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書記、副校長竇賢康將出任武漢大學校長?


看了各路新聞,還是沒有個譜。
先從曉紅來武大開始,武大內部一片質疑。09年左右的武大,基本已經退步到不能再往後了,從劉道玉老校長被免職,武大在長達20多年裡,內部山頭林立,內耗嚴重。2000年武大合併,四大學部風格迥異,互相看不爽,尤其是武水和武測的校友對武大的牌子認同感不高。
曉紅到任武大,先是親民的作風博得一片叫好,為什麼?大家都知道「華總第一黨校」的官僚習氣有多嚴重;其次修復與武漢市政府的關係,不搞高高在上的學究氣,這幾年武漢對武大的支持有目共睹;再者,曉紅把校友關係搞熱烈了,這幾年捐款的、回校任教的,絡繹不絕,為何?武大人身上對珞珈山的感情很不一樣,工學部、信息學部和醫學部的老校友也開始以武大人自居,這份聚力從劉道玉老校長後就沒見到;最後,曉紅對內完善了基建,也引進了不少優秀人才。綜上幾個方向,武大方才有今天的勢頭。
蝸殼的同學請不要誤會,武大校友對竇校不是不屑,而是期待,正因為今天的發展太過於坎坷,武大人是非常謹慎在關鍵時刻換人的風險的。
實事求是的說,曉紅能把武大帶到今天的勢頭,實屬不易,但由於曉紅在重大的積累,他在發展武大科研能力和平台方面的能力,略有不足。這時候調任竇校來,武大需要竇校在科大招攬人才的經驗和眼光,竇校也需要通過一個完全不同於科大校風學風的平台,走向更高的層次。
科大在國內學界和科研的能力不用多說,如果竇校能趁著武大這波勢頭,再拼一把,不但在校學生會敞開心胸,武大各種大腿級校友也不會把竇校當外人。
最後,祝竇校履職武大成功,蝸殼的同學有空過來看櫻花,武大的同志們,繼續努力吧。


利益相關: ustc地球物理

我知道關注這個問題的大多為科大或武大的同學,而大家不管是哪個學校的,聽到這個消息都是這樣的感覺,竇賢康是誰,是中央決定了嗎,讓他來當武大校長,這會不會給人一種硬點的感覺呢?

科大學生會想:副校我只知潘建偉,資磁中科大武漢分校
武大學生會想:正校我只服曉紅髮,
慶祝武漢大學吞併中科

現在呢,事實勝於雄辯,如下表:

黨委書記 許武 物理
校長 萬立俊 化學
常務副書記副校 竇賢康 地物
常務副校 潘建偉 物理
―――――常務副校或常務副書記相當於第一副校或第一副書記―――――
副書記 葉向東 數學
副校 陳初升 化學
副校 陳曉劍 管理
(感謝評論區某學長的糾正)
副校 周先意 物理
副校 朱長飛 物理
副書記 蔣一 物理
(所以某坑廢理興工任重道遠)
這就是科大領導班子,在校長以及副校中,萬立俊是空降的,竇校原兼科大副校和副書記。如果武大現在三把手升任二把手武大同學估計異議不大,(正如我科潘建偉的呼聲)那現在科大的三把手升任武大二把手又有什麼可嫌棄的呢?

(評論區有人在爭論校長和黨委書記哪個應該是一把手,我這個只是引用科大官方的排序的,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個人雖然不是院士,但是真的很膩害呢,還是80年代的郭獎,武大同學要知道,80年代科大生源要比現在強很多,而郭獎又是科大的最高獎項,每年全校才有30人左右。況且我們一個老師曾經和我們說過,國內地物界除科大北大外,武大發展勢頭很強勁,尤其是在近地探測方面做的很好。很巧的是,竇校也是從事這方面,那麼,錦上添花,何樂不為?

其實嘛,很多人都說什麼武漢大學就校風浮躁了,中科大就價值單一了,換一個校領導就能怎樣怎樣改變了,其實大家不都是每天看看書,參加參加社團,在不同的城市揮霍著自己即將逝去的青春嘛,現在武大副校換到科大當校長又能怎樣,轉發又不會績點4.3。

不過,眼前的好處就是,今後科大武大交流將會增多,我去你家吃周黑鴨,賞櫻花,看校花,你來我家,,,,,,算了,你們別來了。

我彷彿又黑了一下我學技術大學,我保證,保證,最後一次。。。

最後,祝竇校一路順風,常回家看看!


12月6日更新:

12月5日更新:武漢大學官網宣布12月6日下午2:00召開教師幹部大會。看來明天就要上任嘍

————————————————————————
消息還沒經官方確認 先匿了。
————————————————————————

11月24日中國科大召開了教授幹部大會,據悉會上透露了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竇賢康將調任武大校長的意向,並徵求在座教授幹部的意見。
新創基金會發布的新聞如下(前任校長侯建國任廣西省委副書記之前新創基金會發布的消息也比較隱晦含糊)

另據網路消息 12月1日 武漢大學召開了相關吹風會,周葉中副校長透露了新擬任校長竇賢康的有關情況,徵求在座諸位意見。

由此看來,竇賢康武大校長的任命在不遇到很大阻力的情況下將於近期向社會公布。
(中科大和武大都是中央直管,由中組部考察,中共中央任命)
武漢大學現任常務副校長馮友梅學術黨務上都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表現,年齡也偏大,從2000年就是華科的黨委副書記,現在已經16年。竇賢康66年的,和潘建偉都是歐洲海歸,科研成果都很高,15年院士差點評上,估計上了武大校長就該是院士了。70後的科大現任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接中央候補委員萬立駿院士的校長職位應該是全校公認的,如果竇不去武大,就得準備接科大現任書記許武的班,但對科大的上家中科院來說,為了保證對科大方面的掌控,他們更傾向於空降一個書記(就像現在的校長萬立駿)。竇本人能力極強,近年來幫助科大在引進海外人才,爭取科研經費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他是地空學院出身,研究方向是基礎理科,更有利於武大在創雙一流中理科的發展。
附中國新聞周刊對竇賢康的專訪一篇:

《中國新聞周刊》:在前四批青年千人計劃申報中,中國科大申報入選總人數70人,連續四次位居全國第一。科大引進人才的秘訣在哪裡?

竇賢康:大學對於頂尖人才的重視和熱愛是生命線。和別的機構不一樣,大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地方,沒有人才不行,創新領軍人才更是非常關鍵。蘋果沒有喬布斯立馬就沒有了創新的靈魂。

你看歐洲杯,有的球星的身價能達到幾千萬,其他人才四五十萬。球星老遠一腳就能將球射進球門。老闆不是傻子,為什麼給球星那麼多的錢?因為踢球的目標就是進球,就是贏。高校的人才也是一樣的。

科大很注意培養年輕人,這是科大能夠永葆競爭力的原因。當時我從法國回國沒幾天,學校就讓我當系副主任。我36歲就當上了學院的領導。在科大,從來不會按資排輩,會按照教學和科研上的成果來對老師進行激勵和評估。科大的優勢,就是對學生和老師非常重視。

我們會盡科大的最大可能給予「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等專家最好的待遇。中國科大的總經費在國家C9高校中不算多,但是我們很捨得在人才引進上花錢。在科研條件和薪水待遇上,但凡能做的,我們都做到了。

在科研條件上,我們在人才報到第一天科研啟動就到位,而且我們會根據他們的需要來做。你需要什麼科研條件就提出來,學校會討論。比如公共設施、實驗室等,如果真的需要,我們一定保證他的科研能夠儘快地做起來,一天都不耽誤。我們給青千提供了在C9高校中具有競爭力的年薪,與國外待遇基本接軌。

我們學校主要領導,包括校長、書記,都把人才引進當作頭等大事。原來的侯建國校長,曾經帶我們去美國招聘人才。在美國的十幾天里,我們的全部時間都用在大學裡招聘人才上。記得當時行程有半天空閑,他體貼我沒來過紐約,讓我出去看看。結果到了當天下午,他又跟我說不行,陪他去思科看一看。在那兒十幾天,走了好幾個城市,我對美國唯一的印象就是校園。

很多人見了面後,總體印象特別好的,需要約到賓館進一步談。我們沒有宣傳式的招人,沒有拉大旗、掛橫幅。我記得當時侯校長比較累,進大廳的時候,有塊玻璃擦得太乾淨了,他沒看見,一頭就撞上去了。

人才是立校的根本,我們認為,只要人才在,我們跟任何學校競爭,都不用擔憂。高校是靠本事吃飯的地方,有水平高的人才在,一個學校才能發展好。

《中國新聞周刊》:科大在引進人才方面花那麼大力氣,學校內部會有反對的聲音嗎?在本土人才培養上會有哪些措施?

竇賢康:在引進人才上,一開始學校有些老師也會有不同看法,有人講,引進來的人才可能短期內會擠占學校資源。可是沒有人才,學校會辦得越來越差,你會越來越沒有資源。短期看貌似擠佔資源,但是從長遠看,將來會帶來更多的資源。

我們既注意從國外人才引進,也注意學校現有青年教師的培養。比如說,有些老師,有發展的潛力,但是所在的學科不夠強,成果出不來。這個時候,我們就每年拿出來一筆錢,資助他們去國外進修,保留他們在學校的待遇,同時提供他在國外體面的研修生活費。但是有一個要求,你不能出去混。我們批准他們出去的唯一條件,就是他找的實驗室和導師的水平必須是一流的。

工程科學學院的吳恆安教授,現在已經是學院的副院長。原來在科研上一直做不出好的工作。後來他去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的實驗室,當時安德烈?海姆還沒有拿諾獎。後來吳恆安的科研很快上去了,研究方向也非常前沿領先,去年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支持。

每年會有幾十個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出去,這是他們提升的關鍵機會。這個主要是針對我們的弱勢學科來講的。科研需要高的眼界和實驗平台,需要在一流的實驗室學習。我們會給有潛力的青年人創造條件,讓他們科研水平的提高速度更快一些。

同時,國內的「土著」力量也在增強,這兩年國內大的人才計劃也在朝著他們傾斜,潘建偉、杜江峰、陳仙輝、謝毅等教授所培養的人才,一點也不比引進的人才差。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科大地處合肥,這個因素會對引進人才產生什麼影響?

竇賢康:現在合肥發展很快,但是很多人還是會首選北京、上海等城市。我們認為,這些海外高層次人才不去北京、上海,願意來科大工作不容易,剛來的時候總是人生地不熟,大家給他好一些的啟動支持,才能很快進入到科大這麼一個好的科研環境中去。

現在合肥城市建設也很快,合肥的發展對我們的帶動也很大。其實任何一個人到合肥來,合肥一定比他想像的好很多。但去上海、杭州,他反而可能會失望,因為他們的期待很高。來科大不會這樣。合肥現在被稱為「逆襲中的城市」。

《中國新聞周刊》:科大科研經費總量不多,但是卻出了不少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成果,科大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竇賢康:我們爭取到科研經費後,會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說,985的建設經費,有的學校拿了錢後會分到各個院系,就像撒胡椒面。科大剛開始也是想這麼做的,但是經費分下去會什麼都幹不成。後來我們覺得,學校整個基礎條件差,所以就搞了公共實驗平台建設,集中所有資源建設公共平台。我們現在花了一點幾個億在做微納加工中心,很多實驗室需要設備,你不可能同樣的設備一個實驗室搞一個。搞好一個,為全校教師提供服務。錢太多,亂花總不夠;錢不多,你集中花,照樣能解決一些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在「千校一面」的高校擴招潮中,中國科大如何保持「小而精」的理工特色定位?

竇賢康:「小」不是我們刻意追求的,而「精」是我們刻意要做到的。追求卓越是科大的精神,但是「小」並不是。

當時中國科學院辦科大,是要辦新興的學科,這就使得科大一開始就受到一定的限制——理工科,而且是新興學科。我們也想辦大點兒,我們也有過辦大的衝動。比如,我們辦過外語系,但後來證明不行。科大是以理工為主的學校,我們不擅長培養外語人才,而且會衝擊基礎教學。我們也不是盲目取消的,也是跟外語系的老師進行了研討的。

另外,現在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我們規模大不起來。我們要是辦金融類的學科的話,科大周邊沒有大的金融公司。

我們也希望「大而精」或者「中而精」,但是這有一個過程,我們只要有能力,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們是會拓展的。但是我們不盲目,不追求大,不能讓學生接受二流的教育。現在我們也在發展新興學科,例如,我們正在跟中科院瀋陽金屬所合辦材料學院。

我曾經分管招生十年,學校也曾經有要擴招的想法。但是,擴到哪裡去?科大的很多學科偏理科,國家不需要那麼多人。所以,精是目標,小、中或大取決於國家的需求,取決於學校的能力、師資隊伍和機遇。


昨天看到科大那個公眾號的轉發,搜了一下百度,看到新語絲的黑材料就放心了,按照新語絲的說法,竇很會A國家錢啊,那是大大的好啊,多A點錢,多招點人才,貴武發達了。反正是比蓋樓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小紅哥對武大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理順校地關係,比如信息學部和文理學部之間的八一路改成了武大校內的綠化帶,把城市核心區的600米主幹道路面讓給學校修綠化帶連通兩學部,這在中國大城市裡極其少見,武漢市政府要多掏錢挖一條600米的地下隧道來代替原來的路面,這錢本來可以不花的,這件事在武大和地方政府緊張時期簡直不可想像。
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上,借著13年校慶翻新不少教學樓的設施,進一步完善了校園路網,清理了很多校園死角,當然現在還是有很多,奈何地形太複雜。武大有著全國大學裡最多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最近幾年這些建築都得到了修繕,而且幾乎都也在使用。越來越多的宿舍樓里有了空調熱水。
在資金方面,湖北是個中等省份,而且學校多,地方資金肯定在同類大學裡比不上中山大學,科大所在的安徽經濟排名還在湖北之下,不過有中科院加持。但是武大另闢蹊徑,最近幾年校友捐款猛增,在國內高校能排在三四位左右(對,校友捐款這一項武大真的在前五)雷軍和陳東升都在億元以上,近幾年武大新蓋的和規劃蓋的樓多數是校友捐的,不過武大地不多了,富豪校友要抓緊了,以後想捐樓沒地蓋了就尷尬了。
當然這些也不全都是曉紅哥一個人的功勞,但都是實實在在的進步。
大學圈裡有一句名言,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大師肯定比大樓重要,但也不能讓大師住破房子不是,君不見改革開放以來,孔雀東南飛?
武大硬體有了起色,下一個就要加強軟體了,竇校長有一個優點就是引進人才很有一套,你看,中央的欽點肯定是深思熟慮,為了武大的發展做了規劃的。
而對竇校長個人來說,在科大競爭校長職位,並不一定比潘院士更有競爭力,來到武大,確實是得到了一個施展抱負的好平台,竇校長剛過50,大有可為。
其實中國大學校長的選拔,主要三個渠道,本校資深副校長,實力相當或略微次一點學校的正校長,實力相當或略強一點學校的副校長。
武大人心裡肯定沒幾個把前五的排名真當回事,科大是一所小而精的學校,武大是一所大但不乏特色的學校。
武漢大學圈有一句話,「學在華科,玩在武大,吃在武水,愛在華師」,武大合併了武水,佔了吃玩,又與華師對門,好像和學遠了些呢,不過從佔座的熱情和難度來說,武大同學的學習熱情逐年高漲,至於」玩在武大「純屬戲謔,誰真信了,肯定是東湖水進腦子裡了。當然了還是要向科大同學學習一個,畢竟一天一斤題,強壯科大人。
武大和科大、和中科院的合作關係是很深厚的,武大相當一部分理工科師資的本科在武大度過,碩博在科大或者中科院度過。
李校長築巢,我們期待竇校長引鳳。


說別人不行的,人家上學的時候好歹也拿過科大校內最高獎郭獎,郭獎的含金量不必多說。在科大主管人才引進,很有能力。很多人拿新語絲上抹黑他的文章說事,新語絲誰沒抹黑過?潘校長,清華的施等等。這年頭小清新幹不了什麼事。科大的效率體制和國際接軌,尤其是人才引進方向,個人感覺相比較於同等級的中山大學華中科大,武大落後了。新校長的到來,正好應該學一學科大的腳踏實地了。科大的學風校風很棒,有「不要命的上科大」的名聲,希望新校長能夠帶來科大的優點。武大的校園很美很有名氣,希望它的高端科研成果也能邁向一流。


昨天我知道消息後喜氣洋洋的跑去武大高中同學群里說了一句「現在我們是兄弟學校了!」

可一個武大的同學秒回
「誰跟你們是兄弟學校,我們不同意!」
然後說了竇校中科大出身,黑經費,口碑不好云云……
看在老同學面子上我沒說啥,丟了一篇誇的最好的新創的推廣,然而我內心其實一直呼喊著——

果然全國第四還是瞧不起肥科。


別的我不管,就想噴那些說面相不好的,全都是煞筆


武大本科,科大研究生在讀。
首先要說明的是,對武大肯定是好事。因為武大現在的情況是規模太大,精度太差,所以在國內的排行榜上很好看,但是在國際的排行榜上,連華東五校分數線最低的南京大學的屁股都摸不上。而學校內部的氣氛是沉浸於在幾個國內排行榜上全國前五的那種浮躁中,忽略了對一流大學的建設指標將來是要以質量為導向。所以作為小而精的中科大的副校長竇校長來了以後肯定會對武大的專業學科進行瘦身,在學科建設的質量和精度上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在招生人數上也要減少。這樣的話,武大在國內排行榜的排名可能會下滑,但是估計國際聲譽還有國際排名一定會提高。這樣對武漢大學的建設其實是非常符合我國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導向的。
另外,科大(前)校領導最近這樣頻繁的調動(參考清華常副調北師大書記,北大常副調重大校長,理論上講武大校長應該是top2的常副才能來),加上習總書記對科大的視察,以及最近媒體頻繁報導科大的成果,是否意味著中央不再將中科大定位於華東五校這個級別,而是會回復中科大歷史上曾經的地位呢?拭目以待


我想問一個naive的問題,以後還能看到賢康神光嗎?


第一次答這麼長。知乎小白武大工科研究生。本科也在武大。
大一的時候有門專業課,叫感測器原理。到了需要做實驗的時候,老師帶著我們班跑去華科O_o
有幸在華科上過幾次課,也參加過幾次在華科進行的比賽宣講。
怎麼說呢,兩個學校之間的學習氛圍確實不一樣。具體的就不說了,從直觀一點的來說吧,從大一到現在,我在武大所遇到的老師裡面,有接近一半是武大校友。而去華科那邊,認識的幾個老師,要麼清華,要麼中科院,要麼中科大。
當然,不是在比較這幾家大學的好壞。
武大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自然形成了獨特的學習氛圍,從這裡走出去的武大人,也有武大情懷。
長期處於自身建設下,必然會缺失部分外來的因素。
身在武大,覺得身邊同學多了一分浮躁,少了一分對外界事物的探索。感覺我們就像活在象牙塔內,在校友前輩們的庇護下,追隨他們的腳步,卻越來越難超越他們。
同意有位答主所言,曉紅校長為武大築巢。現在是時候為武大引鳳了。期待新校長~


光從履歷來看這個校長還是很適合武大的。

第一,法國地球物理博士,法國是我武欽定的國際好基友,這位新任校長為我武搞好國際交流具有先天優勢。地球物理在理科方面應該是我武最強的學科,未來幾年可以基於此帶動我武整體理科發展。
第二,科大學風嚴謹,正好有一位科大人來我武治學,正好可以補足我武天真浪漫引起的閑散。怕是以後法學院也要學高數了(逃)
第三,據說這位校長很會引進人才,這也是我武有所欠缺的方面,希望校長能夠為我武在理工科方面引進更多的優秀教師和學者。

希望現實也是如此。


這個校長應該可以,抓住人才,培養人才,武大需要人才方面的改革,武大有些教授的水平不敢恭維


怕就怕武大人文社科倒掉


人民教師的兒子,父親是離休幹部,快90了。這哥們兒很牛逼,17歲以安徽省理科第十九名上的中科大地球物理系師從中科院院士王水。(他的早一屆學長現北大副校長教務長中科院化學部院士高松比他成績弱點就只能上了北大…可見當時科大是多牛逼)。提前一年從南七技校畢業並拿了郭獎,在巴黎七大拿的博士,(畢竟是受了法國人浪漫基因的熏陶,我不會告訴你他老婆也是他在酒吧里勾搭上的哈哈哈)。然後就回國了慢慢開始了從一個學者向政客方面的轉換吧。唉,中國少了一個頂尖科學家但科大多了一個治理好手。沒到40歲就干到了科大第一副校長當然也有些運氣成分(前任程藝干省教育廳廳長了)。15年的科大五個進入院士增選階段他是唯一一個沒上的,可能這也只是在為他積累政治資本吧。怎麼說呢,學而優則仕中國幾千年的定律吧,你看他這麼丑沒點本事怎麼混啊,所以武大的朋友嗎你們一定要相信他的實力。但個人覺得武大校長只是個跳板他應該還是會回科大幹書記的。最後,他有個閨女(長得像她媽)在吉大讀化學系,學長只能幫你們到這裡了。


只是期望能在加強我武工理的同時,不要落沒了我武一直以來的強文。
在武七年,是真真正正感受到了曉紅校長帶來的一切改變。
Anyway,明年也就走了,希望新校長能讓我武越來越好。


神一樣的武大存在,竇賢康校長要來武大,以後就是我們武大的院士,可惜力學還沒有發展好,工科要加強,力學數學是首要的,希望新校長給工學帶來曙光


希望新校長也可以
對醫村更好一些
??????


哈哈哈好吧,
雖然捨不得曉紅校草,
但還是蠻期待竇校的上任。
即使在同學彼此之間
口耳相傳很多關於他的負面爆料,
但怎麼說呢,作為學子
只是希望自己的學校越來越好
不管在哪方面
所以,
不如暫且相信他,
對於我武現在自由到散漫的個性,
或許真應該注意下了,
若能把之帶入一場
學術蒸蒸日上的角逐,
對我們來講再有利不過啊。

期待我武人才輩出?


朋友圈裡見過新校長的老師說這個人很和善,沒什麼官僚主義的作風和架子。
希望武大更好,科大武大這麼近可以考慮聯誼啊2333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讓熊孩子們乖乖聽話?
《信號與系統》和《自動控制原理》這兩個課程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毛選》那麼好,教科書為什麼不收?
哪款男士護膚品比較好,尤其是對於油性皮膚,和有痘坑的?
如何讓孩子盡量避免被洗腦?

TAG:教育 | 武漢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