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國閃擊戰的一些不專業的疑問?

關於德國閃擊戰術的一些不專業的疑問

德國的閃擊戰是利用大規模坦克集群,在短時間內集中突破防線,然後無休止的前進割裂敵人防線使敵人無法有效的組織起新的防線,然後其他部隊配合裝甲集群掃蕩敵人。(可能不是很專業的說法)
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我如果能在事先知道你裝甲集群的進攻方向,在此處部署多道防線,在你突破一道防線迅速向前推進的同時,後面的防線準備好托住你的裝甲集群,未被突破的防線迅速集中兵力奪取你先前所突破的陣地,切斷你的補給,那整個裝甲集群不是要因為缺少補給而必須停止前進了?那是不是就算不攻自破了。

畫了一張很不專業的圖(紅色為裝甲集群進攻方向、黑色為防守部隊的反擊方向)
如果這樣的話。你的其他部隊來不及跟上你的裝甲部隊會不會被切斷後路,導致被包圍?

還是說裝甲集群會在取得優勢陣地或者重要戰略地點之後會等待其他部隊?


首先讚美一下題主的靈魂畫風。

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有一定的戰術直覺,雖然不專業,但是基本對路,比那種「德軍為什麼不把88炮一字排開對付T-34海」的問題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下面就說一下吧,可能有點長

首先,閃電戰並不是一個官方稱謂,也不指代某種特定的戰術,而是後來的研究者對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採取的突然襲擊進行的一個不規範的事後描述,是事後總結的馬後炮。所以有些話題諸如「閃電戰厲害還是大縱深厲害」、「閃電戰和大縱深的區別」、「淺論閃電戰和大縱深理論的異同」等大多都是瞎想腦補,連戰略、戰役、戰術都沒分清楚,憑感覺自以為是自說自話。

德軍用閃電戰(雖然不規範,但姑且用吧)在戰爭初期能取得許多勝利,並不是德軍的戰術多麼神、德軍的武器多麼先進,而是德國抓住了動員時間差進行了秘密動員不宣而戰,以及在軍事學術應用上佔有一定的先發優勢。

進入工業時代以後,戰爭不再是國王腦袋一熱,為了出口氣、為了掠奪一塊地,對鄰國國王下個戰書,然後募集一幫騎士、農民,由幾個將領帶頭打幾場會戰,最後分個輸贏,簽一份合約蓋個章。工業時代的戰爭是國家實力的綜合對抗,是總體戰。為了應對工業時代的戰爭,國家就需要進行總動員,比如軍隊停止複員、軍人停止休假立即歸隊、徵召預備役、擴編軍隊;把工業轉化為生產武器裝備彈藥燃料軍需品;更改公路鐵路運輸計劃,優先向邊境線運輸部隊和軍需品……這些都需要時間。在二戰以前的一戰和更早的普法戰爭時期,宣戰和動員是雙方公開同時進行的:談判談崩、互相發最後通牒、宣戰、開始動員,加上當時軍事科技的限制,軍隊以徒步步兵為主,戰略機動依靠鐵路(一戰時候有公路)、戰役戰術層面機動幾乎全靠11路和畜力,所以戰爭的節奏必然是很緩慢的——先邊境部隊交火,然後雙方主力慢騰騰上來,戰爭規模擴大;戰場模式也是線型的——打著打著雙方都推到了各自力量的頂點,形成了一道相對穩定的戰線。

而二戰爆發前的德國對總體戰、總動員的認識算比較透徹,他們認為,如果搶在敵國動員之前先行發動戰爭,搶在敵國進行動員之前讓敵國失去動員能力,那麼戰爭就勝利了。換句話說,敵人還沒動員,軍隊還在休假,預備役軍人還在家,戰備物資沒有發放,鐵路公路還在執行和平時期的運輸計劃,工廠還沒轉入戰時生產,就先被摧毀、被遏制、被打亂、被佔領了,那麼敵國就失去了動員的機會,不戰而敗。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要進行秘密動員,進行戰略欺騙,掩蓋發動戰爭的跡象,讓敵國還以為談判能慢慢扯皮下去,戰爭還打不起來。

但是戰略欺騙形成的「我方已經做好戰爭準備」VS「對方尚未做好戰爭準備」只是一個機會,一個獲得勝利的可能,要轉化成現實的勝利還需要通過具體的軍事手段,這就需要創新的軍事學術,讓軍隊比過去更快地突破敵人防線,有更強大的機動性,能大大加快戰爭的節奏讓對方跟不上節奏。在這一點上,英國也好、法國也好、德國也好、蘇聯也好,在兩次大戰之間的間戰時期都有一定的探索,但是都非常粗糙,形不成理論(無論是富勒,還是圖哈切夫斯基,都只是一些零碎的腦洞設想,離理論還差老遠),更沒有真正實踐。德國只不過是先行一步,在戰爭初期先行嘗試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因為對手的懵逼一下子獲得了巨大戰果。這種戰果不但嚇壞了同盟國,也嚇壞了德國人自己,所以在1940年法國戰役中,出現了裝甲部隊前鋒在少壯派指揮官帶領下狂飆,如入無人之境,德國總參謀部卻嚇得一再命令停止進攻不許冒進的事情。因為德國自己也沒有為新時代的戰術做好準備。我國軍迷眼裡的閃電戰,一般指的是戰術層面,就是德軍在戰爭初期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突破分割對手,快速插向縱深,將對手分割、包圍,摧毀對方抵抗的行動,想必題主說的如何抵抗閃擊戰,也指的是如何抵抗這種戰術。

所以扯完了背景,回到題主的設想上。題主的設想的確是對路的,但是需要幾個條件:

1、正面防禦地帶的抵抗必須是有縱深的,堅決的。單線式的防線,幾次衝擊就垮了,敵突破集群還沒受到多少損失就突破正面防禦長驅直入,堵都堵不住,那當然說啥都沒用。所以防禦地帶必須有梯次、有縱深,層層抵抗消耗。即使防線局部被突破,突破口兩翼的防禦部隊也要死死釘住,阻止突破口進一步擴大,為後續的反衝擊爭取機會。

2、防禦地帶必須充分考慮抵抗坦克衝擊,要建立反坦克支撐點和反坦克地域。好多人認為反坦克炮就是平均分配在線形的步兵陣地里,每隔幾米放一門,其實不是,這樣放置反坦克炮只能射擊敵坦克正面,正好是最厚的裝甲,而且火力不夠集中,敵人坦克面對的反坦克火力就是正面那幾門,非常稀疏。真正有效的反坦克防線應當將反坦克火炮以連、營為單位組成相對獨立的陣地,每門炮挖掘2-3個射擊陣地,在連、營反坦克陣地之間形成「火袋」,集中火力射擊坦克暴露的側翼。

以下截圖來自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庫爾斯克戰役那一集

截圖中能看到,每門反坦克炮都有2-3個射擊陣地,既可以朝正面射擊,也可以把火炮推到左邊或者右邊,射擊繞過支撐點的坦克側翼。

每個反坦克支撐點除了反坦克炮,還有約一個步兵連,在炮陣地四周挖掘戰壕和火力點,負責殺傷攔截步兵,掩護反坦克炮。在反坦克支撐點前,構築由地雷、反坦克壕和鐵絲網組成的防坦克、防步兵障礙。單獨的沒有火力掩護的障礙物是無用的,而有步兵火力、反坦克火力掩護的障礙物就是有用的,能夠減慢敵人衝擊分隊的衝擊速度,迫使其停下來破障,就為機槍、反坦克火炮射擊提供了機會。

每一個反坦克支撐點都是有環形火力,能夠獨立抵抗的,而不是線性的,只能朝前射擊的。(抗日神劇中挖一條戰壕,大家一字排開趴在裡面突突突朝前打的情節害人不淺。)

兩個反坦克支撐點之間,留下600-800米的「通道」,其實是火袋,引誘敵人朝這裡沖。

敵人突破兵力進攻時,用壓制炮兵打亂其戰鬥隊形,殺傷壓制步兵,讓敵步兵和坦克脫節。如果敵人坦克真的繞過反坦克支撐點,就衝進了兩個、甚至更多支撐點之間的火袋,遭到來自側翼的射擊,而且是多方向射擊。如果敵衝擊分隊回過神來,調轉衝擊隊形朝著其中一個支撐點衝擊,那麼薄弱的後裝甲就暴露給背後的支撐點,又遭到火力痛擊。

3、要有強大的預備隊進行反衝擊

題主說的從德軍負責突破的裝甲集團兩翼夾擊,關門打狗,在防禦戰中就是用預備隊來完成的。預備隊是機動性很強的坦克裝甲部隊,在防禦作戰中先在主防禦地帶後面待機,待敵人層層突破主防禦地帶,兵力大量消耗,脫離後勤,已經失去優勢的時候就從側翼對敵突破集團進行突擊,同時主防禦地帶上其餘部隊繼續抵抗,阻止突破口被擴大,阻止敵人援軍增援,最後消滅突入的敵軍。所以防禦作戰不是趴在戰壕里打槍,蹲在炮位上開炮,而是防禦地帶抵抗和預備隊反突擊互相配合的行動。德迷們吹得神乎其神的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反敗為勝,就是哈爾科夫依靠手裡的裝甲預備隊,對長途進攻已經到達力所能及頂點的蘇軍進行了成功的反突擊,取得了戰場勝利。

但是預備隊堵口子反衝擊也是有條件的,首先要判斷對敵人進攻的方向。其次,預備隊必須足夠強大,有足夠的機動性,能夠迅速趕到敵人突破的口子處進行反衝擊。曼不群在1943年2-3月的哈爾科夫贏了一次,於是自吹自擂,在自己的回憶錄《都是別人的錯》里把這次勝利吹成反擊蘇軍百試百靈的萬能法寶,似乎只要照他的辦法做,德軍就能打贏東線。其實曼施坦因的勝利是有條件的,一是蘇軍進攻方向清楚;二是1943年初的蘇軍還不成熟,對進攻的組織還很粗糙,進攻兵力還很有限,技術兵器的質量和數量都不如德軍(蘇軍進攻矛頭的坦克軍里,還有大量T-60、T-70簡易坦克),而且連日戰鬥消耗很大;三是德軍反擊的預備隊足夠強大。忽略這些條件談論「機動防禦」多麼那就是耍流氓。時間快進到1943年下半年和1944年初的烏克蘭,曼施坦因的「誘敵深入、側翼反突擊」一次都沒成功過,相反還在切爾卡瑟被包了餃子。無他,此消彼長,蘇軍也在進步,蘇軍反擊的兵力、反擊的組織水平大大提高,曼不群再牛逼,9個塞子能堵10個孔,現在只有7個塞子要堵12個孔,無論如何神操都無濟於事。

二戰初期的波蘭、法國,一來在軍事學術上落後,總參謀部還是以一戰的線型交戰思考問題,防禦作戰也沒有充分考慮反坦克作戰,面對德軍的裝甲部隊突襲一下子束手無策,從前線到後方都出現了混亂和崩潰。二來,總動員是對國家經濟實力的透支,二戰爆發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摧垮了西歐國家的經濟,不逼到絕路上都不敢總動員,害怕摧毀國內經濟釀成大規模騷亂,雖然誰都知道戰爭迫近,但是各國都抱著能拖就拖、能混就混的態度,不惜犧牲小國、犧牲盟友來拖延時間。1936年3月,德國違反《凡爾賽和約》佔領萊茵非軍事區,法國狂怒,但是說起要採取實際行動就要動員,法國就縮了——法國經濟已經一塌糊塗了,動員不起。三來,法國、波蘭國土面積有限,戰略縱深有限,一開戰就迅速戰敗,失去了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機會。反倒是蘇聯國土遼闊,血厚,雖然一開始被打懵逼了,但是回過神來以後有機會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剛才說的建立縱深梯次防禦、建立抗坦克衝擊的反坦克支撐點反坦克地域、建立由坦克部隊組成的預備隊進行反衝擊,這都是從戰爭實踐中學來的。到1945年的春醒戰役,德國人卯足了勁進行突擊,結果連蘇軍戰術防禦地幅都沒完全突破,後迅速被蘇軍的反擊淹沒,這就是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勝利成果。

所以德國的裝甲部隊戰術是一種科學,不是德棍腦子裡的神話。科學就意味著有實踐的路徑、方法,也有克服的手段,而且科學還意味著這種戰術和對抗它的戰術都會互相學習此消彼長。

不知道題主是否滿意這回答?

————————————————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彩雲的機械整備間

微信公眾號以圖文科普為主,你的關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其實最基本的戰術是這樣的:

首先是列陣,然後是接觸,接著尋找弱點,最後抓住弱點、全軍突擊。要點是以我之整,攻敵之亂。

德國發現,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列陣呢?於是他們直接進行了第三步和第四步:首先偵查敵情,然後在敵軍組織起來之前,摁死他們。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日本式的居合斬,走的是偷襲的路子。

蘇聯發現,既然勝利的關鍵是突破,那麼我們將第四步的全軍出擊弄得「量大從優」,那不就乾死所有敵人了呢?於是他們搞出了大縱深戰術。蘇聯比德國人強的地方在於,德國只考慮到了起手的優勢,並且只吃這一點紅利,走上了邪路;蘇聯知道正戰才是正經事,所以極力做好充足準備。

這樣的戰術其實很常見。底比斯在步兵方陣時代也玩過這樣的戰術。伊巴密濃達觀察到方陣步兵有右傾的傾向,於是將自己的左翼加強,希臘方陣一般是12列厚度,在留克特拉戰役中,伊巴密濃達將自己的方陣左翼加強到了喪心病狂的50列(此前他搞過25列方陣)。面對勝利突破的底比斯,喪失陣型並且喪失兵力的斯巴達當場就跪了。蒙古軍早先也玩過這樣的戰術。首先派兵衝擊敵陣,尋找敵軍弱點,找到以後,主力就逮著敵人的弱點往死里沖。

為什麼敵人不能合攏戰線反擊呢?因為其他方向的敵軍從獲得消息到運動過來需要時間,特別是,他們需要擺脫自己的當面之敵,而敵軍指揮部無法確定自己手中有多少可以機動的兵力。等他們知道了,突擊一方已經繼續打下去了。特別是在現代大規模戰役中,由於陣線已經被突破,敵軍後方兵站和補給線直接就面臨著重兵集團的打擊,所以,這個時候首先出現的問題是敵軍喪失補給,無法反擊。

被突破軍的反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突擊一方成縱隊突破,縱隊的側面就相當於一個大橫隊,而被突破方原本是橫隊,相對突破方反而變成了縱隊。假設被突破方是三列橫隊,這時就相當於三列縱隊,前端接觸面就是三個作戰單位,而如果突破方是十排縱隊,這時接觸面就相當於十個作戰單位,結局就是被突破方以優勢兵力,卻以少敵眾。

時間差,德軍和蘇軍打得都是時間差。當然,時間差都來自於組織度。


最基本的錯誤,你邊上的防禦的陣地基本上是守不住的,因為德軍不是一條線衝到底,打開一個缺口就會向兩翼防線的身後擴展,也就是說的,被突破的防線兩翼是腹背受敵的


所以你大概知道德軍非裝甲部隊是多麼苦逼了吧……


裝甲部隊取得突破後一般會有摩托化步兵或者步兵跟進,而且裝甲部隊一般要等到側翼有一定縱深時再開始合圍。


但沒發知道裝甲部隊的主攻方向,所以沒辦法確定防禦陣地的位置。庫爾斯克戰役證明題主的構想的合理性,但並不適用於對閃電戰。之前那位答主說的很完善了,說到閃電戰的前提是突然性還有提到反坦克陣地的構築。
但我認為閃電戰的精髓是空軍,強大的空軍保證了前進的時候的掩護和偵查,讓一些反坦克陣地無法發揮他的功效。還有就是在裝甲部隊之後也有步兵師的跟隨來鞏固一下戰果。


知曉我的意圖
不要以為現實中知道對面將領作戰意圖都像是電視中那麼容易,間諜想混入高層是很難的。能混入高層並讓你接觸到最高計劃更是難上加難。
那麼在基層部隊等命令下發怎麼樣?
不好意思,突擊目標這種命令只有等到作戰最後一刻才會下發,更別提只給指揮官下發。等你知道了黃花菜都涼了。
也就別指望給自己人報信讓他們準備了。

你的防守
就算你交了狗屎運明白了我的作戰意圖。
並提前做好了防守準備。
也沒卵用。
因為我是攻擊方。
因為我是裝甲部隊。
戰場的主動權在我。
你一個防守的一旦確定重點防守區域是沒法自由機動的。
(當然你要是進化到能拖著整個防線跑當我沒說)
我可以。
我大可以繞一點路找個更薄弱的地方攻擊。
更別提我還有偵察機偵察兵這樣的偵查手段。
你在哪防禦我又不是不可能知道。
一旦你的防線被鑿穿。
你的重點防禦區士兵被包圍的幾率遠比我大。

你的反擊
首先,我突破了之後並不是直直往後插。
我還會分兵向你的防線兩邊擴張。
給後續部隊的前進掃除障礙。
所以你指望讓我前後脫節是沒意義的。
啥?來個迂迴襲擊我無防備的後路?
這個倒是可以有。
不過我相信你跑的路一定比我跑的多。
也就意味著你被發現的幾率比我高得多。
更別提你既然是不準備和我剛正面。
你的迂迴兵力的戰鬥力肯定是不如我裝甲部隊的。
能不能打得過我的後備兵力還不一定。

古往今來防守方襲擊進攻方側翼導致進攻方進攻失敗的例子不是沒有。
但都得有經年累月的防守設施構建和秘密長久的反擊兵力集結才能做到。
缺了前者,你的防線被人輕易鑿穿,反擊也沒意義了。
缺了後者,你根本不可能集結有效的反擊力量。

防守者想給裝甲部隊造成麻煩,難能登天啊。


印象里蘇德都玩過幾次這樣的反突擊。

倒是挺想知道冷戰時期準備硬抗蘇軍機械化突擊的北約那幾個軍的詳細戰役部署和作戰方案的(旅團級的部署,和營、連級的操典),只可惜基本找不到


你兵力充裕、有機動預備隊當然可以這麼搞,但是你兵力充裕,又有機動力量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去進攻呢?


其實,對手是知道進攻方向的。但是手裡不可能有幾十倍於對手的兵力去如此布置防線。戰術地域內的指揮和後勤階段就是主攻目標,戰役地域內各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也是補給基地交通樞紐(很多都是一起或就近)也是目標方向。根據前線的地形地貌,開闊地無依託,無沼澤地等,參謀們是能拿出幾個方案的。可是手裡就這點兵力,放一起才能起作用,分散擺都不打不過,這時候你咋辦呢?龜縮起來,要點防禦,可是被包圍後咋辦?更高層面的統帥部都沒有預備隊來救你。所以蘇軍41、42輸得那麼慘。


灣灣在組織防禦時非常強調「逆襲」這個概念,總結起來就四句話:阻止尖端、鞏固肩部、封鎖底部、打擊腰部。和題主的思路蠻一致的,具體實施起來就是當敵軍突破第一道防線時,以兵力正面抗擊,阻止敵繼續向縱深突入,突破口兩側要穩住,防止敵擴大突破口,爾後以縱深的炮兵打擊敵後續梯隊,阻止敵預備隊加入戰鬥,最後利用自身的預備隊從側翼打擊進攻之敵。
戰術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打仗不只要看決策力,還要看執行力,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去執行你的決策,任何脫離實際能力的決策都是紙上談兵。
要完成這樣的攻勢防禦行動,至少要達到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是要有堅定的戰鬥意志和戰鬥決心,從指揮官到戰士都要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不然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形成奔潰,不但第一道防線守不住,逃兵還會衝垮縱深防線;
第二是指揮官要沉著冷靜,有較強的指揮能力。敵人突破第一線後如何調集兵力固守,如何運用火力打擊敵人,預備隊何時前出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指揮官的指揮藝術。
第三是要有良好的協同。一線抗擊分隊和縱深抗擊分隊之間要有協同,抗擊分隊和預備隊之間要有協同,步兵分隊和炮兵分隊之間要有協同,還包括敵人裝甲車突進來了工兵臨機布雷設障,和工兵的協同等等。
當然,這一切的基礎是作為防禦一方你必須有相當的實力,不然在絕對力量(武器裝備存在代差)面前,再好的戰術也是要被碾壓的。


但是機械化部隊的特點就是機動速度快,戰略轉移快,瞄準弱點突擊


軍盲來答一個。以下提供本書的一些部分,希望能幫題主。

具體戰例引用了曼不群的哈爾科夫

接下來介紹了一些進攻性作戰的具體事項

後面不贅述了,總的來說大概是這樣
1 對於軍隊中的從低級到高級指揮官來說,不論進攻還是防守其實都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任何有訓練的戰術和戰略行為都會包含其目的性,所以一支或大貨小軍隊到底在戰爭的一次軍事行動中預計的目標是什麼樣的,突破到哪個位置會到達後勤補給的極限,遭受什麼樣的損失就不能再繼續進攻了,都是雙方指揮官必須面對的問題,而這類問題是隨著戰場變化而變化著答案,而軍隊中上下不一的意見往往會導致激烈的爭吵和意見不一(換句話說題主可以去研究一下具體戰例而不僅僅憑空分析,那樣更有意義。),比如40年的法國境內,古德里安和克萊斯特在法國戰役里就一直爭吵

克萊斯特作為裝甲集群的指揮官,和底下作為僅一個軍(第19裝甲軍)的軍長看問題是不同的,克萊斯特和整個A集團軍群指揮官倫德斯泰特看問題又是不同的,在一戰塹壕戰扛過槍的國家元首希獨睾和這些軍人看法又是不同的,克萊斯特和古德里安兩人同屬於A集團軍群,但是是上下級關係

克萊斯特:大哥你慢著點都是戰爭迷霧啊不能亂A啊,我可就這點裝甲部隊啊,法國人組織裝甲部隊反突擊怎麼辦,後勤跟不上了怎麼辦(後來也的確跟不上了只不過沒出事而已)
古德里安:F2,A,相信我沒錯
克萊斯特:mmp
最高統帥部:mmp
元首:mmp

結果古德里安對了,一戰成名,但是誰又敢說時萬一後勤更早崩潰會怎麼樣呢?英國人要是投入更多的空軍打跑了戈胖拿回制空權呢?法國人要是成功反突擊了呢?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決斷。所以史書上有不少喜劇,但是大部分的都是悲劇。

2任何戰鬥的發起者都會有特定的目標,沒有目標的戰鬥那是農民起義,所以到底怎麼打,要結合戰場實際,後勤,天氣,地形,制空權,敵我力量等等等諸多要素對比下的一個綜合性的結論,德軍指揮官是人,法軍指揮官也是人,有人猜對了,就會有人猜錯,但是沒出結果前,沒人知道會怎麼樣,但是正因為大家都是人,所以會相互揣測,相互算計,沒有人特別愚笨,只是很多時候陷入了自己認為的主觀判斷中不接受其他的想法罷了。

戰犯衛立煌跟校長曾經有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呼?話說的沒錯,只是他比林總少算了不少罷了

所以,對於類似題主的問題發生在真實的戰場上的時候,指揮官之間的意見經常不一樣,很多時候也沒有人知道怎麼做會更好,憑著經驗和主觀的判斷,結合片面的戰場信息想要打贏二戰時候的對稱戰爭,很不容易了的。

很多時候只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按某種方法去做了,成了或是敗了。

多結合實際例子,多看看實際操作就知道你現在考慮的問題其實不難回答了——望題主能接受來自另一個軍盲的勸告


閃擊戰主要是對付一戰那種淺縱深築壘地域,還有就像你說的,你猜到對方主攻方向,你都猜到了那就隨便你玩了,跟閃不閃擊沒啥關係。要知道布置防線是需要時間的,等你布置好了,閃擊戰的精髓就是去打你沒布置好防線的弱點,人家傻啊,看見坑往裡跳?


題主,你畫的大概德軍擅長的裝甲部隊鉗形攻勢。


題主,你的回答是德軍的慣用戰術彈性防禦,彈性防禦用來掐斷那些莽攻的敵人的根部然後夾擊敵人是一個很好地辦法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們其實引用一些戰列分析一下便可分析出來。

首先,引用庫爾斯克會戰來說明結論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為首先閃電戰嚴格來說在41年以古德里安為首的數位將領被撤職後就宣告破產了。而42年的夏季攻勢里,德軍裝甲部隊進攻多多少少是有些閃電戰的元素在裡面,保盧斯,克萊斯特等人也打出了不錯的戰績,然而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後,德軍行動就和閃電戰掛不上溝了。
其次,庫爾斯克會戰是在蘇軍兵力兵器上掌握絕對優勢,擁有對於德國人來說用不完的預備隊,以及縱深達幾十里的防線,再加上蘇軍開戰前對德軍進攻計划了如指掌(中央方面軍甚至搶先在德國人進行首輪炮火準備之前就先行轟擊德軍兵力集結點,給德軍造成很大損失)。庫爾斯克對於蘇軍來說就像是等著敵人硬啃防線,而最後自己只需要將預備隊投入進行反擊即可。在這樣的情況下,普羅霍羅夫卡的戰鬥仍然是以蘇軍極大的兵力兵器優勢開始而以德軍較小的傷亡結束。可以說,對於研究閃電戰的破法,庫爾斯克完全說不上是一個恰當的例子。

研究閃電戰的特點還需從之前的例子出發。在開戰前就知曉德軍閃擊戰進攻方向和時機並進行反擊的例子很少見,但是當德軍達成突破後蘇軍仍然組織起預備隊反擊的例子卻很多。比如烏曼戰役期間的布羅迪坦克會戰,蘇軍以4個機械化軍近3000輛坦克(其中老式坦克佔2000輛以上,並裝備有一定數量的t34)對德軍第1裝甲集群數百輛坦克進行反擊,但仍然失敗了。
再比如說莫斯科第1摩托化步兵師位於先諾的反擊失敗,被德軍坦克部隊繞後殲滅。類似的戰例還有很多,但都指向一點:由於閃電戰本身就要求行動的突然性,希望事先了解敵軍進攻方向並能加強改地防禦的想法是不現實的。首先必要的雙方實力對比並不明了,其次如果你在此處加強防禦,敵人可以考慮直接改變原計劃,繞過這段地區繼續前進,參見波蘭戰役期間古德里安命令第2摩托化步兵師轉向的事例。(以上觀點並沒有考慮己方有像庫爾斯克蘇軍那樣的優勢。)

然後就是題主說的後路被斷以及等待步兵的問題。
後路被斷並不會為裝甲部隊判處死刑。保羅說過,曼施坦因曾為當時機械化戰爭力量提出第二定則:深入敵後方地區的坦克部隊,其安全的根本在於持續不斷的機動。而他本人也證實了這一定則。在剛開戰時,曼施坦因的第56摩托化軍率領麾下兩個快速師直接穿過蘇軍防禦,直撲德維納河上的迪納堡,當他的部隊穿過敵軍防線後,很快就被附近的蘇軍防禦部隊切斷了後路,但這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此前他的部隊擁有較為充足的寄養。第56摩托化軍還在索利奇被斷過後路,仍然在擊退敵軍反擊後獲救。對於坦克兵來說,被斷後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汽油。。。

最後再來說說和後續部隊的問題,在著名的比亞偉斯托克-明斯克戰役中,古德里安為了迅速拿下斯摩棱斯克,只派第29摩托化步兵師駐守長達數十公里的缺口。間接導致部分蘇軍從改處逃出。可見,為了保證包圍圈的穩固,德軍裝甲部隊在缺乏摩托化步兵師的情況下只能讓裝甲師守住防線等待步兵。當古德里安奪下斯摩棱斯克後,也只能等到步兵緩慢抵達才能為下一步做打算。基輔包圍圈,會師的兩股裝甲力量也只能堅守防線,等待包圍圈被消滅。在缺乏中間部隊維繫的情況下,裝甲力量是肯定會被這種情況拖慢速度的,如果摩托化步兵師數量夠的話,就不需要擔心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可能題主會認為最後兩段自相矛盾了,其實完全沒有。因為曼施坦因指揮的是只有兩個師的小型部隊,而古德里安指揮的是超過十個師的強大集群,對於一個集群來說,被切斷後路後所需要面對的風險大的多,而且其蹤跡更容易被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承擔這種不必要的風險顯然是。


這個想法方向是對的

但是要實現,首先要「預判敵人進攻方向」——法國在這兒就死了

其次要組織縱深強而有力防線層層阻擊——蘇聯初期還想著馬上反攻於是縱深不足差點死了,後期德國沒有兵力搞縱深於是也被搞死了

第三要有足夠強大而且有機動性的預備隊——好吧,雖然波蘭不是單純死在這兒,但是也沒有。

最後要能成功判斷出對方失去繼續進攻能力等待補給的時機——這個就需要大量實戰經驗了

綜上所述,想法是對的,但是沒有和德國相匹敵的軍事實力和優秀將領,這種事情是做不到的


閃擊戰要看對手,看裝備,看時機,在不可能的時機向不可能的敵人發起不可能的進攻,一旦這些條件成熟,那麼就會成為德國機械化部隊蹂躪下的波蘭一樣


謝邀親,親的問題歷史上已經給出了答案,庫爾斯克會戰


推薦閱讀:

二戰後期蘇聯有像英美一樣轟炸過德國本土嗎?
應該如何看待卡廷慘案?
納粹德國和蘇聯都是對文化思想極度控制的,為什麼還能創造那麼多劃時代的科學發明和技術?
曼施坦因為什麼在某些網友嘴裡叫曼不群,而西方的回憶錄和一些二戰作品對其評價都很高?
如果希特勒不打蘇聯,把生產陸軍的資源全都拿去生產v1v2導彈,跟英國死磕,能把丘吉爾逼下台嗎?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