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馬哲馬經愛好者推崇原著教學法?
在很多其他學科中,例如數學,物理,經濟學,哲學等等,所推崇的入門方法都是從通論開始,然後是二手資料,最後有必要的時候才上原著。但是很多馬哲愛好者,比如各種馬哲老師,常常推薦別人直接讀資本論甚至以一些馬克思恩格斯時期的文章作為閱讀報告或者考試題目。為什麼馬哲和馬經如此特殊而可以直接上原典呢?
1.某些馬克思主義者除了原著不知道其他二手文獻
這種馬克思主義者很常見,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僅僅局限於高中和大學教科書的內容,知識面嚴重狹窄,不清楚目前當代哲學和經濟學發展狀況,不清楚中蘇教科書體系之外的馬哲和馬經發展狀況。由於這種無知,部分同志反而很自大:以為自己直接接觸原典,不通過他人的輔助性讀物能夠理解到「最真實」的「馬克思主義」。但是我們並沒有必要責備這些同志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狹窄化認識,因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霸佔對馬克思主義的闡釋權和整體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十分落後。另外也是由於不了解經典作家之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部分馬克思主義者也只能去盲目推崇「經典原著」了,但據我了解,其實他們之中很多人是不讀原著的。(以前接觸過一個狂熱推崇《資本論》和「唯物辯證法」的同志,在深入交流後我才發現,他其實也只讀完了第一卷,對於價值轉形、利潤率下降問題全無了解。對於辯證法,他令人啼笑皆非的觀點居然是:辯證法不能通過語言表述。其實他是把對於辯證法的理解搞成了禪宗的「當頭棒喝」)
2.某些馬克思主義者把經典原著當做宗教聖典來看待
由於中蘇教科書體系霸佔了我國馬克思主義闡釋權,其以教條主義構建馬克思主義的方式,也深深影響到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部分馬克思主義者在討論時動輒背原著語錄,不去思考經典作家文本的語境和歷史背景,就把經典作家在原著中說過的話教條化、神聖化,把傳統中蘇教科書思想體系構建的馬克思主義當成「永恆真理」來維護,徹底喪失了批判性。他們判斷問題對錯完全以經典文本為依據,如此一來,經典作家的原著作為他們的語錄本就是他們「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了。與此同時,部分馬克思主義者對於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哲學和社會科學動輒以「反動資產階級科學」輕蔑地稱呼。他們以「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階級性」為由,鄙視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和學科規範。這種反智主義思潮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的宗教化和自我封閉。在拒斥世界上一切「資產階級反動哲學科學」的情況下,他們自認為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經典作家的原著了。(有些時候這種同志也會自稱反對教科書體系,可是他們的思想主張,無非是在推倒教科書體系後又新建了一個教科書體系,和原來沒有多大分別。他們在討論中搞一言堂,遇見自己不同意或者無法理解的觀點就說「你的觀點不符合辯證法」、「你的觀點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前提」,在追問他們什麼是「辯證法」、「前提」時又含糊其辭,顧左右而言他。)
3.不同的馬克思主義者所認同的「馬克思主義」是不一樣的,經典原著是「最大公約數」
在後冷戰時代,馬克思主義圈子進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馬克思主義到底應該如何構建,大家看法是有嚴重分歧的。有人喜歡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有人喜歡法蘭克福學派,有人喜歡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也有人喜歡英美分析馬克思主義......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在俄國辯證唯物主義圈子內部,也有「毛派」、「托派」、「斯派」之爭。在這種思想的無政府狀態下,為了擱置爭議,經典作家的文本就成為了「最大公約數」。對於經典作家文本的閱讀,毫無疑問是各種馬克思主義爭議最少的部分。(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文本之間的邏輯、如何選取文本已經文本閱讀的次序的也是需要構建的。)
4.我國西方哲學教育的特點影響了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模式
按照徐英瑾老師的觀點,中國的西方哲學教育,強調的是如何熟悉哲學史,特別是如何熟悉哲學史上公認的經典,其教學思路為「以經典閱讀為綱」(參見《哲學教育的靈魂:經典閱讀,還是論證?》一文)。我國採用這種哲學教學思路的原因或許是,我國過去歷史上就有歷史悠久的儒家「經學教育」,而近代將西方哲學引入時又受歐陸哲學熏陶。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知識一般被看作是在哲學或者社會科學名下的,所以這種哲學教學方法影響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
5.市面上沒有特別好的馬經或馬哲的導論性讀物
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下的《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恐怕是大家最先接觸的馬克思主義導論性讀物。這種讀物的枯燥性和僵化性恐怕大家在接受高中和大學教育時已經深刻領略過了。不過幸運的是,近些年來我國出版界倒是引入了一些國外的馬克思主義導論讀物,比如《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馬克思問我哪裡痛》、《青年們,讀馬克思吧!》、《馬克思主義使用說明書》、《當今為什麼還要研讀馬克思》等。這些導論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代青年學生對於入門馬克思主義的需求,但是也有很多問題:內容上太淺;知識組織上不夠系統、作者個人觀點較強,不夠中立......最嚴重的的問題是,現在流行的入門性讀物在閱讀進階上一般要求深入閱讀的都是經典作家的原著,而沒有考慮到「閱讀進階」也是需要「導論性讀物」輔導的。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其思潮內部流派紛繁複雜,如果不全面了解,很有可能就會被某一特定流派誤導,把某一特定流派當做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當做唯一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其他馬克思主義都是反動修正主義)。針對這個問題,我特地設計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從入門到進階」的書單,在這裡無恥推薦下:《書單:馬克思主義從入門到進階 - 知乎專欄 》
關鍵在於學的東西不同。
數學,物理,經濟學這些方面的基本理論,一旦確認了,就不會有多少爭論。
就比如牛頓三大定律。一旦確認了,物理界的理解就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偏差。但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本身是特別難讀的,書中還有由於時代局限性犯的錯誤。這個時候,學習牛頓三大定律,就需要通俗化的、比較正確的、完善的書籍。
但是,馬克思主義這些,是屬於思想性的東西。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種解讀。這個時候,去看原著就是最好的。另外,正是因為有一千種解讀,所以大部分解讀馬克思主義的作品,肯定會放入大量馬克思主義原著的內容。對馬克思主義一點都不了解的人,就容易看得一頭霧水。
注意,所有思想性的東西,都比較適合看原著。至於題主說的哲學的通論,可能只是了解了解哲學的發展歷史或者大致的思想之類的(相信馬克思主義的大致思想我們早都了解了),至於具體的學習,肯定也是推薦大家看原著的。簡單地說,教科書馬哲馬經把原著教條化或錯誤解釋了。
馬哲老師們都是專門負責毀馬哲的。
馬恩的原著有牆裂的媒體論戰風格,比大多數教科書和研究著作精彩得多得多啊我會瞎說嗎!!!!!!
馬克思主義被異化,被通俗化,被意識形態化,真正讀原著你會發現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舉一個我經常舉的栗子,叫做片面真相:一個人說他有五年編輯出版經驗,全稱是他有著五年街邊黃色小廣告的編輯出版經驗。(此話不帶任何價值判斷)
題煮說的那些數學,物理學,經濟學之類,都是相對客觀成體系被後人總結過無數遍的,思想流派眾多,從通論開始接觸方便著手,進而選擇擅長的領域並深入研究。(文科狗並不很懂一本正經在胡扯)
就哲學來說,學習中國西方哲學等入門課也是從通論和史入手,這樣對外人講出來好像牛牛噠,你看我懂得邏格斯巴門尼德唯識宗喲,然並卵。因為非專業,講的不深入,希望進一步學習就只能靠自己讀書了。也有人說學史成體系,學法不同,就看自己的方向了。
然對於馬哲,並不是只有通俗課本里介紹的思想,也不是那樣截然分開的,就像之前一個朋友問我怎麼了解馬的辯證法思想?可是他每本書都有講到辯證法啊…他沒有說專門寫了一本書叫《辯證法》啊…思想這東西是intertwined,馬哲關於宗教,關於倫理學,關於人,關於科學社會主義,關於黑格爾費爾巴哈的論述都是很有意思的。
馬克思如是云:"想要真正了解事物,就必須拋棄與客觀事實不想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學酥忘了原句這是大意)所以,想大致了解一下,就讀通論,不過那樣會產生先入為主的觀點,想要再改變,就會覺得異常痛苦,甚至懷疑人生,質疑社會,處理好了就進入zone了,處理不好就遊走在二元論了哈哈。
可惜了高中教育只教給小孩子們唯心主義是錯的,巴門尼德的存在是錯的,飛矢不動是錯的,王陽明是錯的,唯物主義才是絕對正確的。什麼鬼。
一些人吧,原著也沒讀,對馬克思的鄙夷都快趕上馬克思對蒲魯東、拉薩爾的態度了。有些人又說,這還不是都怪國內的老師思維僵化、填鴨教學。老師說,那你去讀讀馬克思的著作吧,直接感受一下馬克思的思想,有些人又說,為什麼直接看原著,不先講通論?結果又回到原點,怪老師講得不好,學生不愛聽。說起國內的思政課,一些高校的思政課確實不行,不過有的學校還是不錯的,開創多種教學模式,實踐性很強,形式也很多樣,就是為了促進教學質量。了解這方面的人都知道,每年思政課改革的會議不知道開了多少,很多老師都在投身於此,就是為了上好思政課。對於有些人啊,我想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也是有門檻的,不要以為上了兩節通開課就來批判一番,要批判一件事物,請先充分了解它。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建議沒有深入了解之前,不要妄下結論,否則只會貽笑於大方之家。
原著中包含更多思考過程,教材習慣搬運結果。潛意識塑造是學習的核心部分。
原著中的作者往往本著這樣的目的寫作:讓讀者了解我的思考,見我所見。所以作者必須將結果的產生的過程作大致的描述,進行一系列言簡意賅的舉證等等。描述自己的思考方式,得出結論所進行的考證工作等等。甚至描述一些「不相關」的東西,一些靈感油然而生的啟示、細節。這些東西通常是最能引起共鳴的。讀者的思考隨著作者的思考而行走,更能領略書中內涵。讀者讀他們的書,是思考者和思考者的交流,思考者對思考者的引領。
教材的編寫者的願望則是:精確地把結果概括出來,以絕對的嚴謹保證知識的絕對「正確」,保證教材的權威性,同時讓學生便於記憶和理解,讓學生的所學絕對正確不出差錯。但從這點來說,像極了冰箱使用手冊。這樣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知識的結果脫離了它的產生過程,反而容易使讀者產生迷惑和不解。好像他們需要一躍而上一座懸崖。過於嚴謹的態度,導致論證僵化,令人難免產生這樣的感覺「憑什麼這樣?」。(如,第一次被老師強灌物理定律時,你的感覺。他直接甩給你一個乾巴巴的定律,告訴你這是事實,這是正確的。你內心卻只有滿滿的懷疑,但你只能接受。)學生讀教材,是中世紀農民聽傳教士佈道。他潛意識中有這樣的台詞:憑什麼要相信聖經里的東西?同時他又必須無比虔誠,因為如果他不,他就得上刑柱或者絞架。當然,對我們而言,結果溫和得多,只是墊底成績單,或者被老師厭煩。
隨著知識系統的發展,人們更趨向於將對世界的探索知識化,教條化。這樣的抽象有一種「提純」真理的感覺,好似這些描述嚴密的教條才是世界的真髓。但事實上,哪些被省略的「不重要」的東西,未必是可以省略的。至少對於我們的學習過程而言,它們是極其有益的。這只是我們的一種習慣,一種為了運用結果,為了生產的高效而進行的簡化策略。但是對於學習,我們需要的是廣泛而且深遠的回溯,而非簡潔的運用。簡單而言,學習一種東西,不只要學習一個結果,也要學習它的歷史,這樣才能做一個完整全面的認識。省略現實的細節,儘力抽象本真,意味著精神的生長將更加獨立,不利於學生建立相對客觀的世界觀。
作為講人類社會理想的理論,馬學一直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芒。但伴隨著這個理想的周圍,也有大量的誤解誹謗還有理性的批判。
這個理想與現實的政治靠得太近,政治的現實總想遮蓋這個遙遠的理想。
一般的教科書,只給出關於這個理想的一般性結論。太過乾癟枯燥,完全不像一個理性社會的理想。反而總在灌輸它裡面講到的一些片面的教條。說實話,現實中真沒一本書籍或教材能夠理性清晰又富有人性角度的很好地闡釋馬學的內容。
於是有理想的理想主義者就蜂擁而至來到馬克思本人的內心世界想搞清楚這個理想的真容。可遺憾的是,從那裡走出來的人也大多失去了方向。教科書上那點東西根本不是真正的馬克思的哲學。
也許你百度一下,西方馬克思主義,可能就會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個「認識」。然而,你不一定說得來西馬的法蘭克福學派、薩特等。 翻譯者的水平,書本身,例如海徳格爾的書是難以翻譯的,其中對核心概念「存在」是不是應該翻譯成「存在」爭議很大,容易造成誤導。
既然打算學了,局限於知道也好,了解也好,最開始學對是很重要的,半桶水還不如什麼都不知道的好。
真不敢相信,多數人竟然是這樣的回答。
學物理可以不用管亞里士多德
學數學可以不用學算籌
但是通常尺度下的哲學在亞里士多德的年代就已結束,所以只能研究過去的經典了。
容易被歪曲,在於他沒有一個公認的信息量。幾本不同人出的幾何教材講的是一個東西。
但是這裡似乎沒有任何專家有自信說誰寫的和原著表達的信息一樣。
1信息量太大,這個時間段還不足以出完整的。
2信息模糊,導致評判標準的狀態數多到各自為派的標準難以吸引群眾抱團產生影響力。
(不過似乎馬哲抱團也不小,沒有社科那麼混亂,私以為他們的抱團信息為「讀了該書」而不是該書的信息本身。)
這些意識形態特彆強的東西容易被歪曲,而且通論這些不過也是別人的理解,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通過原著你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
所有的文科專業而非社會科學專業都注重閱讀原著,至於數學,其實國內很多老師也都會要求讀幾何原本,哲學是最重讀原著的。
很簡單,馬哲已經被宗教化了。
從來沒有一門真正的科學(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會面臨馬哲這樣奇怪的局面,沒有人學牛頓力學會去讀《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學幾何學會去讀《幾何原本》,學宏觀經濟學會去讀《通論》,學微觀經濟學會重返馬歇爾,唯獨馬哲教徒畫風格外不同:你讀過《資本論》嗎?你讀過《共產黨宣言》嗎?讀個政治經濟學教材就來瞎說,你覺得馬克思錯了就是沒讀懂!我覺得……
一百多年來,馬哲原著的功能類似聖經,你需要這個解釋就是新教,你需要別的解釋就是東正教,還可以天主教,東方閃電,中******義,誰也不信誰。
可憐馬克思。
推薦閱讀:
※辯證法和詭辯論怎麼區分?
※怎麼樣才能做到馬克思所說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
※如何評價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馬克思以後的主要哲學家有哪些,馬克思哲學對他們有哪些影響?
※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TAG: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