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的漢字音里有沒有上古漢字音?

日語的音讀跟中古漢語有直接聯繫,那音讀(或訓讀?)跟上古漢語有沒有過類似的聯繫?例:「止」在日語里可以讀「と」,(且假名と據說來自「止」的草書)可「止」在中古漢語里的讀音與to貌似不太像?會不會是來自上古漢語?

望大家指教,謝謝。


幾個我覺得還比較靠譜的,不分上古中古
ぜに zeni 銭
くに kuni 國,「郡」
むぎ mugi 麥
かす kasu 貸す,「假」
かぶす kabusu 被す,「蓋」
きぬ kinu 絹
うま uma 馬
うめ ume 梅
かんがふ kan gapu 考ふ,「勘合」
くま kuma 熊
くも kumo 雲,「虹」(朝鮮語 kurwm)
かほ kapo 顔,「頰」

からし 芥,也挺像的
但由於日語似乎會把上古漢語的 -r- 全部去掉,所以保留了-r- 的反而可能性比較小

我覺得深挖下去,一定還有很多

不過我好像離題了,我回答的是「日語的本土詞里,有哪些其實是來自漢語的借詞」

日語現行的漢字音里,我覺得只有吳音的部分之韻(讀o),可以說是上古漢語
我認為這個直接來自於南朝金陵的白讀(繼承自孫吳)


先秦層漢字音陽聲韻都有兩個音節。「殿 dono」 訓讀就是,同諧聲的「臀」也是文部字。
「止 to」、「侈 ta」、「「移 ya」、「明 ma」這種充其量上到西漢(不過已經很有價值了)。先秦層「移」的聲母不可能是j-,「明」也會是mago這種的......


在上古漢語中有很多辭彙同時也是漢藏語同源辭彙,當然在日語裡面也有痕迹可循,下面有些資料來自百度藏緬語貼吧的討論
日本姓氏【秦】、【羽田】從語源上考證和亞洲大陸的漢藏系民族有不少聯繫,猜測亞洲大陸有部分講原始漢藏語的民族渡海來到了日本。【秦】日本語訓讀為【はた(hata)】,和【羽田】的訓讀同音。此外,日本姓氏【羽太】、【波多】、【八田】、【幡多】、【博多】,其讀音均為【はた(hata)】,包括【織田】おだ(oda)以上這些和族姓氏均來自【機】(はた)(名詞) "織布機",該詞與藏語【哈達/hada】(藏文kha-btags)非常相似,日語【機】hata來源於古日語【*pata】, 而【oda】則是【wada】之縮略(源自古日語*bada)。藏文【?thag/btags】 是【紡織/編織】之意,而嘉戎語【k?-ta?/ka-tak】,直接對應上古漢語的【織】,是漢藏語系同源辭彙,上古漢語【織】擬音【t?i?k】/【tj?ɡs】,並演變出以下漢藏語同根辭彙:【seg-ma】 編的【績】【sle-ba】 織編【績】【seg-ma】 竹席【簀】【seg-ma】 沙礫【磧】【byug-pa】 塗抹 【敷】【磧】(礫),淺水中沙石也。《韻會》吳楚謂之瀨,中國謂之磧,又沙漠亦曰磧。上古漢語擬音【tshie】/【sheg】,與日語【瀨】せ(se)及藏文seg-ma【磧】頗似。
實際上日韓語裡面還有很多訓讀辭彙確實和藏緬語是非常接近的:日語【目】め(me),與藏緬語mig、mjak頗似。日語【熊】くま(kuma)與韓語【熊】?(kom),和藏緬語一樣:嘉戎語四土話【熊(馬熊)】t?-wám【熊】,(狗熊)pri【羆】藏文dom;緬文:wak-wam;格曼僜語:kum;達讓僜語:ta-?mm;錯那門巴語:?m;墨脫門巴語:?om-?a;桃巴普米語:gu?~;箐花普米語:u?~;阿昌語:?m;載瓦語:vam;浪速語:v?~;傈僳語:?o漢藏同源詞【熊】的詞根,應是gom、qum之類的形式。藏文dom的形式,很可能與早期的d-(或t-)前綴融入詞根有關,參見嘉戎語t?-wám的形式。而周朝南方諸侯強國楚國的姓氏【熊】上古漢語音【?iu?m】/【??l?m】,又【酓】(於琰切qlam?、徒南切、呼含切qh??m),和嘉戎語【t?-wám】的形式頗似(&<--*d-?om/d-qom),而藏文【dom】即是對音古漢語「徒南切」,緬文【wak-wam】即是對音古漢語「於琰切」。
另補充下列疑似上古漢語音的日語訓讀辭彙,如無特殊註明,上古漢語擬音採用鄭張尚芳版本:
【河(川)】
上古漢語:gaal
藏緬語(景頗語/怒語/珞巴語/白語):kha/khro"a/kua"?ua/ko
日本語:かわ(kawa)
【草】
上古漢語:shuu?
藏緬語(藏語/嘉絨語/阿昌語/珞巴語):tsa/ka"tsa/sa/ka"?e
日本語:くさ(kusa)
【雲】
上古漢語:?un
藏緬語(傈僳語/白語/怒語/僜語/珞巴語):mu"ku/m?"ko/io"m?n/ka"mai/k?"t?
日本語:くも(kumo)
【虹】
上古漢語:?ee(霓)
藏緬語(藏語/嘉戎語):nd?a/nd?a
日本語:にじ(niji)
【海】
上古漢語:hml???
藏緬語(僜語/珞巴語):t?"?i/tu"wi
日本語:うみ(umi)
【火】
上古漢語:qh?aal?
藏緬語(羌語/白語/緬甸語):mi/fi/mi
日本語:ひ(hi)
【一】
上古漢語:qlig
藏緬語(普米語/傈僳語/彝語):ti/thi/thi
日本語:ひ/ひと(hi/hito)
【我】
上古漢語:?aal?
藏緬語:nga
日本語:あ(a)、あれ(are)、われ(ware),這裡皆是上古日語
【你】
上古漢語:nja?(汝)
藏緬語(嘉絨語/彝語等):no/na
日本語:な(na)、なれ(nare)
【他】
上古漢語:ga(渠)
藏緬語(藏語/土家語):khor ka/ko
日本語:かれ(kare)
【烏鴉】
上古漢語:qraa(鴉)
藏語:kha da/kha ta;扎巴語:ka lo;土家語:ka;阿昌語:kha no;浪速語:k? lo
日本語:からす(karasu)
【砂】
上古漢語:sraal
貴瓊語:?a?a;納西語:??;
日本語:すな(suna)
【豬】
上古漢語:ta
藏文:pag pa;納西語:bu;羌語:pa;門巴語:pha;藏語:pha
日本語:ぶた(buta)
【夏(中華/漢地/漢人)】
上古漢語:graa?
藏緬語:藏語rgja;羌語?ɑ
侗台語:侗語ka4;水語ka4;布依語ha5
日本語:kara(【唐】的訓讀)

未完待補充......

後記:日本已故的藏緬語學者西田龍雄先生曾指出日本語在辭彙和音韻方面和緬甸語有某些關聯之處,然先生已於2012年去世,其研究亦因此而中斷,這是後話了。


摘自wikipedia

中國語起源説
飯野睦毅は中國語の上古音の語末尾に母音を付加することで、日本語語彙が成り立つとした。例えば「考える(かんがふ)」は「勘合[k?m ??p]」、「拐(かどわ)かす」は「拐(guad)?惑(?u?k)」、「怪(あや)しむ」は「妖(i?u)?審(?im)」が訛ったものであるとした。この際、漢語が日本語の動詞になる時、語尾が「p」の語は「ハ行」活用、「m」の語は「マ行」活用になったとし、日本語の動詞の活用に各行の別があるのはここに由來するとしている[31]。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提出過,nashi(梨)來自柰(蘋果)。
蒲立本指出,一些漢字的訓讀可能也是上古音讀,錢zeni,蟬semi,贊sara,萬mara,篇heri,文fumi,紙kami(簡),雲uru,群馬kuruma,訓kuru,駿suru等,包括@蘓北電鑽殺人狂提到的殿dono。
周振鶴、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P253: 「其中有的是日語形式的漢語來源的外來詞,如邑(yehe,這個ye是江的草書,有電腦時候改)、室(sashi)、築(tsuku)、麥(mugi),可以依稀辨認是漢語方言的音讀。


貼兩個網址

有位日語研究者小林昭美,他的博文「日本語千夜一話」系列從第 160話開始探討日語固有詞詞源與古漢語的關係
古代日本語語源字典目錄:
日本語千夜一話 小林昭美-161

還有「『訓読みなのに中國語?』」 腦洞也頗為可觀
w?P「??Y?è?ì?é』?『?êHx


這個不知道算不算
古代日語的 韓(から)一詞 可能就是「伽倻」的讀音 「倻」的以母上古擬音為**l-
另有學者推測這個名稱源自「洛」(韓國至今有「洛東江」 )的上古音**gra:g 進而證明上古複輔音的存在


謝邀。(注意:拙者為非專業人士,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奈良時代左右的文獻里的萬葉假名表音,稱為上代特殊仮名遣い(じょうだいとくしょかなづかい),其表記的漢字音被認為是比吳音更早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稱為古音(こおん)。
(其實「古音」的叫法是在中文維基上看的。它還不是定論,所以日本學界不歸為音讀。)

關於上代日本語的漢字讀音,由於沒看過專業文獻,我就無恥地不負責任地複製粘貼一下:

  • 聲母
    • 齒音字讀カ行音,如:「支」(キ);
    • 齒音字讀タ行音,如:「至」(チ)、「止」(ト)、「侈」(タ);
    • 喉音字讀サ行音,如:「巷」(ソ)。
  • 韻母
    • 支韻字讀ア列音,如:「奇(カ)」「宜(ガ)」「侈(タ)」「移(ヤ)」;
    • 脂韻字讀ウ列音,如:「蕤(ヌ)」;
    • 魚韻字讀エ列乙類,如:「居(ケ)」「舉(ケ)」;
    • 庚韻字讀ア列音,如:「明(マ)」。

和吳音漢音音系都不符合,很可能是漢魏時期傳入的讀音。
據說來自大矢透的《仮名源流考》,待高人指點。

「と」確實來自草書「止」,但是「止」的吳音漢音都讀「シ」,所以有人認為「ト」是訓讀(止まる、トマル)。但是「止」在萬葉假名中用來表記タ行オ段乙類的音(不圓唇),是一字一音的。萬葉假名一字一音的表記,如果用的是訓讀,用的都是單音節,比如「ヨ」可以用「世」表記。所以上代日本語中的「止」很可能就是讀「ト」,對應上古音之部的/?/。

暫時就想到這些。。。


圍棋里 扳 的日語是hane, 然而它不用漢字而是假名寫,扳字的訓讀也不是這個. 這個是先秦時傳音不傳字的特例嗎?


這個太專業,可能@Hakumo老師或者@林揚子老師會對這個問題比較了解。
韋豐找到的線索是:
由日本語音讀和漢字結構的違和感,產生對上古漢語的漢字音的推測。
最淺顯的一個例子,"楽"在唐詩里可以讀成gaku,也可以讀成raku(正好在閩南語的潮州話里,音樂是im ghauk,快樂是kuai lak)

聲母g和r的演化違和感(即不像是g演化成r或者反過來,而是同時出現的),反推上古時代語音的一個並不太穩定的結論:上古漢語存在多重聲母(類似英語cleanクリーン)
也就是說"楽"在上古漢語可能讀做"glak"。

而且,"g與r的違和"並不只是在樂字出現,還出現在以下形聲字的聲旁違和感中。(左邊為聲母k,右邊為聲母r或說l)
諌(カン)?練(レン)、 
果(カ)?裸(ラ)、
檻(カン)?藍(ラン)、  
兼(ケン)?簾(レン)、 
格(カク)?洛(ラク)、
京(キョウ)?涼(リョウ)

由此推得部分上古漢語可能得漢字聲母"kl"。
以上僅僅是拋磚引玉,還望各位專精古代史、語音學的菊苣們現身解惑。


補充幾個可能的:
霓niji
歸kaeru
死shinu
以及可能和音讀有關的訓讀:
河,音讀ka,訓讀kawa
馬,音讀ba/me/ma,訓讀uma
=================分隔線====================
2016.2.17補充
芥karashi 假(表借貸義)kasu 蓋kabusu(覆蓋)
源自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


五十音順 日本語語源解読辭典,東陽出版,飯野睦毅

保證吐血,看完記得回復感想。


個人認為日語有可能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O系東亞底層土著 父系語言得內漢語系 漢語核心辭彙和印歐語同源率23%藏緬語74%南島語14% 6千年夷苗古中原人

「大O(O3)至上主義」開歷史倒車的誤區 - Off Topics - 人類生物學在線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online - Powered by Discuz!

幾大O系父系分支語言形成的語系區別都比較大。為什麼分離年代和主要地理分布遙遠的幾大O系分支在中國版圖內,後來又形成了講統一一致的漢語?為什麼與中國鄰近的韓日語與漢語相距那麼遙遠? 漢語與以O系父係為主的所有支系語系都相去甚遠,卻與中東高加索語系、西伯利亞的葉尼塞語系、北美的納得內語系非常相近!而這些語系都是Q系父系高頻。根據父系舌頭假說,我們不得正視面對,最初的漢語是Q系的父系舌頭語言!

漢語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它是東亞語言中,罕見地和印歐語有很多相似性

漢藏-高加索語系

20世紀80年代,俄國學者斯塔羅斯金提出獨樹一幟的"漢藏-高加索超級語系假說"。英年早逝的俄國天才語言學家謝爾蓋-斯塔羅斯金(Sergei A. Starostin,1953-2005,也是漢學家,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與美國漢 學家白一平[William Baxter]、中國學者鄭張尚芳不約而同地提出相似的漢語上古音構擬方案,在漢語音韻學研究史上是千載難逢的佳話) ,他從辭彙、語音、形態三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證,曾主張 「漢-高加索語系」的概念,把漢藏語、北高加索語和葉尼塞語(古代匈奴人可能說與此有關的語言)包括在內,後來又把巴斯克語、布魯沙斯基語、蘇美爾語等系 屬不明的語言材料加進去,從而形成「得內-高加索語系」,為漢語和漢藏語具有更遠古的語源關係提供了進一步的線索。葉尼塞語系分布在俄羅斯西北利亞地區。

漢語的遠古淵源

漢-高加索語系,亦作得內-高加索語系,或譯作達內-高加索語系,包括漢藏語系、布魯夏斯基語、葉尼塞語系、北高加索語族以及北美的納-德內語系。其存在還處在爭議中,因為大部分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展開。有時蘇美爾語和阿爾岡昆-瓦卡希語系也被歸入其中。這個語系與美洲印第安語的Na-Dene語系有關。美國學者也法國-西班牙交界處的巴斯克語、巴基斯坦北部的布魯沙斯基語(Burushaski)、兩河流域的蘇美爾語(Sumerian)等語言的材料加入進去,從而為漢語具有更遠古的語源關係提供了更進一步的線索。因此,對漢藏語系的起源問題,應該從史前的全球語言聯繫特別是歐亞大陸的語言接觸的角度重新審視。

我們看到以上納-得內語系、葉尼塞語、布魯夏斯基語、巴斯克語等,在當地都顯得比較孤立,人數也少,象葉尼塞語現在只有幾百人會說了,幾近滅亡。

然而我們看到同屬於該大語系的漢藏語系卻很龐大。同樣地我們漢藏語系尤其是漢族中存在一種特殊的特徵單倍群,即Q1a1a1-M120。通過此我們看到漢藏語系與在地理上隔絕那麼遠甚至孤立人群的納-得內語系、葉尼塞語、布魯夏斯基語、巴斯克語、高加索語、爭議中的蘇美爾語竟然屬於同一個語系。而其中內在本質奧秘就在於這些人群都存在Y-Q或Y-Q1a系人群存在!

我們也知道漢藏語系人群占高頻的主要是Y-O系人群。這個情況說明東亞Q1a1a1系人群曾經強烈地佔據了社會的主動,在O系中普及Y-Q系語言!結合歷史我們知道,曾經經過了長期遷徙的姬周家族從西北地區進入關中,推翻殷商,建立周朝。周人自稱華夏族。歷史明確記載後來華夏族東進南下,融合了土著東夷南蠻等族群,從而形成了漢族。顯然這個過程必將把周人的語言形成官方語言而在土著人群中普及。東亞的漢藏語系由於姬周的強勢地位,最終形成了東亞大一統國家而得到普及。推測姬周為Q-M120系,那麼漢-高語系的存在就得到了完全合理的解釋。其實這種改變很容易發生的,只要你能取得統治主導權。我們現在都知道很多新疆維吾爾人漢語說得很地道,這是因為漢語普及教育的結果。另外一方面也看到以土著O系語言影響佔優的南島語言、壯侗語系、苗瑤語系實際上與漢語系距離較遠。(參見:歷史上並不存在漢藏分化。) 1972年,美國學者白保羅(Paul K Benedict)把壯侗語和苗瑤語從傳統的漢藏語系中清理出去,歸入澳台語系,組成了一個涵蓋南亞語,南島語,壯侗語,苗瑤語在內的南方大語系(Austric)。 南方大語系當是以Y-O系人群的原初語言佔優,受Y-Q系的影響相對較小。

2008年,Edward Vajda 提出得內-高加索語系假說(Dené–Caucasian languages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né–Caucasian_languages),已經被不少人接受。該語系家族包括:東亞的漢藏語系、北美的納-得內語系、西北利亞的葉尼塞語系、北高加索語系,以及西班牙-法國交界的巴斯克語系、巴基斯坦境內的布魯夏斯基語語系。考察這些語系人群,發現都受到過Y-Q系人群的強烈影響。根據2012年一篇論文對納-得內語系相關人群進行基因測試證明,納-得內語系人群的Y-Q分布頻率約有50%或更高,其中一種特別的類型Q1a1-F746*又在Q系中佔了30%左右。而葉尼塞語系族群Y-Q系頻率更高達80-100%。這就確定性地把得內-高加索語系與Y-Q系單本群人群聯繫了起來。屬於這個語系的講漢語的Q分支主要是Q1a1a1-M120,估計約佔漢族3-8%左右。

Starostin和他的同事按照二叉演變樹從「巴別塔項目」中提出該理論,並計算出語系分離年齡,漢語與葉尼塞語系分開年代最近,大約在公元前5100年。著名加拿大漢學家蒲立本專門著書論證匈奴語言不屬於阿爾泰語系的,而屬於葉尼塞語系的。這與司馬遷記載匈奴王族為黃帝後裔以及有關的古DNA匈奴王族多Q也吻合。

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幾大O系父系分支,所對應形成的語系以及地理分布都存在區別。但為什麼分離年代和主要地理分布遙遠的幾大O系分支擴散到東亞中國境內的人群,在中國版圖內,後來又形成了講統一一致的漢語?為什麼與中國鄰近的韓日語與漢語相距那麼遙遠?漢語與以O系父係為主的所有支系語系都相去甚遠,卻與中東高加索語系、西伯利亞的葉尼塞語系、北美的納得內語系非常相近!而這些語系都是Q系父系高頻。根據父系舌頭假說,我們不得正視面對,最初的漢語確是Q系的父系舌頭語言!

實際上Y-Q系遍佈於歐亞美大陸各個角落,大部分Y-Q系都融入了當地土著,融進世界各不同民族當中。而納-得內語系、葉尼塞語、布魯夏斯基語、巴斯克語這些頑固堅持獨立不同化的語系族群又幸運地保留了內在基因學證據,即與Y-Q系高度相關!除了東亞Q-M120到來深刻影響了O系語言,同樣Y-Q系對歐亞大陸眾多民族語言都形成了眾多影響。一個最簡單例子就是全世界絕大多數語言的爸爸媽媽發音幾乎都相似!最為典型就是英語與漢語的對應關係:

漢 英

父 Father (書面語)

母 Mother (書面語)

爸爸 Papa (口語)

媽媽 Mama(or Mom) (口語)

爹爹 Daddy (俚語)

有人說爸爸媽媽是人類起初的共同語言,並沒有什麼稀奇。但我們看到以O系語言佔優的日韓民族其爸爸媽媽發音卻與世界大多數民族爸爸媽媽發音完全不同。日語中爸爸是 「哦托窩桑」 媽媽是「哦卡啊桑」 。還有一種讀法,爸爸是「奇奇」,媽媽是「哈哈」。韓語中爸爸:??? (讀:o bo ji),媽媽:??? (讀: o mo ni)。日韓位於歐亞大陸邊緣,受Y-Q系影響較小。雖然漢時在朝鮮設置過四郡,但是底層O系語言仍然強大。這一點從當今朝鮮半島廢除漢語漢字就可以看出。

漢民族爸爸媽媽發音與鄰近的日韓完全不同,卻與遠在歐洲的英法德俄等語幾乎一樣,這難道不是很說明問題嗎? 英語的mother,法語的mère,德語的Mutter,俄語的мать,拉丁語的māter,梵語的mātā都是表示「媽媽」的書面語詞,最終都來源於原始印歐語詞根ma,也是兒語詞。 表示「爸爸」的還有拉丁語的pāpa,希臘語的pápas,法語的maman,義大利語的babbo,保加利亞語的babá等。表示「媽媽」的還有德語的Mama,法語的maman,西班牙語和荷蘭語的mama,義大利語和拉丁語的mamma,希臘語的mámmé等。

英語中與漢語音意相同的辭彙還有相當多,比如Then-然後、Stone-石頭等,這裡不詳細列舉。有人計算英語與漢語的分化時間當在5000年左右,這個時間比斯塔羅斯金計算的得內-高加索語系分化時間還要晚。實際上蘇美爾-古埃及文明體系大約從7000-3000年前進行過全球殖民探險與人種遷徙,伴隨Y-Q系遷居世界各地,他們的語言也就深刻改變和影響了土著語言。在東亞是Y-Q系語言佔據主導地位,而東亞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Y-O系則佔優。在歐洲則是Y-Q系深刻影響了Y-R1b,Y-IJ系的語言。由此形成漢語與英語看上去分化年代非常晚近的現象。由此本人在這裡提出歐亞美超級大語門的概念,即印歐語系與漢藏語系存在一個內在的語系聯繫。根據美國語言學家格林勃格的意見,提出歐亞總語系包括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楚科奇-堪察加語系、阿爾泰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等。俄羅斯學者提出諾斯特拉特語系,把阿爾泰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閃含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部分高加索語言劃入「諾斯特拉特語系」,有的學者還將印第安語系納入。

  1. 華夏文明起源於Y-Q系族群!(這與山西橫水北倗國華夏文化諸侯國考古證據一致)
  2. 漢語起源於Q系父系的舌頭!
  3. 強大的華夏-漢文明同化了許多講不同語言的O系分支民族,他們成了漢民族一分子,他們的語言轉向了漢語。沒有被漢語同化的部分,就以少數民族形式保存了下來。
  4. 在強大華夏-漢文明營養哺育下,部分O系分支等在漢族內形成了爆發。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某些偏南的分支如O1a1a1a1a1a1-F492 沒有遭受到北方民族大規模屠殺而在今天漢族中有較高的倖存頻率分布。
  5. 歷史時期,五胡亂華,北方民族系歷次入侵中原,逐漸超過了漢族人口,在強大華夏-漢文明影響之下,他們中大部分也成了講漢語的漢人,當然在這個過程,漢語也逐漸被胡話所影響。由於「民族融合」,他們在人種相貌上也與最初的華夏-漢人相貌甚至智商都趨近。但Y染色體對性格的強大影響還需要觀察。O-M122某些支系大規模融合於漢族或在漢族中爆發,也造成了漢語與藏緬語的接近,這是所謂「漢藏語系」背後的殘酷基因真相。
  6. 結合古DNA證據,可以認為五胡亂華之前的北方漢人以Q-M120、O1b-M268*、O2-M122*等為主力,而南方漢人可能以O1a-M119為主力。屬於北漢單倍群的人口後來曾被北方民族(五胡、契丹遼金、蒙滿等)大規模屠殺過。基因證據與歷史發展邏輯是一致的。從歷史發展事實講,蘇美爾-古埃及-古印度早早滅亡,美洲文明近代滅亡,僅漢文明幸運保存(幾次滅亡邊緣),Q系確實又是「失敗者」。

我補充幾個自己偶然發現的,擬音用鄭張尚芳。



日語訓讀:まい/mai
上古音:ma?



日語訓讀:かみ/kami
上古音:kje?

(也有人說是來自「簡」,按照諧聲偏旁來看,章組應有一部分在上古由見組顎化而成)


日語訓讀:ゆみ/yumi
上古音:k???


日語訓讀:めぐり/meguri
上古音:guul
(「め」可能來自本土訓讀的「巻き/maki」)


日語訓讀:めぐみ/megumi
上古音:G?iid

日語訓讀:おに/oni

中古音:オン

例えば「鬼(おに)」や「馬(うま)」は訓読みとされているが、前者は「隠(オン)」が、後者は音読み「マ」が訛ったものである。
つまり大和言葉ではない。
「訓読み=やまとことば」だと思っている人があるが、訓読みのほとんどが大和言葉というだけであって、先に述べたように西洋の言葉をあてることもあるので、ゆめゆめ注意されたし。

--------待更----------


沒有。
何必麻煩舉證。
看看漢語漢字什麼時候傳播到日本就行了,是在隋唐,主要是小野妹子那段時間,大概公元600年左右,這算上古嗎?如果你覺得算就算。
你覺得現在來中國學漢語的外國人會來專門學文言文嗎?不會!
所以,小野妹子來唐朝怎麼可能會把上古的漢語發音帶回去?

至於為什麼有的有些相像,倆字,巧合。


我個人覺得有很大部分是,比如二,日語里二讀
發現古音的一個小現象,咱們現在數字的二,拼音是er,其實讀起來卻和同音的「耳」不一樣,北方人可能更能感覺到,他們印象中二應該是讀作類似於ar的,而不是er。更有趣的是,二古音是讀ni的(或者說ning),忠貞不貳,這個貳,和膩,膩其實是個形聲字,表音的貳讀ni,再者很多方言里二也讀ni,那些方言比較存古,軍事報數里讀洞幺兩也有怕方言口音聽不懂的原因,我們現在表示第二人稱的你,讀作ni,宋元時期的第二人稱有爾爾你,這三種並存的寫法。


推薦閱讀:

TAG:語言 | 語言學 | 詞源 | 比較語言學 | 歷史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