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幫中國?

二戰 美國為什麼幫中國,我想知道真實的情況,不要那種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回答


此題回答獻給Kenneth Pyle教授,和上一題給我支持的所有朋友。樓上所有答案部分觀點我是支持的,但是我希望我可以是結合歷史知識和理性的態度回答這個問題。一個歷史和政治問題最為忌諱的就是:simple judegment。聲明:我僅僅提供所有觀點,但是怎麼樣的評論還得取決於讀者自己的理解。所有重點人物事件我用英文直接表示比較節約時間並且歡迎大家google英文文獻。
我個人總體觀點:一個霸權國家的促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個理想主義國家的世界民主夢,這個國家是中國最好的敵人,最壞的朋友。
所有知呼朋友很容易把美國和中國二戰利益關係開始的時間節點選為1938年,這不能說不對,但是可以明確的表示:這樣不結合歷史的分析角度會造成大量的誤解,然後大家談論的東西左右不離那幾個關鍵詞,有如看CCTV的紀錄片一樣。在正式開始前我明確表示:我只是大量列出歷史證據,且是有具可查的歷史,並且給我自己的分析,但是具體的答案還得靠各位自己去理解。

首先在這個問題開始前,我們要明白中日美的Triangle system關係網,在這個三角形的關係網裡面,三角形有時候是等邊,有時候又是等腰,有時候又是30度的直角,取決於這3國之間任意2者親密程度。談到二戰時候前,讓我們先回到1854年的日本,美國准將perry 用大炮對準了日本江戶港,4艘戰艦逼迫不可一世的德川將軍和西方進行貿易,稱為black ship事件。於是明治天皇在薩摩和長州兩個藩支持下開始倒幕運動。這方面歷史我就不需要多多描述。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內閣和軍方是對美國懷有複雜的感情,一種羨慕,忌妒,恨的情懷。日本人的發奮圖強和對中國的狼子野心也是越來越明顯,直到擊敗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後,日本人第一次自卑的心情得到出其不意的釋放,就像一個從小別人瞧不起的學霸考了全校第一時候那種不可一世。他們現在要的是什麼?建立大日本 帝國!
同時候的中國呢?滿清那點凌辱歷史不提也罷。時間節點回到1904年,俄羅斯日本在中國的東北開戰,這場戰爭是中國屈辱史的最好寫照,同年日本殲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就是Heihachirō 東鄉平八郎,這是近代歷史上黃種人第一次打敗白人,日本在東北亞全面的霸權地位得到確立。我希望有興趣朋友可以重點關注下這場戰爭,因為這和太平洋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這裡我說一下,我的老師推薦讓我們對比1904對戰俄羅斯和1941對戰美國這兩場經典海戰,非常的類似又非常的不一樣,有機會我會在太平洋戰爭類似問題中詳細解答。在1904年之後,世界第一次大戰就開始了,大家會問這時候美國去哪裡了?這時候的美國實行的Isolationism不介入歐洲事務,但是日本在一戰裡面好好的渾水摸魚了一把,青島膠東都是戰敗國德國的殖民地,日本渾水摸魚就拿了過來。這時候美國總統Wilson站出來邀約世界各國重新建立世界秩序,也就是著名的Washington naval treaty。這個年代的Japan,US都是raising power就是傳說中的麻煩製造者(現在中國很光榮的扮演這個角色啦),但是這兩個國家國家傳統是完全不一樣的,wilson是一個想把美國 所謂 普世價值普及給全世界的理想主義者,明治天皇下的日本還在努力建造一個傳統的帝國(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沒建立過帝國的國家總想試一試)。日本和美國的和平條款註定只能是一個20年的休戰條約。wilson還建立了國聯並且強烈要求日本撤兵中國(讀到這裡,說真的,我個人的確有那麼一點感動),但是國聯並沒有足夠的團結能力保證日本能撤兵,當然那些歐洲帝國主義國家怎麼能支持美國呢?日本撤兵後,那下一個不就是自己了嗎?當然美國英國和日本簽署了戰艦噸位比例5:5: 3,這也表明日本正式邁入世界一流軍事國家。
這是1922年,隨後的10年裡面是改變世界的10年。
在這10年里,中國軍閥混戰,國無國樣,民無人權,當時的中國就像一個5000年帝國最後的瀕死掙扎一樣。這時候的日本,是繼續發展軍事事業,大量軍官留學美國德國,當然日本陸軍軍官學校也在培養大量的戰犯做努力。美國呢,經濟蕭條,羅斯福上任,繼續遠離這些麻煩事務。
日本這時候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石源莞爾 kanji 大家有興趣可以了解下他。他的最終戰理論和滿洲國理論,帶給日本人最美好的噩夢開端。1931他的關東軍賭博一樣的佔領滿洲里,讓日本軍部勢力大增,在日本國內為所欲為。但是一個好的理論被正確理解就會帶來好的結果,如果被蠢貨使用就會帶來滅國後果,沒錯我說的蠢貨說的就是Tojo,東條英機。一個帶給別人痛苦的偽君子,一個沒有承擔的懦夫。
後來歷史大家都知道了,我們來說一下最終戰理論。日本人認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後,黃種人一起努力對抗白人,就像iwo jima硫黃島日軍將軍Kuribayashi(不帶有任何個人情感的說,他是一個漢子) 在美國留學時候說過:i think America is the last country Japan should fight。日本這個國家是一個不服輸(貶義)的國家,他會記下所有屈辱(black ship)去等待時機報復。然後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攻東南亞,美國此時在幹嗎?難道真像其餘答案所說的援助中國嗎?我來告訴你,美國是當時日本石油,橡膠工業最大的合作夥伴,當時1937,1938年美國和日本舉行數次會談,談的是什麼?美國建議保留滿洲國,日軍撤回到滿洲,日本和美國建立同盟。因為美國不想在太平洋上出現一個擁有海陸空霸權國家和自己對抗。日本拒絕了,先是突襲北indochina並且繼續侵佔當時南indochina,也就是現在包括緬甸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和laos。美國面對這種情況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在1940年宣布凍結日本資產和終止石油貿易。日本人這時候,整個國家已經瘋了,他們全面投入的最終戰這個理論裡面。軍部邀請三本五十六策劃太平洋海戰,目的是逼迫美國和日本談判爭取更多侵華時間和美國妥協,只是想和1904年一樣打一場是一場 局部戰爭,日本不想進行 全面戰爭。而且三本將軍表示:日美開戰,日本必輸。但是帝國的士兵是不懼怕任何失敗的。
同年,日本和蘇聯在4月13日簽訂和平協議。同樣,日本派Nomura和美國談判來表示日本和美國是和平友好的。直到Pearl harbor 突襲美國,美國才恍然大悟。但是美國也不是說沒有準備,美國的反應讓日本日本直接掉入深淵,宣布進行unconditional surrender的全面戰爭。這是一場國力對抗的戰爭,美國宣戰後日本其實就已經掛掉了。這裡我重點補充下:大家此時關注下,全面戰爭和部分戰爭區別。日本國內此時對華友好和反對進行全面對華戰爭的軍人和官員,死的死,下野的下野。日本在蠢貨tojo帶領下又策劃和美國的襲擊,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美國決定打全面戰爭,兩場全面戰爭的開始日本此時離滅國很近了。
那麼為什麼美國要 幫助 中國?
答案非常簡單: 用Pyle教授的話說就是,美國此時需要在亞洲找一個能夠宣戰的盟友。蘇聯和日本有友好協定,美國只能和蔣介石政府的中國共同宣戰。這不是幫助的問題,在這個問題裡面沒有任何感性存在,只有利益。
重點關註:1904 日本俄羅斯交戰 1941 珍珠港 和 日本軍部越權
所以我在文章開頭我說過:一個霸權國家的利益最大化。當然他所謂普世價值在我看來,比起那些歐洲帝國主義國家對於贏弱的中國欺壓,日本對中國的霸佔還是要好太多。至少,每次世界會議美國都會為中國站起來說那麼一下話。美國當時對於中國的幫助也就是對於盟友幫助一樣簡單,不要想太多。就像班上一個女神借你一支筆不代表她愛上你,但是可以代表她絕對不討厭你。
個人私貨總結:國家關係問題一定不要帶入個人感性進去,更不要意淫別人 對自己有好感。 自己的實力擺在那,別人都會幫。你要知道,美國是不同情弱者的,我相信在美國的朋友明白這一點。日本,更不會同情弱者。中國人同情弱者(不是貶義),但是面對別人揮舞的拳頭,什麼以德抱怨還不如給他痛擊來的愉快。
在這裡我表示我是一個站在客觀角度描寫一個問題,任何類似霸權美國,大日本帝國,滿洲國都是依據當時歷史記錄寫的,不代表我有任何政治意圖。裡面存在一些翻譯錯誤,但是主要回答全部依據本人自己英文paper和其餘文獻所來,在回答前簡要和Pyle等教授探討過自己觀點是否正確,以確保知呼朋友閱讀答案時候能夠獲得比較準確客觀的答案。因為部分答案可能引起在中國的朋友不愉快,希望你們能提出意見,我會盡量修改但不損害真實性。
感謝大家時間,這大半個月都沒機會答題了,希望有問題可以 @yuan shuai我在業餘會盡我力量來答題的。感謝大家 姿磁!


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來說說宣傳方面


英國人拍攝的【二次大戰全彩實錄 World War II in Colour (2009)】1940年美國民眾只有8%支持戰爭,各方宣傳努力對美國加入戰爭有很大影響

1【二戰美國宣傳畫中的日本形象】日本人在美國軍方的宣傳手冊之中,被描述成什麼呢?被描述成【腳趾開裂的類人猿】,應該被血腥屠殺,他們咎由自取」。美國人在登陸日本的時候,本來覺得永遠要冷漠對待這些壞蛋。但是發現跪在地上蹲進來的穿和服的日本女侍應生,那麼的彬彬有禮、那麼的斯文、那麼的可愛、那麼的溫順聽話,又送花給你。另外日本小孩都跟在你的吉普車後面,跟你要糖果,然後跟你逗著玩兒,也不怕你,於是他們又被軟化了。----------------------------------------------《美國的藝妓盟友》

2【二戰美國宣傳畫中的中國軍民!】
試想一想,如果人民日報刊登朝鮮集中營的照片,中國的民意有如何

宋美齡在宣傳方面還是功不可沒的她在美國和日本妥協方案呼之欲出,至今他跟宋子文、顧維鈞以及美國媒體大亨盧斯,盧斯就是時代周刊創刊者,巧妙的激發英國首相丘吉爾決心跟中國一起向美國施壓,終於直接避免了中國遭殃,也間接引發了日本突擊珍珠港向美國參戰,在二次大戰的慢慢長夜裡,宋美齡像雨中的一朵百合花
————————————香港作家董橋《永遠的宋三小姐》


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美國社會當時對中國有很大的好感。當年的美國社會比現在要更理想主義一些。那時候也有美國例外主義,也認為美國的制度和文化是最好的,希望能向外擴展。他們把中國看作為一個可以幫扶、拯救的對象。在美國社會中有著對中國的美妙想像。

當然,離得太近,想像還是抵不過現實,美國當年大規模排華也是現實。所以基本上是一個「遠距離喜愛」的微妙狀態。要美國人為中國人打生打死,這個實在是不現實。

真正讓美國援華的還是現實利益因素。

亞洲當時是沒有霸主的土地,各個國家利益均沾。英、美、法、荷在亞洲都有殖民地。中國也是作為一個龐大市場由各個發達國家共同分享的。

日本的入侵,導致了這些國家的損失。

要知道,美國是這樣一個國家:
因為幾個農業公司的土地損失,美國可以封鎖古巴幾十年,支持武裝顛覆,嘗試刺殺其領導人幾十次。
因為想建一條運河而當地國家不同意,美國可以想方設法分裂哥倫比亞,然後獲取運河修築的權利。

所以,美國可以為商業利益走多遠,是可以看到的。

美國在日本侵佔東北、甚至全面侵華之後仍然不停地向日本出售其急需的各種戰備物資。所以那些號稱美國是對中國最好的國家的人,恐怕不能迴避這一現實吧?正是日本全面侵華取得實質性進展之後,而且侵入法屬印度支那之後,美國才認真起來,開始禁運,並要求日本退出法屬印度支那。其一是減少對美國在亞洲市場的損害,其二是避免亞洲出現一個霸主,改變利益均沾的現實。

正是由於日本在全面入侵中國過程中資源耗盡,才不得不開始打東南亞的主意。無論是現實利益,還是軍部瘋狂的思潮,都使得日本不可能因為美國的威脅而放棄進攻東南亞。如果說中國僅僅是美國的市場,那麼東南亞幾乎相當於美國的本土。一旦進攻東南亞,必然與歐美徹底撕破臉。

所以日本才要突襲珍珠港,先下手為強。

突襲珍珠港之後,美日進入全面戰爭狀態。這時候美國當然要大力支持與日本交戰的中國。

實際上,如果核武器沒有及時研製出來,美國是計劃在中國全面反攻然後以中國為基地,向日本展開登陸作戰。因此,援助中國,對於戰爭的勝利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


因為民心所向。

1938 年的民調,85% 的美國民眾支持中國抗戰。

二戰前夜,美國國內對歐洲戰場是持矛盾態度的。雖然有相當多的人支持英法,但支持德國的也不少。美國中西部的德國移民相當多,國內反猶勢力也很強大(羅斯福救助兩萬猶太兒童難民的計劃就死活沒通過)。天主教會堅決反對涉入歐洲事務,在西班牙內戰時更是直接支持佛朗哥-德國聯盟。大公司和歐洲的瓜葛太深,像 GE 在 1934 年就被德國政府下屬的公司買下了,當然不支持干涉。結果美國在 35-39 年通過一連串的《中立法案》,力圖不介入歐洲戰場。

只有在亞洲戰場,羅斯福獲得了國內近乎一致的支持。一方面美國的外交政策,從 20 世紀初,就認為中國應該是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盟國。像胡佛這樣的總統,曾在中國工作,會說不錯的中文。

另一方面,美國的媒體在此時對中國也相當友好。比如美國當時銷量最大的雜誌,《時代周刊》和《生活》的老闆 Henry Luce,就生於中國。Luce 是堅決反日,支持美中聯盟的人。據估計,《生活》雜誌一期能有上千萬銷售,數千萬人閱讀。像在中國長大,以中國為背景寫作的賽珍珠,也是在此時走紅(31 年 Good Earth 暢銷書,32 年普利策,38 年諾貝爾文學獎)。而美國人就喜歡看弱者抗擊比自己強大的侵略者(好萊塢就知道這個)。

這一切,都讓亞洲戰場比歐洲戰場更容易贏得人心。

結果,《中立法案》說,美國不得向交戰方賣武器,羅斯福就敢宣布中國和日本不在交戰中,並以此向中國提供援助。同時,知道必然會參戰,羅斯福也利用國內的支持,藉機默默的開始的武裝軍備的過程。(為了不讓民眾反感,主要選擇了開動資源投入巨大,但徵兵人數極少的海軍。)。美國也因為民眾的支持,可以通過一系列壓迫性的行動,逼迫日本首先動武,從而達到參戰的目的。

最終,讓美國人毫無保留的參戰的,正是珍珠港事件。這時美國正式援華,名正言順。

(《排華法案》也在 1943 年被撤消。但這不等於美國放棄了排華,支持中國,不等於支持中國人移民。《排華法案》雖然撒消,每年的配額,只有可忴的 105 人。真正放開,要等到 1965 年的新移民法。)

從一定程度上說,讓美國最終放棄了它堅持了兩百年的孤立主義,成為世界警察的觸發點,正是中國人的抗日戰爭。

--
這裡只說開戰前了,不說二戰期間。


在知乎上看見許多政治方面的答題,都有這樣的問題,大多數觀點乍看,彷彿很有道理,要麼一大堆的數據,一大堆的圖片,要麼就是不知道哪兒來的各種論文論據。觀點很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這個和知乎平台本身用戶的相對高端有一定關係,答題用戶一般有比較成熟的三觀,所以在研究政治這種極度容易陷入自由心證的問題上。因為各端的文化,立場,意識形態,宗教背景的影響,往往將事情複雜化(或簡單化),不夠客觀,自由心證嚴重!
在研究國際政治的問題上,其實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那就是地緣政治。往往能夠跳出因為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的影響,能夠比較客觀的,從最為現實的地理角度出發,給出一些基礎性的結論。
-------------------------------------------------------------------------------------------------------------------------------------------

大國的行為,國家利益是的根本的出發點。試著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請大牛們指正。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幫中國?

先上圖: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是成立的,作為一個基本史實,二戰時期,美國確實大力援助了中國。應該沒人反對吧。
要更深入的了解近百年來中美關係的變遷,就要先看圖。
中國,日本位於西太平洋,美國位於東太平洋。日本的勢力範圍恰好介於中美之間。
作為一個新興崛起的海權大國,日本,從地理條件來看,同時威脅到了中美兩個主要國家,特別是嚴重威脅到了美國對太平洋的霸主地位。一旦太平洋的制海權落入日本手裡,日本將直接威脅到廣大的美國本土地區:即美國西海岸。(這也解釋了當前中美矛盾的一個根源,一個崛起的中國必然訴求對家門口的,即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當時的日本美國關係,就像現在的中國美國關係。可以說,如果沒有制海權這玩意兒,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美是天然盟友,遠交近攻嘛)
當時中國國力衰微,不要說制海權了,本土都快淪陷了,沒有制海權之爭,中美天然好基友,跟何況還有共同的敵人:日本。
從地緣角度來看,日本二戰前已經經略朝鮮,且建立偽滿洲國,大東亞共榮圈初見端倪,一旦讓日本在東亞站穩腳跟,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必然綁上日本的戰車。
另外,這是以太平洋為中心來分析日本的戰略位置。接下來再從世界島的角度來看看。

看這個地圖,以世界島為中心的角度來分析,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首先看看軸心國:日本,德國,義大利。
這三個軸心國的核心國家正好從東,西,南三個角度將亞歐大陸包圍。從戰略上來說,這種地理條件,有利於東西呼應,特別在對付北極熊上面,如果沒有中國牽制住日本,日本可以實現對德國的戰略呼應。使得北極熊背負受敵,這個對於同盟國的戰略來說是致命的。

從這兩張地圖就可以看出,不但是美國必須要援助中國,而且是同盟國必須援助中國,組建東南亞戰區,牽制,阻止日本的西進戰略。

再分析分析中國。
首先是中國的地理位置,和日本比鄰而居,是日本西進無法避開的位置,而且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資源豐富,二戰時期的戰爭形勢決定了戰爭動員人口是國家戰爭潛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國處於日本西進的前進位置,正如同某大牛所言,日本是將中國地緣政治研究的最透的國家,在對抗日本的角度來看,積貧積弱的中國無力獨抗日本,對同盟國而言,最為恐怖的事情是,中國不但無力抵抗日本的侵略,還逐漸成為東亞共榮圈的一部分,日本的戰爭潛力將變得極為可怕,一方面是中國龐大的人口資源,兵員不再是問題,二是限制日本最為嚴重的自然資源絕大部分可以從中國得到補充。(想一想美國,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基本上全軍覆沒,然而短短几年間,美國不但重建了太平洋艦隊,並且大大加強,日本得到中國之後,就會擁有這樣的戰爭潛力),對美國來說,對於同盟國而言,性價比最高的解決日本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幫助中國,使得中國不但不增強日本戰爭潛力,還能夠從日本的西邊牽制日本。使得日本將更多的兵力投放於東南亞地區。


所以,幫助中國,是不得不作出的選擇,對同盟國而言,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美國,作為同盟國的主要輸血國,當然得全方面支援中國,讓中國始終吊著一口氣,牢牢的將日本吸附在中國這塊吸鐵石上。)


1.敵人的敵人可以成為盟友
2.國民黨是當時的執政黨,親美
3.遏制蘇聯,謀求在亞洲的發展

以上原因基本都帶政治色彩。
題主不修改那麼問題就太大了,不知題主是否在網上搜索過類似的問題,感覺如果搜過了,那麼這個問題基本沒有必要,或者缺少合適的關鍵詞。


堅決Talic的觀點。美國二戰中幫助中國主要的原因只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為了不讓中國蛋糕被日本獨吞。
東三省沒有美國的利益,所以在九一八事件中美國完全是觀望態度。論抗日戰爭時期美國對華政策
事實上美國向日本出口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佔美日貿易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只有在太平洋戰爭之後,美國才有實質性的援助中國。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從一定程度上說,讓美國最終放棄了它堅持了兩百年的孤立主義,成為世界警察的觸發點,正是中國人的抗日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沒有參戰嗎?

總有人為偽善的美國辯護,還有很多人不分辨的點贊,不知道為什麼我很是擔心。

~~~~~~~~~~~~~~~~~~~~~~~~~~~~~~~~~~~~~~~~~~~~~~~~~~~~~~~
對於評論里@鄒兵的觀點不值一駁:我感謝每個幫助過我們的善良淳樸的美國人民,我甚至感謝每個幫助過我們的善良淳樸的日本人民。 但是如果因為我要感謝每個幫助過我們的日本人民,我還要一併謝謝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我就是本末倒置了。如果美國人真的真的同情中國,為什麼雅爾塔協定把外蒙劃給蘇聯。外蒙古獨立
我真是徹頭徹尾的利益論者。對於蔣公的人格我是十分佩服的,但是對於這個慫恿美國向大陸扔原子彈的蔣夫人只能呵呵了:當她失去了在中國的利益之後,竟然想過用原子彈來對付她的大陸同胞。李敖:宋美齡曾希望用原子彈轟炸大陸-20101012解碼陳文茜。


當我們談論美國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是他的民間輿論么,恐怕是人家的政府吧。民意其實也往往是政府默認和引導的結果。所以我反對@talich的答案,他的論調的一貫傾向就是美國的先進文化,群眾智慧導致美國如何發展,而經歷過中國近代劇變的人都知道歷史是少數人引導的,故而美國更多的也是政治人物為了美國的利益而做出的選擇。我認為talich的答案不過是表象,不是原因

美國援助中國,不過是因為美國和日本兩個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所導致的表象,可以當作美國利用中國打的一場代理人戰爭。將此解釋為美國人民的友好,就彷彿把朝鮮戰爭解釋為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深厚友誼一樣。同理不還有中美當初支援阿富汗抗擊蘇聯,中國援助越南抗美。


針對talich說的

從一定程度上說,讓美國最終放棄了它堅持了兩百年的孤立主義,成為世界警察的觸發點,正是中國人的抗日戰爭。

其實當初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不是一樣的,之前的孤立主義不過是有老大英國在那裡,所以他們一直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真正推波助瀾的是德國犧牲自己拼倒了英國,美國成了老大做世界警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
所以請各位看官看國際政治的時候區分民間和政府,區分表象,原因,動機。


二戰前日本海軍的噸位和艦隊戰力是和黴菌相當的,美國當然不希望有人跑出來和他平分太平洋,當時甚至和日本簽訂過一個雙方噸位比和主力艦的比例(10:6.5貌似)。

日本打贏了面積資源都能和美國差不多的中國,美國就要面對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肯定不會讓日本這樣做的,維持日本戰爭狀態持續消耗是最呵護自己利益的事,而且中日戰爭時期美國在資助重慶政府同時還在賣石油和廢鋼鐵給日本。

日本完全是照著美國安排的路線行進的,對美作戰完全是因為美英荷控制西南太平洋資源並停止供應日本,日本不得不南下尋求歐美殖民區的資源的原因。日本開戰前石油儲備只有2年的用量。

以上相關內容我是參考《山本五十六傳》等相關書籍整理得出。書籍搜索: 山本五十六

這和明朝斷絕和西北游牧民族邊關貿易一個道理,你不讓我買,我特么就動手搶,老子總不能等死啊。只是美國的biubiubiu生產能力太強了,比明朝的三眼土炮強太多了。

最後一點,至於國內民眾的情緒的引導?拍幾張中國戰區的照片就可以了。
比如下面這張:

或者這張:

12月18日中午再次修改。


對於利益論這樣無法證偽的東西沒什麼好說的。

————————————
我贊成高票回答。
其次,利益論者的可怕實例:
沒事召開座談會紀念一下飛虎隊什麼的。舉行個紀念儀式什麼的。
然後飛虎隊公墓就各種

屍骨曝野

墓碑拿去修水庫。多麼高大上的實用主義。

利益論者的行為和實際永遠都是利益。


無論如何,當然,飛虎隊也是因為在華有利益才不遠萬里來到這裡戰鬥。

我說哎呦喂,無論因為什麼,人家特么為了我們而戰鬥,骨頭都埋在這了,你們就不能修修墳么?臭不要臉呀,恬不知恥呀!


所以說,不同世界觀的群體無法討論問題,因為世界是不同的。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除非這滴水是因利益而來。擦!


說來說去無非就是想證明

你們當初幫我,是因為幫我對你們有利,所以你們這群小人,我是不會感謝你們的!


看其他答案中多為站隊,其實問題本身挺好答,一句話,國家利益使然,國家戰略使然。下面是對這句話的解釋。
關於美國為什麼在二戰中幫助中國,這其實牽涉到一個很大的話題,跟當時全球波譎雲詭的局勢、美蘇英法德日的激烈博弈都有很深的牽扯。
本篇文章分為以下三個部分:1.二戰的大背景。2.列強在二戰之前和二戰前期的博弈。3.中國在二戰中的價值所在。

一.二戰前的國際形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傳統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英國和法國開始相對衰落,且英法還在相互提防,德國作為戰敗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但實力尚存,日本雖為戰勝國卻因試圖挑戰既得利益而遭到打壓,蘇聯因奉行社會主義被國際孤立,美國作為一戰贏家卻仍然因畏懼貿然介入歐亞大陸所要擔的巨大風險而轉回孤立主義。舊有的國際秩序已經開始解體,但是新的國際秩序尚未建立,整個世界政治的運行處於空擋滑行狀態。
從更宏觀的角度說,一戰到二戰這段時間不僅是舊有的英法殖民體系向美蘇霸權體系的過渡期,更是全球從海權時代向海陸複合型霸權過渡的時期。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隨著鐵路、公路、汽車、坦克等相繼登上歷史舞台,陸地上的各種資源戰略價值日益重要,陸權開始迅速復興,並對海權國家構成威脅。
傳統的海權國家英國陸權不彰、缺乏資源稟賦的先天不足逐漸暴露出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的對耗中被打出原形。英國面對陸權復興的挑戰,唯一的勝算就是繼續平日里玩得很溜的「均勢」政策,但是玩這一套的代價也在越來越高。英國為了對抗新興陸權勢力--德國、蘇聯等,拉上了昔日的歐陸霸主法國。法國傳統上是一個陸權國家,但是由於其國家統一較早,進入資本主義工業社會較早,在全球殖民擴張中佔得先機,成為傳統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但隨著法國坐吃山空,其綜合國力逐漸被德國、蘇聯等新興國家超越。在維護既得利益方面,法國與英國有著共同利益。
英國還需要面對一個國家,那就是昔日被自己端過首都的國家--美國。美國東西皆大洋、南北無強國的地緣格局使得美國成為了二戰列強中安全和發展環境最好的國家。美國海軍實力強大,陸地資源又豐富,這種海陸複合型霸權國家的實力足以讓所有人側目。不過此時美國想扛起整個亞歐大陸事務的擔子仍然力有未逮,於是其仍然奉行建國初期就定下的孤立主義,在悶聲發大財中。
真正要跳的是德國、蘇聯和日本。獨立自主實力強,卻被現有國際秩序所壓制,這種情況下不跳是不太可能的。日本一直在太平洋地區受到美國和西方傳統列強的壓制,為了擴展本國空間和資源,他的目標必然是瞄準中國。日本如果想擴張,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先佔據中國的土地和資源,把自己發展成一個海陸複合型強權,然後再衝破西方給自己編織的牢籠,最終和其他列強平起平坐。1920年代,德國的惡性通脹、魯爾區被佔領事件使得德國也強烈渴望擺脫這一套國際秩序。但是德國處在法國和蘇聯之間,海上還有個英國,地緣政治環境很險惡,跳不好會更慘。不過好消息是,二戰前對德國來說,蘇聯恰恰也是對這一套國際秩序強烈不滿的一方,「同是天涯淪落人」。1920年代,蘇聯和德國進行了很多秘密合作,德國支援蘇聯的工業,蘇聯開放領土讓德軍進行軍事訓練(擺脫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蘇聯的算盤打得也很好,首先自己強軍以避免外部威脅,外交上一方面聯合德國等國反對凡爾賽體系,另一方面積極輸出革命培植親蘇政權,力圖打破國際封鎖。
一戰後雖然德國戰敗,蘇聯被封鎖,但是地緣上看有利於兩國的因素卻增多了:原來統一的中歐強權奧匈帝國解體,使得東歐地區產生了一大群小國。德、蘇兩國無論是誰,想向東中歐地區擴張都比一戰前要容易多了。

二.二戰之前和二戰前期的列強博弈
空擋滑行中的國際秩序迎面撞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老司機的車要翻了。日本軍部開始暴走,德國、義大利法西斯上台了。
1.英法在二戰前採取的對策
英法此時的策略是:要這回再剛可真是剛不起了,即使打贏了自己的國際既得利益也是鐵定保不住了。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倒不如利用這一機會,讓幾個新興強國之間相互剛,我們坐收漁利,豈不美哉?哎,德國,你的詩和遠方在東邊的蘇聯;日本,你的詩和遠方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與此同時,法國構築了馬奇諾防線,英國也在遠東開始將新加坡要塞化。一個是希望把德國的禍水引向蘇聯,一個是希望把日本的禍水引向美國。法國由於其在二戰中的糟糕表現導致馬奇諾防線成了個笑柄,但是如果我們不開上帝視角的話這個決策從國家戰略上說並無可指責之處。一戰中法國元氣大傷,很大原因就在於其東北部工業區成為了德法交戰的主戰場,打成了一片殘垣斷壁。構築馬奇諾防線,保護法國東北工業區,而法國的西部則是山脈和默茲河構成的天險,法國人認為德軍從這裡進攻就是找死。但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用過時的軍事理論指導下的國防是會要自己命的東西。後來陸權強國德國開掛,使用了閃電戰戰術一舉拿下了法國。英國在新加坡也一樣,用過時的軍事思維進行消極防守,最後被日軍快速攻佔。
回到正題上,正因為英法的這種考量,當時中國的東北被日軍佔領後,英國法國天天大罵日本呼籲相關各國(尤其呼籲美國出手,美國:呵呵)維持公道,自己卻在加速建設新加坡要塞,決不出一兵一卒幫助中國。德國合併奧地利、侵略蘇台德時,英法也就放任自流,希望能收到禍水東引之效。英法當時出於制衡目的,也解除了對蘇聯的封鎖,把蘇聯請進了國聯。
2.德國和蘇聯在二戰前採取的對策
當時最擔心德國的擴張的就是蘇聯了。雖然20年代兩國相互合作,但那也是抱團取暖。如今德國強權崛起,德蘇之間的意識形態敵視、對蘇聯資源的覬覦導致蘇聯必然成為其標靶。斯大林與英法就制止德國進一步行動的問題進行過談判,奈何英法沒有誠意。失望的斯大林開始「禍水西引」,蘇聯的策略是:與納粹德國秘密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首先是寄希望於德國與英法對耗,給蘇聯以時間準備。在更好的情況下,蘇聯甚至可以與德國結盟,共享亞歐大陸島的陸權,一致對抗既得利益者英法,以期瓜分日不落帝國和法蘭西帝國的遺產。畢竟在巨大的戰略利益面前,意識形態的作用還是要退居次席。德國與義大利在阿爾卑斯還有領土爭端,但在利益面前不也聯合起來了。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1940年秘密訪問柏林時,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就曾提出過:英國乙烷,咱們兩個瓜分一下吧。這個後面再提。
法西斯上台後,德國是率先開始跳的國家,它的策略就是利用雙方陣營都希望把自己引向對方因而實行綏靖政策的戰略機遇期,以及東中歐地區有利於自己的地緣態勢,把東歐小國一一收入囊中。蘇聯提防德國建立了西方防線,英法提防德國增加了邊境兵力,但都沒有出兵。直到德國到了波蘭,英國此前由於對波蘭有安全承諾,不得已對德宣了戰。但1939年只是「靜坐戰」,英法只是口頭宣戰,還是沒有出兵。
3.美國和日本在二戰前採取的對策、蘇聯的遠東策略
早在1937年,中國就開始被日本全面侵略。日本被英法排擠而主動退出國聯,發動全面侵華,英法按既定策略--不管。日本是最早開始跳的國家,但是其戰略是列強當中幾乎最糟糕的,國家大計在一定程度上被一幫軍部的冒險家所綁架,儘管如此,此時日本的策略仍然是清晰的:盡量避免與西方列強翻臉,全力進軍並試圖佔領中國(當然,下克上經常搞大新聞的軍部試圖向西伯利亞暴走來著,但被暴揍)。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中國問題在國際上牽涉的利益範圍非常廣,以至於日本試圖佔領中國大部就必然與西方列強發生衝突。
美國當時也拒絕給予中國實際幫助,雖然在譴責日本上也不遺餘力。美國在二戰前的策略,就是「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固守美洲以待天下大變。美國「東西皆大洋,南北無強國」的地緣格局保證了這一戰略的可行性,而且能讓美國自由轉圈於國際之中,但這個戰略也是有風險的。二戰前的國際局勢瞬息萬變,衝突熱戰此起彼伏,敵人轉身就變朋友,美國面臨兩個較大風險:1.日本憑藉工業化後形成的實力碾壓完全可能佔據中國,進而發展為太平洋上的又一個海陸複合型強權,這對美國來說簡直是個噩夢;2.(就當時情況而言)蘇德聯手的可能性不容小視,一旦兩國聯手形成以英法為目標、共享亞歐大陸霸權的聯盟,美國可真就是「固守」美洲了--想出去都出不去了,徹底被亞歐大陸島邊緣化。因而美國也在時刻關注亞歐大陸的局勢變化,與英法德蘇日中等事件相關方都進行了接觸。
還得是蘇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蘇聯是唯一一個實質援助中國的國家,有大量的武器援助甚至直接派飛行員來華參戰。但是,蘇聯同時也與日本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援助中國可不是做慈善,他的目的很簡單:穩住日本,穩住蘇聯的東方,避免蘇聯有限的資源用於兩線博弈甚至兩線戰爭。一句話,用中國的血肉築成蘇聯新的長城。另一方面,蘇聯其實也是希望日本能和美國正面杠上的,到時候蘇聯就會成為在遠東中相對超然的唯一一支強權,雙方都有求於他,蘇聯勢力在遠東地區的擴展就會較為順利了。這一點可以參見斯大林多次呼籲美國援華。
4.二戰前期的德國和日本的戰略
德國知道自己已經是國際各國眼中的「禍水」了,但是這一類似於今天「流氓國家」標籤的東西當時卻成了德國的法寶。希特勒利用英法和蘇聯陣營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各個擊破。攻擊波蘭時,希特勒百般暗示自己沒有意願和能力攻擊西歐,讓英法誤以為其對蘇聯的威脅大於對自己的威脅,按既定策略打起了「靜坐戰」;另一方面卻又穩住了蘇聯,蘇聯按照既定策略和德國聯手共同瓜分波蘭。這樣一來德國向東用兵穩住了西方,向西用兵自然也穩住了東方。1940年,顛覆時刻到來了。德國憑藉強大的國力軍力用閃電戰橫掃西歐,法國被全部佔領,成為列強博弈中第一個出局的玩家,整個世界為之震動。大洗牌開始了,其餘列強開始慌忙調整自己的策略。
回頭說當時的遠東。此時的日本與中國打成了持久戰,日本貧乏的資源限制了其進一步軍事行動,美英鬼畜的態度也開始逐漸變硬。此時歐洲戰場的變化使得日本軍部的樂觀主義精神開始抬頭,搭德國的順風車進佔東南亞,奪取英法荷殖民地、獲得戰略物資從而進一步以戰養戰的思想形成了。南進派代表上了台,他們面對的最大阻力是--美國。
5.二戰前期的英國戰略
轉回歐洲,法國完蛋了,英國此時發現自己要和一個佔據了工業化的歐洲大陸大部分的德意志第三帝國作戰。議和,還是繼續(當時看來)毫無希望的戰爭?希特勒對英國並無惡感,也希望英國和自己議和,穩住自己的西方。但是,英國人推出的丘吉爾政府選擇了堅決抵抗的戰略,原因:1.如果接受了德國提出的議和條件,英國從此就成為了歐洲大陸邊緣的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自己以後就仰仗歐洲大陸上的這個陸權怪獸的鼻息。這是英國絕對不能接受的。2.蘇聯和德國此時還是准聯盟狀態,遠東還有日本虎視眈眈,如果英國停止抵抗,日不落帝國的龐大家產很可能成為各路中等強國案板上的肉,若是各國群起瓜分其帝國遺產甚至為了爭奪其遺產形成了聯盟,英國是死無葬身之地。因此,活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血路。
諷刺的一幕出現了,一直想讓別人陷入戰爭泥潭的英法成為了二戰第一批躺槍者。選擇了戰爭到底,英國開始了二戰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在苦撐的同時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美國,還有蘇聯的身上了。
6.二戰前期的蘇聯戰略
法國完蛋了,蘇聯方面也是十分震驚,斯大林對此就很惱火。法國的遺產幾乎被英國(英國佔據了部分法國殖民地,以避免被納粹德國所利用,話說回來這更多的是自保)、德國和日本(1940年日本開始向印度支那派兵)瓜分,英國岌岌可危卻抵抗頑強。基於針對英法而與德國結盟的願景越來越黯淡,隨著德國的擴張兩國的結構性矛盾逐漸升高,蘇聯需要拋棄幻想了。
蘇聯知道希特勒要來針對自己,因而有兩種應對方案:第一,先發制人打擊德國,但是這樣做有兩個問題:1.蘇聯經過斯大林的大清洗之後,軍隊戰鬥力下降嚴重,這一點在蘇芬戰爭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幾十萬蘇聯大軍進攻北歐小國芬蘭,卻指揮無方、傷亡慘重,這也給了希特勒侵略蘇聯以極大信心。2.蘇聯此時先跳出來,也失去了在國際上施展騰挪和與其他列強進一步討價要價的空間,且要面對剛剛大勝而歸、士氣高漲的精銳德軍,得不償失。 蘇聯就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加強邊境防禦,威懾德軍,同時也與德軍繼續保持表面上的合作關係,靜觀其變。但是,蘇聯的重大失誤就出來了:蘇聯的邊境防禦體系可以說也是用了過時的軍事思維,在德軍閃電戰面前損失慘重,這是後話。這一點和英法的毛病一樣。失誤二,就是斯大林的誤判,他認為德軍在攻下英國前不會進攻自己。
希特勒對英國發動了海獅行動,力圖打垮英帝國,但遭到了英國的頑強反擊。在德國對英作戰時,蘇聯的莫洛托夫外長名為鞏固友誼、實為探口風的訪問開始了。柏林當時正在被英國轟炸,里賓特洛甫引莫洛托夫進入地下作戰室,說「我們不如來劃分一下吧......英國,它已經完了。「莫洛托夫則回復說:」英國完了?那誰在轟炸我們呢?「此時,由於英國的頑強抵抗,兩國形成瓜分英國的聯盟已經完全是個幻想了。對英國作戰失利時,希特勒決定掉頭向東。德國的如意算盤是:英國雖然獲勝但也被大大削弱,此時乘機東進用閃電戰快速解決蘇聯,也是一線作戰。等打下了蘇聯更可以斷絕英國的念想。於是,希特勒大放煙霧,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方面讓蘇聯外長相信自己不打下英國不會東進,堅定了蘇聯高層的錯誤判斷;另一方面調兵遣將,準備對蘇致命一擊。
1941年6月22日,又一個顛覆性時刻到來了:德國對蘇聯發動了閃電戰。蘇聯猝不及防,原先靜以待變的蘇聯在一夜之間被推到了戰爭的最前沿,面對德軍最精銳的兵力。短短几個月內,百萬蘇聯紅軍被一掃而空,牌局的又一次大變化到來了。

其他內容日後再更


為了美國的利益。但是也絕不能因為這樣,就說美國幫中國就是偽善的。蘇聯幫中國難道就是真善?


我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是因為答案中沒有關於戰爭傷亡的假設,但是這是影響美國後期援華的重要根據,
首先需要引述一段文字,

  • 羅斯福
  •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 你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美國幫助中國的赤裸裸的現實,為了不讓自己免受日軍強大陸軍的壓力,有人就有疑問了,美國如此先進的國家,二戰會害怕日本陸軍,答案是肯定的,一個時代的聲音應該放到一個一代的背景下去考慮。

接下來引述百度百科關於沖繩島的戰役統計。

戰役以日軍失敗告終。日軍死亡66000人,被俘7455人,17000受傷。島上居民死亡約14萬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被擊沉16艘、擊傷4艘。美軍傷亡7萬餘人(12513人死亡,38916人受傷,33093人非戰鬥受傷),損失飛機763架,損失坦克372輛,艦艇被擊沉36艘,擊傷368艘。這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損失最重也是最後一次戰役。美軍佔領沖繩島後,打開了日本的門戶,達到了為進攻日本本土建立戰略基地的目的。

  • 僅僅是太平洋戰爭的一個縮影,為了奪取被日軍佔領的戰略要地,即使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還是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美國人可以容忍財產方面的大損失,但是無法容忍人員上的大傷亡,在美國人的眼裡,生命的價值遠遠高於財產。
  • 因為前面奪島戰爭所付出的慘重代價以及日本抵抗決心的強烈,美國不得已在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來加速戰爭的結束,而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日本陸軍給美國軍人帶來的傷亡。

  • 舉一些數據,二戰 日本投降時,在華日本軍人約為100多萬(不包括被蘇聯消滅的一百多萬軍人),試想如果把這些軍人調到塞班島,調到沖繩島,調到硫磺島,美國人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打敗日本。
  • 試想如果沒有援助中國,中國一旦戰敗,美國人將承受難以想像的壓力,戰爭的天平又會向哪一方傾斜?
  • 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事細講起來過於複雜,簡單的脈絡是:
1. 晚晴時代,日本是西方列強特別是英國扶持起來的代理人用來遏制中俄, 到一戰前日本一直本分的做好一條看門狗;
2. 一戰期間金本位國家一群黃金聖鬥士互發雅典娜之驚嘆然後一地雞毛,是高富帥的悲劇,窮屌絲的春天,美國變身最強高富帥 。 英國無暇顧及東亞,日本野心膨脹,希望拜託走狗地位,擴大在華利益,真正形成世界舞台的棋手而非棋子, 因此與英美的利益發生了衝突。 這期間國民黨政府也是功在千秋,發行法幣綁定英美,同時考法幣收兌了日本在華實銀投資,也促使日本不得不發動對華戰爭。
3. 77事變之後,一直到41年中日都沒宣戰, 就是都希望掛靠在英美陣營,39年汪精衛投敵是觸動了美國的逆鱗,之前美日默契無論戰和都只能以重慶政府為唯一交涉對象,以保證美國的利益(特別是法幣), 日本支持汪精衛另立中央,如果日本戰勝,美國在華的金融利益將被釜底抽薪。 之後日本再想進英美陣營,已經是一廂情願。
4. 為什麼蔣介石及不少國民黨將領都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因為他們有「國際視野」, 抗日勝利是等來的,而不是打來的。
5. 抗戰期間,日軍用佔領區法幣去香港中資銀行兌換外匯, 蔣政府為了維持貨幣信用,能夠在戰爭中積累抗戰物資,都兌現了,馬上頂不住的時候美國出手,用美元信用支撐了法幣信用。 國民黨政府也利用美元對法幣官方匯價和黑市價差大吃美國豆腐,令美國極為不滿,未抗戰後美國停止對蔣政府的援助埋下伏筆。 宋美齡再去刷這張信用卡臉也提不出錢了


美國幫助中國的原因只有兩個:一、日本過於強大,破壞了亞洲的權力制衡。二、. 日本軍隊太過強悍。美軍在菲律賓、太平洋和瓜達卡納爾島的經歷使馬歇爾、麥克阿瑟等美軍將領認識到,要戰勝日本,必須要借重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重新訓練武裝中國軍隊)。即利用中國人去拼去流血(美國人才會少流)。此後,美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華援助(實際上持續的時間非常短,且由於緬甸被占通過空運進行的援助成本高昂,數量有限)。而且,隨著原子彈研製的成功、塞班島等基地的攻佔,中國實際上日益失去戰略價值。但即便如此,老蔣還是在英國質疑並反對、斯大林強烈反對的背景下為中國贏得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個牌坊---沒有這個牌坊的話,二戰後的中國歷史和某些非洲部落沒有本質區別,這個國家的命運會幾百倍的更為悲慘。


20世紀初期美國國力開始迅猛上升,開始打算進軍世界舞台。

但是世界大多數地方都被歐洲列強瓜分了。

美國很寂寞,沒有小弟的老大怎麼能叫老大呢。

這個時候好在還有個中國在這半死不活的撐著,沒有完全被歐洲控制。

於是2個國家有點心心相惜,情不自禁的感覺。

准小弟後來有難了,老大幫你出出頭,還怕以後小弟不死心塌地的跟你?

可惜後來中國這個小弟跟了蘇聯,由朦朧的愛轉恨的感覺大家可以體會吧。

這個在美國也是個挺有名的話題,叫 why we lost China?


沒什麼可說的,感謝孫中山先生為我們奠定的基礎,感謝宋美齡女士上下求索!
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感情,並不是簡單的政治目的,很多人來到中國後就慢慢喜歡上了中國人。
其實不光美國人,還有德國人、法國人。最初他們可能是由於殖民的原因來到了這片土地,但是中國人強大同化能力使得很多殖民者的後代開始認同自身是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不光美國人,其實德國人也曾經幫我們抗日,還有法國人。
當年真正對我們有強烈政治目的的幫忙者是蘇聯人,是跟我們講條件的,還有英國人也是。
所以我們才留下了一堆政治難題。
蔣先生如果不被斯大林矇騙,我們的國家也許是另一個樣子。世界也許是另一個樣子!


如果沒有中國軍民牽制住大批日本有生力量,你能想像日本如何擴張它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嘛?菲律賓將在什麼時候落入日本人之手?珍珠港事件又該是那一天爆發?美國軍事準備是否得當?
美國援助當時的中國,我並不排除美國民間的善良,但此等國家大事,並不只是單純一個民主就可以解釋一切。


簡單說幾點
1.美國政府當時的政策是先歐後亞
2.美國需要中國拖住日本的大部分兵力
3.美國不希望日本得到中國的各種資源
4.斯大林不會幫助美國,因為當時蘇聯和日本關係很曖昧


羅斯福曾經說過:

日本幾千萬蝗蟲就如此厲害,如果日本人戰勝中國,組織起幾億蝗蟲撲向世界,世界無法抗拒。


其他的自己思考吧。

美國總統裡面我最討厭羅斯福和杜魯門,他們兩個把中國人說的不是東西。


推薦閱讀:

美國退出後,中國為何不趁機經營阿富汗?有什麼現實困難嗎?
如何看待美媒文章《伊朗逐漸走向「新帝國」》?
伊核問題的解決會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帶來什麼影響?為何主要國家都在積極推動伊核問題順利解決?
如何評價蘇式公有制與計劃經濟?蘇聯為什麼要全盤公有制?
為什麼蘇聯能在經濟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成為世界的一極?

TAG:地緣政治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