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你如何評價?《少帥》文章扮演的張漢卿大家可還滿意?
「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應對就不易。懂全了不可能,打,那是土匪!」 金句吶。李雪健老師算是把張作霖演活了。
今天主要說說文章同學,
《少帥》,張學良,文章演的挺好,學霸作為一個祖籍遼寧的85後,也算熟讀東北近代史,從民國北洋到東北易幟,再到後來的西安事變,後人對張氏父子褒貶不一,不過好像嘲諷張學良的居多,所以在影視作品裡這個人物卻是很難駕馭。
但《少帥》中,文章對張漢卿的詮釋,我到覺得跟我想像中北洋軍二代的形象相當吻合,少年時的紈絝,青年時意氣風發,對舊學的不屑,對時局的掌控,都將張學良從內心到行為有分寸的展示了出來。真心挺好,沒貼吧里的口水黨說的那麼不堪。張學良是個很有才能的人,
在軍閥混戰時期,戰亂不斷,能夠在奉系軍中扶搖直上,從進入東北講武堂,到皇姑屯事件後繼任東北保安總司令,能夠平步青雲並不只因為他是張作霖的兒子,張作霖也絕不會因為護短而提拔部下,赫赫戰功才是張學良在奉系軍中揚名立威的基礎。至於「自毀長城」一說,我到覺得殺楊宇霆,也是他魄力與膽識的體現。張作霖被炸死後,張學良剛剛接管東北,正是危難時機,外有日本人虎視眈眈,內有北伐軍的節節勝利。
此時張學良早就對內戰厭惡不已,也正因如此,他決定歸順國民黨促成國家統一,一致對外才是真正初衷,日本人猖狂,殺父仇,又陷國家於危難,可此時,以楊宇霆為首的一些奉系軍閥不同意易幟,無奈之下張學良才設計殺了他。也是雷霆手段,證明張學良不是優柔寡斷之人。
為了國家他都能囚禁蔣介石,所以殺楊宇霆也就沒什麼奇怪的。再說到不抵抗,這確實是口水黨爭論的焦點。也是張學良一生難辯的敗筆。
他深知,關內烏煙瘴氣,東北軍如果打,必敗,必將是孤立無援,又會給日軍出兵東北的借口,權其輕重,對日本人採取隱忍政策,後來他在回憶錄里也承認,沒想到日本會不顧國際壓力公然全面侵華,而蔣介石在此時也下令不許抵抗,眼看大局已難扭轉,張學良只能退出東北,此時確實有張學良決策上的失誤,但身負東北數十萬軍隊和父老鄉親的性命,確實讓人兩難。
張學良的才能是絕對不容置疑的,不到三十就能統領數十萬大軍,人格魅力也是一時無雙的,記得張學良在國外時,國內國共戰爭一度白熱化,此時蔣介石想調動東北軍,可東北軍的回復是沒有少帥的命令我們不能出兵,很能說明問題。
當我們仔細回味張學良的戎馬一生後,文章自己說拍少帥時差點抑鬱,也就能理解了。
對表演一竅不通,因此,不評價文章的演技,但是個人感覺整體氣質同張學良比較符合。
張學良是一個不幸被推動歷史颱風口的紈絝子弟,悲劇的一生。
年少時,花天酒地,到處撒錢泡女人,甚至連墨索里尼的女兒的都弄上床,也算是風月場上的一代傳奇。在張作霖死之前,用紈絝子弟評價他並不過分,也搞過革新(導致郭松玲被張作霖槍斃),但是都半途而廢,不論謀略還是決斷力,都看不出什麼過人之處,即使張作霖死後的東北易幟,也依仗著老爸留下的老班子。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正式登上歷史舞台,但是他根本無力在歷史颱風中保持局面(歷史颱風就是國內分割動蕩,以及赤俄與日本在東北的激烈博弈)。先是對日本人不斷挑釁,等日本人的大舉進攻時,又不敢抵抗,首鼠兩端,失掉了東北王安身立命的根本。
等被日本人趕進關內,又與共產黨結盟,想搞獨立第三國(具體細節不說,否則容易被查水表),不成,又被tg利用兵諫蔣介石,但是真面對蔣介石時又被說的啞口無言(918不抵抗,現在又逼著蔣介石抵抗,這腦袋瓜子……),最後陪蔣回南京,一直被軟禁到大勢已變,家破,人散(軟禁之後正妻于鳳至至死都沒再見面),國喪,這三樣佔全了。
回過頭來看看,當年張學良繼承了什麼樣的家底,飛機、大炮數量、兵工廠生產能力與整個日本都有的一拼(具體數字,網上有,不贅述),東北軍是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所以,張作霖一南下,就能輕而易舉的拿下北京政權),東北是整個亞洲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沒有之一。至於,張作霖留下的班底,自己的賢妻,這些都不說了。
能在短短几年內,把這些都折騰完,真是挺難的,但是少帥做到了。自己截的圖,楊宇霆的話。
後,楊宇霆,卒,再,東北盡失良人,股肱之臣殆盡,東北變成了滿洲國。
文章此人,和張學良的一些不良(跋扈,毒品,自大,幼稚,出軌)都相近,
完全就是做自己嘛,當然能演好。只看演技的話,我在他演的張學良的身上看到了周衛國的影子,看到了劉易陽的影子,可以說文章的演技太過模式化了,也可能文章一直都在演他自己,痞痞小男人的姿態不適合演張學良這種多面性的人物。而且文章的台詞也不及格,以前一直覺得文章的台詞沒問題,但放到這種歷史大戲裡面這麼一個東北王身上,台詞真的減分不少,反觀前兩集的小演員地道的東北話聽著就來勁。
部下不爭氣的時候,他拚命毆打部下;自己不爭氣的時候,他還是拚命毆打部下。被部下背叛時,他想著重歸於好;背叛了領導時,他還是想著重歸於好,只是後來領導不是他爹了
應該能演好。人渣演人渣。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今日鐵血話題精選
原文鏈接:如果你是張學良,九一八打不打?
本篇文章詳細的敘述了張學良的心理活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九·一八的說法有很多,甭管是列舉兵力、裝備的,還是上綱上線的,其實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東北當年到底是誰的。
用現在的簡單觀點來評述當時的複雜環境,是非常不負責的。
關於討論九·一八的問題,我更想從更遠的時間開始扯起,也是我之前在其他帖子里提到的「宋教仁」被殺案。
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兩個國民黨,第一個是由宋教仁任理事長的當時國會第一大黨,但這個黨有點詭異,隨著宋教仁遇害,該黨也隨之煙消雲散,甚至蘇聯顧問鮑羅廷曾說:「作為有組織的政黨,國民黨並不存在」。宋教仁遇刺一案,在歷史上眾說紛紜,已經難以還原歷史真相。但作為當時的政府,在遇到此案之後的做法,是沒有問題的。
按照現在的說法,此案當時已進入司法程序。如果從所謂民主、法制的角度來看,後來某些人的種種行徑,是符合所謂「以文亂法,以武犯禁」的說法的。僅僅憑在日本的道聽途說和一拍腦袋的主觀判斷,將元兇直接扣在袁世凱的頭上,不能不說這是極度不負責,也是引發後來一系列問題、矛盾的開端。
至此,中國開始進入了南北方不斷討伐,不斷拉鋸的社會。
但請各位注意,當時國際承認,也是對中國行駛主權的,是所謂的北洋政府,雖然各地甚至處於相對獨立、自治的狀態,但這並不能否認北洋政府的地位,以及當年不斷發動戰爭,並且總跑到日本流亡的所謂國民黨的地位。
而國民黨真正的成為「有組織,有綱領」的政黨,是在1924年1月,而且是在蘇聯的幫助下,並與共產黨共同創建了黃埔軍校。至此,南北的鬧劇開始真正稱為中國的內戰。而這一次的北伐軍,也才真正具備了推翻北洋政府的能力。
(寫到這裡,發現這段歷史非常不好敘述,裡面涉及太多相對敏感的東西,對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眾多網民,往往會被斷章取義,上綱上線,很沒意思。前面的就不刪了,給大家留著,看一看並不常見或者說是懶得去查的史實)
將這段歷史展現給大家,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當年能夠代表中國對外行使主權的,是北洋政府,而當時的北伐軍是作為反政府武裝出現的。在這一階段,北洋政府受到國內外的多重壓力,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東北奉系與日本之間的博弈。在這裡請大家注意這樣一個事實: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的向日本戰犯追究戰爭罪行的起始時間是皇姑屯事件的1928年1月1日(皇姑屯事件是6月4日),而不是1931年或1937年。向哲浚提出的理由是:這是對中國當時領導人的有預謀的暗殺事件,並獲得法庭認可。換句話說,國際社會認可的中國當時的領導人,依然是北洋政府的張作霖。
所以,當我們回頭在看第二次北伐、皇姑屯事件和東北易幟時,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當張作霖無法在與日本博弈的同時,抵抗北伐軍的攻勢,他並沒有放棄東北,全面倒向日本,甚至早在1927年的衝突中,張作霖是維護了國家利益的。北伐軍進逼北京時,日本妄想逼迫張作霖退回東北,藉以謀取東北獨立,逐步蠶食東北的打算,由於張作霖的強硬而落空。並最終導致了皇姑屯事件的發生。關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已經相應資料,大家可以自行查詢,張作霖死後,時任日本駐瀋陽總領事的林久治郎,以及著名的崗村,先後代表日本政府和關東軍,向張學良施壓。而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東北易幟,日本的如意算盤徹底落空。在這一過程中,一面是討伐自己,推翻自己對中國統治的國民黨北伐軍;一方面是能夠佔據東北,維持統治,但分裂中國的選擇,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張學良是有功的!是將國家大義放在第一位的。
如果依據此時的張學良的種種表現做出判斷,「九·一八」打不打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那麼,從「東北易幟」到「九·一八」,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張學良有了這樣的一個選擇?
這裡請大家再查一個詞:「中東鐵路事件」!這是張學良在國民政府的支持下,維護主權完整的一項重要舉動,我手邊的資料不是很完整,也懶得仔細再查,但沒記錯的話,1929年8月17日,國民政府是向蘇聯宣戰了的!但整個戰爭,或者說是「事件」期間,國民政府除了封官許願,剩下的只有口頭表揚+掌聲鼓勵。未曾給予任何一點實際的支持!而那時候國民政府在幹什麼呢?
也許在這裡,張學良的心理開始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我們不是當事人,只能以自身的觀感來猜想。
但歷史的車輪並未停下腳步,時間走到了1931年9月18日……
想看清楚這段歷史,我們在批評、抨擊張學良的同時,不妨看看當時的國民政府在做什麼。
請大家查詢「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國民黨所謂的三大巨頭在搞爭權奪利的鬧劇!小編在題頭列舉了兩個時間,我在這裡也想列舉兩個時間: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軟禁胡漢民,國民黨再一次的分裂拉開序幕;5月27日,反蔣的四大全會召開,並且熱熱鬧鬧的折騰了3個月。在國內如此亂局下,我們再來結合中東鐵路事件和張學良7月6日的電報看,張學良的選擇,起碼我個人是並不能說有什麼錯誤的。請大家跟我仔細解讀電報里的文字:「此時如與日本開戰」中的「此時」,一場鬧劇正在上演,政府充滿混亂,必然像中東鐵路事件時無法給予東北支持的「此時」;「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張學良避免開戰的根本目的,是要避免「割地償款」,而不是放棄東北,割讓土地,做賣國賊!
這封電報,不知道小編看到了什麼,大家看到了什麼。在我眼裡,寫滿的是委屈、無奈,和對國民政府所抱有的最後的期待和希望。對抗外敵,是全民族的大事,是代表這個國家行使主權的國民政府最重要的事件。張學良,就算他是東北王,他能背得起這麼大的鍋嗎?
張學良這時的選擇,依舊是希望國民政府能停止內部的爭權奪利,拿出精力來關注東北局勢,關注日本人。只是在國民政府無暇顧及,而他認為東北軍無力保護主權時,以穩定來換取時間的無奈之舉。
扯句題外的,軍隊國家化的基本原則,是一切軍事行動需要服從國民政府的命令,張學良當時沒有任何權利、義務,替國民政府來做出選擇。甚至可以說,張學良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恰恰是一個軍人正確的選擇。眾多網友將鍋給張學良,只能說大家對民主、憲政缺乏最基本的認識,或者大家更希望張學良是一個軍閥,而不是一個軍人。而且就算是張學良選擇開打,中東鐵路的噩夢,是否還要重演呢?是否依然是東北軍拼死拼活,國民政府內訌吵架的鬧劇呢?
至於九·一八能不能打,東北軍和關東軍的實力對比,實在懶得去說。無論是所謂的「上兵伐謀」,還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都在告訴我們,討論那些,真的有點無聊……
我只想在「九·一八」這一年的時間上,再給幾個時間:1931年9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開始討蔣,蔣介石調兵應對,並親至南昌獨佔;1931年11月18日粵方四全大會召開,胡漢民主持並發表宣言,提出十項主張,要求蔣介石下野!
至於1930年10月、1931年4月、1931年7月的三次圍剿中央蘇區,1931年8月2日漢口潰堤的大水災(涉及當時16個省,包括東北的遼河、松花江、嫩江等水系,規模甚至超過1998年的洪災),我不想多說什麼。這裡也沒有什麼洗地的想法,我只知道,內憂外患充斥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而國民政府這些該對國對民負責的人,卻在爭權奪利!
如果洗地,以本文為依據,九·一八的不抵抗,就算是張學良下令,我也可以說是他不想中東鐵路事件再次重演,以此要挾國民政府停止內訌的一個策略,只是沒想到,國民政府懶得理他……
但歷史不能假設,當事人也紛紛作古的今天。回看這段歷史,打不打,怎麼打也許並不重要,甚至誰對誰錯也沒什麼討論意義。
我只想說,如果能團結一致,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文章演了小半輩子好男人,終於可以本色出演一回。演的很自然。
總覺得一直在哭……沒完沒了的哭…至不至於哭都哭…全拿哭來宣洩情緒了…不像真正的軍人…
一部風雲際會的《少帥》在眼下動輒「IP」的電視熒幕上格外扎眼,除了因為故事主角張學良這個人物本身所富蘊的傳奇與爭議,在劇中縱情馳騁的戲骨們更是為《少帥》鑄造「國產良心」增添了砝碼,甚至於相形之下使得在年輕演員中演技可謂之佼佼的文章多有見絀。
其實倒真不是文章不努力,從開頭的紈絝子弟到中後期摯友背叛、父親離世,東北被占的國難家仇負身,張學良這個角色形象的複雜度與立體感確實超出了常規。加之歷史上的少帥張學良本身就是個功過是非眾說紛紜的人物,想要讓各方和順信服顯然也並非易事。文章自己也承認自己最開始確實「沒膽兒接」,後來是覺得和張黎導演、前輩李雪健合作的誘惑實在太大才答應下來的。為了深入角色,他不但閱讀了導演提供的所有書籍和資料,還特意向東北朋友取經,專門琢磨東北人言行中的特點。儘管在正片中文章給人感覺的「民國味」還差了點意思,但無論在處理感情上花花公子式的輕慢,還是父子間反抗與屈從間的矛盾,亦或是爾虞我詐中的思慮,文章在情緒上的詮釋都能算得上到位。至於與李雪健演技
由於《少帥》是文章繼「出軌門」後正式播出的首部電視劇,他出軌姚笛黑歷史的負面效應則是這部劇繞不開的話題,儘管導演張黎也在接受採訪時多次為其洗白「出軌不等於拍戲不專業」,但他大打折扣的口碑與形象還是客觀存在著,《少帥》在開播後有段時間的收視低迷,文章更成為了專業背鍋戶。有網友就表示「他扮演成年張學良,那個討人嫌的勁兒,不知到底是張學良討人嫌還是文章討人嫌,反正看了煩得很。」「我見不得那張臉,一看到就想關電視」。類似的言論在社交媒體上並不在少數,由此也引發了有關於演技與品德是否應該掛鉤的議題。因一部作品而粉藝人本身,因一個細節而黑藝人作品,這似乎成為了演藝圈的新常態。對於私德瑕疵的藝人,觀眾做出的反饋並非簡單的輿論鞭撻,而是全方位激烈的反應,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們好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關注藝人的品德,並以此作為評判他們作品的重要參考。縱觀過往的娛樂圈中,比文章出軌更過分離譜的故事並非絕無僅有,但趕巧偏偏是文章在社交媒體最為紅火興旺的時候撞了槍口,最終造成了被千夫所指的結局,原本紅火的演藝事業戛然而止。時隔兩年有餘,文章的表演依舊籠罩在道德的審視下,他的復出道路,看起來還很艱難。
《論語》有雲,時也勢也,命也運也,此之謂也,說的大約就是他吧。所謂少帥一生兩件大事,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前後矛盾立場不堅定,但都事出有因,不敢妄評。任期內最大事是九一八事變,不抵抗日軍侵略,不管是誰的命令,但東北是你的地盤,拱手讓出東北,少帥你對得起東北百姓嗎?
說到才能,明朝正德皇帝頗具才能,但做皇帝不行。
縱觀文章的幾部戲,你會發現:
文章演戲有三寶,比劃、努嘴加咆哮。
先佔坑,有時間補上對比截圖。
張作為軍二代,並非一般的紈絝子弟,有一定的才能。只是他也有私心,也並非真正的強者,愧對自己東北軍少帥和張作霖接班人的身份,沒有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是時局變化太快太大,也是他有心無力。
關鍵時刻又錯了兩步棋,能有善終,已經不易。
歪個樓,有幾場在我們學校拍的。休息時,幾乎全程黑臉...
張學良懦夫!文章演技呼嚎的。匹配!垃圾演懦夫。正適合!
用硬幣決定楊常生死還不算優柔寡斷?
整體其實還不錯,閃光點也有。就是有時候還是有點裸婚里那感覺,會跳戲。文章演的角色感覺老是這樣,不知道為啥,情緒波動特別大,有種喜怒無常的感覺,剛才還嬉皮笑臉來著,轉眼就勃然大怒。老帥死了,他傷心至極是真的,我理解,但好歹也是堂堂奉軍少帥,一個大男人哭得在地上來回打滾,這也太熱鬧了。儲世新,他的老班長,被地雷炸死,他也是如法炮製,前一秒還剛睡醒當著各種高級軍官弔兒郎當,聽到消息又是哭得那叫一梨花帶雨。老是情緒失控,真心有點假。《人間正道是滄桑》里,孫紅雷扮演的楊立青在看到自己的老同學謝雨石戰死沙場時那種表情及表現我覺得更能體現男人之間的那種情感,文章可能跟女人演對手戲多了,再演兄弟情父子情那尺度就不會把握了。
面部表情太多太作了 感覺死矯情一個
喜歡前幾集的少年張學良,那一口東北腔賊地道!
至於文章,在撩各個姑娘的時候,不就是本色出演嗎?
不知道題主自己寫的問題還是複製的少帥的網路公關宣傳稿真是給張學良洗得一手好地
我覺得少年張學良演的很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張黎新作《少帥》(《張學良》)?
※說西遊降魔篇和伏妖篇不好看的你真的看懂星爺了嗎?
※《西遊降魔篇》為什麼選文章作為主演?另外這部電影對於文章的地位是否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