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訓詁學專著中有關於訓詁術語的介紹?


郭在貽《訓詁學》


訓詁的術語

(一)釋義的術語:曰、為、謂之、謂、貌、猶、之言、之為言。

曰、為、謂之:謂之+(被釋詞)這幾個詞不僅用來釋義,而且用以區分同義詞或近

義詞間的細微差別。

謂 :(被釋詞)+謂用以說明這個詞專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謂一般

用在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的情況下。(如:美人謂懷王也)

貌 :被釋詞往往是表示某種性質或某種狀態的形容詞。

猶 :釋者與被釋者往往是同義詞或近義詞的關係。

之言、之為言 :聲訓,處釋義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有時是同音的關係,有時是雙

聲或疊韻的關係。

(二)擬音的術語:讀如,讀若。用來注音。

(三)改字的術語:讀為,讀曰。這兩個術語是用來表示聲誤和字誤的。

(四)正誤的術語:當作,當為。這兩個術語是用來表示聲誤和字誤的。

(五)其他術語:

互文見義:謂上下兩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兩部分參互見義,互相補充。(主人下馬客在船,

主客同時下馬上船)

析言渾言:析言又稱對文、對言,渾言又稱通言、統言,散言,散文。訓詁中用這兩個術語

來說明近義詞的痛別。所謂析言,是指近義詞同中有異而強調其異的一面。所謂

渾言,是指著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計較其中細微的差別。

讀破 :讀破又稱破字或易字。

其一是指用本字來改讀古書中的假借字。

其二是指改變一個字原來的讀音以表示意義的轉變。

反訓 :用反義詞來解釋詞義。

遞訓 :幾個字輾轉相訓,意義相同,謂之遞訓。(如《莊子 齊物論》:庸也者,用也;用也 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一些較簡單的如「讀為」「當為」「讀曰」等 一般訓詁學的書都會有介紹 大同小異 手邊只有齊佩榮的《訓詁學概論》講得很細 總結了40條 周大璞 《訓詁學要略》常用術語節 總結有18條 基本夠用(《訓詁學初稿》基本大同小異)
古代訓詁術語有些不太統一 閱讀《說文》《爾雅》《方言》這樣的專著 最好之前專門了解下凡例 有時不必專門去找 序言或者很多注文都會發凡起例 注文沒有書前沒有 可以找找 《爾雅釋例》 《說文釋例》這類的書 一般是清儒寫成的 寫得很細 如果只是想大致了解下 不知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我只看過 劉秋葉《中國字典史略》對很多訓詁書 都會作一些凡例的介紹 按書編排 一一細述 很方便參考


詁者故也 訓者順也 看黃季剛的書


推薦閱讀:

從語文的角度怎麼評價《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
古代人看文言文需不需要像如今人們一樣要反覆揣測其意才能理解?
古代數學著作中「太」「少」「強」「弱」之類辭彙具體指的數值是多少?
如何理解「天下之患……則恐至於不可救」這句話?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學文言文比學英語簡單?

TAG:文言文 | 訓詁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