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經的手機廠商開始做筆記本了?


開頭註明:非業內人士

為什麼小米和華為為什麼會做筆記本電腦?
這個問題實際上應該是「為什麼那些曾經做手機的廠商要來涉足筆記本電腦市場?」
做硬體的業內人士看到這個問題之後第一反應很有可能是手機廠商為了擴大生產線,增加配件使用率;創業公司的人看到這個問題之後第一反應可能是為了讓公司講出更大的故事,從而得到更好的融資;同樣在做手機的廠商的反應可能是全身一顫,感受到了智能手機行業的寒流。
要說話,把這個問題給做筆記本的人來看,沒有意外的話第一反應應該是這兩家公司CEO的腦子壞了。做筆記本的人知道,筆記本市場這幾年實際上是呈現一種萎縮狀態。
自從蘋果發布了iPad,平板電腦這種電子產品正在從各種各樣的角度侵蝕著筆記本電腦的市場。無數的用過iPad的人都感受到自己可以拋棄掉那個「待機時間有限、要翻蓋才能使用、滑鼠操控很不方便」的筆記本電腦,用iPad來完成曾經筆記本電腦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原來抱著筆記本電腦坐在床上看電影,現在變成了抱著平板在床上看電影;曾經出差的時候可能包里要背上重重的筆記本電腦,現在很多人出遠門包里的電子產品也是平板電腦而不是筆記本電腦了。

IDC的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也支持筆記本市場正在萎縮的這種說法[1]
根據IDC對銷售數據分析的結果,他們預測在未來的幾年中,平板電腦(Tablet)會以一種壓倒的姿態繼續壓縮筆記本電腦原本就不多的市場空間。
所以,在一個做筆記本電腦的人看來,小米和華為這種進入一個正在萎縮的市場的行為簡直就是腦子燒壞了的結果。
但實際上真是如此么?

講到這裡就要先講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小米和華為要選擇這個時間做筆記本電腦?
製造業業內人士可能都還記得當年筆記本電腦,PC做輝煌的年代,那個由微軟和英特爾聯合在一起創造的年代。
曾幾何時,Wintel聯盟通過系統軟體和CPU硬體的雙頭配合,壟斷似的控制了下到主板、內存、硬碟、外置設備(光碟機、軟碟機)、第三方模塊(網卡),上到驅動、應用軟體、通訊協議。
具體的話各位可以去了解一下 IEEE 1394 [2]和 USB [3] 的爭奪之戰。USB可是當年Intel和微軟從1.1就開始力推的標準,至於說最後結果如何,大家看著兩個名字覺得認識哪個就能得出結論了。
總之,在那個年代,可以說市面上能造PC、筆記本電腦硬體的廠商,都是微軟和Intel欽定的,當然蘋果除外。陰謀論的說法是:雖然各大OEM廠商打的不可開交,但私底下都是跪著求微軟和Intel安排份額。畢竟所謂Windows系統授權和CPU供貨這兩個東西可稱之為OEM廠商生命線的東西可是被微軟和Intel死死地握在手上。
也許微軟和Intel的那輩人直到現在都不相信,當年牢不可破的Wintel聯盟,被一家英國的小公司用市場槓桿給破壞了。
要說壟斷被破壞的這個鍋,還是得Intel來背。
當年Intel雖然覺得移動設備很重要,但是總放不下自家x86和CPU高功率的身段,死活不願意給低能耗做優化(當年業界傳言Intel的晶元設計師的奇淫技巧在失傳之後已經沒法做優化了)。所以在那個時候,移動設備領域的CPU晶元選擇相對於PC、伺服器的清一色Intel(少量AMD)就顯得多種多樣了些。
高通、德儀、意法半導體、三星等等廠商,在ARM提供的晶元方案下,也是做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Soc作品。
可惜的是當年Windows Mobile和Linux實在是不給力,移動智能設備並沒有能方便到適合普通人使用。
但自從蘋果發布了iPhone,定製了自家的ARM晶元,Google開始推廣Android,從ARM開始支持(早期的Android並不提供x86和MIPS編譯版本),當年在晶元市場上被Intel壓著喘不過氣的晶元廠商突然也能靠著ARM站出來說點話了。時至今日,在移動電子設備市場舉足輕重的當下,我們看到類似高通、三星這種熬到最後的晶元廠商,突然在CPU晶元領域可以和Intel平起平坐了,要知道那可是AMD在PC和伺服器市場奮鬥了多少年都沒獲得的地位。
當蘋果的iPad發布,帶著iOS上陣開始搶佔Windows的市場時,微軟終於坐不住了,放棄Windows Mobile就算了(現在後悔的不行拚命做Windows Phone),這平板市場眼看著就要吃筆記本電腦市場的東西,再丟了Windows也就直接作古罷了,於是曾經堅固的Wintel聯盟經過一段時間的時有時無之後,在微軟發布Windows RT時徹底破裂了。
Wintel聯盟的破裂,算是微軟邁出的那最後一步,作為被留在後面的Intel,可以說是慌的不行,老大做習慣了,突然之間之間要到移動市場發力,也是會有些不習慣的。於是就有Intel和深圳的山寨小廠簽訂合約供應晶元,借著微軟的關係配合晶元做免費授權的故事。
在一段時間的不順和掙扎之後,焦頭爛額的Intel突然通過某個小島上的公司的動作發現出來了一條不錯的道路。
曾經的山寨機時代,MTK這家來自寶島的IDH+晶元商,講著閩南語和深圳的小作坊勾搭上了之後,通過定製好的模板創造了山寨機的黃金時代和讓給MTK提供晶元方案的高通都眼紅不止的傳奇市場佔有量。
而在山寨機浪潮過後,MTK跟隨Google的腳步,看到了新的大陸——平板市場。一樣的方案,一樣的味道,原汁原味。要不是Android領頭羊Google實在是不給力,國人手上恐怕早不是拿著iPad,而是人手一台MTK Android平板的節奏了吧。
Intel看到了MTK這條路,就像是在爬山時發現了一台向上的電梯一樣,於是就有了山寨廠商幾百塊一台的Intel M處理器方案的平板電腦。
Intel M,看到這個詞,是不是有點熟悉了?[4]
所以,解答我們上面的問題,華為和小米在這個時間點做筆記本電腦,是因為Intel的模塊化方案將筆記本電腦製作成本降低到了一個山寨廠商就能承擔的程度。按照我有幸聽聞到的Intel方案,做一台Intel M筆記本電腦,可能比做一部高通方案的Android智能手機手機更加便宜。
做一台Intel M方案的筆記本,已經不是當年HP、Dell、Lenovo那樣需要辛辛苦苦的自己畫板子做PCB設計、拚命協調供貨商湊晶元的年代了。Intel領頭、打通上下游晶元和PCB廠商的官方IDH方案取代了OEM公司的研發部門,筆記本廠商只用在一張列表上選擇好硬體和供貨商,找個外殼廠商按照PCB版樣圖和屏幕等硬體設計好外殼,再把各種零件拼在一起就好了。
當然,像蘋果那種非要把Intel M給放在自家那塊小板上的公司也會有,但那樣Intel M的便宜方案就沒有價值了。

做起來便宜就一定要做么?
一般來說這個說法當然是不成立的。
所以說在做筆記本電腦這個事情上,除了便宜這個可以做的先決條件之外,肯定還存在一個「要去做」的理由。
在講這個理由之前,我們要先定義一下所謂的「筆記本電腦」。
前面講的,那個被Tablet(平板電腦)取代的Laptop(筆記本電腦),是一台翻蓋、包含鍵盤、屏幕不能觸控的設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Laptop是一種將PC強行便攜化之後產生的設備。而Tablet,是一種屏幕可以觸控、屏幕比智能手機要大、在需要時通過外接的方法連接鍵盤的設備,就像我們認知中最早的iPad在剛出來的時候被定義成大號的iPhone那樣,Tablet更像是一種Smart Phone(智能手機)的大號版本。
[這裡使用英文是為了防止電腦詞根影響理解]
一個是從PC配合上便攜化需求之後產生的設備,一個是從智能手機配上舒適閱讀體驗需求之後產生的設備,在蘋果的產品線上這兩種設備之間的區分還是很明顯,iPad和iPhone使用的是iOS,而Macbook系列和iMac系列使用的是Mac OSX。

圖片來自蘋果發布會Keynote
但是微軟突然之間蹦出來發布了Surface,這個水一瞬間就被攪渾了。

Surface Pro 4 圖片來自微軟官網
Surface設備身為平板電腦(官方定義),配備了可觸控的屏幕,同時官方提供了觸控筆和鍵盤的外接設備選項,而在使用的系統上,微軟給Surface配備了和筆記本電腦一樣的Windows系統(Surface RT除外)。雖然微軟無時無刻都在說Surface是一個平板品牌,但是當大家看到Surface系列設備時,第一時間對他們的定義大多都是筆記本電腦,而在微軟推出Surface Book之後,這個所謂平板電腦品牌也許真要改成筆記本電腦品牌了。
Surface這個由微軟推出的品牌,徹底的模糊了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互相之間的定位,之前聯想做的那些有觸控的筆記本電腦還是筆記本電腦,現在面對微軟的Surface這套可配鍵盤、可觸控的筆記本電腦,再來說什麼是筆記本電腦什麼是平板電腦,就真難說清楚了,更何況他們還運行著一樣的Windows系統。
微軟模糊了這個產品定位,從某種意義上救了OEM廠商一把,畢竟混淆之後的設備樣式,算是給OEM廠商給出了一條前進的明路。當然了,這麼光明的大道,Intel怎麼會看不到。
於是,在新的Intel M方案中,外設鍵盤成了一個默認選項。
在去年的定製方案中,要使用外接鍵盤的話,Intel可以提供的方案還是使用藍牙連接的方式外接鍵盤,而在最新的方案中,類似於微軟鍵盤的介面已經出現在了華為的MetaBook之上。(一個信號轉換增強的破事做了一年,如果不是因為繞微軟的專利,那隻能說Intel太懶了)
就此,Intel的Intel M處理器定製方案,華麗的從Tablet進化成了微軟模糊定位之後的Tablet,而這種類Surface的設備,到了國內媒體的口中,就成了筆記本電腦。
題主所問的,華為和小米做的,並不是筆記本電腦,而是類Surface的平板電腦。

那麼,小米和華為為什麼要做類Surface平板電腦呢?
這件事情簡單來說就是:Android不給力。
小米和華為,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Android設備廠商,都做過Android平板,至於說那些平板取得的結果嘛,基本上都不太好。
Android應用製作方對於Android平板的忽視,導致Android平板上大部分作品都是Android手機應用擴大拉升之後的版本,同時Google對於Android在平板上的演變,頗有將Android平板完全的做成大號的Android手機的想法,這和蘋果的思路是一致的,但這個思路在國內成堆的山寨Windows平板中,是很難站得住腳的,就像iPad在北美市場受Surface影響一樣。
而對於Intel而言,由於速度慢了導致在移動市場的失利之後,Intel一直在想辦法和小米、華為之類的新型移動智能設備廠商建立合作關係,一股誓要從ARM手上搶回自己的蛋糕的感覺。而這次的Windows平板,在Intel看來正是一個移動設備市場的突破口,也許通過Windows平板和合作之後,能讓小米和華為在智能手機上考慮使用自己的晶元。華為有自家的海思可能很難搞定,但之前都適配過Windows Phone的小米,也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也許是一拍即合,也許是經過了漫長的談判,但最後的結果是,小米和華為都跳進了Intel M方案下Windows平板這個大坑,接下來就看他們加上Intel能不能把這個坑給躺平了。

(幫Intel挖了一半坑的微軟拿著鏟子傻傻的看著坑裡面,蘋果躲在不遠的草叢後面圍觀,三星還躺在Android的坑裡沒出來……)

[1]Forbes Welcome
[2]IEEE 1394
[3]USB
[4]http://nb.zol.com.cn/569/5692429.html

======體內酒精含量:0.4%======
大晚上看到周老大的關注突然想來寫點什麼,寫完了發現4點了……明兒還要上班怎麼破……
話說回憶那些業內的故事感覺也真是愉快呢~

======體內酒精含量&>0.4%======
本來想匿名的,後來想想算了,反正我這文風放到認識的人那裡變成韓文也能被認出來……

一家之言,有啥問題的話歡迎評論,要是特么錯了太多的話請給我刪答案的機會!


因為PC行業根本就不是媒體口中的「夕陽產業」。
因為手機和平板除非有革命性的創新出現,否則仍舊沒有辦法滿足日常辦公的需求。
而Surface/二合一設備的出現給了PC進一步完善的可能,並可能帶來極大的PC換代需求。


只說說華為,個人觀點分享,歡迎討論


外部機會:坑都趟完了,該哥們入場了

***剛看了一下之前的答案,發現已經有很多提到這一點的,這部分就少說一些***


首先,華為做的不是筆記本電腦,是2 in 1,或者是detachable
tablet,這是一個迅速增長的市場,和傳統PC不一樣。


在IDC的分類里,
Tablet是被分為下面兩類的:

Detachable Tablet : 就是所謂的 2 on 1

Slate Tablet :傳統的平板電腦


過去8個季度,這兩種產品的銷量是這樣的(單位是百萬台):

刨去節日性購買的影響,很容易看出,2 on 1產品正在節節攀升,尤其是去年Surface Pro 4和iPad pro上市之後。前期其實surface也趟了不少雷,沒少被罵(微軟Surface為什麼會失敗),直到Surface
Pro 3 開始才有些讚譽。


其實微軟做出Surface之後,也是很希望OEM廠商可以跟進把這個場子炒熱。但是,雖然大家都很鄙視組裝筆記本的廠商,這其實也是個技術活,如果Intel沒有出M系列的晶元,
華為這樣沒有筆記本生產經驗的廠商要解決超薄本的散熱問題同時兼顧運算能力也不是那麼簡單的(發布會的時候華為也提到就是等Intel的無風扇設計的晶元等了4年)。


所以從外部來看,市場需求和技術條件都比較成熟:

  • 微軟和蘋果把產品形態定義出來,也培育起一定的市場
  • Intel又提供了降低設計難度的解決方案

從華為自身的角度來看:


市場有機會是不錯,但是華為為什麼一定要做,我覺得可能有下面幾個原因:


1.擴充品類,做大蛋糕(1000億啊,任老闆都說啦)

華為消費者業務這兩年突飛猛進,即便是余承東自己也沒有這麼樂觀(可參見其各種訪談

華為終端的2013:「整風」與「悖論」),任老闆一高興把消費者業務劃入「主航道」,提了5年的1000億美刀的目標。


我們如果看看華為的業務構成就知道,消費者業務這邊,主要是手機和平板,可是眾所周知的是這兩塊都不太好,手機還算是增長放緩,平板壓根就是跌了,連ipad都賣不動(這個數據道出都是,就不貼了)。2015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收入大概在200億刀,目標五年到1000億,想想也知道不能再在一個盆子里找食兒了。


這裡補一句:
說華為和小米的移動終端不賺錢的諸位,你們還真被那個「蘋果+三星」=102%行業利潤的神話給騙了。。。中國手機Top5全部都賺錢,凈利都在8%左右,比PC
行業的平均值要高的多;首先那個調查樣本就不全,而且有很多賠錢的企業不行啊。。。

但是手機行業競爭激烈這個趨勢是無法逆轉的,尤其在中國市場,所以利潤的下滑未來也是可以預估的(海外市場還有機會,但是中國廠商的進入肯定會快速重演中國手機市場迅速「籃變紅」的故事


謀全局者未雨綢繆,可穿戴設備窗口未到,VR/AR的發展也還需要時間(況且華為在這方面的技術積累未見於篇),
如前所述,在所有足夠大的市場盤子裡面,PC的機會是最明顯的,尤其是在Intel的M 系列將製造難度進一步降低了之後,華為需要做的準備工作也大幅的降低。

除了產品這個維度,從渠道的角度來看,華為明顯要切「商務」這一塊蛋糕,未來會不會做「productivity」不好說(目前的M系列也就是商務人士跑跑office,真的要跑專業軟體,surface的高配用的可都是i5,i7)。

不同的行業的驅動要素是不一樣的,手機行業無疑是一個產品驅動的行業,而PC行業很多年以來其實渠道才是最大的驅動要素,尤其是商用/企業級的PC產品更重要的是渠道能力。哪些嚷著聯想產品不行的童鞋,還是圖樣啊,不看看人家的PC渠道有多少家經銷商,布的有多深多密,當年就是靠著渠道干趴了惠普戴爾。。。


而華為恰恰在B端的渠道商有著不輸給聯想的實力,雖然說之前賣的是交換機,後來賣伺服器,但是和企業的關係在那裡擺著,Think產品這兩年也確實怨聲載道,如果華為的產品更能滿足企業和商務客戶的需求,渠道滲透進去要比其他的PC品牌還要省力


2. 全場景的無縫體驗(你以為華為賣PC就是為了賣PC?)

華為戰略和願景是圍繞著工作、生活、起居、出行,全場景來構築一個無縫的智能生活。但是辦公和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是我們無縫的智能生活的一部分。從生態體系角度看我們需要進入這個領域,因為在business、在home裡面,PC仍然是承擔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余承東

從華為整體來看,重頭戲無疑在通信設備和企業級業務,消費者業務雖然熱鬧,但真正進入「主航道」也不過是去年的事情,所以從謀全局的角度來看,未來如何在企業和消費者業務之間形成更緊密的聯繫和互動是集團級別的leader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所有的電子產品中,PC的商用屬性和娛樂屬性重疊的最大,放棄這個著力點對任何一家志在「客戶全生命周期」(翻譯成人話就是:不管你上班下班吃喝拉撒全都要用我的產品和服務!)的企業都不能夠沒有布局,哪怕只是牽制對手(還真不一定是聯想,尤其是雲和企業這一塊,看看現在的巨頭是誰(微軟和Amazon),想想他們手上的硬體產品是什麼)。


再說的虛一點,業內都知道未來的趨勢越來越傾向於依靠整體的服務賺錢,硬體會越來越遠離價值鏈的頂端,利潤肯定會越來越低。


那麼服務最重要的是什麼?
自然是體驗。 未來在硬體端提供打通所有智能硬體產品的無縫智能服務體驗肯定是一個基本的需求。華為未來肯定是要做自己的IoT標準的(貌似已經做了),如果這個生態裡面沒有PC,未來有可能就要看別人的眼色。所以,即便PC做不大,至少也是一個談判的籌碼。


最後一點,過去兩年mate和P系列移動產品的成功,把華為的品牌勢能推向了巔峰,正需要向其他的消費電子產品的溢出,所以在時機上,這也是個利用品牌勢能、維持品牌熱度的好機會(MWC上頭條不就都被matebook搶走了,按理這個產品在創新性上真的比一眾VR產品差多了。。。)


在小米做二合一之前,我不看好任何國產二合一產品。
在小米開始做以後,我覺得華為的產品會漸漸變得屬於可以考慮的範圍內的產品。
美國良心的產品其實不錯,就是我從來沒覺得它是國產貨,畢竟美國良心。


matebook是個odm啊,富士康電子的產品,這又讓我怎麼評價呢,看起來華為想涉足筆記本行業並不是那麼強烈啊,但在國外發布余大嘴親自站台看起來也算重視啊,那為何不自己搞一個好一點的產品呢,而不是一個core m來打發xxx。小米反正是被進入好幾次了,流言都傳了兩年了吧,估計今年要出,但什麼形態的不清楚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余承東說的,為了督促友商把產品做好點。

聯想到底做的好不好不好評判,因為聯想份額太高了,產品線太廣了,無數型號。但是他所引領的市場中有哪幾款PC是真好用?想不出來。包括HP,Dell,蘋果的Mac,各家的電腦我用下來只留下兩個印象,一Mac真不錯啊,硬體平台,操作系統,應用軟體,自成一派且已大成,二是對於PC,大概從06年開始,PC性能瓶頸突破,開機都卡頓的現象不再出現後,PC對我而言再沒有突破性的發展,win7的出現勉勉強強算亮點。

去年微軟的surface book出來著實驚艷,我認為其目的仍然是督促友商。

PC市場的發展絕不在硬體上,十有八九會落在生態系統上,而且生態系統的重點不是讓普通人像現在買手機那樣多買PC,而是企業級應用。這塊市場很大很有前景,大家卻忽視太久了。

期待華為小米,期待他們的合作夥伴,期待企業級應用的發展。


手機市場已經被瓜分的差不多了,然而電腦行業的競爭遠沒有手機行業競爭激烈,所以進軍電腦行業還是會有不少利潤可挖的


電子三件套,手機平板筆記本,前兩個都入了坑,第三個你說入不入?


集中在這裡說吧

外行其實很容易誤解,PC市場不行了,小米華為進來幹什麼

其實小米華為做的不是筆記本,不是PC,而是2合1,你叫他平板筆記本也好,叫可拆卸的筆記本也好

本質在於拆開是安卓平板,合上是windows筆記本,去年四季度,PC銷量在降低,平板銷量在減低,2合1增長了一倍

知道為什麼華為要做了吧,如同智能手機於傳統手機是兩個市場,2合1和傳統筆記本或者傳統平板也是兩個市場,這個市場是給商務娛樂兩用,是替代便攜筆記本的。

差距在哪?為什麼現在做?

因為intel的skylake m3.m5.m7開發出來不久啊,這是第一款有桌面級別性能,移動級別功耗,還支持雙系統的CPU。

以前的處理器支持不了安卓系統,支持不了長續航,聯想做個雙系統,還是搞intel和arm雙cpu。

其實intel上一代就支持雙系統了,只不過補貼了一些小廠商再做,沒有形成大氣候。

但是,就是這些小廠商,已經把淘寶銷量除了蘋果和小米以外前幾名都佔了,你就知道這類產品有多大吸引力了。

那些產品有多爛,自己去淘寶買一個就知道了,做山寨MP4出身的廠商,做工沒法看,攝像頭沒法用,系統優化ui之類的慘不忍睹,不影響熱賣啊!因為實用。

現在,小米和華為的能力來做這種產品,競爭力是很強的,華為matebook的給商務設計,給手機配套設計已經很有想法了。

聯想,惠普這類廠商其實很尷尬,他們不知不知道2合1好,但是他們不敢上安卓,怕微軟,windows當平板體驗爛到爆啊,應用沒有的平板何必拆下來呢?

此外,2合1對傳統的高利潤便攜筆記本有替代作用,聯想。惠普對於做這類東西打擊自己的便攜筆記本,有一定顧慮。

其實intel的skylake裝安卓速度是很快的,上網感覺比iPad pro都快,這類產品等於買一送一,一個輕薄的windows筆記本加一個高性能安卓平板。

華為和小米進來對消費者是好事,他們成功了,可能其他手機廠商也會進來。大約在2年前吧,intel上一代處理器的時候,我微博給某手機企業ceo私信過,建立考慮這類產品,國內手機快到瓶頸了。

今天出傳來這家企業出問題的消息,一聲嘆息……


因為產品鏈

個人覺得
1.是和阿里虧本也要推動社交屬性一樣,都是為了拔高自己,壓制競爭對手的行為。
2.保證自己產品體驗的完整。這感覺和蘋果相似,儘可能佔據網路的接入點,這在競爭中是至關重要的。
3.讓自己的產品可以連接起來。畢竟自家的產品從源碼上可以得到更高的許可權,這個感覺是在對智能家居布局,畢竟手機無論多麼先進,必然是隨身攜帶的,而智能家居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本地運算處理核心,早進入個人電腦市場,就是早點在這裡埋雷。

未來誰都無法預測,大家都是在下圍棋,早做布局總比不做要好。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


1366X768的解析度賣了十幾年了,現在還在賣,是時候換換格局了~


神說: 先上船,上船了再說!

於是便有了神舟2號3號

魚塘滿了你們就說造船是夕陽產業這簡直就是不負責任的嘛,這可是航天飛船


8000元以內,
沒有造型好看的windows筆記本。
不是大塑料,就是大丑逼。
要麼泛白瞎眼兒屏,
要麼跑馬大黑邊,
這不正常。
非常不正常。
小米要做筆記本,基本上是被市場期待呼喚出來的。
華為嘛,不知道……


做筆記本,小米傳聞了好久,反而一聲不吭的華為先拿出來賣了!
真是 不叫的狗才咬人。。。。

筆記本,便宜(3千)的配置很低,配置略多,價格就上去了(5、6千甚至上萬)——糾結
用戶頭疼,廠家也頭疼。
這2家現在殺入這個市場,的確是比較奇怪。
小米,如果以低價打破上面這個糾結,也不愧是延續手機的風格
華為現在的價格已經是偏貴了,難道一個 平板+筆記本 的賣點就能貴這麼多?也許華為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端用戶。。。。


多元化遲早要失敗


聯想做的多爛啊?居然也幾乎統治了筆記本市場。
你這麼爛都行,我大華為肯定能做的好多了。
而且最終的生產力實現還得靠筆記本。


小米被強烈要求進入筆記本市場,華為我不知道誰給他的勇氣,梁靜茹嗎?

更:
我眼裡華為從不是一家創新導向型公司,企業文化俗套,沒有自我創新,勇敢的做思科,做愛立信,現在做小米......
所以我不知道這樣的一家公司進入一個成熟的行業能掀起什麼動靜,會帶來創新嗎?

看看華為matebook就很清楚,配置低端,設計cos華強北版iPad pro,筆比不上巨硬,系統更是不可能有自己的內容,不知道哪來的自信,純碎大屏看ppt的需求,不選iPad pro 除非眼瞎了,但是眼瞎了還看什麼ppt???

再更:
我說創新不是指專利,而是真正的開闢新事物,就像賽威發明平衡車,引領平衡車,小米開創互聯網模式一般,請問有嗎?一直在追隨。

第三更:
所謂的研發經費,當年我一個哥們也是問娘親申請了一千塊的輔導書資料費的,買了全套五三,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只是錢花了而已

第四更:
並不是諷刺華為自研,只是很反感每每把投入經費掛在嘴邊,投入經費和研發成果的相關性並不是那麼大,好比我買了一千塊的輔導書和我會做幾道題沒什麼關係。請不要誤解。
諷刺華為不是否定他在通訊行業所付出的努力,而是作為一家老牌大企成天搞一些非最前沿的玩意不丟人嗎?何況他每每自我標榜代表中國。我說他一直在走別人的路錯了嗎?他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創造嗎?有過開闢時代的歷史嗎?評論里說小米沒創新的,記住了,小米是一家讓全行業跟風模仿的企業,這就是地位!不管怎樣,他都已經是王者。


反正手裡有錢,說不定把PC市場也顛覆了呢


你們說這麼多,小米到底什麼時候出筆記本你們告訴我!
一天不出就不要當成既定事實好不好!
營銷可以!不要老炒沒有的剩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6999元最高配置的小米筆記本 Pro?

TAG:小米科技 | 筆記本電腦 | 華為 | 小米筆記本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