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萬能青年旅店的人品位比聽鳳凰傳奇的人高么?
兩個收入相同的人同入一公共廁所,A帶著耳機聽萬青 Debussy Sigur ros Blur ,同時還刷著知乎,B拿個山寨機大功放放著鳳凰傳奇 小蠻腰 江南style,手上還翻著《故事會》。能說A品位比B高么?為什麼?
如果有覺得高低之分的話,假設C又喜歡Debussy又喜歡《故事會》,但是同時很討厭萬青也不喜歡江南style,那麼C品位是高還是低?
預防咬文嚼字鑽牛角尖,先定義品位的意思是品嘗和判斷事物好壞的能力。大家來討論一下。
希望大家重點說說原因.
我只聽過一張萬青的專輯,沒有聽過鳳凰傳奇。也許在街頭巷尾,透過手機鈴聲之類的渠道被動地聽過,但我意識不到那是鳳凰傳奇。
所以我姑且認為,萬青是比鳳凰傳奇品味高的音樂。
事實上,即使你反過來,認為鳳凰傳奇比萬青品味高(謬誤的可能性很大),都要比「我覺得兩種音樂無分高下,只是個人喜好不同罷了」這種和稀泥的看法要來得好得多。
現在風靡著一種品味上的相對主義,很多人認為那是保持心態開放的必要條件。當面臨各種各樣的品味主張、生活方式的時候,相對主義是最貌似正確、最安全、最無風險的一種立場。
我覺得無論是巴赫還是EXO,大家只是各有所好。
在我看來,安東尼奧尼和邁克爾·貝無所謂哪個更好,蘿蔔白菜而已。
我個人覺得,也不能說福樓拜比郭敬明高級啦,只要你自己喜歡就行了。
類似觀點我們聽得不少吧。
這種品味上的相對主義表面上是為了消除歧視、克服偏見、追求平等,但遺憾的是,它放棄了通過找到某種評價標準來認識文化和自然的本性,最後變成茫然地接受一切。它否認理性在文化接受中的作用,同時摧毀了「一己之善」和「至善」。最終,這種對開放的追求會讓開放本身變得沒有意義,坍縮回以開放為假象的極端封閉中。
培養品味其實就是培養偏見。
偏見是事物存在的一種主觀秩序,是通向認識整體的必由之路。
* 敬請參考艾倫·布魯姆《美國精神的封閉》(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謝邀。
普通人只在乎好不好聽,文藝青年只看中逼格。為什麼周圍朋友都覺得萬能青年旅店難聽?這個答案其實已經說啦~
判斷事物的好壞,為了不得罪人,只好和稀泥。這是大多數人的做法。
「各有千秋」就是一個和稀泥的詞。
題主特彆強調 聽萬青和聽鳳凰傳奇 這兩個人的收入相同。假設一個煤老闆和一個高級金領的收入相同,你覺得他們的品位是不是一樣的?顯然不是啊。因為見識、學歷、文化程度、價值觀各不相同了。
儘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渠道還是很重要的。一個收入不高的博士和一個金鏈漢子,雖然前者的收入不如後者,但品位還是一目了然。
另外,品位還要拿到一個群體範圍來說。比方說在廣大農村地區,聽鳳凰傳奇已經是一種品位很高的象徵了,許多聽鳳凰傳奇的農民工心裡也認為他比那些還在聽山歌的人品位要高得多了。但在年輕人眼裡,聽鳳凰傳奇和聽山歌的人基本都是一個品位階段,沒什麼區別。聽周杰倫王力宏的打工仔也覺得比那些聽冷漠、許嵩的人品位要高。但對於聽萬青、二手玫瑰的歌迷來說,聽許嵩和周杰倫的人的品位也在一個檔次。你不承認這個事實就是不客觀。
同樣的道理,那些在微博上轉發李鐵根、留一手、天才小熊貓的人可能也覺得自己比那些只知道賺翻冷笑話精選和愛情經典語錄的人品位要高。
結論是,品位這個東西是存在,但是最好別拿出來說事兒。大家心照不宣就好啦。
最後,為了我的歌迷,我還是要說一句,聽《傷不起》的人品位最高!!!!。
品位高的人通常會更喜歡萬青。因為比起鳳凰傳奇,萬青的藝術表達方式更高級。
但是!這只是單向因果關係,不能逆推。聽萬青並不意味著此人的品位一定高於另外一個聽鳳凰傳奇的人,正如在大董里吃飯的人,並不一定比馬蘭拉麵里的食客更懂美食。這個問題實際上隱藏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即「什麼是品味」?以及人是如何獲得品味的。這個問題自從傳統封建貴族這個階級消亡之後,新興資產階級興起所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開始,就始終困擾著現代社會各個階級的人們。
品味從來就不是個人問題,個人從當前來說只能創造時尚,從來不能創造品味。因為究其根源來說,品味首先是一個消費能力問題,而消費能力又取決於當前所屬的社會階級,於是當前階級的消費需求成為了品味最直接的表現。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品味從來沒有任何能脫離階級來單純定義事物好壞的能力。
對品味的認同首先是有這樣消費能力的階級的認同,反過來也亦然。這是最單純的社會心理防衛機制,尤其是當兩個階級同時出現,表現出明顯不同時,個人更容易以擁有同樣文化背景作為快速接受的先決條件。
所以對於階級來說,品味首先是一個消費問題。而對於個體來說,品味首先是一個具體化了的認同問題。這種認同只有在出現衝突的時候才能作為共同性的依據,而擁有的共同認同越充分,則說明越處於同一種文化背景下。
而當一個人表現出明顯不符合自己所在階級的消費習慣,那麼實際上他會快速被自己所在的階級孤立,而被稱之為「異類」。品味是一種洞察力。這種事情不能光通過一個人喜歡誰不喜歡誰來判斷。在今天有太多因素阻礙我們判斷一個東西的價值、因素之一就是時間。已故的 Roger Ebert 品味毋庸置疑、但他就是堅定地認爲遊戲不是藝術;從他的影評寫作量看、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沒玩過很多遊戲。
有的時候、保持一定的封閉性也代表著品味。這裡有很多政治不正確的東西。例如 John Gruber 就是一種典型的封閉式美國白男人品味的代表。
總之、複雜纔是品味的本貌。它是很難概括的、要將它量化、至少在真正的人工智慧出現前並不可能。
帶耳機就是品位高,跟音樂沒啥關係。
補充一句:
窩這個答案從來沒提到素質這倆字。
單就品位而言,一個在噪雜的公共場所用山寨機聽歌的人,即使是聽鳳凰傳奇也是在糟蹋歌。
當我第一次聽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的時候,我覺得很震驚,因為我很少在國語歌中聽到這樣的反思,也是第一次,唯一一次在歌中聽到有人對那一場時代的變革,無數人的落魄流離,理想的破滅,做一點回憶。
那麼我當然會覺得它比鳳凰傳奇,比其他很多歌格調都要更高些,它可能並不深刻,但它知道自己是有意義的。眾人的痛苦比一個人的痛苦更深,人生的顛覆比短暫的喜樂更重。
那些看不起鳳凰傳奇的人,我想和你們談談
從歌曲意境或者主要討論歌詞上來說,鳳凰傳奇的歌也是很有價值的。
《月亮之上》:
馬頭琴悠揚馬奶酒穿腸
我的愛情奔跑在呼倫貝爾草原上
《自由飛翔》:
漫漫長夜一路芬芳歲月曾流過
在那人潮人海中你也在沉默
……
腳步重變得重變得失去自我
迷戀風景我會盡情地去放鬆
輕風伴我相送歲月如此沉重
早已熱淚感動被你一水消融
從前者的草原情懷到後者的懷舊感(你不覺得後面四句歌詞很有港式粵語電影歌曲的味道么?),比現在那麼多不痛不癢糖水一般的所謂主流流行樂強多了吧?----------------------------------------------------
其實很多人討厭鳳凰傳奇,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追求身份認同罷了,追逐陳綺貞、張懸和排斥鳳凰傳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
現在的很多文藝青年,喜歡標榜自己有品位,整天愛聽一些似乎哀怨、傷感、深沉的歌。
有一句詩說的好:「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覺得大媽跳舞的歌,沒文化,沒內涵。 殊不知,論文化,跳舞的大媽里有大學教授。這其中,有很多是他們的父母長輩。鳳凰傳奇的歌比較大眾化,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歌曲節奏明快易傳唱。何為雅,何為俗? 「以俗為雅」是古代文學上宋詩突破唐詩,實現完美轉身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宋人的審美觀念。現在很多人拚命想忘記自己身上某一部分, 卻總被鳳凰傳奇無情的喚起記憶,然後一臉不屑的對曾經的自己說:忒俗!
豆瓣原帖:那些看不起鳳凰傳奇的人,我想和你們談談
哼,很多聽萬青的人生活費還不是聽鳳凰傳奇的人給的!
A比B品味高。但不是因為A喜歡的東西比B高雅,而是因為他戴著耳機。自己享受總是要比強迫別人接受來的品味要高。
我不懂音樂,但是我知道,「住在我心裡孤獨的、孤獨的海怪」這個比喻比「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前者具有非常敏感而靈性的象徵性,越想越妙,而後者非常庸俗且不知所云。十萬嬉皮所含有的自省也是比鳳凰傳奇一貫的情愛更加高級的感情。
b站有個交響版鳳凰傳奇音樂會,去掉了歌詞,重新編了曲,那種庸俗的感覺頓時一掃而空,所以我想如果萬青比鳳凰傳奇讓人覺得逼格更高,歌詞和編曲大概佔了百分之九十的原因。音樂鄙視鏈:
英倫搖滾、國內地下廠牌&>歐美流行音樂&>日韓港台流行音樂&>內地網路歌曲
A:今晚有五月天演唱會,去不去?
B:不去。今晚有痛仰。
A:痛仰是什麼?
B:一個搖滾樂隊。
A:就是《最炫民族風》那種style的?其實五月天也很搖滾的,我覺得與他們比起來,S.H .E什麼的簡直都弱爆了。
B:……
豆瓣上有個小組叫傻x歌曲批判大會,你喜歡的歌手只有很低的幾率不被他們噴,基本是地圖炮,但是真正優秀的他們依然找不到噴點,所以說音樂的確是分好壞的,但是這和聽歌的人沒關係,聽音樂這事本身是很私人的,只管自己比較好,別人怎麼樣就無視吧。音樂有品味,但是沒有品位。如果你聽音樂是為了秀優越的話,那真是太累了。
萬青誰啊?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寫過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做《區隔》。在裡面他不厭其煩的舉了特別多關於「品味」的例子,比如說中產階級特別喜歡法式大餐,不厭其煩地用一系列儀式來證明自己的「品味」;而工人階級則熱愛漢堡炸雞,並覺得那些矯揉作態的高檔餐廳里坐的都是娘炮。放在這裡也是同理。如果我們假設有人又愛萬青又愛鳳凰傳奇,又兩邊都有交流的同好,那他估計多半兩邊都不敢完全「出櫃」,因為喜歡萬青的人多會覺得他品位低級,喜歡鳳凰傳奇的則會覺得他性格奇葩。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所謂「品味」、「雅俗」都是被社會建構出來的。討論「本質」而言,誰比誰更「有品位」本身是個沒有意義、也沒有盡頭的話題。這些和品位、生活方式、慣習真正關聯的是一個人的階級、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等社會因素。明裡面大家討論的是萬青和鳳凰傳奇,而實際上無非還是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的暗鬥。
轉一個朋友對本書的「中心思想」的總結(讀布爾迪厄的後遺症 (評論: Distinction)):某日在食堂吃午飯,某古代文學同儕跟我說:我認為審美就是暫時對世俗的超脫。我先是一驚(這麼有哲理的話),然後淡淡地說(為了美學專業的尊嚴):你這是資產階級的審美趣味。當年有個叫康德的也是這麼說的,還企圖把這種趣味普遍化,要將之作為審美的普遍法則,too simple,too naive。
揭示這些東西並不是為了什麼政治正確,而是提醒人們警惕一種文化霸權和符號暴力的存在。
通過兩項單一的數值:收入和某一時間點所聽音樂的設備和單曲,來評判兩個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教育背景,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的人,有什麼意義么?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個小時,而人的精力是總是有限的。
有人選擇花更多的時間補充睡眠。
有人選擇花更多的精力在運動和休閑。
有人選擇少工作幾小時,多幾小時搞業餘愛好創作。
有人選擇多工作幾小時,少在家幾小時。
每個人對於各種的事情上的選擇都多少會有些出入。
所以有人可以「有品味」的睡,「有品位」的運動,「有品位」的愛好,「有品位」的工作。
每個人對不同選擇投入的精力不同,所以不存在一模一樣的人,或一模一樣的人生。
在一件事物上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就會相對的更能夠掌握它的節點,知道如果在盡量短的時間獲取最有效,最大的回饋。這也許是所謂的品味。
如果有必要,一個人可以同時成為世界上撥算盤最有品位,剔牙齒最有品位,和鬥雞眼最有品味的人,如果他選擇如此,並持之以恆下去的投入精力。
可對於很多人而言,饅頭青菜可以吃飽,寧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感興趣並且專註的事情上。
所以這樣的人就沒有那些,雖然幾乎沒去過幾個國家或地區,也不了解其他不同文化背景,卻品味著串了味兒的所謂風俗美食,穿著打扮著所謂的「舶來品」,微博朋友圈,高談闊論的群體來的有品位么?
對么?
黑貓白貓,抓到耗子的就是好貓。
可惜很多貓只顧著辨別黑白,卻還不知道。
老鼠是什麼。萬青是誰?
旗幟鮮明地說,品位是有高低之分的。
這裡說的品位,是一種對美的感受能力。有些美感是天生的普遍的,有些是需要經過訓練的可能是更高層次的。打個比方就是,只要是個男人他見到露大腿露奶子就會興奮,但不是誰都喜歡若隱若現的旗袍——這是需要被特定的社會氛圍和觀點熏陶出來的。但一旦被熏陶出來,你可能覺得這是一種更高的情趣,比裸露更美。
我的品位也不高,比如說我也不太會欣賞古典樂。但是我有很多朋友,他們只喜歡聽神曲,喜歡聽dj,總的來說喜歡聽節奏感強烈,旋律朗朗上口歌詞押韻的。看電影只喜歡看槍林彈雨看快意恩仇,喜歡看抗日神劇,喜歡看牛逼的好人把壞人收拾得落花流水然後抱得美人歸。像《無間道》這種電影怕是不那麼喜歡的——一共也沒開幾槍嘛。看《重慶森林》肯定是要睡著的。
坦白說,對比起他們,我覺得我的品位是要高一點的——我有時也樂得聽聽神曲,但不是說聽神曲就一定品位低,而是你能不能欣賞到更晦澀的藝術形式的美。
說一句可能政治不太正確的話,我認為品位跟學歷有關係。在城市CBD的寫字樓里,恐怕是聽不到神曲的。而在街邊各種小店裡,那些打工仔打工妹們放出來的多是神曲。再舉個例子,據說學歷越高,在床上的花式就越多——未經嚴格求證,僅供參考。
題主問:「如果有覺得高低之分的話,假設C又喜歡Debussy又喜歡《故事會》,但是同時很討厭萬青也不喜歡江南style,那麼C品位是高還是低」?
我覺得C的品位是高的,假設Debussy和萬青是一個品位的,C喜歡誰不喜歡誰,可能就叫做品味問題了。
當你這麼想的時候,你已經背離了音樂大同的意義
中國古代審美四個層次:艷俗,含蓄,矯情,病態。
問題不在於品位高低,而在於試圖以愛好來評價別人的惡劣價值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