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投資是否導致了南美國家的經濟停滯?
看到 @SF WT 回答,對這段經濟歷史很好奇。
經濟學對「什麼推動了經濟增長」這一問題的認知是如何演化的? - SF WT 的回答上世紀八十年代及之前的經濟學,研究增長的特彆強調人均資本的重要性。因為根據以上第二個等式,人均收入是嚴重依賴於人均資本的,所以經濟學家提出了「大躍進」,奧,不,是「大推進(big push)」等理論,強調發展中國家要大規模的投資。其結果就是南美國家長期的發展停滯和債務問題。
「大推動理論(The theory of the big-push)」認為,
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對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同時進行大規模投資,以促進這些部門的平均增長,從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全面發展。
南美國家當時是否採信了「大推動理論」,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反而造成發展停滯和債務問題?
已經學過的發展經濟學課程中從未提到過南美有過度投資一說,一般認為南美的經濟失敗主要原因是進口替代戰略的失敗。
查閱一些資料之後,應該可以說「南美國家當時採信了「大推動理論」,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反而造成發展停滯和債務問題」一說並不正確,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說法。
1970年代歐美陷入經濟滯漲,而中東產油國因為油價高企而擁有大量美元,綜合以上因素拉美國家獲得了大量廉價美元貸款,因此促成了投資上升。
配圖:1970至1990拉美國家固定資產增加額,單位billlion $ 2005年幣值
70年代投資額確有上升,大約在1980年達到高峰。
但是拉美國家借貸的上升速度遠高於投資增長的幅度,大部分借貸流入了社會福利等並無直接回報的領域,出口替代政策也導致了大量低效投資如 @phobos 所述。1970年到1980年間拉美國家的負債增長了10倍。
80年代歐美經濟回暖,為了抑制流動性開始加息後背負巨額債務的拉美國家紛紛陷入困境。可見拉美的債務與發展停滯問題很大程度是外部因素導致的,並非其自身促進投資的政策,實際上拉美國家對於基礎設施長期投資不足,已經嚴重影響經濟發展了。
配圖:主要經濟體基礎設施總值佔GDP比重
獲得大量的投資資金是一回事。而這些投資資金投資了什麼是另一回事。
如果不區分這2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就在那瞎說還得出一個結論有意思嗎?
拉美的問題是生在資源的金窩裡,靠山吃山,但人的進取不夠。這樣的地方的人拿了大筆錢以後乾的事情並不是去做很有效的投資,而是,怎麼說呢,一個生在金蛋上的地方的人有了錢以後乾的就是個大吃大喝大把花銷的事兒吧。同時自己的能力拚不過別人,就在家把牆砌起來自嗨, 這裡的人這個樣子我覺得最根本原因是成也是金蛋敗也是金蛋。
拉美的基礎設施跟中國比是很爛的,他們當年並不是把那些大把的錢主要用在這個事情上。過度投資?還是投資效率問題?
住Copacabana海濱一酒店,電梯顯然可以拍鬼片,巴西像上帝一巴掌拍死在70年代的死魚,躺在海灘上,腐而不爛
拉美的經濟停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很多原本是農業國,當大規模農業種植普及以後就失去了競爭力。二是福利化過早,被經濟學家忽悠了,認為消費決定產出。當然冷戰也有很大的影響!也可能是最大的影響!
恰恰相反,是由於sb的工會勞工福利制度和關稅政策,還有更sb的市場交易管制,大大減少了投資,大大削弱了資本家的投資意願,結果你看到了,勞工只好自己去死了,
除了福利過高。南美人骨子裡喜歡政變。一個笑話:一個中國人在南美旅館裡問前台,「你們這裡為什麼總是政變?」前台說:「因為我們這裡還有很多人沒有當過總統。」
企業家不是傻子,非公資本投資是很難說導致經濟滯脹等危機的,公有資本過度投資其實就是政府干預過多導致了經濟滯脹,其實南美更重要的原因是和政治、社會不穩定有關
有可能是因為信奉投資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而忽視了技術進步、制度改革等其他因素,所以無法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此處經濟增長不等同於經濟發展的概念。
西方的說法是從出口導向變成進口替代導致失去了產業結構優勢。最後妥協接受西方援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