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只是改造物質世界嗎?演出是不是一種生產力?

生產力的定義是改造自然獲得物質資料的能力,演員演出是不是生產力?


勞動生產並不限於物質資源,因為人類要活著,消費的並不只有物質,心理滿足也是必須的,精神產品同樣是產品。書上沒寫那是當年寫定義的人自己思慮不全,說明不了其他問題。

不過這仍然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關鍵在於,娛樂消費到底能不能推動生產革新?

實際上,在資本主義誕生之前,戲劇應該說是一項奢侈品消費品,通常只有少數特權階層能經常享受到,民眾要享受一下戲劇,往往得全村人湊錢湊很久,一直到大型節日,才能請得起一個戲班子,在各種中古到上古的大型城市裡,如果權貴向市民免費開放某個表演,是一種博取民意支持的賄賂行為。

直到現代工業社會能夠拷貝影像的膠片誕生之後,由於戲劇成品可以低成本複製了,才開啟了全民戲劇娛樂的電影帝國時代,這個帝國只向每個觀眾收取極低的費用,就可以向一部戲劇投注遠遠超出當年贊助劇院的權貴們敢於揮灑的資金。並且在這個帝國之上,各種各樣的新型技術層出不窮,你今天看到拍一部大片動輒花費過億,除了演員片酬確實是很大的一塊之外,還有很多花在了各種技術特效、道具採購等等方面——既然有人在這裡投錢,相關技術自然就會發展。而攝像機除了拿來拍電影,還可以做很多其他科學用途,這都是邊際收益。

同理,是電腦遊戲產業推動了私人計算機硬體技術的蓬勃發展。

所以,演員的演技提供的並非物質生產,而是精神資源生產,然而儘管它並不直接提供物質資源生產,然而在整個分工體系中,卻有利於促進相關領域的物質生產的繁榮發展,從而間接為物質生產提供巨大助力(如果我們不直白地說那其實就是根本動力的話。)


嚴格來說演員算資本。


生產力的定義是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
生產力的內容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
從上可知,生產力是名詞,生產力有自己的物質載體。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生產力這個名詞是靜態的,而演出是一個動態過程,兩者性質都不同。所以,演出不是生產力。仔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與演出這個概念並列的不是生產力,是勞動;與生產力並列的概念不是演出,是演技。所以這個問題可以重新表述為:演技是否為生產力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們可以根據定義進行推敲。生產力三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演技也可以對應出演員、神經系統還有演員自身的肌肉與骨頭。勞動過程是勞動者操作工具改造勞動對象,演出過程是演員操作神經系統對自身的肌肉還有骨肉在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上進行排列組合。從這種對比可以發現,演技確實與生產力有著相同的內涵,或者說演技就是生產力的一種特殊形式。但是這個結論不太對味,與大家的印象和期待不一樣啊!那麼,傳統觀念對生產力的期待是什麼?

雖然大家都不說,但是有意無意間的默契是:生產力是改造物質世界的。或者更直白點說,生產力是要生產物質產品的,衣食住行才是被人承認的生產力結果。在這種印象與期待下,演技是不可能被承認為生產力的。答案很簡單,演技不生產水啊食物啊之類的,藝術作品也不能當飯吃。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種印象就否定演技,這會犯唯心主義錯誤。我們必須回到生產力本身,定義生產力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概念是為了描述什麼?

以現代科學作為後盾,我們可以做出明確的回答:生產力描述的是人類製造負熵的能力。我們喝的水,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等等,都可以歸結為這麼一條:為人類的軀體提供負熵,保持肉體的秩序度,防止崩塌。換言之,肉體會因為熵增而崩塌,需要從外界輸入負熵保持秩序度,而人類製造負熵的能力就被定義為生產力。那麼,現在可以將問題表述為:演技的成果——藝術作品能否為人類提供負熵、增進秩序度?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確認人類有那些需求。在這裡,需求就是負熵的同義詞。而熵增是存在於系統中的現象,所以我們得確認人類身上有那些系統。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人類身上至少存在兩套相對獨立的系統:生理系統和心理系統。我們對生理系統的感受是很深的,七天不喝水就會渴死。我們對心理系統的認識還在深入過程中,就目前的發現來看:這個領域也是存在熵增現象的,壓抑、抑鬱、心理問題、精神疾病等現象客觀存在,而且也存在演化遞進關係。那麼結論就很明確了,心理系統是人的組成部分,也存在熵增現象,也存在對負熵的需求。凡是能增進心理系統秩序度的存在可以被視為精神產品,能夠主動生產這些存在的事物都是生產力的一部分。而影視作品顯然是能引起觀眾共鳴、幫助人們發泄情緒的事物,所以演技能夠為心理系統提供負熵。那麼在擴展後的定義域里,演技確實是生產力的一種表現形式。當然,相比物質生產力,演技有自身的特殊性。那麼,心理生產力有哪些特殊的屬性?

生產力的不同源自負熵的性質不同,進一步地可以追溯到兩套系統的區別。生理系統的核心就是物質流轉,其需求也是明確的物質。但是心理系統不同,雖然它也有自身的物質基礎,但是這些東西是由生理系統負擔的,它的真正核心是由物質基礎(神經元)組成的結構。概言之,心理系統的關鍵是結構。而結構是超脫於物質基礎的,它可以在各種材料上進行同構。所以,紙張、光影還有震動都可以成為結構的載體,並分別被人類發展出了文學、電影還有音樂。所以心理生產力有筆力和演技等不同的形式,但都可以歸結為腦力勞動。

以上是生產的一面,對應的是需求的一面。這方面也是千姿百態,有嚴肅的思考結晶,有歡快的娛樂作品,存在不同的內容;而在不同的地域,當地人群又有自己的傳統;在不同時代,又有各自的時代精神。這使得需求的一面非常複雜難以捉摸,對生產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過在另一方面,精神作品作為一種結構,是可以由很多欣賞的,旁人可以,後來人可以。對於過往時代的經典,有些人可以在某種層次進行抽象從而獲得滿意的結構。

作為產品,生產與需求之間還有一個交換過程。但是精神產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為它們本質上是一種結構,所以複製了結構就等於複製了產品。而在信息時代,複製結構的成本是很低的,這種邊際成本曲線平滑的情況對市場形成了特別的衝擊,人們也發明了各種辦法,典型的如知識產權制度。總之,我們對這個領域了解甚少,對於需求的產生過程、產品的創作過程還有作品的交易過程都缺乏深入地研究。我不禁想,會不會有一天出現這種情況:精神產品的生產是工業化的甚至機械化的?這並非不可能啊。或許還會出現這樣的飲品,喝下去後直接在腦海里產生對應的結構作用,比如亢奮或者冷靜。不過,那不就是毒品的泛化版嗎?不過那些未來都太遠了,出版影視行業的發展對現代社會是客觀的經濟現象,各種大賣是客觀的社會現象,這是我們現在必須面對的。

好了,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綜述:生產力是人類製造負熵的能力。因為人類身上存在心理系統,這套系統也存在對負熵的需求,而影視作品能夠提高秩序度。所以,演技屬於廣義生產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於這類生產力,我們對其規律了解甚少
醬,以上。

相關閱讀:
生命的定義是什麼? 人的定義是什麼?
有沒有什麼自然科學理論瞬間擊中你以至於改變了你的價值觀?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勞動創造價值還是機器創造價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謝謝邀請。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不要在繞著名詞概念兜圈子了,兜來兜去,把自己繞糊塗了。
放下那個名詞概念,丟棄它吧。
大自然界從來不需要這個名詞,不要這個概念。


我可以給你提供一個解釋的思路,但這不代表我真的這麼認為。。。

就比如韓劇偶像劇,演員還是生產了一定的物質的,比如通過劇情刺激觀眾大腦分泌多巴胺。多巴胺總是物質吧。


推薦閱讀:

除《共產黨宣言》之外,有哪些馬克思主義的作品最值得入門者閱讀?以及能推薦幾位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作品嗎?
如何系統地學習一些西馬的著作?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分對錯么?
怎麼反駁存在即合理?
列寧說馬恩將自己的哲學觀點叫做「辯證唯物主義」的文本依據何在?

TAG:哲學 | 生產力 | 社會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活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