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軍是否裝備過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

如果沒有,為什麼呢?技術不行,後勤支持不了大量子彈,還是戰術思想不認同?


【多圖預警】
二戰日軍使用過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
許多資料來自貼吧 Ono_no_Komachi 的文章和視頻。貼一個她的B站視頻鏈接:日本舊軍衝鋒槍

【半自動步槍】
日本對於半自動步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戰前,主要是研究西方比較成熟的設計,例如美國的佩德森步槍;而陸軍第一研究所的南部麟次郎、陸軍技術審查部的日野熊藏還搞過自主設計,但在技術上仍然不夠成熟。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自行研製半自動步槍的計劃也隨之被擱置。

日本試製的佩德森步槍(上)和佩德森卡賓槍(下)。

陸軍第一研究所的小倉兵工廠在二戰前設計的一些半自動步槍。
日軍在東南亞繳獲的M1伽蘭德步槍引起了軍工部門的興趣。日本海軍陸戰隊和傘兵部隊提出需要一款半自動步槍,於是從1942年開始,日本海軍的橫須賀兵工廠對M1步槍進行了徹底的研究;一些M1步槍被改造成發射7.7x58mm有坂步槍彈,經過測試,只在彈倉供彈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為了消除軍隊對於敵國武器的抵觸感,日本海軍決定模仿設計而非完全照抄M1步槍。館山炮術學校的研究部於1944年末完成了新型7.7mm半自動步槍的研發工作,由於1944年是神武皇紀2604年,於是新型步槍被命名為四式自動步槍(四式自動小銃)。四式步槍由海軍的橫須賀兵工廠負責生產,從1944年末到1945年初,共生產了約250支,其中約有125支組裝完成。大多數四式步槍都被儲存在兵工廠內,或許有少量被投入實戰。
日本陸軍迫於戰況也仿製了M1步槍,但在細節上與海軍型存在差異。陸軍型在1945年初由中央工業株式會社進行了試製與小規模生產,計劃交付給「挺身?奇襲部隊」使用。

二戰後,美軍接管了橫須賀兵工廠,四式步槍大多變成了戰利品。另外,美軍還將工廠內殘留的一些零部件組裝成了完整的四式步槍。
四式步槍顯然是一個倉促的設計,和M1步槍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在於發射7.7x58mm有坂步槍彈、使用5發橋夾裝填;彈倉容量為10發,可以用兩個5發橋夾裝滿,槍身底部凸出的半個彈倉是四式步槍在外觀上最大的特徵。為了適應7.7mm步槍彈的彈道特徵,四式步槍的覘孔式照門增設了立框式表尺,表尺射程為100米至1200米。

四式步槍配備的刺刀是後期型三十式刺刀(三十年式銃剣),取消了護手鉤和血槽,刀柄也簡化成了方形。區區一個刺刀就能暴露出戰爭末期日本帝國的窘迫了。
另外,和其他二戰日本步槍類似,四式步槍為了節省材料,槍托是用兩塊木料拼接而成的。

春田兵工廠提供的M1步槍(上)與四式步槍(下)的對比圖。
另外,某些資料所謂的「四式乙自動步槍」,其實是安裝了九九式輕機槍彈匣的九九式短步槍。

【自行研製的衝鋒槍】
日本自行研製衝鋒槍開始於1921年,由東京兵工廠負責研發。

試製自動短銃,是東京兵工廠最早的衝鋒槍,也是日本最早的衝鋒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原理,可以切換單發和連發,供彈具為50發彈鼓。該槍在1927年首次接受測試,暴露出結構複雜、閉鎖不足、零件脆弱、射速過快(1500發/分)、精度較差等問題。
1930年,東京兵工廠又對另一款衝鋒槍進行了測試。該槍是以高關俊雄在1929年9月26日申請的一項專利為基礎的,採用槍機後坐式原理,發射8mm南部手槍彈,供彈具為18發彈匣。在這之後,東京兵工廠自行研製的衝鋒槍就沒了下文。
南部麟次郎作為日軍輕武器自行研發的領軍人物,在1931年和1934年完成了兩個設計,並且參加了1936年陸軍技術本部對新型衝鋒槍設計的審查。

南部試製一型衝鋒槍,採用T形布局,可以調節射速。因為可靠性不足而被陸軍否決,僅僅生產了很少的數量,但在1937年的中國戰場上被使用過。
發射8mm南部手槍彈,供彈具為50發彈匣。注意在彈匣底部有一個裝置,是一個摺疊式金屬鏟,在卧姿射擊時可以把彈匣用作單腳架。

最早的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沿用了試製一型的50發彈匣和射速調節裝置。槍托和扳機護圈為一體式,扳機左上側有快慢機。根據1936年4月陸軍技術本部提出的兩種技術規格要求,試製二型衝鋒槍衍生出兩種改進型號,分別稱為「式樣一型」和「式樣二型」。
式樣一型發射6.5mm子彈,我暫時沒有更多資料,連那種6.5mm子彈是什麼都不知道……

式樣二型(上圖)發射8mm南部手槍彈,供彈具為30發彈匣,保留了射速調節裝置。

這種縮短長度的式樣二型是為戰車兵設計的,因為戰爭後期資源匱乏而沒能大規模生產和裝備;僅有的50支樣槍也基本都上了戰場,曾在印度被英軍繳獲過。

式樣二型戰車兵型的改進型(真拗口……),曾在沖繩被美軍繳獲過。

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上過中國戰場的證據——中國仿製的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通用美國湯普森衝鋒槍的彈匣,理論射速約為500發/分。
1937年冬,南部製造所、昭和製造所、大成工業合併為中央工業株式會社,並從1938年開始,基於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的式樣一型,以及博格曼衝鋒槍、S1-100衝鋒槍等,進行新型衝鋒槍的研發。
試製二型衝鋒槍式樣一型最終被改進為試製三型衝鋒槍,發射8mm南部手槍彈,30發彈匣從機匣左側插入,並且只能連發;經過測試後,又改進為「改修三型甲」和「改修三型乙」。
1940年即神武皇紀2600年,改修三型乙被正式定型為一〇〇式機関短銃,即大家所熟知的「百式衝鋒槍」。其實你們都是從《使命召喚5》了解到這款槍的吧……

早期型一〇〇式衝鋒槍,配備筒狀刺刀座(可以安裝三十式刺刀)、槍口消焰器和兩腳架(圖中未安裝),取消了射速調節器。因為槍機行程較長,理論射速只有450發/分。

在緬甸的日本陸軍,左後方黑乎乎的是大象。根據刺刀座和機匣後端的外觀判斷,是早期型一〇〇式衝鋒槍。

日本海軍的傘兵部隊裝備了一些採用摺疊式槍托的一〇〇式衝鋒槍,摺疊後長度為405mm。傘兵在空降時,可以把該槍摺疊後,裝進掛在胸前的專用袋子里。

上面三張:在1944年簡化生產工藝的後期型一〇〇式衝鋒槍,外觀上最大的區別是取消了早期型的筒狀刺刀座,但是依然可以安裝二式傘兵步槍配備的二式刺刀。此外,復進簧被增強,理論射速也因此被提高至800—850發/分。
後期型一〇〇式衝鋒槍由名古屋兵工廠旗下的鳥居松製作所負責生產,由於結構被簡化而生產數量較大;在1944年生產了6200支、在1945年生產了1144支,主要投入太平洋戰場使用。【購買外國的衝鋒槍】
從1920年代到1940年代,日本從西歐購買了一些衝鋒槍,少量裝備了陸軍、海軍和警察。
數量最大的是德國博格曼MP-18/Ⅰ、MP-28/Ⅱ及其衍生型,大多發射7.63x25mm毛瑟手槍彈,因為日本也購買了7.63mm毛瑟手槍。此外,繳獲的中國仿製型博格曼衝鋒槍也被日軍投入使用。

日軍的博格曼衝鋒槍被稱為ベ式機関短銃,ベ 的含義就是博格曼(Bergmann)。

騰衝的國軍正在展示從日軍繳獲的武器,包括一支博格曼MP-28/Ⅱ衝鋒槍。

1931年的日本警察部隊。衝鋒槍的彈匣從下方插入,可能是中國仿製的MP-18/Ⅰ衝鋒槍。

瑞士SIG-1920 7.63mm衝鋒槍,槍管下方的刺刀座是日軍自己改造的,可以安裝三十式刺刀。SIG-1920衝鋒槍是瑞士工業公司特許生產的MP-18/Ⅰ衝鋒槍,特徵是使用較長的50發彈匣。

正在試射SIG-1920衝鋒槍的日本水兵,也可能是海軍陸戰隊。注意槍管下方的刺刀座。

上面四張: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的日本海軍陸戰隊,使用瑞士SIG-1920衝鋒槍。

華北綏靖軍也有使用SIG-1920衝鋒槍,可能是國民政府在戰前購買的,也可能是日軍換下來的。

日本購買的S1-100衝鋒槍,發射7.63mm毛瑟手槍彈。S1-100衝鋒槍不屬於博格曼衝鋒槍家族,其前身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試驗型衝鋒槍MP-19,經過瑞士蘇羅通公司完善設計後,由奧地利斯太爾公司負責生產。

S1-100衝鋒槍可以在槍管右側安裝刺刀。

日本從義大利訂購的伯萊塔M1938/42衝鋒槍。這批武器是在1943年6月訂購的,包括350支衝鋒槍、2000發高膛壓9x19mm手槍彈(高膛壓是義大利特色)以及一些20發彈匣。但由於墨索里尼政府的倒台,到1943年8月,日本僅收到50支伯萊塔M1938/42衝鋒槍。


有裝備衝鋒槍,並少量用於太平洋戰場

---

「100式」的衝鋒槍於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紀年1000年,所以起名百式衝鋒槍。它的藍圖以MP18為依據,事實上,它可以說是MP18的仿製品,同樣的外形,同樣的側裝彈夾,只不過將直夾改為彎彈夾,裝彈30發。最大的改動就是在槍口做了一個掛扣,用於裝配刺刀。

---

日本由於資源匱乏,並不注重單兵火力,強調集群火力。日本陸軍的戰術思維基本停留在一戰,也就是專註於塹壕戰。在盟軍空地一體化的新型戰爭形式下,是很難不敗的。


四式甲半自動步槍是仿的美軍M1加蘭德。
百式衝鋒槍是日軍的衝鋒槍,以及各種南布式衝鋒槍。
另外還有四式乙自動步槍,日軍的自動步槍。
具體資料就不上了,百度一大堆。
日軍陸軍核心戰鬥力是精銳老兵,核心戰術是栓動步槍配合擲彈筒推進。在精銳老兵的操作下,栓動步槍能達到非常驚人的精準,擲彈筒百米內甚至更遠首發命中也是可以做到的事。所以這種情況下日軍確實不需要半自動步槍以及衝鋒槍。而在日軍意識到火力壓制的重要性後,此時日軍的老兵基本上在太平洋上被美軍的產能消耗光了,另外資源上已經不支持大量換裝了,唯有神風特攻才是效率最高的殺敵方式。
所以日軍不大規模裝備半自動武器或者衝鋒槍主要是前期戰術思想上沒充分認識,此外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喪失制海權後,後勤也是極大的問題。


半自動武器不了解,衝鋒槍是肯定有的。COD5第一關,列兵米勒在被營救之後,有兩件武器可以選擇。其一是美軍步兵制式步槍M1加蘭德,其二就是日本的百式衝鋒槍。
不過據說由於這類全自動武器彈藥消耗量太大,以至於沒有大批量裝備。
可能有人不信,覺得彈藥消耗量不至於讓日本承受不了。
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平均發射5萬發子彈消滅一名敵人;伊拉克戰爭時期,同樣的單位耗彈量驟增至20萬發。
以前我在一本狙擊教材上見過更加詳細的數據,但現在書不在身邊。
全自動武器的彈藥消耗量就是這麼驚人。日本如果經得起這種開銷,也就沒必要發動戰爭了。戰爭對他們而言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場博弈,以小博大。
題主之前提到過技術不行以及與戰術思想不符,這基本不可能。生產一顆子彈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含量,何況是衝鋒槍這種注重便攜與火力壓制而不是精度的武器。戰術思想?最有效的戰術思想,就是在儘可能減小己方損失的情況下削弱對手的實力。所以所謂的戰術思想都是會隨著局勢變化而變化的。
不是不想用,是真的用不起。


得了吧,日本人38年彈藥就幾乎生產跟不上了,我估計他們的生產量只夠50-60萬人高強度的作戰(消耗量要保持對國軍的火力優勢),打下武漢後,大規模的會戰也就10萬人的規模了。日本人不是不想儘快的解決中國問題,而是實力問題,沒有美元購買美國的重磅炸彈(自己生產效率極低),也沒有足夠的機器來生產普通彈藥。一個例子就是諾門坎,正在武漢會戰,都沒有彈藥供給炮兵,被暴打。
對比下德國,戰略動員42年,560萬人一次會戰……這就是國力的差異


日軍供不起彈藥的,機槍都要減慢射速。
另外衝鋒槍,日軍的特種部隊和海軍陸戰隊曾經裝備過,但是不可能大規模裝備,日本人的補給能力你懂得,呵呵。


推薦閱讀:

澳宋帝國的軍隊裝備什麼?
敘利亞戰爭到目前為止為現代戰爭提供了那些有價值的經驗?
如何看待「19歲少年網購符合真槍標準的模擬槍被控走私武器 終審獲刑無期」?
如果踩到地雷是不是真的不動就不會爆炸,還有如果踩到地雷該如何自救?
M9手槍為什麼評價不高?

TAG:軍事 | 武器 | 槍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