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打得那麼慘烈,各國軍隊的士氣是怎麼保證的?

因為一戰在教科書裡面經常被描述為帝國主義之間狗咬狗的一場戰爭,感覺上相比於二戰來說,普通民眾參與戰爭的理由並不那麼充分。

那麼在戰前動員的時候,各國是用什麼理由來鼓動年輕人上戰場拚命的?
在戰壕中慘烈的相持時,是什麼信念,或者理由,或者利益,或者手段,讓士兵們保持士氣,堅持下去,把人命填進絞肉機里的?

敬請方家解惑,謝謝!


答案是,完全沒有保持住士氣,這是一個士氣逐漸崩潰的過程。
與二戰那種德日死戰到底和美蘇越戰越勇相比,一戰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戰爭。

在一戰之前,歐洲人大抵是比較樂觀的,認為科技和制度的進化會解決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雖然當時君主制還普遍存在,但飛速提高的生活水平強化了現有政權的合法性。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的出現,使得各國公民對虛構的國家產生了責任感。一戰初期參戰的士兵是現代軍隊中心態最好的一群人,能吃苦,不會受反戰和反政府思想蠱惑,而且紀律性很強。

但一戰卻是人類歷史上最不人道的一場戰爭。以前線環境為例,有統計表明每名士兵在前線待一年,只有3天是參與作戰的,其他時間都站在戰壕的泥水裡值班,頭頂炮彈橫飛。終於盼到進攻,平均堅持不過40分鐘就死了,而且大部分人是被視線外的機槍射死的(一戰時機槍都在1公里以外射擊,和火炮的戰術差不多)。一場進攻死傷上萬,僅僅收復幾千平方米的國土,死得毫無意義。

二戰時美國人才開始關注戰場心理學,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就是,並沒有「老兵比新兵更適應戰爭」這回事,實際上,老兵的心理素質普遍比新兵要差,這是一個逐漸崩潰的過程。士兵在前線連續作戰的時間不能超過100天,否則就會崩潰。輪換到後方可以緩解,但不能醫治。二戰士兵消耗很快,而且處於運動,情況尚好,一戰成年累月呆在戰壕,士氣很快就崩潰了。一戰的軍隊還有過去貴族化軍隊的殘留,軍官迷信紀律,管理方式粗暴,官兵關係非常不好,一旦出問題根本無法激勵士兵。

後方也很糟糕,所有參戰方對於戰爭的烈度和持續時間都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大家都以為這是一場快進快出的戰爭,德國的整個戰爭計劃就只做了幾個月而已。從財政上說,歐洲各國在1917年就已經全部破產了,但大家都毫不猶豫的繼續投入資源,公民的私有財產和生命都被包涵在強制徵用的範圍內。英國在一戰前基本是志願軍+民兵的體系,一戰中開始採用徵兵體系,所有人都有上前線的可能。

更糟糕的是戰略層面也缺乏進展,二戰好歹背後有莫斯科,有柏林,可以喚起人民的危機感,一戰除了德軍兩次攻到巴黎城外,剩下的時間戰線變動不過幾公里而已。在普通人看來,這場戰爭呈現出一個很荒謬的景象,看上去就好像各國商量好,劃定幾條戰線,然後把各國的資源和青年人投入進去消耗。

到1917年以前,各國政府尚能維持,靠的就是吃老本——工業革命以來的生活條件改善,社會改革,義務教育,政府洗腦技術的進步,身為文明世界對落後民族的優越感,基督教的天命昭昭。這些精神資源消耗光之後,西方文明就不可避免的終結了。

到了17年,大部分歐洲人都已經搞明白了——要麼推翻壓迫人民的各國政府,要麼死。於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隊起義席捲歐洲各國。不只前線發生兵變,後方也陷入混亂。英法社會底子好一些,依靠各種措施尚能支撐到18年,而俄國很快就崩潰了,並發生了影響深遠的紅色革命。一直以紀律自誇的德國也在18年底發生革命,最終導致投降。

一戰後的歐洲與之前的歐洲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文明,西方文明終結論風靡一時,無政府主義,GCD,社會主義思潮都是在20、30年代達到頂點,連最保守的英國都發生了工黨上台這種堪稱改朝換代的巨變,舊歐洲被徹底推翻,餘波最後發展成二戰。

一戰造成的士氣崩潰直接影響到二戰進程,英法守在馬奇諾防線搞靜坐戰爭,就是因為不願再發動進攻激起民憤,而法國後方退出戰爭的呼聲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喪失一半國土後很乾脆的就投降了。1944年解放巴黎的美軍士兵憤怒的發現,法國市面上居然能見到美國已經絕跡多時的奢侈品,淪陷的4年中馬照跑,舞照跳,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心機婊吧。


事實上,根本就沒有保證到士氣,而一戰本身的歷史就是一個個歐洲帝國在組織力和原有社會結構的大崩潰。

二次工業革命的實質性改善,和社會結構新一輪的妥協,使得在歐洲民族自覺大潮中被淘剩下的所謂開明君主制,或者立憲君主制下的代議制議會,其合理性首先來自於穩定國內各階級的妥協機制被建立,並貫穿在共同體中。其次來自於,戰前長期的物質積累,是的國民生活條件的實質性改善。最後才是對於名義君主和彌賽亞意識的天命昭昭。

而軍事上,戰前所有人都不知道這是怎麼樣一場戰爭。軍事技術上出現了火力極度提升,而戰場組織藝術尚且空白的狀況,普法戰爭雖然已經將炮線和機槍運動到了實質性的運動戰中。但是一戰的高火力,和騾馬化的戰場投送能力和延續世紀前的後期系統,以及對於工事組織的理解尚且淺薄,技術水平低下。所有國家都認為這只是一場可以快速結束,並且完成利益均衡的戰爭,這種戰略使得在這種互相進攻的情況下,恐怖的火力殺戮機器和後方保障的吃緊,使得從19世紀以來,榮耀的進攻運動戰,在這種陰霾下被吞噬。最直接的軍事技術標誌,就是工事技術的戰場發展和陣地防禦戰術的採用,這使得塹壕戰開始出現,這種戰爭對峙形態,本身就是一個消耗過程,消耗的是士兵在每日定期炮火覆蓋和掩體中孤苦的悲痛。

這使得20世紀早期軍隊的組織核心,也就是民族主義和國家責任感加上家庭保衛意識的紀律框架變得十分脆弱,人的心態在長期的消耗和殺戮中,開始在催化的戰鬥熱情中夢醒過來,開始厭倦,從馬恩河,凡爾登,再到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的春季攻勢,再到亞眠背靠巴黎的層層戰壕。士兵像綿羊一般被趕上去送死,一批一批屍體被鋪開,卻無法前進幾步,女工們日夜生產的炮彈,論十萬發地投上戰場,尼維爾進攻所引起的嘩變,實質就是整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組織力開始崩潰的具體標誌,民族主義催化的強大戰鬥熱情和拿破崙或腓特烈時代遺留下來士兵榮光,在此時蕩然無存。

貴族化的軍事傳統,使得迷信戰場榮耀的軍官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底層士兵的戰場心理的變化,而長期的前線集團作戰,使得士兵輪換沒有任何可操作的餘地。紀律性的意識機器開始崩潰,這也是尼維爾之後貝當接收,為何1917年低調安撫了士兵,並處置了肇事者頭領。但是這依然無法改變其舊貴族軍事大家出身,對於20世紀民權思想擴散和社會結構重配有著極度的反感,這也是為何貝當在二戰成了背離左翼訴求,以保存第四帝國統治機器核心的訴求,跪地給外族,成了法奸的原因。

而遠不僅僅是前線,帝俄的尼古拉二世是一個做著歐洲老大帝國的征服夢並同時兼具愚昧的領導者,帝俄時代西伯利亞鐵路和手工業發展帶來財富積累,以及前輩沙皇調節好的從皇族-貴族-市民階級地主-村社-農奴的權力機器,以及皇族和貴族的軍功共同體,使得其迷信於君主的榮光,以至於看不到那已經崩潰的一個個老大封建帝國。拉斯普京的亂戰,最大的原因並不是拉斯普京本人陽具碩大和社交能力,更多是拉斯普京作為一個符號,更多是順應了皇族時代愚昧的幻想,彌撒亞意識使得沙皇還認為自己是天命昭昭和人民的庇護者。這使得皇族和貴族開始離心。而所有人對於戰爭烈度的樂觀估計,使得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消耗之中,使得1917年開始,老牌帝國積累的工業財富已經完全消耗殆盡,不得不靠著強制徵用的公民財產和公民的生命,來繼續投入這場大消耗之中。而1917年開始原有社會結構開始隨著階級生命的流逝,包括貴族和公民階級,和靠著工業時代財富潤滑的破舊權力機器開始崩潰,尤其是協約國體系中,俄國在東線戰場的橫衝直撞,在與第二帝國的作戰中,被單方面屠殺,於是部隊開始整建制的逃亡,他們無法將槍口對準敵人,就只能將槍口對準送他們上戰場的人,這不是帝俄末期的蠢行,而是這個帝國自然邏輯下的崩潰。
於是很多人意識到,無論你是忠於國家還是忠於自己,如果不起來退出這場消耗,你都會隨著帝俄一起毀滅。於是所有人在劇痛之中,開始站了起來,二月革命是各階級憤怒的總爆發。他們必須退出,甚至不得不於第二帝國議和,屈辱地退出,回到北方大地,默默添著碎裂冰雪寫的傷口。

第三共和國的誕生,本身就來自於普法戰爭對於國家意識的推崇,靠著工業技術的追趕,以及和殖民地體系的借貸業所誕生的金融「貴族」,並使得溫和與激進兩派在宗教問題妥協上,達成一個薄弱的權力核心妥協。公民階級靠著對於法蘭西的國家意識,擁護這樣一個政府,但這個政府本身依然是前時代的統治機器,為了產業發展,改革稅政,並推行公民教育和工業補貼,但是當工人作為政治力量參與後,就開始壓制工人運動,並壓制民權運動。復仇情緒的國家意識和金融業帶來的財富積累,是這個時代第三共和國組織力的保證。但是在大消耗中,這些東西都開始被消耗殆盡。1917年對於法蘭西而言,已然是一個財政破產的歲月,龐大的公民階級開始與國家機器離心,守著消極的國家底線,卻不能再往絞肉機前進一步------我們能夠盡最大努力保衛我們的法蘭西,不讓德國踏進一步,但是我們不能再進攻。

即使在保守主義的英國和容克階級卡特爾議會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君主榮光和均勢戰略的打破,使得雙方成為歐洲地緣中動機最為明確的兩個棋手,不列顛要修復歐陸中俾斯麥體系後權力體系的微妙反轉。而德意志某中二皇帝與容克階級,以及新興資產階級在工業革命的強大機器底牌下,灌輸著「德意志必須生,必須爭奪生存空間」的豪言,加速了國力至上論的成型,土地兼并政策和市民階級的德意志熱情,保證了這個權力機構高速運轉,從小毛奇執行施里芬計劃和霞飛「主動撤退」的攻防消耗,使得這場戰爭本身遠不是威廉二世和戰略家們想像的幾個月的藝術創作,殲滅戰的史詩在這種微妙的軍事技術錯位下,變得無序而痛楚。最後魯登道夫從東線歸來,在春季所做的攻勢,彷彿是病痛雄獅的最後反撲,最後徹底沉眠於興登堡一線。而1917年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年份,反戰情緒同樣在柏林蔓延,特別是在即將迎來激戰的德意志本土守軍中,財政破產,使得戰爭初期的人民熱情和物質收益,消磨在了慕尼黑市場的蕭條,一個個男人陣亡的噩耗,和女工在生產線上德疲憊之中,而這種情緒蔓延到了軍隊,使得底層政治力量開始反撲,十月革命影響了基爾港水兵拒絕執行命令,更是引起了十一月革命的前奏,軍隊開始與原權力中樞離心。

這種態勢在保守秩序下的英國也是一樣的,20-30年代興起的工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種社會結構變遷的體現,幼稚的貴族懷著尚武精神的殉難和詩意的愛國主義登上所謂「紳士戰場」,也鼓勵他們領地和莊園里的僱工、佃農、僕人等踴躍參戰。他們進行演講和動員,號召大家起來走上前線,整個貴族階級從根本上就被這場戰爭抽空,打垮了土地兼并和貴族家族體系,故而從1909年就拖著的勞合·喬治的土地稅和《議會法案》開始被廣泛承認,本質上是市民階級,工人階級,自由派資產階級開始真正佔據英國主體的標誌,「人民預算」制度從上議院的臨死抗爭開始,到貴族的送葬曲結束。

一戰毀滅了所有人的戰爭熱情,人心,當然也包括士兵的士氣和鋒芒。
一戰也消滅了作為組織核心的共同體意識和原有國家社會結構。
也徹底埋葬了舊歐洲。


打到1917年的時候,所有的愛國主義教育都扯蛋了。一個作家親眼看到一群法國新兵被趕上開往前線的列車,那群士兵發出的嚎叫就好像豬群被趕進了屠宰場。1917年法國俄國大兵變,德國保加利亞1918大兵變。保加利亞的逃兵打爆了前來阻攔的軍隊,一路殺回索菲亞。打仗,對於統治者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搞不好當兵的就調轉槍口了。

德國、法國和俄國的兵變已經有人說到了,我就來說說保加利亞兵變吧,以下內容節選自我的新書《戰爭的邏輯——從普魯士到兩次世界大戰》,新華出版社去年出的。

保加利亞之所以會參加同盟國主要原因就在於他想奪回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失去的土地。隨著塞爾維亞的滅亡和羅馬尼亞的崩潰,保加利亞基本奪回了全部的失地,還佔領了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大片領土。

但戰爭帶給保加利亞的遠遠不僅僅是勝利的榮耀和版圖的擴張,還有深重的苦難。從戰爭一開始保加利亞就出現物資短缺問題,隨著戰事的進行物資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糧食的匱乏。由於協約國海軍的封鎖,保加利亞不可能從海外進口物資糧食來滿足國內的需要。

與德奧一樣,由於大量的青壯年男子被強征入伍,從事農業生產的只剩下了老人和婦女,加之牛馬等大牲畜被徵用,這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的正常生產。導致保加利亞出現嚴重糧荒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德奧軍隊的橫徵暴斂。駐紮在保加利亞的德奧軍隊成了保加利亞的太上皇,他們利用自己的特權將大量食物運回國內,保加利亞卻毫無辦法。德國和奧匈為滿足國內的需求在保加利亞強行徵調糧食,根本就不考慮保加利亞百姓的死活,甚至連種子都不留下。1917年肥沃的多布羅加地區有四分之三的土地都被撂荒,原因只是因為前一年的收成全都被德奧拿走,當地百姓沒有種子。

1918年饑荒更加嚴重,很多城鎮居民被活活餓死,即使在前線作戰的士兵也常常無法吃飽肚子。國內反戰的呼聲越來越高漲,士兵的厭戰情緒也逐漸蔓延。1918年9月15日,英法軍隊以希臘港口城市薩洛尼卡為基地,向保加利亞軍隊發起猛攻。保加利亞軍方制定了一個嚴密的計劃,企圖作一次有限度的撤退將英法軍隊誘入事先設置的埋伏圈加以殲滅。但此時保軍的士氣已經低落到極點,有限度的撤退演變成了毫無秩序的大潰逃,其情其景與淝水之戰時的前秦簡直是一模一樣。

當目瞪口呆的保軍將領下令沿路攔截潰逃的士兵,並槍斃逃兵企圖重新恢復秩序的時候早已厭戰的士兵們乾脆起來造反了。逃兵們對於軍方阻攔他們逃跑的行為極為憤恨,他們高呼「打回索菲亞去!處死戰爭禍首!(方連慶、王炳元、劉金質主編:《國際關係史》(近代卷)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608頁)」(1)。英勇的逃兵攻佔了司令部,逮捕了軍官,宣布成立保加利亞共和國。隨後一路殺回國內兵鋒直指首都索菲亞,並與仍然忠於政府的軍隊展開激戰。與此同時英法軍隊迅速向保加利亞推進,已陷入絕望的保加利亞向德國求救。自己也已是山窮水盡的德國無力救援保加利亞,魯登道夫將軍後來哀嘆:「我們已經沒有能力響應每一次的呼救。保加利亞必須為自己做一點事([美]梅爾:《一戰秘史》,何衛寧譯,新華出版社,2013,第453頁。)」(2)。但保加利亞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投降了,1918年9月25日保加利亞向協約國請求停火,9月29日協約國與保加利亞簽訂了停戰協定,保加利亞投降了。停戰協定規定:保加利亞應立即撤離塞爾維亞和希臘領土;保加利亞軍隊除保留3個師維持國內秩序外,其餘均應復原;協約國可派軍隊佔領保加利亞的任何戰略據點以及享有干涉其內政的權力。保加利亞是同盟國集團中第一個倒下的,接下來輪到了老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的確是沒有辦法啊,而且也不需要,一戰本來就是軍事史上,唯一的一場火力投送密度遠遠大於兵力和後勤運動速度的戰爭(因為火炮的大規模應用,同時後勤運輸還停留在鐵路+馬車的階段,導致所有集中兵力和火力的戰役突破不可能存在任何發展意義——炮彈跟不上),同時工事防禦力度又處在一個微妙的臨界值(比初期的坦克大,但沒大到可以抗住重炮群),導致戰爭形態很快固定為塹壕戰,一切指揮藝術和個人勇氣都會被鐵絲網和機槍堡收割掉,這是一場純粹的、不帶任何修飾的消耗資源與生命的遊戲。

無論哪個國家,哪支軍隊,在戰爭最開始用民族主義鼓動的士氣,在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和坦南堡的血海與火海中,在伊普爾的毒霧中,在戰壕底深達膝蓋的泥水中,都會迅速消散;注意我提到的幾次戰役的時間,在那以後,除了最後階段參戰的美軍,其他各國都無力發動大的進攻,因為他們的軍隊作為一個武裝集團,已經出現了集體抵制命令的思潮。這個過程 @馬前卒 用「1917世界大兵變」來描述,歷史上有哪些影響很大的軍隊嘩變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 馬前卒的回答

考慮到這個現象在參展各國是同步出現的,其實客觀上也導致」維繫士氣『變得沒有太多必要,打不出去的同時,敵人也打不過來嘛。。。

最終一戰的結局其實是決定於參戰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積累較好的英法撐到了美國下場,較差的德國和奧匈被迫屈服然後解體,最差的俄國,戰爭還沒結束,已經被革命推翻。。。


同意 @孟德爾的答案
整個四年就是一個士氣慢慢崩最後到崩潰或臨近崩潰的過程 這仗打的太憋屈了
對一戰研究不深 僅用War Horse來解讀一下這個過程 這部是少見的大致描述了整個一戰過程的電影

此時上戰場雖談不上心嚮往之 但至少還是徵募非拉壯丁 年輕人還是享受英雄式歡送 士氣值max

軍官們的觀念都停留在過去 沒有人會預料到這是一場持久的戰爭

訓練時還能換上帥氣的的禮服

訓練模式也仍處於類似貴族遊戲

還有心情研究好看的帽子

戰前動員仍還是極為煽動人心式的話語 戰爭似乎是為了崇高的理念

這是我影片中最喜歡的片段之一 完整的口令 貴族紳士般的進攻步驟 極具正規軍范 可以看出此時士氣高的一塌糊塗

然而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馬主人換成德軍後 兄弟倆先是上演了一次非常感人的臨陣搶人 親情范爆表

...and welcome to real world again fellows

不再有那些理想式的口號 大家都開始說實話了

如此漂亮精壯的戰馬 在指揮官的眼裡也不過是消耗品了開始 跟人命一樣

這位德軍軍官我一直很喜歡 全片實話不離口。。。

原本珍貴的戰馬 現在開始不過就是拉輜重的畜生

反觀約翰牛 也再也沒有上文中華麗的進攻了 這場戰爭終於開始露出了他的真面目:絞肉機

衝鋒前士兵們把值錢的東西都留下來 沒幾個人認為自己還能活著回來

戰前動員變成了紅果果的敢退即死 什麼榮耀什麼理想這時都離他們太遠了

出了戰壕 就是地獄

德軍的手法也開始變得下流了

士氣沒有後 敵我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 可以開始一塊救馬了 類似經典的一戰聖誕足球賽場景
全片最美橋段 失掉士氣後 露出的是人性

絞過無數生命後 鐘聲終於響起了
對無數底層士兵來說 勝利與失敗的感受倒不那麼深 最重要的是:狗娘養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但慶幸至少在影片中是大團圓結局 人 馬 旗 全都回來了 一樣不少
越來越懂為什麼TG要強調」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了
打這種消磨士氣的全面戰爭 輸贏雙方都是輸家


有沒有保住士氣,看一看這首一戰英軍戰壕小調就知道了
《掛在鐵絲網上》(B站AV號2906615)
翻譯者51師

If you want to find the general
如果你想找將軍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f you what to find the general
如果你想找將軍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He"s pinning another medal on his chest
他正在往胸前戴勳章

I saw him
我看見了

I saw him
我看見了

He"s pinning another medal on his chest
他正在往胸前戴勳章

I saw him
我看見了

He"s pinning another medal on his chest
他正在往胸前戴勳章

If you what to find the Colonel
如果你想找上校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f you what to find Colonel
如果你想找上校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He"s sitting in comfort stuffing his bloody gut
他正舒服地坐著吃晚飯

I saw him
我看見了

I saw him
我看見了

He"s sitting in comfort stuffing his bloody gut
他正舒服地坐著吃晚飯

I saw him
我看見了

He"s sitting in comfort stuffing his bloody gut
他正舒服地坐著吃晚飯

If you what the Sergeant-Major
如果你想找准尉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f you what the Sergeant-Major
如果你想找准尉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He"s drinking all the company"s rum
他正在偷喝連里的酒

I saw him
我看見了

I saw him
我看見了

He"s drinking all the company"s rum
他正在偷喝連里的酒

I saw him
我看見了

He"s drinking all the company"s rum
他正在偷喝連里的酒

If you what to to find the Private
如果你想找列兵

I kon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If you what to to find the Private
如果你想找列兵

I know where he is
我知道他在哪

He"s hanging on the ol" barbed wire
他正掛在鐵絲網上

I know him
我看見了

I know him
我看見了

He"s hanging on the ol" barbed wire
他正掛在鐵絲網上

I know him
我看見了

Hanging on the ol" berbed wire
正掛在鐵絲網上

另外別提什麼英國貴族英勇帶隊衝鋒所以保證士氣的屁話,作為特權階級他們不上士氣降的會更快

英國軍官本身就和英軍士兵割裂,高檔的定製軍服(軍方會發一筆錢和布料紐扣讓軍官找裁縫去定製軍服,極少數軍官才會穿工廠生產的軍官制服)、高額的戰時分居補貼、雙倍於士兵的休假、做好飯之後第一個優先食用、專門的軍官宿舍、擁有勤務兵、能在泥濘的戰壕里保持整潔,每一項都能讓士兵士氣狂降,只不過英軍待遇優良(一年近七十英鎊的薪水),才沒像法德俄那樣爆發兵變


建議看一下《漫長的婚約》。

塹壕戰的時候,法國士兵紛紛自殘以逃離前線,結果紛紛被法國軍方槍斃。

進攻的時候,法國的重機槍成了督戰隊,往後退的就用重機槍打死。

到了後來英法德前線官兵到了聖誕節跑出戰壕聯歡。

士氣這種東西,就別指望了。


所以發生了幾乎涉及所有參戰國的兵變


恩格斯寫下這段話是在1888年,離「一戰」爆發尚有26年,幾乎沒有人預料到這場世界性的浩劫,而恩格斯在《波克罕「紀念1806年到 1807年德意志極端愛國主義者」一書引言》一文中不僅說准了它的爆發,連過程都幾乎一模一樣:
「對於普魯士德意志來說,現在除了世界戰爭以外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別的戰爭了。這會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和空前劇烈的世界戰爭。那時會有800萬到1000萬的士兵彼此殘殺,同時把整個歐洲都吃得乾乾淨淨,比任何時候的蝗蟲群還要吃得厲害。三十年戰爭所造成的大破壞集中在三四年里重演出來並遍及整個大陸;到處是饑荒、瘟疫,軍隊和人民群眾因極端困苦而普遍野蠻化;我們在商業、工業和信貸方面的人造機構陷於無法收拾的混亂狀態,其結局是普遍的破產;舊的國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國才略一齊崩潰,以致王冠成打地滾在街上而無人拾取……」


沒有辦法保持士氣。
以法國來說,在戰爭結束前的兩年,法國人已經士氣完全崩潰了。法國士兵大面積的叛亂,拒絕再次投入戰場,最後以貝當為首的法國將軍們連哄帶騙的把士兵穩住,槍斃了幾個帶頭搞事的人以後才算把戰線穩住,否則說不定法國人的首都就提前三十年淪陷了。。。。。。。
再說德國和奧匈帝國,奧匈你可以去看《好兵帥克》里士兵們怎麼逃兵役,裝病那是不可能逃過去的,很多人寧願截肢也不願去參軍。德軍士兵吃的是土豆,用土豆做的假雞蛋,用土豆做的假牛肉,摻了煤油的假咖啡,你覺得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有士氣?
俄國人直接就把自家頭頂的沙皇給革命了。

所以說,一戰就是一場帝國主義的狗咬狗。


嗑藥啊

一戰可以說是一幫磕「先進葯」海洛因的打敗了磕「落後葯」鴉片的

這招二戰本子還在用,比如神風就是磕甲基的,現在這玩意兒叫冰毒。

你以為現代就沒了?錯

美國海外駐軍還在用,名義上各種鎮靜劑

否則你以為戰後綜合征怎麼來的


這些答案要收集整理好,發給那些動不動要踏平小菲,小越等,主戰打雞血的中二看看……戰爭從來不是件榮譽的事情,是惡劣人性的展示


有一個蠻有意思的解密遊戲《 勇敢的心:世界大戰 Valiant Hearts: The Great War (ios 安卓pc主機都有)
講的就是一戰一個小兵的故事,最後以反戰情緒在戰爭中達到巔峰結束。


此刻,只知道用兩份犒勞酒來鼓勵士兵的敵軍指揮官也發現了這個驚人的現象,許許多多的法國軍隊齊聲唱著同一首歌曲,居然像海潮一樣咆哮著向前衝鋒,那股力量無法阻止。
——茨威格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很明顯,靠物質獎勵(烈酒等)和民族主義。
當然一戰的慘烈也證明了民族主義的虛妄,於是,蘇聯誕生了。


當你看到那些Duke、Marquis、Earl、Viscount和Baron們個個都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你還有什麼理由做一個懦夫呢?

這其中絕大多數人的祖輩,可以上溯到蘭開斯特朝甚至諾曼征服,他們的父輩曾經奔赴東方與薩拉丁作戰、沐浴過紅白玫瑰的鮮血、在阿金庫爾取得輝煌、在特拉法加締造偉業,榮譽與責任已經滲透入他們的血液中。

英格蘭已經貢獻出他們最優秀的子女,他們也不會吝於榨乾每一滴血。


沒法保證。
所以打到後期大家都嘩變了。


士氣回復其實幾乎沒有
一戰也沒有士氣一說
只有戰鬥意志
所有國家在做的就只有減緩戰鬥意志下降
比如英國利用招募兄弟兵,朋友兵的方式
通過激勵士兵保護意識的方式保持士兵的戰鬥意志

這種維持戰鬥意志的方式一直保留到了二戰

比如毛熊以家人為宣傳點,保護你們身後的家人,和莫斯科

美帝以珍珠港為核心,以復仇為重點打的太平洋戰爭,以解放者參加的歐洲戰爭

英軍在敦刻爾克之後的戰鬥意志已經很低了
非洲戰場沒有美軍的支援的話
蒙哥馬利就要吃隆美爾的黑麵包了
英國人戰鬥意志低迷到想要通過複製D-Day的勝利與模式去鼓舞一下士氣
不顧一切地想要通過市場花園來搞個大新聞,振奮一下士兵的戰鬥意志
以至於裝備、情報與計劃都只是草草了事
然後被元首的裝甲教導團按在地上一頓暴打
這一次對英軍的士氣和戰鬥意志打擊之大
以至於歐洲戰場後期萌軍的主要力量都是「我們這邊的義大利人」

戰鬥意志總是在下降的
士氣可以通過食物和勝利去提升
但是戰場上士氣的作用遠遠沒有戰鬥意志那麼有用


推薦《巨人的隕落》,非常多的一戰社會細節描寫


哪有這種事
一戰的時候就是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然後就打完了


這裡真心推薦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作者以親歷者的身份,接觸大量時代弄潮兒的經歷,入木三分的刻畫了19世紀末到二戰初期的歐洲。從老歐洲的浪漫到被接連世界大戰以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後果所毀滅的過程真心讓人唏噓不已


推薦閱讀:

芬蘭有什麼鎮國神器嗎?
電影《芳華》里的傷員慘烈程度是否符合歷史?
對越反擊戰時我軍在戰場上都吃什麼?
黃維的12兵團能不能走出 《大決戰》淮海戰役里這個水平的隊列?
為什麼很多外國電影都說中國槍是垃圾?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