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製造業這麼厲害?

很多日本製造基本上代表著精品。日本製造業如此發達有什麼歷史淵源嗎?還是民族性格使然?


1. 我比較同意一點就是日本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其實已經過去了,現如今日本製造業產品「品質過剩」已經成為了削弱其競爭力的弊端。
譬如說一個熱水壺,可能按照現代生活的節奏,五六年用過後就產品更新換代淘汰掉了,但是日本製造的品質太好,結果淘汰了可惜,還不如品質略低,但價格低廉的東西來得划算,所以包括日本的消費者也更傾向於選擇後者。在彩電洗衣機等家電領域,日本製造業在中端低端已經難以匹敵中國製造業已經是既定事實。
品質過剩原先是日本製造業崛起的開端,現在又成了其衰亡的原因,這也和新興市場的開拓和必然發生的技術轉移分不開。

  • 新興市場的開拓是指購買力低下的市場,譬如以前和目前大部分的中國市場,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得起日本製造業生產出來的產品,退而求其次,給本國製造業的發展帶來機遇。
  • 技術轉移是說技術和工業是會發生轉移的,製造業的歷史是「歐美→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沿海→中國內陸和東南亞」這樣子發展的,因為當一個國家製造業繁榮時必然帶動工資上漲,然後陷入了比較劣勢,產業就轉移到了有比較優勢的國家。

所以,其實日本製造業無論怎麼厲害,還是無法適應時代和市場的變遷,走向了衰落。作為學這個倒霉專業的學生,我還是蠻傷心的。


2. 但是日本製造業確實是十分厲害。
日本二戰後學習美國的生產管理方式,但是做了自己的創新

  • 品質管理方面:把美國的精英主義品質管理改造成了大眾主義質量管理也就是從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變成了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強調了全員參加。推廣了ZD運動,也就是零缺陷運動。歸功於美國的Deming和石川馨。然後著名的大野耐一創立了豐田生產模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也就是精益生產方式,要點就是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合理規劃減少時間人力和材料浪費,對產品品質實施徹底的管理。
  • 組織創新方面:
    • 形成了主力銀行和交叉持股的金融體制,銀行與企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與英美的stock-holder不同,日本是stake-holder,這樣給日本企業創造出極端穩定的環境,只要一心一意拓展市場份額,推出新產品就好了,不需要為了投資收益率進行裁員。企業與企業之間也注重長期交易,日語中有個詞語叫「下請け」,就是大工廠把生產製造轉包給小工廠,這種轉包關係十分穩固。
    • 企業內部也注重bottom-up,就是注重「現場」工人的知識和經驗,充分發揮他們個人的能力,注重培養現場工人的技術水平。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對比美國的福特生產模式可以發現,福特主要是靠高度的標準化,是對物的管理,但是日本的製造業更多的是靠對人的管理實現的。

我覺得日本製造業的關鍵還是靠上述列舉的制度的變革,是這些制度塑造了戰後的日本社會風氣,即「在一個穩定的生產條件下兢兢業業生產優良品質的產品」,然後是這種風氣塑造了日本人的嚴謹刻板的品格,是這些人在企業、或製造業第一線,改變並塑造了日本製造業的性格。
這些制度建設是發生在二戰後的,雖然新鮮了點,也算是「歷史淵源」吧。


3. 我覺得這並不是因為日本人天生就很勤勉,就有某種認真的民族性格。相反在很多明治時期的在日外國人的記敘中,說日本人懶散,無紀律的記錄大量存在。民族性格是個捉摸不定的東西,但是可以被制度所改變。
如果一個制度是尊重每個人,追求社會穩定,並提倡在生產上一絲不苟,就很少有人會去偷工減料,會做出曇花一現用了就扔,且粗陋難用的產品。
相反如果一個制度推崇弱肉強食,追求不擇手段地發財賺錢,就會有人無視社會基本道德,不斷刷新下限。一言蔽之,不是我們的製造業行不行的問題,而是要不要好的制度的問題。

我同意@漢青的說法就是,要說有歷史淵源的話可能可以追溯到日本的「職人」傳統。不過在現代日本的語境下可能制度的問題更突出一點。


ps: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日本製造業,可以看以下幾本書
大野耐一《豐田生產方式》
藤本隆宏《能力構築競爭》


和日本人的傳統文化及性格有關。其實性格不是很確切,但我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辭彙,或者可以叫國民性?

日本因為自古資源不豐富,且古代長期困於孤島,對外交流十分有限,技術和知識的外來輸入這一塊,幾乎完全依賴於朝鮮和中國大陸,因此一直以來他們對資源及技術都十分重視,所以在日本古代,任何匠人的地位都高於一般人,很多匠人的社會地位甚至要比普通官吏高,還有不少匠人會被授予貴族身份。這個傳統不斷發展和繼承下來的結果,就是他們習慣於對任何工藝和技術都追求極致,務求最到精無可精。

最後的結果,就是任何產品都非常細膩精到。


nb的點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整個管理體系和它所基於的日本文化。

管理體系。在製造中,做到無餘量採購和加工,消除了二次加工,大大縮短了裝配時間。(這當然增加了犯錯成本,後面會解釋)精密控制,比如安全係數(=1時產品正好能承受計算的應力,壽命等其他屬性),通常會定的比較小,大大節約了材料成本等等;對擔當的細緻劃分,各環節的責任劃分到個人和小組,造成了明確的任責制度。以及嚴謹的態度(只有德國人能與之媲美),完善的法律條款。

文化。印象最深的是那種不得犯錯的文化(這完全是基於日本人的內斂,個人認為)職員一旦出錯,其責任將會相當巨大,所以處處小心謹慎。(當然生活壓力也隨之增長)明確的前輩制度,企業中先入社的員工,師兄的威望不容隨意挑戰。這樣森嚴的等級(潛規則)都被日本人執行得如此極致,更不用說寫出來的明確規則了。

參看: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B0%E7%94%B0%E6%A8%A1%E5%BC%8F
豐田模式


歸根到底就是認真兩字
日本人的認真是無法想像的,或許可以說是執著甚至是執念了,看過一個新聞說幾個日本駕車在澳洲開車,導航儀出了錯誤,將他們引向了海灘,而那幾個日本依舊相信導航儀,直到車身被淹沒過半還不肯回頭。。。。
當時看到這新聞,很多人在笑,我卻莫名的毛骨悚然:這樣一個與我們一直都不和睦的可怕的民族就在我們身邊……
當然這是文化上的,幾乎人人都知道豐田生產模式很牛逼,大家都去研究,早研究透了,為什麼不能移植到別的國家,例如美國?另外,日本企業的6西格瑪與6S都搞的很好,而別的國家企業幾乎都學不來,這些日本產生的技術離開了日本的土壤就無法生存了。
相對比我們國家,舉個小例子就好,一般自行車鏈條的齒輪,日本產的鏈條壞了,幾乎可以肯定是齒面點蝕或者齒面磨損,問題不大,而國產就是齒面膠合活裂紋了。。。。
還有,滑鼠、充電器等上面的螺絲,國產的質量一般不怎麼樣,你可以拿螺絲刀擰下螺絲看看,一般螺絲直接磨掉了,取不出來,我們國家這些是一次消費品,修不了……
在機械加工領域,其實有些小的方面我們是可以做的好的,例如螺絲之類的,高樓大廈總要平地之後才能起的。當然,這裡面有經濟方面的因素,我不懂,沒考慮進去。
我挺悲觀的,製造業是國之根本,搞機械(雖然我不是)的都知道我們與日本差距多大(尤其看到日本的機器人,令人絕望……),某些人還趾高氣揚的要和日本打,拿什麼打?
以上。


這個說起來那就太多了,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完的。建議你去看下《官僚們的夏天》這部日劇,從官僚層面看看日本政府對製造業的保護。也可以讀讀一些著名日企的成長史,如新日鐵、日立、佳能等等。還有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和製造業成長相關的東西太多了


日本傳統的匠人精神使然。德國也是如此。


常說的民族對一個產業的發展遠沒有上面說的多,關鍵在於這個行業的情況,重型機械製造行業的廠商和客戶,基本上都是國企,民企現在處於起步階段。國企的產權不清、政府干預極大的影響了管理者的熱情。產權不清:一手將效益平平甚至瀕臨倒閉的國企扭虧為盈輝煌發展的例子太多了,但最終的結果卻有太多的不如意,他們的貢獻和回報遠不成比例。政府干預:極大的限制了國企管理的靈活性。生產廠商爛泥扶不上牆,客戶用關係搞能有大回報,產品質量的提升可想而知。
改革開放這段時間,國家先發展輕工業,重工業改革不夠。當純粹的市場的效果更強的時候,自然會激發出更重視產品質量的企業,改進管理方面也會加速發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自然有企業形成成熟的好的管理體系。在好的管理體系之下,人們受到激勵或懲罰,之前的習慣自然會改變。哪有什麼民族性格的,如果有,影響也是微乎其微。同樣一幫人,在管理嚴明的企業和管理鬆散的企業,表現差距也會非常大。另外,現在已經產生一些發展很不錯的企業,華為(不要給我提中興)、吉利、長城(不要給我提奇瑞)、海爾、美的、soho等。另外,你能說互聯網的民族性格比製造業的民族性格好在哪裡嗎,這個市場幾乎沒有國企涉足,發展的多好。

那些精益生產什麼的,你都知道,那些天天混跡製造業的人能不知道,想學,即使不能青出於藍,但成功的企業那麼多,差不太多總可以吧。三星的產品質量比日系的產品質量低嗎,原來韓國、台灣產品不也是便宜貨嗎,這是發展的通常階段,只不過我國受到國企的影響,曲折了一些,不過我相信,現在的趨勢已經好不錯了,只是時間問題


我覺得是窮則思變


一個在日企待過一些年的觀察和體會。
1.認真、仔細,一定程度上是我們眼中的呆板成就的日本製造業。
2.前期的規劃做得好,包括設備的投入以及運作的流程相對比我們想得更全面。
3.經驗的積累和精進做得好,看他們做的一些標準、規範以及資料就不難看出。


日本製造業發達不能僅僅歸因於某一方面的某一具體原因,引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依託的是其國內國際的大環境,日本發達的製造業是與其文化教育、國內外政治局勢、法律制度以及製造業技術基礎等各方面息息相關的。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治制度的進步
首先從歷史方面說,自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大規模的效仿西方發達政治制度以及引進先進的生產力為其以後的製造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大批企業以及技術專業性人才是保持日本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其次日本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為經濟的發展給與了強有力的保障。
從二戰之後,日本的和平憲法使得日本專注於其經濟發展,所以加之日本民族認真勤奮的精神使得日本製造業進入戰後迅速發展階段,日本完全的市場經濟將製造業始終保持在一個平穩高速的發展水平,日本的商業流通領域使得日本第二產業迅速擴張以至於迅速走出國門佔領世界市場。其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配合使得其製造業在流通領域的成本大幅降低,因而催生了日本製造業的廉價優質,
於此同時日本國內經濟政策不當使得其經濟進入衰落期,但是前期積累的人才技術知識是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
同時日本抓住了信息化的大潮大力發展電子產業也是其搭乘國際潮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製造業發展本來就不是一兩個原因就可以概括的,因此上述理由必定有很大的不完整性,諸多不足還望見諒。


正好學過這個問題,三點:
終身僱傭制
年工序列制
場內工會制


豐田是日本乃至世界知名的製造企業,它的成功源於它的精益生產。

http://www.ixiangwen.com/share/28

享問——中國製造業問答社區 帶你解密「精益「:

在中國,從「精益」概念的正式引入至今也大概有了近20餘年的時間,不過,如果從精益的實質出發,運用精益理念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在歐美及日本,可追溯的歷史則更為久遠。雖然如此,大多數的公司在多年推行精益的過程中卻難以長期維繫,並不斷將精益推向深淵。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未能充分理解精益的本質,誤將精益複雜化。本文從四個方面嘗試解密「精益」,以幫助大家釐清對精益的認識。

精益的悠久歷史

精益的歷史其實遠早於豐田生產系統(TPS)。

數據統計顯示,通過精益,有2%的公司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24%的公司有了顯著的改善,而另外的74%的公司則進展很小甚至沒有進展。人們對「精益」到底能有什麼樣的認知,與大多數公司實際能達成的結果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一定程度上會帶來大家對於豐田生產系統的誤解。一開始,大家通常會認為豐田生產系統是一整套的工具,包括自働化、看板、節拍、快速換模等,而且其中大部分的名詞都是一些全新的術語。對於這種認知的誤差,最大的原因並非在於無法對豐田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在於只是看到的冰山的一角。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有1/8左右,而真正支撐這1/8的,是冰山在水面下的7/8,諸如豐田喜一郎提出的流動製造(Flow Production)原理,大野耐一及TWI項目中提出的同步化以及結構化、簡單化、穩定化原理。

現在,業界關於豐田的著作不下數百部,但大部分流行的書籍都是來自於之前沒有任何製造經驗的學術機構,我稱這種現象為「業界考古」。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的「考古學家」們所觀察的是一個成熟的系統(注意:認識到豐田生產系統是一個「系統」相當重要),但你在觀察一個成熟的系統時,你所看到的是最終的結果,而非豐田的系統,於是我們所學到的也只會是豐田的工具,是豐田生產系統成熟後的狀態,而不是豐田如何建立TPS的過程。

豐田生產系統的歷史大概可以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計算,而對於豐田生產系統的研究則始於大約20世紀80年代,彼時豐田生產系統已經進入成熟期。真正了解豐田生產系統,重要的是了解豐田生產系統從20世紀50 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這段時間內豐田生產系統產生並成熟過程中所遵循的「思路及流程的S曲線」,即:產生新的想法或流程→實踐→改進(關於豐田的神話即產生於這一過程)→功能最大化→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成熟期。

豐田公司將他們所有的工具稱為「對策」。比如看板是一種被動措施,它是驅動訂單或者物料生產的本地規則,它限制了過量生產,但同時也必須建立一定量的庫存;它解決了通常的生產機制無法觸發需求波動反應的問題;又比如準時制供貨則兼有被動措施和主動措施的作用,它用於限制庫存的水平,當需要返工時,它可以降低庫存的連帶成本,減少風險等。所有這些措施都是一些臨時的解決方案,直到驅動這些臨時措施需求的根本原因被消除。這些工具並非起點,也不是大家開發自身系統以達成目標狀態的方法······


日本人做事有個把自己框起來,在一個小領域內鑽營的習慣,俗稱工匠精神。
日本人難以容忍失敗,因此做事力求各方面盡量考慮周到,不留漏洞和把柄,是一種避禍思維。
日本人對他人錯誤的忍耐限度不高,雖然可能當面不會說出來。上下級之間就很直白了,各種當眾罵。
因此日本人做事,會盡量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但這不是一種雷鋒精神,而是為了避免引發他人不滿而使自己承擔責任(接觸多了會發現日本人喜歡集體決定多於個人決定)。這種風格優缺點都有,優點就是日本人把工作或產品交付他人時,對方覺得簡直完美,缺點也很明顯,過於耗費精力時間在次要的細枝末節,抬高無謂的成本。
至於製造業厲不厲害,我覺得幾十年平穩發展的國家,不僅限於日本,製造業都很厲害,那麼多年造下來了,都有獨門積累,比浪費時間在殺人整人的某國當然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索尼手機好不好,大家都說大法好,讓他賣999干不幹,虧了臣妾做不到啊。


在日本快10年了,自認為對日本比較了解。

日本的製造業為何這麼厲害?
我的理解是 為對方著想的民族性。
其實說起來也很長,只是簡單的說說。
那就從製造者和消費者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

日本的一般製造者,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最終目的。
客戶當然需要高質量的消費品,這就讓製造者理所當然的去提高商品的品質。

而日本的消費者也有很明顯的特點----相對價格來說,更重視質量。同樣的低價手機,例如華為的手機,在日本的銷量一直比較低。就是因為質量還是有差距。
日本有一種說法, 買便宜貨是浪費錢。

為顧客所想的製造商
接受高質量高價格的顧客
這兩條都滿足後,就造就了製造高質量商品的環境。

話說回來,第一點還是要為對方著想,為顧客著想。
而我國的製造業,首先是為自己著想,追求利潤。
甚至有人認為高質量只會減少消費量,賣不出去東西, 完全是利己主義。


資源、環境、歷史造就的民族性格,極富工匠文化的個性,精益求精的態度,當然不斷吸納現代科學理性精神是其國家產品品質不斷提升


什麼工匠謹慎之類的只適合日本、德國那種小國。你看過有人吹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印度這些人口土地大國工匠精神?如果美國製造航母每個零件都斤斤計較,100年能造出一艘航母不?


想想吧,人家明治維新前屁民連姓都沒有,我們可是幾千年文明了,幾十年後人家經營偽滿幾十年,蘇軍攻進東北的時候都嚇呆了,要沒有拆走和破壞,估計現在還是我國的工業重心。


說到底還是人家做得比較踏實,深扎某個行業當中,推薦可以看下《微公司,我第一》,可以體會下日本人創業的心理


生產質量好,耐久度高,壽命長的東西到底對廠商來說有利還是無利?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般是有利的。
對於廠商來說的話,質量太好新東西就不容易賣出去了。
在一個崗位上做的太好,老闆都不想讓你升職了。
怎麼辦?


現在不管多好的製造業都面臨著,淘汰的問題

在技術逐漸成熟之後
Linux和windows會逐漸沒有區別
唯一的區別是價格
時代在變,你知道便宜和貴分別意味著什麼。

日本製造的愛樂普電池 在我的長期使用中已經成為了品質的代名詞。然而和國產的電池差距也越拉越小
時代在改變,製造業也漸漸拉不開差距。

松下電器的質量相當過硬。好多年前的相機今天還在用。然而我已經用iPhone了
時代在變,夕陽產業做的再好也沒什麼用


推薦閱讀:

中國有公司或機構實力能與日本六大財團媲美的嗎?
如何看待日本三菱材料旗下線圈產品數據造假多年?
改革開放以來,有多少國家下血本在中國進行「工業神話」宣傳?日本,德國工藝真的是名過於實嗎?
小米為什麼要做小米MIX概念機?什麼叫做概念機?
為什麼工業設備都是沒有用單片機控制的?

TAG:日本 | 工業 | 製造業 | 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