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台灣是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的第一大來源地?

報告認為,從中國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來源地來看,中國台灣是中國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的第一大來源地,2014年和2015年中國大陸從中國台灣進口的不合格食品批次,占這兩年中國大陸進口所有不合格食品批次的四分之一。

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十位來源地分別是,中國台灣(773批次,佔22.06%)、美國(250批次,佔7.14%)、韓國(233批次,佔6.65%)、法國(207批次,佔5.91%)義大利(185批次,5.28%)、馬來西亞(177批次,佔5.05%)泰國(157批次,佔4.48%、德國(155批次,佔4.42)、日本(143批次,佔4.08)、澳大利亞(119批次,佔3.40)。

報告強調,2014年,中國大陸從上述的中國台灣地區和9個國家進口不合格食品合計為2399批次,佔2014年中國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3503批次的68.47%。 與此同時,報告稱,2015年,中國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十位來源地分別是,中國台灣(730批次、佔26.02%)、日本(171批次,佔6.1%)、馬來西亞(153批次,佔5.45%)、美國(152批次,佔5.42%)、義大利(141批次,佔5.03%)、泰國(117批次,佔4.17%)、西班牙(117批次,佔4.17%)、韓國(104批次,佔3.17%)、法國(98批次,佔3.49%)、德國(85批次,3.03%)。

報告:台灣是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的第一大來源地


其實關於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舉個例子,比如地溝油。
80年代大陸有沒有地溝油問題?反正我在城市裡長大,就沒聽說過。哦,別說那會兒人們都不敢說話,那會兒人們比現在敢說。這一來是當時計劃經濟為主,糧油食品都是統購統銷,不存在地溝油的生產渠道;二來小飯館少,人們還是在家、在食堂吃飯為主。國家管這事,可能粗暴呆板,或者口味不佳,但料都是實打實的。
那麼這時候有沒有地溝油呢?有,日本在60年代就發明了地溝油,並隨後將這一技術輸出到台灣。70年代台灣就爆發過地溝油問題,甚至晚近到2014年又再次爆發。當然,人家民主自由文明發達,不叫地溝油,叫餿水油。
大陸食品安全出現問題,是1993年取消糧票等計劃經濟的殘留,完全放開餐飲業之後出現的。
與此同時,還有個重要的事件發生了:台商大舉登陸。
80年代大部時間,兩岸隔絕,台商只能以港商等名義個別進入大陸。1987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台商才得以明著登陸。而直到1991年台灣終止「動員戡亂」後,赴大陸投資經商才算沒有了最後的政策障礙。
大陸的食品安全問題隨之產生。地溝油等問題,就是在大陸放開餐飲業,以及台商進入大陸後發生的。大部分大陸的食品安全問題,都能在台灣找到更早的事件。
台灣生產經商,秉承二戰後早期日本的路數,講究打拚。日本產品直到80年代,都被歐美視為廉價劣質產品,但其部分產業的升級比較有效,逐漸佔據了頂端。台灣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差,一味追求Cost Down,壓低成本,因此無論餐飲製造,都能省就省,能混過去就行。而在90年代後期,台灣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極大阻礙了兩岸的貿易往來,影響了其升級,導致台灣現在只有鳳毛麟角的數個企業能在國際上佔據一席之地。
台商登陸,給大陸帶來的,除了資金和工作機會,還有低廉劣質、假冒偽劣、詐騙欺瞞等商業社會中最下作的東西。
90年代,在我生活的城市,人們經常會說,進了歐美企業賺錢多,有面子;進了日本企業,賺錢也不少,而且不輕易裁人,很保險;進了台灣企業,那就是錢少活多,老闆摳門兒得很。
公平地說,歐美企業進入中國,包括日本企業進入中國,整體上都為中國提供了更高質量的產品、更體系先進的管理模式、更完整發達的商業運作。他們在中國賺到了大筆錢,中國也得到了不少好處。
台灣,唯有台灣,是拉低了大陸原有產品的質量(好吧,提高了包裝),毒化了大陸的商業環境。他們在大陸賺到了大筆錢,大陸得到的是比以前更差的產品和更不能信任的商業環境。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而台商們付出的是什麼呢?他們只需在和當地領導吃飯的時候,高舉酒杯笑著說「我們都是中國人,是同胞啊!」領導們立刻全身心地撲上去支持他們,心裡還激動地認為自己為統一大業做了一點微薄的工作。
台灣對大陸輸出劣質產品的行為至今愈演愈烈。近來在網路流傳一段視頻,可以側面反映出台灣省內普通民眾對大陸的態度。這段視頻前面主要是兩人在爭論是否該引進日本核災縣市食品入台,涉及大陸的部分臨近結尾。
灣灣的大姐對空心菜的憤怒
各位自辨。


第一是因為近。
第二是因為標準相似。
第三是台灣農產品來源太雜+監管垃圾。
第四是口味相似。

近這個原因就不用說了,而且台灣東西一般還算便宜
另一個是食品安全標準相對相似,能進口的東西就多了,美國的食品放到大陸基本是不合格產品,是要坐牢的,所以說除了少量牛肉和極少的特別的豬肉(沒有瘦肉精)以外,很少有美國做好的食品流入中國。
相對來說我們歐洲的還多一些,因為歐洲食品標準相當嚴格,很多基本糧油製品要求很高,能符合土鱉的標準,所以能進口。

台灣因為本身生產的食品不多,所以需要進口的原料很多,雜七雜八不好控制,而且台灣的監管水平又非常低下,雖然細菌超標什麼的還是不會的(畢竟生產線在那兒擺著),但是各種有害物質和違規添加劑就沒辦法了。

口味相似就不用說了,歐洲茴香糖肯定合格,但中國人怎麼會接受滷雞爪不加雞爪的軟糖呢?(雖然我很喜歡)


是的, 自己在做跨境電商, 因為在福建, 所以主營海外商品的同時也有不少台貨對接過來。
有時候就是會發生台灣食品按大陸國標檢驗報告不通過,各種超標,之前跨境電商進的幾票貨還有退貨和銷毀的。
比如去年有人當時在平潭保稅區進口的台灣食品, 因為大腸桿菌超標被銷毀,也算是笑死了
因為大陸對台有政策,比如平潭島對台可以認可台灣的檢驗報告,所以一些台灣食品就能進來了,然後走小台 ,小貿市場流轉到國內。正規走需要國檢抽檢的跨境保稅的通道卻走死了。

台灣食品沒什麼好吃的,幾年前還有點新鮮勁,現在要什麼國內沒有,真不建議去買台灣產的零食,貴,差。飲料類的問題尤其多。很多還沒從正規通道進口,走灰色的,根本沒有檢驗。

補個2015年時候的數據,這個估計網上可以隨便搜索到
(這是 2015年 ,去年的質檢總局新聞)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1至10月,我國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出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的進口食品達2350批次,已被退運或銷毀。其中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不合格食品最多,達到601批次,僅10月就檢出了76批次。


作為曾經在CIQ 食品科協助工作過的過來人,台灣和韓國是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高風險食品國家(地區),入境的進口食品所有種類必須執行嚴格入境檢驗檢測,無論何種食品標籤必須在CIQ 備案。本人也查驗過很多台灣和韓國的食品,非法添加著色劑、甜味劑的比比皆是。但是還是難免不了一些漏網之魚流入市場。據了解,台灣和韓國的食品安全標準規則本身就混亂,尤其韓國產品在韓國國內的監管就不到位,產品配料胡亂標註排序,完全無視國際同行標準,企業也是能混則混。韓國的進口食品口感差,脂肪和鹽分(鈉)含量一般均高於我國國民日均攝入水平,尤其台灣和韓國的食品標籤經常出現產品配料配比超過100%,營養成分數據胡亂標註的現象,而真實產品配比又被企業作為商業秘密保護,提交CIQ 當局的都是大致數據或者乾脆偽造數據矇混過關。食品標籤是消費者選擇食品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道屏障,第一道屏障都無法保證可想品質的問題。其實韓國進口食品才是當之無愧的大陸進口不合格食品第一吧。我本人也在工作中接觸過台灣一些百年企業,是嚴格按照大陸CIQ 當局要求提交產品備案材料的,各項要求都做的挺好。

善意提醒,台灣和韓國的進口食品尤其是膨化類食品是個大坑,能少則少吃吧。


我曾經在超市買過台灣產的芒果乾和橄欖干,芒果乾有半盒子是黑色的。橄欖干裡面也有小部分是壞的。被坑兩次之後。從此我再也不買彎彎的食品了。
現在看到台灣的進口商品都避而遠之。

後來看到黃安曝光的一個新聞。台灣人把過期食品帶給大陸的同事吃。還在fb上問誰有過期食品。他要帶到大陸給大陸人吃。

唉。


台灣最近強行通過了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法案,很可能要轉銷大陸。大陸也應立法禁止台灣食品進口,按日本核災區食品對待。不僅如此,對於敢於從台灣轉銷核食品的任何個人和組織按照大陸法律嚴懲。


假鞋假藥假醫院,專坑華人的海外黑幫,專騙老人血汗的電話詐騙;
古時偽裝成倭寇劫掠屠殺沿海百姓,今日充當美日馬前卒封鎖大陸;
海峽隔斷了兩岸,卻隔不斷福佬人骯髒的基因


你仔細想想前幾年為什麼每年和台灣逆差1100億美元?


既然是不合格產品,都能堂而皇之的進入大陸,這是啥問題???


今天大年初一吃圓子因為不夠,一鍋同時煮了思念和海霸王的兩個牌子的圓子。。
我再也不會買海霸王的東西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喜歡吃芝麻湯圓,分別嘗試過龍鳳,灣仔碼頭,海霸王,以及其它國內品牌。對於海霸王的湯圓,我真心不想評價,熟了以後口感和形狀都很感人……然後前幾天看到海霸王的牛肉丸沒有牛肉的新聞……

順便說一句,龍鳳湯圓一生推!


第一項是旅遊業

第二項是食品行業

第三項是什麼呢?


這玩意兒也得看執行的標準吧,如果是日本來的,核災食品都是合格的呀。。。


馬上台灣就要開放核食,美豬也不在話下,到時候再說吧
(?.????????????????????????????????????.????? )吐血噗ing…


推薦閱讀:

哪個牌子的進口牛奶和進口麥片好?
進口零食如何分辨真假?

TAG:台灣 | 奸商 | 食品健康 | 兩岸關係與發展 | 進口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