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陸軍的表現?
很多人對二次大戰英國陸軍的表現嘲諷有加,有人說坑了美國坑了蘇聯甚至坑了法國。除了投降什麼都不會。但我並不認為有這麼糟糕,畢竟英國也有很多能征善戰的將帥。就以上問題,希望各位給出一個中肯的答案。
上下限之差非常高的軍隊。
巔峰當屬諾曼底的卡昂攻防戰當中,最激烈時與德軍7-8個裝甲師力抗而不落下風(其中包括一些被認為是德軍最精銳的部隊,如阿道夫-希特勒師、帝國師、裝甲教導師、第2裝甲師和SS101裝甲營,甚至魏特曼也死在一名加拿大謝爾曼坦克手手裡)。而美軍方向開始時德軍只有17SS裝甲擲彈兵師這一個摩托化師,最多時也不過再增援2個裝甲師,傷亡和坦克損失卻比英軍還大。要知道,諾曼底的德軍裝甲師與一般的不同,開始時是全部齊裝滿員的,虎豹的密度更是前所未有。
客觀因素如下:
1. 諾曼底盟軍有絕對的制空權;2. 英國炮兵儲備彈藥十分充足,加上炮火觀測體系先進,白天晚上、沒完沒了的打,這也是為什麼平時(比如東線)德軍六裝齊進時對方一般只有死守的份,而在諾曼底英軍卻反而可以壓著德軍的裝甲軍團進攻。
下限戰當然也很突出,那就是馬來亞和新加坡被日軍狂虐,客觀因素如下:
1. 英印軍和亞洲的澳大利亞軍的確不太能打;2.很多專家(比如朱世巍)認為日軍只是土而已,其實還是很能打的。
當然我要這麼說,很多人又要說我不把英印軍和澳軍算人看了,所以稱之為上下限差非常高,這也是英國殖民帝國的性質所決定的。當然,二戰軍隊大多有上下限差極高的毛病,甚至德軍和蘇軍都可以這麼說,這也是最近幾年網上某一陸軍的粉絲總被頻頻互抽的原因。
但是從第一個戰例就可以看出,很多人不太喜歡提的裝備、後勤、經驗等因素對戰鬥力的影響實際上往往作用比民族因素高。
為啥要邀我答這個,知乎上沒啥英粉啊,鞭屍這種事情毫無快感啊233333
我來吐槽下大英在二戰中的人力組織問題吧。
大英在二戰中的表現簡直讓人忘記了這還是一個大帝國。實際上英帝國擁有六七千萬白人人口,大量效命於帝國的歷史悠久的皇家印度部隊、非洲部隊,鋼產量1400萬噸,科技實力更是不亞於德國。工業規模雖然遜於德國,但考慮到大英帝國廣大殖民地的資源,以及美國的巨大援助——英吹們黑蘇聯的時候最喜歡說蘇聯「靠美援打勝仗」,轉頭吹英國的時候又把美援忘記了——即使扣除英國的「逆租借援助」和英國對蘇援助,美國對英援助仍然超過對蘇援助一倍有餘。前後英國動員的野戰陸軍也有四五百萬之多,應該說英國和德國是一個量級的大國。
然後我們來看看英國大肆吹噓的北非戰場——李德哈特同志在他的二戰史中用了九章談論大英帝國在非洲的「豐功偉績」,然後用了六章講東線——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戰場?
根據Das Heer 1933-1945(德國陸軍1933-1945)的記錄,1942年7月1日德國野戰陸軍共有226個師,服役人員394.8萬。其中177個師,284.7萬人在東線作戰;28個師52萬人在西線;12個師16.6萬人在挪威;5個師,8萬人在巴爾幹;僅僅只有3個師,5.5萬人在北非作戰。毫不誇張地說,德國陸軍大半精力用在對付蘇聯上,只用了一根指頭來對付英國。然而就是這一根指頭,居然打得丘吉爾在羅斯福的府邸出醜,還面臨議會彈劾,最後不得不靠對隆美爾「不知羞恥」(希特勒語)的吹捧來過關。
到最後所謂的「阿拉曼大捷」,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美國人贈送的幾百輛謝爾曼讓英軍擁有了絕對的數量質量優勢,否則搞不好隆美爾真就帶著一支小部隊切斷了大英帝國的生命線了——如果在伊比利亞半島刷遍拿破崙麾下各路名將的威靈頓在天有靈,恐怕得氣的從西敏寺爬起來了。
後來連英聯邦一員,南非總理史末資將軍在寫給丘吉爾的信中都這樣吐槽:
「雖然我們擁有巨大的資源,但如果把英美的努力與同時期的俄國的努力相比,這就會引起一些令人難堪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其他許多人的心中是必然會產生的。我們在陸地上的作戰規模,相形之下是微不足道的,而且速度也令人很不滿意。我們經常吹噓生產方面的成就,特別是吹噓龐大的美國生產成就。經過幾乎兩年時間的戰爭以後,美國的作戰部隊按說應當非常龐大。
但是,對付陸地上的絕大部分德軍的,仍然是俄國人。航運等方面的困難是產生這種差別的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我深感到不安的是:我們陸地上的作戰行動,不論在規模或速度方面,都存在許多缺點。我們的海軍保持著它通常的最高標準,而我們的空軍也有輝煌的戰績。但是在陸地上作戰應該享有的榮譽,卻幾乎全屬於俄國人了。從他們在一條廣闊的戰線上的作戰規模與速度以及卓越的戰略來看,他們也應該獲得這樣的榮譽。」
--------------------------------------------------------------------------------------------
這還只是規模的問題,具體的戰術表現英軍的問題就更大了:
北非的歷次戰役,英軍在一次次戰鬥中力量始終處於優勢,而戰術表現卻一直居於劣勢。最明顯的問題是:英軍缺少快速機動作戰中應有的靈活性和協同作戰能力。北非戰役中的十字軍行動中爭奪錫迪-拉傑格機場的戰鬥和加扎拉戰役就是英軍這兩種缺點最明顯的體現。後來的薩勒諾戰役,居然鬧出了英軍部隊前進速度慢於戰地記者的笑話。
我個人認為,導致英軍這些問題的,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英軍本身「聯軍」的性質。眾所周知二戰中很少有英國本土部隊單獨作戰的情況,事實上北非作戰中有一半以上英軍指揮序列下的部隊,是英聯邦軍或者波蘭、法國的流亡者。加、澳、新、南非這幾個帝國自治領在二戰時代雖然還服從英國的指揮,但在事實上已經獲得了獨立地位,這就導致英軍的戰術指揮很多時候不得不考慮政治因素。例如澳軍第6師在托布魯克打得有聲有色,但由於本國政府的要求奧金萊克不得不把他們撤下火線。
二是英國在一戰中巨大傷亡的記憶讓英國領導人對於戰爭總是三心二意,尤其以丘吉爾為代表。這就導致了英國人痴迷於「間接路線」戰略,試圖不經過血腥戰鬥而取勝,進而把其戰爭中的努力用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比如試圖把幾個巴爾幹小國拼湊成一支能和德國對抗的力量,比如丘吉爾始終幻想「抵抗運動起來反抗壓迫者,我們只需給德國人最後一擊」,比如試圖單靠戰略轟炸擊敗德國,比如痴迷於地中海這個爛攤子等等等等。也難怪梅林津和後來的美國史學家批評英國的許多戰略「不可思議」、「脫離現實」。
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國的老邁和僵化。到了二戰時代,整個地球上幾乎很少有幾十年內不發生較大政治變動的國家,而英國自光榮革命兩百多年來以來其體制就不再有劇烈變動了。這就導致英軍論資排輩、講究出身的氛圍愈發僵化而保守——很少有英國軍官不是貴族出生,在兩戰期間落到治安軍地位的英國陸軍,也對新軍事思想持保守態度。有類似兩戰之間流行的諷刺漫畫就曾以「畢林普上校」為主人公就諷刺了不學無術、思想古舊的英國陸軍軍官。
題外話,這種「英式古板」還影響了英軍的武器、編製等問題,像英國弄的一大堆奇奇怪怪的坦克,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火炮口徑,奇奇怪怪的團營不分的編製……
-------------------------------------------------------------------------------------------
最後,知乎上關注一戰的太少了,啥時候評一下一戰英軍表現啊23333
是時候黑英國佬一把了。頂樓說英國對德戰爭,其實本身德國人能打,倒也罷了,英國佬對日本的戰役完全是不能看。
先看時間,馬來亞戰役從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1月31日,戰役持續了不過一個多月,結果英軍徹底完蛋,徹底完蛋我也不說什麼,英軍一共14萬人,日軍7萬人,英軍只有7500人陣亡,1萬人負傷,被俘的就有13萬之多,而日軍只有1793人陣亡,媽的……你們英軍到底打了沒有啊?
人家德國打蘇聯,那是三號四號坦克迅猛推進,打不過也算了,你面對日本人的自行車推進也擋不住?什麼情況啊?
知乎天天黑禿子,這時候我要為禿子說句話了,禿子再差,淞滬會戰守了3個月啊,整個淞滬會戰,日軍有整整30萬兵力,國軍裝備差到不忍直視,飛機180架,戰車只有17輛,你英軍面對的日軍只有7萬人,你們光飛機就有253架,坦克23輛,面對的敵人比淞滬會戰少得多,裝備比國軍好得多,你他媽的一個多月就完蛋了?
我就不想吐槽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送人頭了。
告訴我,你們怎麼做到的?
------------------------
不是我非要黑英國佬,但是英國佬的陸軍簡直是……別說一戰二戰了,布爾戰爭,布爾人的實力和英國完全不是一個比例的情況下
波切夫斯特魯姆會戰,英軍陣亡77人,手上157人,布爾人2人死亡,4人受傷
朗峽會戰,英軍陣亡93人,133人受傷,司令官被擊斃,布爾人1人陣亡,5人受傷
塔拉納山戰役,英軍465人陣亡,布爾人145人陣亡
萊迪史密斯會戰 英軍陣亡1139人,失蹤250人,布爾人陣亡8人,受傷30人(我了個大曹)
但是……但是……英國人在佔領南非後,大建集中營,關押了大批布爾人平民,在集中營裡面1676名布爾老人,4177名布爾人婦女,22074名布爾人兒童死亡,一下子就扭轉了傷亡比
鼓掌鼓掌……雖然英國人打不過真正的戰士,但是虐殺平民這不是還挺厲害的嘛。
這倒不能怪英國,實在是一戰的時候死的太慘了。索姆河帕斯尚爾基本折損了國家的過半數精銳力量,軍官陣亡率也出奇高(英德的貴族親戰傳統,但德國因為軍國道路相比之下能更快的補充軍官),導致英國最善戰的將領出現斷層。指揮質量根本無法滿足各戰線集團軍的需求。
當時英國人的想法是,法國兄弟頂在前面,然後英國坦克就泡泡紅茶給法國兄弟喝。陸軍打個醬油踩踩點,弄幾輛丘吉爾蹲坑打黑槍就算了。所以重心都放在空軍和海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國內民眾的厭戰情緒,因為一戰的慘烈犧牲,當時英國甚至不敢大張旗鼓的強化陸軍。自然,如樓上所說,富勒的思想也不可能受到重視,因為英國的指導思想就是避免陸戰,空海軍為主。目的是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果然法國兄弟不負眾望投降了,德軍一舉幫英國血洗了諾曼征服的百年恥辱,為啥英國的臉上卻沒有了笑容呢?
隨之而來的就是各路失守。不過這也並不可恥,英國這樣一個靠商貿海權建立起的帝國,一來沒有高效動員殖民地人力的能力,更難以對他們深入培養,二來無法有效的在本土外展開工業建設(德軍的轟炸又對英國的工業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以至於很多科研成果,設備藍圖不得不獻給兒子美國去實施。本身就有種虛大的感覺。
但至少丘吉爾政府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智的判斷,將帝國剩下的精銳全部孤注一擲死守埃及。正因為保住了蘇伊士運河,英國才能在之後的幾年慢慢組織起士氣和陣地,漸漸靠著德軍東線的敗退和美軍的支援完成了這場苦戰。
綜上,英國陸軍的失利早已是註定的事,不用過於驚慌。英國並不同蘇聯中國一樣是有著雄厚核心人力的國家。而是必須靠戰術與裝備累進火力優勢(如美國一樣)並進行高度軍團一體化的有效指戰的國家,但遺憾的是在二戰那種多線作戰,殖民地轉化力低下,和國內怨聲載道反對陸戰抵制戰術,缺少精銳將領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這兩者英國前中期都沒有。
1932年的《野戰條令3》,可謂是有其上
1936年的軍事思想,可謂是求其中
1940年的實戰表現,可謂是得其下
那個時代的英國陸軍,不是什麼【也有很多能征善戰的將帥】
最多是一坨狗屎里,還剩下幾塊沒消化好的肉
一支軍隊的戰鬥威力存在於它的組織之中。想辦法消耗它的精力或是設法使它失去作用,都可以摧毀它的戰鬥威力。第一種方法包括殺死、殺傷或俘虜敵人的士兵,即軀體的戰爭;第二種方法則是要使敵人的指揮權利失效,即頭腦的戰爭。拿一個人來作例子,第一種方法就是使他遍體鱗傷,最終由於流血過多而死亡;第二種方法則是一槍就打准他的腦袋。
一個軍隊的頭腦是它的參謀部——集團軍、軍、師的司令部。如果這些組織突然地從德國戰線上的廣大地區撤出來,那麼要不了幾個小時,這些組織所控制的部隊就會一片混亂。
我們現有的理論是要摧毀人力,而這種新的理論將是摧毀體系、摧毀敵人的指揮能力,不僅在敵人被打亂之後,而是要在尚未進攻之前開始。這樣,當我們發起攻擊時,敵人就已處於混亂的狀態之中了。
所以提出以上辦法,根據就是利用快速的坦克 [ 作者註:這種坦克的性能是:最高速度每小時二十英里,活動範圍一百五十到二百英里;跨度能力是十四英尺。這種坦克就是後來人們所熟悉的Ⅱ式中型坦克。它的第一個模型是在1919年完成的,但是沒有達到技術要求。 ] 中隊,使之突然地出現在敵人的防禦區內,直接攻擊敵人的各級司令部 [ 作者註:當時,在西線共有九個德軍集團軍司令部,平均每隔十八英里就有一個。當然,軍司令部之間的距離就更近了。 ] ,包圍它們,或者打散它們。在此同時,一切可以動用的轟炸機,都要加以集中使用,派到補給地點和道路中心去進行轟炸。只有在這些行動獲得成功之後,才能用正常方式對敵軍防線發動進攻,而在直接突破防線以後就要進行追擊。
這個備忘錄還談到了各兵種的任務。關於皇家空軍的任務,它作了如下的論述:
(1)充當坦克的前衛;
(2)引導坦克對準它的目標;
(3)保護坦克不受敵人炮火的攻擊;
(4)協助坦克破壞敵人的司令部;
(5)為前進中的坦克提供汽油和彈藥等等;
(6)負責坦克中隊和基地的聯絡;
(7)將坦克旅的指揮官們送到他們的作戰地區,以便他們掌握作戰情況,並適當地調整預備隊。
不如說英國的坦克設計師們菜得1逼。
我們要饅頭!!有多少要多少!!快給我饅頭!!!
然而二戰一結束這群人就搞出了百夫長。所以我一直懷疑他們是故意的……
作為一個讀了大量英國歷史學家著作的人並不太想黑英國,老實說英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表現的確不太搶眼,風頭完全被蘇德美三國所掩蓋,要不是還有一個更慘的自由法國以及殺敵一百自損一千的中國墊底的話英國的表現看起來更會慘。
不過江心比心的說與一戰相比英國陸軍在二戰時死傷人數有了很大的降低,取得的成果也要比一戰好得多,從這一點來說這也是一個進步,而且在經歷了戰爭初期和中期被德國人與日本人打懵了的狀態下清醒過來後英國陸軍又逐漸找回了感覺穩打穩紮的奪回主動權(當然這也與德日損耗太大無力應付有關),如果不是戰爭像結束的太快的話英國人應該會有更大的成果。他們成功的消耗了大量引起美軍戰士食欲不振的spam
在送掉最後一個印度人之前,英軍決不投降。
英軍事實上整個二戰都沒完成軍隊現代化,布爾戰爭開始的毛病直到2戰還有。
防禦還行,士兵勇氣也上佳,但並沒有什麼卵用,阿拉曼和市場花園基本就是典型例子,阿拉曼的德國非洲軍是德軍真正一線作戰部隊當中技術裝備最差的 ,主力還是3號L42,然而蒙哥馬利連殲滅都沒做到。
市場花園就更不用說了。
英國陸軍人少。
英軍在二戰合計組建了11個裝甲師。其中2個完全是訓練用(第9、第42),2個被拆散運用(第8、第79)。總共只有7個實際投入作戰,隨著戰爭進程,1個被消滅(第2),2個由於兵員不足被解散(第1、第10),戰爭結束時只有四個還存在,分別是禁衛裝甲師、第6、第7、第11裝甲師。
相對來說,喜歡德軍的,陸軍裝甲師可以從第1數到第26,然後再數SS裝甲師,最後還有一個戈林師收尾,加起來德軍裝甲師有三十多個。
步兵師的狀況類似,打到戰爭結束還剩16個(1-5、15、36、43、46、49-53、56、78)在一線,其他要麼訓練要麼解散要麼是後方防禦。
也就是說,不算其他英聯邦軍以及印度軍,戰爭過程中英國陸軍就只有二十個左右的野戰師,這麼少的兵力,要英國陸軍對付全球這麼多個戰場,在美國參戰之前其實是很捉襟見肘的。如果你是戰略遊戲玩家,本土總得放幾個師的機動兵力吧?地中海隆美爾這麼跳,要多少個師才能碾他?1941年了,遠東地區放多少個師防禦日本?1942年要進攻北非/義大利了,要準備多少個師?最後到了1944年諾曼底登陸,你還能抽調多少個師?
英吉利海峽對面的德軍僅算英軍當面的,裝甲師就有八個。就算義大利這個次要戰場,在那麼狹窄的半島上,德軍都擺了兩個集團軍。
一個例子,敦刻爾克之所以那麼意義重大,就是在於那些部隊其實真的是當時英國陸軍野戰軍的全部主力,毫不誇張。
英美這種所謂的海權國家,其軍隊的思維方式和作戰方式就是大號海盜.海盜打仗不可能跟對方打硬仗,死磕的,而是由海向陸,以大擊小,而且經濟上有便宜才打.這種有限戰爭的調調,跟大陸國家那種總體戰,你死我活是不一樣的,只能說是一種有限戰爭.大陸國家那種是無限戰爭.所以說英美這種國家是當不了救世主,沒法力挽狂瀾的,頂多是借個勢,虛張聲勢一下.英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表現,就是典型的海盜戰法,也就是現在說的海軍陸戰隊/遠征軍的做法(marine/expeditionary force),即1,2萬人沿著中國海岸到處流竄,打了幾年也沒有太大的效果,後來開到揚州,斷了漕運,導致中國政府因為經濟帳而求和,因為很多時候在中國政府看來,賠款還比軍費省錢.這種海盜模式跟明代倭寇騷擾和明末鄭成功打仗的模式如出一轍,不是蘇德那種總體戰.
美國打仗的方法是放大版本的海盜模式,主要是由海向陸,美國絕對不敢打一戰英法德,二戰蘇德那種一代男人基本死光的那種總體戰.二戰美國打日本主要是前期和中期海戰,沒死幾個人,因為人死多了,美國政府就不穩.到了後期,美國怕死人,不敢打日本本土,也不敢打東北,所以不惜分給蘇聯大量勢力範圍,要求蘇聯出兵,而且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美國這種套路一般夠用,但遭遇強敵,如納粹,蘇聯和中國的時候,那是贏不了的.所以我們要看破美國這種真紙老虎,不要被它虛張聲勢鎮住,他和他老祖宗那兩下子主要是靠忽悠,嚇唬你,其實不靈,沒什麼乾貨.你要是懵了,你就輸了. 中國百年屈辱主要是因為懵了,實際上百年屈辱打仗根本沒死幾個人,而且絕大多數還是跟黃種人日本打死的.我還是想到了這句話:
「即使打光最後一個印度人,大英帝國也絕不投降!!!」
老說英國陸軍,我總覺得是個梗,蒙古帝國海軍司令一類的。
蒙哥馬利特別討厭,爭這個,要那個,其實作為一軍之長特別合格,你不爭,士兵就得死。
英國人在陸地上是不是會暈?所以大量的澳洲兵、印度兵、加拿大兵軍盲發表一點看法,總的來講英美對德陸軍作戰打的都不怎麼樣,特別是和蘇軍相比的話。盟軍在美國下場之後,在人數裝備上對德軍都擁有了很大優勢,更不要說取得制空權帶來的好處了。然而盟軍取得的戰果是肅清非洲都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義大利戰役到45年才結束,44年底,德軍垂死的反擊居然讓盟軍有了被敦刻爾克的風險,而此時東線蘇軍已經向奧德河推進了。
這鍋該歸誰,本軍盲看法是大半要分給盟軍的高級指揮官。之前看你乎不記得誰了,說過美陸軍除了巴頓和艾森豪威爾,其他將領都是飯桶。飯桶的最高指揮部一味求穩,沒有制空權不敢動,沒有兵力優勢不敢動,沒有後勤保障更不敢動了,結果前線打贏了無法有效追擊擴大戰果,打輸了重組戰線也不靈活。比如在登陸義大利時,盟軍指揮部敢於冒一點制空權的風險,從塔蘭托登陸一隻較大的軍隊,並在義大利投降時直接空降羅馬,完全可能提前一年進入奧地利。
當然公平的說,盟軍指揮官的「謹慎」至少保證了盟軍再沒有遭受過敦刻爾克那樣巨大的損失,這種策略配合盟軍的力量優勢,穩紮穩打,還是消耗了軸心國的力量,光復了西歐。
至於蘇軍的高級指揮官為何沒有這種問題,本軍盲的看法是,蘇軍同樣不缺少愚蠢的指揮官,實際上蘇芬戰爭和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軍的表現很讓人懷疑其指揮部的能力。盟軍在戰爭中遭受的巨大失敗只有敦刻爾克一例,但是蘇軍在戰爭開始時遭受的是一系列慘敗,假使希特勒能讓美軍遭受到同樣的損失大概美國就求和了。面對巨大的失利,斯大林不得不清除了一批落後時代的蠢人,朱可夫之類有才能的將領開始獲得實權。而反觀盟軍,因為相對來說順風順水,能力不夠的人也可以在指揮部待下去,顯得盟軍四肢強壯之下反應卻慢的不像話的。
以上是一點淺見,歡迎指正。英國沒並不菜。
科技方面
英國黑科技也是很棒的。
1、英國人建立了最早的雷達預警網路。
2、英國人最早將電子戰設備投入實戰,欺騙德國飛機的無線電導航。
3、英國最早開發出了航母斜角甲板。大大提高的航母甲板起降效率。
4、西斯帕諾機炮成為盟軍標配。
5、梅林發動機不但裝備英國空軍,也廣受美國好評。
稍微扯一點戰後,因為都是戰爭期間積累的黑科技。
6、英國人最早開發出實用蒸汽彈射器。美軍首批蒸汽彈射器是從英國訂購的。(這已經塊打戰後了。)
7、在超音速飛機研究方面,英美簽署了協議互通有無。但是英國交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後,美國國會通過了禁令,使得英國人並沒有得到美國方面的資料……
9、在先進複合裝甲領域,美國是在引進英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
圖靈這種BUG就不說了。
情報方面
英國是對德情報和敵後工作的實際領導者。大量傳奇的情報員都是英國人的下線,這個隨便一搜就有很多故事我就不細說了。他們對戰爭起到的貢獻,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
英國的月光飛行中隊,實際上是盟軍敵後工作的一塊基石。沒有他們穿越德國防空網,空投諜報人員、武器。甚至降落在敵後接回人員和情報,那麼敵後工作是很難開展的。
戰術方面
英國是特種作戰的奠基者。SBS皇家海軍特別舟艇中隊和SAS特種空勤團(注意,因為SAS是陸軍部隊,所謂沒有皇家這個前綴。)的名號無人不知。英國是整個西方世界特種作戰的老師。
卡昂戰線的英聯邦軍隊笑而不語
大白鯊會上岸和老虎打架
還想怎麼樣
我就只說一句,英聯邦全家總動員成員國都拉上去了打不過突厥還死了五十多萬人。
沒看過相關的書,但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英雄連—對抗前線》中英軍步兵被設定為除突擊隊與偵察單位(步兵班升級狙擊手與工兵升級排雷兵)外的其他步兵(輕機槍,槍榴彈,piat)在沒有中尉監督時在非己方領土上幾乎不會走路
推薦閱讀:
※英國人是否很在意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這一划分?
※英國王室和英國政府是什麼關係?王室成員靠什麼生活?國王和首相有必要聯繫嗎?
※英國女王與歷任首相的私人關係都是如何的?
※一戰爆發時,歐洲國王間都是親戚,為什麼還要開戰呢?
※關於1888年臭名昭著的開膛手傑克案在2014年通過DNA定案大家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