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高力國際、第一太平戴維斯、仲量聯行、高緯環球等房地產顧問公司有哪些特點?

與原問題中的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麥肯錫、BCG等國際管理諮詢公司都有哪些特點與特長?區分開


終於找到一個能插上嘴的話題,曾經在其中一家供職過幾年,試著回答下:

首先,無論是常說的5大行還是6大行還是更多大行,基本上都是起源在歐洲或美洲,距今至少百年以上歷史。之所以業內很多人習慣稱之為「代理行」我認為也與受香港的業務影響,以及很多公司在90年代初進入內地市場時主要從事和參與高端涉外住宅銷售和租賃代理有關。以下是一些簡要數據以及我幾年前就職時感受到的各家優勢特長。

世邦魏理仕(CBRE):總部在美國,進入內地1998年,2012年全球營收65億美元。中國優勢業務:全部。
仲量聯行(JLL):總部在英國,進入內地時間1996年,2012年全球營收39億美元。中國優勢業務:全部。另外旗下LaSalle Investment在房地產投資管理領域也是比較牛的公司。
高力國際(Colliers):總部在美國。2012年全球營收20億美元。中國優勢業務:寫字樓和跨國公司服務、物業管理
高緯環球(Cushman Wakefield):總部在美國,隸屬於洛克希勒集團。中國優勢業務:寫字樓和跨國公司服務
戴德梁行(DTZ):DTZ原為英國公司,1999年與香港的梁振英(對,就是現在的特首先生)測量師行合併成立的DTZ戴德梁行。憑藉香港本地資源地理文化等優勢,戴德梁行應該是幾大行中正式進入內地最早的。中國優勢業務:物業管理,房地產評估。
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中國優勢業務:物業管理、住宅服務

其次,他們在亞太地區業務開拓也基本上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後遵循從澳洲-新加坡-中國香港-大陸的節奏。這幾家國際專業房地產諮詢公司基本上都以商業房地產(包括寫字樓、商鋪、工業地產、酒店等)項目為主,服務的客戶包括各類房地產開發商、運營商、投資機構、跨國公司、政府機構等。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幾年,當時市場的領導者是戴德梁行和第一太平戴維斯,但是這兩家的發展和份額明顯不如後來居上的世邦魏理仕和仲量聯行。個人認為以目前在大中華區的業務額、業務線寬度、組織結構、市場份額、影響力、團隊規模等來看,CBRE和JLL兩家可以說是業內並駕齊驅的領頭羊,也是絕對的一線公司。特別是他們通過不斷的併購,已經把業務線覆蓋到酒店、房地產估價、投資管理等相對專業化的領域,也屢屢斬獲各類業內的各種獎項。至於高力和高力國際和高緯環球兩家,總覺得他們更多的優勢在美國,在中國市場一直沒有完全發力,或者有些發力過晚,錯過了2003-2008中國房地產諮詢服務市場最好的5年。

從具體業務線來說,CBRE和JLL基本都包括了:戰略諮詢、寫字樓、商鋪、工業與物流、住宅、投資、物業和資產管理、項目實施管理、設施管理、研究等。

從管理上來說,這幾家公司最初的管理團隊基本上都是外國人(有一部分香港人),隨著這幾年的發展,本土化程度很高了,大部分分公司MD級別都已經是本地員工,但是一些關鍵業務領域例如寫字樓租賃和跨國公司服務、工業地產、商鋪投資等部門的高管仍有大量外籍。除了具有經驗優勢外,恐怕也是這些國際大牌諮詢公司讓自己保持國際化(特別是高收費標準)的一個手段吧。


這只是見到有行內人士才來答。(下文所涉及人名為真實,但是為保護隱私,只採用英文名首字母)

本鳥入行於世聯,成長於Savills,現在在甲方也有業務給到其中幾家行做,插兩句~

我想說現在國內房地產諮詢市場太過大,而且甲方各類的諮詢需求又特別的多,什麼前期定位,物業管理顧問,工程設計顧問等等亂七八糟特別多,所以別說五大行(其實也包括cushman,這裡說「五」大行只是約定俗成的稱呼而已)哪個強哪個弱,這些定義一定要有前提!各個不同地區和城市的branch的經營情況和市場口碑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作為乙方,只要有了強悍的團隊(也就是人的因素),市場格局是可以瞬間反轉的。舉例,CBRE的工業部由於老大跳去JLL,頓時癱瘓;DTZ的物業管理從90年代雄霸天下到現在的聊勝於無,人才的流動因素首當其衝;進入深圳不久的Cushman能夠站穩腳跟,從其他行挖來(尤其是CB)重量級人物是關鍵舉動。

樓上的幾位大大說了一些,我不評價是否客觀,我只說一些我確認的事實:

本人從業在深圳,因此只說廣深地區(華南片區)的情況:

如果僅僅從中介代理的市場覆蓋率這個角度來說,五大行被中原世聯完爆,這點有數據支撐,2012年深圳二級市場成交額中原450億,世聯350億,兩巨頭加起來基本上達到了95%(估算)以上了,五大行,洗洗睡吧。如果知乎上有五大行深圳Agent部門的同事(哪怕是曾經的),你們都清楚,你們所在的部門一年能幹2000W業績?世聯的一個寫字樓事業部2011年就干到8000W業績,幹掉五大行任何一家的深圳分公司都綽綽有餘了。絲毫不誇張,我跟曾經的老闆,savills的MD-W(現在仍在任)聊起這個,他都為之側目。

但是話說回來, 如果說起房地產項目中的皇冠——超高層,頂級shopping mall。那在這個狹窄的細分市場,本土的中原/世聯想要趕超五大行真的還有longlonglonglong way to go~我就列幾個事實:華潤深圳灣總部綜合體項目,春筍的功能定位是cushman,其中一棟9萬平米的公寓的前期策劃是savills,南山大沖舊改項目的前期策劃是Colliers,前海管理局大樓以及卓越前海項目的前期策劃及代理都是Colliers。商場的招商一般都是甲方主導,但是基本上都會運用五大行的客戶資源,比方2012年蘋果在華南區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旗艦店進駐益田假日廣場,租用1000+平米就是savills廣州retail 的team完成的,這個team也是廣州第一商業項目-太古匯的操盤手。

在深圳區域,DTZ無疑是最早,紮根最久,市場份額最大的;CBRE一改在其他區域的強勢,反而在深圳顯得弱勢,可能跟來的晚有關係(2007年4月成立分公司);老東家Savills一直都不太出彩,但是在部分業務(物業管理)一枝獨秀,口碑很好,業績也很出色;JLL進來深圳是2004年,接了中心城廣場的物管,到現在各項業務都比較強勢,確實厲害;至於高力,我由衷表示欽佩。作為最晚來的(2012年3月才開深圳分公司),代理業務進展迅猛,2012年光是leasing的業績就突破1200W(做寫字樓租賃的同事應該知道在深圳市場這種貨量供應這麼小的市場意味著什麼),這還不包括代理和前策的業務。當然各個行的短板也有,DTZ和Colliers的物業管理近乎癱瘓(這是屢次競標的直觀感受),CBRE的寫字樓租賃和物業管理做得不錯,但是2013後好幾個部門的人事變動太大,這對於後面的業務開展是極大的隱憂(我所知道的有Retail和lCommercial的部門的骨幹都去了其他行);JLL還是一如既往的穩定,各條業務線都還不錯,沒有特別明顯的短板(這已經很犀利了);老東家還是那樣,靠物管部的業績撐著半壁江山,其他業務半死不活;Colliers銳意進取,斬獲項目不少,深圳公司總共才50號人,有近30號人士代理服務部,號稱華南最大代理團隊的國際顧問公司,但是綜合業務還是弱,特別是物管-戰五渣的水平。
從我個人的感覺來看,在大行工作,真真正正是跟在國內公司不一樣的感覺。在世聯這種國內公司,服務客戶靠的就是人海戰術,諸多90後小弟小妹在公司的KM平台上一頓猛抄,拼出200P報告甩給客戶完事,客戶不爽了,總監或者總經理就出面一頓忽悠,一些顧問組的技術骨幹和帶頭人都是85後的年輕毛頭小夥子,你說客戶能滿意嗎?大行的工作作風我覺得確實不一樣,四個字形容:專業人士。就拿我的老上司舉例,港人B,懷揣RICS,HousingManager等諸多屌炸天的資質和20年+的專業工作經驗,工作態度確實認真,對待客戶態度確實職業。身為Director經常加班就為了寫好每一個交給客戶的文件,我有時候加班寫poposal的時候,他也陪著我一起,有一點小錯誤絲毫不客氣指出,雖然挨罵,但是真的感受到專業人士的工作態度和風範。
上面有同事說,維持港人和外籍高管的目的是為了維持高收費,這點我不否認,但是你也要看到,這些人真真正正是有經驗,真的回去做業務,不是穿個西裝出席一下述標會議回頭就找不到人的那種國內公司作風。這點我覺得值得尊敬。
呼,最後再來說說五大行備受詬病的升職天花板吧。首先,老東家的風氣是最保守的的,大陸籍員工無論工作時間再長,學歷再高,業績和貢獻再大,到了Director這一級別就不能往上了;再往上必須港籍;CBRE和JLL這兩家美國企業其實還好,業績導向,有一些MD是大陸籍的員工擔任,已經很開明了;DTZ這種極度Local的公司,我想不用再說了,華南老闆程家龍(安徽人)。Colliers和Cushman的MD也都是港籍。總體上來說,天花板存在,也許有些行可以讓大陸籍員工升到Managing Director(相當於區域董事長),but,再往上,如中國區,大中華區(大陸+港澳台地區)的MD,抱歉,還是港人雄霸天下。我想,這麼說,大家應該清楚了吧。


同意戴德說的,在國內這幾個公司人員的流動性那是相當的大,不過體內循環是一大主流,特別是租賃部門,一個老闆搬家往往帶著幾個兄弟一起過去。
要說做事,俺感覺仲量聯行給人的感覺最好,尤其是其研究報告的專業度和深度,人員的敬業程度都頗佳。


我插一句:
他們給你的服務報告動輒幾百頁,其實很多部分是重複粘貼的。真正能與你有直接關聯的,往往不足四分之一。你寫了幾十頁全球、全國經濟、GDP,人口、社會零售總額,對我一個三四線城市十幾萬住宅小項目有個毛線關係啊?

而且,他們給的專業建議,是給你解決方案、解決構想,往往不能實施,不貼現實。
形成了賣完報告收錢,後面與我無關的窘境。

這所謂幾大行的工作人員,絕大部分都是一開始就進入代理行,埋頭寫字,做PPT,即便是市場調研,也是以接觸樓處、銷售員為主。然後過一段時間後跳槽甲方。絕少有甲方跳進代理行的。因此註定了他們對很多問題的解決,是表面化的。專業知識也不深入。

好吧我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畢竟五大行還有個別人在個別時間段里的工作還是比較能得到認可的。


一直和他們打交道。說說我的印象:
仲量聯行:老牌,嚴謹,保守。在研究和評估方面很強,跨國公司服務很強,物業管理很強。但是代理弱。中介服務很弱。
世邦魏理仕:公司服務很強,物業管理較強,代理和中介服務一般。
高力國際:實力均衡,沒有短板也不出彩。
高緯:中介和跨國公司服務很強。研究戰五渣。物業管理?沒聽說過/
第一太平:物業管理和公司服務很強。其他一般
戴德:實力平均,但是本地化很多,和內資公司合作的案例多一些。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圈子,今天這個人在CBRE, 明天可能就去Cushman了,這樣的案例太多太多,還是看人吧。


本專業學習的便是房地產,大三時曾經在戴德梁行華中區域某家公司諮詢部門實習過較長一段時間,因為當時部門人手不夠,參與過三個諮詢項目的諮詢報告出稿和提報準備,很累但是收穫很多,跟當時的主管以及部門經理深入地聊過,除了高票答案分享的一些common sense,補充一些我的看法。
1.最大的區別,五大行的業務只局限在商業地產,包括shopping mall,寫字樓等等,主要進行前期策劃,招商代理,物業管理,還有中介代理。當時所在的公司還有一個類似於投融資的部門,就是所謂的為錢找項目做中間人。
2.就目前而言,國內發展最大,分支機構最多的應該是DTZ和JLL兩家,雖然掛著同一個名字,但是不同的城市分公司的brand影響和人員素質差別較大,業務發展水平不同。
3.五大行是徹徹底底的乙方,因此完全依靠的人力成本,五大行之間人員流動頻繁,今天在DTZ,明天可能就會跳到JLL,當時的部門Manager就是公司高薪從CBRE挖過來。
4.逼格高,嚴謹。體現在:
著裝。當時的公司出過一個通知,所有人員包括internship上班必須穿正裝。包括見客戶的時候穿著必須正式不能花哨。
報告的質量。當時被主管的姐姐要求,由公司出具的PPT報告,比數據詳實和觀點精確更重要的是排版和設計的美觀。
當時聽主管說,國內的從業人員,五大行是一個級別的圈子,然後中原和世聯才是一個級別。
5.人員素質,這幾年五大行招人的標準確實在提高,傾向於「海外經歷」和「碩士"行業從業經歷倒是次之。就那幾個月接觸的公司的人來看,有寶潔工作經歷+紐西蘭留學,恆大地產工作經歷,香港城市大學畢業碩士+世聯工作經歷等。
6.和世聯、中原等代理的比較,如果說住宅的營銷代理,那不是五大行的業務範圍,但是從相同的業務範圍比較,比如前期策劃和諮詢,個人認為世聯的數據來源更豐富和資料詳實度更高,但明顯五大行更注重報告的思維深度、結論,以及一些體現專業的細節,因此當時在公司會看到世聯的報告被拿來改頭換面的情況。
6.在五大行你能夠收穫什麼。人脈。因為公司的性質原因,你能從業務中接觸不同的人脈,也要學會用手上的人脈為公司拉來項目。專業的工作方法和態度,一進公司便被主管姐姐教了很多工作方法,包括資料的分類分日期保管,甚至「做一段時間的PPT一定要點保存小心電腦抽風」這樣的教育。還有,細節往往體現專業的態度,這些的價值觀灌輸讓我在後來換了公司實習之後依然受用。


分享的大多為我個人看到的感受和看法,可能有局限和不足,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五大行就是空手套白狼!除了cushman,跟其他五大行的工業部都打過交道,從業人員根本不具備什麼專業技能。有多少人是RICS成員,除了少部分港澳台或者外籍員工,大部分大陸員工從業多年也不見得去考個RICS。建築規劃方面,他們基本不懂;法務方面,談判還必須要律師參加,成本計算方面,又是會計師事務所的事情。五大行出的DD有多少價值,基本上各地的情況匯總,最多給個英文版的翻譯,不包含法律環境分析、成本計算等等。五大行或者六大行存在的理由就是一些新進中國的企業對中國情況不熟悉,在中國還沒有分支機構,或者上市企業必須對股東負責,需要有第三方進行選址分析。不過現在六大行的重要性在日益減弱。六大行最讓人不齒的就是,雙向收費,跟委託方收費還要跟業主或者開發區收取諮詢費。這不違法,但是是違背職業道德,律所也有做工業地產項目的,但律協就有規定不能雙向收費。跟業主和開發區收取諮詢費,如何能在選址的時候做到公平公正。地區招商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豈不是哪個開發區給的錢多,六大行就主推哪裡。


關於所謂的幾大行的區別其實考慮起來很容易, 主要要先弄明白房地產這個產業從整體來看,簡單來講是怎麼回事兒:房地產領域,主要涉及的物業產品非常多樣,住宅只是最基本的一塊,但其實還有寫字樓、零售物業、工業倉儲、物流、製造地產、還有辦公園區、養老、酒店等各業態。這參與裡面的各種角色,除了開發商(通常是房地產全鏈條參與)、投資人(通常只在房地產融資進入時或退出時參與)以及使用者(包括寫字樓租戶、零售商等等真正使用各種物業業態的公司、企業)以外,就是各種類型的顧問公司了。這些顧問公司各自專長不同, 按照不同的專長來區分,1)如果按照專長的服務類型
有的擅長項目前期策劃,有的擅長物業建設時工程建設顧問和管理等、有的擅長項目建好以後協助開發商出租或銷售,有的擅長協助使用者尋找適合的物業(無論租、買、建設),有的擅長協助投資者尋找合適投資項目並提供項目收購後的管理、租賃等服務並在物業升值後在協助投資者退出、有的擅長協助開發商管理建成的物業提供物業管理,有的擅長協助使用者管理自用的物業設施,提供區別於物業管理的設施管理服務,有的擅長提供各種估值服務,有的擅長提供各種物業的融資服務等等。如果把房地產作為一個大的環節, 可以一直細分下去。 這就是服務的專業化和精細化。 當然,大部分在中國都剛剛開始,很多甚至還沒有這個需求的產生。
2)如果從涉及的房地產類型來看
有的顧問公司只擅長住宅相關的以上全部或部分類型的服務, 有的顧問公司只擅長寫字樓相關的以上全部或部分類型的服務,依次類推:零售地產、酒店、養老等等。當然,很多顧問公司都可能標榜自己什麼都能做,但稍微有腦子的就明白,如果都可以做的話,沒有幾十、上百年的底蘊和知識積累,那所謂的能做也估計只是善於網上抄錄別人的東西吧?畢竟這些在中國都剛剛起步,連大學都沒有詳細、系統的專業。 
3)如果從能夠提供顧問服務涉及的地理區域上來分:
有的顧問公司僅限於幾個中國城市, 有的顧問公司可以覆蓋亞洲多個城市,有的顧問公司可以真正基本覆蓋全球主要大洲和國家、地區。
4)如果從顧問公司的組織架構來分:
有的是合伙人制度,有的是國際上市公司採用全球一體化架構,有的是加盟方式等。所以雖然很多宣稱也覆蓋全球或區域,但體制不同,其實無法作到真正覆蓋。

有了以上的基礎信息, 就容易了解幾個顧問公司的區別和各自的特點了。簡單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1)共同之處:都是在國外幾十或上百年前成立和起家的房地產顧問公司(除了戴德梁行以外,因為這家主要是得益於現香港特首梁振英,而梁本人也是之前在仲量聯行供職到高管後帶了一波人跳槽出去以仲量為摸板,以政治舞台為目的打造的公司。至於後來和DTZ合併也是順手把平台兌現進入政治舞台而已); 都是在房地產領域內涉及不同類型,提供不同服務的顧問公司。畢竟這些中國以前沒有,本土的顧問公司的崛起和真正競爭應該還需要時間和嚴峻的考驗。畢竟底蘊、傳乘、平台、機制和經驗的積累才有可能造就出專業人員的實力,而在任何顧問行業人的實力是很重要的,很多靠自學很困難。也不是搞個app或O2O的融資就行的。這些就像醫生等工作一樣,經驗的積累太重要了。所以這是個愈老彌新的行業。 


2)不同之處:
- 公司組織架構和服務覆蓋能夠涉及以上提到的房地產全鏈條,並且能夠提供房地產各個類型服務, 而且能夠涵蓋各個地理區域都的公司目前只有仲量和世邦。當然,在此不是說其他公司不做其他業務。大家都會標榜自己提供很多業務顧問服務, 這裡指的是真正有核心架構、並已經或正在做起來的公司。 至於國內的顧問機構,因為人員經驗、平台、歷史傳乘等,目前只能從顧問規劃、或某些類型物業管理或租賃上競爭。當沒有全鏈條的服務規模效應,很難短期內在最終的市場服務上有所突破。 

- 其他的在中國區域的主要特點是:高緯(現在已經合併戴德,並在中國暫時保留一段時間名稱),主要側重租賃等交易業務,但兩家業績一直都不好,這次合併屬於被資本方收購整合,未來可能再次被賣掉;第一太平主要是以物業管理並主要以合資的方式擴張,投資中介也有,但主要是香港團隊主導; 高力進中國最早,但在國內各個業務一直沒有做好,團隊也很散,只是在南方的租賃中介業務還有些市場,但隨著南區管理人員再次變動,未來又是未知數;世邦藉助全球的平台一直很積極,但公司高層管理層一直在過去10年內動蕩,導致業務發展緩慢。優勢是有全球平台,中國業務目前還是虧損,沒有給全球做貢獻,所以公司最高管理層也沒有太大痛楚,畢竟不是全球核心業務;仲量過去10年發展最快,第一梯隊核心管理人員最穩定,基本目前唯一在中國各個業務環節已經做起來並佔有很大市場。

最後,如何看待或評估這些顧問公司的價值, 無非有以下幾個視角:
1)如果是可能在考慮任何顧問公司服務的企業或個人:那麼無論考慮的重點應該是
- 在當前或項目期間: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是否穩定?
- 提供服務的團隊已經有多久的歷史還是新成立?
- 業務需求是否需要海外經驗(比如戰略規劃、特大項目物業管理、辦公規劃、行業內趨勢展望、海外拓展等)還是在當地已經很成熟就可以(比如當地租賃或購買業務等)?
- 提供服務的人員經驗、背景、在行業內經驗以及團隊在這一家公司內合作、磨合的時間長短?
- 費用架構是否合理:不能太高但太低也一定不合理。判斷高低除了以上幾個要點外,考慮人員時間投入、成本投入等。畢竟誰也不是賠本做,在採購這種特殊專業服務產品的過程中,最大的失敗者其實是貪小便宜的。

2)如果是準備去任何這些公司工作,無論職場新人還是有經驗的人員,那更要注意明白這些公司對於自己的可能機會了。 考慮主要應該是:
- 公司平台,特別是國際平台: 可以有機會真正的以國際視角交流、提高個人見識和經驗。畢竟這個行業國內知識體系有限。 更可能有機會在全球其他國家工作,順便還解決子女國外上學的問題。
- 公司管理層和直接領導:這個太重要了。管理層不穩定,業務就沒法開展,大家也沒有錢掙,白白浪費時間。管理人員歲數太大,或到處都安置自己親屬,那你靠自己真本事吃飯的機會就少了。
- 薪酬和獎勵: 了解薪酬架構,千萬別信那種所謂給很多稅後錢,前提是拿發票沖抵的結構。這種最後吃虧的是個人:少交稅或變相逃稅只能說明這個企業一定核心有問題,最後吃虧的一定是個人。 除了基本工資,額外假期、幾險幾金到底上多少,怎麼上都要了解清楚:國家規定最低標準和企業自行選擇的最後標準差距很大;還有獎金、考核制度等。
- 職業發展:看看公司有沒有時間長的人?多長?多大比例?他們的發展路徑怎樣?就會了解自己的真正機會有多少?

這種專業服務業的公司其實都剛剛在中國開始,還有其他除地產服務以外的很多類似公司。 中國的專業服務領域都剛剛開始被認知, 只是片面認為空手道、光動嘴掙錢等等的觀念一定會是你錯過很多真正的機會。 大家其實都是互相服務,沒有永遠的甲方。而房地產、特別是除了住宅銷售以外的商業相關的地產其實在中國剛剛開始,所有的參與者都在探索。 有幸能有機會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全球的經驗積累的角度來開拓這個市場,將會有最大的金礦可挖。


我覺得五大行比國內的代理公司好,在於他們有成熟的資源和平台,就是客戶儲備,經驗累積。拿一般項目來說,五大行能做國內一些公司所做的的工作,諸如,項目投資分析,定位,招商銷售。更重要的是他們能為項目進行私募,發行基金。國內的代理可以么?就是說五大行的服務是雙向的,可以為項目找錢,也可以為錢找項目。他們能有資源有能力的去做中間人。


感謝知乎可以匿名。五大行做過兩家。加上身邊同事的來源和去向,五家妥妥齊了。來自世聯和中原的同事也有。自覺還算了解。知乎的第一個回復送給自己所在行業了。

鑒於DTZ今天宣布買了Cushman,就把高緯也寫進來了。

-------------------------

CB 全球營收排第一,北美知名度和業績排第一且落下第二蠻多。自稱500強中唯一的房地產諮詢/代理企業。中國業務2013年之前走藍血路線,高大上風格。涉及跨國資源的業務比較強,比如Retail tenant rep, GCS,global investment 這種可以仰仗全球資源的業務是佔盡先天優勢,其他比較本地的業務則是喜憂參半。2013年以後人事變動較大,風格慢慢接地氣,關注重點慢慢回縮到一線城市。但也不知道掌舵的這些個導向是對是錯決定是好是壞。整體而言物業管理現在算業務板塊里比較穩定也比較強的。後續表現拭目以待。CB中國沒有酒店業務。CB投資版塊的子公司Global Investor是早幾年收購的ING的業務,業界口碑很好。

JLL 北美知名度就是個渣,但是亞太業務尤其是中國業務做的真是蒸蒸日上,領先優勢明顯且有擴大趨勢。善走政府路線。行事風格求新求快,相對其他幾家而言非常狼性。各區域公司跟地方政府的關係極其密切。業務是賺錢就做,各業務線也幾乎沒有非常明顯短板,從商業物業代理到物業管理到工程管理到政府招商策劃什麼都來遍地開花。某些區域公司的大宗投資業務做得一騎絕塵,根本無人能及。之前一直以人員穩定著稱,年資超過10年甚至15年的高層員工大有人在。內地人港人都有。最近一年多似乎也有一定流動,但尚不成風氣。JLL之前酒店業務非常繁榮,但大頭紛紛離去各奔事業之後似乎有蕭條之勢。但五大行中目前似乎只有JLL在中國有獨立的酒店板塊。JLL投資業務子公司LIM做的不錯也是不爭的事實。

高緯的北美知名度和業務營收僅次於CB,也是此次DTZ收購之後沿用高緯名字的原因之一(至少看到半官方的新聞稿里是這麼說)。八卦了一下舊事似乎有人說想找CB之前的頭Brett White來lead DTZ+Cushman這個新的合體。江湖上不知道有多少八卦的事是你我這種小角色不得而知的。。。唏噓感慨。Cushman在中國的零售業務似乎做的不錯。公司規模整體比較小,很多業務線比較新,不太了解。

高力國際似乎相對其他幾家稍微弱一點,寫字樓業務似乎是強項。也會不停收到華東工業的newsletter (也許跟JLL 工業的人跳過去了有關係)。整體中國業務似乎在華南市場和華東市場似乎比較佔優。之前對高力開拓前海諮詢業務獲得成功也有耳聞。

上述四家總部都在美國。前面有個回答不是很正確。JLL目前全球總部在芝加哥,也是美股上市企業。

Savills是老牌英資公司,業務也是不疾不徐不緊不慢的感覺。沒有明顯擴張的跡象。升職什麼的好像也不是太激進。物管一直是強項。零售也是強項。在中國沒有工業業務。前面有個回復提到apple選址是Savills做的,那是因為Apple是Savills 的global account, exclusive服務協議好像。

DTZ跟現任特首有淵源眾人皆知。在行內以低價擾亂市場也是眾人皆知。報價極富想像力,業務走量人海戰術。Valuation是最大的拳頭業務線。在不同區域也有自己的長處。記得似乎華中的工業業務就挺不錯。

五大行之間相互流動頻密,做過三家甚至三家以上的中高層員工比比皆是。

幾大行近幾年諮詢業務和住宅代理業務也開始吸納世聯和中原的員工,從我打過交道的同事來看除了英語水平稍弱(但北京和深圳這種一線城市的世聯也開始有不少海龜了吧?),少一些相處的繁文縟節之外,業務能力上面並不覺得比幾大行有太大分別。深圳世聯出身做到業務線區域頭頭的個案我也見過,反而是個人風格、背景、能力都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之前還有一撥人從DTZ跳槽出去成立了RET睿意德,似乎生意也做的不錯。

----------------分界線 2016年1月增補:
五大行的跳槽和流動速度真是杠杠的。去年底CB挖了一大幫JLL的investment 的人,基本上就是一個團隊連鍋端。給土壕跪了...

行情不好,估計就靠投資和工業賺點錢買花戴了。拭目以待今年兩家的業績是怎樣。

關於房地產諮詢行業的人事八卦,英文好的,戳這裡:China Real Estate Professionals 不用謝^ ^.

----------------- 分界線 2016年6月增補:
五大行的跳槽和流動速度真是杠杠的,again. 繼CB挖了一大幫JLL investment 的人之後,CB原來做Investment又打包跳到JLL去了。團隊互換遊戲~


----------------分界線 2016年10月增補:
五大行的跳槽和流動速度真是杠杠的,again and again啊。JLL一個年資很深的MD 跳去高力了。大概是受之前某資深老外從JLL流動到高力AP的影響帶動吧。最搞笑的是下家已經提前發布了用人信息,結果履新之前當事人還用上家的名義參加了一個業界的會——據說是材料印好了,來不及改。嘎嘎嘎嘎~


在Colliers實習了將近1年,investment service and special project department。

部門應該是colliers最賺錢的部門,部門老闆第二年就是associate director了。colliers的強項應該就是出售投資性商業地產,上海的同一棟樓,當時3年內被賣2次,其中一個下家還是Goldman Sachs m。

那時一同實習的還有個美國小哥,第一天來就被部門秘書告知這是全球CEO的兒子……人到很低調,每周三還去酒吧自談自唱。

行業內普遍不喜歡DTZ,因為總是破壞行規


成都屌表示,五大行在西南,物業管理確實不錯
不過研究報告和前期定位這一塊
逼格確實很高,兩三百頁很絢爛,但尼瑪基本不落地不解決問題啊
當然,就算就這樣也會有很多開發商買單


今年,北京仲量聯行的寫字樓獨家代理出租項目達到12個。
包括: 中航廣場(西北三環),金融街E9,天潤財富中心(建國門),光華路SOHO二期D座,三星總部大廈(國貿),招商局大廈(三星的樓層),佳程廣場(三元橋),樂成中心(雙井),諾金中心(酒仙橋),保利國際廣場(望京),嘉銘東楓廣場,中航技廣場(亦庄)。
另有3個馬上籤約。

在北京的這個領域中,仲量聯行今年一騎絕塵。


從業者來回答,在特首那家做過實習生。一眼看過去,這幾家和本土房地產諮詢公司的業務差別越來越大,基本剩下商辦前期諮詢、物管和評估了。營銷代理業務誰家做的好,可以參見上海每年的金橋獎。


戴德梁行的估價是其核心部門,其它業務線確實不怎麼樣


對Cbre 印象不好,把很多事情都會推給業主做,介紹的很多關聯供應商也不靠譜,項目做起來有很多缺陷


本科學的土木,大三在DTZ的Residential實習過,現在在國內TOP3甲方。超懷念DTZ


補充一點,DTZ已經被澳大利亞UGL收購,雖然保留了其業務和組織人員,但是沒有了自己的股票。DTZ近兩年開始發展PM業務,涉足工程領域,雖然在大陸做項目管理與在香港和歐美有很大差異,但是這也顯示出了其拓寬業務線條的戰略。


目前供職於DTZ華東某業務部門,工作三年半,升過兩次職。
這幾家做物業管理,水平一流的,也很貴。主要是靠賣報告以及「掛牌諮詢」掙錢。

因為我是在DTZ做,所以對DTZ了解的相對多一些,我就說一說自己了解的部分。DTZ(合併了高緯環球)是這幾家老牌外資公司里最重規模、最本土化的公司,業務線已經拓展到很多三線城市了,所以相對逼格沒有JLL,CBRE高。而且我進入公司這幾年,公司也是幾經轉手,雖然跟我們基層員工沒啥關係,只是我名片logo換了四次。。。。但是就業務部門來說投資部是最牛的,每年都是最賺錢部門。2016年我們內部群里,上海投資部業績比其他四家的總和還要高。
想要吐槽的是,這些公司聽上去都是高大上的外資,內部也很官僚,員工流動性也很大,歸屬感不強,業務部門之間相互配合的少,各管各的狀態。對高管福利特別好,普通員工無非賺個「平台」好,如果業績一般,壓根賺不到錢。

談一談另外幾家。
CBRE和JLL都屬於保守型公司,主要盤踞在一線城市,二三線拓展的步伐相對比較謹慎。
Savills貌似這些年在物業管理上規模做的比較大,其他業務線也少。
高力做樓盤代理和物業也比較多,二線城市也有它的身影,在這五大行中一直是處於穩定的中下位置。

最後,如果有機會來這幾家,肯定是值得的,公司體製成熟,擁有國際化視野也是件很好的事情。


難道國內的世聯,高策,華高萊斯沒人提么?我覺得做得也不錯阿


推薦閱讀:

「國五條」細化出台,會對房價產生怎樣影響?
買房應該注意什麼呢?
土地增值稅是如何徵收的?「45 家房企欠繳稅款 3.8 萬億」是怎麼回事?
房子過戶,稅務讓我交稅時給房子估價比我實際成交價還高了十幾萬,合理嗎?
萬達的商業模式有什麼獨到之處?

TAG:房地產 | 房地產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