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當和戴高樂是不是法國有默契的兩邊下注呢?
突然開了個腦洞,當年貝當和戴高樂,或者說維希法國和自由法國,是不是法國內部的一種兩邊下注的玩法,這樣不管是盟國還是軸心國勝利,都可以很大程度上保存法國的實力和地位?
不管主觀上有沒有兩邊下注,事實上應該說法國人達到了兩邊下注的效果。
成立流亡政府的戴高樂為法國人贏得了戰勝國的身份,而帶領政府投降的貝當保住了大部分法國免受戰火。
這樣的兩邊下注,使得法國本土在戰爭中受到的損失很小,雖然自由法國對於盟軍的貢獻微乎其微(遠不如維希法國對納粹德國的貢獻大),戰後卻依然獲得了極大戰果。
法國可以說是二戰中過得最舒服的國家之一了。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沒有經過激烈交戰就投降,士兵傷亡比例很少(整個戰爭期間軍事人員僅損失21萬),它的海軍被允許保留(經 @Kuginck 提醒,後來法國海軍拒絕了英國勸降,雙方轉而反目成仇,與英國海軍互相攻擊,被英國海軍發動弩炮行動殲滅一部,最後的主力拒絕向德國或英國任何一方投降,於土倫港自沉),法軍戰俘未曾遭受虐待和奴役。它的人民也沒有被種族屠殺(除了猶太人),淪陷後選擇了屈服,那邊丘吉爾挨炸的時候,巴黎的貴婦們在天天和德國大兵開舞會。戰後的柏林是一片瓦礫,巴黎卻始終完好無損。
法國被佔領後,它的工農業變成了德國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假如德國人獲得了戰爭的勝利,身處希特勒泛日耳曼體系中的法國人,在德國主導的歐洲中佔據一等公民的地位是沒有問題的。
這樣一個國家,在二戰中幾乎沒有為盟國出過力,它的合法政府和它的工業體系反而在為德國人效勞,戰後不光取得了戰勝國的地位,還成為了五大流氓之一,丟掉的阿爾薩蘇和洛林戰後就拿回來了,甚至還想從德國割走薩爾(因公投選擇留在德國而作罷),天上掉餡餅也不過如此。
另外,其他不少答案提到了曲線救國的某汪醬,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國民黨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可有節操多了。國民黨投降的只是幾個叛徒,法國投降的卻是個合法的官方政府。
1940年7月,法國國會的決議投票通過,授予貝當一切立法、司法、行政及外交權力,選舉他為元首,貝當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合法元首,維希法國是第三共和國的合法繼承人。
外交上,維希法國得到了除英國外,包括美國和蘇聯在內的國際廣泛承認,畢竟從法理上來說,維希法國是通過合法程序產生的,代表了正統的法國,所以當時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是很正常的(中共這樣靠打出來的政權要獲得廣泛承認就得費不少時間和功夫了)。
現在看來,戴高樂真乃神人也,在法國戰敗時不過是個坦克師師長的小角色,戰後卻能領導一個流亡政府為法國獲得戰勝國的身份。
如果法國人投降這件事放在中國,就不是汪醬帶了幾個變節的中央委員投降這麼低的規格了,這就好比是蔣中正帶著正統的國民政府向日本投降,然後國民黨某個師長帶了群殘兵敗將跑到國外建立「自由中國」一樣。
中國人不敢奢望法國人那種好運,作為一個實打實的戰勝國尚且丟了外蒙古,被美蘇任意處置,法國人這樣跪著贏的戰勝國居然戰後還打算從德國割走一塊領土。
幸運的是蔣中正雖然治國治軍的本事不怎麼樣,但是該有的氣節還是有的。
--------------------------------------------------------------------------------------------------------------------------------------------
分割線
看了不少其他人的觀點,發覺贊同投降保全自己的不在少數。
這是從結果論證過程,完全錯誤的逆向推理。
首先,沒人會預料法國一定會輸給德國,也沒人會知道日後法西斯一定會失敗。一個國家能做到的,就是儘可能把命運握在自己手裡,而不是交給對方。
作為一個政府,應該盡到它抵抗外敵的義務,而不是拿保全人民做幌子給自己的無能推卸責任。
The fortunes of war are always doubtful.
戰爭的結果總是難以把握
從戰前,戰爭中,到失敗投降三個階段對比,法國政府的敗筆是接二連三的。反過來看,其實投降不過是它不太起眼的污點。
法國從未表現出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心,即便以它的實力有不止一次的機會可以做到這點。
戰前德國把菊花留給英法,騰出手佔領了捷克和波蘭,英法採取綏靖政策,接近300萬大軍蹲在防線後面對著德國人26個師的警戒部隊無動於衷。
戰爭中的力量對比,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是法國,不是納粹德國,法國加背後一個同等級別的英國,不到一個回合被德國人一記右勾拳KO,法軍6周的時間內創造了被俘170萬的世界紀錄。德國人戰術固然精妙,但法軍的潰敗速度快的可怕。
方先覺戰至最後一刻投降,沒有人去指責他,但法軍盡到為國戰鬥的職責了嗎?法軍潰散的士兵如同無頭蒼蠅,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這時候連開火都不用,只需向他們咆哮:快放下你們的武器從道路上滾開,我沒時間俘虜你們!免得擋道!
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會讓人不尊敬向著坦克衝鋒的波蘭騎兵,抱著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的中國軍人,反而會推崇帶著完好的裝備投降的法國人。
最後戰局潰敗,法國政府選擇投降的時候,手裡尚有65個師近百萬人的可作戰部隊,法國國土的2/3尚未淪陷,海外尚有廣闊的殖民地資源可供調動,遠遠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有人提到法國人缺乏戰略縱深(難道中國有戰略縱深就活該讓幾個大城市挨炸),且不論光是法國這2/3的國土縱深都還沒用上,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抵擋不住全境淪陷,這個合法政府還可以去自己的殖民地。合法政府的投降跟德國人扶植一個傀儡政府是有根本性區別的,貝當帶著政府流亡的話,不至於會像戴高樂這樣不受其他國家承認。
順便提一下很具有黑色幽默的是,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在二戰期間花費了大量功夫和維希法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權。
War gives the right of the conquerors to impose any conditions they please upon the vanquished.
戰爭讓征服者有權對戰敗者做任何要求
希特勒對法國人比較優待,但這種優待是把命運交給對方的。
假如哪天希特勒腦子短路,想起了兩千年前高盧人曾經與羅馬人結盟對抗日耳曼人,突然認為高盧人比猶太人更可恨,法國人恐怕就要遭受滅頂之災了。
投降是人為刀殂,我為魚肉,把自己的命運給交給勝利者,把保全自己的希望也交給勝利者。
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會讓人認為把國家民族的命運交給對方不如握在自己手裡妥當。
拿破崙三世被俘虜後,馬上下令法軍投降,簽訂法蘭克福條約,向普魯士割地,賠款50億法郎;明英宗被擄走,于謙隔幾天就立了個新皇帝,放話:勒索免談,要戰便戰。
你可以不認同抵抗到底的做法,但是請不要貶低願意戰至最後一刻的人。我就吐個槽,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戴高樂也配當「籌碼」?他也配和成名幾十年的元帥貝當「有默契」?戰爭爆發時他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默默無聞的上校,過了一年也不過是個不受待見的准將,要商量好派個什麼人去的話,好歹得派個雷諾、達爾朗這個級別的官員將領過去才配叫「下注」吧?
可事實就是僅有戴高樂這樣一個無權無勢的軍人帶著一腔熱血孤身逃離淪陷區,即使被身後的「祖國」宣判了死刑也堅決抵抗到底。他在倫敦、剛果、阿爾及爾、諾曼底之間輾轉,倖幸苦苦拉扯起以自由為名的隊伍,參與各種各樣的政治角力明爭暗鬥,最後終獲成功成為了巴黎的解放者、自己深愛的國家的英雄——甚至可以說他的個人努力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民族的命運,使之走向更好的方向。試問其他許多配當「賭注」的大員們在自己治下的國家全面崩潰、整個世界的未來黯淡無光的時刻又有默契的去了哪裡?
一個這樣級別的人成立流亡政府,憑藉自己的力量客觀上「達到了兩邊下注的效果」…我沒有從中看到什麼陰謀,看到的只是的辛勞、付出和才幹。
退回1940年的時候看,他除了自己的信念以外根本就什麼也沒有,把這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勇之舉稱作「兩邊下注」式的政治投機是對那些冒著絕大風險堅持抵抗的人們的侮辱。當然不是。
當一個國家淪陷,必然有反抗者,有歸順者。而是不是兩邊下注,需要看雙方的關係。
比如,是不是用了相同的國號?是不是用了相同的國徽?是不是一方給另一方發軍餉……之類
這個問題算是很有意思,答案也很明顯:不是。 簡單的原因已經有很多同學加以闡明了。
從5月10日西線攻勢到6月22日法國投降這段時間裡,發生了太多事情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是現有的教科書或者網上能輕易搜集的史料給出的答案卻很容易給閱讀者以錯誤的印象,即貝當一個人引導了法國戰敗和投降的命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1929年連斯大林在政治局也不能達到一手遮天的目的,在國內有著相當名譽和聲望的貝當元帥又怎麼能輕易的從一開始就把持大權呢?
下面分幾段內容來聊聊這個問題。先起個頭,待填坑。
I.西線攻勢開始前(1939.9.3——1940.5.10)法國國內的政治局勢向納粹德國宣戰的那屆法國政府,是激進社會黨領袖愛德華·達拉第於1938年4月10日作為一個「國防政府」向國家提出的,1939年9月3日,政府成員如下:
總理兼國防部長愛德華·達拉第
副總理兼協調部長卡米耶·肖當
外交喬治·博內
司法保羅·馬爾尚多
內政亞爾培·薩羅
空軍居伊·拉·尚布爾
財政保羅·雷諾
海軍塞扎爾·康平希
商船路易·德·夏普德萊恩
教育讓·澤
農業亨利·克耶
殖民喬治·芒代爾
撫恤奧古斯特·尚普蒂埃·德·里貝斯
商業費爾南·岡坦
交通朱爾·朱利安
衛生馬克·呂卡爾
勞工夏爾·波馬雷
市政工程阿納托爾·德·蒙齊
儘管協調部長作了種種努力,達拉第的內閣仍然不是一支統一的隊伍;在任何原則的問題或緊急的事件上,這個內閣往往分裂成兩個相當穩定不變的陣容:雷諾、芒代爾、薩羅、德爾博斯、康平希、拉·尚布爾、多特里認為,應把同英國密切合作堅決進行戰爭放在首位,其他一切考慮次之;其餘的人,特別是波馬雷和德·蒙齊,則擁護肖當的妥協方案或博內的希望,認為通過墨索里尼這個「誠實掮客」的斡旋,可把德國人收買過來。
在堅定的愛國者(主戰派)中間,有兩個人是突出的。對政治影響較大的則是雷諾這個人,在40年3月他組建政府後,經歷相當的值得研究。
法國的戰略姿態是採取守勢,(這裡請參考另外一個問題我的答案:馬奇諾防線有多牛逼? - 劉昕雨的回答)因此,法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只能是,盡量使戰事遠離法國邊界,以便在最好的情況下可能和平解決,而在最壞的情況下也能在邊界遭到侵犯之前進行更好的準備。根據這點,其次的目標就是保持和擴大同英國的聯盟,並在無法勸使其他國家接受結盟的全部內容時,使之保守中立。美國的善意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久就將提供主要的供應線。羅馬尼亞位於德俄之間,局勢極不穩定,不能寄予多大希望;但是在土耳其,卻作出了一個可喜的開端,談判的結果,在1939年10月簽訂了英-法-土聯合條約。西班牙不僅宣布決意不捲入這場爭鬥,而且還保證,不會停止供應製造炸藥必不可少的黃鐵礦砂。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在一般的法國人民中間,還是在1939年9月1日至1940年6月30日之間先後執政的三屆法國政府中的任何一屆政府,都存在著若干程度的仇英情緒。在某種意義上,自從拿破崙時代以來,法國人本來就有仇英的情緒;雖然賴伐爾在刑事法庭的被告席上把這種情緒斥之為「一時的感情衝動」,但是他在不那麼公開的言論中,卻稱之為法國內部政治生活中一個永久性的因素。英吉利海峽兩岸的人都未能看到,即使俄、德兩國本質上都是侵略者,但是就盟國來說,仍以集中全力首先擊敗德國為上策,因為德國是更加迫近的危險敵人。由於未能看清這種情況,因而仇視英國的情緒就越發強烈了。英國因為地理上的緣故,受到這種錯誤估計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一點反而加深了法國人一貫對英國人的虛偽所抱的懷疑。即使不能說仇英的情緒對法國在軍事上確實戰敗有重要的關係,可是這種情緒肯定在貝當元帥的政府利用戰敗做文章上大起作用。
II.西線戰役時期(1940.5.10——1940.6.22)法國政治局勢
III.維希法國時期(1940——1944)政治局勢
IV.自由法國的誕生以及和英美的關係謝邀。
對於問題本身,我不說其他的,直接祭出絕大部分法國人都不知道的事實,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生平:
1934年曾參與極右運動,當時屬於一個反猶太人的團體;之後到巴黎,於1937年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1939年9月,由於法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於是從軍。其後由於負傷被德軍捕獲,但他於1941年12月逃走成功,回到法國。1942年被迫在維希法國政權下從事工作。
1943年8月16日,由於他在戰前參與國家主義運動,並積極參與維希法國政權,故獲得勳章。同年十二月,參加自由法國,從事地下活動。
1944年,巴黎光復後,他參與戴高樂的臨時政府。
1946年,在涅夫勒省當選國民議會議員,其後他反對戴高樂,加入第四共和的左翼政府,期間曾出任退伍軍人部長、海外領地部長、國務部長、內政部長、司法部長,直至1958年戴高樂再度上台為止。
-------------------------------------------
說個理中客的話,這個問題本身意義不大,畢竟,一,陰謀無法證明,歷史不能假設,離我們太近的歷史也無法客觀評價,特別是二戰,陰影面積太大,二,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道德高尚真的很難說清,三,這樣的問題放在知乎,顯然會使人比較中法兩國二戰的表現,到最後還是在討論中國史,很沒勁。現在的答案基本上沒有一個是回答問題本身的。
看了幾個票數較多和理由比較詳細的答案 @小庄PetitFancy, @王洞明,@capric di,@wuweilxl,覺得還是最後這個答案比較靠譜,是真正從地緣政治上解釋當時法國政府和戴高樂的做法以及可能的默契。拿破崙說過,政治從地理開始做起。前兩位的答案過於感性,很煽情,當然,都是很樸素的情懷,一個認為和平最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況且是優雅地苟且,何必拚命;一個認為不屈服、自強自立的民族氣節、英雄氣概更重要,不然就不是活而是緩慢的死亡。其實這兩種矛盾的精神都同時存在於任何人身上(弗洛伊德所說的求生本能和求死本能, 莎士比亞的to be or not to be...),至於一群人如何選擇、調度,主要還是政體大環境下的博弈,個人的、人民的情懷沒有什麼位置。黑格爾說,真,在於全。大環境、大歷史決定小細節。這個大環境、大歷史就是資本對人的控制。參見 @馬前卒 的答案。
你可以鄙視一個國家的懦弱,你也可以嘲諷一個政府的苟且和無能,但是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侮辱一個民族的堅持。 貝當的投降並不能證明法國人的懦弱,就像滿洲國和汪偽政府的存在絕不能證明中國人沒有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鬥志和決心。現在的你嘲笑法國人的歷史,其實恰恰是在詆毀我們自己的歷史。這個民族在被奴役的四年里,用18萬人的犧牲向全世界證明,即便政府已經投降,歐洲大陸上再也找不到能夠共抗強敵的夥伴,也有那麼一部分人,願意為了民族的解放獻出自己的生命,儘管他們不得不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力的血腥鎮壓。在某些文人墨客們恬不知恥的在寄給友人的書信中落款「德國.巴黎」的時候,依然有40萬政見不同、信仰相悖,但是懷著共同的解放國家的信念的「內地軍」戰鬥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
我從頭到尾都是在論證,法國是因為被揍得山窮水盡了才選擇了投降。
我從來沒有說法國投降投的好,投的對。我也從來沒說法國人投降是多麼機智。這是某些人在評論區扣給我的高帽子。不好意思這頂帽子我不承認!請不要自己豎起靶子自己打,顯得自己很有愛國熱情一樣。
這麼說吧。打個簡單易懂的比方。歐洲的戰爭是劍客過招。大家體格相差不大,但是法國很久不練,劍術不精。上來就被刺穿胸膛,只剩最後一口氣,奄奄一息的跪地求饒。於是德國就沒去補刀。俄羅斯好一點,雖然初期劍術退步嚴重,沒有做好準備,一上來就先挨了德國好幾劍,被打的招架不住連連後退,但是都沒刺中要害。而且仗著一股子不怕死的蠻勇已經抓住了反擊的機會。一劍刺中了德國的臂膀。
亞洲的戰爭是打架。日本是個強壯的胖子而且練過幾招,中國是個窮橫窮橫的瘦子。瘦子被胖子按在地上猛揍,但是一股子氣上來了就是死撐著不認輸,抽空還掏胖子的蛋戳胖子的眼睛。反正胖子也揍不死瘦子,打了一陣子。瘦子已經處於遍體鱗傷無力還手被動挨打的狀態,胖子卻也氣喘吁吁,不僅沒力氣打而且還開始怕疼了。
後來兩邊都結束了,德國這個高端劍客還是沒有頂住三方圍攻,被逼到角落刺死了。日本這個胖子被美國這個雖然劍術不精但是無比強壯的猛男解決了。這時候大家發現,咦?瘦子並沒有死。還在猛男和胖子決鬥時用撿來的匕首插了胖子大腿一刀。儘管沒扎中血管。
最終先跪的劍客被搶救過來,瘦子在經過治療後也痊癒了。而且骨折的地方長好後變得更強壯了。
但是然並卵,劍客終究是劍客,瘦子依舊是那個只會點三腳貓功夫的瘦子。瘦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庶出的弟弟。自小就武力過人,可惜這時候還沒長大。
至於法國為什麼這麼快就被德國打崩潰了。這個問題太過複雜,學界已經為此爭論了幾十年,甚至還分化出了不同的學派和主義。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鄙人才疏學淺,在這裡就不多做討論了。我懇請知乎的各路鍵盤俠們稍安勿躁,不要急於憑藉自己對一件事情的大概了解和想當然的思路去作出結論。
我還是舉那個例子。 石友三的投降叫投降。方先覺的投降也叫投降。這兩種投降是一個意思么?
評論區有人說: 「那你告訴我你說法國是打不下去了才選擇的投降,不是在聲稱投降機智,那是什麼?」
我的反問是,如果我說戰亂饑荒年代人民因為活不下去了而殺人,是不是相當於我在聲稱 殺人越貨 是一種機智呢?
另外,我和王洞明的觀點主要矛盾在於——我認為法國投降是政府的賣國行為。(投降也是沒辦法,之所以說賣國是因為貝當靠投降獲得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搖身一變當了總理,並不是說投降一定等於賣國)。而他卻認為法國投降是整個民族的軟弱。
就和九一八事變一樣。我們談九一八,基本都是在噴張學良的不抵抗,很少有人噴東北人民沒血性。那既然這樣,為什麼要噴法國人民沒血性呢?這不是一種雙重標準么?
王洞明答主認為德國人能接受貝當的投降是因為貝當手裡有那幾十萬軍隊作為籌碼。其實恰恰相反,德國人想要收拾這幫失去指揮,紀律渙散的殘兵敗將易如反掌。
維希法國和滿洲國一樣,只是一個為了對佔領區維穩的過渡政權。一旦統治穩定下來,就不在有存在的必要了。對於1940年的局勢,貝當這個一戰法國的救星+國防部長+法蘭西學院院士的身份,和溥儀一樣,是非常有政治上的利用價值的。德國人看中的是他的政治價值,而不是忌憚他手上的殘兵敗將。因此即使貝當不投降,法國也會很快全滅。只不過德國人在戰後的統治和維穩方面會沒有那麼順手。
德國早已制定了接管法國全境的「安東計劃,」等到了1942年11月,政治條件一成熟,希特勒就馬上動手了。可見德國對於貝當基本上就是用完就扔掉的態度了。他即使不投降,死抗到底。法國也撲騰不了幾天就會全境淪陷。
因此 我的觀點是:
法國投降與抵抗到底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會在很短時間內失敗。如果法國不投降,無外乎是第二個波蘭。絕沒有可能打出中國這樣的戰略相持。儘管貝當的投降從他的個人動機上講是賣國行為。但是法國的失敗是註定的。但是假若他能在命令軍隊停火後,退出政界,流亡海外。而不是搖身一變去維希法國當他的元首。我還敬他是條漢子。因為雖然貝當政府確實做出了投降賣國的事,但是投降本身不一定等於賣國。
而相比法國在1936-1939年為了準備這場必將到來的戰爭做出的一些在後人看上去徒勞的努力,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在自己國家被瓜分時連對敵人宣戰的勇氣都沒有,一槍未發就被接管。差距立顯。
所以請評論區諸位,看清楚了再噴。
————————————————————————————————————————————————————
國內網路上盛行的對法國、英國、義大利和俄羅斯嘲諷性的調侃和對德國的無腦崇拜,都是因為文化隔閡、信息交流不充分和自身的淺薄無知所造成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現象不單存在於世界各國之間,還存在於國內的不同地方之間。通常我們管這叫「地圖炮」。這類現象最早見於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貨殖列傳》中
沒有一群堅決抵抗的上層政治群體,再強大的國家也和綿羊無異。當時奉行綏靖政策的法國就是這樣。何苦讓一個民族的聲譽來為一任政府高層的愚蠢決策背鍋呢。
而且我看那個法國小哥也滿可憐的。明明是生在長在一個承平日久,富足安逸的歐盟國家,卻被譴責沒有國難當頭危急存亡之秋所應有的抵抗意志和愛國價值觀。甚至王洞明答主還認為他的觀點代表了他七十年前的祖先的觀點。藉此批判所謂的「民族性」。實在是荒謬之極。
而且讓我覺得很可笑的是。
歷史上法國是被揍趴下了,連戰略預備隊都沒有,實在打不過了,再繼續死扛眼看著就要玉碎當炮灰了才投降的。這個打不過並不是指法軍前全部實力被消滅了。而是集體恐慌情緒已經催毀了國家和軍隊的運轉秩序,使得這個國家無力再戰了。達爾朗算是法國軍界高層比較有氣節的人物。貝當則差一些,不過是達拉第、雷諾等人召回了在西班牙度假的貝當,並推舉其為法國總理,企圖依靠貝當在一戰建立的威望,挽救法國失敗的命運。而且萬一失敗,也好推卸責任。換句話說,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法國的失敗結局其實已經註定了。沒有什麼人有力量去挽回了。
貝當最大的污點是下令法軍停火,從而使法國在同德國談判停戰和議和條件時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並且在賴伐爾等人的支持下組建了維希法國傀儡政府。進行法西斯獨裁統治。他確實以法軍剩餘的兵力作為籌碼換去了佔法國五分之二領土的「自由區」的統治權。不過他的總理也沒當到幾年。1942年11月時德軍就佔領了維希法國全境。並且隨後軟禁了他。這是他的賣國行徑。因此戰後賴伐爾被判死刑,貝當被判終身監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此時剩下的兵力實在是不足以,也沒有辦法對抗德國的進攻。貝當的投降行為固然有賣國的一面(他藉助這個機會從國防部長一躍成為一國元首,在維希法國一手遮天,獨斷行政、立法、軍隊和官員認命,這點和汪兆銘何其相似),但是投降本身卻是大形勢下的一種迫不得已。
如果有人認為馬奇諾防線的十個師不到二十萬瓮中之鱉也可以稱為主力的話。那我只能說軍盲實在是不該紙上談兵。
話再說的難聽一些。以貝當為首的軍界保守派和當時的法國政府高層一貫堅持綏靖主義,並沒有主動與德國一戰的勇氣。而且不像蘇聯那樣和納粹德國有意識形態的嚴重對立。他們具備投降的條件和可能性。
為什麼知乎上這麼多史盲覺得法國人一槍未放就投降了。
難道德軍的接近18萬的傷亡是自殺么?
明明波蘭比法國打的還差勁。捷克斯洛伐克更是幾乎沒有抵抗。怎麼波蘭就成了一個「堂吉訶德式的國家」。而法國卻成了軟弱的代表呢?
對於知乎上某些鍵盤俠。我的看法是。你不讀書就算了,請不要一天到晚半瓶子晃蕩的指點江山。外加販賣你那廉價的愛國情懷。嘴炮愛國誰不會呀!一個國家不是你在星際里的一個礦。很多事情並沒有那麼想當然。
脫離社會背景和政治環境談論一個國家的行為就是耍流氓。
另外有些人總是喜歡拿中國來和法國對比。我的看法很簡單——
1.日本陸軍的機械化程度是當時幾大列強中最差的。和德國、蘇聯這樣的國家比起來絲毫沒有機械化可言。以中國廣闊的戰略縱深能拖死他們。他們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控制這麼廣闊的佔領區。他們進攻中國就像是陷入了一個大泥潭。
以法國狹小的國土面積和戰略縱深,德軍裝甲師的推進速度推平法國要不了一個月。而且那時候英國人已經先撤了。法國政府是徹底的無兵可用,無部隊可調了。丘吉爾連出動戰鬥機支援法國都不願意。
反觀中國儘管不斷的喪師失地,但是總體來說關中,巴蜀,大西南和豫中,鄂西和湖南大部一直沒丟。日本人最猖狂的時候也才勉勉強強吃下中國一半國土,而此時已經顯得非常力不從心。蔣光頭還遠遠沒到山窮水盡的程度。就算是1944年國府最可憐的時期,大西南的半壁江山的財富和人口也已經足夠他養活他的政府和軍隊了。
而且德軍的推進速度不知比日軍快了多少倍。德國在法國戰役一次投入的坦克,相當於抗戰八年日本生產的坦克的總和。日本軍隊說白了就是一支一戰軍隊。根本不具備蘇德兩軍那樣的典型二戰軍隊的運動戰能力和推進速度。
不信請看圖。
請注意:
以下的圖例,數據和論據全都是為了證明「法國不具備中國這樣的打成戰略相持的條件,堅持抵抗只會很快滅亡」。
而不是為了說明技不如人就該投降。
我拒絕任何缺乏邏輯的人給我扣上支持投降的高帽子。
我從來沒說「法國人投降是對的」。我說的是「法國人投降是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的一種選擇」
2.再看看法國可憐的戰略縱深和一馬平川的地形
3.中國是徹底的小農自然經濟。農業人口稠密且分布廣泛。很容易能做到自給自足。法國是一個工業國,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且各產業環環相扣。這就決定了中國適合游擊戰,而法國的地下抵抗卻只能局限於城市暴動,恐怖襲擊和暗殺。
在德國的閃電戰攻勢下。就連蘇聯這樣社會控制力和動員力相當恐怖高效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在戰爭初期一潰千里。何況法國又不是沒有抵抗。
莫非德國人這麼大傷亡是自殺的?
因此我還是那句話。
法國即便不投降,也無外乎是做第二個波蘭。絕無可能打成中國這樣的戰略相持。貝當的投降從個人動機上看是賣國行為,但是法國的迅速失敗則是註定了的!
至於什麼叫保全,什麼叫軟弱。
我覺得,
像方先覺那樣,實在打不下去了就投降,保全數千傷兵和衡陽一城百姓,不可恥!
比起法國前期還勉勉強強能稱得上可圈可點的抵抗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甚至都沒有對德國宣戰的勇氣,就像待宰羔羊一樣任人瓜分。怎麼不見有人噴他們?
原因太簡單了!對於知乎上指點江山的鍵盤俠們來說,上一次聽說這個國家恐怕還是在中學歷史書上吧!是不是但凡有點事情若是不拿法國的二戰歷史說事就有種無的放矢的感覺啊?
最後上一波數據。
關於 @小庄PetitFancy 的答案。我覺得我有幾句話要說一下。
首先我們得明白,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傳統。西方傳統上力盡投降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這和我們東方誓死不投降、投降就是丟人現眼的傳統不一樣,這純粹就是文化傳統差異,我覺得沒有什麼好噴的。《最後的武士》有一段,就講主角被叛亂的日本武士俘虜了,叛軍首領的手下說美國人被俘虜不切腹是無恥的表現,叛軍首領就說人家傳統不一樣,沒必要自殺。主角則說叛軍把政府將軍斬首了是野蠻,叛軍首領說我是幫助他,保護他的名譽。就是價值觀不同而已,沒有必要分個高低。我一向不認為中國必須接受所謂「普世價值觀」,因為跟我們的傳統和社會現狀並不完全相符;同樣的道理,反過來我們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倫理體系強加給外國人。
就 @小庄PetitFancy 提到的觀點,我還是有些不同意見的。不是要說服他,只是講一下我們中國人的觀點是出於何種邏輯。小庄認為不抵抗保全了巴黎。我們的首都也被日本人毀掉了,日本人在當地進行了屠殺。可你現在看看南京怎麼樣?民族的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只要我們的民族還在,打碎的瓶瓶罐罐都可以重建起來。這是很可惜,但和民族的獨立比起來,這個代價可以接受。如果不抵抗的話,沒有自由法國和盟軍最後光復祖國,把巴黎保存得再完整,它也不再屬於法國了,而是屬於第三帝國的完整的巴黎。巴黎可是在德佔區的,對吧?
更何況法國人也不都不抵抗。高層投降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利益,這點很多網友比我分析得好,我才疏學淺就不獻醜了。小庄認為戴高樂將軍是英國人給了錢,所以拿錢辦事,這一點我很難理解。小庄自己也提到法國有很多抵抗組織,需要人領導。請問自發抵抗的法國人也是拿了英國人的錢才戰鬥的嗎?戴高樂和他領導的自由法國和其他反法西斯盟軍共同戰鬥了4年,從幾萬殘兵敗將發展到數十萬大軍,法共在法國境內進行游擊戰,也不肯向德國人屈服,還有許多地下抵抗組織的戰士。在你看來,這些人僅僅就是一群「拿了英國人的錢」的僱傭兵嗎?他們不是為了法國的自由才戰鬥的嗎?
我理解法國和中國條件不一樣。我算看過一點軍事方面的書,也理解巴黎一旦失守,以法國的條件要進行有組織的抵抗是不可能的。我們中國迴旋餘地很大,人民眾多,只要我們堅持抵抗不放棄,敵人就無法取勝。兩國條件不同,所以我也不苛責法國軍隊的表現。但是這畢竟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我相信在車廂里簽字投降的法國代表,不會感到一點點光榮,只會覺得屈辱。
你認為常任理事國的決定因素是工業產值,那你應該知道本來美國設想的常任理事國只有四個,是沒有法國的,也就是「四警察」制度。是丘吉爾堅持說自由法國與盟軍並肩戰鬥,不能拋棄法國,最後才加上了法國。如果沒有這些堅持戰鬥的法國人,你真以為你們法國單憑著工業產值就能成為常任理事國?以維希法國和德國的關係,我記得斯大林最初可是主張把你們當成納粹的幫凶,按戰敗國來處理的。假如美國接受了蘇聯而非英國的意見,你們現在會怎麼樣?
大家之所以會噴你,是因為我們中國是經過了漫長的抵抗,付出了巨大代價,終於取得了勝利。你的答案會給人一種感覺(當然我明白這不見得是你的本意),就是這些抵抗沒有意義,明知不敵還不如投降算了。這對我們明知不敵還要戰鬥的老輩人(其實也包括你們法國堅持戰鬥的那些老一代的戰士),是不尊重的。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最重視就是祖先崇拜,這是大部分網友無法接受的。我們中國人罵人常常會講「數典忘祖」、「你對不起列祖列宗」甚至「你家祖墳炸了」這種話,就是祖先崇拜的表現。雖然你的中文很好,比很多中國人都好,但你究竟是法國人,不見得真正理解的了,這沒有關係,我們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相互理解,沒有必要演變成互相攻擊。
你的評論有很多情緒化的話,是不恰當的,而且已經與題目無關了。比如這句明顯諷刺的「凡是中國政府殺的,都是恐怖分子」。東突在中國製造恐怖事件不一回兩回了,造成了許多平民傷亡。你在中國這麼久,應該多少知道一些吧。我們的政府打擊東突,是當然的,否則是不稱職的。你們法國前一段也遭到了恐怖襲擊,如果政府不聞不問,你認為合適么?要是我想還擊,完全可以諷刺說「你們法國政府殺死的才是恐怖分子」,而且實際上即使中國政府反恐行動造成了無辜傷亡(我並不知道有沒有),數字肯定是遠小於西方國家在中東的反恐戰爭(這個大家都知道有,而且數量巨大),我這個還擊合情合理。但我不會這麼說的。你的諷刺是不尊重我國死於恐怖襲擊的同胞的,如果我用同樣的方法還擊,也不尊重貴國死於襲擊的老百姓。我們中國的孔夫子有一句話,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應該聽說過。
對於其他網友,我認為交流就好,不要惡意攻擊。小庄是法國人,想法和我們不同非常正常。我們不應該用中國的傳統觀念去要求他,就像我前面說的,即便他中文再好,他也不是中國人。你們在意中國的傳統觀念和價值觀,人家也在意法國的價值觀,不應該強迫別人同意自己的意見。即使他是個中國人,他也應該有選擇的自由,自行決定同意或是反對「抵抗到底」這種傳統。畢竟生為哪國人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事情,所以我認為對於這個問題,人應該有第二次選擇的自由。不想做中國人的中國人,你可以不同意他,但不應該強迫對方做一個標準的中國人。如果對方更認同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願意做外國人,這也是人家的自由。小庄作為一個法國人,能把中文學習這麼好,說明他對中國是熱愛的,但這不是我們中國人強迫他接受中國方方面面的理由。我們自己作為中國人,大概也不會有人喜歡中國的每一個方面。也不能要求他對中國的認同超過自己的祖國法國的認同,這是不合理的。
最後問一下 @小庄PetitFancy 你知道下面這幾句話出自何處嗎?
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
我所能奉獻給你們的,只是鮮血、眼淚和汗水。
抵抗納粹德國的火焰,將永遠不會在法蘭西熄滅!
不管要用多長時間戰勝這次有預謀的侵略,美國人民一定將以正義的力量,贏得絕對勝利。
俄羅斯雖大,卻已無處可退,因為背後就是莫斯科!
向所有為反抗法西斯戰鬥過的人們致敬。時至今日,我終於確定,網路上對f國人的調侃,都是f國人應得的(如果 @小庄PetitFancy 真的是f國人的話)。
看看他對於法國投降的評論:
經常有中國人問我:法國為什麼不抵抗到底?
當時巴黎宣布不設防的時候,極左法國共產黨表示「寧願巴黎毀滅,也不願投降」
如果真的按照當年共產黨這麼做,巴黎也就不是今天的巴黎了。
我真是第一次見有人把「手握著馬奇諾防線的幾十萬精兵」的合法政府向法西斯投降這樣無恥的事情說得如此輕鬆愜意,認為抵抗才是野蠻而愚不可及的事情。
原來中國,蘇聯,英國乃至美國在二戰中頑強抵抗導致的犧牲,人民的痛苦,被毀的城市,都是活該,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的愚不可及。看看我們法國,多麼的明智,多麼的文明,在「那邊丘吉爾挨炸的時候,巴黎的貴婦們在天天和德國大兵開舞會。戰後的柏林是一片瓦礫,巴黎卻始終完好無損。」
這是一幅怎樣的嘴臉?說到底法國能夠通過投降保全自己,是因為別的國家沒有放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最終取得了勝利。如果所有的國家都為了「今天的倫敦」、「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今天的南京」而迅速投降,不止我們今天都要掛著萬字旗、膏藥旗,投降的法國在二戰及之後也不會受到那樣的優待。說白了就是沒有堅果的法國人利用別的國家的抵抗和犧牲投機取巧佔了便宜而已。這種無恥的事情,一個法國人居然在今天,在一個二戰中付出了如此慘重代價的國家裡,能夠這樣得意洋洋的說出來。
更不用說對法西斯的抵抗,本來就是一個原則問題,是對和不對的問題,不是有沒有效果的問題,是不可討論的。在中國,這叫亡國滅種,即使在世界上,對反人類的法西斯政權的抵抗都應該是無條件的,任何的投降都是可恥的。當中國軍人想著「一寸山河一寸血」,蘇聯人想著「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背後就是莫斯科」的時候,他們會想著我今天的抵抗和犧牲有多大的效果?說法國抵抗了還是會被佔領的人,二戰中被佔領的國家又不是只有法國一個,所以他們都應該有自知之明,趕緊投降?沒有這些國家的延阻和消耗,哪裡等得來蘇聯的反攻和美國的參戰?偏偏法國人如此的精明和市儈,絲毫不顧道義,將自己的犧牲轉嫁給了別人,今天還能為自己保住了美麗的巴黎而自得不已!你們收穫了完整的巴黎,同時也得到了我永遠的鄙視。
最後送你一張中國的二戰女兵,或許稱不上美女,也沒有紅酒,但是是他們真正戰勝了法西斯。
蟹妖。【圖文論述,慎入】剛剛略了下回答,既然回答里很多答主用中國和法國比較,那我在這裡就稍微細緻著重比較下,首先戴高樂相比汪兆銘擁有的法統代表性以及政治地位差之千里,戴高樂本人1937才晉陞上校,1940才成為臨時准將,
並且到達英國也只是以政治戰線為主的活動形式與同盟國活動,直到後來才在英國政府的扶持下打造出一個流亡政府的形象,並且許多盟國不承認其合法性和代理性, 從敦刻爾克撤退到英國的十四萬法國軍隊里,(當時法國並未投降)只有三千人選擇加入戴高樂的團體,其他人寧可在解除武裝後返回維希政權控制區,1942年英美盟軍發動了入侵法屬北非的「火炬」作戰,正在當地視察的維希政權三號人物達爾朗海軍上將下令停火,與盟軍合作。華盛頓認為這位將軍具有可觀的影響力,一度打算扶植其作為代理人。儘管達爾朗在不久後遇刺身亡,但美國人很快物色到另一位維希當局高級將領吉羅,以他為西北非法軍總司令。1943年1月,丘吉爾和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與戴高樂、吉羅會晤,強行要求自由法國運動與倒戈的原維希軍隊合作,並在6月份成立的「民族解放委員會」(CFNL)中設置了戴高樂-吉羅雙頭模式,以牽制戴高樂,盟軍進入北非後,英美兩國堅持要把民族解放委員會設在北非,顯然是希望將其弱化為一個地方政權,待進軍法國本土後再尋找新的代理人加以扶植。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政權自由法國是在 軸心國敗局已定盟國準備重新劃分歐洲版圖和勢力範圍布局的1944年才正式成立的。
而作為訓政時代一黨獨裁的國民黨副總裁以及國民政府的主要締造者之一的填海先生(投日前任職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政會主席,國民黨副總裁)
二者的行為分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南京汪政府擁有完整的行政和軍事組織機制的是獲得所有軸心國老大德國義大利的承認的,且陣營內的維希法國 西班牙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和克羅埃西亞等歐洲國家以及日本影響下的部分亞洲政權 泰國,「自由印度」政府、緬甸巴莫政權、菲律賓勞雷爾政權,東北的偽滿洲國(蘇聯就承認滿洲國)等, 軍隊方面雖然南京
偽政府控制的偽軍雖然沒有號稱的百萬之重,事實上卻在八十萬以上,並且在1943向同盟國宣戰硬要把他算作兩邊下注的話,未免這個注下的太過於小了,相比下法國以戴高樂投入盟國方面和中國以汪精衛的為代表的偽政府投入日本人懷抱的效果差別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但法國卻在戰勝後,戰爭紅利的確比中國的投入產出比差距實在太大,法軍二戰陣亡人數還不及南斯拉夫,與陣亡兩百多萬軍隊,傷亡三千多萬人民的中國同樣列席為聯合國五常,更牛逼的是四個德國佔領國之一,中國在美蘇利益交換下戰後卻損失外蒙古以及唐努烏梁海等大片領土,甚至作為「正統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被顛覆,法國的人運氣不得不承認的確是太好
題主意思是,兆銘忍辱負重,被凱申派到軸心國押注去了?
貝當需要什麼默契啊。他的投降是階級本性的體現,是法國高層軍官的共識。所謂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保守主義者可以和另一個大資本的代表妥協,但絕不能容許無產階級管理國家,一聽到巴黎革命的風聲,他立刻就決定跪給納粹法西斯。至於民族感情什麼的,那是用來哄底層為老爺送死的段子,你還當真了?
當然,必須承認法國共產黨當時的智商情商也很低,在世界大戰中表現談不上好。但就事論事,既然問的是法軍向納粹投降的因果,那麼法國共產黨的機會主義不影響對貝當及法國軍官團的定性。參見我之前的答案:
歷史上有哪些影響很大的軍隊嘩變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 馬前卒的回答
貝當元帥。這個人為何能同時成為法蘭西的救世主(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法奸(第二次)呢?
這還是要說到他的階級本性。貝當是19世紀中期出生的老軍官,他厭惡共產黨,厭惡底層運動,甚至寧可接受納粹也不接受左翼政府。他和法國的准法西斯勢力來往甚密。寧願代表法國大資本向德國妥協,也不希望法國成為全面抗戰的戰場。雖然安撫了1917年兵變,但貝當本質上就是兵變要幹掉的那些19世紀舊統治集團的一部分,最仇恨20世紀的民權思想。他上台後組織的獨裁政府也是排除一切左翼和自由派的政府,自己擁有無限的行政和立法權。
既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看到了法國兵變和蘇聯的成立,那麼二戰中他其實並不喜歡略左傾的法國政府,覺得反共、和大資本緊密結合的納粹德國接管歐洲也不是那麼壞的選擇。二戰初期,德國在低地國家橫掃英法軍團的時候,有謠言說共產黨要發動政變,以暴動取得巴黎,這立刻讓老貝當想起了1870年普法戰爭後的巴黎公社——當時他已經15歲。所以貝當和當時的法軍總司令魏剛迅速下定了決心——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必須立刻向德國投降!可見資本和統治集團其實無國界,民族利益只是他們用來獲取廉價炮灰的說辭而已。
維希法國國旗、國徽,用法西斯斧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可謂赤裸裸的極右翼。
我的另一個答案也談到了類似的問題。即二戰既是一場帝國主義爭霸,也是反法西斯戰爭。後一個性質決定了它是一場國際階級對抗。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軍,在反共前提下是可以接納本土力量進行合作的。所以不能簡單的把國家作為單位納入考慮。毛主席云:「階級鬥爭,一抓就靈」
為什麼只有中國採用「反法西斯戰爭」這個說法? - 馬前卒的回答
蔣介石政權如此傾向於法西斯和軸心國,這意味著反法西斯的戰場不止在國際層面。日本人可以加入八路軍、加入日本反戰同盟的與本國的法西斯鬥爭,義大利游擊隊員能夠弔死本國的法西斯領袖墨索里尼,中國鬥爭也同樣可能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過去有人開玩笑,說中國在二戰期間「押寶」三方,中共依託蘇聯、蔣介石依靠英美、汪精衛依靠軸心國,無論哪一方贏了中國都是戰勝國。這個冷笑話雖然對歷史簡化過度,但的確說明了一個事實——中國國內同時存在基於不同階級力量的多種制度,不能簡單地用國籍或者國界來劃分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陣營。八路軍、新四軍打日本人是反法西斯,打汪偽軍是反法西斯,在某些情況下,打擊蔣介石集團中的法西斯成分,也是反法西斯戰爭,也值得我們今天理直氣壯的紀念。
…………
實際上,蔣介石相當羨慕日本法西斯一面反共一面對外侵略,同時還和英美保持密切關係的國際地位;對內,蔣介石則堅決否認階級矛盾,對主張階級鬥爭的共產黨趕盡殺絕。再加上他從東南地區受教育階層中培養獨裁政權執政基礎的嘗試,完全可以說蔣介石政權也是法西斯的一個變種。
…………本次閱兵之前,要求重組國民黨軍隊榮譽單位受閱的說法曾喧嚷一時。但最終只邀請了國民黨軍老兵代表,而沒有組建「國軍」單位。因為按照「反法西斯」的標準來說,國民黨軍老兵有反法西斯戰士,而「國軍」整體是准法西斯政權的工具。我們決不能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的同時邀請法西斯組織參與。下次再到反法西斯戰爭紀念日,我們還應該這樣紀念。不管歐美、俄國、台灣地區怎麼擬定他們的紀念活動,中國人民應該有自己的歷史觀和政治正確標準。
請注意,中國各傀儡政權的國旗和維希法國一樣,都是在舊國旗上加上反共和法西斯標誌。這充分說明了他們自身的階級定位。
汪偽國旗,唯恐別人看不懂反共立場,和維希法國的旗是一回事。
北平偽國民政府國旗,這個字更大
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靠美國插手獲得了大戰勝利,不需要對統治集團動大手術也能繼續保住殖民帝國,在戰後的蕭條年代還拿得出利益安撫本國躁動的中層社會。所以英、法、美等國的法西斯組織未能得勢。但法國在大戰中受損最重,獲得的實利最小,法西斯勢力也有一定市場。早在納粹入侵之前的1934年,法國法西斯組織火十字團就曾經嘗試政變。到了1940年希特勒入侵,內部法西斯勢力的合作是法國迅速投降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後面再細說。
…………
縱觀整場反法西斯戰爭,可以發現,幾乎在所有主要國家,敵後戰場的主力都是共產黨武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爭和蘇聯被占區的游擊戰不必說了,法國雖然緊靠英國,游擊戰被英美主導,但50萬抵抗組織中還是有20餘萬是共產黨游擊隊。東歐敵後武裝,中國人最熟悉的是「瓦爾特同志」代表的南斯拉夫游擊隊,1942年鐵托就擁有15萬兵力,能對抗軸心國幾十個師的清剿。戰爭結束時,南斯拉夫游擊隊獨自解放了本國領土,並俘虜了10多萬德軍,幾乎把敵後戰爭打成了正面戰場。義大利的共產黨游擊隊擁有20萬兵力,最早在軸心國內部展開戰鬥,戰爭末期控制了半個義大利,迫降了兩個德軍師,抓住了企圖逃亡的墨索里尼。在東南亞戰區,最強大的的抵抗武裝是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規模約為一萬人,在海陸交錯,日軍握有絕對海權的情況下,做出了難能可貴的抵抗。
…………
游擊戰非常依賴於對民眾的動員。游擊隊不掌握交通線和城市,只能在分散的居民點中收集戰爭資源,在窮困的山村駐紮部隊。如果底層民眾不相信自己和抵抗組織擁有同樣的利益,就不可能冒著危險支持游擊隊作戰,所以,資本主義流亡政權很難說服民眾為恢復戰前的秩序而付出生命代價。相反,由於巨大的貧富差距和經濟蕭條,許多情況下,戰前的本國政府還不如軸心國佔領軍受歡迎,中國國民黨軍隊就經常因為敗壞的紀律而受到當地中國農民的反抗。重慶方面向敵後戰場投放的幾十萬軍隊不是迅速被日軍消滅,就是乾脆投日當了偽軍。
在歐洲,逃到英國的捷克流亡政府也很擔心德國總督海德里希對捷克人「太好了」,因為這意味著流亡政府無法發動抵抗運動,也就沒有資格要求其他反法西斯國家承認自己的地位。所以,捷克政府派出敢死隊刺殺海德里希,並期盼著德軍進行殘酷報復,以激發流亡政府期待的抵抗情緒。抱著這種「比爛」心態去發動敵後作戰,效果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最多只能依賴於空投支持,進行代價巨大的特種作戰。
共產黨發動的游擊戰,目標並不是簡單地恢復戰前秩序。相反,共產黨嘗試創建一個新社會,消滅驚人的貧富差距。作戰時,大多數共產黨游擊隊會優先向富人徵集戰爭物資。在可能進行經濟改革的地方,比如中國北方的抗日根據地,共產黨政權還會實行減租減息等階級鬥爭氣味濃厚的政策,換取底層的支持。即便戰時還不能在游擊區發動土地改革,但共產黨游擊隊至少會在軍隊內部盡量減少官兵差別,對外宣傳平等主義的未來,用美好的未來而不是黯淡的過去激發反抗精神,這顯然比舊統治者歸來的前景更值得嚮往。被日本趕走的英國殖民者一方面明知戰後馬來西亞共產黨將是自己的對手,另一方面還捏著鼻子向他們提供支持,原因就是只有共產黨游擊隊能在日佔區作戰。。
此外,共產黨幹部的理想主義獻身精神,主張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和發動民眾去改變未來的革命意識,都和戰前政府的風格完全不同。這也是共產黨游擊隊的重要優勢。如果不是共產黨組織的游擊戰,很難想像以塞爾維亞族為主的南斯拉夫族游擊隊會服從一個克羅埃西亞軍官(鐵托)的指揮。總而言之,只有把創建平等新社會的理想和反法西斯結合,把發動人民和組建武裝結合,才可能立足本地發動有效的游擊戰。
原始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第五章(下篇) 法國的覆滅
在魏剛的頭腦中,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他一心想著國內的治安有危險。在貝當受審時,魏剛硬說,他之要求停戰是有嚴格的軍事上的理由為根據的。自然,要求在法國停止戰鬥的軍事理由肯定是難以駁斥的。但是,現在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當時不斷縈繞在他腦際的,卻是出現無政府狀態的威脅。已被取締的共產黨在當時究竟擁有多少實力難以估計,但是至少在國內存在這樣一支潛力難測的第五縱隊,使得許多在作戰的將領不時要回過頭來防備內在的敵人。如果法國在戰敗時留下的是一支土崩瓦解、士氣沮喪的軍隊,那麼人們不必有多少歷史的想像力,就能料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將會重演。需要保有一支軍隊來維持國內的治安,是魏剛經常提出的論據。他再三催促締結一項停戰協定。
博杜安寫道,魏剛早在5月26日就極力主張政府留在巴黎,效法古羅馬元老院議員接待高盧侵略者坐在貴賓席上的先例,以防止在首都爆發革命運動的危險。6月13日,魏剛向內閣報告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消息,說共產黨的領袖莫里斯·多列士在共產黨於巴黎起事後已在愛麗舍宮就職。芒代爾同巴黎警察局長通了電話,才證明這個報道是不確實的。儘管如此,這位總司令,憑著他在軍界的祟高威望,他那善於作出決定並把這些決定清楚地闡述出來的本領,他的專橫武斷的作風,他的辛辣無情,冷嘲熱諷的口才和他蔑視一切政客的態度,仍然處於強有力的地位來堅持他的觀點。
……在十八世紀時,打仗慣常是「國王們的遊戲」,玩的時候所下的賭注是有限的,比賽者都是同一個歐洲王室的成員,因此各人既是為了表示開明的自身利益,又是出於家族之情的天性,在打敗對方後,總是克制著自己,不把王室中的那個堂兄或堂弟搞得傾家蕩產。但是法國大革命一來,就再也沒有人這樣做了。無論是貝當還是魏剛,都把戰爭僅僅看作是軍事上的角力。而在目前的這場角力中,法國既已完全被擊敗,因此為了恢復和平,自然就得相應地付出高昂的代價。
……
貝當的措詞——「必須停止戰鬥」——自然而然地被理解為一個停火的號令;它完全瓦解了軍隊的鬥志,使德國人輕而易舉地大批包圍和俘虜了更多的法軍。向納粹領袖們去要求體面的和平,這看來可能缺乏一種現實感。然而,這番話出自貝當的口中,卻沒有理由認為它不是誠懇的。這是造成此後兩年幻想的一個適時的序曲。博杜安力圖彌補貝當的演說所造成的損害,後來又廣播了一個說明,指出戰事尚未結束,只有體面的條件才能接受;可是德國人卻不急於提出任何條件,無論是體面的也罷,不體面的也罷,而是繼續向前推進。6月18日,他們佔領了貝爾福、科耳馬爾、迪戎和勒克勒佐,法國政府通過廣播宣布,所有人口在兩萬以上的城鎮都不設防。
……
貝當這時被要求出任法國政府的首腦,要他在下述運動中當一個掛名的領袖,那是再理想也沒有了,這個運動的目的在於補救左翼干下的壞事,首先是使戰爭告一結束,作為必要的第一步。他和他的顧問們已經準備好了他們的政府。這個政府包括了一些與貝當觀點相同,認為必須停戰的議員,包括了肖當這個典型的激進社會黨黨棍當副總理。可是,對停戰的最強有力的支持,卻是來自陸、海軍軍官,來自高級官員。由於新內閣中包括了達爾朗、亨茨格這樣一些武將和布蒂埃、佩魯通這樣一些文官,因此,與議會制政府背道而馳的傾向仍繼續存在。博杜安主持了外交部。賴伐爾大失所望,他一直在幕後孜孜鑽營,謀取此職。
贊了高票答案,確實事實上達成了兩邊下注的結果。
不過話說回來,法國能做到怎麼混都得利也是因為自身的條件。先貼一篇以前寫過的文章:
二戰的本質:
資本主義世界深感蘇聯的威脅太大,所以一直致力於消滅蘇聯。誰來做呢?自然是戰力最強同時最靠近蘇聯的德國啦。類比一下,可以想像成A家四兄弟,三個人提供裝備支持大哥修鍊實力,好去幹掉B家。
所以戰前英法一直支持德國擴軍,所謂的慕尼黑陰謀就是這樣來的了。德國強大起來之後,英法的戰略目標顯然是高牆壁壘擋住德國西進之路,把德國逼向東方。
在德國的眼中,相當於大哥雖然收了不少裝備,實力也有了,但是一說去打B家,家裡三個小弟全說「我就不去了吧,大哥你自己就可以搞定啦」云云。換了誰一聽這話都會勃然大怒的,所以德國自然選擇先收拾了自家三個小弟。小弟法國閃電脆敗之後迅速投降,巴黎連抵抗都懶的搞了,兵不血刃就被佔領。就是因為都是自家人,打個毛,小弟從此跟大哥混了就是。
輪到另一個小弟英國之後,這貨居然拒不投降。英國人貫徹了一貫的「誰強就拖誰後退」的原則,本著我不舒服別人也別想好過的態度,硬是把大哥德國搞得沒辦法。
無奈之下德國終於出兵蘇聯,一番激戰之後不敵,一身豪華裝備眼看就要落入敵手。這時候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在西線大開綠燈,放英美諾曼底登陸。英美這時候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火速登場接收遺產。
這也解釋了為何德國明明毫無希望,依然抵抗到柏林保衛戰,就是為了給自家小弟們爭取時間。即使如此,大量的德國科技人員和物資也落入蘇聯手中。另一方面,為了震懾蘇聯,美國在必勝的情況下依然投出原子彈。
日本被炸之後,日本當然根德國一個想法,與其便宜蘇聯,不如投降給美國。再加上原子彈這一督促,也就投降了。總結的話,從結果來說,是資本主義世界的一次巨大失敗,蘇聯從戰前的只能局促於一地,發展到戰後佔據半個歐洲。這都是因為資本主義世界內部分贓不均,互扯後腿的結果。
好在科技終於發展出了原子彈,沒有讓蘇聯進一步擴張,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所以說呢,法國能混的這麼溜也是因為
1. 地理位置好,遠離蘇聯,至少有德國頂在前面。只要不被蘇聯佔領,怎麼都能翻盤。
2. 自身實力擺在那。二戰結束後法國能從投降國混成五大流氓,靠的還是自身實力:戰後人家很快就恢復過來了。所以有沒有戴高樂都一個樣,戰後法國的重新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同樣的,如果是希特勒贏了,法國也註定是核心圈裡的重要國家。(說到底這個世界還是實力為尊)
其實與其說法國玩的溜,還不如說美國玩的溜。一戰二戰明顯都是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既然是在中國的知乎上討論問題,我們偉大的理論基礎,馬列毛中特就可以挺直了腰板,說說話嘛。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媽黨不就是團結可團結的力量,利用可利用的條件,發展可發現關係,只要達成目的,不管黑貓白貓。
那就說了法國的利益在哪兒?從題設來看,利益就是保存自身。
既定事實就是,法國做到了。
@小庄PetitFancy說的也沒錯,@王洞明說的也有理。
愛國主義核心的民族精神告訴我們,團結統一,團結統一,團結統一。要事言三。
用偉大的理論作總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馬列毛中特萬歲!括弧笑這不是當年陳碧君的說法嗎
法國後來的地位其實是戴高樂太NB外加英美政治需要的結果。
貝當和戴高樂談不上兩邊下注。正確的講,法國敗亡的時候維希政府是民選議會投票產生的國內外一致公認各大國全體承認(除了英國)的法國人民合法代表,而戴高樂屬於丘吉爾扶植的偽勢力,合法性小於汪精衛的百分之一。再考慮到維希法國在火炬行動中對英美盟軍開火,法國其實應該算是戰敗國,就算是考慮英美的政治需求,法國頂多也就是美國附屬國。
巴黎完好無損地交回給法國人民的功勞,不是應該記在第三帝國軍備和戰時生產部長 阿爾貝特·施佩爾頭上么?正是他拒絕了希魔對法國實行焦土政策,使得歐洲建築的精華得以巴黎保存下來。。。
這個可以有。
在英國構建的世界秩序裡面,是法德死拼,然後英國扮演美國的角色,給法國援助。
這不僅是在歐洲問題上,在中東問題、亞洲問題、南美問題、甚至北美,英國都是這樣設計的。
在打完一戰以後,英國反對肢解德國,而且法國得到的還沒有損失的零頭,法國對英國的意見很大。史書都說是法國人民厭戰情緒很嚴重,投降這種事,人民能參與決策?呵呵呵。最主要的還是維希政府算了戰爭的經濟賬和政治賬,覺得投降最划算。
英國人一愣,劇本不是這麼寫的啊,法國你不按規則出牌啊。於是接下來二戰英國扮演了法國的角色,美國扮演了英國的角色,因為演員不按劇本演,導致最後的劇情成了美國取代英國,狗血劇情啊。
美國說:演員當導演的也是市場需要嘛。好吧,這句是我編的。
分析完大國角力以後,開講戴高樂和貝當元帥的區別,戴高樂主戰和主和的政治潛意識是51:49,貝當元帥主戰和主和的政治潛意識是49:51,僅此而已。
換言之假如法國在二戰期間和德國死磕,戰後的法國將會被美國和英國當成破襪子扔到一邊。對於美國而言,不需要法國這個盟友。對於英國而言,自顧不暇,乏有分身之術。曲線救國老貝當,自由法國戴高樂。
曲線救國汪兆銘,地圖開疆我凱申。
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先來寫個答案,首先講一些常識,其次反對一下最高票的答案。
誤解1:法國政府因為民眾反對沒修完馬奇諾要塞
誤解2:法國軍隊沒想到德國會從比利時進攻
誤解3:法國軍隊裝備落後德國,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軍隊
1: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原本計劃從與瑞士/德國接壤的地方一直修到加萊海岸。最後只修到比利時國界就停了並不是因為沒錢/來不及/公知反對/沒想到德國會從比利時進攻。而是因為——比利時不開心了!比利時有小情緒了!
大概情況估計就是:
法:親愛的,我在這裡建個要塞
比:為什麼!?你是不是不相信我了!?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是不是怕我打你!?
法:沒有,就是防防德意志
比:我不聽我不聽!你就是不愛我了!
法:好吧好吧,不修就不修吧……
2:法國軍隊最早預想的就是德國會從比利時進攻,就像一戰一樣(你沒讀過一戰史,法國的軍官可都是從一戰摸爬滾打上來的)從比利時一路打過來。
他們沒想到的是,德國從阿等森林打過來了!泥馬英法聯軍雄赳赳氣昂昂奔著列日(Liege)去準備收割德軍去了啊!結果德國人就從他們右邊溜過去了啊!
法:你看右邊那個人好像條狗啊
英、比:嗯。
過了一會兒……
英、法、比:哎呀媽呀你咋還從背後咬人呢!
3:法國軍隊裝備其實很多方面是強於德國的,就拿坦克來說,法國坦克比德國坦克更快,威力更大,而且法國坦克比德國坦克多。法國的坦克部隊在反攻阿登的戰役中(的前幾天)重創德國步兵。
但是可惜的是空軍太小了。其實法國空軍裝備的美國飛機也是很優秀的,然而空軍實在是太小了,本來跟美國買來擴充空軍的飛機現在還在半路上(不知道當年達索是不是還不會造飛機),而德國的Stukas則是成批成批的裝備的。反攻阿登沒兩天,法國的坦克就被Stukas炸光了。
法國好歹是世界前5的工業強國,裝備不會比德國差太多的。德國佔領法國以後有相當一部分的機動裝備(汽車,摩托車等)是雷諾和Berliet生產的(後來兩個公司合併為今天的雷諾)。
————先去上課,剩下的以後更……法國是誰?
為什麼在不少人的觀念里總有一個人格化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國」呢?推薦閱讀:
※俄羅斯帝國為什麼一直致力於領土擴張?
※為什麼俄羅斯可以佔領所謂的「漠北」和西伯利亞並進行有效統治而中國不能?
※歷史上的軍事家們有什麼奇聞異事?
※蒙古帝國的軍隊由什麼人組成?
※古代武卒(類似特種兵)真的能夠日行百里嗎?那麼古代常規軍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