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祭日我們該做點什麼?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別的我也做不了,於是就做了一個講座:致我們不該逝去的記憶—抗日戰爭。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就是說,國家的大事就是祭祀與戰爭。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所要祭祀的是戰爭中的死難者,我們所要銘記的是抗日戰爭這段血淋淋的歷史。
雖然我只是一個平凡的高中歷史教師,雖然大家還只是默默無聞的高中生,但位卑未敢忘憂國,懷著拳拳愛國之心,我們今天一起來翻看抗日戰爭這段血與淚的歷史。
馬克吐溫曾說:「所謂經典,就是大家都認為應該讀而沒有讀,或者是讀了卻沒有讀好的著作。」這對經典文化尷尬處境的描述同樣適用於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當下的處境。基於此,我今天講座的題目便是,致我們不該逝去的記憶—抗日戰爭。
我們知道,日本有個靖國神社,裡面供奉著1000多名的二戰戰犯,其中有14個臭名昭著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廣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武藤章、松岡洋右、永野修身、白鳥敏夫、平沼騏一郎、小磯國昭、梅津美治郎、東鄉茂德。每一個人手上都沾染了無數亞種人民特別是中國人民的鮮血,罪惡昭昭,罄竹難書。就是這樣一個牛鬼蛇神俱在的鬼屋,日本人完全不顧亞洲人民的感受,不僅時常參拜,還經常舉行各種紀念活動,而且這還不僅是民間的行為,從1951年的吉田茂開始,日本幾乎所有的首相都去參拜過,其中,小泉純一郎和安倍晉三等更是以首相身份去參拜,而且這種風潮呈現著愈演愈烈的趨勢。日本人的這種行為是非常可恨的,但特別可悲的是,很多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人們並不明白此種行為的可恨之處。
我們來回顧一下戰爭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聯合起來反對德意日法西斯的戰爭,當然,主要是德國和日本,一個在西邊,一個在東邊。二戰後,作為戰敗國,德日兩國對於戰爭罪行的反思可謂是天壤之別。德國對法西斯的處理非常徹底,別說蓋個鬼屋把希特勒供奉起來,就算是印製納粹書籍、傳播納粹思想都會被抓起來。1971年12月7日,德國總理勃蘭特在參觀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時,雙膝跪地,以示悼念。這驚人的舉動震撼了全世界,除了日本。雖然我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但我並不是好戰分子,我並不主張活在歷史的仇恨之中,並製造出新的仇恨。但我們必須要看清楚我們的敵人,日本人是不會反省的,因為他們的民族性格是恃強凌弱、欺軟怕硬。二戰中給中國最大創傷的是日本,而給予日本最大創傷的是美國,二戰後期,美國的轟炸機將日本炸得一片火海、滿目瘡痍,兩顆原子彈更是將廣島和長崎變為人間地獄。但美軍戰後佔領日本時,面對的並不是仇恨的目光,而是崇拜的神情。美軍整個佔領過程幾乎沒有遭遇任何抵抗,在佔領期間,經常發生美軍強姦日本女人的事情,那麼,日本是怎麼應對的呢?作為提倡玉碎的民族當然應該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呀,作為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民族當然要與美軍對抗到底呀。可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狠勁一點都沒有顯現出來,根本就不敢有強硬的表現,內閣開會商量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與其被強姦,不如主動迎合,於是就組織了上萬日本婦女去做美軍的慰安婦。對於強者,他們永遠是低三下四的,而對於弱者,即便是一聲簡簡單單的「道歉」他們也不會給與。
每次日本重要官員參拜靖國神社,韓國就會表示抗議,中國就會嚴厲譴責,但結果始終一致,抗議無效,譴責無用。我們譴責日本的理由是,他們不尊重歷史,不知道反省自己所犯下的戰爭罪行。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在我們譴責日本人不尊重歷史的時候,我們自己是否尊重了歷史?在我們譴責日本人不知反省時,我們中華民族是否反省了我們曾經所受的苦難和屈辱?
我認為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首先,從主流教育途徑來看,我們的國家不夠重視國民教育,而在國民教育中又非常不重視歷史教育,在歷史教育中,又特別不重視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教育。高中歷史必修123三本書四百多頁,抗日戰爭的內容不足四頁,內容不足自然就只能泛泛而談了,泛泛而談的結果便是,大家得到的認識都是膚淺的。而且在教材發展方向上,還有一種淡化戰爭的趨勢。對於此,作為基層歷史教師,我絕不敢苟同。我覺得,我們我可以淡化太平天國運動,也可以淡化解放戰爭,也可以淡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也可以淡化甲午戰爭,唯獨不能淡化的就是抗日戰爭這段歷史。唯有銘記這段歷史,才能看清現實,傷疤可以好,但傷痛絕對不能忘卻。我們民族應當銘記這份傷痛,並時刻用這份傷痛刺激自己,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因為,只有國家真正強大了,她的人民才會不受欺凌。
正義不佔領的地方,邪惡便會佔領;主旋律不發聲的地方,各種歪風邪氣便會瘋狂地滋長。對於抗日戰爭史的教育便是如此,不信,大家可以打開電視,熒屏上從來不缺乏抗日題材的電視劇,這些電視劇有一個專有名詞:抗日神劇。為什麼叫神劇呢?因為裡面有各種雷人的台詞和神奇的劇情。
試以台詞舉例:1、同志們,八年抗戰開始了。
2、抗戰已經七個年頭了,還有最後一年,大家再堅持一下。
我們習慣上說八年抗戰,而實際上是八年全民族抗戰,十四年抗戰。因為抗戰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九一八,這是中華民族的恥辱,現在每年9月18日都會拉防空警報,但遺憾的是,當警報響起,很多人並不明白這到底意味著什麼。九一八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的觀點是,九一八事變是張學良的懦弱鑄就了國家的恥辱。
每次只要我拋出這個觀點,就會有人來圍攻。圍攻我的第一個理由就是,不是張學良不抵抗,而是蔣介石不讓他抵抗。這樣的說法很不符合邏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況張學良這個將根本就不是蔣介石的將,張學良手下的東北軍是他父親張作霖一手帶起來的,東北軍對張氏父子是非常效忠的,蔣介石的命令在東北軍中根本就不起作用。更何況,蔣介石才不傻,他才不會下這麼一個能讓他成為千古罪人的命令。更重要的是,張學良晚年已多次聲明,「不抵抗」是他們東北軍自己的選擇,跟國民政府無關,跟蔣先生更沒有關係。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比較一下老版歷史教科書和新版歷史教科書的區別,其中微妙,一看便知。
圍攻我的第二個理由就是,日本軍隊太強,東北軍根本抵擋不了。很明顯,這是犯了不了解史實就自我臆斷的錯誤。當時日軍在東北有多少人呢?第二師團1萬多人,雖然第二師團戰鬥力比較強,但是,再強也只是1萬多人而已,就算加上日本的憲兵和警察等等也不過2萬人多一點。而東北軍多少人呢?總共加起來至少40萬人,就算減去關內11萬,還有將近30萬,再減去不能及時調動的,也至少有20多萬人,20多萬打2萬多人,日軍再強他們又不是鋼鐵俠,又不是復仇者聯盟,就算打不過也至少能夠打個平手吧。
以上是宏觀的數據分析,那麼從微觀角度來看,九一八事變,炮轟、進攻北大營的有多少日軍呢?據《抗日戰爭的細節》這本書的數據,是180多人。百度百科等網路上的數據是300多人,好,那就算作300多人。北大營有多少人呢?8000多人,真是可憐了這8000多人,因為張學良下了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見過為國犧牲的,就是沒有見過這樣為國犧牲的。打仗這種事,不怕神一樣的對手,也不怕豬一樣的戰友,就怕這種腦子裡進水的指揮官。還有人說,日軍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武器先進呀!武器先進!日軍不是炮轟北大營嗎?用的什麼炮呀?240毫米口徑的野戰重炮,聽起來挺唬人的,但你要看生產日期,一看,二十多年前日俄戰爭中用的東西,而且進攻北大營的日軍獨立守備隊壓根就沒有炮兵,那怎麼辦?石原莞爾可謂是心理學高手,他說:「不用打特別准,嚇唬一下就行了,張學良又不是張作霖,不足畏懼!」大炮不行,飛機應該可以吧,不好意思,這個真沒有。石原莞爾莞爾一笑:「沒有槍,沒有炮,張學良給我們造,沒有飛機也沒啥大不了,東北軍駐地里隨便找。」張學良東北軍的飛機的確不少,300多架,當時國民政府的飛機也不到200架。最後,東北軍的300多架飛機非常順利地落入了日軍之手,後來日軍就是開著東北軍的飛機轟炸錦州的,歷史的黑色幽默又殘忍地往中華民族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讀歷史,每讀及此,義憤填膺,苦不堪言!
圍攻我的第三個理由便是,日本國力那麼強盛,為何從武器、軍力等方面準備如此不足呢?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的問題,那是因為九一八事變並不是日本的國家意志,而是關東軍下層軍官的一種冒險性嘗試。這下層軍官主要是有兩個人:石原莞爾,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軍銜是中佐;板垣征四郎,關東軍高級參謀,軍銜是大佐,連一個將級軍官都沒有。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傳到東京,天皇和內閣很震驚,說:「這關東軍不是胡搞嗎?不行,趕緊停!」但是,日本的軍部跟內閣打太極,並不採取實際行動來制止關東軍,結果關東軍一次次冒險,一次次成功。最後,關東軍對內閣倒打一耙:「你們這些老東西,你們不是說不能打嗎?看我們,分分鐘拿下瀋陽,佔領東北。」內閣無言以對,集體辭職,並默默罵了一句:「張學良呀,你也太不爭氣了!」
好,為了論證我的觀點,我參考了很多資料,羅列了很多證據,但現在,我可以來一個假設,假設我的證據都不存在,假設日軍就是很牛很強大,假設東北軍就是很弱小,假設東北軍就是打不過關東軍。然而,我們要明白,打過打不過是能力問題,打還是不打則是態度問題。兵臨城下,敵人要侵佔我國領土,要蹂躪我國人民,自古至今只有一個選擇:血戰到底。馬占山做了這個選擇,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楊靖宇做了這個選擇,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吉鴻昌做了這個選擇,昂起了中國人的頭顱。1932年,一二八事變,假設十九路軍不做這個選擇,而是像東北軍一樣棄城而逃,那就不用等到1937年,當時的上海就淪陷了,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淞滬會戰了。
蓋棺定論,張學良西安事變有功就是有功,九一八事變有過就是有過,歷史評價,應該是非分明。
抗日神劇的雷人台詞很可笑,但還算不上可惡,估計編劇導演也是一時大意,真正可惡且不能原諒的是一些神奇劇情的設計,最為著名的就是手撕鬼子。抗日神劇要呈現的景象就是,中國軍民個個身懷絕技、武功蓋世,舉手投足間就能輕輕鬆鬆地滅掉日本鬼子。而日本鬼子呢?形象比較固定:長相猥瑣,行為乖張,愚蠢、下流、無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抗日戰爭還用打八年嗎?很明顯,這是不尊重歷史的,這是中國人民族虛榮心的自我滿足,這暴露的是中國人對抗日歷史的無知。
那麼,我就來簡單講一下當年的日軍到底有多難打?抗日題材的電視劇里,拍的最好的應是《亮劍》,劇情緊湊,演員出色,堪稱業界良心。但是,距離真實的抗戰還是有一定距離的。電視劇里有這麼一段,有個山崎大隊歪打誤撞進了八路軍的腹地,於是陳賡就把這個大隊給圍住了,剛開始讓別的團來圍攻,結果傷亡慘重,攻不下來,最後讓李雲龍來打,最終,李雲龍用土攻法全殲了山崎大隊。真實的歷史是什麼呢?八路軍就三個師,林彪的115師,賀龍的120師,劉伯承的129師,根據電視里李雲龍的性格,他的原型應該是號稱王瘋子的王近山。而這場戰役跟百團大戰後期的關家堖戰役非常像,日本一個岡崎大隊,500多人,不知怎麼的溜進了八路軍腹地,還搗毀了八路軍的兵工廠,消息傳到八路軍總部,彭德懷勃然大怒,於是就帶著總部的人馬會同129師,大約20000多人,一同來打這個岡崎大隊,發誓要全殲這個大隊,最後把岡崎大隊圍在了關家堖這個土坡上,20000多人圍殲500多人應該是很隨意的事情吧,而且指揮官都是一流的,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八路軍參謀左權,129師師長劉伯承,129師政委鄧小平,129師386旅旅長陳賡,應該也有李雲龍的原型,386旅772團副團長王近山。其中建國後的十大元帥就佔了兩個,結果,在關家堖打了兩天兩夜,硬是在死傷2000多人的情況下,還讓岡崎大隊跑了100多人。由此可見,日軍是多麼的難打。
可能有人會說,八路軍小米加步槍,裝備差,戰鬥力自然就不行了,換成蔣介石的中央軍就會好一點。那好,我們就來看淞滬會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佔領整個東北。1933年佔領熱河。1935年華北事變,侵佔華北。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日軍本身是要由北向南發展的,為何到了8月13日卻開始了淞滬會戰。
這裡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戰略戰術上,從北京往南打,華北平原,一馬平川,非常有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快速進攻,中國軍隊又沒有重型武器阻擋,所以,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以及蔣介石的心腹愛將陳誠就向蔣介石建議,在上海開戰,沿著長江由東往西打,這樣一來,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在長江水網地帶就不好開展。第二、政治方面的因素,上海有各國的租界,一旦開戰,英法美看得清清楚楚,這樣蔣介石就可以請求國際聯盟來幫忙打壓日本,這就是所謂的打政治仗,當然,蔣介石後來才明白,國聯是靠不住的。就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軍隊就在蔣介石的調動下發動了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可謂是真正體現了全民族的抗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蔣介石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實際上地方軍閥與蔣介石是貌合神離的。1930年就爆發了中原大戰,閻錫山的晉綏軍、馮玉祥的西北軍和李宗仁的桂系聯合起來打蔣介石,由於得到了張學良東北軍的幫助,蔣介石才贏得了戰爭。但各派軍閥的實力還在,淞滬會戰,各派軍閥當然就要趁機看看,蔣介石是要真打還是假打,結果一看,蔣介石是真打,全部家當都給壓上。中央軍黃埔系幾乎全部壓上,所有的德械部隊能用上的都用上,其中包括胡宗南的第一軍,這可是嫡系中的嫡系呀。陳誠的18軍,宋子文的稅警部隊。這樣一來,其他軍閥就沒什麼好說的,都紛紛向上海運兵。中國幾乎是傾全國之力與日本人干,結果怎樣?結果是非常慘烈的。有這樣一種說法,在淞滬戰場上,國內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師送上去,最多打七天,七天下來,一人不留。戰鬥力比較弱的部隊,比方說川軍,一個師,可能一天就打殘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還算是比較能打硬仗的部隊,6個師上來,沒幾天就給打殘了。淞滬會戰結束,日軍死了4萬多人,國軍死了20多萬。
打淞滬會戰,剛才說了有戰略上的引導意義,但具體來看,國民黨軍隊是非常不佔優勢,兩軍根本就不在一個維度,日軍是陸海空三維作戰,國軍是陸軍一維作戰,看過科幻小說《三體》的人都明白,高維打低維很非常容易的。但非常值得稱讚的是,這一仗打了三個月,一舉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心態。但由於國軍損失太慘重,到最後簡直就是大潰敗,以至於南京保衛戰不到三天就結束了,12月13日發生的事全中國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是一個極端,其實,日本人所到之處,皆有屠殺,只存在規模大小的區別,不存在有無的區別。我有一個觀點:殘忍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能力。很明顯,日本這個民族的殘忍能力世界第一、無人能及。德國人雖然也屠殺,但基本上只針對猶太人,而且德國的屠殺是一種工業化的屠殺,一堆人找一個地方,要麼用機槍掃射,要麼釋放毒氣,這種屠殺是機械化的,人的參與度並不大,對殘忍能力的考驗也就不是很強。而日本人的屠殺有許多是個體化屠殺,就是直接面對單個的人,直視整個血淋淋的場面,更加瘋狂的是,他們還搞屠殺比賽,看誰殺得更多,看誰殺的方式更有創意,看誰殺的對象更有挑戰性,屠殺對象不同,對人殘忍能力的挑戰程度也不同,比方說,士兵,平民,婦女、兒童、孕婦。但無論什麼對象,日本日都能做到冷血無情。另外,日本人對待戰俘是最殘忍的,東南亞的英軍被俘虜後,跟日本人講《日內瓦協定》,日本人根本就不理,一旦進了日軍戰俘營,基本上就別想活著出來,更別說越獄了,歐洲有很多越獄的故事,一次不成還可以來第二次,在日本軍營,一次不成就意味著沒有機會了。電視劇《偽裝者》整體演的還是可以的,但有一個劇情的設計是不合理的,那就是有一集,日軍竟然帶著戰俘到鎮子上去看病,這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但非常諷刺的是,二戰期間對待戰俘最好的當屬中國軍隊,尤其是八路軍,日軍戰俘的待遇比自己人的待遇還要好。真應了孔子的那句話,「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個人以為,殘忍和侵略性是日本民族本性中固有的,不會輕易改變。虎狼居於卧榻之側,豈能安睡?若我們以和平之心待彼,對方卻以侵略之心待我,長此以往,中日關係最終肯定會演變成東郭先生與狼、農夫與蛇、郝建與老太太的故事。
講了這麼多,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比較煩,會想:「現在是太平盛世,未來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不可能再有殘忍的戰爭了。」
如果有人這樣想,我想告訴他,1913年的歐洲人民也是這樣想的。當時歐洲的經濟融合飛速發展,文化事業異彩紛呈,英法德的軍事實力都很強,誰也沒有自信能把對手打倒,而且,非常有趣的是,當時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英國國王喬治五世,三個人是表兄弟,就在1913年,徳皇威廉二世的女兒出嫁,幾乎整個歐洲皇室齊聚一堂,共同慶祝。如果有人穿越到當時的歐洲,告訴大家,明年就要世界大戰了,那麼,這個人肯定會被送到瘋人院。
一戰的爆發具有偶然性,不是很明顯。二戰的爆發就明顯許多了,1919年巴黎和會結束後,法國的福煦元帥就說,這哪裡是和平協定,根本就是20年的停戰協定,可以說是非常精確地預言了二戰的爆發。但1938年,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和希特勒簽了《慕尼黑協定》之後,回到英國,非常驕傲地對英國人民說:「我為你們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英國民眾歡呼雀躍,也都信以為真。法國呢?有馬奇諾防線,更是高枕無憂。結果,第二年,二戰的歐洲戰場就開戰了,德國軍隊橫掃歐洲大陸。
世事無常,有時候,你覺得離你很遠的,其實離你很近;你覺得離你很近的,伸手觸摸,竟然很遠。講了歐洲的例子,再舉一個抗日戰爭時的例子,張自忠將軍,很多人都知道,抗戰時期,國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上將軍銜,抗日的頭號英雄。主旋律電影《百團大戰》就是以張自忠戰死沙場來開頭的。但是,在七七事變之前,張自忠在幹什麼?在和宋哲元一起搞中日友好交流,而且,張自忠還帶團直接去日本本土進行交流,還搞足球聯誼賽,據說當時的國足還贏了。結果呢,不久,七七事變就讓張自忠認清了日本人的真實嘴臉,所以,在七七事變後,很多人都罵張自忠是漢奸,他到南京開會,見到李宗仁等人,連頭都不敢抬。但張自忠畢竟是忠厚之人,從此便萌發死志,要在關鍵時刻證明自己的拳拳愛國之心。1940年,棗宜會戰,張將軍戰死沙場,馬革裹屍。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歷史就是這樣,該記住的就一定要記住,如果你不記住,歷史便會再次上演。希望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勿忘國恥,強大自己。
推薦閱讀:
※用輕小說的語氣寫抗日神劇會是什麼樣?
※抗日戰爭要是由清末的滿清打能支撐多久?
※為什麼抗日戰爭中,各路軍閥會如此積極的抗日?
※如何看待台灣名嘴黃智賢臉書上的文章《大陸,對日抗戰勝利70年(2)-善待中華民國》?
※為什麼部分國人推崇北洋水師,貶低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