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知乎完成 D 輪融資?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知識平台知乎宣布今日完成 D 輪 1 億美元融資,投資方為今日資本,包括騰訊、搜狗、賽富、啟明、創新工場等在內的原有董事股東也全部跟投。據創新工場李開復透露,知乎該輪融資完成後估值超過10億美元,邁入獨角獸行列。
知乎宣布完成D輪1億美元融資 今日資本領投
謝邀,我是今日資本的Kathy,知乎的D輪融資是今日資本領投的。
我們的決策速度很快,周源說「本輪融資速度史上第一」,當他還在考慮用哪家財務顧問幫忙融資的時候,我已經把term sheet塞到他手裡了。我們決策這麼快,是因為認識周源已經一年了,上一輪雖然錯過了,但我們一直關注著知乎的成長。我們今日資本是28年的長青基金,好公司我們有耐心等待。
我們有一個感受,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交易相關的大平台已經形成、幾乎壟斷。如果你做電商,你就要問自己兩個問題:你比京東好在哪裡?你比淘寶好在哪裡?而內容的春天才剛剛開始。以前大家買東西圖的就是便宜、便宜就是流量入口。現在流量入口是內容,不管是買東西還是生活中做各種決策,大家都要看內容。
內容和商品是不一樣的,買商品大家喜歡選擇極大豐富,但是提問題你並不需要100個答案,你只需要那個質量最高的答案。知乎已經成為高品質內容的第一品牌。
知乎的問答模式很犀利,護城河也很深。關於內容,我們覺得有一個「1%定律」:從人群的角度來看,100個人裡面有1個意見領袖。所以關鍵是要做得早,把那1%的意見領袖牢牢抓住,同時還要確保機制公平、上升渠道通暢,讓新用戶也有機會成長為意見領袖——時間的積累就是護城河。
周源說:「知乎是連接人和知識的,是幫助人們做決策的。」我們覺得,通過6年的積累,知乎上的內容越來越多、用戶也越來越多,人和內容之間好像也有網路效應。內容的形式也多樣化了,有問答、有專欄、有日報,去年上了書店和知乎Live也很受歡迎,感覺成長進入了快車道。
我們是個長青的基金,希望投的企業家也是基業長青型的。周源帶領知乎團隊堅持做高品質問答社區,一做就是6年,不跟風、不動搖。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勇於孤獨、勇於偉大的氣質。賽富基金自從領投知乎B輪後一直跟投之後每一輪融資。我近幾年比較謹慎,但非常看好知乎的價值和發展。如果X軸是內容,Y軸是關注內容的人數,關注曲線有點像Y=1/X+n。如果n=0,貼近Y軸的面積和貼近X軸的面積大體相當。內容個性化越強,貼近X軸的面積會變得越大。這也符合2/8法則:大家可能關注內容的20%是大眾熱點,剩下80%的內容比較個性化。實際上,越是專業化個性化的內容,越是有意思和有價值的內容。知乎在專業內容和個性化方面做得非常好,提問的質量和回答的質量都非常高,是個非常難得的平台。其實我認為,靠近X軸面積的含金量比靠近Y軸的大很多。但是這部分內容很難組織。知乎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我堅信知乎未來會在內容質量和相關性方面做得越來越好。節約個性化用戶的時間,幫助專業人士賺錢。服務好眾多的小眾用戶群體是件非常偉大的事情。感謝團隊的努力,歡迎新股東和老朋友。
一年前騰訊主導了知乎C輪投資,當時我說我們堅信產品的力量和優質內容的價值,知乎這一年的發展印證了我們的判斷。過去一年由於流量紅利的迅速減退,很多移動互聯網產品都遇到了增長的瓶頸,而知乎團隊憑藉對產品理解,用戶需求的深挖和細節運營的打磨,在用戶量和用戶粘度上都保持穩定的增長。
另外,知乎團隊並沒有局限在原有的問答形態,而是進行了一系列產品嘗試,比如貫穿全年的知乎Live,愚人節試水的值乎和知乎書店等。這些新產品不但為內容消費者帶來更多媒介形態的有價值信息,也為知乎的內容生產者帶來直接的、多場景收益的新可能。我們也看好未來知識付費的趨勢。
這次知乎的融資過程異常迅速,感謝Kathy對知乎的大力支持,也側面說明了市場對知乎和團隊的充分認可。我們在為知乎團隊感到高興的同時,也期待知乎在內容的產生和分發上繼續挖掘,搭建起獨特的知識生態,進一步服務好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作為一名知乎的老用戶,這一年看的多答的少,2017也要多多參與,這才是知乎的精神。創新工場作為知乎最早的機構投資人,參與了包括這次D輪在內的每一輪投資。一路伴隨知乎走到現在,注視著知乎一步步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優質內容社區,我可以說非常欣慰。
而我們在將來還會一直看好知乎。藉此機會,我也願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看好知乎的原因:
知乎滿足了網民的上行動力需求
我們投資知乎最原始的因素,是因為知乎不僅做了一個提供高質量內容的社區,更滿足了中文網民的上行動力需求。
在知乎創業初期,整個互聯網表面上的趨勢是向著社群娛樂碎片化發展的。過去無論是社交網路還是輕媒體,都以娛樂和消遣的產品模式,生產了大量的、相對較短較輕的內容。而這其中的大部分,又都被網民用來消磨時間、或者向下發泄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浸泡在輕內容當中的用戶,反而會更需要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的內容。在這種需求面前,知乎的價值可以說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
而有這樣的需求的,不只是高端用戶。無論是城市精英、還是小鎮青年,大家都有著向上的願望,渴望學習到更好的知識、提升自己、開拓進取。如果任何人想要獲取深度、高質量、用於向上發展的內容,那麼他都可以選擇知乎。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知乎的用戶群在過去一兩年內,數量取得了一個大幅的擴張。而知乎的用戶群將不會局限在目前一億多的級別,而是可以發展到數億甚至更多用戶這樣一個水平。
中國的精神消費升級,將支持知乎越做越大
但這並不意味著知乎社群未來的內容質量會下降、格調會降低;恰恰相反,在廣義的精神內容消費轉型升級的驅動下,知乎未來的用戶群體將依舊維持較高的質量。
整個中國的消費升級,在未來將不僅局限於物質領域,更會延伸到精神消費和內容消費領域。
當全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物理層面的服務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社會生產會逐漸轉向包括教育、知識服務在內的精神層面和虛擬產品。甚至將來某一天,精神層面的產品生產發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其市場規模會超過物理層面的商品市場。
現在的遊戲、娛樂、直播等等,還只是虛擬產品的第一波。知乎則將會成為更有深度,更有價值、更有用的後面一波。
包括知乎Live、圖書出版等各種形式在內,知乎正在從一個單純的內容平台,逐漸變成一個不僅傳播內容,還能提供廣義的教育、興趣分享、技能服務和交易,將人和技能、知識相連接的平台。這種連接,將會激發無窮的生產力,源源不斷的產出更多有價值的精神商品。
知乎團隊是一個肯堅持、適應變化的團隊
知乎的團隊是一個非常有堅持、非常有韌性、非常有自我主見的團隊。在當下這麼浮躁的互聯網環境下,能堅持多年去打造這樣一個產品,並且能把社區氛圍維持得這麼好,是非常難得和罕見的。
同時,周源和整個知乎團隊又有著強大的進取心、能靈活地接受市場變化。從知乎創立以來,我們能發現整個產品線的構架一直在發生變化,一直在不斷改進。知乎Live只會是一個起點。
我們有耐心,不急著看到知乎商業化
創新工場作為最早投資知乎的機構投資人,實際上是非常有耐心的。
有很多同學會擔心知乎的商業化發展,但我們不太擔心這個問題。正如上面所說,知乎未來發展的廣義存量和潛力非常巨大;我們也看到,這一兩年當中知乎發生了許多變化。
我認為,知乎商業化過程中面臨的唯一一個「天花板」,就是這個平台能給世界創造多少知識價值。向世界分享技能、開展教育、進行知識的轉換,最終造就了知乎的價值。如果知乎將來不能商業化,那隻會是因為它創造的知識價值不夠大。我想其他任何原因,都不會是知乎商業化道路上的實質阻礙。
我們希望知乎能將更好的知識、教育和技能內容,不僅傳播給目前的幾千萬高端用戶,更能傳播給數億中文用戶。我們非常看好知乎的前景,未來也會一直支持知乎。有意思。
有意思的地方,我就說一個點:投資機構的回報周期。
美元風險投資基金的回報周期,一般是 8-10 年,也就是說,基金在投資一家公司 8-10 年後會要求退出清算。國內一些人民幣基金,尤其是本土一些土豪或民營企業旗下的投資機構,有的對回報周期的要求還更短。這兩種風格,和資本市場有一定關係,是價值投資的慢牛(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還是急於套現(國內A股和創業板),帶來了很大不同。
美國資本市場存在慢牛價值投資的環境,和很多長期資本(如養老基金,大學共同基金等)的積極作用相關。這些資金(養老基金,大學共同基金)的回報周期很長,它們通過投資風險投資基金,來支持初創期科技創業企業的通道,所以成為了蘋果、微軟這樣在一兩代人中間活躍的基業長青的公司背後的風險投資機構的基石投資者。
簡言之,風險投資機構提供中長期的資本支持,而養老基金、大學基金等則給這些風險投資機構提供了更長期的資本支持。
但最近有一個新的趨勢在出現。
最近 5-10 年,科技行業的風險投資者發現,他們投資的眾多科技公司中,有少數後來長成大平台的企業,其回報其實是在公司創建的第 10 年以後,比如著名天使投資人、PayPal 幫的著名人物、Facebook 早期投資人 Peter Thiel 就說,PayPal 的現金流折現價值的 75% 是在其成長到第 10 年以後賺取的。在過去 5-10 年裡,這一現象出現在很多被風險投資投資然後上市不斷做大的科技公司身上。於是一些具有遠見前瞻視野的風險投資家,開始募集更長期的基金,在所投企業上市以後依然持有數年。具備這種長期基金募集能力的風險投資家,必須有非常成功的投資記錄,其背後的金主,那些養老基金、大學共同基金的 LP 才會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支持這類長期基金的建立。徐新就是其中佼佼者,竟然能募集一隻 28 年的基金,這隻能讓小輩們羨慕嫉妒恨了。
基金回報周期的長短還跟價值投資的投資邏輯非常相關。在投資領域,複利利率和持續時間是最核心的關注指標之一,即每年資產增長多少,能保持增長多少年。我們知道複利運行的時間越長,其回報的利潤規模越大,巴菲特之所以被稱為股神,是因為他保持幾十年年回報率 24%,用計算器算一下就知道如果這種回報率的幾十次方等於資產增值了大幾百倍。那麼一隻 28 年周期的基金,如果投資的的確是有持續增值潛力的公司,這樣長時間的複利增值,是相當可觀的回報規模。
那麼這種長期基金肯定要投資在基金的回報周期 28 年內持續成長,有很深的護城河,不會被競爭對手輕易打垮的公司。投資標的,一定要有其他人難以複製的獨特價值,一定要具備所謂網路效應可以持續的低成本的擴展自己的用戶群,從小眾市場逐漸覆蓋大眾市場並實現某種程度的壟斷壁壘,隨著一兩代人的需求升級而成長不會輕易被時代淘汰,甚至能做到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有價值,實現價值不端積累沉澱而不是隨時時間流逝而貶值。這種公司做的事一定充分符合巴菲特說的「時間的朋友」。知乎D輪融資的消息已經刷屏一天了,處理完手裡的事情來認真的回答下這道問題,想說的太多又不知道從何說起,想到哪算哪吧……
1、恭喜;
發自內心的恭喜!
我在15年11月離開老東家之前,其實最後在內部比較深入的推進了兩個案子:一個是我現在所在的公司,另外一個就是知乎;我還記得和 @周源 總見面的時間是15年7月,但那個時候其實知乎已經敲定了C輪,就是騰訊+搜狗主導的那一輪。
我知道這輪的情況大概是16年11月,就是 @徐新 總說的『知乎還在糾結找哪家FA的時候就給了term』的那個時點,然後今天這案子就Close,確實可以說是相當相當快了。
其實在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有身邊的小夥伴問我怎麼看知乎這輪融資的額度(1億美金)和估值(10億美金),我一般都會說一句:
信則投
這句話的背後含義就是:如果還有所糾結就別進了,要是沒有糾結的話在之前輪次早就該進了;
(對,這段話其實也是說給我自己的!)
2、江湖地位
知乎的用戶規模、增速、影響力,以及產品品類的增加和迭代這些都是表象,也已經不那麼需要再去證明了。
知乎確實已經成了互聯網傳播的源頭。而這些大量抄襲的行為,某種程度上來說,反而鞏固了知乎這一源頭的地位。
尤其是在「社會熱點」與「電影」這一塊,知乎幾乎取代了微博、豆瓣,能夠影響甚至幾乎是左右整個互聯網的輿論,口碑。
知乎,已經成了這個金字塔模型的塔尖。
好厲害的知乎。
作者:君陌Faust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118123
很多人不敢下手的原因其實無非三個字:商業化。而這個問題可能從B輪開始就一直都是是知乎管理層面對投資人的時候都要解答的問題。直到今天也沒有什麼明確的答案,但在 @周源 今天的內部信里我們看到了,他希望17年知乎要
實現規模化的廣告營收能力
內部信詳細內容:知乎完成1億美元D輪融資,周源稱資金已到賬_科技探索_財經頻道_全景網
希望順利。
3、今日資本
今日的風格一直是看好的項目下重注,然後等;
典型的狙擊槍風格,但想要做好確十分困難;
而其中最難的就是如何堅守自己的投資紀律,不受到外部的『誘惑』。
所以今日的投資項目數量一直都不多,且相對集中在大消費+電商這個領域(京東、點評、貝貝都是典型);而近兩年非常熱火的內容/文化娛樂行業,今日卻幾乎沒有出手。
至於原因,除了受其基金的投資風格影響之外,最大的阻礙其實可能是基金的幣種問題;今日依然是現在國內頂級VC中少有的沒有配備人民幣的基金;
為啥要提這個,我們從一個可選擇標的的角度看,內容領域的大平台級項目:
短視頻快手、秒拍還是美金,一直都是,都已經開始準備去美國上市了;這個時點再進入明顯對於今日來說,太過『無聊』了一些;
B站、喜馬拉雅都已經拆了VIE,準備回國內折騰了;
羅輯思維本來就是人民幣結構;
領先的直播類公司全是人民幣;
沒了……
還剩下的就是知識這個領域的:知乎、在行+分答、果殼;
今日做了個並不太難的選擇;
(當然,我還是要說,任何外人去揣測一個VC基金為什麼投資一個項目都是閑得蛋疼)
4、『外延』
從我最近的觀察看,17年可能知乎的『外延』變得重要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比如:
- 『分享』的加入,給了用戶在問答、文章之外發布評論內容和短內容的一個渠道;TA的價值除了可以使現有內容進行二次傳播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更直接將知乎外內容拉到知乎內;
- 知乎Live越來越多的非知乎用戶成為Live主講人,這樣的意義就在於在更多的非知乎擅長的領域內建立知識的基礎,吸引更多用戶進入這個社區; @韋昌明 廣告費趕緊~
- 『職人介紹所』第二季已經更新了兩集,嘉賓分別是電影《驢得水》的導演和相聲演員高曉攀,他們也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乎用戶;在站內資源開發的基礎上,知乎可以通過這樣『節目』化的方式把更多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拉到知乎上; @程瀚 廣告費也趕緊~
5、錢
我猜想知乎C輪的5500萬美金應該還有大半沒動,加上這輪1億美金,保守估計知乎的現金儲備應該超過1.3億美金;
我再猜想知乎現在一年的虧損規模應該不會超過一個億RMB,我們靜態的粗暴計算,現在知乎的現金儲備夠用9年;
加上今日現在的基金是超級超級超級長的年限(28年,類比常規美元VC一般一個基金的年限是7-9年),知乎完完全全可以非常『安靜』的、『慢節奏』的去嘗試各種可能性;
但在這個所謂『知識經濟』爆炸的節點,知乎不能也不應該『慢』;
如何利用好這筆資金,奠定自身在知識/內容領域的更高地位這件事情應該是知乎優先順序最高的事情,也就像 @周源 總說的,他希望:
知識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
有交易行為的才是市場……
最後的最後再次恭喜知乎,也恭喜各相關方的各種小夥伴,我可等著你們的紅包呢,都自覺!
我在知乎潛水六年,終於,被要求要浮出水面了。
啟明創投是在2011年年底投資了知乎,是知乎A輪的投資人。我作為知乎的老朋友,首先要感謝周源,繼新及全體知乎團隊一直持續地對用戶兢兢業業,對產品不斷提升,營造了知乎獨特的社區氛圍。知乎的活躍用戶數應該從我們2011投資到現在翻了幾百倍。 我們啟明創投在知乎的A輪和之後幾輪的投資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增值。我們也繼續看好知乎繼續參與了本輪的投資。
如今,知乎已經從最早的互聯網IT圈的小眾垂直社區成長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知識分享社區。我們當年投資前討論關於知乎是不是Quora,像不像Quora,未來能否趕超Quora(早在1年前,知乎的用戶數就已經超過Quora),回首看來似乎已是笑談。
知乎這種以知識為核心,以學習為目的,以討論為方法的嚴肅的內容社區,讓知識與人與自我產生了不同維度的深刻聯繫。我認為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千千萬萬知乎人不為錢財就為「贊」,持續不斷地寫文章,回答問題,分享他們的知識和見解。當今中國,知乎也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凈土可以讓大家在一定規則約束下不吐不快,暢所欲言。
我一向看好互聯網社區這個方向。社區是最能體現網路效應的互聯網產品。 一個好的社區,氛圍一旦形成,是個自強化的體系和良性的循環,在內容篩選機制合理的情況下,參與討論的人越多,優質內容產生的可能性越高,越好的內容就會吸引更多參與者,越多的參與者本身也會使得優質內容的生產者得到了最多的激勵。好的社區從長遠來講必然可以帶來好的收入。廣告也好,遊戲也好,增值服務也好,也許大家會為內容付費?
有用戶何愁無財?!歷來互聯網上最值錢的資產非社區莫屬。願知乎為投資人不斷增值獨領風騷!
願知乎永遠「知乎」!永遠「可言」!
資本寒冷的2016年,整個投資界都有點找不到方向。經歷了泡沫滿滿然後迅速破滅的VR/AR以及toB服務,至少在小半年的時間內,投資界一直沒啥明確的方向。雖然說內容是大趨勢和註定要賺錢的行業,然而卻很難發現能成為獨角獸的公司,「我是撿一堆賺錢的芝麻粒,還是等一個大西瓜」,這段出自某著名投資人的原話,或多或少反映了不少投資人在面對風風火火的內容行業時候的心態和糾結。
還好後面來了兩波,一波是共享單車,另一波就是知識變現。不過共享單車基本是直接從A輪進入D輪,幾個月內轉化為超級PE之間的博弈,沒有給其他投資機構留下機會。而知識變現這邊卻更百花齊放一些,先鋒是果殼網旗下的在行+分答,隨後是羅輯思維的得到,最後是知乎。較之前兩個做鋪墊的對手,知乎在各個維度都有領先優勢,投資人自然知道如何毫不猶豫得下手了。而且共享單車已經成為資本盛宴,知識變現至少還能跑很長一陣。
知乎全方位的領先優勢列舉如下:- 需求端,C端的用戶量:絕對的行業第一,號稱DAU過千萬,目前市場上DAU能過千萬且非BAT及上市公司的App,實在太少了
- 供應端,專家的數量及質量:數量秒殺對手,也存在極高質量的專家,不輸對手
- 生態系統的健康度,簡單說是,客大欺店還是店大欺客:分答和羅輯思維都極度依賴於早已成名的大V,無非就是利用這兩個平台來找粉絲變現,不具備挖掘出新生大V或者大IP的能力;而知乎作為社區,目前仍具有較強的社會流動性,能夠挖掘出具有乾貨且愛分享的草根用戶
有種莫名的感覺,知乎最後實現巨額的收入不是靠Live或者目前我們能看到的知識付費的方式,更精彩或者更多可能應該在後面,然而這些的基礎都是知乎現有的用戶量以及超高的粘性。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首先恭喜 @周源 和知乎團隊!
@青銳吳斌 的DAU分析的角度很棒啊,截止2017年1月,知乎擁有超過6500萬註冊用戶,日均活躍用戶數(DAU)1850萬。知乎此次投後估值10億美元,單個DAU對應估值54美元
微博這邊,單個DAU對應的價值是79美元,知乎的單個DAU對應估值目前是微博的68%。
2014年4月Quora融資時單個註冊用戶對應估值是90美元,知乎的單個註冊用戶對應價值可能是當時Quora的1/6
我們再補充一個數據,Twitter的MAU約3.13億,而DAU約1.3億(44%的MAU),Twitter的市值為124億美元,單個用戶對應估值約是100美元。
Quora目前並沒有很好的商業化,單個用戶對應估值有持續提高的機會,而知乎的機會比Quora更大。
- 我們接下來分析從信息流動角度來看知乎的價值:
第一個點,以話題和問題來組織的信息流比其他形式信噪比高。
長期以來媒體和內容平台不斷演化變遷,從門戶到社交媒體,長期的趨勢都是內容越符合用戶需求,商業價值越高,越容易成為贏家。
門戶或者傳統新聞客戶端是編輯推薦,編輯喜歡什麼就推給用戶什麼,用戶是沒有選擇權的。
社交網路則是社交推薦,社交推薦的內容比門戶和新聞客戶端要搞笑,但是也面臨著以人為結點帶來的信息噪音過多的問題(特別是在後期問題越明顯)。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你因為關注機器學習領域而去關注一個專家的微博,結果他每天大部分時間發的都是吃吃喝喝,偶爾才發幾條你關心的內容。
這在微博類產品上會造成極大的干擾,呈現給你的timeline會非常的混亂,因為機器並不知道哪些是你關心的,哪些是你不關心的。
但知乎這種以話題和問題來組織的信息顆粒更小,從而更精準,噪音更少。
此外,搜索引擎則是按需獲取關鍵字最相關的內容,理論上是最精準的,所以商業價值最高。所以希望知乎也能繼續優化搜索功能。
第二個點,內容與長尾需求
內容需求分為時效內容和非時效內容,
問答是個框,什麼都能裝。
知乎以問答為主,專欄為輔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滿足時效內容和非時效內容等各個維度需求。
實事和熱點能夠及時捕捉,知乎能夠滿足時效內容的需求,類似新聞客戶端。
而優質內容半衰期長,內容積累下來的流量的長尾效應對知乎更加可觀。
- 我們再稍微分析一下實現規模化的廣告營收能力
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微信公眾號成為了市場推廣和廣告投放的沃土?為什麼流量同樣大的其他平台卻沒有那麼高的廣告價值?
一方面是要有足夠多的活躍用戶,而且用戶停留時間足夠長。
還有就是數據可依賴,這要求平台有底線,數據不能造假,也會去打擊造假。
還有就是可以做到相對精準人群的投放(通過分析用戶行為累計用戶數據等方式)。
知乎顯然也符合上訴特點,從大的層面上知乎成長為規模化廣告投放平台只是時間的問題。
當然關於知識消費和知乎變現領域的機會更大,這裡就不分析了。長期看好知乎,10億美元投後估值還算合理
先看看知乎的數據,以及和估值的關係
網路上得到的知乎運營數據:截止2017年1月,知乎擁有超過6500萬註冊用戶,日均活躍用戶數(DAU)1850萬。
知乎此次投後估值10億美元,單個DAU對應估值54美元,單個註冊用戶對應估值15美元
至於ARPU值,因為無非獲得知乎的實際營收數據,所以無法討論。
一,和國內標杆新浪微博的對比
網路上得到的微博運營數據(2016年三季報):註冊用戶已經沒有意義了沒人關心。2016年9月的日均活躍用戶數(DAU)1.32億。
微博這邊,看了一下9月1日的收盤價是49.02美元,對應當日當日市值是104.86億美元。單個DAU對應的價值是79美元
知乎的單個DAU對應估值目前是微博的68%
二,和國外標杆Quora的對比
因為Quora是非上市公司,無法取得公開數據。Quora的最新一輪融資還是2014年4月,融資8000萬美元,老虎基金主導,投後估值是9億美元。這兩年來Quora還是獲得了不錯的發展,個人估計2017年如果做新一輪融資的話,估值應該在20億美元以上。
非常遺憾Quora的註冊用戶數以及日均活躍用戶數(DAU)數據都無法準確取得,因為Quora公司一直不願意公布。據不可靠信息,2015年底Quora的總用戶在4000萬左右。而Quora公司有宣傳公司每年的用戶增長接近3倍。那麼,兩者結合,可以推測2014年4約Quora進行那輪老虎基金主導的融資時,總用戶數不到1000萬。
那也意味著2014年4月Quora融資時單個註冊用戶對應估值是90美元
知乎的單個註冊用戶對應價值可能是當時Quora的1/6
三,關於知乎的商業價值
前面做了兩個對比,說明10億美元投後估值不算太貴。但肯定會有很多同學會問,知乎作為一個連ARPU值都可以忽略的公司,到底有什麼商業價值?(其實這個問題對Quora也一樣)投資人的錢怎麼賺回來,會不會都虧光?風投變「瘋投」?畢竟人家微博的單季度營收有1.769億美元,凈利潤有3210萬美元(2016年三季報),商業化變現已經完全走通了。
但是,大家不要忘記,曾經的新浪微博,面臨的問題也是和現在的知乎一樣的,都認為是一個燒錢的遊戲。然後互聯網的遊戲規則告訴大家,人群聚集之處,後面必然有取之不盡的金錢。在此我簡單說幾個知乎未來的變現方向
1. 廣告:廣告是互聯網媒體和變現的傳統核心方式。千億級的企業Google,Facebook也都是依靠廣告來賺取巨額利益的。知乎現在不放,不代表未來不放,應該是在研究更好體驗的廣告,以不對用戶造成傷害。因為知乎擁有巨大的精準內容優勢,所以有可能做到極好的廣告效果,可以做到在相應的問題下面放廣告條,或者直接放電商貨品鏈接等,這些廣告位的價格會賣得比一般網站高得多。
2. 付費提問:知乎顯然是中國知識經濟共享這個風口下的最大受益者。無論是在行、分答,還是邏輯思維的得到,都無法和知乎競爭。付費提問是知乎最自然的延伸,目前已經做了「值乎」,但還需要改進。
3. 在線課堂:這其實和前面一個是同類的模式,都是知識經濟直接付費變現範疇的。知乎的Live是同類模式中最有希望的,我看要火。
4. 在線出版:這個就不用說了,也是知識經濟範疇,知乎日報,知乎電子書等都已經做的很不錯了,未來應該還會更好
5. 求職招聘:這一點可能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事實上當前知乎已經承擔了這方面的用處。知乎上的表現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對應你的專業知識的,保守說可以作為求職招聘的參考,激進一點的話未來知乎甚至可以作為一個職場招聘平台,尤其是對專業人士更是如此。
6. 機構會費:對企業收費永遠要比對個人收費容易。目前知乎已經開通了企業號進行培養,未來這部分企業號很有可能成為收費對象。
7. 企業版本:知乎擁有的數據和運營能力都可以向企業開放,作為付費版本來提供。採購了這個服務後很多企業就不用自己去開發一套同類的系統了,可以企業內部做私有社區。
8. API收費:其實各行各業的企業未來都和知乎會有合作需求,可以通過API介面來實現。比如說旅遊住酒店,從攜程就直通知乎數據,看到知乎酒店達人的專業意見。
9. 知乎分析:知乎可以憑藉其本身沉澱的巨量內容,給企業客戶提供針對某項產品的付費分析報告
最後肯定會有同學提問,你說到ARPU值,為什麼沒有說到知乎的用戶素質高,微博的用戶low,所以知乎的單個用戶商業化價值肯定更大呢?錯了。我之前幾個答案里已經說過多次了,社區里用戶學歷水平高,和商業價值大,之間沒有任何正面關係,反而是負面關係。微博也曾經高冷,一直虧錢;後來屌絲化了,才有如今的百億市值。知乎正走在屌絲化的道路上,而且確實現在的平均學歷水平收入水平也並不高,所以不要誤解
---------------------------
本人和知乎沒有投資關係,我們早期基金,無法參與這樣規模的後期投資,非常遺憾先對知乎說一句
恭嘿內啊~
然後我想從自身出發談談感受和認識~
一、要說2016年最刺激的事,大概是開通機構帳號後,一覺醒來,體驗到了日漲萬粉的感覺。
比日漲萬粉更重要的是,讓我終於看到了夢想實現的可能。
我夢想有一天,讓大家都聽到科學家們的聲音,都知道科學家們有多可愛。
就在今天,「中科院的玫瑰」李佩先生去世了, @中科院之聲 也轉載了文章,以紀念。
而在我眼裡,院里還有很多科學家像李先生一樣,做得比說得多太多。
他們不會包裝自己,不懂得經營形象,也沒有粉絲後援團,在這個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紅的時代,在這個人人都爭取話語權的時代,他們的聲音是那麼小,也那麼遠。
甚至在很多不了解真相的網友眼裡,他們為了科學、為了國家,在實驗室里的忙碌身影,逐漸模糊在了「磚家」這個詞里。
網友對科學家們有誤解,我對網友又何嘗不是呢!
「他們應該聽不懂」 「他們又要開噴了」……
直到機構帳號開通。
知友對科學、對知識的熱情,知乎討論科學的好氛圍,遠超我的想像!毫不誇張得說,可愛得讓我臉紅 (? ???ω??? ?) 淵博和專業得令我肅然起敬(而且院內的很多科學家也混進來了,哼哼(? ??_??)?)
除了收穫很多良好的互動體驗,其實每次發回答,我都是大緊張!
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早在1999年,博覽就建了國內最早的綜合性科普網站。
然後,在互聯網的大潮里,逐漸被淹沒掉。
我們錯過了很多次發展的機會。
但我想,知乎沒有錯過,無論從金額還是從含金量來說,這次融資的價值都是最好說明。
「內容的春天來了」,我們也不願再繼續錯過。
作為內容創作者,在知乎這樣卧虎藏龍的舞台,體驗到了被認可的興奮,也得到了鞭策,看著大家各種優秀,沒有理由不努力。(我也正爭取讓自己能出現在live等其它功能里……)
最後,新的一年,愛知友,愛生活(??ω??)??
--------
更新一哈 說好的live 我來惹!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主題:如何正確跟孩子談「性」說愛
適合家長和以後終將成為家長的你們!能不能加雞腿就看你們的了(手動媚眼)
我只補充兩個信息
1)之前看搜狐的年報,無意中發現搜狗 C 輪投知乎的錢和份額。
In September 2015, Sogou paid $12.0 million in cash for approximately 3% of the equity capital of Zhihu Technology Limited (「Zhihu」), a company that engages primarily in the business of operating an online question and answer-based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sharing platform. Sogou accounted for the investment in Zhihu using the cost method, since Sogou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ver Zhihu.
1200萬刀,佔3%的份額,所以 C 輪估值是4億,C輪到D輪一般都是翻多少啊?求大神告知。
2)現在融到了 D 輪,數據和模式都搭建完了,作為一家公司,也該掙錢了,目前互聯網真正能夠掙大錢的,還是廣告、遊戲、電商三個業務,而目前內容+電商已經是被微信公眾號驗證過無數次的靠譜模式,內容會進一步取代搜索引擎成為新的流量來源。另外一方面,知乎本身的排名模式,也很適合品牌背書,越來越多購買目的強的人,會通過知乎排名來輔助自己的購買決策。
今日資本投的公司裡面,大部分都是切近交易那一塊環節的公司,像美團、京東、攜程,皇冠上的明珠自然就是京東,在這一塊,說不定之後知乎和京東會有進一步的合作。
其實,我最納悶的還是,豆瓣這幾年究竟在幹嘛呢,上一輪的融資新聞都是2011年了,也才5000萬刀,感覺豆瓣是幾乎錯過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
首先當然是恭喜知乎和知乎團隊的各位!
時間過得好快,感覺知乎完成C輪融資還是不久之前的事情,一眨眼已經一年多過去了。我把我自己在C輪完成後的回答翻出來看了一下:騰訊領投知乎 C 輪融資的事情是否屬實?專業人士如何理解其中的原因?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東西,也有一些感想。
1. 很幸運,猜對了知乎在2016年里做的一些事情,4月出了值乎,5月發布了live,9月出了書店。知乎在「付費購買知識」和「知識管理工具」這兩件事上,總體而言戰略布局成功。live出現了無數的後繼者,分答大招還在憋著。無論是提高核心用戶粘性(請讓我厚著臉皮自稱一下)的根據地建設,還是與競爭者在正面戰場互毆,2016年知乎在兩個方向都獲得了較大的勝利,儘管不是完勝。
有一些促狹鬼曾經調侃知乎用戶是混得不好、不務正業才上來寫東西,我認為這種觀點明顯將那些最具時效性、可操作性和利益價值的情報、機密和訣竅,和能夠公開分享的知識混淆在一起。公開信息仍然是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因為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非有效市場,而知乎及類似的知識市場可以通過知識的共享和觀點間的探討來提高這個市場的有效程度,對於每一個參與到知識交換和分享中的成員都是有益的。一個專業領域不斷會有新的核心信息變成公開的知識,而即便是這些公開知識也需要行業內的從業者進行解讀和分析,轉變為對其他人有助益的東西。對於像我這樣的投資行業從業者,知識的搜集和學習是一塊主要的工作內容,而知乎無疑是一個可靠的信息來源。
但知識的定價是一個很難的活計,同樣的信息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一個好的反饋評估機制是付費知識機制長青的根本。這一點上,知乎live有點像是一個迷你IPO,付了費聽完才知道到底值不值。因此不能像普通可以退貨的商品一樣完全放任自流交給市場去決定,個人覺得知乎應該建立自己的態度和評價體系。
市場規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良性的供需互動應該是知乎未來著重建設的東西。
2. 搜狗進來以後,搜索的準確性已經極大地提高了,我都不記得2015年那個知乎的稀爛搜索了。連帶著我在桌面的搜索也已經拋棄了bing轉投搜狗。高效的搜索使得外部用戶也更多地來到知乎尋找答案,連我爹都開始看知乎的軍事歷史板塊的中年向回答了。我猜想這可能也是過往的投資者之中給知乎帶來的最有用的資金以外的資源吧,但就我個人的感知來看,好像沒有感知到騰訊帶給知乎的資源。
3. 知乎開始成為一些社會事件的策源地,儘管這未必是一件好事,但從中可以看到知乎這個平台開始成為中文互聯網上具有「社會性信用」。知乎在贊同票背後的複雜機制所篩選出的答案,以及常見的反轉大戲和越辯越明的傳統,正在使得知乎產出的內容具有「制高點」的意味。大家遇到問題,可能更少地去翻XX知道,而會看看知乎上「如何評價」。這是一種權力(所以要說不一定是好事),也是一種責任,當然對於股東而言這是護城河。
對答案的投票篩選機制和辯論的氛圍是知乎的核心價值,只是一個社群在不斷增大、分化的過程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雜音。從我個人的感受來看,評論區簽到和招呼類佔到主流,認真討論的內容開始變少,甚至出現了不少一句話氣死你評論,雖然我自覺臉皮厚,看到這一類評論大多不予理會。但可想而知對於一些比較在意自己形象的作者,這種行為是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分享意願的。在這一點上還挺懷念2011年的知乎那種共同討論、批評學習的氛圍,而不是現在從我而言更像是站在一個講壇上,時常害怕和懷疑自己是否有講的不到位不準確的地方。但我知道Good Old Days是不會再回來的,海納百川還是比自娛自樂好。
4. 版權保護方面,抄襲營銷號終於以不菲的代價被起訴了,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還從沒有獲得付費轉載授權的請求,可能是我高看自己了……
不管怎麼樣,知乎的過去是個優質問答平台,知乎的現在也許是個第一梯隊的中文優質內容源,知乎的未來是什麼樣的,可能包括周老闆在內也沒有人能猜得到。希望知乎可以在未來越走越順,不僅僅是IPO,而更是向著一家偉大公司前進。因為知乎給了我們這樣有知識的人真金白銀的回報,
因為終於有個平台不用發軟文賺錢,
因為我在知乎live獲得了十幾萬的收入,
所以必須要能融資啊!做為互聯網從業者。我一直堅信知乎也許可以實現未來內容行業深壁壘,高變現和強UGC的三大特點。
其實不論是做互聯網的哪個行業,在今年可以明顯感覺到內容行業的崛起。未來在互聯網做內容,上面三個特點可以讓你保持不敗。
今年,直播靠著強交互,高變現和互動性UGC,引來風口和大量投資;
今年,B站等依靠二次元用戶屬性而產生高UGC和深壁壘,繼續前景看好。
今年,各大內容平台越發發現轉載和新聞類後勁不足,而原創,深度文章和品牌性的崛起,讓諸如短視頻平台和條漫內容的崛起。
甚至,在我所在的行業,遊戲里,也越發的重視內容運作和UGC運作。前一段時間,某某遊戲在遊戲內嘗試了UGC式活動,效果拔群。具有內容心理攻陷的IP類遊戲也更受歡迎。
正如今日資本 @徐新 大大所說,互聯網已經是下半場。那麼各個細分品類,下半場拼的是深度,拼的是沉澱,拼的是壁壘,拼的是機遇。
在我理解,內容行業的未來:
什麼是深度? 內容平台不只是提供灌水和資訊,而更能提供見解與反思。提供其他平台無法提供的內容。
什麼是沉澱?內容可以反覆使用並時常主動或被動更新。並且時常有基於其基礎上的新內容。讓內容愈發優質和提煉。
什麼是堡壘?提供內容的人粘性大,UGC慾望高。UGC變現明顯。內容交互形式無法被複制。
什麼是機遇?互聯網隨著社會發展。內容行業無可避免的要開始發展。整個社會靠著物質經濟一條腿走路已經很久了。新崛起的幾代人對於另一條精神發展的腿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就是機遇。
很少有平台現在可以實現上述所有的能力。知乎是少數幾家之一。個人看法,未來能夠實現內容行業巨頭的,無外乎都會具有深度,沉澱,變現,壁壘,UGC這幾個因素的內在循環。能在循環內佔據四個因素,即可在未來幾年立於不敗之地。
希望本次融資能夠讓知乎繼續攻城略地,實現內容行業的自循環,建立下一個輝煌十年。
我在知乎潛水多年,終於被要求要浮出水面了。因為我有點缺氧了。
我為知乎的估值也貢獻了幾千美元,還是很自豪的。
假裝沒看到後面那句「專業人士如何理解背後的價值」,說說我的想法。
我覺著這麼多有名的投資者都給「知乎」融資,不一定真是相信知乎能靠「優質內容」最終變現,可能是覺著有一天「知乎」會被某個巨頭,比如騰訊整個收購,然後這個錢就賺回來了,IPO弄不了被巨頭收購也是很好的出路啊,騰訊一年凈利250億RMB,賬上現金500多億RMB,買個估值70億RMB的知乎不算啥。但是騰訊畢竟上市公司,花錢買東西總得有好處的,我覺著知乎本身可以不盈利,但是或許歸屬騰訊以後能協同促進騰訊其它業務或者板塊啥的,這個就不好說了,看馬化騰怎麼操作了,產業巨頭的眼光都是深不可測的!
其實我覺著知乎自己想掙錢,打廣告也不錯啊,知乎現在也做一點點廣告,比如我現在打字的這個網頁版的界面就有個歐萊雅的洗面奶廣告。但是知乎現在應該沒打算以打廣告為主要業績來源,原因我感覺有兩點:1.流量不夠強大跟微博啥的沒法比,打廣告也打不出業績,可能還把用戶體驗破壞了;2.清高了這麼多年不能輕易下海。第一點原因應該佔90%,第二點佔10%。
至於靠優質內容來盈利,我覺著幾年之內都不太靠譜,雖然現在網民也願意花錢充會員看個劇,打個遊戲啥的,但是打遊戲和看劇那種不可自拔的體驗在知乎這種「高質量」內容下是感覺不到的,這兩者之間的鴻溝是不會隨著社會進步抹平的,所以付費看內容一時半會還是不行。我是從大二開始看知乎,現在已經研三了,感覺知識面擴充了不少,感謝知乎,但是還是要客觀發問,知乎內容的質量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麼「高」嗎,知乎各個領域裡面咔咔寫大段回答的,有多少真的是各領域裡的精英,就算真的是行業資深人士,寫點文字真的有價值嗎,券商寫投資研究報告算是內容質量很高的了吧,但是研究報告是不要錢的啊,它產生不了價值,有價值的是寫報告的人來跟你深度交流,QA模式才行,這點就算知乎通過live模式在做,也不行,券商寫報告的人跟投資者深度QA也得是事後證明你的「內容」真的有價值才能換到真金白銀,用戶才願意真的付費。
所以知乎上的內容就是看著玩,不是真的給你的學術工作帶來啥實質性的幫助。就是說有意思是挺有意思,真的有用嗎,有一點吧,但是用處不大。
還有一點就是,知乎這些用戶都是高質量用戶,聽起來好像是願意掏錢的那種,其實根本沒有他們眼中那些「低質量」用戶爽快,這幫人在知乎掏個1塊,2塊的行,真要想直播行業那麼掙用戶錢,我覺著不現實。
和今日資本的朋友徹夜聊過這個問題,他主要的問題是,5年後的知乎會是什麼,會有多大?
5年後,伴隨著年輕一代80、90成為社會中堅,95到2000成為消費新貴,
2、知乎live等會是未來人們主流的學習方式嗎?
3、知乎在高速增長中,能避免內容水化和信息過載嗎?
試想一下,1和2任何一點實現了意味著什麼?
1億美金投進去10億以上估值,那麼未來就可能增長為百億美金平台。
而我當時給的答案是,知乎很可能成為對標新浪微博的平台,未來達到至少80億美金的估值。
一個很簡單的現象,這兩年的很多公共熱點事件,如果你想知道最新進展很可能去微博。但是如果你想知道熱點的來龍去脈,深度分析呢?
肯定去知乎吧。
知乎的本質就是深度內容的集中地,而無論熱點資訊,還是學習培訓,還是興趣達人,還是消費升級的導購,深度內容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便一開始你望而卻步,但最終總是要去看一下的。
而知乎本身的產品機制,其實是微博加貼吧加頭條,將社交推薦話題引導和編輯推薦整合在一起,如果未來這個演算法更加智能了解用戶,將是非常可怕的。
我主要是結合周源的內部信來看,答案後面有內部信。
D輪融資之後,據知乎天使投資人創新工場李開復透露,知乎估值超過10億美元,邁入獨角獸行列。
知乎今天估值在10億美金意味著在過去的一年多里,它的體量翻了兩倍多。同時它也超過了它在美國的對標者的估值:Quora 最近一輪融資在2014年,8000萬美元融資估值9億美元。如果不考慮這兩年的增量,知乎體量已超過了Quora。因此,從增長來看,知乎這一年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不錯。而知乎最新一輪投資方都有豐富的經驗或者很好的背景,比如創新工場和今日資本都堪稱頂級機構,騰訊和搜狗自不必說,雙方在業務層面有許多整合空間,過去一年已有諸多嘗試。
不過,10億美金估值依然有些低於我的預期。10億美金估值是獨角獸公司的門檻,然而近年來頻頻出現估值10億美金的公司,讓「獨角獸」本應有的稀缺性已經蕩然無存,2016年中艾瑞統計的估值榜顯示進入10億美金俱樂部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已超過40家。知乎不論是從用戶體量還是產品價值來看,都應該有更大的體量才對—事實上,許多人將知乎與今日頭條、微博這兩大內容平台對標,而這兩者的估值或市值均已超過100億美元,就是說,在我看來,知乎是被低估的。
知乎被低估是有原因的。正如知乎這輪領投方今日資本創始合伙人、總裁徐新所言,
「知乎不追風口,而是把握擅長的細分市場精耕細作,抓住用戶需求把產品做好,以此為基礎成長變大。」
在知乎身上,我看到了豆瓣的「慢公司」風格,走得很穩,比如在變現上很關注用戶體驗進而表現得剋制,在產品擴張上不跟風,2016年許多公司都在做自媒體內容平台,知乎並未跟進。在喧囂的互聯網世界,知乎的風格是一股清流,不過這會讓它像豆瓣一樣錯過一個又一個黃金風口嗎?
知乎為何要擁抱變化改變自己?
有位知乎用戶在2016年底曾寫過這樣一篇文章引發圈內轟動,《知乎在移動端的艱難與它錯過的一個時代》,這篇稿子有一些地方不符事實,但卻指出了知乎在擴張速度上過於保守的事實,不知道知乎管理層是否看到了這篇文章,但從周源內部信能夠看到,知乎正在「求變」。
周源在內部信中透露,總結2016年的工作得出的答案是「知乎團隊比以往更加積極的在擁抱用戶需求變化,並同時努力改變自己。」,2016年是知乎產品改版最激進的一年,上線了機構賬號、書店、知乎 Live、值乎和分享等諸多功能,與此同時,知乎的線下運營如鹽Club沙龍在積極推進,而廣告產品的推出表明知乎在變現上的嘗試。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用周源的話說,是觀察用戶和市場需求之後的決定。另一方面,在我看來與源源不斷的競品出現有關,譬如分答、得到這些新興知識產品,今日頭條和微博也推出了問答。
如果你不跟風口,那麼,飛起來的豬就可能超越你。
豆瓣曾經在互聯網電影平台上有絕對的領先優勢,然而貓眼就藉助於O2O這個風口做了起來並與之勢均力敵,豆瓣再入局在線票務發現為時已晚。如果不想重蹈覆轍,知乎就必須更加積極地擁抱變化——是否追風口不用刻意深究,風口的本質正是市場的動向。
周源在內部信中透露,「我們變化不夠快,對用戶理解不夠深,缺乏把產品從好用提升到優秀的緊迫感,事實上,很多地方我們還稱不上好用。」,除了產品上要更快速變化之外,在運營、變現上或許知乎同樣需要更快才行。
2017年知乎的重點方向會是什麼?
知乎在2016年從問答社區成功轉向知識平台,連接著知識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還有圍繞知識的合作夥伴。翻譯一下就是,知乎不再只是做基於SNS的問答社區,而是有多樣化的滿足知識生產與消費的產品進而形成平台,如Live、值乎、知乎專欄、機構賬號等等,平台與社區最大的不同無非在於突破「人與人的連接」,實現更多元的供需連接,知乎2016年做到了。
2017年,周源在內部信中為知乎提出了三個目標。
1、為廣泛知識消費者開拓新場景。
問答只是知識分享的場景之一,除了問答,專欄、Live、值乎、日報也是知識分享的場景,知乎已覆蓋。然而,知識場景還有許多。知識涵義十分廣泛:「知道是什麼」的事實,「知道為什麼」的理論,「知道怎麼做」的技能技巧訣竅,「知道找誰」的人際關係,均屬於知識的範疇。維基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知道、百度搜索、網易公開課、YY教育、TED、可汗學院、coursera等產品,均是知識經濟玩家,這意味著,百科、教育這些場景依然是知乎的範疇,知乎會有更多的產品內容形態。
2、實現規模化的廣告營收能力。
過去知乎在變現上很保守,偶爾有個廣告,還有出書,2016年算是元年,上線了自動化的廣告產品,更重要的是在付費知識上有里程碑進展。2017年知乎會更強調廣告變現,希望實現規模化營收。作為與今日頭條、微博對標的內容平台,知乎是注意力黑洞,而注意力最直接的變現模式是廣告。周源對於廣告的看法特別,其認為「廣告應該是一種有價值的內容」。張小龍可通過「朋友圈廣告」這種新型廣告模式來博得廣告主與用戶的雙邊喝彩,知乎的答案會是什麼?
3、知識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
中國年輕人為數字內容付費意願愈發強烈,不只是知識領域,電影、音樂、圖書、App都有類似趨勢,蘋果 2016年大中華區整體營收下滑17%,App Store收入卻上升了90%,手機沒有內容好賣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2016年知識經濟捲土重來,知識付費、知識共享…認知盈餘的理論在中國互聯網市場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周源不認同知乎在抓付費內容的風口,但2016年知乎在知識市場化上取得了不錯的進展,「知乎Live」自2016年5月14日推出至今已舉辦超過1500場,737位主講人平均時薪達10980元,單場知乎Live收入最高達到19萬元。周源說要在2017年讓「知識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在我看來更多是要激發供給與需求,通過產品、運營、技術等手段,完善市場機制,提高效率和公平性。
2012年,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知乎是什麼?」,周源的回答是:「知乎就是一個由每個人知識、經驗和見解組成的 P2P 網路。」,這已有共享經濟的雛形,現在看來知乎還沒背離初心。
知乎的星辰大海又在何方?
知乎的未來在哪裡?不妨從人們對「知乎的潛在對手是誰」的討論這個角度來看。
有人說,知乎是百度的對手,百度現在市值是600億美元,是知乎的60倍。知乎與百度的競爭關係不只是因為它一定程度取代了知道(百度上線了百度派等產品反擊),更重要的是,知乎已是一個垂直搜索,「知乎一下,你就知道」,之後它可能會做百科甚至貼吧,與搜狗合作則可強化搜索。
有人說,知乎是今日頭條的對手,今日頭條的估值是110億美元,是知乎的11倍。知乎會是一個內容平台,問答是知識的場景,而知識是內容的一種。知乎之後可從知識進入到更多內容範疇,用時髦的話說是「泛知識領域」。內容產業是2016年互聯網的主流故事,騰訊投資知乎正是因為內容戰略;阿里巴巴給到馬雲的愛將俞永福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在大文娛上發力;百度在2016年啟動內容戰略上線百家號;搜狐、網易們不斷架構調整迎接內容潮,知乎從知識平台到內容平台水到渠成。
還有人說,知乎是網易公開課、YY們的對手,知乎會從知識分享平台進化到在線教育平台,今天有人在知乎Live分享見解經驗和知識,明天就有人在知乎Live分享技能,後天就會有老師到知乎上課。總之,教育是知識傳授的最高階形態和最有效方式,知乎最終入局在線教育服務,是必然。
知乎本輪領投方今日資本總裁創始合伙人、總裁徐新這樣展望知乎的未來,「當知乎能夠進一步圍繞知識的供需解決有所突破,就有可能成為滿足用戶多場景內容消費和更多需求的偉大公司。」從這句話能夠看到知乎從知識跳躍到內容消費的很大可能性,更多需求是什麼,還要知乎給出答案。
總體來看,知乎至少有三個互聯網巨頭們都夢寐以求的特性。
第一,互聯網下半場,2017年開始的下一個十年,滿足精神消費需求成為互聯網的主線之一,物質愈發充裕,精神卻依然空虛,這需要資訊、知識、娛樂諸多內容的填補,相對於資訊和娛樂迎來第二春而言,知識是一個新興市場。
第二,正如我之前一篇文章所言,互聯網下半場,人口紅利消失之後,移動App爭奪焦點是用戶時長,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內容化、社區化和實體化。知乎作為一個注意力黑洞,雖然整體用戶時長與微信、今日頭條、視頻App們比有差距,但單用戶時長在互聯網行業中領先,它的產品有內容和社區的雙重特性,有著天然的時間吸引力。
第三,互聯網下半場,消費升級是另外一個故事,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消費的升級,年輕化用戶和新興中產都是兩個新貴用戶群,前者是未來,後者有消費力,知乎投資方看中它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其有「新興中產和知識階層」。
互聯網下半場到來,遊戲規則已悄然發生變化。精神消費特性、時間吸引力與中產階級用戶群都在知乎相遇,可能是這個問答社區起家的知識平台未來最大的機會。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頻道(luochaotmt)
專業的我就不講啦,畢竟內容目前也不是我看的領域。
作為用戶而言,我希望知乎有了這筆錢後,更多的靜下心來思考日後如何發展。如何增強用戶體驗,不至於優質用戶不斷流失,淪落為下一個人人,或是貼吧。
內容的關鍵還是那一個個體,而不是平台,個體通過自己的獨特性以及特質彙集成一個個小群體,通過另一個渠道發表聲音,並不會影響個體本身的特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祝知乎越來越好~推薦閱讀:
※膜拜單車為什麼可以拿到一個億的融資?
※怎麼看待羅輯思維 B 輪融資估值達到 13.2 億元?
※中國化的 P2P 金融都有哪些特色?
※美國的中小企業也有「融資難」的問題嗎?融資來源都有哪些?在制度上是否有借鑒的地方?
※為什麼中國的 PE 已過剩,卻還不能解決民企創業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