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張學良在大陸和台灣兩極分化的評價?

對張學良在大陸和台灣有兩極分化的評價,是否和兩地意識形態有很在大關係?


大陸之所以美化他,彎彎與果粉之所以醜化他,其實歸根到底都不是因為九一八,而是因為西安事變。大陸認為他是挽救了我黨的功臣,台灣則認為他是拯救了共匪的罪人。

至於九一八到底是小六子不抵抗,還是老蔣不讓他抵抗。九一八之前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東北地方政府,都沒有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都以為還是像濟南慘案一樣的地方事件,咬牙忍一忍,讓鬼子耍耍威風這事也就過去了。等到發現鬼子有大舉入侵,并吞東北的企圖時,已經先機已失。另外說實話,即使當時東北軍拚死抵抗,到最後也是打不過,只不過不會讓鬼子將東北吞併的如此從容,以致刺激的胃口大開罷了。說小六子不抵抗,那蔣光鼐、蔡廷鍇的十九路軍和吉鴻昌的抗日同盟軍可都是實實在在的抵抗了,可最後下場如何呢?還不都是讓老蔣給藉機消滅了?

如果中東路戰爭時老蔣能像事先承諾的那樣主動出兵出錢幫他,小六子覺得即使跟鬼子死拼到底,背後也有中央撐腰的話,我相信那他還是會堅決抵抗的?至於為什麼他要一槍不發放棄東北,保存實力?那當然是因為老蔣任人唯親,排斥異己埋下的禍根。說小六子不抵抗是因為他是紈絝子弟二世祖。那宋哲元輕棄河北,韓復榘輕棄山東,唐生智輕棄南京,閻老西輕棄太原,難道也都因為他們是紈絝子弟?東北軍在陝西剿共被消滅了兩個師,老蔣不但不給補充,反而撤銷番號。要是東北軍在關外都打光了,諸位覺得以老蔣的德性,他是會慷慨解囊予以補充,還是將東北軍趁機吃掉?

另外就西安事變救了某黨的問題,要不是西安事變,以及抗戰的爆發,共軍不會發展的如此迅速,這點是肯定的。但是雖然紅軍當時已經到了極端困難的地步,但以國軍的戰鬥力,要說真就能兩三年內就將紅軍徹底剿滅,我對此持保留態度。如果中國不能迅速團結一致,一致對外的話,那局勢又會如何發展呢?會像某些人所說的不至於中日迅速開戰,為中國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嗎?

根據石原莞爾的記述,西安事變之前,東條英機等日本軍部的激進勢力對與蔣合作,共同反赤反蘇是抱著一定信心的。但是西安事變的發生,則讓他們大失所望,認為蔣從此走上了赤化的道路,華北各地遍布共產黨組織的抗日力量,這都是蔣暗中姑息縱容的結果。所以應該進一步逼迫他,打壓他,讓他以書面形式承認滿洲國的獨立與日本在華的既得利益。結果導致雙方衝突加劇,因此導致了七七事變的發生。

所以如果沒發生西安事變,中日不迅速全面開戰這點是可能的。但是中國真就能因此爭取到更多對抗戰的準備機會則未必。雖然當時中國處在所謂的民國黃金十年,但是包括軍火工業在內的重工業嚴重落後,不能生產飛機、軍艦、坦克,甚至大口徑的火炮,輕工業雖然長足進步,但是光靠棉紗和火柴打不敗倭寇。另外以當時滿洲國在鋼鐵、煤炭、水泥、公路、鐵路、電力等各方面都碾壓關內的發展速度,即使老蔣能迅速滅掉紅軍,統一全國。但到了十年之後,只怕中國的國力不但無法反超日本,反而會連滿洲國都打不過。更不要說,中國繼續陷入軍閥混戰的割據分裂局面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中日沒有迅速開戰,那麼拖到十年二十年之後,又會是什麼形勢呢?於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哥倆單獨挑戰三巨頭,不出意料的被人家滅掉。日本如同一戰一樣作壁上觀,趁歐洲列強無暇東顧之機趁機在遠東發展實力。不會進關侵犯英美的勢力範圍,就不會和他們發生衝突,更不會發生珍珠港和他們撕破臉皮。等到納粹被人家滅了,日本在遠東的勢力已經穩固,大家覺得到時剛剛耗費巨大國力打敗納粹的英美兩國會出兵幫中國火中取栗去收復失地嗎?恐怕會轉而實行扶日政策,幫助日本在遠東遏制蘇聯更靠譜吧?

於是幾十年後,滿洲國在日本開拓團的建設下,成為了以色列式的新興強國,工業發達,科技進步,人民受教育程度高,個個文明禮貌,講究衛生。而中國仍然像巴勒斯坦一樣陷入貧困與混亂之中。滿洲國的居民都像今日的台獨港獨分子一樣瞧不起大嗓門亂插隊的蝗蟲們。世界各國的公知們看著電視上此起彼伏的抗聯、義勇軍等「恐怖組織」襲擊「和平」的日本開拓團的景象,看著日本母親抱著被地雷戰炸死的日本兒童放聲大哭的場面,痛心疾首的大罵華癌就是人類之恥,「支那人」那麼多卻打不過小小的滿洲國,真是活該被人家統治。


客觀來說,張學良一生中有幾件大事:28歲改旗易幟促成統一、31歲「九一八」不抵抗喪師失地、36歲西安事變沖發一怒謀大逆,36歲之後的張學良就沒有了!

竊以為,所謂的「張學良在大陸和台灣有兩極分化的評價」,指的應當是兩蔣執政時期兩岸的不同認識吧:大陸官方評價為千古功臣,蔣政府時期當局評價為千古罪人。
(當然,近年來,大陸部分民間也有聲音認為張學良是千古罪人。但是,他們的評價的出發點與台灣方面還是有所不同——台灣方面認為其罪在「西安事變」,大陸部分民間人士則認為其罪在「不抵抗」)。

那麼,兩蔣時代後,「張學良在大陸和台灣有兩極分化的評價」是否依然存在呢?

在下提供一些台灣方面評價素材,拋磚引玉,還望其他網友能夠補充完善。

著名反TG歷史學家唐德剛在其《張學良口述歷史》一書序言中如此評價張學良:

張學良將軍是現代中國史(甚至是現代世界史)上,一個少有的是非人物,他的是非的焦點,便是他一手主導的西安本變。沒西安事變,當今中國甚至整個今日世界的局勢,可能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正因為這一局面之出現,他這個世界近代史上少有的是非人物,歷史家就很難下其定論了,是之者會說他是反侵略的抗日英雄,千古功臣,非之者也會說他是不知敵我情勢,搞政變誤國的亂臣賊子。至於半是半非,乃至三七、二八開……今後千年的歷史家,顯然對他也不會有個一致的定論。

從唐德剛的認識來看,對於張學良評價的爭議既不是「改旗易幟」,也不是「九一八」不抵抗,而是「西安事變」。

台灣高中歷史教材是這樣介紹張學良一生中的幾件大事的:
一、改旗易幟:

二、「九一八」不抵抗

三、西安事變

在張學良的晚年,被軟禁了大半個世紀的張學良重新浮出水面。

1990年2月,台灣方面為張漢卿九秩壽慶籌備會,90餘名國民黨黨政軍要員在籌備會的邀請函上簽名,其中有:「行政院長」郝柏村,國民黨「中央委員」李國鼎、倪文亞、郭婉蓉,國民黨原「中央秘書長」蔣彥士,國民黨「中央政策會秘書長」梁肅戎,「行政院研考會主任」馬英九,「總統府資政」張群、孫運璇,「總統府國策顧問」黃少谷,國民黨軍隊原「參謀總長」宋長志,「副總參謀長」馬安瀾,「空軍總司令」秦烏鋮,「空軍總司令」馬紀壯,「國家安全局長」宋心濂,以及國民黨元老及資深人士辜振甫、張捷遷、寧恩承等。「總統府資政」、原國民黨中統局創始人陳立夫專程從美國趕到台灣,參加祝壽盛會,宋美齡也派人送來一個精緻的花籃。

如此高的規格,這是自蔣介石在世時享受過這個待遇以來的第一人!如此眾多官方人士參加祝壽,是否意味平反,與會者表態不一。陳立夫表示,西安事變已過半個世紀,無反焉有平。孫中山先生之孫孫治平則認為,張學良當年受盡委屈,今天的祝壽當有平反的意味。

1990年5月28日,唐德剛教授撰文為張學良祝壽,稱:

我們如以「春秋大義」來觀察張學良將軍,他實在是一位動機純正、心際光明、敢作敢為、拿得起放得下而永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愛國將領。就憑這一點,當年假抗日之名行營私之實、其功未必不可沒而其心實可誅的軍人、政客、黨人、學者,在中國近代史上,就不能跟張學良這樣的老英雄平起平坐了。
……
漢公真正地捲入政治欲渦,蓋在「九一八」之後,而他的對手又是三位當時中國政壇的第一等高手,所以少帥就開始吃虧了。西安事變之後,張副司令親自送蔣中正總司令返南京。馮玉祥聞之嘆曰:「少不更事!」這位性馮的「把弟」(馮、張原有金蘭之盟)就不知道他那年輕的「把弟」原不是個官僚政客嘛。

人生短短百年,總應留得清白在人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吾為張學良將軍作期頤之祝。(《張學良將軍的赤子之心》台灣《傳記文學》第五十六卷第六期)

2001年10月14日14時50分(北京時間10月15日8時50分),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去世。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致電張學良親屬:

「張學良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今年8月30日楚瑜在檀香山有緣親見先生,對他謙沖為懷的長者風範、真誠坦率的憂國憂民情懷,如沐春風。」

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張學良晚年時「每逢過年時我和夫人都會邀請他一起迎新除舊,向他求教中國現代史的問題「,張學良去世後,連戰除致電張學良家屬表達悼念之意外,還要求國民黨駐夏威夷的黨務幹部,全力協助張學良家屬處理有關治喪事宜。

宋美齡委託台北婦聯會秘書長辜嚴悼雲代表她赴夏威夷參加23日張學良的追思禮拜與公祭。

2001年10月19日,(台灣)總統府明令褒揚,全文為∶

東北耆宿張學良,早預戎行,勇略聿昭,英雋秀髮,蜚聲於時。民國十七年臨危授命,主政東北,懷民族大義,秉愛國志節,勇拒日人威逼利誘,毅然宣布易幟,擁護中央,促成統一,奠定訓政時期建設根基。旋於中原大戰期間,通電支持國民政府,調停各方,止息戰禍,厥功至偉。綜其生平,愛國情殷,慷慨貞固;淡泊恬靜,壽登期頤。遽聞殂謝,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耆賢之至意。  

2008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72周年紀念日,台灣新竹縣五峰鄉的張學良故居在清泉部落山中開館啟用,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親自出席啟用儀式(之前,為了修建故居,馬英九首批撥款達2.5億元新台幣,用於故居重建與道路建設,之後又追加1億元新台幣),馬英九在致辭中稱:

「張學良是最安靜、最沉默的歷史人物,從不曾開過記者會,也沒聽他抱怨,那一段『西安事變』的功過是非、恩怨情仇,隨著當事人退出人生的舞台也將被淡忘。」

下面,是一位台灣網友遊覽張學良故居後的感慨:

我曾讀過一位歷史學者對西安事變有耐人尋味的評論。他認為,與其說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現代史, 不如說是西安事變成就了張學良特殊的歷史地位。張學良的歷史地位其實是被高估了。他認為,倘若沒有發動 西安事變,張學良不過只是一名軍閥而已,在中國現代史上的歷史地位,就如同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等人。 西安事變意外地使張學良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關鍵的人物。這話不無道理。

從事後的史料來看,若沒有西安事變,蔣介石的部隊未必能夠消滅共軍; 而當時共產國際的龍頭,蘇聯的史達林正面臨德國來自西線的挑釁,亦擔心若中國動亂不已,將使日本擴大在東亞的勢力, 因此要求中國共產黨須與蔣介石合作。 若無西安事變,其實國共最後仍然可能因日本的侵略壓力而展開和談。 就在這個時候,剛好發生了西安事變。 與其說張學良改變了歷史,不如說是張學良扮演了臨門一腳的微妙角色。

西安事變對中國現代史的影響,或許歷史學者還會繼續爭辯下去, 而西安事變對張學良個人一生的影響,就明確 多了,張學良為此付出沈重的代價,從此退出政治舞台, 被軟禁了半個世紀。在幽居中,度過了他的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及八十歲生日。

……

終其一生,張學良也沒有為西安事變辯解,沒有為自己喊冤或要求翻案, 就這麼靜靜地帶著西安事變的祕密離開人世。面對半個世紀的幽居歲月,張學良由抑鬱、 憤慨,而終於平靜以對。五十年的幽居歲月,如何忍? 張學良就這麼忍了下來,忍著、忍著,那悲劇英雄的形象就這麼長留在歷史裡。

關於西安事變,宋美齡則曾私下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們對不起張學良。」


原文鏈接地址

參見:張學良為什麼發動西安事變?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瀉藥。
這就是意識形態問題。
(在下倒是不知道台灣的教科書都是怎麼講的)
張學良一生最大的兩件事,丟掉東北和西安事變。
大陸人普遍認為,不抵抗是蔣介石的責任,歷史課本就是這麼寫的——然而實際上這鍋是張學良的。
張學良丟掉東北的事,蔣介石第二天才知道。
而且大陸的歷史教科書也不會講張學良丟掉東北最大的影響——使日本內部少壯派得勢,間接導致了後來的全面侵華。(注意是全面侵華不是侵華)
再談西安事變。
教科書上對這件事的評價高到不知道哪去了。
但是在下覺得,如果肯對那段歷史稍作研究就會發現,西安事變實質上是一場失敗的政變。
斯大林定性西安事變:系日本人汪精衛張學良共謀
為什麼斯大林的態度是這樣的?要知道蘇聯當時可是極其希望中國抗日的。
在下以前有個長答案把西安事變講的很清楚,不過現在被建議修改了。
就說一件事,張學良其實是共產黨員。
中共「特別黨員」名單大揭秘:張學良也是共產黨員?--文史--人民網
他為什麼是共產黨員呢——剿共吃了大苦頭,結果倒是通共了。
對西安事變持肯定態度,其實是意識形態高於歷史事實的思想的體現。
(本來該講一下攘外必先安內為什麼是正確的,不過懶得說了)
最後,張學良這個垃圾,為什麼在大陸的評價這麼高?
請問如果不給這個垃圾高評價,那麼這個垃圾的合作夥伴成了啥?
更何況這個合作夥伴還被這個垃圾救了一命大的。


對得起共產黨對不起中國人


從新拍《張學良》看大陸評價很鮮明張學良是愛國軍閥。
台灣評價難道是賣國軍閥?題主麻煩豐富下問題內容。
沒意外台灣和大陸評價應該不會是意識形態概念里的兩極,反而有共識。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視劇《海上孟府》台詞多次出現軍事上的錯誤?
如何看待《少帥》電視劇中演繹的蔣介石?
國祭日我們該做點什麼?
用輕小說的語氣寫抗日神劇會是什麼樣?
抗日戰爭要是由清末的滿清打能支撐多久?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抗日戰爭 | 歷史人物 | 張學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