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人海戰術」真正是怎樣的?
朝鮮戰爭是「人海戰術」嘛。
我否認。志願軍 實際上是 經過三年解放戰爭的解放軍組成。從軍官到士兵 包括我在內,都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每個連隊 都有毛澤東的『撒手鐧』黨支部。每個班都有熱愛祖國的共產黨員,這些共產黨員 聽從班長指揮 領著3-4個人,為一個戰鬥小組。夜間打仗 以不讓敵人 一發炮彈 同時打死我們 兩二個人 為原則。戰士與戰士 互相之間的距離 夜間能看到組長的手勢為準。
太祖曰: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
知乎上這種誤解,諸多答主辛辛苦苦查資料,不厭其煩地講解
掃掉了一批,然後又來更多,無窮盡也。
這叫人海戰術?
————————————————————————————————————
1、關於志願軍是否使用了人海戰術
如果武器裝備遠不如美軍,用人海戰術能否對付美軍? - 軍事
你聽過哪些軍盲的言論? - 軍事
朝鮮戰爭志願軍究竟有沒有頻繁使用人海衝鋒這種戰術? - 歷史
朝鮮戰爭實際是什麼樣的狀況? - 軍事
朝鮮戰爭是否像電影《太極旗飄揚》描寫的那麼殘酷? - 歷史題材影視
如果志願軍遇到侵華日軍,誰更厲害? - 軍事
2、為什麼志願軍可以取得不錯戰績:
為什麼抗美援朝時中國裝備那麼落後卻可以打過美軍? - 中國近代史
為什麼朝鮮戰爭美國人沒能打贏? - 歷史
同樣的坑道戰,為何志願軍能守住上甘嶺,而日軍卻只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 歷史
如何理解「志願軍是輕步兵的巔峰」? - 軍事
美軍和德軍中也有堵槍眼的戰鬥英雄嗎? - 軍事
為什麼共產黨逼得聯軍半島都打不下,而國民黨卻被日本打到重慶內陸? - 歷史
真實的黃繼光是個怎樣的人? - 歷史
中國軍隊抗戰後期面對日軍幾近亡國。幾年後打出抗美援朝。中國軍隊如何完成嬗變的? - 歷史
——————————————————————————————————————
以上都是乾貨滿滿的優質答案。
隨便看過其中一個,就不會有這種問題了……
歡迎收藏
本文節選自本人譯稿《從臨津江到鉤子山》。作者曾在英軍第170迫擊炮連服役參加朝鮮戰爭。
從文中可算是在敵方的視角上解讀志願軍的戰鬥風貌,雖然其中仍不乏一些輕蔑乃至污衊,但仍能看到,在臨津江附近的戰鬥中,我英勇果敢之志願軍,雖然只有簡陋的輕武器,但仍令聯合國軍節節敗退。從文中也可看到,我軍陷陣之勇,犧牲之烈,縱為敵人,亦不免為之欽佩。
不管中國人民志願軍方面是怎麼看我們的,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我軍對中國步兵的戰鬥意志多少是有些敬意的。他們在戰鬥中的勇敢精神無可挑剔。中國軍隊在向一個村莊或山頭展開攻擊的時候,會用軍號和哨子代替無線電步話機的作用,他們會以我們所謂的「人浪」(human wave)方式竭盡全力完成任務。起初會有一個尖兵排來試探我軍的兵力,然後找到我軍防線的位置。如果尖兵排被擊退,就會使用連級部隊再攻擊,如果再失敗,那就會投入大部隊,直到攻克這個陣地,或者是因為損失太大而放棄,然後他們會用號聲命令部隊撤下去,戰場上只留下一片橫七豎八的屍體。攻擊的中國軍隊給我留下的印象就像是一窩窩螞蟻,那種景象真的是永生難忘—這就是為什麼1982年5月我在電視上看到數以百萬的老鼠在澳大利亞內陸肆虐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當年在朝鮮的場景。
中國士兵在戰鬥中肯定要吃很多苦頭,他們缺乏被服和鞋子,我真的很難想像他們是怎麼在朝鮮的寒冬中活下來的。有時候還會看到赤手空拳沒有武器的中國士兵,他們有些人只攜帶著手榴彈,比如說那兩個不知道是被我還是達斯特打死的中國士兵。其他人會停下來從陣亡戰友的屍體上撿起槍支和彈藥,反正死者是用不上武器的。他們還會從死者身上取下乾糧袋。中國士兵靠這種乾糧袋攜帶不多的食物,每條幹糧袋被分成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可以裝一些涼大米或者是其他經過烹制的糧食,有可能還添加了一些乾魚或蔬菜、大豆等成分。對中國士兵來說吃上熱飯是奢侈的享受,只能在戰鬥停止之後才有機會。
我們沿著11號公路繼續南行,路邊有很多被打壞和正在燃燒的汽車,有些車裡還有陣亡者。這些士兵是死於敵軍的射擊,我們已經幫不上他們了,很顯然這表明中國軍隊就在附近。我們當時都不知道能否逃脫中國軍隊的迂迴包抄。
救護車繼續在收治傷員,而哪輛卡車只要還有空間都會被搭順風車的步兵擠滿。有些傷員被放置在坦克上,位置靠近發動機廢氣口,但是能躺在上邊總比走路強。然而撤退的隊伍現在成了山脊上敵軍機槍的打擊目標,敵軍的射擊分別來自左翼的217高地和逍遙山(Sopyonch』an)附近和前方的398高地。根本不可能對這些目標實施精確的迫擊炮射擊,而中國軍隊的身影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近。我們上邊的山脊上能夠清楚地看到中國士兵在來回穿梭,那裡正是令我們膽寒的中國軍隊陣地。
我們此前據守的那條防線被命名為堪薩斯防線。現在撤退的目標是所謂德爾塔防線,上級希望我們能在這條戰線上固守。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安全的撤到這條防線上。我當時想,如果連德爾塔防線都被中國軍隊攻破的話,那麼接下來在更南邊布置的防線可能就得叫猶他防線了。我們一路向南,而山脊上的中國軍隊卻也緊咬不放,想要超越我軍的隊形。我軍使用布倫式機槍開火射擊,但是中國士兵即使是有人中彈也是前赴後繼。中國軍人似乎也忘記了死於空襲的戰友以及凝固汽油彈和火箭彈的巨大威力。我們禁不住想:「這些可憐的傢伙,這明明是一條去送死的路!」
上級告知我們中國軍隊已經在我軍前方的一片樹林和灌木叢中開設了伏擊陣地,穿越期間的土路有三個S形彎,而且在我軍左翼大斜坡的兩所廢棄房屋中很可能也有中國士兵在埋伏著。我們得知稻田中的地雷已經被工兵排除了,離開小路我能看到兩輛被燒得焦黑的百人隊長式坦克,另外還有一輛半履帶車,而且還有一輛好像是吉普車的殘骸,已經扭曲的不成樣子了。一路上到處一片混亂,但是我心裡非常明白:如果我們繼續在車隊前方前進的話,那肯定會遭到中國人的伏擊。
我們沿著11號公路一路南行,結果跑到一個地方發現中國人已經在我們前邊切斷了公路,並且設置了路障,但是根本擋不住百人隊長式坦克,坦克顯然是從那些中國士兵身上直接碾了過去。公路及其左側路肩處一片血肉模糊—看上去非常倒胃口,但戰爭本身就不是什麼令人愉快的事情。部分中國士兵肯定是靠上來試圖炸毀坦克履帶但是未能成功。
儘管中國軍隊在臨津江畔佔據了上風,他們投入了大批部隊以集中兵力攻擊的方式將我們趕下了各個山頭,但是中國軍隊甚至沒有直射炮兵火力和迫擊炮火力,雖然他們確實投入了一些最新式的武器,包括一些此前北朝鮮軍隊繳獲的美軍火炮。如果中國人擁有空中優勢,並且使用一些諸如凝固汽油彈之類的武器的話,那麼恐怕早在中國方面聲稱要組織志願軍援助朝鮮同志的時候,朝鮮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也許有人會問,中國軍隊這種攻擊戰術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在彈片、炸彈、子彈、凝固汽油彈和火箭彈四散橫飛的戰場上,他們肯定知道,很多人在這個大漩渦中是活不下來的。也許是某種東方式的精神?
題主你終於是開竅了。
原因很簡單,根本就沒有人海戰術!
美利堅作為海空軍世界第一霸主,陸軍也有十分完善的後勤支持。那火力傾瀉起來,可以炸到空氣中氧氣全部燃燒殆盡,人肉化成泥丸,怎麼可以給你人海戰術的機會?那些說美帝打不過人海戰術的,難道不是在侮辱美帝連一戰的戰術都解決不了?
志願軍能夠硬剛美帝,是因為以下一系列非常靈活的戰術進行組合,並以發揮己方火力,避開美帝強大火力為核心指導原則:
夜戰和近戰,混淆敵我界限,干擾偵查。
穿插滲透,分割包圍,因為兩條腿的越野能力要高於四個輪子,所以利用地形從防守方空隙處切入,阻斷後勤或切斷各個部隊之間的聯繫。
反斜面戰術和坑道戰術。
戰略上,還是大兵團運動作戰,打擊薄弱側翼比如韓軍,敲開聯軍戰線上的突破口,從而深入打擊聯軍後勤線,在聯軍回撤時分割打擊。
引用注6另類好萊塢戰爭電影里的抗美援朝中的一段話
讓某些人感到尷尬且無法解釋的是,剛剛結束長達30多年內外戰爭,100多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由TG執政後短短一年,竟然脫胎換骨,敢於做出「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在自己國家境外,與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及其16國盟軍進行一場戰爭。而且居然把這個軍事集團從自己的國境邊,推回到她認為相對合適的位置。這一事實,讓很多人在60多年後仍然感到如鯁在喉,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聲音試圖抹黑這場60多年前,從精神層面重建了一個國家的戰爭。
原始問題「鐵絲網加機槍既然能在一戰中壓制步兵的人海戰術,為什麼中國軍隊還能在朝鮮戰爭中用這一戰術取得不錯的戰績?」
現在問題「朝鮮戰爭中志願軍的「人海戰術」真正是怎樣的?中國軍隊的戰術,相較於傳統的人海戰術,又有哪些異同」
請各位觀眾討論下,這兩個問題有沒有根本不同?
我在注4里說「某些認定志願軍戰鬥力低下,美軍對志願軍就是個屠的,有輒你寫文求贊去,沒輒你回家面壁去。」,說的是某些回答者,我原以為提問者是真想求證問題的,但我沒想到
我可不可以理解為:你對志願軍步兵戰術已經沒有疑問,而是在問另一個問題?
你把你看到的數字寫出來,咱們再來討論雙方差距,免得有人說我提供的數據不可信。
一個男人,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別給碼農抹黑,知乎運行到今天,有他們的汗、血、淚。
問題被重新定向了,想看其他回答的觀眾注意點對鏈接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這話對我也有用,當時答題時情緒很激動,有些地方說得不嚴謹,時間倉促,很多東西也沒展開說。錯漏不足之處就不修改了,放在這,請各位觀眾批評指正。
==感謝大家點贊和評論,以上是事後感言,以下是我的回答,==
單圖一張1.15MB預警!
精英步兵才能玩的戰術,被污衊成「人海戰術」,並廣為傳播。你有這樣的疑問,不是你的問題,主要是閻王殿那群傻「——嗶——」!
從紅軍到志願軍,TG從來沒有!從來沒有!!從來沒有!!!用過一戰法軍那樣傻「——嗶——」的「人海戰術」!人海戰術,不過是步兵波狀攻擊的傻「——嗶——」翻譯而已,但它也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沒頭腦一窩蜂,它是在機槍鐵絲網血的教訓下催生的一種適應當時戰場環境的戰術,和法軍人海不是一回事。
但是,志願軍的步兵已經不是「波狀攻擊」了,而是類似於突擊隊戰術, 比波狀攻擊更先進。這種戰術,對單兵的主觀能動性要求極高,更需要紀律和部隊的組織指揮能力,對軍隊的組織度和訓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TG突擊群是:大分散小集中,確定目標,小群多路。這個群可以小到一個班,甚至一個人!給你6個AC,你可能編成兩隊甚至三隊用,你最多有兩到三個火力組。但給了MOON,他能變成6個火力組配合飛艇搞得你欲仙欲死。 配合戰爭迷霧,所以敵人會感覺好像到處是TG的軍隊。其他如T44的彈藥架,四海之內,莫敖葉,匿名用戶,麻花魚,胡傑,Tony Fan,他們的答案都可以互相印證。
另外,波狀戰術並不是什麼特別難的戰術,連國軍都能玩(雖然只有少數能玩,玩得還很差)。
以下來自《爭雄三八線》
直到砥平里一戰,打破了TG不可戰勝的神話。美軍這才發現只要憑高密度的堅固防禦,在後方坦克、空軍支援下,咬緊牙關硬頂,TG也沒什麼好辦法(裝備太差,攻堅不力,通訊不暢),抗美援朝前期一向如此,志願軍要是有火炮,哪怕是60迫炮彈充足一些,都可以把守軍給幹掉,可惜連迫擊炮都不足。誰叫志願軍窮呢,打一發迫擊炮彈價格相當於一個農民一年的開銷,成天想著節約彈藥。而美軍可以吹牛說我們打炮像機槍一樣。
整個戰爭期間,不算其他聯合國軍(在某些人眼裡除了美軍其他聯軍都不是人,壓根沒來過朝鮮。你說李承晚?都說了其他聯軍不是人),僅美軍一家就海陸空三軍俱全齊上陣,TG是:海軍?沒有!空軍?幾乎沒有!只能用輕步兵去對抗世界第一的機械化強軍。TG終於明白,直接硬上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是多痛苦(我就不貼那些美軍收集我軍烈士遺體後的擺拍照片了,想看自己找,說我裝B也好,說尊重烈士也罷,各位觀眾您隨意)。
1949年我國鋼產量僅有16萬噸,到了1953年我國鋼產量170萬噸,看起來增長10倍好像不錯啊。可美國在1882年就達到了這個產量,1953年美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我們僅是人家的 1 . 7 % !
1 . 7 % !
1 . 7 % !
事實告訴TG,你從延安就開始攀的那些工業科技還遠遠不夠,面對建造加速、3攻3防、90人口的矮人直升機+蒸汽坦克,一個飛艇+6個AC再猛,又能如何?所以國內和瘋了一樣不吃肉、不吃油、不吃蘋果,勒緊褲帶換來點外匯,全用來攀工業科技,犧牲不小,成績更大,這是後話不提。
對志願軍戰術有興趣的,可以去找各方資料來看。如果不想找資料,可以去看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的《上甘嶺》上甘嶺 - 搜索結果,影片中有各種各樣的戰鬥細節:引導炮兵、戰鬥信號傳達,戰鬥小組使用,機槍配置,輕重機槍不同表現,坑道陣地配合,後方補給,甚至戰場通訊的無奈等等,片尾還有一個被無數傻「——嗶——」抹黑的英雄通訊員。
最後,我們參加的是「抗美援朝」,不是「朝鮮戰爭」。
注1,一戰法軍的傻「——嗶——」人海戰術什麼樣?看法國傻「——嗶——」娘炮拍的傻「——嗶——」《兵臨城下》就知道了,一群披著蘇軍皮的一戰法國傻「——嗶——」。可閻王殿連個傻「——嗶——」都不如。
注2,關於TG戰士(紅軍不叫「兵」(在中國這是一個很遭反感的字),而稱自己為「戰士」——埃德加·斯諾)的主觀能動性,及裝備戰術的相關回答
47年中央敢於在西北和胡宗南兜圈子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現代步兵戰術中,火力到底有多重要? - 許某的回答
為什麼朝鮮戰爭美國人沒能打贏? - 許某的回答
注3,攀科技相關
在中國曾經有哪些可謂激勵一代人的事件? - 馬前卒的回答
軍事與民生在1960-1970年代的中國哪一個需求更迫切? - 馬前卒的回答
這個世界上有足球、籃球等競賽的轉播,為啥沒有數學、物理等競賽的轉播呢? - 馬前卒的回答
為什麼對抗美援朝,有人說該打,有人說不該打? - 昏庸四眼李長蠢的回答
注4,感謝大家點贊和評論,從頭到尾說了9個傻「——嗶——」,表達一下心中憤慨,各位就當看了回河北人的憤怒吧。
某些認定志願軍戰鬥力低下,美軍對志願軍就是個屠的,有輒你寫文求贊去,沒輒你回家面壁去。
「這種人類所共有的對自己討厭的事實將信將疑或置之不理的弱點,在麥克阿瑟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李奇微
你也別犯賤來我的評論區,都是成年人,我不是你爹你媽,不待見你。
注5,美軍戰鬥力相關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裝逼遭雷劈的事件? - 馬前卒的回答
美軍和德軍中也有堵槍眼的戰鬥英雄嗎? - 昏庸四眼李長蠢的回答
經常有人問堵槍眼有用嗎?我再舉個例子:你玩團體競技遊戲時,你爸你媽突然出現在你背後看你玩,你什麼感覺?玩到緊要關頭,你爸你媽一下關了你的顯示器,你什麼感覺?你奮不顧身從你爸你媽手裡搶回顯示器控制權,點亮屏幕後,看到因你幾秒不動或盲動導致的戰局現狀後,你什麼感覺?
注6,《豬排山》電影相關
【BD?720P】【劇情/戰爭】豬排山(1959)【關於朝鮮戰爭的經典影片】片頭中國民歌醒目!
《豬排山》影評一篇另類好萊塢戰爭電影里的抗美援朝
人海戰術如此牛,何不揮師下非洲。
黑叔ak一波流,吊打美帝掃地球。
以下引自曾撰寫美軍官史、後獨立出版若干朝鮮戰爭著作的羅伊·阿普爾曼(Roy Appleman)《逃出陷阱》(Escaping the Trap)一書,這段文字是我見過的英文材料中對志願軍戰術較好的描述材料之一,摘譯如下(原文用語如CCF等為保持原貌,未加修改)
中國「人海」戰術的神話
在朝鮮戰爭中,為何我們擁有中國人以「人海」或「人浪」戰術攻擊美國軍隊的神話?這一比喻是新聞業界的修辭學嘗試,旨在向讀者傳達以下概念:近乎無限的、擁有壓倒性數量優勢的敵軍向美軍進攻並將其擊敗。龐大人海或不停翻滾海浪的比喻給了朝鮮之戰一幅簡易而誤導的描繪,一則神話。它並沒有任何事實依據。但美國媒體和那些軍人都喜歡這一用法,在描述眾寡懸殊的聯合國軍與中國軍隊交戰時反覆使用它。在五角大樓發布會和軍內公報中也頻繁使用。關於這場長津水庫之戰的第十軍軍部特別報告採取該用語,描述中共軍以其「人浪」戰術攻擊陸戰一師。
那麼,一支中國軍隊在其典型攻擊中會採用怎樣的方式呢?在猛烈、堅決的攻擊中,中國人起初通常以小群發起進攻,或是採用四五個人的火力組,或是班級規模乃至排級規模的散兵。要是第一個班被消滅,後方就會有另一個班進抵它的位置,沿相同路線推進,要是有必要的話,還會有一個班繼續。中國人反覆進攻防線或防禦圈上的同一點,直至他們「磨」掉這個小地段上的守軍為止——防守方或許已經耗盡彈藥,或許已經在擊退反覆出現的班級規模散兵時不斷蒙受傷亡。最後,一個後續集群會突破該點,並且迅速插入敵軍後方或向側翼扇形展開。他們極少去嘗試殲滅已被突破或超越的敵軍集群,確切地說,他們的目的是製造混亂、傳播恐慌。在這發生後,已經繞過敵軍或滲透到敵軍後方的其餘中國軍隊會截斷撤退道路或通往後方交通線的道路,以伏擊那些打算撤退部隊的方式製造更多的傷亡、更大的恐慌。
簡而言之,中國軍隊的戰術是用大縱深的排縱隊反覆攻擊某一狹窄戰線,不顧早期的沉重傷亡,持續攻擊直至實現突破為止。這一戰術需要一個中國連或營以班縱隊或排縱隊排成梯隊,以維持進攻。與此同時,一支實力相當的部隊則努力攻入敵軍後方,切斷其交通線與退路,截擊試圖前往遭遇正面攻擊地段的援軍。此類戰術使中共軍取得了新近結束的中國內戰勝利,也在1950年10月中共軍干預朝鮮的第一次戰役中取得成功,那時,中共軍第四野戰軍的部隊在第八集團軍地段的清川江以北打垮了兩個韓國師和一個美國團。就在宋(時輪)第九兵團各師在長津水庫為陸戰一師準備陷阱時,同樣的戰術於11月底、12月初在西線也對第八集團軍奏效了。由於這個集團軍只想把中國人遠遠扔在身後,中國軍隊針對第八集團軍的反擊導致它在近乎恐慌的狀況下步履蹣跚地退到清川江以南。但陸戰一師並未如此反應。就算它想也沒法這麼干,因為它就沒有開闊的後方。區別正在於此。
Roy E. Appleman. Escaping the Trap: The U.S. Army X Corps in
Northeast Korea, 1950 (Williams-Ford Texas AM University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Kindle Locations 5219-5240). Kindle Edition.
但「人海」是神話不等於過分密集的隊形(密集程度甚至屢屢超過已被黑成煤炭的一戰)不存在,志願軍各部戰術水平相差懸殊,同一部隊不同時期差別極大,先後犯的大小錯誤不勝枚舉。
以下摘自《咸南戰役總結報告(27軍81師)》第8頁,新興里戰鬥,該單位為241團
兩個營攻擊正面百餘米,展開三個連攻擊,實際一線三個排
本題下被黑到飛起的一戰索姆河首日英軍典型做法
以下摘自Middlebrook, The First Day on the Somme, 1 July 1916, 1972, p. 76
一個營攻擊正面400碼(366米),實際一線兩個排(半個連)
五十步笑一百步本是常態(譬如索姆河之役的法軍大可嘲笑英軍),但嘲笑旁人之前還是得先看看自身良莠不齊的現狀為好。
不要用「靠人海就能堆平的火海」來黑美國軍隊的火力體系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4%B8%89%E5%88%B6%E6%88%98%E6%9C%AF
三三制戰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戰鬥小組攻擊美軍M46巴頓坦克
戰術原則[編輯]三三制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期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突擊」戰術。解放軍排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梯隊,一個班又分成了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以便相互接應。
三人戰鬥小組呈箭鏃式進攻隊形,每名士兵任務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一個步兵班分三個小組,班長,副班長,還有一個小組長,各帶一小組人行動。
行動時三名士兵組成一個戰鬥小組,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 呈三角陣型,三個戰鬥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
戰鬥班展開時士兵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隨時變換戰鬥隊形,戰鬥群展開後用:"口語"、"手語"、"軍號"、或"無線電"來傳達戰術指令,一個戰鬥群的正面寬度最高能展開到八百米左右。
[1]
參考
- ^《一點兩面與班組的三三制戰術》 作者:林彪 出版社:遼吉第五軍分區 出版時間:1948-05
回頭看,我這個回答還是很片面、很先驗主義,邏輯也很亂。
中方戰役思想:
分割,使對方的組織潰散;
美方戰役思想:
有效組織火力對對方形成殺傷和物資損耗。
雙方的目的是一致的:減小對方有效控制的地理範圍。
朝鮮戰爭中中方的戰術是非常靈活的,這在初期給戰術套路化的美軍很大打擊。但美軍學習能力強,整個朝戰從戰術角度講是非常有意思的,大多數戰鬥都可以成為局部戰爭的教案,直到伊拉克之後現代局部戰爭的模式才被改變。
戰場特徵:整體三八線南北丘陵縱橫,在衛星和無人機不存在的五十年代,美軍的警戒偵查圈(前出和左右翼偵查小分隊,後側偵查等)被嚴重擠壓,機動模式(機械化)嚴重受限,而我軍憑藉半主場優勢,以主動性的機動和組織方式,在戰爭前期雙方均處於運動作戰的階段,給予美軍很大打擊。而這一階段其實美軍的火力配置、資源配置、部隊士氣均處於低潮,遇到精善山地運動戰的我軍,在戰爭主動權上迅速敗退。著名的長津湖戰役突出的顯示了這一點。
說到底,北朝沒有有利於美軍的戰役支撐點。
但在該階段也凸顯了雙方中下層部隊素質差異帶來的區別:美軍連隊和營級戰術敏銳性和自我總結改良的能力更強,運用隊屬火器的改進適應速度更快,因此在前幾次敗退中仍然保持了較低的人員傷亡比例,而同等情況下,估計東亞或英法的軍隊就崩盤了(我軍趁夜穿插,切斷美軍各團級部隊的協同,小分隊進抵敵軍,形成多層次的交叉打擊。在追擊中左右側伴隨攻擊,小分隊抄擊敗退美軍的前側,佔領戰場基點頑強阻擊、協同友軍側擊,整體不以殺傷有生力量為目標,而是以擊潰對方的部隊組織體系為核心目標,典型的中國戰爭思想…),可以說山地運動作戰階段,我軍的戰役意圖清晰堅定,戰術動作積極主動,在很短時間內達成了初步戰場主動,給美軍造成了一定傷亡,並使相當部分的韓軍崩潰。
單看戰術層面,我軍的人員損失相對還是很大的。主要短板在於供給能力和火力配屬。後期美軍已經發現,只要堅持三到五天,進攻的中國軍隊的食物(均為戰士自攜)耗盡,攻擊就會迅速停止。火力上,美軍基層也迅速總結了依託於坦克或裝甲車輛,形成小口徑火炮、班用自動武器、單兵武器的小型作戰單元,在人浪攻擊的意外性被扛住之後,我軍對傷亡也是有底線的。(順帶說一句,二戰及以後人員傷亡主要來自各型火炮。)
但是,還是要說但是,三十八度線意味著山地與平原的門檻。美軍在後期也在戰役層面發起了幾次不錯的反制,雙方進入實際的膠著。應該說,朝戰的美軍與二戰不同,動力要小的多,資源差異也大。但失利後,美軍還是快速做了調整。
實際上,在朝戰期間,類似於一戰的戰壕鐵絲網機槍的模式再也沒有出現過:戰鬥工兵利用炸藥包、爆破筒、單兵火箭筒破壞隊屬支撐點和火力點以及各種障礙,衝鋒兵的各型手榴彈和衝鋒槍形成戰線突破,再配以團營連隊屬各型火炮消滅當前陣地人員,以及狙擊等輔助戰術的豐富達成對對方指揮、觀瞄、火力輸出的破壞,靜態的戰線對峙已經很難形成,也不會有衝鋒加收割式的人命消耗了。
中後期美軍加強了其戰場火炮的使用,在陣地對峙中其實給我軍的殺傷是很大的,而我軍採用坑道作戰,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敵方火力,有時候會形成美軍獲得山丘地表的控制權,但山體坑道被我方控制這種新鮮的模式。
總體來講,二戰及以後,電影里演的一戰機槍?戰壕鐵絲網的戰術模式不再存在了,坦克、戰鬥工兵、豐富的隊屬步兵兵器、多樣化的隊屬火炮、大中口徑火炮的威力、飛機廣泛使用於戰術支持,使得落後的模式一去不返了。
以上chinesefox 回復 巴伯
『武裝平民』------是韓國戰史資料,還是美方/戰史資料這麼寫的?
1.此問題嚴重無視志願軍成熟的三三制
2.此問題嚴重侮辱范弗里特李奇微麥克阿瑟沃特等人的智商
3.此問題嚴重侮辱在飛虎山以一個師進攻志願軍335團陣地的美軍
4.此問題嚴重侮辱在松骨峰對著僅有一個連把守的山頭髮動五次團級規模衝鋒的美軍
5.此問題嚴重侮辱在1282高地發動團級衝鋒的美軍
王師在這道問題一身篩子,實在不忍心了。
法國導演黑出來的東西結果被到處拿來當真貨,呵呵。志願軍當然有過密集隊形衝擊導致重大傷亡的情況。
比如在讓我們引以為傲的27軍殲滅美軍第31團級戰鬥隊的長津湖之戰中,該部的戰鬥隊形就非常密集。241團30日夜在衝擊時,居然在不到200米的正面上展開2個營,短時間內即有3個連失去戰鬥力,當夜傷亡500餘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歡迎關註:南疆烽煙正十年
西方人現在已經早已不認為志願軍戰士的戰術是傳統的人海戰術。只有在自衛反擊戰的時候,人民解放軍在優勢火力下還採用同樣的戰術才過時。
朝鮮戰爭中西方人誤用了「Human Wave Attack」來描述志願軍戰士的短促突擊戰術[1]。一種融合了滲透和突擊的戰術。一次志願軍的短突擊通常由火力小組組成。通常,火力小組在夜間對防線的弱點進行短促突擊。志願軍的步兵小組一般要匍匐前進到手榴彈攻擊範圍之內,然後對敵方進行突然的打擊,通過最大化震撼和混亂使得防線被撕開[2]。
如果最初的攻擊失敗,更多的火力小組會持續的對同一個點進行攻擊直到突破口形成[2]。一旦防線突破,大量的志願軍部隊將進入敵方區域並從後方進攻[3]。在進攻中,志願軍突擊小組會使用分散隊形並利用地形掩護。這使得聯合國軍很難防禦大量的志願軍部隊[4]。在志願軍火力小組的持續進攻中,傷亡也被控制到極小[5]。由於通信系統的原始以及管理的嚴密,志願軍的短促突擊戰術通常會不斷的重複直到防線突破或者彈藥耗盡,而不是成功的可能性或是人員損失[2]。
持續的攻擊方式給在韓作戰的聯合國軍帶來了強烈的印象,所以使用了人海戰術這個詞[5]。美陸軍歷史學者發現人海戰術被記者和軍方用來描述大量志願軍部隊在廣闊的戰線上對美國士兵進行突擊的場景。這種用法並不是太準確,因為在普通的志願軍訓練中,總是5個人組成的小隊對狹窄的戰線進行持續性的突擊。馬歇爾將軍也認為媒體用大量(mass)這個詞來描述志願軍的戰術是非常不合適的,因為志願軍並不會用集中隊形吸引敵方火力[7]。對於媒體用人海來描述志願軍部隊,美國後勤部隊中流傳了一個笑話,「志願軍的一個排裡面有多少班?[4][2][8]」
- Appleman 1990, p. 363.
- Roe 2000, p. 435.
- Alexander 1986, p. 311.
- Marshall 1988, pp. 5–6
- Appleman 1989, p. 353.
- Mahoney 2001, p. 73.
- Marshall 1988, p. 5.
- George 1967, pp. 4–5.
附上原文:
Human wave attack
A typical Chinese short attack was carried out at night by small fireteams on a narrow front against the weakest point in enemy defenses.
The Chinese assault team would crawl undetected within grenade range, then launch surprise attacks against the defenders in order to breach the defenses by relying on maximum shock and confusion.If the initial shock failed to breach the defenses, additional fireteams would press on behind them and attack the same point until a breach was created.
Once penetration was achieved, the bulk of the Chinese forces would move into the enemy rear and attack from behind.
During the attacks, the Chinese assault teams would disperse while masking themselves using the terrain, and this made it difficult for UN defenders to target numerous Chinese troops.
Attacks by the successive Chinese fireteams were also carefully timed to minimize casualties.
Due to primi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ight political controls within the Chinese army, short attacks were often repeated indefinitely until either the defenses were penetrated or the attacker"s ammunition supply were exhausted, regardless of the chances of success or the human cost.This persistent attack pattern left a strong impression on UN forces that fought in Korea, giving birth to the description of "human wave."
U.S. Army historian Roy Edgar Appleman observed that the term "human wave" was later used by journalists and military officials to convey the image that the American soldiers were assaulted by overwhelming numbers of Chinese on a broad front, which is inaccurat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hinese practice of sending successive series of five men teams against a narrow portion of the line.
S.L.A. Marshall also commented that the word "mass" was indiscriminately used by the media to describe Chinese infantry tactics, and it is rare for the Chinese to actually use densely concentrated infantry formations to absorb enemy firepower.
In response to the media"s stereotype of Chinese assault troops deployed in vast "human seas", a joke circulated among the US servicemen was "How many hordes are there in a Chinese platoon?"
蘭陵王不敢讓我回答,就把我拉黑了。可惜了我剛寫好的回復,我是用手機打了老半天啊,希望知乎對拉黑能有個即時的通知,省的浪費時間。
以下為打好的回復:你舉不出來,應該是百度不到的原因吧,哈哈,那我就舉幾個你能弄懂的例子,其一,阿帕奇直升機夜間對塔利班游擊隊的打擊,網上有視頻,這是利用近一百年的裝備差距達成的。二,敘以空戰,以色列先弄掉敘利亞的雷達,再利用預警機指揮空戰,這是通過碾壓式的戰術水平和一個代差的裝備達成的。至於你說的長津湖,如果土共真的能保持長達半年的單向透明,天了個擼的,如果土共沒有高達,那土共輕步兵要牛逼到什麼程度?你這不是再自證錯誤嗎?
嚇死我了,趕緊發點老圖來壓壓驚···
知乎關於朝鮮戰爭的優質答案海了去了。還有人認為我軍靠人海取勝?建議以後知乎提問和回答問題前設定考試門檻。
一個話題十道題,三天只有一次考試機會,正確率低於八十的只能關注和瀏覽,不能提問和回答。
1,馬克沁之後無人海,真·人海戰術最後一次慘勝是在日俄戰爭的203高地,在這之後扯什麼「對手靠人海打贏」的都是鶸(讀音RUO)給自己找的理由而已。
2,國內有些人喜歡把Human wave翻譯成人海來黑毛子,呵呵噠。這是TG陸軍戰術和美軍火力體系在知乎上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能壓制不等於絕對的剋制。無非是看輕步兵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而已。
看過「拯救大兵瑞恩」吧,沙灘的另一頭可不止是機槍和鐵絲網:
志願軍的勝利不是靠人海硬啃據點(實際上志願軍主動撤出了砥平里戰場)。但需要輕步兵硬上的時候,吝惜鮮血的一方會流更多的血。
80年代,有一次中央電視台播放《最長的一日》全片。奧馬哈海灘一段看的我大驚失色,目不轉睛——原來美國大兵也能如此悍不畏死!在火力劣勢的情況下也能豁出去用血肉鋪一條進攻之路!從此對美軍的評價大為改觀。後來想想,這首先是對超級大國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其次也說明電影工業的重要性。
推薦閱讀:
※歷史教科書為什麼花這麼大的篇幅描寫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中,為什麼日軍短時間就佔領中國大片領土,但之後卻僵持了八年?
※抗美援朝中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孔,真的有用么?機槍的威力應該很快可以把人身體打穿然後繼續向遠處射擊吧
※張學良敢和蘇聯打中東鐵路戰爭 為何不敢PK關東軍?
※國際上禁止達姆彈用於戰爭,是否和戰爭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