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對自己有什麼改變呢,怎樣看待許多中國孩子父母不支持孩子旅行?
中國父母對孩子管制太多,外國是什麼樣呢
我個人認為中國的家長可能是過於擔心孩子的安全吧,當然這應該與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家長的權威型角色有關,這一點與我們猶太人也是相似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作為一個在美國長大的猶太人,我的父母在對我的教育中又有著很明顯的美國色彩,我的父母對於我外出旅遊非常支持,用中國的古話說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自己在年少的時候也能經常外出旅行。但是與中國家長很大的不同是,我們旅行的經費是要自己準備的,除開每年的family trip家庭旅行以外,我們自己外出都需要打工來籌措旅遊經費,所以這一點上面我們學會了比較多的獨立的精神
旅行不安全
還貴
我是家長我也不支持
陪朋友參加過一次溫哥華的中國移民理財產品推介會。
由會說中文的洋人組織的,唯恐格調太低怠慢了身價千萬上億的中國大款們,組織方特地請來了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國際名模,還有加拿大政商兩界的知名人士。
會場是由大禮儀公司按照凡爾賽宮的主題布置的,逼格高到天上去了。光窗帘就有幾十噸,全是在義大利頂級公司定做的。保安和侍者都是全套的黑燕尾服領結。
結果搞砸了。一屋子的國內高官,巨富,成功人士,被真正的國際化「貴族氣息」嚇得唯唯諾諾,不敢提問,大多數甚至不敢抬頭瞅人家。
。。。
那天回家,跟加拿大朋友家上高中的孩子聊起這件事,她哈哈大笑,然後給我看她們學校每年的返校節舞會照片,都是Code Black,還有學校的社會實踐項目,去歐洲國家做半年到一年的交換生。小姑娘的目標是冰島。
你看到的,實際接觸到的比你在網上道聽途說的要震撼真實的多。而這些震撼你的點就給你帶來價值觀世界觀的進化,旅遊也是一種投資,當然對於那種只去海島度假的確實得到的感觸會少一些。自助行,然後融入當地生活的,得到的會多很多。
中國父母缺乏安全感也正常,自己不光是靠自己努力,也要給孩子買房。所以最好花自己的錢出去旅行,而且房子什麼的也不用你父母操心,那麼他們就應該會不怎麼說你了。因為在國外,確實沒有父母給孩子錢買房這一現象。是你把自己當成父母的附屬品,那就不能對父母要求太多。他們對你做的夠多了。
旅行的好處都有啥?我是不明白
謝謝邀請
多帶娃旅行,他們的大腦會起神奇的變化?
經常有人表示不理解: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記不住,為什麼不等她長大一點再帶她出去呢?
我一直不知道該如何合理、科學地解釋這個疑問。直到我看到這個科學實驗:
美國生物學家馬克·羅茲維格(Rosenzweig)在上世紀60年代進行了著名的老鼠實驗。他把基因資質一致的老鼠分三組,一組放鐵籠作為參照組,一組養在光線昏暗、三面不透明的籠子里(「貧乏環境」組);第三組關在一隻大而寬敞的籠子里,這裡面光線充足、設備齊全,有鞦韆、滑梯、木梯、小橋等各種「玩具」(「豐富環境「組)。
幾個月後,豐富環境組的老鼠機靈好動,貧乏環境組的老鼠卻獃滯老實。老鼠大腦被解剖後發現,前者的大腦皮層在厚度、蛋白質含量、細胞大小等方面都比其他兩組的老鼠有優勢。
這也意味著,即使資質一樣的孩子,在不一樣的養成環境里,大腦發育的結果也完全不一樣。
旅行,恰恰是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環境啊!
OK媽好友家的小鬧姐18個月,第一次在鼓浪嶼吃到了椰子。她抱著椰子,邊走邊喝,突然停下來,一聲感嘆:像酸奶一樣!
弟弟們27個月去上海,住在黃浦江邊。白天看集裝箱裝貨,晚上聽輪船鳴笛。此後,走到江邊,他們就會啰啰嗦嗦:江上有大船,船上裝了大挖機,船開了,嗚~~~
小鬧姐30個月去濟州島,看海女撈貝。後來我們去泡溫泉,她不慎跌落池裡。等我們驚魂未定把她撈出水面,她笑嘻嘻地說:我是海女呀!
見多識廣,就是這個道理吧。
貳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旅行是不一樣的。
6歲之前的孩子,主要靠體驗來感受世界,在生活、玩耍中去觀察學習;3-4歲後,孩子解讀符號的能力開始發展,到6歲時,孩子就可以通過看書來學習。
所以,帶3歲的孩子外出旅行,在海邊挖沙,挖一整天,也是非常有趣的經驗。他能感受到沙子是細的,是軟的,是會流動的,腳是會陷進去的。
但是,帶一個7歲的孩子去海邊,就不能再停留在挖沙的階段。海洋的形成、海底生物,孩子都會希望了解。
小鬧姐7歲暑假,我們一起去俄羅斯。去之前,我們一起看《希利爾講給孩子的藝術史》,了解歐洲繪畫、建築的簡要發展史。每次聽我講這本書,她都是百無聊賴的樣子。
但真的到了現場,看到童話般的升天大教堂,她會興緻盎然地數到底有幾個洋蔥頂;在聖彼得堡,沿著涅瓦河,對著河邊的古典建築,還會考我,是愛奧尼亞柱,還是柯林斯柱。
從俄羅斯回來後,她對建築也不排斥。自己從圖書館借過一本《獻給孩子們的世界建築之旅》,然後知道了英國的水晶宮,知道了世界博覽會。後來我和她說莫奈,說到世博會給法國吹去的東瀛風,她也很喜歡聽。
這不就是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嗎?!知識之間的相互纏繞和依附,會使得她所學習到的內容更深刻地印刻在她的大腦里。
叄
小孩旅行,真的記不住嗎?
其實也不會!
小鬧姐8個月去成都吃羊肉湯。喝了一口羊血,就興奮地嗷嗷叫,面前的碗再也拿不走。
現在她8歲。說起這段往事,就像從來沒有忘記。
事實是,她的確曾經忘記。但經過我們不斷的提醒,以及各種有圖為證,她又神奇地「恢復」了記憶。
關於記憶,德國腦神經學教授和醫生,哈佛大學客座教授Spitzer曾經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演示過一個新信息是如何被記憶,以及如何消失的。下圖的磁共振圖就顯示了,信息在第四天經過強化後,腦神經變得發達,而不再強化後,第八天腦神經就出現退化。
所以,想要他記住,你只需要在適當的時機提醒他,幫助他記憶就好。旅行中那些難得的體驗和感受,在不斷回憶中,逐漸就會轉變為長期記憶,成為孩子儲備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它的光芒會在不經意間突然綻放。
呵呵了,你拿著父母的錢出去旅遊,看所謂的世界有多高人一等我不知道。
自己以後賺錢了,想去哪去哪,不需要父母支持。
更何況,太小的孩子還需要父母陪。
像我們這樣不愛旅遊的人是不會瞧不起喜歡旅遊的。
我們可不像有些回答說不愛旅遊的是青蛙喜歡井水。
因為我看來,坐個飛機,吃點西餐日料,拍幾張名勝照,買點紀念品,這也叫體驗世界?
像我導師那樣去國外生活個一年進修語言,或者像我朋友那樣去日本買個房子,想去就去住個把月,才是體驗生活。
累,上班太累了,放假時候人又多,寧願在家睡睡覺。
沒想到,這也被鄙視了。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出去看看真的挺好的。大三那年先斬後奏獨自一人去了武漢看櫻花,雖然錯過了賞花的好時機,但這次旅行真的是一次難忘的經歷,身邊的同學太少有像我這樣一個人出門的情況了,所以大家總是很好奇這一路我都經歷了什麼。說真的,從小我就愛看正大綜藝這檔節目,通過這檔節目我知道了很多國家的奇聞異事,一不小心暴露年齡了哈哈 後來就開始看旅遊衛視,那一句標誌性的「身為動,心已遠」讓我的思緒不知道就跟著飛到哪個國家哪片海了,這期間也了解到了很多關於背包客、民宿以及不同地域間人文的知識,各種新奇好玩兒的體驗一直不停地在刷新我對旅行的認識…再後來上了高中,三年的班主任都是一位地理老師,不管課上課下,她都常常會跟我們說,「有機會,你們一定多出去玩,多去見見世面」,因為真的沒有幾個同學知道五羊是哪個城市的代名詞,也沒幾個同學清楚南方北方的植被有哪些差別,每每班主任問到一些常識性的問題都鮮有同學答出來的時候,她就會笑笑,然後稍稍無奈地重複上面那一番話,等到快高考的時候她還問過大家將來志願是要留在天津還是去外地,看同學們很多都想留在天津,她又開始苦口婆心勸大家多去外面看看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上大學之後,和幾個同學的第一次遠行就是杭州上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天津人,第一次感受到金秋時節丹桂飄香不僅僅是一句隨處可以聽到的演講稿開場白,它更像一種沁人心脾甜甜的氣味卡片,讓我對秋天有了更為形象立體的認知。《兒女情長》里是非的兒媳常常對著軟弱的婆婆指手畫腳讓她去的賣燒麥,旅遊節目中常常說到的灌湯包生煎包,以及後來大家爭論不斷的肉月餅肉粽,都讓我產生了一種「哦,這可能就是代表上海,代表南方的一種符號」,然而實際的體驗真的要比想像來的有味道更詳實。此刻想問問,有多少人還記得2001年APEC會議江爺爺和各成員國的領導人合影的地點就是在上海科技館。單從規模上看這個科技館就挺震撼人心了,記得當時在心裡也是簡單對比了一下天津科技館,羨慕了上海的小朋友好半天。當然,對上海的印象也不止這麼多,還有一些保留的弄堂、弄堂里家家戶戶從窗戶里伸出的晾衣桿、永遠都是人擠人的地鐵等等等等,這是一個包容的城市,有著張愛玲小說里的小資摩登情調,也有著吳儂軟語的風土人情。說到這裡似乎有些跑題,但我還是想矯情地說下去,謝謝到這裡還在堅持的你
大學期間,我和同學還去了西安,一次真真正正說走就走的旅行,從買票到出發沒有超過三天,原因就是不想浪費一次準備好的假期。起初是想到河南室友家做客的,全宿舍五個人火車票都已經買好,後來卻因為其中兩個室友的一些小的矛盾,我們被迫終止了這趟旅程。巧的是班上有同學說要去西安,問我要不要跟她們同行,再三猶豫之後答應了她們的邀請。因為是晚上才決定好的,時間已經過了售票點,說要讓我同行的同學轉天一大早就開始幫忙給我買票,那一次真是被熱心腸的生活委員感動到了 。從天津到西安十幾個小時的路程,一路驚嘆著大自然的壯觀雄奇,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高低村落的西北窯洞,黃土塬、黃土梁和黃土峁這幾個詞也不停地在腦子裡閃現,曾經地理課上老師講的知識原來真的沒有那麼難。到了西安,總會有一種穿越回古代的感覺,鐘鼓樓、古城牆、大雁塔,無一不帶著時間的烙印沉寂千年,彷彿在未來的某年某天還會蘇醒一般地靜觀世人百態。如果你問我怎麼不說說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呢,我覺得這個真的需要你親自去看看,你就能理解我現在的這種詞窮的狀態了。神秘莫測是我在看完成龍的《神話》之後最大的感受,很玄妙。所以在親眼看到兵馬俑的那一瞬間也真的覺得好像在這片土地下蘊藏著某種不可描述的神秘力量。這裡開始懷疑我supernatural 是不是看多了,實在不好意我晚上喝茶了,寫到這裡顯得格外精分了,明明是想寫一個正經的回答的……
好了我要越過西安這邊土地去武漢了,終於要說這次一個人的旅行了,當時是三月底,就突然想起四月份武漢是可以賞櫻花的,查了一下日曆和課表,發現清明後邊可以錯峰出行,就開始去和同學好友們發射同游信號了,然而大家竟然以各種理由拒絕了我,同時也表現出很意外我為什麼要不遠萬里跑到武漢去的樣子,可能武漢這座城市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陌生又很遙遠的存在,如果沒有熱乾麵、周黑鴨和李娜,這座磅礴大氣的江城就像永遠不會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一樣,悠悠地被埋藏每個人的記憶宮殿。這也好比我剛上大學知道室友是婺源人時,問她油菜花開是不是很美一樣,她以為當她說出婺源的時候,我的反應會和其他同學一樣,面無表情或者表現出一副根本沒聽說過這個地方然後很驚訝的問她婺源在哪一樣,反倒這次換她一臉驚喜地反問我是怎麼知道婺源的,我說我喜歡看旅遊衛視,節目中有介紹過婺源,瞬間室友的話匣子就被打開了,她還激動地告訴我江西不止南昌景德鎮,還有婺源,油菜花開的黃燦燦很美,茶葉是當地很不錯的土特產,再後來身邊就會有同學慢慢開始想要了解婺源走進婺源,甚至到我室友家做客。說到這幾次遠行,說說我媽的態度,她是允許我出門,但前提條件是我必須要有同學作伴才行,不然她會不放心,我知道她心裡很糾結,說不同意怕我不樂意,直接同意又擔心的安全,所以每次出門她會千叮嚀萬囑咐,告訴我每天要彙報行程報平安,也會規定我回旅館的時間,但是又不能太晚起床,怕我睡懶覺不能好好出去玩…但比起我同學的媽媽,我可能是幸福的,同學的媽媽是很典型的不敢放手型,這在我身邊有很多很多,儘管我媽媽常常把「兒行千里母擔憂」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我們通常也都會在我平安回家的那一刻畫上句點,不會像有的媽媽一樣對孩子擔心到極點,天津到北京的距離,母女倆都要對著大哭打鬧一場,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了,但這的的確確發生在我身邊。媽媽們一邊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快速成才成長成家立業,一邊又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捨不得放手。養兒方知父母心,這種看起來相互矛盾的表現,說不定以後我們為人父母時都會有所感受。其實我一直喜歡龍應台寫過的一段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不知不覺寫到天都涼了,感覺自己的內容越寫越歪,說好今天要和同學去辦護照的,可能要頂著熊貓眼去了
工作原因,平常會接觸很多小朋友,朋友圈也有很多家長,最近經常看他們在轉一篇文章,叫做《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很難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說實話,我也很喜歡儀式感,因為我覺得這個儀式像是在給人定目標在給人以鼓勵,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應該有它的存在,就像很大人,也希望兒童節可以收到禮物,哪怕是一支棒棒糖,一頓開心樂園餐,一個好看的寓言故事,也都足以滿足他們的童心,帶給他們快樂,何況是孩子。我身邊的很多家長都會利用假期帶孩子出去旅遊,有的家長甚至是每個小假期都不放過,長途短途,境外周邊,哪怕是一次博物館奇妙之旅,海洋館探秘,孩子們可能都會樂此不疲的和他的小夥伴聊上好幾天,在小作文中記錄下他的點滴歡愉。說不定哪一次的高等學府之行,你的孩子就會以此為目標,默默努力著。看到很多人寫旅行攻略會提到如果當年我早早來這裡(某所高等學府)旅遊,我可能現在就是這裡的學生了,雖然只是句玩笑話,但我覺得這樣的事一定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最後的最後,也不知會不會有人看到這裡,但還是想說旅行可以改變人的眼界,把書本上單調的知識變得生動具體。旅行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它會助力你的成長,然而旅途上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但我希望你能排除萬難,愉快前行。(p.s.如果看到這裡的你是孩兒爸孩兒媽,不妨計劃一場旅行,帶著孩子找個合適的日子出門走一走;如果你還是一個迷茫的學生,可以和爸媽坐下來好好聊聊,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爸媽總會助你一臂之力的;如果你現在正在因為某件事發愁,不能去到你想去的地方,那我希望你能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去努力,你想要的,終有一天時間都會給你答案。早安!全新的一天
旅行可以讓自己看待問題更多面,遇到各種人都更加的包容。結識新朋友也會有更多話題聊。
家長不願意孩子離家旅行,我覺得有兩種原因:1.安全。孩子不夠大的時候父母會不放心,或者孩子自身一直給父母留下獨自生存能力差的印象。
2.開銷。這個我覺得佔大部分原因。畢竟旅行本身就是一項昂貴的開銷,而對於父母來說這筆開銷明顯是可以不去支付的,理由反正一大堆。
我在自己賺錢前,自己區都沒出去過(除了上大學,就在隔壁市 ),自己賺錢後就天南地北跑了。
家有小弟,去年暑假,高一小盆友跟倆同學仨未成年人跑去香港玩了幾天,所以說,安全有時候不是家長最在乎的,因為去玩的錢是我弟弟自己賺的獎學金。
自己沒錢的時候,去市區逛逛家長都不許,自己有錢的時候,新疆福建還不是想去就去。
經濟不獨立,就別扯那麼多精神享受了,家長又不是欠你的。要是你經濟獨立了還被管著不能去旅遊,那我就無話可說了。
謝邀。我獨自旅行已經有5年,從十幾歲學生到現在,一開始父母也是很反對,現在呢,也是不支持,但也不反對。旅行令我整個人都改變了很多,這是身邊的朋友跟我說的。獨立,自愛,遇事冷靜,還收穫很多知識和朋友。對於自己,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看的世界越廣,內心越謙卑,越覺得人需要終身學習。後來慢慢從旅行,變了更像旅居,因為覺得不需要到處去玩了,只是想更加深入想去了解各地的文化和歷史,想不斷有新的知識點來充實自己生命。
對於中國家庭,父母反對孩子旅行,我覺得是兩面看法吧。讓孩子旅行,確實能有很多的好處,例如以上我說的,學會獨立,學會處理問題,學會很多知識,心態的改變等,還能讓孩子內心充滿愛和對和平的渴望,讓孩子內心更強大等。但是確實,旅行也很危險。現在社會複雜,什麼人都有,而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保護下長大,缺乏對人和事的辨識能力,再來,也有各種意外可能發生,父母當然捨不得孩子出去旅行。很多人會和外國的家長對比,國外的文化背景社會福利制度是跟我們完全不一樣的。在外國,孩子結婚可能只提前一晚通知媽媽也沒有問題,但國內呢?外國人家不上學政府也會扶持讓你出去玩一年回來上學,國內可以嗎?那當然的,父母也是不會支持孩子旅行,擔心安全,擔心孩子一味玩影響工作學習等。但我不是為人父母,所以這只是我的想法。
作為孩子,我覺得,如果想讓父母支持自己旅行,首先還是要用行動實力證明給家長看,我有獨立能力,我可以自己很好的照顧自己,有足夠的處理突發問題能力和求生技能。然後,自己需要有經濟能力支持自己旅行,不要依靠父母,因為是你要看這個世界,不是父母,不能讓他們為你買單。嘗試一家人先出遊一次,全程由孩子來包攬所有行程計劃準備,這樣孩子能讓父母看到自己有這個能力,家長也能知道孩子還欠缺什麼是否適合獨自旅行。我在新疆遇到一對母子,孩子8歲,野外徒步7天自己背包,不哭不鬧,最後精神奕奕回到旅舍,在青旅跟誰都很聊得來,也很有禮貌,還很有理想。這些,都是出去看過世界,心裡有夢想,嘗過旅行的苦才鍛鍊出來的孩子。媽媽說,寒暑假都出去旅行,孩子自己定去哪裡,自己做攻略定機票酒店。在預算範圍內,把旅程安排好,實施沒問題,才有下一次旅行。我覺得這個媽媽做得是非常好。
我也喜歡旅行
但是說實話 我不太理解那些純玩的人 他們從耶路撒冷回來以後 居然會驚訝的問我猶太教是什麼鬼 跑遍歐洲 不知道羅馬在哪兒
還有一些人 號稱喜歡旅行 其實他們只是把旅行當做逃避 一種自我放逐 他們不願意麵對現實生活而已
個人感覺 喜歡把熱愛旅遊掛在嘴邊的人 最好不要深交
在家庭條件還可以的情況下多出去看看肯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先說說我的閨蜜吧,初中畢業的時候就開始和她表姐兩個人策劃一次小旅行,然後高一暑假兩個女孩子自己做攻略訂客棧訂火車票去了雲南玩。特別獨立特別堅強的一個女生,學習上很自覺很主動,管理班級又是一把能手。(PS:她在旅行中的小收穫就是在大理邂逅了她的第一任男朋友哦,雖然現在分了(′ . .? . `))
再來說說自己,因為閨蜜自由行的經歷加上之前看了一部叫《心花路放》的電影導致自己也很憧憬雲南。於是,高三畢業那個暑假,和閨蜜一起再次策划了11日雲南遊(因為上次她們只有2個女生很多地方都沒有去所以她也想再去一次)。這個時候才了解的自己做攻略真的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首先你要拉人吧,人拉齊了你要計算開銷,然後開始訂機票火車票訂客棧,我們提前了20多天各種在網上找資料,和閨蜜兩個人一點點敲定行程,從昆明訂去大理的火車票,大理(訂客棧,查公交線路),麗江(訂客棧,查哪裡可以玩,景點門票費大概多少,交通怎麼樣),香格里拉再到迪慶飛來寺梅里雪山。各種辛苦各種麻煩,打電話給客棧老闆娘確認他們是不是有車接送等等。就是一種特別鍛煉自己獨立的能力吧
然後旅行開始,在大理每晚從古城回來都會在客棧大堂和老闆娘吃水果聊天,萍水相逢,我們還留了老闆的微信,拜託他給我們記特產,老闆娘還告誡我們那些地方存在坑人的現象,哪裡可以買到畢竟便宜的門票
然後,香格里拉單獨說下,那時候我們苦於從香格里拉到迪慶飛來寺每天只有中午的兩班客車而無法完成我們的行程,老闆娘特別好心的給我們介紹了一個藏族司機大叔,然後後來三天我們6個人就愉快的包車了(我們算過費用比客車貴不了多少)
其實重點再於你花了那麼多心思去做攻略最終來到目的地的滿足感,就覺得自己的一起辛苦都是值得的。
至於旅行的其他好處,什麼開闊眼界,長長見識,的確都是,但我覺得旅行,最能鍛煉一個人的獨立能力,也最能考驗一個人的交際能力
嗯,今年暑假已經在計劃西藏半月行了′_&>`旅行的魅力就在於次
我爸媽一直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必須要做的兩件事。他們認為這樣的格局會更大,我是個女孩,女孩比男孩反而要更看重這個。
父母也喜歡旅遊,12歲之前我基本上跟著他們到處去看看,走了國內很多地方。12歲開始,我就自己嘗試著一個人去400公里以外的地方過暑假,往後一直到高中畢業,每年的暑假基本可以實現省內的個人暑假遊了。
大學的時候,本來也是在1800公里以外的外地上學,零花錢也多了,加上我的開銷也不大。每次到了暑假基本還能剩餘幾千,膽兒肥了,就開始暑假獨自背包出去呆半個月的旅行。
工作了以後,其實我還挺戀家的,每次放假就給家裡打電話要回去。我爸就跟我說,不要回去,出去旅遊去。他的意圖很簡單,我現在父母還壯,也沒有小孩,有大把的機會出去玩。等到以後有孩子了,有老人了,想出去就難了。
其實我在旅遊的時候很摳的,家裡條件中等。就是坐火車,睡青年公寓或者朋友家,能做公交的絕不會打的,到現在也還是很摳。感覺最大的收穫反而不是看了多少美景,而是途中遇到的人和事。
關於安全方面,只要是獨自一個人在旅途中,我每一天都會和家裡聯繫,報備我到了哪裡,住在什麼地方,打算去哪裡。也會發朋友圈,保證有人知道我在哪。
愛旅行, 喜歡看風景了解當地人文環境, 直接的好處就是我的生活有了奮鬥目標,我對人和事也會更加寬容.
老爸也從來不支持我旅遊, 我花自己錢他還很多話, 意思有什麼意思. 我理解一個是因為他本身就不喜歡,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旅遊這件事只能讓我自己快樂, 他從中得不到什麼快樂, 總不能跟人家說我女兒去過多少地方。
三觀不同,不用多理會,除非你要用他們的錢
謝邀哦~
題主是想要出去看看,然後被父母攔下來了么?這種情況確實在中國是再普遍不過的了,我高中的時候只是想要去趟北京(離我家4小時車程),被我媽罵了整整一個晚上。
但是說實話,父母阻攔我們去看更遠的世界最主要的原因無非就是擔心安全,除了自身確實不能意識到眼界重要性的封閉式父母,大多數父母內心還是認同你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
但是相比你的生命這些一切對於他們來說都不重要,他們看了太多新聞,太多槍擊事件,搶劫謀殺,即使把你死死的拴在他們身邊他們尚且不能護你周全,何況要把你置身於這偌大的地球,離他們千萬里之遙,這怎麼能讓他們放心。兒行千里母擔憂啊,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是永遠無法體會父母的感受的。
這就需要你的努力了,首先你要堅持,明確自己要去的目的,然後和他們溝通,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埋怨他們不理解你,那完犢子了,你永遠都無法得到他們的認同,溝通,溝通,溝通,太他么重要了。
如果你覺得說不清楚,就寫信,覺得信太短就寫策劃,我當時高二寫了2萬字的策劃才勸說成功去了我心心念念的首都。要想得到他們的認同,就要告訴他們你能照顧你自己,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把你要去地點的行程,住處,團隊,注意事項都事無巨細的展示給他們看,告訴他們你不是一時興起,容易衝動,你計劃好了一切,你能夠為自己負責了,如果什麼都沒準備,別說父母了,你自己不覺得心虛么?
週遊世界當然很美好,可惜我沒有那麼幸運能夠有這樣的經歷,但是在我的軟磨硬泡之下,粑粑麻麻已經沒有最初那麼執拗,也開始站在我的角度考慮問題了。
在不同的環境里,認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看不一樣的世界,心更寬廣,也更敢做夢。
我比之前外向了不少,從最開始說話細聲細語,不太願意和陌生人說話,到後來被美帝文化腐蝕,看見人就想說話,不打招呼渾身都不對勁。
但是我是不建議走馬觀花式的旅遊的,最終可能就真的淪為走過場,像是跟著導遊,甩著小紅旗,看看外國面孔,拍拍外國風景,這樣的經歷是在浪費生命,在一個地方多待一段時間,像當地人一樣靜靜的住下來,才能真正的體會到文化的不同,看到你想看的東西!
因為他們無能。
這裡無能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是他們沒錢,第二個是他們沒見識,第三個是他們沒有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耐心和能力。如果你家不缺錢,那基本上你就算出去讀語言順便在歐洲玩個一年半載的你父母也會支持。如果你家沒那麼多閑錢,那父母自然是不贊同的。如果你自己掙錢並且惠及父母,那他們也不會不贊同,如果你掙錢了但是買房子買車子還需要父母贊助,那他們不贊同也是人之常情。基本上就是個錢的問題,不過我很討厭那種玩的地方越多越少中國人去就越有優越感的想法,有本事買房產長住啊,來去匆匆就知道拍照發朋友圈的旅遊還是算了,在家干點什麼不好。
旅行啊,是一種潛在的改變吧,讓我喜歡探索這個世界,有衝勁,對未知的事物有好奇心,現在在美帝讀碩士,即將讀博士,研究方向是環境科學方面的。
小時候我爹媽工作很忙家裡也沒什麼錢的時候,我爹媽會帶我出去到附近的景點玩兒,雖然我都不記得了(捂臉)。第一次出遠門是十歲去北京,第二次是初中畢業去四川報團玩了一圈,發誓以後再也不報團了。後來是去上海看世博會,我表姐在那裡上大學所以玩了一圈上海。之後我上了大學以後每年都會自駕去一個省份玩兒,我家山西的,一開始不敢自駕太遠,就去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這些比較近的,後來換了新車就去了趟湖南,橫穿內蒙草原,沒去呼倫貝爾,但去了錫林郭勒,因為時間問題,去年自駕西藏,今年自駕美國西部,明年打算自駕西北大環線。上了大學以後都是我規劃,我父母出錢。
我父母對知識的渴望真是讓我汗顏,我以前在地質大學上過地球科學概論,懂一些地質上的東西,一開始我是為了顯擺,去哪哪哪的時候我會說指著這個地方說這裡以前有過地殼抬升啊之類的,通過什麼形成的,這次來美西自駕,美西的地質條件相當複雜然而我也沒學過,我媽一路走一路問我一路查,這種知道幾億年前這裡發生了什麼的感覺真的很好。還有,會碰到好多人,譬如說我們在川藏線上碰到的虔誠的信徒,在青藏線上路過的沱沱河保護站的志願者們,在鹽湖城碰到的一個見到我們非常激動的越南裔華人……都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會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人是這樣一種生活,會發現美國的富人們的各種玩兒法,會通過這些經歷更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
我父母去過的地方比我多得多,無論是國內外,所以他們的見識比我多的多,我以前還在家的時候,總是喜歡聽他們講,無論是工作中的事情還是別的什麼,因為他們總會給我介紹這個大千的世界,旁徵博引,令人信服。遇到什麼事情,我都喜歡徵求他們的意見,即使我媽對我出國留學有意見,因為我的個人問題曾經對我在外留學這麼多年表示過不滿,但是歸根結底他們是非常支持我把博士讀完的,這一點我一直很感激他們。
但相反我家那些不喜歡旅行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就不願意跑到異鄉來求學,尤其是遙遠的異國,從來沒有想過,家長也不支持,他們也害怕,他們也不理解我父母怎麼這麼心大敢把我一個人放在國外,他們的理論是女孩子找個好婆家嫁了就是,所以我只能對他們的好意心領了。
其實見多了才會有更深的安全意識,還有家的觀念。我從在異鄉上大學開始就固定每周日晚上和父母視頻,到現在在國外上大學一直從未間斷,只不過我這裡的時間變成了周日上午而已。每次出去無論是開會還是旅遊都會在家中的群里報備,我父母也是一樣,我一個人在異國闖蕩,我自己也知道危險,所以我把遺書都寫好了(捂臉),其實也簡單,我孑然一身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父母給的,當然都要給我父母,然後就是器官捐獻什麼的,等我以後結婚了遺書自然會更新,不過短時間內大概是不可能了。大概,旅行會讓人面對這些事情更加坦然吧。
題主問外國的父母怎樣,我說幾個事情。其一是我的一位室友,她找了一個德裔美國人,那位小哥來頭可大,具體涉及隱私就不細講了,不然大家都能查到他是誰了,簡單說就家裡都是華爾街高管這樣的,他旅遊的地方那可多了去了,反正還有很多我沒聽說過的地方,還有一些需要武裝護送才能去玩兒的國度,我想我這輩子大概是不會去那種地方的。那哥們從小高爾夫社交長大,爹媽帶著,還有一個教父對他成長影響很大。這是美國富人。我再給你講講普通人。我參加過學校的orientation(就是新生入學註冊吧)的志願者,大部分都是本地本州人,少部分國際學生,我們有一個環節就是為了大家互相熟悉的,是互相介紹自己來自哪裡,去過的印象最深的地方,我發現很多美國學生去過的最遠最好的地方就是紐約舊金山,我說Tibet他們好多人都不知道,我TM還能說什麼(攤手)。所以這真的和家長的想法有關,天下的父母一個樣,不分中外。
因為涉及太多隱私,所以匿名了,想到哪寫到哪,希望能幫助題主解惑。經濟,思想,言行都表現得很獨立父母攔你算個噗啊。
看答案里對老一輩直接下定義開噴的我也是呵呵了,匿名才最無能好吧?
改變的是心中的格局,看過體驗過,你才把幻想照亮現實,看清別人究竟是怎樣的生活,你就可以變成主角去談起這件事情,而不是聽別人說,看新聞說。
至於不讓孩子出去旅行,兒行千里母擔憂,在中國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就算你能上天,在外面多牛逼,父母還是覺得你是孩子,不可能給你畢業的
推薦閱讀:
※外國人喜歡佛嗎?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會喜歡老外?
※youtube靠說中國生活的老外越來多了,如何評價@laowhy86?
※為什麼說歐美髮達國家人民生活壓力比中國人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