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怎樣進行利潤操作的?


根據做審計的經驗,隨便聊幾句

先說一下利潤操作,利潤操作根據其目的和嚴重程度可以大致分成幾類:
1. 大量造假,原本很爛的公司包裝成一個很漂亮的公司。
2. 為了達到某些硬性要求,比如面臨連續虧損退市時,操作利潤以滿足硬性要求,一般幅度不一定大,但是影響是質的區別。
3. 為了達到某些軟性要求,比如達到投資者/市場預期,維持股價等,一般都是小幅度操作。
4. 為滿足公司內部預期(或者老闆的預期),一般操作幅度跟前一種差不多
5. 這個純屬搞笑,但真的存在。有些公司老闆就是喜歡吉利數字,或者就是想要某一個數,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
這裡,第1種基本上就是無中生有,瘋狂造假。2、3、4很多是通過預先計劃或者打擦邊球來實現,當然也有實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直接造假的。最後一種,很多時候就是搞笑。

無中生有,瘋狂造假的手段太多了,只要膽子夠大,怎麼來都行。當然大部分時候都是下場很難看。

小幅度調整一般有兩種方向,稍微有點頭腦的CFO都知道,直接虛增利潤的風險是非常高的,而且外部各種審計都盯著虛增利潤的風險,這些都是審計重點,所以除非是實在走投無路了,不然很少有公司會直接虛增。敢直接虛增的,可以歸到無中生有瘋狂造假一類了。

既然不直接虛增,一般情況下的做法就是在利潤稍好一點的年度藏利潤。這個現象我個人覺得目前國內很普遍,一方面可以延遲交稅時間,另一方面可以為未來年景差的時候提供一些「彈藥」。
(插一句,這個如果是準則允許範圍之外或者擦邊球就是有問題的,但事實上一些準則出於穩定市場的目的也會考慮利用這種方法,比如巴塞爾三裡面關於逆周期預期損失的做法,在經濟好的時候多提減值準備,等經濟不好的時候有個緩衝,目的是為了維持金融系統穩定)

從利潤操作的時間點上,也有事先和事後兩種。
事先:一般上市公司在年末沒結賬之前都會對全年有一個預測,早的從三季度報表出來就有預測了,晚點的12月肯定也會做這個預測。如果預測出來利潤好,那最後一個季度/月就會放緩一些,如果預測出來利潤不好,那最後一個季度/月就會下死命令去提高業績。同時,一些接近尾聲的經濟事項會有意識的安排一下時間。比如一項資產處置正在做,預計會有一定利潤產生,那如果預測出來利潤好,那這項資產處置就可以慢點做,等過完年再正式交割什麼的,如果預測出來利潤不好,那必須抓緊時間趕緊把這事兒做了。這種事先處理的方法一般很少打擦邊球或者觸及紅線。

事後:等年末結賬之後才發現利潤不是預期想要的,那就是得事後補救了。這時候擦邊球的方法一般都是從有會計估計的方面(比如減值準備)以及可以選擇會計政策的新業務兩個重點去考慮。多提減值作為儲備是很常見的做法。有可以選會計政策的事項一般也都會儘力往符合整體利益的方向去說,比如我記得黑莓上一財年就是有一項可轉債的會計處理選用了一種能大額增加利潤的處理方法,從而扭虧為盈。

在沒有會計估計或者會計政策可選的情況下,也來不及在最後幾個月達到預期目標的話,還有一種手段就是隱藏/暴露一些金額不那麼大的問題。大部分公司里總會或多或少有一些會計處理上的問題的,單項來看可能影響都很小,但是多找幾個就能積少成多。這個做法一般會用在小幅調整上面。當然,一般來說用暴露問題的方法會比較安全。利潤好的年份發現會導致利潤增加的問題就先藏著不說,等利潤不夠的時候再主動和審計師交代,審計師絕大部分情況會讓你改過來的。而以前年度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施壓不調整以前年度,另一方面,即使調整了,也很少有人會去關心的。

恩,最後說說審計師的責任。其實審計師很多時候知道風險在哪兒,也儘力去做工作了,但是從看得到的東西里找錯是件相對簡單的事情,而找出看不見的被藏起來的問題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審計中相對比較容易證明一個財務數據的存在性和準確性,但是要確信是否完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有很多時候,在執行了應該執行的工作之後,還是有可能發現不了一些被藏起來的問題的。

======補充一句======
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是:舞弊是利潤操作的一種途徑,但有些時候利潤操作並不一定是舞弊。


以下觀點受馬靖昊老師啟發。 @王子

要明白利潤操作,首先要理解利潤是如何來的。
會計學的基本公式:

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

這個公式是一個時點公式,即表達的是一個存量的概念。此公式可以轉化為:

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 + 收入-費用

因為利潤 = 收入-費用,所以

利潤 = 收入-費用 =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其中,利潤、收入、費用為期間數,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為時點數。
假定資產負債表時刻為T,那資產、負債的時刻為T,所有者權益不包含當期新增未分配利潤,可以把其時刻看作T。利潤、收入、費用為T-1到T期間的發生數,利潤即當期新增未分配利潤。

回到問題,要進行利潤操作,必然會轉化為對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操作,進而實現對收入和費用的操作。

理解以下幾個結論可能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利潤操作:

  1. 借貸記賬法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收入-費用 =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與利潤相關的幾種變動(以增加利潤為例)為:(1)收入增加,資產增加/負債減少/所有者權益減少。(2)費用減少,資產減少/負債增加/所有者權益增加。
  2. 由1可知,會計各要素是聯動的,而不是單向的影響關係。
  3. 對上市公司而言,操作資產比操作負債更簡單。因為操作負債得與債權人商量,而操作資產是單邊行為,與自己商量就行
  4. 資產與費用的關係:極端地講,費用就是瞬間的資產,資產就是長期的費用,所有資產最終都會通過折舊、攤銷、減值以及處置等方式走進利潤表。
  5. 如果資產存在「水分」,那利潤就存在「水分」。資產中的「水分」就是應該費用化,進到利潤表中去的東西。按照規定,「水分」肯定是要擠乾淨的,因此,就有了八項資產減值準備,但如何擠,用多大的力,會計師就全看企業管理層的意思了。

一些具體的實例:

  1. 上市公司的利潤可以來自資產負債表的三方以及表外:資產 (通過銷售或處置)→利潤;負債 (通過撒賴少還錢的債務重組)→利潤;所有者權益(暫記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的賬麵價值波動的資產,銷售或處置時產生的 「投資收益」) →利潤。如果還是虧損,這就逼得政府披掛上陣,從表外直接注入,拿錢進行補貼了。
  2. 一個利潤操作的例子:某上市公司為保牌,前一年度利用「洗大澡」手段,對一些長期收不回賬款計提 27億元壞賬準備,使該年利潤大幅減少。到第二年度又將上年計提的壞賬準備轉回了 15.8億元,一舉扭虧為盈,實現了「保牌」目的。
  3. 上市公司如果虛增利潤,必然同時也會虛增資產。這些虛增的資產最終是要被「消化」掉的,我們要是看到上市公司計提巨額的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實際上大多數情況是上市公司在「消化」虛增利潤而形成的不實資產,將資產中的「水分」再擠干。
  4. 關註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和存貨。如果一個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和存貨激增,其利潤肯定也是激增的,它的利潤就是存在「水分」的利潤。
  5. 其他應收款,在某些上市公司,它就是一隻「垃圾桶」,往往用來陷藏潛虧。其他應付款,它是某些公司的「聚寶盆」,往往用於陷瞞利潤。
  6. 在建工程在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就需轉入固定資產,而不應以工程竣工驗收為標準來確定,在建工程遲遲不轉入固定資產,一定是公司有隱情。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公司有時候要故意壓低利潤?都是為了以後業績的集中爆發么?
您所認為的最好的公司報銷體驗是怎樣的?
怎樣讓財務實習更有意義?
金融行業都有什麼樣的崗位?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都是什麼樣子?是否真的像電影《華爾街》裡面那麼呼風喚雨,風光無限的呢?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是什麼意思?關聯方又是什麼意思?

TAG:上市公司 | 財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