對抗美國海軍的406毫米主炮.
大艦巨炮
510mm超重炮全重227噸,四十五倍口徑,雙聯裝,最大射程50000米,彈丸重1950公斤,全封閉式炮塔,前裝甲厚800毫米,頂板厚295毫米.射速:1-1.5發/分.
九八式高射炮為100毫米65倍徑,彈丸重13公斤,炮口初速1000米/秒,火炮俯仰角+90到-10度,最大射程14000米,最大射高11000米,射速15發/分. (註:其實就是秋月炮)
九六式25毫米輕型防空炮,60倍徑,最大仰角+85到-10度,最大射程18,040英尺,理論射速220-230發/分.
電子設備
隨著戰局的不斷惡化,日本海軍開始為各種艦艇加裝雷達等電子設備,圖紙上的本級艦也不例外,被追加了22號對海雷達和13號,21號對空雷達.
艦載機
由於超大和是可以伴隨航母編隊行動的戰列艦,因而可以得到航母載機的支持,所以,本級艦計劃搭載2-3架水上飛機,主要用於為主炮校射.預計搭載零式水偵和零式觀測機.
夢的終結
1942年中旬爆發的中途島海戰使得日本海軍一下子損失了四艘航空母艦,並充分領教了航空戰的威力,說來頗具諷刺意味,海軍航空戰正是日本開創的.... 因此海軍對空母的需求大增,超大和計劃便暫時停頓下來,直到1944年底,由於戰局的嚴重惡化加之設計案一直無法定稿,迷夢般的超大和型戰艦終於下馬,胎死腹中.「
總之,這是一艘連白毛子的遊戲里都不敢輕易實裝的怪獸。

比較有趣的是,幾年前我在某寶搜索大和模型時,意外的發現了一款屬於隱藏版的A-150計劃艦,品牌屬於海洋堂(TAKARA)的連斬系列,下面放一下這艘船的實物圖。

(圖片來自淘寶「kenken的模型屋」,我也算半個老顧客了,打個廣告哈哈)
因為大和連斬系列是海洋堂與如今的日本廣島縣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一起合作出品的模型(《男人們的大和號》也是這個博物館做的模型參謀),因此來說作為這艘圖紙船的本家也算是有一定的參考性。
可以比較清晰地是看到這艘船上的三座雙聯裝51cm連裝炮,和動力艙上方的10cm連裝炮集群和我放的第一張戰鬥位置里的超大和是有所出入的。有一個不太顯眼的細節:

在船尾所裝備的兩架水觀,經說明書講解,是兩架瑞雲,而非零偵與零觀。因此這艘船是否打算作為航空戰艦,也是一個疑問。

13.5 試製51cm連裝炮

請原諒,實在找不到實物圖,但是這門炮在歷史上確實是製造出來過兩門的(我知道dalao們有四門,別曬我)。

炮塔全重227噸,四十五倍口徑,雙聯裝,最大射程50000米,彈丸重1950公斤,全封閉式炮塔,前裝甲厚800毫米,頂板厚295毫米.射速:1-1.5發/分.

真·人類史上口徑最大的艦炮,如果這都不算秘密武器,我真不知道什麼還算?

另外說此炮是人類歷史上口徑最大的炮的,麻煩自行百度「多拉」。

信濃死得早。

14.川西N1K1「強風」水上戰鬥機

「1940年,日本海軍預計在今後的進攻作戰中需要一種能夠在太平洋戰區新佔領的、沒有陸地基地的地區使用的水上戰鬥機,並向飛機製造廠商提出要求。中島公司首先用A6M2"0"式戰鬥機改進設計一種水上戰鬥機--A6M2-N。這僅僅是一種過渡型的飛機。日本海軍要求川西飛機公司設計一種更先進的水上戰鬥機,並為飛機指定了「15」試的編號

川西飛機公司由Toshihara Baba任主設計師。設計的原型機有一個大的中央桴體,原設計的機翼有兩個底面用金屬材料,上面用橡膠充氣結構,起飛後可以收向機翼表面減少阻力的支撐桴。由於結構複雜,不久即放棄這種結構,改為固定支撐桴。

原型機的發動機選擇三菱MK4D「金星」14 14缸氣冷發動機 1460hp,驅動一副雙葉雙槳相對旋轉的螺旋槳,以抵銷巨大的螺旋槳在強大的動力驅動下對機身產生的反向扭矩。
原型機1942年3月6日試飛,試飛發現:螺旋槳結構太複雜。增加的減速機構又使飛機增重不少。所以決定用「金星」14發動機驅動一副三葉螺旋槳代替原型機設計。試飛發現操縱品質極佳,機動性能也好。於是,日本海軍給該機編號為N1K1海軍水上戰鬥機「烈風」11型,開始批量生產。」(互動百科)
而與此同時,強風複雜的結構以及繁雜的技術論證導致上層已經不耐煩,他們認為水上飛機本來就是一種輔助作戰單位,犯不上下那麼大工夫,因此最後折中尋找到了替代品,也就是

A6M2-N,二式水戰。

15.川西」梅花「特攻戰鬥機

丫又在導彈上安了個駕駛艙,然後告訴我這叫飛機?!

"川西梅花是日本海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參考納粹德國空軍的V1導彈自行研製神風特攻隊的有人V1導彈,都可以被視為東瀛版的V1導彈,不過還在研製途中戰爭就結束了。
自從日本海軍在馬里亞納海戰和雷伊泰灣海戰後,可謂是超豪華陣容和強大軍工力量的美國海軍開始計劃攻佔台灣和沖繩島,大西瀧治郎中將和城英一郎上校提倡研製「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特攻機要求,加上航空資源緊缺,所以開始設計一架工序簡易,速度快和航程至少有300公里的特攻機。MXY-7「櫻花」自殺式火箭機以及本次要說的川西梅花特攻機等特殊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在1943年10月中,日本海軍得知道Fi-103(V-1飛彈編號)的As-014脈衝壓式噴射引擎試驗完成,於是嚴谷英一技術中佐在德國收集As-014脈衝壓式噴射引擎資料,之後(1944年4月)乘搭伊-29潛艇回國。三個月後,伊-29潛艇順利回到新加坡。由於海軍航空本部催得很急,所以嚴谷隨身攜帶部分技術資料轉乘飛機飛回了東京羽田機場。但之後伊-29潛艇回國前卻被美軍貓鯊級潛艇擊沉,幸好嚴谷隨身攜帶Fi-103部分技術材料(飛機的三視圖、脈衝壓式噴射引擎的內部結構和燃料配方、使用說明書等等)。但是沒了樣機,對研發工作還是造成了很大影響。順便我在這裡說一下,上次我在我那個科普J9Y「橘花」特殊攻擊機的貼子里聽到有吧友討論伊-29到底從德國帶回了什麼飛機,現在真相大白了,不是他們討論的ME163或ME262,而是V1導彈。"百度吧友@ 初音未來的哥哥。

這是德國用HE-111投放V1導彈的想像圖。看看人家,嘖嘖。

話說,梅花這飛機的外形...怎麼有點

我什麼都不知道。

另外人家MAT可是有背傘包的...

16.零戰54型/64型(A6M8)

也稱金星零戰,因為換裝了後期的金星六二型發動機,故而得名。

「三菱重工在戰爭後期嘗盡因應戰局必須不斷對零式戰鬥機追加裝備、但該機發動機的動力輸出始終不能相應提升 造成其性能不斷低下的苦果,因此多次向海軍要求許可該廠"在零式戰鬥機機身能相容的前提下、搭載馬力儘可能強大的新式發動機" (其實就是不願受競爭對手中島牽制,想儘早換裝回自廠產品)。最後終於得償所願:
  此發動機即是經過多次增強動力的試驗,成熟的末期版"金星六二型"發動機。擁有1500馬力的定額輸出,甚至在經過調校後輸出功率能達到1560馬力。
即使阻力和重量明顯增加,試飛成績依然尚稱不惡(至少將零式戰鬥機的空戰性能恢復到與未增重的初期五二型相比 約略同等或以上的水平),擁有全系列中最佳的速度與爬升力。因引擎直徑擴大而不得不撤去機鼻右側的13.2mm三式機槍。在恢復甚至稍微提升空戰性能後 該機亦保留了末期五二型的機身強度與防禦水平。改裝計劃一度順利到進行了改裝扳機電門,使得槍炮協同發射之類次系統的細部檢討階段。
零式戰鬥機改裝長期備受爭議的金星發動機而造成預料中航程大減的後遺症,在當時日本已陷入本土防空戰的局面下也已不再被視為問題。三菱方面稱本型零式戰鬥機為"順應戰局的正確進化",海軍上層對此結果亦表接受。因此授予此款搭載全新發動機的零式戰鬥機制式編號A6M8,命名為零式五四型。預定量產化後將稱之為零式六四型。
1945年4月,生產出了首架A6M8。飛行測試發現燃料和化油系統存在諸多問題,並有發動機過熱傾向,這架飛機不得不返廠修改。通過擴大滑油罐,修改管線設計,並安裝合適的發動機冷卻導風板,才排除這些缺陷。1945年5月25日,這架A6M8在青森完成了服役測試,海軍定型為零式六四型投入生產。第二架原型機6月完成測試,7月這兩架飛機都送往橫須賀測試航空隊。三菱和中島都打算生產A6M8,總共預定生產6300架,不過由於戰爭最後幾個月的混亂情形,A6M8並未正式交付。」(度百)

17.月光/極光夜間戰鬥機

上圖為愛知月光夜間戰鬥機

下圖為極光

「1943年初,第251航空隊(原台南海軍航空隊)司令小園安名中校作為對抗重型轟炸機的對策,自行將斜樂曲系統 (與機軸呈30°左右裝備的機炮)安裝於十三試雙發陸上戰鬥機上並加以改造為夜間戰鬥機,並配置於自己的部隊。
此夜間戰鬥機於1943年5月21日深夜,成功擊落往拉包爾來襲的兩架B-17,之後不斷成功擊落前來進行夜間轟炸的B-17。首次擊墜敵機後,海軍中央便允許此改造,並於1943年8月23日以丙式戰鬥機(夜間戰鬥機)「月光」(J1N1-S)的名字列為制式裝備,同時傾斜式機炮也成為制式武器。
雖然由於月光的投入戰場,成功抑止住B-17與B-24對拉包爾的夜間轟炸。但由於戰力相差懸殊,盟軍對拉包爾的夜間轟炸始終沒有停止。從夜間迎擊到夜間偵查、夜間基地襲擊等等,月光也於中太平洋與菲律賓地區活耀。
事實上,此時的月光裝備的僅為對海雷達。」(度百)

而極光的資料並不多,可知的就是極光是月光的發展型號,用途也大體一致為了攔截B-29,但是極光的實際性能並沒有比月光強到哪裡去,加上戰局的緊張,45年4月便宣告生產結束。

補充一下,二戰時期並非只有這兩款戰鬥機可以參與夜間的戰鬥任務,比如

恩,這個腦洞貨的資料我今後會補全。

18.特二式內火艇(水陸兩用坦克)

介紹一款海軍的坦克(基本上各類地攤文學介紹日本陸海軍奇葩現象時,「陸軍馬鹿的航母和潛艇」一般就是指秋津丸和馬鹿油,「海軍馬鹿的坦克」一般就是指二式內火艇,你問我為何兩邊都稱呼為馬鹿,我無可奉告)。

嚴格意義上講,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水陸兩用坦克不是謝爾曼DD,如下圖:

你說這什麼鬼?

那這張算不算數?
因為謝爾曼DD嚴格意義上只是在陸戰坦克的基礎上做了稍許改裝而成的兩棲坦克,並且實戰效果並不理想(理想的話奧馬哈海灘就不出名了),而廣泛使用的LVT,又不能算進坦克的範疇。
但「謙虛"的日本人又把自己首創的兩棲坦克稱為「內火艇」,名義上是船,實際上它「自身能浮渡,有水上推進裝置,可在水上和陸地機動」,符合水陸坦克的定義,當然應當算作是水陸坦克。

」日本特二式內火艇的研製過程,也充滿了奇特的色彩。早在1928年,日本軍方就開始了水陸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由日本陸軍「牽頭」。1933年,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製成了2輛水陸坦克樣車,1輛樣車上裝螺旋槳式水上推進裝置,另1輛樣車上裝噴水式水上推進裝置。但這2輛水陸坦克僅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到了後來,二戰已經爆發,日本海軍對這種戰車很感興趣,認為它很適合於「對太平洋諸島的作戰」,能「收到奇襲的效果」。於是,海軍接受了這項研製工作,繼續加以改進,終於在1942年研製成功「特二式內火艇」,當年就裝備日本海軍陸戰隊。由於是隸屬於海軍的裝備,名稱也相應稱為「內火艇」,而不是「戰車」。「(度百)

如上圖所示,它的最突出的結構特點是「三段式結構」。也就是說,它由前浮箱、本體、後浮箱三大部分組成。陸上行駛時,將前浮箱、後浮箱卸下,這時它完全像一輛輕型坦克。水上行駛時,將前浮箱、後浮箱掛上,這時它更像一艘船。

不得不說,拆下來以後還真蠻像那麼回事的。
特二式內火艇,或稱「卡米」2型水陸坦克,共生產了183輛,全部裝備日本海軍陸戰隊,並用於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此外,還有3型、4型、5型內火艇,但都不如特2型有名氣。

嚴格意義上講,二式內火艇不算日本的秘密武器,畢竟是廣泛參與太平洋各次登島作戰的老將了。但是二戰剛結束時,美軍派了一個龐大的調查團來到日本,他們對日本的97式、95式等日本坦克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的興趣,但對特二式內火艇卻重點調查,刨根問底,足見它確實有許多令人感興趣的地方。

而後美國生產出來了什麼,就不用我講了。

不是這個啦!

----------------------------------------------------9月25日更新----------------------------------------------------------------------

19.K-200 噴氣式遠程水上飛機

秋津洲改二的新玩具kamo(大霧)

K-200噴氣大艇是二戰時期日本危難時期出現的計劃,關於這架飛機的資料非常少。

借鑒該公司的E11K1和K-60的設計中,K-200是使用6台渦輪噴氣發動機。該項目,即K-200的目的是要取代其他遠程重型水上飛機在日本帝國海軍(日本海軍)服役,而且K-200也被提議作為攜帶核武器的飛行器。

對於這樣一個巨型水上飛機,K-200使用6台NE-330渦噴發動機。在戰爭後期,最高推力為1300千克的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研發正在進行。然而,ne-330發動機消耗燃料過多,六個ne-330發動機的燃料將導致在K-200需要把其重量的相當大一部分作為燃料箱。這導致續航與作戰半徑減少,甚至遜於當時正在服役的水上飛機二式大艇,但是其速度優勢使其成為攜帶原子彈飛行器的最佳選擇。

為了防止進水,發動機被安裝在機翼上,左右機翼頂端各3台。

K-200可能搭載與H8k同樣的自衛武器,一個尾部炮塔和機身頂部炮塔,武器為99式20毫米火炮。側面則使用12.7毫米機槍。另一個機炮炮塔位於機鼻。K-200能夠攜帶魚雷,深水炸彈,或者炸彈。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貨長得像「裏海怪物」嗎?

20.「神龍」助推式特攻機

好吧,你們一直說不相信震電能改成電吹風,證據(大霧)來了。

好了不誤導大家了
這款飛機不是電吹風,用的是火箭推進,另外,真的只是長得有點像震電罷了,二者沒什麼大關係
(火箭與飛機有什麼關係)

神龍(しんりゅう),是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末期由「美津濃」公司開發的火箭助力「特殊攻擊機」,但是整個計劃未能進入正式生產階段。

「神龍」特殊攻擊機由「美津濃」公司負責開發,在機頭的內部像「海軍航空技術廠」MXY-7「櫻花」一樣埋藏了炸藥,在機身的前部安裝了一套「鴨翼」,後方安裝了兩台垂直助推火箭,主翼保持了後傾斜設計。機翼的下面還準備安裝八發火箭彈來攔截敵方地上裝甲車目標,有點像「巴赫姆」Ba-349「納特」。然而從生產方面考慮,「神龍」的製造流程過於複雜,很難依靠缺乏技術的工人來完成,價格和實用性也不如更加簡易的「櫻花」。如果目標為敵方裝甲車,它的生產性和價格與其它步兵攜帶的「反裝甲」設備如「四式火箭炮」和「五式無后座力炮」相比也非太經濟。「神龍」一式機可能像「櫻花」一般搭載在如「一式陸上攻擊機」或「銀河」轟炸機的底座或由其直接拖到空中,再用自帶的兩台助推火箭在最後的俯衝攻擊階段提供動力,在發射了全部八發火箭後再依靠機頭內的高爆炸藥來完成最後一擊。更加先進的「神龍」二式機則像「三菱重工」的「秋水」一樣用自己的發動機來維持包括起飛在內的全程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前,由於設計組一直糾結於其複雜的機身設計,只完成了不超過五架純粹的一式訓練機,而二式機未能走出圖紙階段。

由此,特攻戰機系列全部介紹完畢。

-----------------------------------------------------9月28日更新--------------------------------------------------------------------
我輸了,不講(hei)講(hei)IJA馬鹿的東西我過意不去了
21.「特三號戰車」

日本歷史上第一輛空降坦克,當然世界上不是他的首創,以下快速過過歷史:

德國 PzKpfw I Ausf C 型坦克,世界第一輛可以被運輸機運載的坦克。德國技術世界第一?或許吧,然而此車生不逢時,並沒有被部隊大規模實裝,加上德國二戰時僅有的幾次空降行動也沒有用過它,所以並沒有什麼實際戰果。

英國「領主」空降坦克

美國M22「蟬」空降坦克

想必玩過《英雄連》系列以及WOT玩家應該多少對這二位並不陌生。前者的領主是二戰名氣最大而且同樣是戰果最喜人的空降坦克;而蟬是世界上第一款專門為空降作戰製造的坦克。若說綜合性能蟬應該更勝一籌,然而美國並沒有在二戰中研發出像樣的專用運輸機,遂作罷。

蘇聯KT-40飛行坦克

以下腦洞開始。
KT-40"設計工作交由圖波列夫設計局負責,設計意圖是在 1 輛 T-60 輕型坦克上加裝機翼、尾翼和機尾,組成一架滑翔機。1940 年,一輛樣車完成,被定型為「KT-4 0型飛行坦克」(KT 是俄語「有機翼坦克」的縮寫)。KT-40 在空中滑翔時的操控方式極為特殊:炮管轉向後方,與機翼、副翼以及尾翼方的方向舵相連,通過炮塔的轉動控制方向舵,炮管的上下擺動控制副翼。KT-40 像滑翔機一樣由牽引機牽引到目標上空後鬆開牽引索,滑翔著陸。著陸前,KT-40 的發動機將驅動履帶高速轉動,以便安全地接觸地面;著陸後,車組成員將拆除機翼和機尾,使 KT-40 恢復 T-60 輕型坦克的本來面目,迅速投入地面戰鬥。蘇聯軍方成功地試飛了 1 個同比例木質模型,但樣車卻無法飛離地面。此後,KT-40 的研製工作被就此划上句號,沒有被進一步投入量產。"(度百)

KT-40 飛行坦克放棄了一貫的坦克必須利用滑翔機或運輸機運載的方式,直接用自身結構進行滑翔飛行,是一項極具創新性的設計。但其結構和重心都具有難以克服的問題,尤其是不合乎空氣動力學原理。然而...
蘇聯 KT-40 飛行坦克的設計思想引起了日本的極大注意。由於日本在二戰中也沒有研製出重型滑翔機,所以無法進行滑翔機機降坦克作戰。但日本裝備了數量眾多的輕型和超輕型坦克,十分適合改進為具有滑翔能力的飛行坦克。1942 年,日本開始沿用蘇聯 KT-40 的思路設計出一種名為「特三號戰車」的飛行坦克。特三號戰車同樣是以輕型坦克為基礎,安裝上機翼和尾翼,組成滑翔機的外形,直接由牽引機拖曳到目標地區後,實施滑翔空降。
但特三號戰車同樣無法解決蘇聯 KT-40 遇到的問題,這種對不成功設計的一味模仿只能是重蹈其失敗的覆轍。「特三號戰車」最終只是停留在設計圖紙階段,連一輛樣車都沒有完成。
不過模型還是有的...

22.中島 G10N 「富岳」重型轟炸機

(有時候真的佩服日本的模型產業,尤其是那些畫封繪的ORZ)
與富士山齊名的末日兵器(富岳山就是富士山)
抖點自己專業的知識(虧我是個藝術生):

此圖為葛飾北齋晚年作品集《富岳三十六景》(《富嶽三十六景》)里最著名的一幅《神奈川衝浪里》(遠處的盡頭就是富士山)。此作品集為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一般俗稱初版的36景為「表富士」,追加的10景為「里富士」(里番?),該系列為日本浮世繪畫作的最著名代表作系列之一。其實不用我說,大家也能體會到,以此山冠名的武器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與期望幾何。

這是「富岳」轟炸機最最經典的一幅繪畫想像作品,和《神奈川衝浪里》一樣,一靜一動,一上一下,讓人不禁浮想聯翩-------

「這貨真能活著飛到夏威夷?」

不扯淡了。玩過WT的玩家,都知道「宇宙戰艦連山號」

此圖為連山。連山歷史上是造出來過四架的,中島重工根據擄獲3架B-17轟炸機參考內部結構並自行研製,連山轟炸機達到所有設計飛行要求,是一款不錯的進攻兵器。然而連山造好時日本本土已經不存在制空權了,因此這些造好的炸比就在地面上一直停到了戰敗。

「1984年10月27日、東京羽田老機場的擴展工程正在進行之時,在羽田單軌列車「整備場車站」邊全日空汽車服務公司所有的土地里,工程人員在地里發掘出了一台航空發動機的殘骸,這是一種巨大的雙排星型氣冷引擎,主軸周圍並列裝備有兩組共22個汽缸。趕赴現場的專家們不由得興奮起來了,據其中一位三菱重工的工程師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在陸軍第二航空研究所工作時,在三菱大幸工場試製過的三台絕密發動機之一,其代號是「發-50-10」,這種巨大的發動機到那時為止還是一個傳說。據說這三台中,有兩台毀於空襲,最後一台戰後美軍曾準備帶回國進行測試的,專家們怎麼也沒有想到這樣的發動機會出現在自己的眼前。它的發現使得又一種傳說中的巨型機再次浮現在人們的眼前,這種飛機的代號為「富岳」。

此圖為「富岳」發動機殘骸

那還是1942年初,當時日本全國正陶醉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勝利的暖風之中,但中島飛機的創始人中島知久平因為對美國逐漸動員戰爭工業與深知日美兩國國力差距感到擔憂,也知道美方B-29超級堡壘轟炸機正研製中,中島便與麾下研究人員組織「必勝防空會」,想開發重型轟炸機,先發制人轟炸美國本土,儘可能削弱其工業能力和摧毀空軍基地。然而軍方卻不採納其意見,但中島仍持續研製其計劃。Z項目中的轟炸機在1943年1月底訂下了其基本性能要求:航程不得小於16000公里、載彈量為炸彈20噸以上,且要能在10000米高空飛行的能力,還要有厚實的裝甲。1943年4月,中島與技師長小山悌、太田稔、技師主任內藤子生和中川良一一起於群馬縣太田市的中島飛機公司的「中島俱樂部」會面,並要其人員於該處住下,日以繼夜的討論與設計其重型轟炸機。其後計算出了達到要求的機體,全長45米,翼展65米,主翼面積350平方米,最高速度可達680公里,全備重量160噸,載彈20噸下航程也有16000公里,轟炸路線為德國佔領區的法國西岸到美國東部轟炸工廠後再返回歐洲補彈,或從千島群島起飛轟炸美國西岸

在設計的同時,中島知久平以他政界人脈四處遊說轟炸美國本土的必要性,陸軍省軍務局長佐藤賢了少將被說服,並在1943年4月15日對軍方報告其必要性的言論。為了說服更多人,中島寫了一篇論文,名叫《必勝戰策》,必勝戰策中提到的不僅是將來富岳轟炸機的原型,還包括巨型運輸機和巨型攻擊機共5種,統稱「Z項目」,並推廣給江田島海軍兵學校校長井上成美,還印製50餘份給裕仁天皇之弟高松宮宣仁親王、前任近衛文麿和現任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等太平洋戰爭相關重要人物。
陸軍所提出的設計(太田設計所)雖然中島已使陸海軍重要人物對此計劃稍提起了一些興趣,但雙方的設計思路卻不合;在1943年9月陸海軍技術運用委員會的會議中,陸軍提出該轟炸機為飛行高度10,000米,附有重武裝;而海軍則是飛行高度15,000米的輕武裝型。在經過一番爭論後,以中島原案為基礎,設定為最高飛行高度15,000米,搭載5噸炸彈和續航力10,000公里的輕武裝型。1944年1月,該轟炸機正式定名為富岳(Nakajima),海軍開發代號為G10N1,由設計過連山、深山的中島太田工廠研發。1944年4月,為了富岳的研製,中島成立了特別委員會,結合中島、三菱和住友金屬工業技術人員,但在參與人員過多,場面混亂而研發過程不順利的同時,軍需省擅自向川西飛機為陸軍研製不同於Z計劃的TB轟炸機(為對抗海軍主導設計的富岳案),使得富岳計划進展更為緩慢。

富岳的引擎是中島為其設計最困難之處,主要由田中清史所負責。中島技術人員想將當時日本功率最高的ハ-44雙排18汽缸引擎(2500馬力)串聯,製成四排36汽缸(5000馬力)的ハ-54。然而接著就出現冷卻的問題,這個問題困擾富岳設計團隊許久,有人提議前兩排用空冷,後兩排用液冷的方式,但日本當時尚未掌握液冷引擎技術,故作罷改以6引擎的ハ-44應急設計,然而經過測試發現比僅為預想效率的一半,最後找上了三菱設計的22汽缸星型雙排空冷式ハ-50引擎(3000馬力)。引擎的問題暫時解決後,設計團隊開始對機體細部研製,包括要支撐富岳極重機體所需的起落架(到最後仍沒解決),還有可使引擎在高空排出廢氣的渦輪增壓器、氣密隔艙、減輕機體重量的輕量化構造,三鷹研究所也開始增建了為富岳生產的工廠。

然而,在馬里亞納海戰、塞班島戰役相繼失敗,導致軍部最大支持者東條下台後,富岳的計劃也跟著胎死腹中。此時美軍自太平洋另一端反攻,逐步逼近日本本土,軍方視本土決戰無可避免,加速生產和研製攔截轟炸機的戰鬥機計劃,富岳計劃也只得終止,研究會也在同年8月進行了解散儀式。然而,以富岳所花費的成本來看,即便完成了設計圖,人力、資源與經濟皆已衰落的日本也無力加以生產。
性能諸元
以下為計劃中富岳的性能、機體數據與B-29和B-36的比較:

富岳(原計劃) B-29B-36
全長 45.0~46.0米 30.2米 49.4米
全寬 63.0~65.0米43.1米 70.1米
全高 12.0米 8.5米 14.25米
主翼面積 350.0 米sup2; 161.3 米2 443.3 米2
自重 42.0噸 33.8噸 77.6噸

武裝 4門20毫米機炮 12門12.7毫米M2重機槍
1門20毫米口徑M2機炮 2門20毫米M24A1機炮
載彈量 20000公斤 9072公斤 39000公斤
全備重量 122~160噸 54噸 120.7噸
最大航程 19,400公里(載彈5噸)
18,000公里(載彈15噸)

16,000公里(載彈15噸) 10000公里16000公里
最高速度 780公里/小時(飛行高度10000米時) 574公里/小時 685公里/小時
最大飛行高度 15000米以上(常用高度) 10200米 ?
引擎 中島ハ-54空冷式4列星型36汽缸活塞引擎×6
(6000馬力) 萊特R-3350-23超級增壓星形活塞引擎×4
(6000馬力) 普惠R-4360-53活塞引擎×6(3800馬力)

通用電氣J47噴射引擎×4(23000馬力)

」節選自百度吧友@飛揚的姜

如果類比大和與A150超大和的關係,連山與富岳的關係也大抵如此。

「早在1939年日本中島飛機公司經理中島知久平就提出研製一種Z型機計劃.這是種洲際轟炸機,計劃安裝6台5000馬力大功率發動,最大飛行速度770公里/小時,飛行高度13000米,航程15000公里,有三種機型:第一種是轟炸機,載20噸炸彈。中島知久平計劃用它轟炸美國的軍工廠、海軍基地等,同時對美國大城市進行地毯式轟炸;第二種是編隊掩護機,設想在機上配備8門20mm口徑機關炮,飛臨美國上空,從1.3萬米的高空,攻擊飛行高度較低的美國戰鬥機群;第三種是魚雷攻擊機,攜帶20枚魚雷,用以擊沉美國的海軍艦艇。中島知久平認為,只要日本擁有5000架Z型飛機,就一定能打敗美國。」(度百)
1943年4月,日本海軍正式命令中島公司開始研製代號為G10N1的州際轟炸機,海軍代號為富岳,富岳是在Z型飛機方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超級轟炸機
關於富岳這架飛機的設計方案,一般認為有兩種:

陸軍所提出的設計(太田設計所)

海軍提出的富岳三面圖(小泉設計所)
嘛,反正海軍又拿出對付零戰的削翼展大法,不過我實在不清楚,你確定這玩意能上你的哪艘航母?

最後上一些並不能考證確實存在開發計劃但是坊間討論過的一些腦洞飛機,真假還請大家自行甄別。

(1)Ki-162 噴氣式戰鬥機

He-162 改姓不改名的作品,說實在的你確定不是只換了個塗裝?

(2)Ki-201「火龍」及其改型

IJA的腦洞,,,我承認還是他們比較強...

(3) Ki-229 (ho-229?)

電風扇笑尿...


是時候拿出這幅圖了。

日軍秘密研製的防彈衣。知道忍者神龜是怎麼來的了吧……


タ號試作特殊攻撃機

你看這個外型多迷人,根本就不像1945年的產物,雖然有立川的500馬力版,預計可載500kg一枚,但圖中這是日本國際的版本,只有105馬力,帶一枚100kg,設計規範還提及設計要能兼容「電線杆/波浪板」之類的代用材料(當時日本的電線杆多是木製,而不是今日常見的混凝土製。波浪板,意即可以拿遮陽棚來當機體外板)。為了讓學生或學徒和其餘百姓都可以輕易幫忙製造,還盡量採用直角設計,完全不甩氣動


用於轟炸美國的氣球炸彈(風船爆弾),這個武器的保密工作是美國人「主動」幫日本人做的

1942年,日本氣象學家大石和三郎發現了一個高速的偏西風帶。大石和三郎曾在德國林登堡和波茲坦的高層氣象台學習,歸國後擔任了日本高層氣象台的第一代台長。在一些實驗中,他觀察到放飛的氣象氣球在達到約三萬英尺高度後會突然進入一個風速極快的區域。據此,他撰寫了第一份關於這個高速風帶的報告。這個由西往東的高速風帶日後以「噴射氣流」(jet stream)的名號為人所知。由於這個風帶會對民航飛機的航速造成顯著影響,所以由東往西飛的飛機往往會繞道避開,而由西往東飛的飛機則會利用它提高飛行效率。

於是第九陸軍技術研究所開了個腦洞,決定嘗試利用風力將帶有炸彈的氣球送往美國進行轟炸。開發氣球炸彈提上了議程,並安上了「ふ號兵器」這個代號。經過測試後,軍方認為這個方案可行。根據計算,如果能利用好這個高速風帶,那麼帶有炸彈的氣球能在69個小時後抵達美國本土。然而由於用於測試的氣象氣球由塗有橡膠的絲綢製作,而大規模製造氣球無疑耗時耗材,因此尋找一種新的材料便成了當務之急。

最終陸軍決定使用薄且堅韌的「和紙」來製造這些氣球。他們根據風向,決定在茨城、千葉和福島開設三個發射場,並就近進行製造。根據設計,為了提供足夠的飛行持續時間,這些氣球的直徑需要達到10米。然而當時生產的「和紙」尺寸有限,為了符合設計的要求,只能將「和紙」一張一張糊成氣球的形狀。由於時間緊迫,在預定發射地點附近的女學生都被臨時徵集來糊紙。為了防止泄密,這些女學生糊紙的地點都安排在室內,每天要工作將近12個小時。

氣球炸彈飛行路線示意圖

1944年,面對太平洋戰場上連戰連敗的嚴峻局面,接替東條英機擔任日本首相的小磯國昭採納了氣象學家荒川秀俊的建議,利用太平洋的西風帶,將氣球改裝後裝上炸彈放出,以期達到轟炸美國本土的目的。這個行動的代號為「飛象行動」

1852年11月3日是明治天皇的生日,這一天也被定為每年的「明治日」,以紀念這位帶領日本走向西化的天皇。1944年明治日的清晨,數百上千隻氣球被運往位於茨城、千葉和福島的發射場。在那裡,這些充滿氫氣的氣球,像一隻只巨大的水母,慢慢消失在蒼藍的天空中。

這些是經過改進的氣球。在最初的一些實驗中,氣球製造者發現在溫度急劇下降的夜晚,氣球的體積會縮小,氣球也會逐漸下沉,最終脫離高速風帶而掉落到海里。經過改進後,這些氣球上裝了高度計。根據設計,每當高度低於固定的數值時,高度計就會啟動機關,讓綁在氣球下端的沙袋掉落兩個。氣球也會因為重量的減輕而重新上升。這樣的沙袋一共有32個。當沙袋的數量降為0時,機關就會再次啟動,丟下炸彈。而氣球本身會自行飛走,了無痕迹。

美軍測試繳獲的氣球炸彈

日本軍方試圖用從天而降的炸彈對美國本土造成恐怖性的襲擊作為報復,然而美國對於氣球炸彈的新聞封鎖顯然是成功的。由於設計上的原因,這種無法導向的攻擊效率極低,因此順利抵達美國本土的氣球寥寥無幾。新聞封鎖之後,日本無法通過美國的反應得知自己發出的氣球是否順利抵達北美,更不用說通過傷亡報告來肯定作戰成效,優化發射時機了。隨著時間推移,日本對於此項作戰的信心也在一天天降低。而對於大部分美國平民來說,他們在戰爭期間並不知道氣球炸彈的存在,恐懼也就無從談起了。

1945年,美國《新聞周刊》發表了題為《神秘日本氣球驚現蒙大拿》的報道,讓日本對氣球炸彈一度寄予厚望,此後美國對氣球炸彈的報道進行了嚴格的新聞管制

美軍飛機拍攝的日本氣球炸彈在美國林區飛行的照片

美軍情報部門人員正在研究氣球炸彈吊艙上的輪形架,其內部密布的導線通向周圍72個爆炸螺栓,其中64個用於投放32個壓載沙袋,其餘8個用來投放炸彈和起爆自毀裝置

除了新聞封鎖,美國也嘗試消滅製造氣球炸彈的源頭。在地理學家的幫助下,美國通過殘留在氣球上的沙粒和珊瑚蟲反推出氣球發射的地點就在本州島的幾個沙灘上,而這幾個沙灘周圍的軍工設施也成了美軍的重點打擊對象。在後續的轟炸中,日本本土三家為氣球炸彈作戰提供氫氣的工廠被炸毀了兩座。於是,在心理上早已認同失敗,也無力繼續這項作戰的日本終於在1945年4月停止了發射氣球炸彈。

從1944年11月到1945年4月,日本一共發射了9000多個氣球炸彈,其中約300個順利抵達了北美,然而,唯一的「戰果」,只有倒霉的俄勒岡州的5個學生和1名教師。


難道不是這個嗎?


工口炸彈:陸軍ケ號紅外指導導彈
秘密實驗時因為早期紅外製導系統不完善,沒有命中靶目標反而奮不顧身的飛向了靶場旁邊的女澡堂,所以得名工口炸彈

在1943年初,舊日本防空本部和海軍航空技術廠(空技廠)分別向陸軍和海軍下達了研究制導武器的指示。令在下感到有趣的是,陸軍依照此指示專心研製空對地/艦導彈(下文簡稱ASM),而海軍卻努力研發地對空導彈(下文簡稱SAM)當然也包括一些ASM。下面在下就帶諸位去參觀一下舊日本帝國的制導武器軍火庫。參展的三件展品分別是 陸軍 イ號Ⅰ型甲/乙 空對艦導彈,陸軍ケ號紅外指導炸彈 和 海軍『奮龍』地對空雷達制導導彈。
日本陸軍 イ號Ⅰ型甲/乙 空對艦導彈

1944年7月,日軍在馬里亞納群島敗北。龐大的美國登陸艦隊直指日本本土。危急時刻日本陸軍決定讓三菱製作所的名古屋(Nagoya)研究所研發兩種類別的無線制導導彈。這就是日後的イ號(讀作 I Go)Ⅰ型甲和イ號Ⅰ型乙空對艦導彈。但是後來為了縮短研製時間,軍部又將イ號Ⅰ型乙的設計項目指派給了川崎製作社。在下猜測日本此時還未正式考慮使用『神風』戰術而是下令研製空對艦導彈並非出於愛惜飛行員的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已經意識到此時美軍的防空火力已經十分精準。大部分日機還沒有機會發起攻擊就已被擊落了。 所以日方認為運用導彈可以有效的提高命中目標的機會。

擁有大載彈量的イ號Ⅰ型甲是被用來對付向戰列艦或是航空母艦這樣的大目標的。 而イ號Ⅰ型乙則是用來對付較小的船隻。最終由於更大的載彈量並且不易發生電子系統問題,軍部選擇了イ號Ⅰ型甲而放棄了乙型。截止到日本投降,總共生產了15枚イ號Ⅰ型甲和180枚イ號Ⅰ型乙。但是沒有一枚在實戰中發出憤怒的咆哮。
イ號Ⅰ型甲
イ號的第一個版本,也是二者里較大型的イ號Ⅰ型甲攜帶800千克的彈頭。機體與發動機全部由三菱製作所負責開發。所使用的材料為木材和金屬。主翼和尾翼為木製、機體則由錫製成。彈體布局是一個簡單的高翼單翼機的布局。在機體前部是一個1764磅重的彈頭。 動力由一台能持續75秒提供24千克推力的『特呂1號』三型火箭發動機提供。該發動機的動力來源於用高氣壓將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鈉鹽送到燃燒室的液體火箭,可輸出10000千克的靜推力。發動機的設計是由在三菱製作所在京都的實驗室完成的。イ號Ⅰ型甲由キ-67四式重爆『飛龍』在腹下攜帶。投放後由母機上的操作員進行無線電引導至目標。

圖1 イ號Ⅰ型甲空對艦導彈

イ號Ⅰ型甲的設計負責人為三菱製作所的小澤久之丞(Ozawa Kyonosuke)。他也是當初キ-67四式重爆『飛龍』的設計負責人。小澤與其他キ-67四式重爆的設計者們一起在8月下旬著手設計イ號Ⅰ型甲。同年10月第一架原型機在名古屋的日本車輛熱田工廠完工。 到同年11月又有10架測試機相繼完工,並在該月月底進行了試飛。試飛地點最初是在水戶 (Mito) 附近的阿字ヶ浦(Ajigaura)海岸和神奈川縣(Kanagawa)真鶴(Manazuru)市旁的三ツ石海岸進行,後來又改在了位於白石(Shiroishi)的琵琶湖(Lake Biwa)進行。

在測試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一次イ號Ⅰ型乙在熱海海上正在進行試驗時,由於誘導裝置出現故障而墜入了一家名為 玉の井 的溫泉旅館當中。導致兩名女服務員和兩名浴客死傷,旅館也隨即發生大火。這導致了其他那些正在泡溫泉的女服務員來不及穿衣服,渾身赤裸著就急奔出來逃命。該導彈因此得了個『好色的炸彈』的綽號。


120噸實驗重坦,一直保密到明斯克造船廠開始翻故紙堆。。。(手動滑稽)


個人認為應該是伊400級潛水艦(我個人喜歡叫潛艇航母)伊400、伊401和伊402吧,在冷戰時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出現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潛艇,所攜帶燃料足夠環繞地球一圈。而且內帶三架摺疊型晴嵐強擊機可以將其迅速彈射起飛進行攻擊。

別的不說,《蒼藍鋼鐵的琶音》動畫劇情比《艦隊Collection》真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伊400試飛晴嵐強擊機

向美國驅逐艦投降後的伊400

當然這麼幾艘劃時代的潛艇投入戰鬥的時間實在是太晚已經沒用了用武之地。1945年7月23日,伊400和她的姊妹艦伊402奉命前去偷襲美國佔領下的烏提力環礁,8月15日,艇長受到了日本裕仁天皇無條件投降的宣言後在將飛機和魚雷沉入海底後返航回日本。29日被美國驅逐艦偵查到後向美軍投降。1946年1月被開回夏威夷接受內部結構調查,6月4日為防止蘇聯要求共同調查將其自沉,世界上最大的常規潛艇就這樣成為了夏威夷海域的人造暗礁。

因為手邊沒有資料只能匆匆寫完感覺有些對不住大家,等我找到資料以後盡量不全。


書記腰,就算一點軍事都不懂也要強行查點資料湊個數。

日本獨有黑科技,潛水空母伊400級。

正式登錄艦型名稱為伊號第四百型潛水艇(いごうだいよんひゃくがたせんすいかん),通稱潛特型(せんとっけい)。伊-400型是二戰時期最大的也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核動力潛艇建成前最大的潛艇。伊400所攜帶的燃料足以繞地球航行一圈半,可裝載3架晴嵐強擊機並可使其迅速投入戰鬥。——百度百科

帶飛機的潛艇,戰略意義超越大和。自殺型的武器,保密肯定是有的,能不能保密到投降……官方還在保密其實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吧。
大家都知道的回天。塞人的魚雷,自殺型武器。

早期型的回天魚雷設有乘員逃逸系統,被設定為:可容許乘員在魚雷的最後攻擊加速段啟動之前,自魚雷中彈出。然而,未有任何記錄顯示:有乘員成功從釋放後的魚雷中逃生,並返回潛艇或其他載具。後期的回天魚雷放棄了乘員逃逸系統的設定;一旦魚雷攻擊失敗,一個自毀系統可容許乘員手動自毀魚雷。——百度百科

櫻花自殺機

1944年初期,日本海軍有人認為目前海軍的飛行員投彈水平低劣,靠常規炸彈轟炸根本不可能取得多大效果,建議海軍當局製造有人駕駛的滑翔炸彈由1式陸攻攜帶,飛到美軍艦隊上空投擲。在參考了德國的實驗機Fi-103A-1Re.4「賴興貝格」IV之後.1944年10月在德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製造出了MXY-OHKA有人滑空炸彈,並成功的由1式陸攻完成了投放測試。1945年4月12日,日軍出動8架1式陸攻攜帶櫻花11型前往攻擊美軍特混艦隊,造成美軍驅逐艦一沉一重傷,這是櫻花自殺機唯一的戰績。——百度百科

稍微了解了一下發現日本軍官真的很喜歡逼士兵自殺呢……你們貴族玩武士道切腹隨意啦,拿著槍指著別人老婆孩子老母親讓人去自殺的


這個,很遺憾只有概念圖


這個我還真知道一些,詳細說明一下,來看一大波飛機嘍???( ˊ?ˋ )???


雷電 雷電的出現代表著日本海軍開始注重守勢(大東亞共榮圈不要啦?),雷電是由零戰之父——堀越二郎所設計的,它採用流線型的機身和較薄的主翼,加上適型的進氣口和裝置強製冷卻風扇的火星發動機,使得雷電在爬升能力、速度和操縱性都十分出眾,優良的氣動外型使性能和德國的FW-190不相上下。 但雷電在原型機推出後,出現了機體震動和視野不佳等問題,大大延遲了雷電服役的時間。為解決以上問題,三菱花費了極多的時間。經過重新改良的21型裝備了大型的四葉螺旋槳,噴射效果的排氣管,新式引擎和較深的駕駛艙。不過讓盟軍最為膽戰心驚的是馬力更強大,火力更猛烈的雷電33型,從下表可以比較出。該機在高空時仍然擁有良好的性能。雷電的總產量只有480架,但表現十分可觀。

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被喻為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最優秀的戰鬥機。它是由隼式機的設計師小山悌所設計,因其優秀的造型和強大的發動機動力,日本其他的單發戰鬥機性能無能出其右者。 「疾風」引擎的強大動力來自於先進的燃油直接噴射裝置,但由於此引擎構造複雜,使其需要極精密的維修保養,這對戰爭末期的日本無疑是一種過高的要求,而且它的起落架相對其他戰機要長,由於熱處理不足而導致起落架折斷的事情時有所聞。加上當時盟軍對日本本土進行的大規模轟炸,導致「疾風」的品質不佳。但為了阻擋美軍B-29對日本的大規模轟炸,這批品質不良的飛機還是上戰場迎戰了(「疾風」正好加入「神風」,想來定是極好的)。「疾風」的第一批量產機被派到中國,由陸軍第二十二戰隊進行了實戰測試,之後又轉戰菲律賓。由於妥善率不佳,加上飛行員經驗不足,使得二十二戰隊蒙受慘重戰損。 美軍在戰後對Ki-84一型甲進行測試後,發現「疾風」擁有比P-47和P-51更佳的運動性和爬升能力。「疾風」的最終產量為3514架,其中95架由滿洲飛行機製造廠製造。

噴氣戰鬥機:秋水 日本利用德國U艇運送來的Me-163和其他相關資料研製而成的噴氣式戰鬥機(二戰後期德國是個穿越的民族?( ?? )? )。大部分仍採用Me-163的設計,日本僅修改了一點細節。 秋水曾在1945年7月7日進行過一次試飛,因發動機在空中熄火而宣告失敗,之後對本機一直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加上日本於8月14日投降,秋水的研發計劃就這麼不了了之。(看下圖,有種玩具的感覺…)

水下航母:伊-400 伊-400級長293英尺,水上排水量3550噸,水下排水量6560噸,是二戰期間建造的最大潛艇。(鸚鵡螺號?)設計最高航速水上20節,水下7節,航程33,000海里/16節,可持續作戰四個月以上,作戰半徑可達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武器包括艇尾的1門5.5英寸(140mm)50倍身管長甲板炮,艇首8具魚雷發射管,指揮塔上1門25mm防空炮,機庫上方3座三聯裝25mm防空炮,此外還有3架愛知造M6A1「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晴嵐」是專門為搭載於潛艇上而開發的機種,可攜帶800公斤炸彈或17.71英寸(450mm)直徑的空投魚雷。伊-400型的主甲板上有一座115英尺長,直徑12英尺的機庫,可容納三架摺疊的「晴嵐」。機庫口延伸出一條85英尺長的彈射滑索,平時飛機被摺疊起來放入機庫,作戰時依次拖到彈射器上展開機翼,加油裝彈並彈射起飛。完成任務後降落在母艦附近的水面,由可摺疊的起重機吊回艦上。另外,伊-400型還裝有柴油機通氣管工作裝置、警戒雷達和雷達訊號接收機。 伊-400級的主艦體採用橫向雙筒結構,很象一副眼鏡,這是為保障艇內彈藥庫和巨大燃料箱的安全而專門設計的。設置在船尾的乘員艙室恢復為單筒,這種雙筒設計使其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艇首有兩個魚雷艙室,每艙有縱列的四具21英寸口徑魚雷發射管,共備雷二十條。伊-400級的下潛時間為56秒,吃水為23英尺。設計潛深400英尺,試航中潛到了328英尺。

把B-29燒下來的武器日本是開發過,原本日本是想開發一種遠程防空雷達,研製失敗後,無意中發現大功率的信號發射機產生的電磁波產生的能量燒死了一隻雞,同時發現電磁波同過焦聚後產生的能量波射程相當遠,因此開始由東京電子研究所著手研製一種大型電磁波定向能武器,日軍大本營的計劃是用這種武器攻擊美軍的遠程轟炸機,日本也成功的製造了焦聚鏡和大功率發射器,可惜焦聚鏡面積等於一個籃球場先不說,信號發射器巨大的電能消耗日本就供應不起,產生的巨大熱量使人工很難操作焦聚鏡的瞄準定位,最後實驗宣告失敗,此事不了了之(日本動漫的哆啦A夢的口袋都沒有你腦洞大o??((??? ?????? ??)???)?o?)


至於櫻花彈和氣球炸彈,估計較多人知道,如果大家也想具體了解的話,我再認真闡述嘍??(??ω???)


有一類取得不錯戰果的生物武器,你們都不知道嗎?

金馬計划下的

性病


五式150mm防空炮(轉自網上,原始出處未知)

隨著時間進入1945年,日本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雖然報紙和廣播不停的報道皇軍在太平洋上打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勝仗,殲滅美軍多少萬,擊沉戰艦多少艘,但是很奇怪,這些被擊沉的戰艦過不了多久就會再次被擊沉一次,而且皇軍也在不斷地轉進,老百姓的生活也是每況愈下,配給制早就已經開始實行,原因是美國潛艇和飛機不斷打擊來往於日本本土和佔領區的貨船,同時軍隊也不斷徵用已經不多的民用貨船用于軍用,而國內的造船速度明顯比不上損失速度。現在,事情更加糟糕了,美國的四發動機重型轟炸機,B-29「超級空中堡壘」開始越來越多,成群結隊的出現在日本上空,雖然英勇的帝國陸軍航空兵拚死進行截擊,依然擋不住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工業區被炸毀。

儘管駐紮在日本本土的陸軍航空兵拚死對B-29機群發起攔截,但由於B-29轟炸機的高度和速度,一直難以取得良好效果,面對B-29轟炸機的自衛火力,尤其是加掛副油箱以後,美軍的P-51戰鬥機可以做到全程護航,這是一種任何日本戰鬥機都無法匹敵的先進戰鬥機,單靠戰鬥機截擊,已經無法有效保護重要區域的空中安全。


早在1943年,日本方面就獲取了美國正在研發一種極為先進的重型轟炸機,也就是B-29的情報,為了對付這種今後可能出現的威脅,日本兵器行政本部召開了數次的研究會,也就通過地面兵器,即高射炮,來擊破B-29的可能性進行了探討。由於B-29的飛行高度達到10,000米以上,當時日軍最大的12公分高炮的初速是每秒853米,雖然其最大射高也有14,000米,但是,一般說來,高射炮的有效射高是其最大射高的80%,因此,如果要有效地對B-29進行防禦,這樣的高炮必須擁有20000米以上地最大射高。

經過計算,發現日本此前裝備的120毫米高射炮難以有效打擊B-29,要想獲得良好的殺傷效果,其口徑必須為150毫米。此前,世界各國研發的高射炮最大口徑一般為127毫米或者130毫米,還從沒有口徑達到6英寸的高射炮投入服役。在戰前,法國海軍曾經研製了一款155毫米口徑的高平兩用炮,不過服役以後,其效果很不理想,不論是對空射擊還是對海射擊,都難以做到專業火炮的水準。日本在研發150毫米高射炮的時候,時間很短,研製任務正式從1943年12月下達,完成目標是一年多以後的45年4月,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二戰期間日本軍隊在火炮研發方面的雄厚實力,不過,研製出來是一回事,能夠批量生產就是另一回事了。


通過各方面不懈的努力,1945年4月,大阪造兵廠按時出廠了第一門炮,並在濱松海岸,由黑山大佐以及中村中佐負責下完成射擊試驗,並收集完成了各種射擊諸元,試驗時初速達到每秒930米,最大射高達到了二萬米,發射速度也達到了每分鐘15發,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完全達到了計劃要求。這樣規模的火炮,僅僅在短短的一年內完成以及測試,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同時,由日本光學工業(現在一般簡稱為Nikon)、東京光學、日立製作所以及東京計器等優秀光學廠商等聯合開發的觀測、射擊指揮儀也同樣經過突擊開發,按時完成製作。


但由於製造要求高,加之戰時條件不足,在日本投降之前,150毫米高射炮只製造出了兩門,全部固定部署在東京周邊,1945年8月2日上午,五式150毫米高射炮迎來了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實戰,經過精確觀測和計算,在50度左右仰角開火,15秒後,美軍機群中間出現爆炸後的煙霧,事後證實,僅僅一炮就擊傷了在9800米高空飛行的美軍3架B-29轟炸機,並導致機群轉向,此後,美國飛機再也不敢經過這個區域。

幾天以後,日本宣布投降,次年的1946年春,美國專家專門前往調查久我山陣地的15公分高射炮,還專門讓黑山大佐進行詳細講解。結果,將其中一門在黑山大佐的指揮下分解運往美國,另一門切斷炮身後拆毀。由於當時的圖紙幾乎都已經燒失,現在留下的資料不多。曾經有一種說法,如果日本能夠提前製造出150毫米高射炮,並部署到日本列島周圍,就能夠阻止B-29機群對日本本土的空襲,且不說戰時條件下,日本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製造這種重型高射炮,即便真的製造出來並部署,1945年的時候,美國海軍的艦載機已經可以隨意攻擊日本任何地區,重型高炮對付低空高速突襲的戰術飛機,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即便不被B-29機群擊毀,也會遭到這些機動靈活的艦載轟炸機的攻擊。


開個腦洞,個人認為可以把兩種武器結合一下,把731部隊的生物武器綁在氣球上投向燈塔國


關東軍滿洲第731部隊所研製的各類(舊稱)細菌武器。從研製到戰敗,(1932年哈爾濱背陰河開始初步成型,1939年搬遷到哈爾濱平房區,到1945年8月銷毀撤退)一直是高度機密。
在東亞地區及太平洋戰爭中,有多次使用。


那個不是說超級大和號是51三聯裝嗎?


創新,超前,超強啊。


高達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的道歉這麼難?
如何看待士兵冒死得到的戰功勳章?
如何評價二戰策略遊戲《鋼鐵雄心4》?
綜合來看,哪支裝甲部隊可以用王牌來形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過哪些奇葩武器?

TAG:日本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