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可以細緻的分析一下略薩《城市與狗》的敘述類型 風格和特點?

順便問一下,有沒有哪些作品的敘述風格是以作者型敘述和第一人稱敘述交替進行的。
比如當窩在超市裡購物時,我用的是第一人稱,描寫我的心理活動。而第二章我走出了超市,在回家的路上,則用作者型敘述,這樣有順序的交替進行。
不管有沒有,請問這種敘事手法又是拙劣的,還是創新的,值得一試的?


《城市與狗》是略薩的第二部小說作品,是略薩的成名作。有點像是青春小說,畢竟小說主人物都是一群未成年的學生,講的是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的這批學生與學校當局的矛盾糾葛,他們青春躁動的打架鬥毆、賭博交易……然而,略薩本意絕對不在於講述這個有點點自傳味道的青春成長故事,愚笨如我,也讀出了略薩對於秘魯政府軍官當局的濃濃嘲弄與諷刺。怪不得,這部小說發布後,在秘魯一度成為禁書。(略薩真是禁書製造機,他寫過一本《潘達雷昂上尉和勞軍女郎》也一度在多國被禁)

關於現代作品非常弔詭的一點是,你再像前輩作家一樣講一個情節波盪起伏的故事,哪怕虛構得再天衣無縫、無懈可擊,哪怕背後也有針砭時事的意義可探討,誰也不會把它當成巨作,因為這太規矩了,規規矩矩地講一個故事,經過維多利亞那一代作家之手,早就沒有更多的可能了,你把故事講得跟狄更斯一樣好也輸在你比他晚了兩百年;所以現代,所以後現代,這些作品更多要考慮的一點不再是『我』要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而是這個故事要怎麼講,普魯斯特、喬伊斯與伍爾芙求之為意識流,卡彭鐵爾、馬爾克斯找到的魔法是魔幻現實主義……而略薩(或者說以略薩為代表的作家群)的招數則是結構現實主義。

結構現實主義是什麼呢?它指的是在長篇小說結構組織上玩盡技巧之能事,以此來講述故事、折射現實、鏡面人生。結構現實主義沒有固定的套路,(玩技巧的作家怎肯輕易重複?)如果非要找個共同點,我覺得是,結構現實主義無論有無助力於作家陳述觀點,它都把故事變得更加立體,更加錯綜複雜,提供更多萬花筒般的鏡面,故事的鏡面。

高技巧,一不小心就會出訛誤,走四百頁(大概是一部小說的頁數吧)的高空鋼索,焉能不晃動,焉能沒有好幾個危險到搖搖欲墜的時刻?

在略薩之前,我嘗試過一些跟結構現實主義沾邊(更貼切地講,是也在小說結構上也花盡功夫,嘗試高技巧的作品),比如村上春樹的《1Q84》,比如莫言的《酒國》。

《1Q84》單雙數章節分別是以青豆、天吾的角度來寫的,兩線平行,在故事的暗流行進中慢慢靠近,漸漸地,相交的結果越來越清晰,終於BOOK3中歷史真相大白,兩人見面,齊心協力,逃出來1Q84的世界。BOOK1跟BOOK2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寫得很好很好,但是到了BOOK3中的最終高潮,兩個敘事角度已經滿足不了村上的敘述了,村上沒法保持整齊,需要加上牛河這第三條線才能讓故事行進。突然加入一條新的敘事線,這算是問題,也不算是問題,起碼還差強人意。但是當這幾條線相交在一起,村上講故事的精彩程度就不如之前了,單獨的BOOK3是不錯,村上的水準還在,可是跟BOOK1與BOOK2放到一起,就黯然失色了,村上對於故事結局的處理,讓人抱憾,整整一部書,太虎頭蛇尾。

比起來,莫言的《酒國》就更失色了。「官場吃人」題材,故事的意義算得上振聾發聵啦,但城市題材真不是莫言的拿手,小說使用的三重文本(其一:偵查員丁鉤兒到酒國市調查「紅燒嬰兒」案件;其二:酒國市寫作愛好者李一斗與作家莫言的一組信件;其三:李一斗寄給莫言的一批自己的小說習作)中,第二重與第三重似乎沒有多少存在的必要,其中某些部分完全可以剝離出去而對小說敘述完全無影響,莫言加入這幾重文本,目的是為了豐富整個小說的內容吧,這一點,顯露出了莫言處理城市題材時太虛了——他構築不了一棟完美高大的小說建築,所以他就構築了三棟相互聯繫的小樓來組成一個建築群。遺憾的是,莫言太炫技了,根本不管其它兩棟樓未免是不是那多餘的第六根手指(我覺得那倆重文本就是多餘的)。

村上跟莫言都是反例,是用來反襯略薩的。在結構上的功夫,略薩耍得實在太漂亮,掌上之舞,從無失誤。

《城市與狗》中,略薩用的是多聲部(阿爾貝托,奴隸,美洲豹,主要是這三個聲部)來進行主線故事按照時間先後順序的敘述,同時,不同的聲部的敘述中會插入主人公過往的成長經歷。特別值得欽佩的一點是,略薩在各個聲部的敘述中,都不引入人物的內心獨白,剋制地使用第一人稱限制敘述,用「我」對「我的言行」的敘述來表現「我」,引入意識流卻不失於繁複冗長。讀到各個聲部主人公看似牛馬不相及的過往成長經歷終於因為女主而完全聯繫到一起時,我不得不擊節讚賞——略薩之前的多聲部中關於主人公過往成長經歷的敘述真是太有條不紊了,拿捏得太精準無差了,之前講得太多,讀者一讀就會發現這一層聯繫,之前講得太少,到了最後讀者也發現不了這一層聯繫!

讀完《城市與狗》,對於略薩,我就自動路人轉粉了!

高超的技巧,難免就曲高和寡,印象里,略薩的《城市與狗》真是一本很小眾的小說。

(不止《城市與狗》,其實,略薩的一眾作品,或者說得更大更遠,所有現代、後現代的外國作品都是小眾的吧。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些作品只能束之高閣,膜拜的時候遠遠地抬頭看看就夠了。翻開閱讀,那可是從來未曾奢望過的事。只有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個獨一無二的例外,它在中國絕對是最暢銷的一本純文學翻譯作品,大伙兒不管看不看得懂,也還是會去讀它。)

之前上譯那個以白色為主色調的很漂亮的一個版次,我某回逛書店發現了一本,離印刷時間過去三年了,還留在書店裡,之後的兩年間逛這間書店,都能毫無意外地發現它還沒被人買去。

事實就該是這樣吧。

如果某一天我發現《萬有引力之虹》一年內翻版了好幾次,路人們在街上談論托馬斯·品欽,那這個世界才是真的不正常了。


多線條多視角進行交錯敘事,一方面,作者不斷變換敘事主題,構成了閱讀的主要障礙,也攪碎了本就支離的故事結構,但本書情節極強,隨著故事的發展,這種手法儼然變成了一種優勢,故事中的幾位主要人物的內心世界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給這個故事帶來了強烈的立體感,亦呈現出了豐富的層次與複雜多變的狀態。


發了六十個邀請都還沒人來回答。
現在就寄望於張佳瑋先生吧。
已經一百六十個了。


關注這個問題了。看完城市與狗,想起了王家衛的電影。


謝邀,關於《城市與狗》我沒看過,不過你所提到的寫作手法我在一本小說裡面看到過,《異人傲世錄》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樓主說什麼 也不知道要回答什麼 更不知道怎麼邀請了我 出於禮貌 我就留個言囖


推薦閱讀:

如何在100字內寫出由喜劇到悲劇的轉折故事?
請以「我與你,相隔一座山」為題寫一盤小說或故事?
如何培養新聞寫作中的邏輯?
論文寫作如何區分引用和抄襲?
如何撰寫UC新聞體?

TAG:寫作 | 外國文學 | 拉美文學 | 寫作技巧 | 略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