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做科研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似乎目前中國的科研人員大多選擇歐美或回國,平時沒怎麼聽說過選擇在日本去做postdoc, faculty一類的人。(國內有零星的日本人來任教的情況,我見過的是用英語上課,而不需要用中文。)
為什麼中國去日本找科研工作的人似乎不那麼多?有沒有在那裡做科研工作的人能講一下那裡的情況?比如(只是比如,也可以講一些其他相關的話題):
1、日語需要達到什麼水平才可以去日本比較好的大學或研究所工作(postdoc和faculty)?
2、在日本的科研工作(比如體制、科研氛圍)整體和歐美、中國比起來有何異同?有何優缺點?
3、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是如何解決的?相關問題:
在日本從事化學研究是一種什麼體驗? -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將科學研究進行到底
更多討論歡迎關註:)
首先強調,日本的科研確實還是世界頂尖的,可以參考Nature發表的亞太排名,亞洲第一是中科院(52個研究所),後面的2-4名分別是東京大學,RIKEN(6個研究所),京都大學(數據截至2014-12-19 Institution rankings),累計5年排名(2008-2012)top6有5個來自日本(Institution rankings)印象中曾經有一次是2-5位分別是東大,京大,RIKEN和阪大,再加上東北大學前十名有一半來自日本。最近10年幾乎一年一個諾貝爾獎,而且絕大部分人的成果、教育都是在本土完成。如此小的一個國家,有如此的成就是不可思議的。
為什麼來的人少,我想語言和文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眾所周知的矛盾,大家可能對日本有一些偏見(比如變態,奇葩之類的),對日本的大學有一些看法(比如很push),大家基本都是會英語不會日語,但是日本人英語不好,在科研和生活上會比歐美麻煩多很多。另外一個原因,用我智利同學的話來講,中國人對美國有一種近乎狂熱的執念,其實歐洲也有很多非常低調的牛逼的研究所和大學,比如他之前所在的卡洛琳斯卡醫學院,但是很多中國人都不太了解,覺得不如美國的學校好。
以下來回答你的問題:
1.日語需要達到什麼水平才可以去日本比較好的大學或研究所工作(postdoc和faculty)?
確實絕大部分日本的大學或者研究所都是說日語的,講英語的很少。像我所在的研究所這樣,2位教授都畢業於美國,所里國際學生比例大,英語講得好的不多。我想日語至少要N2級別才可以吧,我之前住宿舍的時候,隔壁是一個USTC的學生,他的日語就是N2級別,但是感覺他交流起來就好很多,碩士階段可以上學校的免費日語班,這樣能提高不少。
2.在日本的科研工作(比如體制、科研氛圍)整體和歐美、中國比起來有何異同?有何優缺點?
日本的科研我覺得最大的特點是傳承,一個方向會研究很多年,當然期間也會做一些調整,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很多實驗室的教授退下去之後,接任的教授就是自己的嫡系子弟或者在這方面很知名的學者。
另一個很大的特點是認真細緻,我只拿我的親身經歷來說明,盡量不做overreach conclusion,參考院校是清華深圳研究生院環境系,京大環境系和我們研究所,英國Center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 (CEH)還有香港科大化工系。之前我在HKUST化工系讀書的時候,做實驗用儀器,學校會集體培訓安全知識,也要考試,合格才能用。但是具體每個儀器的使用守則,只能是師兄師姐來教。在京大環境系,會有專人教你使用,因為大部分儀器都是公用的。在我們研究所,因為規模小,使用更加嚴格。每個儀器都有1個負責的教授還有2個協管的學生,在使用之前要先問學生怎麼使用,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問好了再去找教授,教授會問你問題,如果打不上來就要再去問,直到可以回答上所有問題為止。
我們使用一個稱量的天平都要回答一張10個問題的問卷。使用MilliQ純水機都有7條規則:用之前要先看顯示屏上的數值,conductivity 18.2MΩ*cm@25℃;TOC 5ppb;用之前才可以接水平時不要接;接的時候要用特定的瓶子接不能隨便找瓶子接;接的時候要斜著接,讓水流到壁上,這樣不產生氣泡,防止空氣中的污染物進到水中;絕對不可以碰接水的頭;如果用量大要注意看屏幕上的水量提示。申請通風櫥的時候問我為什麼要用通風櫥,具體哪些污染物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什麼性狀,怎麼造成傷害,造成什麼傷害。用個紫外分光光度計,一直問到拉格朗日常數怎麼推導。
上面提到的幾個研究所和大學在這方面都沒有這麼嚴格。在其他方面,我們做報告的時候展示PPT,帶我的mentor就是典型的日本人,他會深扣每一個字用的合不合理,每頁的排版和字數,重要內容的擺放位置,時間和內容的掌握,字體的大小……甚至最後結束語都要改,一定要用Thanks/Thank you for your kind attention, 不能用Thank you,後者太沒有禮貌。我常常去深圳實習,那邊的學生做報告沒有這麼細緻,HKUST也是如此。CEH這點做得很好,畢竟是母語,表達更到位。
我看中國一些研究所還有頂尖大學的某些院系已經趕上來了,越來越多的老師從外國回來,水平什麼的也越來越跟外國接軌了。2000年那陣能有CNS就是院士了,2005年那陣有一個CNS全國瘋搶,2010搞生物醫學口的都好幾篇CNS……現在清北華南理工的本科生碩士生都有發CNS的了。
選題方面:我覺得香港更多是從發文章的角度來選題,終極目標是發文章。而我導師每次都會問你做這個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意義,而文章我們研究所發的不多,但在專利、工程方面我們有很多成果,一樣可以成為日本領先(陳光浩教授語)。不是說發文章不好,理科發文章可以理解,工科還一味的發文章就有點不合適了,畢竟要用於實踐,而且文章不是科研的唯一評價標準。CEH那邊是研究所,專心科研,可以從事長期項目,不像大學一般博士畢業,就換題了。他們選了很多當今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列好優先順序,大家共同合作,這點太棒了。
工作時間:清華那邊就有點國內的特點了,每天必須幾點到,一天多少小時,我親眼看見有的碩士生就在那邊打遊戲一打一上午,很多碩士晚6點就基本回去了。英國那邊都是早9晚6,最晚8點,想多待會都不行,人家要關門下班。我們研究所的學生和博後都很努力,雖然沒人管你什麼時候來,但是基本周一到周日,早9點到晚12點都有人的。教授也是很拼的,我剛來的時候,他經常凌晨2點發個郵件,早晨5點再發一個。今年一個博士畢業的學生,預答辯被10個人從下午5點問到晚上11點,中途就休息了10分鐘。HKUST的壓力跟日本差不多,我們一樣都是這個工作時間,只不過周末我們去的少。累不累看老師也看方向,理科普遍累,一直在日本讀書的老師實驗室比歐美系的老師手下累。
科研體制和氛圍:這方面不好說,但是日本教授的權利很大,厲害的教授經費超級多。同樣一個系的教授,我們就可以有很多機會去開會去實習掙獎學金,其他的研究室就沒那麼多機會,有的壓根就不知道這些事情。而且因為我們所的頭都是美國畢業的,可能總體更歐美范一點。清華深研院和HKUST畢竟是大學,也要兼顧教育。但是我還是覺得日本的教授除了社會地位高,薪水和壓力挺大的。我教授大概一年1200萬日元不到,聽同學講,在商社或者國家公務員工作,如果幹得好,在30歲的時候也能有這麼多了。而且有位置才會招聘,沒位置就一直當博後,很多能人等不及了最後跑美國當教授了。香港雖然paper driven但是錢多啊。HKUST的助理教授每月6、7萬港幣,副教授一個月就9萬港幣了,正教授14萬港幣月薪(應該是稅前),而且在HKUST當老師可以免費住一個海景房,我教授孤身一人在京都某巨破的單人公寓租房住,他老婆孩子在東京那邊,天天坐地鐵上班好可憐。CEH我真是愛死了,太scientific了。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10分鐘休息時間,大家在一起喝茶交流成果,相互提高,而不是各自為戰,這樣很好。廁所裝一個吹風機都要寫明為什麼,喝個茶還1/3涼水+2/3熱水,說這樣75℃最好喝。不過CEH那邊研究所不收博士,國家大量撥款專心科研的,實力更強,成果出的更多。
優缺點:日本做科研很紮實,遇見對的人能學到真東西,但是很多地方文章發的少。而且如果日語不行的話,享受到的資源或者學到的東西不如會日語的多。說實話來日本的學生總體水平不太高,拿獎還是很容易的,尤其是文部省的獎學金14.7萬日元每月還免學費,那個跟歐美的fellowship差不多了,能養活2個人了。科大獎學金我那陣是13600港幣每月,學費3000,宿舍費3100,每月扣完也沒剩多少。英國那邊畢竟是現代科學的發源地,訓練更系統也很自由,但是不好拿錢。
最後我自黑一下HKUST,吹連續三年亞洲第一,但是包括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狄拉克獎、阿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一個得獎者都沒有,香港+新加坡所有大學也是一個都沒有(高錕還能算嗎),說明理科基礎還是有點薄弱的,至少創新不夠;工科沒有多少實踐和企業,就是發文章灌水。畢業了當老師也難,科大所有老師裡面,博士畢業於香港本土的不超過5個。用我化學系一個師兄的話說,香港讀博就是麥當勞KFC,速度快沒營養。
做科研最需要的是興趣,之前的經歷不是很重要,關鍵在讀書期間要多學習多積累多思考。我來日本最大的感悟是不管你之前怎麼樣,只要認真努力,踏實做科研,都可以有一番成果。看看這幾年拿諾獎的日本人:田中耕一,下村修,山中伸彌,中村修二,幾乎個個都是屌絲逆襲的勵志大戲。我決定從事科研除了興趣和喜歡自由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事情沒有對錯,換個角度都可能對。但是科研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有憑有據,大家也很理性不會吵得老死不相往來的。博士看學校很外行,還是看導師更好點。同一個專業,每年進世界名校讀博士的估計有上千人吧;本專業在名校任教的老師,一共可能也就千人左右;但是真正可以稱為頂尖學者的,全世界可能也就百人左右,所以相比之下,大牛教授應該才是更稀缺的資源。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從大牛實驗室畢業,就是學術界的學二代啊。同樣牛津劍橋,東大京大,MIT,UC Berkeley畢業的,有牛逼到拿諾貝爾獎的,也有水到連國內好大學教職都找不到的,這樣的例子我知道不少。清華和浙大的土博也有去Stanford、JHU、Penn state這種好學校當教授的。即便是同一個實驗室的,畢業之後差異還很大,這裡面個人的因素更重要,有興趣的人會主動的去學很多東西,而不是被動的靠老師催。
首先感謝@烈楓的邀請。拖了好長時間未答,實在抱歉。
從這裡的絕大部分答主都是理工科,而無生物或醫學專業就可以看出做這兩個方面研究的是如何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有可能是太瀟洒了,沒時間玩知乎)。作為有在日本做生物醫學研究的長期經驗的人,隨便談談相關體驗。
首先,作為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老闆,他們很少有時間和下屬有討論時間,我見過很多的大老闆連博後都不怎麼理的。因為有很多老闆是醫生出身。醫生在日本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團體,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所以很多時候作為博士或博士後你沒有任何權力決定任何事,所有的事由你的上級請示了老闆決定後在轉達給你。所以很多做生物和醫學研究的都覺得自己示奴隸,不過是台機器。我也是因為在博士前期的實驗室里有這種感覺,所以選擇了換研究室。但是很多中國學生會忍著一直待著因為找到一個研究室不容易,而且在日本換研究室非常不容易。我之所以下定決心換因為覺得老闆不會對你負任何則,你的未來他無任何的興趣,挽留你只不過是為了多一份勞動力。遇到這種老闆不需要考慮到他的面子,該走就走。關鍵要換個牛老闆,在牛老闆下面做事學到的東西要比受的委屈多,你就會不在乎受的那點委屈了。
再來談談跟老闆交流的問題。首選日文。因為日本的老闆如果他/她沒有長期的英語國家留學經驗,就不要指望用英語深度交流了。即使你的英文發音比他/她好百倍,只要他/她聽不懂,就是你的英文太差了。我跟過的一個老闆自己說英文一句要頓三次,但是還是嘲笑一個印度教授英文差,因為我老闆聽不懂(這裡不談阿三的英文水平,最少我是聽懂那個阿三的英文了)。反而是我老闆的英文我經常不知道他要說什麼,所以跟他一直日文交流。說到這裡,給所有要來日本留學作研究的朋友提一點,不管怎麼樣學點日文再來。能說的溜是最好的,說不好能聽也行。不然生活和研究體驗值大大降低。畢竟日本不是英語國家。至於如何跟老闆交流,這到哪裡都一樣,見機行事最重要。
關於醫學研究,做熱門學科和非熱門學科,在哪一種類型研究機構做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各個國家都是一樣)。我再博士前期做的是傳染病的相關研究。對於日本這麼一個醫療發達國家,發生大規模的傳染病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我的導師做的又是非常偏門的一個傳染病。日本國內做的人少,雖然拿經費沒有什麼競爭對手,但是經費就一點。辛虧研究所做疫苗買,賺的錢補貼每個研究室,不是靠所理的補貼,根本就過不下日子。所以買點藥品要左思右想。就這樣好像也比一般的地方大學要好,我在的畢竟是國立大學,研究室一年最少也能搞到1000萬的經費。聽說地方大學一年100萬經費的多的是。讀博中途換到了免疫專業,這專業在日本屬於熱門,換得老闆也還是比較牛,經費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基本上是想買什麼就買,沒有被老闆拒的時候。但是到了現在在獨立行政法人機構(相當於國企)做研究,就發現這裡更牛。每年幾千萬的基本費用直接國家撥款,所以我的老闆即使沒申到一分科研經費,省著點作實驗過一年是沒問題的。當年研究室只有我一個博後的時候,一個人一年要用掉1000多萬(當年人少配套經費也少,人多了之後配套經費跟著漲)的研究經費還是有點壓力的。當時的老闆沒有申一分別的科研經費。現在的研究所配套設施非常完善,讀博士的國立大學雖然日本國內排名前5,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具體什麼不一樣,就是配套儀器全,而且配套操作人員。也就是說我只要收集樣本交給操作人員,結果出來我分析就可以了。這在讀博和在大學裡基本上是不可想像的。我們研究室基本上每個研究員配一個技術員,繁瑣小事基本上交給技術員,研究員基本上只負責核心試驗和數據分析。這樣有比較寬裕的時間來思考整個項目。也造成的研究員經常上班有時間開小差(比如我)。連在我們研究所讀博士的外國留學生都有很大的機會拿到每個月18萬日元的工資,外加房租一半的補貼和交通費。這樣的條件可能在日本獨一無二的了,所以在我們研究所待的時間長,轉到大學很多人都不適應了。我的體會就是既然留學或是出國作研究了,一定要從高端找起,體驗一定完全不同。最後說一點關於作研究的體驗。剛做博後的時候,有人問我每天幾點下班,我說一般都是8,9點以後。這在做生物和醫學裡已經不算是晚的了。但人說我知道的很多中國博後都是5,6點就下班了,你這麼晚不累嗎?我說雖然都是做博後他們覺得是給老闆打工,而我覺得是在為自己的未來做事。心態決定一切體驗。心態對了苦也就不是苦了。
謝 @Baka@neutronest@無心亂斬 邀。
在日本做科研的體驗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因為日本有各種各樣的學校,各種各樣的研究生,各種各樣的導師,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與眾不同的。
【今天晚上剛傾聽了一個同學的哭訴,她的導師對她剝削壓迫的血淚史。。再黑一記,她是生物系的。。】
不過不知道是我運氣比較好還是怎麼的,在東大遇到的教授總是那種非常nice的人。
我有兩個導師指導。
我的第一個導師是大約60歲的和藹老教授。整天都樂呵呵的,非常關心學生。第一次見他時聊著聊著他居然扮兔子蹦起來了。瞬間顛覆了我對傳統日本教授的印象。
研究室氛圍很輕鬆,先生(sensei)非常和藹,似乎從來沒有為任何事生氣或者不開心。無論什麼時候看到他,他都很開心的樣子...
學術指導也很盡責,任何時候找他討論問題他都會停下手上的工作來指導你。
除了日本學生的英語讓人心酸難以交流以外,似乎沒有什麼不好地方。
學校還會給留學生免費贈送NHK的音樂會門票,幾乎每周都可以去領票。
第二個導師給我的驚喜更多。
為什麼會有第二個導師我就不解釋了。之前答的在東京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 知乎用戶的回答里也說了,我的東大生活其實很非主流的。
現在的project是挑戰世界第一個真正的量子人工智慧項目。簡單來說就是,真正的把量子退火+機器學習真正地運行在Dwave這款量子計算機上。
之前已經實現了量子退火演算法+機器學習+超級計算機模擬。現在的目標就是拿走超算,把真正的量子計算用上。
現在日本參與這個項目的核心成員目前大約有四個,兩個來自東大。只有我一個是學生,其他3個人都是真正的科學家。
量子退火演算法的提出者西森教授也是我們中的一員。
Dwave的科學家和Google Quantum AI Lab的科學家會是主要的合作人。
【算上這些主要合作者,目前好像還是只有我一個是學生。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參與這種最前沿的項目。。。】
Dwave公司的量子計算機就是基於西森先生的思想,所以會經常來日本拜訪西森先生。谷歌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人會經常來也是因為西森先生。
全世界僅有兩台價值5000萬美元的Dwave應該很快就親手玩了,感覺真爽。
【boss親口對我說可以帶我玩量子計算機時,我就立刻決定加入他的項目。完全經不住這種誘惑!】
不過我也不是很明白,為什麼會直接把我要了。去的時候我還挺擔心這個問題。聊了不到一個小時,Boss就用他的project把我征服了,我不知道自己有哪點吸引到他,他似乎很自然地就邀請我加入他的項目。
【傲嬌的東大你值得擁有】,對自己的學生實在是太好了。
我在其他任何國家任何學校都無法輕易參與這麼重要的項目。東大如我一開始所料,是一塊難得的尚未過度湧入挖掘機的富礦區。
在很多方面日本都是一個肉多狼少的地方。當初選擇來東大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我相信自己可以爭取到這裡最好的資源,同時也相信目前這個階段我能爭取到最好的資源在這裡。
東大給我了最好的資源,我很喜歡這裡。這就是我的個人體驗了。
也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利用這些資源,也有不少人混著日子。東大對這部分人倒是挺寬容的。
還是簡單回答描述里的問題:
0)
為什麼中國去日本找科研工作的人似乎不那麼多?有沒有在那裡做科研工作的人能講一下那裡的情況?
做postdoc倒是比較多。因為日本學術界的薪水相當高,而且postdoc的位置很多,競爭不大。
但是拿到教職的很少。因為,真的很難。當上助理教授難,升到教授則更難。
很難的原因大概有:
日本教授薪水高,社會地位超高。會吸引很多人進學術界。日本教育崇拜的現象好像比較明顯。
日本學術界有門閥之見,像京大出身的基本上不太可能在東大當上教授。東大選教授的話,本科或者phd至少有一個得是在東大讀的。另一個也至少得在美帝TOP10這種級別的學校讀。要不然會被瞧不起的。潛規則你懂的。所以能達標的人確實不多。
和歐美一些學校類似,教授數目嚴格限定,正常情況下,退休一個,晉陞一個。所以,位置太少。
1)日語或者英語有一個能達到流利的程度,能和研究室的人暢通交流就可以了。
在東大不會日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當然會日語的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資源。
2)
我想最大的不同應該是研究室制度了。這似乎是日本特有一種形式。
從master開始,所有人都是某個研究室的一員。這裡沒有歐美那種授課master的概念。
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嚴格地按照研究室制度做科研。科研至上,上課反而是次要的事。
還有就是日本沒有美帝那種殘酷的tenure制度。年輕的教授們比較有安全感,只要當上助理教授就可以安心做研究了。所以在日本做學術風險很小,你可以一直當一個助理教授當到退休,乾的好的話也能順利晉陞正教授。不會像美帝一樣,助理教授會有很高比例失業,淪落到晚年博後的地步。
3)好像還沒有還沒有遇到讓我覺得難以解決的困難。
我倒是挺期待新的挑戰。一帆風順的人生沒什麼意思,只說明我沒有膽量挑戰自己的極限而已。
中國的理工大學缺少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個答案里提到的很多東西也是在日本的經歷。
有空再補充。以上。
看大家都在講大學裡面的科研環境,我就歪個樓,稍微講一下企業裡面的科研環境吧。
今年夏天在島國某化工企業下屬的研究所打工兩個月。時間不是很長,很多東西都領悟得很不透徹,藉此機會以一個實習生的眼光來說一下幾點看法,還望指正。
正文。
================================================================
我所在的研究所在筑波,大概有270人,主要是開發新材料。技術人員也分成很多個組,什麼開發組,探索I組,探索II組,我一直沒搞明白各自職能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開發和探索意思沒什麼不一樣好嘛。總之,我所在的組是探索II組。除了技術人員以外,還有總務組,事無巨細什麼都管……關於交流,我在跟我的trainer和小組長討論技術問題的時候用英語,和其他前輩聊天的時候講蹩腳的日語,和中國人講漢語。
以下是我總結出來的一些與國內不同的地方:
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這就是在工廠、工地到處都能看到的圖標了(請在女王二字上加上寶蓋頭和人)。而作為研究所,發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理應比工廠小些,但是他們還是把工廠中的安全準則貫徹在了研究所中。上圖同款安全帽人手一個,進入實驗室的時候必須佩帶。不用的時候放在走道邊的小柜子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柜子。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安全準則,例如所有的門附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置任何物品(這個還比較合理),上下樓梯必須要扶扶手,上下樓梯不能跑什麼的。有的樓梯旁邊還會掛一個小音箱,一有人經過就播放一次「請不要跑,請扶扶手通行」。我第一次經過那裡是一路小跑,結果旁邊突然播放了這個把我嚇了一大跳,我還以為這大日本帝國也太嚴謹了,連人跑沒跑,扶沒扶扶手都要測一下,或者是專門有個人監控著這裡,看到有人跑就用話筒提醒…後來才發現是我多慮了,只要有人經過就會播放。。
日本人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概念,叫做「ヒヤリハット」,英文有人翻譯成hearing hurt,但是我感覺不太對...意思指的是險些發生安全事故的情況,每天早晨開始工作前大家都要開個小會討論一下這個,在中國人看來各種無聊的情況也都非常認真地討論,真是太細緻了…
研究所里很多儀器柜子什麼的都貼上了「地震対策済」的標籤,據我的boss說就是把這些東西全都釘到牆上和地上,防止地震的時候倒了發生事故。他說關東地震的時候各種柜子什麼的七倒八歪,他當時剛好從實驗室出來,如果還在裡面的話可能就會發生安全事故了,想想還是挺危險的。
像是這樣的安全準則簡直太多了,不勝枚舉,但也因為大家這樣一絲不苟的心態才保證了大家每天出入平安吧。
二、極重視細節,工作要求很高
這個可以說是大部分日本人都有的特點,但是搞科研工作的人尤為甚。我工作的實驗室是無塵實驗室,裡面放著XRD,AFM等其他各種叫不上來名字的高端儀器。每次進實驗室之前要先穿上防塵服,帽子,手套,口罩,靴子,不戴眼鏡的人還要戴護目鏡…要在輻射環境下進行操作的人還要戴上一枚小戒指,戴上了就防輻射…之後要經過一個通風室,各種通風口向人吹風,地上是特別黏的膠。出了通風室才算是進入實驗室。反觀我們學校。。哎,陰暗的小走廊,打開門就是髒兮兮的小房間,裡面放一台xrd,真是...
在做XRD測試的時候要先把一個圓形的材料放在載物台上,用磁鐵固定。我的trainer每次在這個環節都會樂此不疲地花上兩三分鐘來把圓片放到物台最中心的位置…左挪兩下,右挪兩下,哎呀~挪多了再挪回來,咦~整體有點偏下…我自告奮勇地做過一次固定材料的工作,做完後拿給他看,他默默地又鼓搗了一兩分鐘之後才放到機器里,從此之後我再沒碰過材料。。。
三、時間感非常強
這應該也算是日本社會共同的特點吧,大家的工作安排都是精確到分鐘的。每天早上八點半上班,7點36分公司班車來宿舍接人,你就可以在餐廳喝咖啡到35分然後換鞋出門,車就來了。每天晚上公司班車6點10分從公司出發返回,6點45分經過筑波站,而6點55分筑波站就有一發特快前往東京。有些人家在外地,每周五都會趕這趟車回家,基本上從班車下來進車站過了檢票處到站台就可以上車了。
諷刺的是我在一個月內竟然睡過頭兩次。第一次起床八點十分,睡醒一看錶就毛了,手機一開各種同期實習生髮來的微信叫我起床- -。洗漱都沒來得急火速穿衣服衝到宿舍外,一個人都沒有。最後死皮賴臉地賴上前輩的車讓他把我捎到公司。不過還好,上司沒怎麼說我,主要也可能是因為脾氣大的和成天開嘲諷狀態的那兩個大組長都不在…第二次起床7點40,一看錶就有了一種想要死的衝動。。。火速穿衣起床,再次賴上一個前輩的車趕到研究所,好在這次還趕在了班車之前,不然真就廢了。。和捎我上班的前輩聊天時,他說,工作六年沒有遲到過一回...
四、工作壓力很大
每天早上八點半上班,但是七點之前就要起床了,中午十二點有一小時午休,下午五點半下班,但是大家還是會繼續工作。我作為實習生工作很閑也要等到六點十分班車來了才能走,到宿舍就快七點了,吃完飯就快八點了...晚上十點多洗完澡還經常能看到有人剛下班回來。我作為一個實習生都夠累了,前輩們真是辛苦了,父母工作這麼多年真是辛苦了...
五、工作環境和諧
大家都在公共辦公室辦公,都用的是看起來用了很多年的大辦公桌,一排三個,兩排六個桌子挨在一起,人面對面坐。牆上到處都掛著白板,上面有的地方放著很多兩面不同顏色、貼了人名的磁鐵,出勤了翻到白色面,下班了翻到紅色面(我一個禮拜五天有三天下班都會忘了翻這個,感覺新人該犯的錯誤我都犯了...);有的地方是每個人的日程,像是「田中xx 12/6-12/7 大阪」等。大家都比較互相照顧,從外地回來都會帶一些小特產什麼的大家一起發。到周末的晚上會一起喝酒,但是也沒遇到之前在網上總看到的的日韓企業酒會上欺負新人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我是外國人,也可能是因為我是實習生,我也不太清楚。同事之間都很友好,遇到問題也都會盡量理解,我以後要是能在這樣的環境工作就很滿足了。
總結:
在日企的科研崗位工作一般壓力都會比較大,但就我待過的研究所來講競爭並不是很激烈。基本上就是小日子過著,小課題做著,小錢拿著,小酒喝著;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互相關照,團結進步。
這就是日企科研工作的常態。
最後鎮上我的小柜子
日本科研積累還是挺不錯的,但是感覺現在處在下滑階段,大不如前,這個估計做研究的都能看出來。在日本也做了幾年研究,感覺在培養科研新人領域做得非常差,預測50-60歲這代日本人死了之後,日本科研會落於中國之後。
還有就是日本正式科研職位極其少,外國人更難拿到,應該沒人想萬年博後吧。還有博後工資低,日本保有雜誌也相對較差,if低,再加上語言因素髮好文章不容易。所以在日本做博後其實性價比不高
至於舒不舒服,真的看導師,反正有個好老師,錢過得去很多人都願意做了。這發文章一般都是自己的,教員搶文章的事在日本很少聽到。
更新一下,看到下面有人談到JSPS的博後了。
個人覺得錢不錢的多一點少一點在博後這幾年根本不重要,(當然JSPS的博後錢確實不算少,但是比起日本人才能拿的SPD還是少了很多)重要的是一個好的職業發展。其一就是能不能在這多發文章。我覺得日本出成果不怎麼快,兩年JSPS熟悉平台就要很長時間,兩年發的文章還未必比得了博士多,反正我們研這些年那幾個JSPS發得就不怎麼多,還有一個什麼都沒發出來就走了。其二就是能不能拿到正式職位,這個我覺得最重要。現在拿到正式職位,跳去別的地方做教員或者青千回國或者就繼續混著都比博後來回折騰地方強太多。很可惜的就是日本的正式職位很難拿,而且和日本人競爭中國人只會處在不利地位,有位置寧願先要混水的日本人。
我是東大的。
我讀博士前兩年早9點到晚12點。
後兩年嚴重失眠,每天中午12點到實驗室,凌晨一兩點回去。周一到周六這樣。
周日和法定假日都休息。
老師也從來沒問我為什麼上午不來。
科研基本放羊。
首先,我覺得,要去日本做PD,最好是申JSPS,一則是工資會比普通PD高一些(免稅),同時又有自己的funding,足夠去歐美開個會訪問之類。另外,可以申請諸如RIKEN(理化研究所)之類的地方,那裡有專門面向海外的,special PD,工資比JSPS還要高不少,同時funding也很充足。我看了上面有人說工資的問題。實際上,我現在是JSPS(免稅),所得的最後工資比我在德國時候高出500Euro/月。德國不用看稅前,我有個同事瑪麗居里獎學金,稅前5kEuro,稅後2600Euro。。。所以,稅後基本就2500Euro左右。(當然,如果是帶家屬+小孩的話,德國最後稅後會提到3000Euro左右)。。。不過,東京的物價遠比德國高,租房貴不說,日用品的價格大概是德國的1.2-1.5倍。
其次,說一下研究環境。差,很差,非常差。我是在東大某研究室里,學生、PD、講師擠在一個辦公室里,另外,桌子陳舊,地板陳舊,辦公室設施陳舊。可以說,辦公環境,比大概10年前的天朝一般學校的辦公室還要差。。。要知道,我們是強組,我們的教授是屬於非常年輕就拿到東大正教授的,可以說是日本某一大領域的領頭人以及未來的大權威,但我們的辦公環境依舊很爛。
再者,說說科研。科研強不強,其實看的是老闆。我自己以前是德國的PD,按道理來說,可以在歐洲再找一期PD的,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日本,原因自然是現在的老闆,不僅學術水平高,並且年輕有衝勁。所以,不能籠統的說,日本比歐美弱,或者強。強弱看的永遠是個人。
這裡還是要提到第一點,建議申請JSPS。如果是日本老闆出錢雇你的話,可能真的會催得緊,同時去開會也要跟老闆商量。(但其實,基本上,世界大部分地方,教授用自己的funding雇的人,都會催得緊。)另外,至於加班和是否辛苦,這個完全看個人。如果你想多出成果多發文章,那能不辛苦可能嗎?
最後,說說日本普遍不太好的地方。一個是語言問題,即使是東大這樣的學校,也會有一些seminar是只說日語的,所以一般我是不參加的。另一個是,日本人和日本人之間,肯定說日語,因此想融入團隊,有些難度,(但其實,在那裡想融入新的團隊,都不容易)。最後一個,等級制度嚴明。整個研究組去吃飯,付賬的時候,是按照級別的,比如教授出1W日元,PD可能就4k日元,PhD可能3k日元,碩士1k日元。而且,大部分日本的學生有些內向,如果你等著他來找你討論問題,估計永遠都不會出現。。。所以,只能自己積極主動,(不過,在哪裡做PD,都需要自己積極主動)。
所有人都常年保持打雞血狀態 所有人都看起來很快樂
小渣渣來答一個
上午以為去很晚,到了實驗室一個人沒有
中午準備睡個午覺,陸陸續續來人吃便當
晚上餓的不行準備回去吃飯,大家都沒有離開的意思
至今,我不知道他們晚上幾點走
他們,不知道我上午幾點來
挺好的,保持神秘感個人一路在日本懟,本科後期在東北大一路懟到現在AIST研究員,各階段算都體驗了一下。日本國外科研人員不多,我覺得主要還是國內傾向問題,這邊整體條件我覺得還是非常好的。國內大多來日本的還是以二三流大學為主,一線大學來日本的真不多,我本科同學全歐美,來日本就我一個。大多都是文科混一下回國或者留日生活,於是在日本科研界的人自然少的很。
- 語言其實無所謂,一線大學的話基本年輕人講的都不錯。但是生活方面日本不會日語還是各種麻煩,如果你只留短期英文湊和是沒問題的,要發展不會日語夠嗆。
- 科研感覺現在年輕確實有點水,大學期間有幾次是國內一線大學的教授來短期交流,整體來講說我們這邊相對國內少狼性,尤其日本學生整體都興趣不大。現在真是很大程度博士在靠留學生撐。。。(日本本國人讀博真的坑,就業發展優勢不如國內,前期錢少,讀博期間倒貼大筆錢)
- 和國外歐美同學交流不少,總體我是覺得日本對待外國人還是相當好的,你自己有能力的話該有的獎學金該有的發表獎都有。當然,對歐美是各種遷就,對中國人只能說公平吧。天天鋪天蓋地的中國負面新聞,我覺得日本普遍民眾對中國人態度還行,已經是本國基礎素質教育相當高才可以吧(比起年輕彎彎,我真是謝謝了啊,在日本好幾年從沒和日本人發生過什麼聚會的不愉快,彎彎么,呵呵)
我在日本的專業研究所做過研究,也在日本高校學習過,目前在京都大學做研究員。
我覺得是我自己最大的改變主要是生活習慣上的。在中國學生時代幾乎不分早晚,生物鐘說實話比較亂,每天也會花費很多時間。但是在日本,我的生物鐘回規律很多,有比較鮮明的上下班時間。我是一個自己有節奏的人,所以我並不在意自己 日本人早到很多,或者早離開許多。
窮!還被日本學生排擠!
說個最近的吧,東大博後(物理,基礎研究方向)月薪稅前大概300,000 JPY (合2500美刀),同等職位德國約 4000 EUR(合4900美刀),英國 2500 GBP(合3900美刀),美國4500美刀。怎麼說日本的博後月薪都是少得可憐的(日本的生活消費水平低於英國高於美國)。
--------
更新:
用上面提到的數字很粗糙地算了一下稅後收入(最後以USD為單位)。日本(稅金計算機 | 所得稅?住民稅簡易計算機):1700 ;德國 (Brutto Netto Rechner 2014 2013 Gehaltsrechner 2014 2013 Lohnrechner 2014 2013 Gehalt): 2900;英國(Income Tax Calculator):3000; 美國(US Salary Tax Calculator 2014/15):3400. 值得考慮的實際情況有很多,比如非美國phd在美國的博後職位可以有條件地免稅等等。在美國物價高的地方,比如紐約,博後年薪能上60k(當然具體得看研究單位了)。
別人不知道,小保方晴子最後導師自殺,本人辭職,博士學位被取消
小保方晴子 _百度百科
小保方晴子辭職後仍對失敗表示困惑 輿論批「嘴硬」
推薦閱讀:
※《孫子兵法》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地區,處於一個怎樣的地位?是真的受到很大的推崇嗎?
※世界上第一位學會漢語的英語系人和第一位學會英語的漢語系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