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搖中經常出現的噪音牆是如何製造的?用了哪些效果器?具體刷的時候有什麼要注意的?
比如mono的很典型的音牆
從原理上說,所謂「音牆」這是一種音響效果(結果).先從風格或者樂隊配置上說,後搖或者獨立搖滾樂隊配置基本是吉他,貝斯,鼓,三者里吉他是音樂主體,那麼在音響表現上吉他自然就佔據了相當大的頻率空間,另一方面,鼓和貝斯本身由於音色所限佔據不了太多的樂音頻響空間。對於後搖,音樂發展通常是由「靜」到「爆」,「噪音牆」通常用來形容爆的段落的音響聽感。所謂噪音是經過失真效果器的吉他音色,聽上去非常的powerful,這是為什麼聽上去有牆的效果。進一步解釋就要說到失真原理,失真內部是包含削波電路的,因此失真音色會讓吉他音頻信號的飽和度(saturation)瞬間有很大的提升(和clean和overdrive音色的安靜空靈段落比較而言,事實上這些安靜段落是空間上刻意的留白,為後邊即將出現的失真牆做鋪墊),而使吉他失真音色在一瞬間填滿整個頻響空間,這種音響聽感被一些寫字的人成為「噪音牆」。補一句,如果用了AB盒再分別進失真或音箱的話,會更寬,而且唱片製作的錄音混音技術也不可忽視。
我認為大部分失真效果器都能做到音牆效果,因為失真的原理都一樣。要注意這裡一定是用distort(失真),而不是crunch(破音)!如果你去看視頻,live,一些照片你會發現後搖用什麼效果器的都有,mogwai還不是一堆boss么。我記得幾年前給一個樂隊錄音的時候失真好像只有一塊二手boss od2。另外七八十年代的美產老鼠也不錯,失真飽和度高,顆粒感很好,效果器是工具,最重要的是你想表現什麼樣的音響結果,有些後搖就更側重音效實驗表現。希望對你有幫助。原料得用過載失真單塊,佐以混響和延遲。
烹制方法可以用小火碎撥。不過普遍用的還是大火掃弦,可以一味下掃,亦可以上下交替來回無影手快速掃,更入味,勁道更猛。
烹制過程中一定不要忘了加大量鑔片,就是那個crash,嘩嘩嘩嘩嘩嘩~~~,煽風點火。
就這樣煮得一鍋混沌的音牆,出鍋後即可密不透風地壓向觀眾。音牆也分挺多種,我在演出時一般的做法是:過載-混響-延遲(時值短、乾濕比略大於50%)-失真-延遲(有時加有時不加,做旋律感較強的音牆時加)-混響。
錄音的做法就更多元了,因為喜歡現場感強的的感覺,所以我的做法比較簡單(其實是只會簡單的辦法)。
錄音時我會將效果器盡量精簡,盡量用到錄音棚里的自然混響,一般直接過載推失真,進一個混響,但混響的輸出一定是立體聲的,輸出到兩個音箱,用動圈麥收音,分別進左右聲道,然後在棚里另外再加一個麥克拾取空間聲,位置看個人喜好,我一般是放在兩個音箱中間,高度大概在1米5左右。
這樣錄出來做後期可以選擇的方式比較多,本身聲音的厚度和空間感就很好了。
不會樂器也沒有相關的經驗,不過這個視頻或許能提供一些幫助。
Post rock 吉他效果器
說到底,找到合適的箱子然後來一塊合適的延時就夠了。
另外過載比失真造牆效果好。
首先用過載,然後用延遲分成立體聲,如果是錄音的話,可以左右分別擼一次,然後在加一個混響。而最重要是要鋪貝司,不然頻段差了點,效果出不來。所以在中間加個貝司,適當壓縮。然後過母帶的時候提升響度。
注意,過載可以調重點,但是慎重失真,失真太糊了,效果就出不來。
最關鍵的點在於失真源的前後都有延時塊兒。其餘的隨便吧。
推薦閱讀:
※Pink Floyd 是否被過譽了?如何理解其偉大?
※有哪些颱風獨樹一幟的樂隊?
※搖滾屬於流行嗎?兩者的分界線又在哪呢?
※聽金屬的會覺得後搖配器俗氣嗎?
※你怎麼理解謝天笑的《剔剔牙》?
TAG:搖滾樂 | 吉他 | 後搖PostR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