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腦的運行速度和顯卡?

電腦運行速度和哪些硬體有關?
i7/i5這些差別在哪兒呢?
顯卡的那些值分別是什麼意思?如何和具體的使用感受掛鉤呢?
或者說新人如何看懂相關測評參數?


==================2015.9.1====================

為了知乎的嚴謹性…本文只針對普通桌面級台式機的CPU和獨立顯卡 對於集顯可能後面更新一些,而對於嵌入式系統、大型計算機以及特殊功用的其他一些計算機,抱歉我沒法回答……因為不懂…… ==================2015.8.31=================== 更新了CPU的指令集 懶癌晚期的我更新了顯卡部分…
==================2015.7.1====================
修改了一些關於CPU緩存的內容,更便於理解一點。更新CPU天梯圖到2015.5
==================2015.6.24===================
更新CPU的選購方法總結在CPU篇後面
==================2015.6.23===================
更新了CPU的功耗和超頻,放上天梯圖,補充了一點信息在之前寫的
CPU篇:

CPU有頻率、核心、線程、緩存大小、架構、製程、功耗,介面這些主要參數,支持的指令集、虛擬技術之類的新手也暫時沒必要關注

  • 架構 —— 架構、核心、線程、頻率是3個是很大程度上決定了CPU性能的參數,架構就是常看到的sandy bridge/ivy bridge/haswell/broadwell/skylake 都是架構的名字。

  • 命名 —— i5、i7指的並不是一個具體產品,而是一個產品系列,它同樣需要與代數掛鉤,從命名上也能看出來,比如第一代i5通常是i5 750/i5 760,第二代是i5 2XXX,第三代i5 3XXX(第二代開始後面的數字第一位就代表第幾代)而每一代都會更新架構,性能的提升也都來自於這裡。而通常同一代的i3/i5/i7的架構是一樣的

  • 核心、線程 —— 那同代i5和i7有什麼區別呢?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i5是4核心4線程(桌面版標壓版本),而i7是4核心8線程(桌面版標壓版本),核心的意思就是在這個CPU里,有「幾個人」,因為現在手機上有那種大小核心(高性能核心和低性能核心組合)的CPU,有一些是並不能所有核心一起工作的,所以並不是8核心就等於8個人工作,還是要看具體的架構設計。而線程的意思就是能處理任務的數量,1核心1線程就相當於一個普通的廚師,5分鐘炒一盤菜,而1核心2線程,就相當於是一個老手,也許8分鐘就能炒兩個菜,但還是比不上兩個普通廚師。

  • 頻率 —— CPU的主頻=外頻x倍頻,外頻是 CPU 乃至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準頻率,這一點詳細將起來過於複雜,可以查一些資料,新手也不是太需要不細說了。而主頻的比較是建立在其他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來討論的,比如你手機或許2.5GHz的頻率,而我筆記本2.0GHz,並不代表你手機的CPU性能比我筆記本的還好。因為核心數、緩存、架構(最主要是它)等等參數完全不一樣。所以同是i5 4460和i5 4590的時候,3.3GHz相對於3.2GHz才有優勢,但0.1的頻率實際感受有多大了?個人意見:幾乎沒有。

  • 緩存 —— 緩存是CPU自己的「內存」,用來放暫時處理不及的東西,因為它的作用像內存對電腦的作用,但為什麼CPU不用內存而用自己的緩存呢?因為內存的速度雖然很快,但依然達不到CPU的讀寫頻率,所以CPU需要這樣一個緩存來快速讀寫。而內存用來存放目前運行的程序所必須佔用的空間。

    而CPU又分為一級(L1)二級(L2)三級(L3)緩存,你通常會看到L1最小,L2次之,L3最大(很多普通CPU並沒有三級,只有一二級),成這種結構是因為,L1製造難度大,成本高,但往大了做對系統提升卻比較有限,所以都很小。而CPU的讀取順序也是先從L1里讀,然後L2→L3→內存。L2作為其外部緩衝,而L3就是L2的緩衝(備胎當到老)。緩存當然是越大越好,畢竟它們都比內存快嘛,但以目前相同情況下,L1還是越大越好,相同L1比L2,相同L2比L3。

  • 製程 —— 製程也可以理解為工藝,常見的45nm,28nm都是說製程的。簡單來概括,CPU就是幾億個負責開與關的晶體管,而在面積相同的一個CPU上,當然是塞進去的晶體管越多其性能越好。怎樣放的更多呢?那就是降低晶體管的大小。同樣數量不同大小的晶體管,更小的製程意味著更低的功耗和發熱。

  • 介面 —— 我們常見的介面有1155,1150,FM2,這些只是介面的名字,就像USB、VGA、HDMI一樣,Intel的介面通常數字代表了其針角的數量。而數字前面一般還有LGA,BGA,Socket等等字樣,這代表的是其封裝方式,這和介面一樣,並沒有孰優孰劣,只是平台不同。另外有一小點提一下,就是以前的LGA775這些,針腳是在CPU上的,但後面的1150等等都是針腳在主板上,CPU是一個光面,主要是防止針腳被掰斷…(CPU絕大多數時候也確實比主板貴)

  • 功耗 —— 這個單獨說說是因為,i3、i5、i7的性能不同,其功耗也不同,但i3/5/7也只是一個大系列,同樣是i5,i5 4460/i5 4200M/i5 4200U他們的性能卻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4460屬於桌面級,功率84W
    4200M屬於低電壓版,功率37W
    4200U,屬於超低電壓版,功率在10-20W之間
    而他們通常對應的應用場景也是 台式機(帶K或無字母/一些特殊有字母型號)-普通筆記本(M結尾)-超級本(U/HQ結尾),更低功率意味著更低的功耗和更長的續航,當這都是以犧牲性能為代價的,4200U只相當於i3的3120M,而4200M又只相當於桌面版的i3 3210。另:核心數在低電壓版和超低電壓版上也和桌面版不一樣。並非i5一定等於4核。

  • 超頻 —— i5和i7的型號後面有結尾帶K的,是指官方不鎖倍頻,可以在通過更改倍頻來讓處理器達到超頻的目的。當然支持超頻的也有一些特殊的,比如G3258,搭配B85超頻…超頻能帶來一些性能上的提升,因為頻率變高了嘛。但所承擔的是發熱、功耗的增加,在一些時候甚至可能燒壞CPU。這也是為啥能看到一些超頻大賽用液氮來降溫,因為散熱確實很重要。
  • 指令集——這個之前忘了寫,CPU所支持的指令集,其實就是一個任務表,比如任務表裡有ABCDE這5個選項,指令集發送A,那麼A所對應的1、2、3、4、5步操作就由CPU來完成。而指令集越新,當然效率也越高。只是這確實不是我們平常選購時所關注的主要的點。

  • 我們在關注CPU的時候關注的主要參數就是這些,大概明白了多少以後,其實可能你還是無法完全明白哪個好與不好,特別是跨移動平台和桌面平台的處理器。這時候你就需要「天梯圖」了。

看了這麼多,可能你眼睛都看花了也還沒明白到底購買的時候怎麼選,所以我總結一下上面的內容,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東西是買CPU時最重要的東西。架構?核心?頻率?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對比:
A:8核心8線程,4.0GHz頻率,二級緩存8MB,三級緩存8MB,32nm製程,核心代號Piledriver,125W
B:4核心8線程,3.6GHz頻率,二級緩存1MB,三級緩存8MB,22nm製程,核心代號Haswell,84W
你覺得哪個CPU的性能更強呢?好吧,A就是AMD FX-8350,而B就是Intel i7 4790,實際跑分下來,B比A的分值高25%左右。而看起來4790除了功耗和製程以外其他參數看起來都比8350低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玄機就在核心代號上,Haswell的單核性能超過Piledriver很多。所以選購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核心。然後再在同核心架構的情況下,比較同系列的高端、低端的性價比。核心數真不是最重要的,別聽商家告訴你這個是8核那個是4核之類之類的。其實還有更簡單的比較方法,那就是看價格,市售的正規渠道CPU,基本上不會出現像E3和i7這樣的同級別性能價差達到3分之一以上的情況。所以i7 4790的價格也高出FX-8350一大截。總結:核心代號&>核心/線程&>頻率&>緩存&>製程&>其他


顯卡篇:
其實顯卡和CPU有很多共通之處,其實他們都依仗於一塊晶圓切割下來的矽片做成的處理器。而顯卡的參數卻有一些不同,顯卡的參數有,核心、流處理器、架構、製程、核心頻率、顯存頻率、顯存位寬、介面、功耗。

首先手顯卡和CPU在直觀上給大家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是不是從來沒有聽說過「多核的顯卡」(一些旗艦硬把兩個塞在一個卡上的除外),其原因後面再說。

  • 核心核心頻率——和CPU一樣,CPU也有自己的架構和名字,比如GM204、GM107等等,這些都是核心的代號,正如CPU的Haswell、Ivy Bridge等等。而這,也同樣是顯卡性能最重要的區別項,顯卡的核心頻率和CPU有一些區別,你會看到的主流CPU頻率遠大於顯卡核心頻率,這是由設計架構不通造成的,顯卡沒有所謂指令集,且顯卡設計出來,主要便是為了協同CPU工作,來處理並發數相當大的圖形任務,所以它的處理邏輯和CPU也不盡相同,吞吐量太大,所以頻率上去首先會導致發熱的急劇上升,且還需要顯存頻率的協同,所以目前的設計決定了這樣的頻率。
  • 顯存——顯存在現在的顯卡上都很大,基本上是1G起跑,這就相當於是一塊專門給顯卡用的「內存條」,GPU同樣有L1、L2的緩存(有些沒有L2,看具體架構),但GPU很少標註該參數,不過我們也沒必要太糾結這個,而顯存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顯存在市場是有GDDR3和GDDR5兩種的,GDDR3的性能遠低於GDDR5,所以即使是大容量的GDDR3,也是沒有GDDR5效率更高的。
  • 顯存位寬——我們都知道顯存是顯卡的「內存」,那麼顯存位寬就是顯存到GPU的這條「路」有多寬,所以僅僅顯存大並沒有用,如果路很窄,你的通過能力還是會受限,就像道路如果只有一個車道,即使車快也容易擁堵。
  • 顯存頻率——指顯存在顯卡上工作時的頻率,也可以簡單的和真正的「內存條」的頻率做對比,其實是差不多的意思,頻率越高工作速度也快,效率也越高。
  • 流處理器——因為設計上的截然不同,所以流處理器在N卡和A卡上並不一樣,很具體的差別很容易查到,這裡就不羅列了,簡單來說,就是N卡的流處理器更複雜一些,能夠勝任一些邏輯運算,而A卡的流處理器,按照分組來算,大多數只能完成簡單運算,而1個完成高級運算。所以通常會看到A卡有更多的流處理器,而N卡要少一些,這個也沒有個孰優孰劣,設計理念的不同而已。但總而言之,流處理器是為了應對簡單但數量龐大的並行運算用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拿A卡挖礦,因為挖礦就是簡單運算,但量很大,這時候流處理器多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而流處理器和「真正」的處理器的區別你可以這樣理解,處理器是教授,你問啥他都能達,而且效率很快,但問題是你給一千、一萬道100以內的加減乘除讓教授做,教授的效率就遠不如100個小學生來的快了。
  • 介面——現在主流的介面都是PCI-E 3.0,不管A卡還是N卡,都是這樣的介面,且PCI-E 3.0向下兼容PCI-E 2.0和1.X,其實和USB的意思挺像的。我們需要注意的僅僅是如果你的顯卡是中高端顯卡,那麼PCI-E 2.0的帶寬是會造成一些瓶頸的,比如H81的主板就都帶的是PCI-E 2.0的介面。
  • 製程——CPU有製程,GPU也同樣是有,因為都是由數以億計的晶體管構成的,所以GPU一樣是納米級的晶體管,目前最新的970、980是28nm的製程,據說明年會投產16nm產品(應是指下一代),GPU的製程這個東西和CPU的製程一樣,更小的製程可以帶來更小的功耗和發熱。
  • 功耗——顯卡的功耗就要簡單粗暴一些了,比如我們通常就直接能看到某顯卡的功耗是60W等等,該數據主要是做你購買電源的參考。
  • 其他——顯卡還有一些參數,比如OpenGL的支持、DirectX的支持就類似CPU的指令集,只不過OpenGL是一個定義了一個跨編程語言、跨平台的編程介面規格的專業的圖形程序介面。DirectX則是是微軟創建的多媒體編程介面。硬體有其支持的最高版的OpenGL和DirectX的版本,但一些升級如果老硬體可以支持,也是可以升級的。然後就是顯卡的介面,DVI、VGA、HDMI、DP這些介面主要也要看你的顯示器來決定,本身的優劣上DP&>HDMI≈DVI&>VGA,實際實用上前三個區別不大,VGA略差。
  • 總結——總而言之選擇顯卡首先應該選新不選舊,但因為現在廠商越來越喜歡擠牙膏(主要還是因為對手不給力,沒錯,說的又是你,AMD!!)所以有很多馬甲卡,就是上一代換個名字就直接成了新一代,比如移動顯卡上的860M和960M等等,只要注意看他們的核心代號以及其他參數對比就知道了。在核心相同的情況下,顯存越大、位寬越大越好(GDDR5)。

希望有所幫助!


值乎和我的公眾號,歡迎交流。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訂閱號:orangetechA


根據你的用途來評價!

就是根據你的用途來確定用合適的硬體,因為評價的目標是找到合適的。


運行速度和CPU內存硬碟顯卡都有關。
I5 I7差別自行百度不多說了。
顯卡的值你也不用了解太多,對照網上做好的性能天梯圖看就行了。


個人覺得除了關心基本的顯卡 CPU 內存,請一定關心下硬碟問題,如果只是日常應用,寧可SSD+i3 ,也不願意HDD+i7,現在很多人都忽視了固態帶來的操作性能大幅提升


新人就用微軟體驗指數吧,其他東西你一時半會也學不來


新的貴的總比老的便宜的好,就價格和發布時間這兩個參數值得關注。
買新不買舊,買貴不買賤(力所能及的情況下)。


答主如果買電腦玩遊戲的話,現在來說,處理器也就是CPU一般夠用,顯卡和內存的好壞和大小比較影響遊戲的流暢度


這個問題,嚴謹點就從參數上來說。一般有各大測評!不好回答。就想我問:怎麼樣的人才算脾氣好,不好答!希望具體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intel 第五代或第六代CPU只有U系列而沒有M系列了?
英偉達股價創新高,GPU 有可能顛覆 CPU 嗎?
晶元的集成度越高越好嗎?
有哪些關於處理器的段子/梗?

TAG:英特爾Intel | 中央處理器CPU | 顯卡 | 購機諮詢 | 運行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