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浙江大學校訓「求是,創新」的?
1.浙大校訓,先是竺可楨老校長提出的:求是。簡單的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真理」。請問如何深入理解?
2.「創新」是後加上去的校訓,請問為何浙大要加上這個校訓,這個創新如何理解?
3.求是和創新的關係。作為浙大人如何實踐這四個字的校訓?
4.如果你不是浙大人,那麼在你接觸的浙大人里有沒有看到校訓的引子?(浙大人的共性?)
其實問那麼多沒意思,只是想看一看廣大ZJUers對這個校訓的個人理解,以及其他人對於浙大人踐行校訓的狀況的認知
現在發現,校訓的這兩個詞越品越有味道,已經濃縮地概括了我們一生所要追求的東西。
關於求是:1938年11月1日,竺校長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作了《王陽明與大學生的典範》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以王陽明的求是精神、遇險不畏精神、艱苦卓絕精神和公忠報國精神,激勵浙大師生在艱危中奮發進取,並提出要以 「求是」兩字為校訓,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求是」的優良傳統,貫徹治學的精義。
竺校長《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所謂求是,不僅限為埋頭讀書或是實驗室做實驗。求是的路徑,中庸說得最好,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審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隻眼,來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瞭然於心,然後盡吾力以行之,諸葛武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
繼後,竺校長又在《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一文中更明確地闡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徑,他說:「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探求真理。科學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換,這科學目標,蘄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的精神,是永遠不改變的。……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1)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2)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3)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
關於創新:
路甬祥校長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詞中說:「創新(即創造)精神,嚴格地說,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們往往把求是理解為求實,側重於對現有知識的認識和運用,對現狀的客觀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彆強調創造與創新……。創新,正是歷史上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傑出人才的共同特點。浙江大學要辦得有中國特色和自身特點,培養一大批具有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接班人,必須十分重視創新精神的提倡,並且形成良好的群體意識,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堅持開放,改革創新。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規律。要使該校同步於時代,並不斷地取得進步和發展,必須在繼承和發揚求是精神的基礎上強調創造力的開發,強調培植求是創新精神。」
求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竺老校長原話。
創新,字面意思。
前者是根基,是原則;後者是目標,是方向。
你是哪個學院的?始業教育是哪個人帶的?我要找他談談。關於我浙的校訓,提供一個科學哲學的解讀視角:
求是和創新這兩個詞,很好的反映了科學在自身定位、發展方向和社會效應等方面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從科學本身來看,是學院科學和後學院科學的不同;從歷史背景來看,是民國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不同;從學校本身構成來看,是以理科為主的大學和以工科為主的大學(僅指1998年四校合併之前)的不同。
1、學院科學與後學院科學的不同
曾幾何時,科學唯一的真正使命是探求世界的真理,這一時期的科學家真正貫徹的是「只問是非,不問利害。」很多科學家都有貴族的身份,將科學作為一種高雅的活動(或者愛好)。他們聚集在學院里探討科學問題,與其它社會機構的交互較少,除了純粹的知識以外很少產出其它價值。學院科學的精神可以很好的用「求是」來概括。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進步,世界逐漸看到了科學對於社會發展的巨大意義,科學也越來越緊密地和工業、軍事、傳媒乃至政治和藝術聯繫在了一起。社會開始不斷加大對於科學的投入,正在於希望科學能夠應用到各個領域,產生出具體的實際價值。這一時期的科學開始重視知識的轉化和應用:一方面科學變得不再純粹,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這一時期的科學被稱為後學院科學,而後學院科學的要旨就在於「創新」,要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工作,產生新應用。
2、民國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不同
民國時期,我國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混亂和迷茫之中。彼時,舊有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已經不足以指引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中國急需要樹立現代的價值觀和正確的發展方向。百日維新和洋務運動的失敗,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決定,都說明要拯救中國,最重要的是改變國民內心深處落後的觀念,而不是簡單的物質層面的改善。新的進步階層認為,民主和科學是拯救中國的關鍵。堅持真理至上的「求是」校訓,本質上是在價值觀領域樹立的一個標杆,是革除封建愚昧落後思想的一柄利劍。
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已經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思想,指出當下的主要任務在於大力發展生產力。考慮到20世紀中後期世界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起到的巨大作用,國家必然會對科研機構大量投入,同時也要求它們產生社會效益。這一時期的科學主要通過成果轉化來助推經濟發展,因此側重於應用的「創新」一詞受到重視也是理所當然的。
3、以理科為主的大學和以工科為主的大學的不同
西遷時期的浙大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由此被李約瑟稱為「東方劍橋」。雖然校歌中是「有文有質,有農有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湧現出的優秀科學家如蘇步青、王淦昌、談家楨、貝時璋、盧鶴紱等集中在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傳統的理科領域,而這些領域更側重於追求科學道理,即「求是」。
而1992年「創新」校訓提出之時的浙江大學,經過了1952年的院系調整,許多學科被剝離出去單獨建校或併入其他學校,成為了一所以工科為主的高等院校。工科側重於應用,成果轉化的關鍵即「創新」。
我校的校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精神內核。但是,在1998年的四校合併之後,浙江大學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兼具有理工農醫文史哲經管法藝的綜合性大學,在各個領域都有頂級的學術成果湧現。現在我們所面臨的時代與以往都不相同,在幾乎所有知識領域都蓬勃發展的當下,在跨學科甚至反學科的潮流中,在科學與社會前所未有的交融中,我想我們的校訓也需要新的詮釋、新的解讀、乃至一個新的關鍵詞了。
受到盛曉明老師在當代科學哲學課上的很多啟發 ,不足錯漏之處請多指正:)
嗯,被校歌洗腦的我回答你第一個問題吧。
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
無曰已是 無曰遂真
「是」可能永遠都達不到,但一定走在「求」的路上
在我看來,「求是」的過程中必然包含了「創新」,沒有創新的技術,創新的理念,敢問如何去「求是」?
所以我認為:
創新在我理解下屬於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屬於吃飽了撐的。所以一般我描述校訓只用求是二字
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著重更加體現「創新」的重要性吧(?ò ? ó?)
推薦閱讀:
※普通二本、三本和大專,兩者的前途?
※復讀一年還是去一個好的二本大學?
※如何看到浙江大學發布的2015年就業質量年報?
※被室友嫉妒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