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字是什麼意思?來源於哪裡?
評論區的答案其實說得過去。
[已重置]
甲骨文從日、從頁。甲骨文的夏字都當人名用,但它的本義可能就是指熱天氣,所以從日下頁會意。
2015-05-26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甲金文「夏」表示人在太陽底下,舉頭見日,天氣酷熱,本義是炎夏。
林義光《文源》引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春夏秋冬四時並本字本義。夏象人當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
也就是說,根本就是一個人在夏天的寫照。
試從古文字中找幾個例子:
小學堂甲骨文
鐵 10.2
合 29418
何組
存 2043
合 31614
只選了一頭一尾的兩個字,甲骨文基本都是從日從頁,太陽曬著人頭。
Etymology
金文也保留了日和頁的部件。可見就像是一個人很熱在揮舞手足,就是暑熱。
甲骨文及金文均從日從頁,「頁」象人形而突出頭部,象一人在日下,舉頭見日之形。表示天氣酷熱,本義是炎熱的夏日。
「夏」字於甲骨卜辭中用作貞人名。金文字形多變。首先,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上從日下從頁,用作人名。西周晚期從日從頁從女,「頁」象人形而突出頭部,女乃「止」的訛變,金文人形下部常有添加「止」,象腳趾之形。而「日」形又有省去中間一點,呈一圓形,隸定後訛作「口」。春秋早期秦公簋、秦公鐘「夏」字省去日形,加左右「爪」形,隸作「」,象兩手。春秋晚期「頁」下的「止」形移至「日」形或「口」之下,以使字形左右平衡,從足從頁,與戰國璽印及《汗簡》古文相同。《說文》古文作「」,與戰國燕系璽印文字字形近,足字上部從人從一從目,應是「頁」的訛變。參見「頁」。
「夏」是朝代名,夏代文明影響中國深遠,於是相沿為中國人的代稱。《說文》:「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 。 ,兩手;夊,兩足也。」小篆「夏」省去日形,從頁從夊從 ,夊是「止」之訛變,與金文中秦國文字字形相同。學者或據秦公簋字形以為象舞者手容及足容,與「雩」同字 (戴君仁);此乃據「夏」的省形立說,不盡可信。(參湯餘惠)
金文用為人名,又表示華夏,指中原國家、中原之人。秦公簋:「虩事蠻夏」。《書.堯典》:「蠻夷猾夏」孔傳:「夏,華夏。」又表示中原地區之音樂,典藉作「雅」,甚六鐘:「台 (以) 夏台 (以) 南,仲鳴媞好。」鐘銘「夏」指中原之樂,「南」則指南國之樂。《詩.小雅.鼓鐘》:「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夏」即是「雅」,在此指周樂。又是古水名,噩君啟舟節:「逾夏」,指經過夏水。《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王逸註:「江、夏,水名也。」據說冬天枯涸夏天流動,所以名為夏水。此外還用作朝代名、楚曆月名、地名等。
一說「夏」最初為中原古部落名,沿用為中國人的稱呼,也泛指中國;故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民族稱為「諸夏」,以別於四方「蠻」、「夷」、「戎」、「狄」。徐灝:「夏時夷、狄始入中國,因謂中國人為夏人,沿舊稱也。」(參漢語大字典)
又「夏」字在馬王堆帛書中有借作「憂」,表示憂慮。《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不利於國,且我夏 (憂) 之。」參見「憂」。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夏」的金文大篆體
夏的繁體字_夏字的繁體字怎麼寫
推薦閱讀:
※古人在竹簡上寫字時不夠寬怎麼辦?
※關於「周」字這種說法有根據嗎,「周」字甲骨文是否從用從口?
※古文字學如何入門?
※數名「四」的另一種寫法「亖」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