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砥平里戰役?

砥平里戰役到底有多麼殘酷?


砥平里戰鬥的意義:

打破了中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沉重的打擊了中國軍隊的囂張氣焰,粉碎了中國軍隊在擠完一管牙膏的時間內結束戰爭的狂妄企圖,極大的鼓舞了聯合國軍抵抗共產主義侵略、為自由而戰的勇氣。。。。。。。。

可以說,美軍終於結束了美國軍史上堪稱奇恥大辱的一段時光。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砥平里的勝利,毫無疑問是在美軍的恥辱上撒鹽。

因為砥平里證明了之前美軍的一潰千里的原因是:

————————被嚇得。

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志願軍詐和式的攻勢總有被戳破的那一天,所幸遇見的是美軍,被詐和那麼多次才回過神來。可以說咱們已經賺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也該知足了。

要是遇見元首或者慈父這種寧願全滅也一步不許後退的主,第一次就得被戳破詐和的本質,整個現代史都要改寫。。。。。。

可以說中國的大國地位,有相當成分是靠美軍意志薄弱送的(美軍逆境惜命,絕境才拚命)。

砥平里的意義,就是美軍終於不繼續送了。在砥平里到上甘嶺的這一段時間,美軍開始佔據戰場主動。但之前送出去的,再也拿不回來了。。。。

砥平里之戰還有一個影響:法軍受砥平里啟發,終於學到了對付中國軍隊的辦法。有樣學樣,回頭在奠邊府搞了一次。。。。。

最後說一下我軍。對我軍而言,此戰除了火力不足之外,還有一個深刻的教訓必須牢記:

——就是不能亂立FLAG,尤其是絕對不能提「回家過年」這四個字。

第四次戰役前流傳的「從北到南,一推就完。消滅敵人,回家過年」的FLAG,跟麥克阿瑟的:「回家過聖誕節」,堪稱交相輝映,一時瑜亮。。。。。

結果呢?

————接著打吧,誰也別過年了。。。。。。


砥平里之戰是美軍真正意識到在這場戰爭里對手和自己的特點的開始。
這場戰役的發起源自於李奇微要求堅守砥平里這個平原上的小村落,我看過中外很多敘述,包括有一個老外寫的專門記錄砥平里之戰小冊子。我認為真正切中要害的是:李奇微要求堅守砥平里,是抓住了彭德懷的急所,在中國兵法里就是守其必攻,因為志願軍不會允許在自己挺進戰線的後防保留一個美軍團+一個法國營這樣的存在。
至於後一部分,美法軍通過火力上的優勢,憑藉防守方的有利地位(弗里德曼上校非常有先見之明地沒有據守高地),堅守一塊志願軍一定要攻佔的據點,並守住了這塊據點。這很可能是李奇微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也可能他已經提前察覺了志願軍的七天攻勢和月光突擊(晝伏夜出躲避空襲)。但是不管怎麼樣,砥平里之戰使美軍意識到了以下情況:
***擁有良好裝備和組織指揮的美軍戰鬥部隊,即使被志願軍分割、穿插、包圍,在後勤補給跟得上的情況下,可以保持足夠的戰鬥力。這一點事實上早已被史密斯將軍的陸戰一師在長津湖畔證明。
***更進一步地,在此前幾次戰役中,使聯合國軍方面崩潰的,也許更多的,並不是志願軍的縱深穿插和包圍,而是在這種穿插包圍下,聯合軍自身的慌亂,和按照傳統軍事條例,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指揮部隊突圍和後撤的規定。
在西方傳統陸軍條例中,部隊被優勢的敵方所包圍、穿插和分割時,應該突圍和後撤,就地據守很可能會被全殲。但朝鮮戰爭的現實給李奇微上了一課,志願軍的輕裝機動性和缺乏火力支援的特點,使他們在具有很強步行機動性的同時,卻無法殲滅一支包圍了的重火力集群。因此,傳統條例該改改了!
朝鮮戰爭有三次重大轉折——
仁川登陸:扭轉了朝鮮把韓國摁著揍的局面
清長之戰:結束了聯合國軍的向北推進
砥平里:美軍真正意識到自身和對手的特點在哪裡,戰線重新向北推進


謝邀

注意:砥平里是戰鬥不是戰役。

從戰術角度談一下,這一仗完全違背了林總「四快一慢」和「三種情況三種打法」的教導。

當時對砥平里的進攻,是形成了一個圍攻態勢,以40軍119師為主攻(本師356團、357團,並加強120師359團、125師375團),115師343、344團以及126師37團配合。具體部署是:119師指揮的部隊從北面和東面攻擊,115師兩個團從南面攻擊,126師376團從西面攻擊。

這次作戰的教訓,主要是兩點:

1、情況不明,倉促投入戰鬥,打成了莽撞仗。根據以往作戰經驗,只要我軍能夠把敵人的防線打開一個缺口,敵人就會跑。因此,戰役指揮的著眼點是怕敵人跑了,指示119師從三個方向逼近砥平里,求得抓住敵人,在運動中將其一舉殲滅。結果沒成想敵人沒有跑,而是集中兵力以砥平里為中心,形成了環形野戰防禦陣地。

由於敵情判斷完全錯誤,把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當成運動之敵來打,一味的求快。因而忽視了戰前準備,敵情沒有了解,地形也沒看,炮兵火力沒有計劃好,通信聯絡也沒組織好,簡單的準備了幾個小時,就倉促投入戰鬥,於是打成了莽撞仗。

各級指揮員敵情不明、地形不熟,交代任務不具體,組織火力不認真,帶起部隊就走,接近敵人就是一衝。動員的時候只是片面強調敵人要跑,只要我們動作快,打得猛就一定能夠消滅敵人,結果是碰了硬釘子,碰得頭破血流。

2、兵力火力不集中,指揮不統一,協同不好,被敵人各個擊破。四個方向先到的先打,後到的後打,你打我不打,動作互不協調。在對各點的攻擊上也是逐次增兵,零敲碎打,因而在兩次進攻中,不但沒有能夠突破敵人的防禦,反而被敵人各個擊破。

炮兵火力組織很差,沒有發揮支援步兵衝擊的作用。13日,師炮兵還沒有進入陣地,有的還在路上,步兵就發起了衝擊。14日雖然有一定的準備時間,但炮兵事先沒有詳細勘察地形和提前進入陣地做好射擊準備,在戰鬥中沒有起到掩護和支援步兵衝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同名粉絲群:614448611


這麼說吧,二戰的作戰經驗表明,一旦你的部隊被人兩翼突破就非常危險,如果被迂迴合圍,基本上就等於是玩完了.蘇德戰場那麼多的合圍,俘虜幾十萬的抓,都是兩翼突破後合圍的結果.後來,一旦發現自己的部隊兩翼被突破或者後方被迂迴,軍隊士氣就會大跌.從指揮官到基層士兵首選的方案就是撤退,放棄突出部.

抗美援朝前三次戰役,志願軍用萬國造武器,在沒有空中支援的情況下打出那麼大的戰績,很大方面就是將輕步兵的機動性和組織性發揮到了極致.小到連級規模的迂迴包抄,大到集團軍級別的兩翼突破,都是人類歷史上輕步兵的巔峰.而聯合國家的情況呢,主力肯定是美軍,美軍負責主攻,兩翼一般是棒子,志願軍首先肯定是打棒子,而棒子基本一擊即潰,美軍很快就發現兩翼都是解放軍,這時候按照常規經驗為了避免被合圍到死必須撤退.二次戰役著名的松骨峰,就是志願軍穿插部隊到了美軍後方封死了美軍退路引發美軍突圍的戰鬥.美軍撤退時候也會丟盔棄甲,拋棄原有的公事撤退,一路上都是志願軍穿插部隊的伏擊,這也減小了雙方武器裝備的差距.

砥平里是什麼情況呢?志願軍的完美穿插,完美包圍.但是在吃下這群敵人的時候出問題了,一是被圍敵人有重火力,大口徑火炮,二是被圍敵人數量較多,兵力比較完備.志願軍火力弱的特點被完全暴露出來,三是美軍堅決的派遣援兵,結果就是敵人吃不下,援兵也擋不住.美軍按照歐洲戰場的慣例估計也想不到被圍後居然對手打不下自己.

本來這只是一次戰鬥過程,但是被新上任的美軍主帥李奇微敏銳的感覺到了,李奇微還察覺到了志願軍每次攻勢只能維持7天,因為輕步兵攜帶的糧食彈藥只能維持七天.所以美軍就改變的策略,部隊被圍後就地防禦,等待救援,不再惶然逃跑.在志願軍發起戰役後前7天且戰且退,第七天開始瘋狂反擊.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沒取得什麼戰果還丟了一個師,要不是鐵原阻擊戰志願軍的損失不可想像.

志願軍也吸取了教訓,不在發動大規模的攻勢,開始沿著三八線修戰壕,雙方對恃.一直到戰爭結束.


志願軍因輕敵遭致的慘痛失敗:抗美援朝砥平里之戰

砥平里戰役雙方戰鬥要圖

這只是一篇官方文章,你懂的檔案未解密之前只能作參考。長津湖已經吃過大虧,志願軍以及國內某些人不長記性啊!!!最後第五次戰役差點被美軍打回鴨綠江。這才知道什麼是真正軍隊現代化,

2014-05-08 10:58:41 人民網

砥平里戰鬥(1951年2月13日~15日),是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初期,我志願軍部隊在朝鮮戰場東線,對京畿道楊平郡砥平里進行的一次對堅固野戰陣地進攻的戰鬥。是役,我軍以8個團(不足6000人)的兵力圍攻美軍1個團戰鬥隊(合1個步兵團、1個炮兵營、1個坦克連)及法軍1個營,共約6000餘人。

敵我兵力大致相當,血戰兩天兩夜,我方傷亡是敵兩倍多。我方傷亡數字至今仍爭論不下,有說5000餘人、3200餘人、2400餘人等,但據當時主攻部隊第119師師長徐國夫經作戰科統計,本師為900餘人,其中陣亡300餘人(《砥平里戰鬥經過及我見》),再加上助攻方向兵力較少,一般不超過主攻方向的傷亡,合計傷亡1800人以下應較為可信。

美、法軍傷亡800多(美自稱350多人),雙方歧見不大。砥平里在雙方戰略布局和戰役布勢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戰術要點,雙方誌在必得,殊死搏鬥,戰況激烈,是志願軍在較大規模作戰中第一次對美軍進攻失利,也是朝鮮戰爭中戰場形勢的一個轉折點。


「硬著頭皮打」的戰鬥


朝鮮戰爭自始至末,戰場形勢大起大落,一波三折,在縱長的半島上,雙方大踏步地進退,形成三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是美軍仁川登陸,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大舉北上,攻至中朝邊境;第二個轉折點是我軍第二次戰役,志願軍秘密入朝後,經第一次戰役短促突擊後大舉反擊,接著發動第三次戰役,將聯合國軍打至「三七線」附近;第四次戰役實際上由聯合國軍發起,志願軍以攻對攻,砥平里戰鬥為第三個攻防轉折點,直接導致了我第四次戰役的失利。最後經過第五次戰役,雙方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戰爭又回到原點。


從戰略上看,砥平里之戰標誌著志願軍戰略進攻大規模、大踏步、大縱深運動戰的結束,以陣地防禦戰為主的戰略相持階段來臨。從戰役上看,砥平里戰鬥失利打破了彭德懷穩定戰局的希望,東線未能達到破壞敵軍戰役布勢的目的,西線阻擊也就失去了意義,我軍丟失漢城,全線撤過漢江。從戰術上看,美軍發現了志願軍火力薄弱、對堅固據點攻堅能力不強、協同不嚴密、持續作戰能力差等弱點。

此戰後,整建制的美軍部(分)隊一旦被志願軍包圍,不再急忙突圍,在撤退途中被我大量殺傷;而是依託有利地形,必要時以坦克和卡車建立環形防禦,依靠猛烈火力和空中支援與我硬抗,造成我重大傷亡,進攻難以為繼。

1950年12月26日,美國陸軍副參謀長馬修·李奇微臨危受命,飛抵韓國,接替沃克(已陣亡)出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並得到麥克阿瑟授權,統一指揮另一主力--美第10軍,實際上是駐朝聯合國軍總指揮。他上任伊始,即著手了解參戰中朝軍隊實力,總結聯合國軍失敗教訓,把紛繁複雜的戰場形勢逐一分析出清晰的條理。李奇微認為,志願軍的戰鬥精神和士氣「無與倫比」,戰術「勇猛靈活」、「無法抗拒」,指揮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聯合國軍」最害怕與志願軍近戰夜戰,害怕被志願軍迂迴包圍穿插。同時,李奇微也發現中朝軍隊由於沒有制空權,缺乏空中掩護;沒有機械化、摩托化裝備,火力弱,突擊力和機動力差;隨著戰線前移,後方運輸線越拉越長,缺乏運輸工具,後勤補給極其困難。因此志願軍戰役進攻受到很大限制,只有能力發動「月圓攻勢」(每月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禮拜攻勢」(每次戰役持續一個星期)。

李奇微由此認為「聯合國軍的出路只能是進攻、進攻、再進攻」,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對付志願軍的辦法:當兇猛的「禮拜攻勢」接近尾聲的時候,即以強大的反擊力量投入前沿,向彈盡糧絕並準備轉入休整的志願軍發動猛烈反擊,不讓志願軍有喘息之機。

據此,在第三次戰役結束一周後,李奇微發起了「獵犬行動」,在水原至利川間的兩軍對峙線上,派出少數力量向北進行偵察性進攻。偵察雖沒有完全弄清中朝軍隊具體戰線和意圖,但探明了中朝軍隊沒有發動新的戰役的能力和意圖。

10天後,李奇微下令發起戰略性進攻戰役「霹靂作戰」,集中地面和空中力量共約23萬餘人,要求「向北進攻,直至碰到敵人的主抵抗線為止」,並採用「磁性戰術」(即與我軍粘著,當我軍進攻,其主力主動撤退30千米,正好是我軍夜間徒步行軍距離,不被我軍迂迴包圍;爾後依靠強大空、坦、炮火力,大量殺傷我臨時駐止兵力;以此反覆,直至消耗我軍至力疲彈絕),由西至東逐步發起反攻,聯合國軍開始全線北進。


此時,志願軍一線部隊經3次戰役後,兵力嚴重減員(一個團只有600~700人),官兵疲勞,後勤供應跟不上,而原準備在下個戰役使用的第二批入朝作戰的第3、19兵團還沒有趕到,準備為一線補充的4萬戰鬥骨幹和8萬新兵也沒有到達。在兵力數量上敵我幾乎相等,在裝備質量上卻存在很大差距。更危險的是,根據以往經驗,聯合國軍此時應不會發起進攻,因而志願軍應戰思想準備不足,一些部隊作戰位置也不利。此正是志願軍最不願意作戰,也是最不利於作戰之時。


1951年1月25日,彭德懷收到美軍即將發起反攻的情報。27日,彭德懷要求部隊「停止休整,準備作戰」。並電示毛澤東,大意是美軍開始反攻,企圖攻佔漢城,推進至漢江南岸,我軍彈糧全無補充,請求北撤15~30千米,必要時放棄漢城、仁川。

但次日毛澤東複電彭德懷,不但不同意部隊後撤,而且指示立即發動第四次戰役,目標是「三六線」上的大田和安東,在「三六線」附近休整。彭德懷心裡很清楚,目前部隊根本無力打到「三六線」,要在那裡休整部隊更只是一種美好的想像。

如果立即發動第四次戰役,連已經佔有的三七線能否保住都是問題。撤退,是軍事的必要,但政治上不允許;進攻,在軍事上不現實,但在政治上需要。軍事服從於政治,彭德懷不得不接受毛澤東的指示,第四次戰役只能硬著頭皮打。

但彭仍提醒毛:「第三次戰役即帶著若干勉強性(疲勞)。此戰役是帶著更大的勉強性。如主力出擊受阻,朝鮮戰局有暫時轉入被動的可能」。彭德懷的總體意圖是「西頂東放」,阻美打韓。西線以中朝現有的3個軍(軍團)阻敵於漢江南岸,而東線則放敵人進來,然後以6個軍(軍團)分割殲滅之。

如果反擊得手,可制止敵人的進攻。如反擊不順利,敵人將繼續前進,我則準備退至三八線以北地區」。(《杜平回憶錄》)可以說,這一部署並非按毛澤東的要求向「三六線」進攻,而是企圖通過阻擊和局部的運動防禦,迫使敵人停止進攻的權宜之計,也是一個可行之計。

針對美軍進攻部署,彭德懷勾畫了一個死死頂住西線,於東線打反擊的初步設想,如果反擊成功,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志願軍敗退的局面,還可能令聯合國軍的攻勢停止。但在東線組織反擊行動,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東線聯合國軍北進的位置要形成前突態勢,以利於我側擊;二是參加反擊的部隊能夠及時到達進攻出發地域,及時對敵發起攻擊;三是在西線打阻擊的部隊必須把攻勢兇猛的美軍阻止在漢江以南,如果在向東線調動部隊時西線的阻擊防線垮了,整個戰線就將全面崩潰。

而砥平里,正處於東線和西線的接合部上,正如肩上的擔子,一頭挑著東線的進攻,一頭挑著西線的防禦,砥平里的得失,直接關係戰役的成敗。

正如彭德懷戰前對此戰的預計:「砥平里地區據已知敵軍為美第2師、24師各一部及法國營合計為8到9個營,如我攻擊該敵一晝夜不能解決戰鬥,則利川地區之英第27旅、南朝鮮第6師及原州附近的美第2師38團與美第7師均可來援,南朝鮮第5師、8師與空降兵第187團亦會策應。假如我兩晝夜不能解決戰鬥,則水原防線之美軍亦可能抽出2至3個師東援,這樣萬一吃不下,打成消耗戰,甚至洪川至龜頭裡公路被敵人控制,則我將處於極為不利情況,這一步必須充分估計到。」


以我之短擊敵之長」


砥平里之所以是關乎戰略戰役成敗的戰術要點,是因為它位於美第9軍和第10軍兩個重兵集團接合部的交通會合點,處在威脅我南漢江橋頭陣地左側的位置上。

如果志願軍一舉奪取砥平里,不但能威脅正在進攻我南漢江橋頭陣地的美第9軍右側後,還能進一步向驪州等地區發展進攻,李奇微的戰線就會全線崩潰,西線美軍也將喪失進攻的支點,非大幅後撤不可。

因此橫城反擊勝利後,為擴大戰果,進一步阻止敵軍戰役攻勢,「鄧指」(即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兵團指揮部)決定機動兵力從兩個方向對砥平里進攻。一個方向由第40軍119師師長徐國夫統一指揮,在北線和東線發起主攻;另一方向由第39軍指揮的西、南線負責助攻。


面對越來越惡化的局面,駐守砥平里的美第23團團長弗里曼上校為避免被圍殲,反覆提出要立即撤走,並得到其上級的同意,卻遭到李奇微的堅決反對。李奇微認準了「砥平里是阻止中國軍隊前進的關鍵所在」。美國公開史料評論說:「砥平里的攻防是決定敵人二月攻勢成敗的關鍵」,指出:「如果砥平里陷落,第8集團軍將全線陷入崩潰。」所以,李奇微堅決反對撤出砥平里,決心死守,他給第10軍下達了作戰命令。


砥平里是個坐落在小盆地中的村莊,小盆地四周都是小山包,是很好的防禦地形。但沿山脊構建防線將有18千米長,守軍兵力不足。

因此弗里曼決定將兵力部署在砥平里和周邊平原起伏地,形成環形防禦。防禦前沿挖了壕溝,埋設了防步兵地雷,陣地內配備了榴彈炮、迫擊炮和坦克。前沿前兩道鐵刺網間設有梅花形拉雷群,內外安裝有照明彈裝置,並在便於接近的地段潑水結冰,製造了難以爬越的冰區。砥平里的環形防禦經過10天的緊張構築,已形成野戰堅固陣地防禦。

砥平里戰鬥於2月13日夜間打響,由於參戰部隊未到齊,參加首次攻擊的只有三個團2300餘人。炮兵第42團遭敵空襲,馬匹受驚,未能參戰,一開始我軍就失去了炮火支援。


在砥平里北面,我第357團對美軍試探性的進攻和對鳳尾山美軍陣地發起的攻擊,都沒有成功。午夜時分,第357團對美軍陣地重新組織了進攻,遭到美軍高射機槍和位於法國營地段的坦克火力打擊,又一次失敗。凌晨4時20分,該團向美軍陣地發動第3次攻擊,但美軍憑藉堅固工事和優勢火力拚力頑抗,戰鬥一直持續到黎明,我軍傷亡重大,進攻受挫。第356團對砥平里東南方向的進攻同樣遭受挫折。


在砥平里南面,黃昏時分,我第343團從望美山西側、馬山東側向所謂「砥平里」展開攻擊,並很快攻下第一個山頭,殲俘敵50餘人。他們向師指揮部報告「已經打到砥平里了」。師指揮部命令該團迅速攻佔砥平里。但第343團團長王扶之打開地圖核對地形時發現,他們打下的不是砥平里,而是砥平里外圍的馬山村。王扶之趕緊向師指揮部報告,並立即命令部隊迅速做好敵人向馬山反擊的準備。


在砥平里的西北方向,我第42軍126師376團也犯了和第343團一樣的錯誤。當按照判斷的方位和計算的行進時間應該到達砥平里時,他們發現山谷中有一個小村子。夜色中,有開闊地、房舍、公路和鐵路,一切都和地圖上的砥平里標誌一致,於是毫不遲疑地開始了強攻。我軍佔領該村後,經查證發現該村並非砥平里。

該晚我各部雖英勇作戰,但分頭攻擊,兵力分散,未能佔領一個敵人的主陣地,部隊傷亡比預想要大得多。若按以往慣例,部隊在天亮之前應迅速撤出戰鬥,隱蔽防空。但「鄧指」判斷失誤,唯恐敵人趁機逃跑,前功盡棄,決定打破慣例,堅守既得陣地,以便晚上繼續對敵發起攻擊。


白晝是美軍的天下。天亮後,美軍飛機鋪天蓋地而來,輪番對志願軍所有陣地進行前所未有的猛烈射擊和轟炸;敵人的炮兵也反覆向我軍陣地實施轟擊,火力之強令陣地上的我軍官兵抬不起頭來。惡戰一個白天,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志願軍終於守住了馬山陣地和砥平里周邊一些進攻出發陣地。


14日傍晚,我參戰部隊都已到位,完全包圍了這個面積不到2平方千米的環形陣地。戰鬥於當晚12時打響。敵拚死抵抗,經慘烈白刃戰和肉搏戰,我軍連續攻下了砥平里東北無名高地的3個小山頭。美軍每5分鐘就密集發射一批照明彈,夜航飛機也不斷支援,投擲帶降落傘的照明彈,可以很長時間懸掛在空中照亮整個戰場。

至午夜時分,雖然美軍的環形防線終於被打開了一個較大缺口,但我軍攻勢依然難有進展,對敵火力無法壓制,坦克無法摧毀,障礙無法突破,雙方的戰鬥呈膠著狀態。


2月13日當我軍開始攻擊砥平里時,李奇微命令美第2師38團立即北上增援,但沒走多遠就在注岩里附近遭我軍的頑強阻擊無法前進。李奇微又派美騎兵第1師5團立即由驪州南側梨浦里北上增援。

團長馬塞爾·柯羅姆貝茨上校一改夜間不機動、不作戰的習慣,14日下午17時,在距離砥平里以南11千米的地方集結完畢並立即出發。坦克在前後掩護,中間是步兵、炮兵、工兵和車隊,增援的隊伍足足有3千米長。部隊前進了大約1千米,路上的一座橋樑被我軍炸毀。增援美軍用1個晚上才把橋修好。

15日晨,美軍繼續出發,但剛過了橋,又遭我軍頑強阻擊。為儘快到達砥平里,美增援部隊甩開車隊、炮兵和地面作戰的步兵,組織坦克分隊向砥平里硬沖。15日下午15時45分,由23輛坦克搭載著160名步兵不顧死活向砥平里衝去。同時,美第1、2營繼續在公路兩側邊前進邊掩護,炮兵瘋狂壓制我阻擊火力,空軍轟炸機向公路兩側高地進行飽和轟炸。


當美軍坦克進入接近砥平里的曲水裡村時,再次遭我第345團1營堅決攔截,重又被迫停止前進。我阻擊部隊以步兵火力和手榴彈從村莊兩側的高地向美軍坦克分隊進行猛烈攻擊,甚至直接從公路兩側的房頂跳到坦克上與美軍搏鬥,把炸藥包放在坦克上引爆。

經激戰,在損失了數輛坦克和幾十名官兵後,美軍通過曲水裡村繼續前進。之後,美軍坦克分隊進至距砥平里約2千米一個隘口時,再次遭猛烈阻擊。這是一段在山腰上鑿開的極其狹窄的豁口,全長140米,兩側的懸崖斷壁高達15米,路寬勉強能通過一輛坦克。我阻擊部隊利用地形展開了頑強阻擊,戰士們在山隘兩側以炸藥包、手榴彈和步兵武器英勇阻擊敵坦克的衝擊,在擊毀敵人4輛坦克和一些步兵後,終因火力弱和兵力少被敵突破。


17時左右,十幾輛美軍坦克和二三十名步兵終於衝進砥平里,儘管增援的力量有限,但極大振奮了守敵的士氣。


15日白天,在敵空軍和炮兵、坦克火力的殺傷下,我軍傷亡進一步增大,戰局卻難有新的進展。此時,「鄧指」給第40軍打電話,責成軍長溫玉成統一指揮對砥平里的攻擊,並要求「16日務必拿下砥平里」。溫玉成分析戰場態勢後認為,砥平里戰鬥是一場沒有協同的亂仗,是「以我之短擊敵之長」的戰鬥,難以打勝,必須立即退出。

隨即溫玉成給鄧華打電話,明確建議撤出戰鬥。鄧華立即向彭德懷報告了溫玉成的建議,彭德懷錶示同意,於15日下午17時30分決定部隊撤出戰鬥。(《四十軍在朝鮮》,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砥平里戰鬥以志願軍失利告終。


撤出戰鬥的建議並不是如某些著述中所說「是基層指揮員提出來的」,連親自指揮戰鬥的第119師師長徐國夫都認為戰場形勢尚好,還要繼續打下去,哪有基層指揮員會主動要求撤出戰鬥呢?而法國營營長戰後也承認:「當攻守雙方都處於危險中,勝者也就比對手多五分鐘的虛張聲勢。」

砥平里之戰的得與失


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前三次戰役都較好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但第四次戰役卻是我軍處於比較被動的形勢,但又不得不打的一仗。志願軍出國作戰3個月,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但在這種大好形勢下,也產生了一些超出現實的想法,戰略指導上的失誤是砥平里戰鬥失利的深層次原因。

但砥平里戰鬥本身也存在戰役戰鬥層面上的原因:一是敵情偵察判斷發生重大失誤,以我弱勢力量與敵死拼,這是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首次進攻兵力不集中,與敵打成膠著;三是指揮多頭,通信落後,協同失調,少數基層指揮員主動性不夠;四是前3次戰役和橫城反擊戰勝利,上下產生輕敵思想,對敵堅守決心認識不足,戰前準備不充分。

而美軍取勝的原因,一是視砥平里為戰役重心,志在必守。李奇微擔任第8集團軍司令、取得侵朝聯合國軍實際指揮權後,對朝鮮地形和環境、戰場態勢、作戰雙方的戰鬥力、兵力部署和作戰企圖,都進行了廣泛的勘察、調查和研究。他甚至親自乘坐小型偵察機冒著被擊落的風險,從低空觀察我軍防線和預定作戰地區。

他首先採取一系列戰術層面的反擊行動和防禦行動,制止了聯合國軍全面潰退的局面,穩定了態勢,並通過調換一批不得力的高中級指揮官和發揮自己的表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軍心,部隊士氣和精神狀態有所好轉。他認識到,砥平里的失守,將使剛剛穩定下來的戰局不復存在,他不顧下屬軍、師、團各級指揮官撤退的請求,堅決命令美第23團固守砥平里,並立即派兵增援。


二是防禦準備充分,陣地易守難攻。美第23團2月3日到達砥平里,即著手建立防禦體系,而志願軍推遲至2月13日才發起進攻,留給美軍10天的準備時間。這就使倉促防禦之敵,逐步完善成了野戰陣地防禦之敵,進而發展成堅固野戰陣地防禦之敵。

美第23團團長弗里曼沒有在砥平里周邊約18千米的山脊上構築防禦圈,因為那樣兵力明顯不足,他只在砥平里村和就近的小高地上構築了一個正面不到4千米、縱深1.6千米的近於矩形的防禦陣地。

在這個矩形陣地邊緣,美軍均佔據了較高地勢,從這些小高地上能夠阻擊來自各方向的進攻。而我軍重火器很少,輕武器對敵軍的密集部署和周邊嚴密設防的高地,形不成致命的威脅。由於地形限制,我有限的團屬炮兵部署在較遠的周邊高地後面,一是火力不足,唯一的炮兵42團大口徑火炮因在開進途中遭美軍航空兵打擊未能參戰;二是團屬炮兵還遭到美軍航空兵和砥平里炮兵的火力打擊。砥平里美軍防禦體系改造和利用地形的做法,使本來不易防守的小村子,變成了易守難攻的堅固要塞。

三是充分發揮武器裝備的優勢。李奇微強調戰場上的「殺戮」,即絞肉機戰術。李奇微認為,「現在給中國人帶來無法承受的人員傷亡,是美軍奪取勝利的關鍵。」

《寒冷的冬天》的作者這樣描述李奇微的作戰思路:「如果在兵力方面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轉而要求以更強大的火力作為補償,尤其是增加大炮的數量--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李奇微要求增加炮兵部隊。他一直不解的是,儘管美國大炮威力無比,而中國和朝鮮軍在武器裝備上存在明顯劣勢,但美國人卻沒有發揮出這些武器威力,甚至很少強調大炮的作用。」正是美軍的飛機和大炮給我攻砥志願軍造成了嚴重人員傷亡,也是我軍撤出砥平里戰鬥的主要原因。

徐國夫後來回憶說:「美軍四架飛機排成隊從頭頂往下傾瀉凝固汽油彈,用火箭炮、機槍掃射,陣地都被炸開了。」 據《寒冷的冬天》的作者描述:「中國人最終攻克了"麥吉山"(美軍作戰臨時命名的高地),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陣地前方發現了800多具中國士兵的屍體。(此數字只作參考,因無輔證)」


關於砥平里戰鬥,至今在軍史和學術界爭議都很大。尤其是幾位美國人寫的書,恐怕也類似於「紀實文學」,演義的成分很大,有的連志願軍司令員是彭德懷還是林彪都沒有搞清楚。但砥平里戰鬥確為一次失利戰鬥,對這次戰鬥的情況和分析,筆者認為最具權威的是親歷者、時任第119師師長徐國夫。


當時「鄧指」賦予他全權指揮對砥平里之敵的進攻,是身臨戰場親自指揮戰鬥的最高指揮員;最具權威的書證,是他的回憶錄《大漠風聲疾》中的「砥平里戰鬥經過及我見」。

他在生前對看到的幾本有關砥平里戰鬥的著述很不滿意,說「其中有些情節不符合事實,我是親身經歷並且是主角,我都不知道的情節卻真真鑿鑿地寫入書中,如果是小說虛構也就罷了,偏偏是"史"或" 紀實叢書",真人真事就該講個"真"字才是」。

他又說「沒有一個作者對我這個親身經歷戰鬥的人徵求意見,如果找我,我會提出對許多細節的懷疑」。對這些書「如果當事人看到還好,還有說明、解釋和糾正的機會;如果當事人全部故去,後人又哪裡知道黑與白呢?只好聽其胡編瞎寫了」。在這裡,請「胡編瞎寫」砥平里戰鬥的人,尊重親歷者徐國夫的述評。


砥平里戰鬥給我軍提出了在現代化(當時是機械化)條件下,如何調動各方面有利因素戰勝強敵的問題,是不可多得的負面教材。我軍高中級指揮員當下重新研讀這一戰例,目的在於在未來任何情況下對外軍強敵作戰,必須要求政略、戰略和戰役、戰鬥的儘可能統一,必須真切把握敵情、我情和作戰環境,必須立足於最複雜最困難情況,精心籌劃和組織指揮作戰行動,絕不可心存大意和僥倖,絕不可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砥平里戰鬥即為明鑒。


(作者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


關於砥平里戰役的雙方戰損至今仍有較大爭議,但毫無疑義的是志願軍的損失遠遠大於聯合國軍。個人認為其殘酷性不在於此役志願軍戰沒多少將士,也不在於期間的艱苦程度,而是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自此找到了應對志願軍攻勢的突破點,並重新樹立了面對善戰東方軍隊的信心。
在此之前聯合國軍可以說是一潰千里,自志願軍參戰以來,由於其出色的戰術素養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再加上美軍對志願軍參戰估計不足,缺乏應對中國軍隊穿插、夜戰和小規模滲透的相關經驗,使得勝利的天平向中朝軍隊傾斜。
但中國軍隊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對聯合國軍的「霹靂攻勢」展開反擊時,砥平里守軍面對數倍於己的中朝軍隊死戰不退,憑藉優勢火力給予攻方大量殺傷,而增援部隊的強力也使得志願軍圍點打援並未取得良好效果。此役證明了李奇微的戰術思想是正確的,即面對後勤補給不足還有裝備落後的志願軍時應以強大的火力予以對抗,等到志願軍的給養消耗殆盡時其就不得不退卻,也就是所謂的「七日攻勢」。自此,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運動戰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朝鮮戰爭逐漸進入了相持階段,也就有了冷槍冷炮運動和張桃芳的神話。
關於此戰的詳細內容可參考&<遠東朝鮮戰爭&>,或者百度百科,李奇微的回憶錄也是不錯的選擇。


給pla印象極其深刻,有錢了以後炊事班的狗都配了根火箭筒。


說是朝鮮戰爭又一個轉折點不為過

國內民間對於朝鮮戰爭「慘烈」、所謂(我方)屍山血海的印象,其實大部分就是長津湖、砥平里和砥平里之後的戰役造成的印象。

第四次戰役之前的志願軍西線部隊,真的用氣吞萬里、所向披靡形容不為過,知道當時的西線部隊中流行一句什麼話么?「美軍的防線ABC,一打就是全線突破」,美軍歷史上地理距離最長的撤退(敗逃),也不是吹出來的。

之所以美軍的防線ABC一打就是全線突破,恰恰是因為當時志願軍西線部隊的戰術其實非常克制美軍。美軍基本的戰術教條就是人命寶貴,要儘可能的保存有生力量,所以一旦側後方遭到對方包抄甚至是威脅的時候就會馬上選擇撤退(這也是為什麼志願軍初期認為美軍膽小怕死,不如英國兵能硬頂的原因),防線一點被突穿,連鎖反應,其它點就只能跟著撤,繼而全線崩潰(日本侵華戰爭初期虐KMT也有點像這種模式)。抗美援朝初期,尚未形成連續戰線,加上連綿山區的地形,志願軍的夜間滲透包抄屢試不爽,在西線不僅是連連獲勝,甚至很多戰鬥的傷亡還小於美軍。

砥平里之後,就標誌著「聯合國」軍找到一部分應對之策了,那就是被包抄了也不退,據險死守,寄希望於志願軍沒有能力吃掉被包圍或者孤立的部隊。如果說志願軍初期的勝利一部分是佔了美軍總兵力不足、戰線有很多漏洞的便宜的話,砥平里的戰術則是佔了志願軍火力處於絕對下風的便宜(否則換個軍隊比如說冷戰蘇軍,重炮恐怕早就把據點給犁平了)。

從此就開始了朝鮮戰爭中志願軍真正悲壯的一段日子,先是「屠夫」、「撕裂者」行動遭美軍相繼猛攻後被迫退出漢城,然後是更慘烈的第五次戰役。再往後的上甘嶺、金城雖然是勝利了,但本方代價太大,1952年連38軍都打了敗仗的白馬山之戰也是發生在之後。

當然,這種戰術也是有負面效果的,一旦被圍部隊沒有及時得到後援,就確實有被成建制殲滅的危險,比如第五次戰役初期的英國格羅斯特營,被圍後死戰不退,然後就真的全體被俘了,此外很多人提到的奠邊府更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砥平里戰役是朝鮮戰爭的分水嶺。以前美國人不熟悉志願軍的穿插滲透戰術,一旦被志願軍包圍就會撤退,在撤退中會有較大損失。砥平里以後美國人被包圍一律就地部設環形陣地防守,美國有空投,不存在補給問題。而志願軍靠人力運送的彈藥糧食只能打七天,七天後美軍就可以出來反擊了。這樣的戰術轉變導致了第五次戰役志願軍的失利,朝鮮戰爭也因此轉為陣地戰。


砥平里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情報錯誤,低估了對手的人數,其次是指揮不利。但是這次失利也確實讓美軍認識到了志願軍火力和攻堅能力不足,並就此認識改變了戰術。但是五次戰役後形成陣地戰是志願軍主動選擇的,因為志願軍認識到依託戰線更有利於補給。其實從二戰的經驗看,戰線是落後的戰略,但是在朝鮮戰場這樣的特殊環境卻又有其合理性。在朝鮮戰場最後一戰金城反擊中,志願軍展示了強大的攻堅能力,使美軍認識到「中國軍隊有能力在任何他們想要的地方突破聯軍防線」,而簽訂停戰協議。
順便說一句,志願軍的戰術看似傷亡較大,其實是消滅相同數量敵人代價最小的方法,也就是說,打仗,越勇敢,傷亡越小。


憑記憶簡單說下 可能有誤,關於砥平里的背景。

1、首先第四次戰役對於志願軍來說,是一次非常勉強被動的戰役,彭總對中央的匯告里,他是第三次戰役都不願意打的,勉強打了第三次戰役,打成擊潰戰,對聯合國軍戰力並無多大創傷,志願軍相反更加疲憊不堪,戰線拉長以後,後勤更難補充,美軍這邊後勤線縮亂,李奇微上台,聯合國軍全線轉入反攻,進入第四次戰役,打亂了志願軍休整的計劃。

2、志願軍第一批入朝部隊,38 39 40 42 50 66軍 加上其它特種部隊,二次戰役9兵團上來,一戰就打殘退下去整補,相當於前面6個軍1-4次戰役打了滿場,部隊已經是非常疲憊,到什麼狀態呢?一是人員嚴重缺額沒得補充,只好動員民工補入部隊。二是武器大量損失,部隊大量使用繳獲的美械,這個給後來後勤補給帶來大問題。

3、如果說在一,二,三次戰役中,志願軍有突然性,人數方面等優勢,那麼在四次戰役中,無論人數,裝備,所有因素,志願軍全是劣勢,上面經常有人說美軍在李奇微帶領下,「打破了中國軍隊夜戰不可戰勝的神話」,說實話,我實在想不出,在這麼大優勢下,美軍就TMD是一群豬,也應該要打勝仗了,不過,志願軍依然看準美軍的破綻,狠狠一口下去,差點把美軍放血咬斷氣。差那麼一點,戰局可能會逆轉!

3、砥平里戰鬥是四次戰役中橫城反擊戰的最後一節,志司的目標是整個戰線,西守(38 50),東攻40 42 66 39一部,橫城反擊戰的發起按美軍的說法是,是不可思議的絕命反擊,因為美軍絕對想不到,志願軍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居然發起了反攻,然後一口氣幾乎活吞下棒子一個師,創下美軍在整個朝鮮戰爭中日陣亡數第三還是第二的戰鬥,按美軍空軍飛行員的回憶,從空中可以親眼看到,中國軍隊滿山遍野的追殺美韓軍,雙方部隊交錯在一起,根本無力救援。

4、橫城反擊戰之前,志司有鄧華方案和韓先楚方案,鄧方案是先打橫城,韓方案是先打砥平里,彭總最後用了鄧方案,鄧對戰前局勢的判斷是很精準的,橫城吃到肉,問題在於是,鄧犯了經驗主義,依然認為砥平里之敵會在側翼被威脅下逃竄,這樣利於志願軍的運動中殲敵,這是123次戰役志願軍的老經驗,而且對砥平里敵人的實力判斷有誤,我記得開始好像判斷敵人為美軍一個加強坦克的步兵營,這個也直接影響了攻擊部隊的判斷。

5、美軍23團先擊敗志願軍42軍,進佔砥平里戰鬥駐守2周以上,有充足的時間整備部隊,部隊額外加強了坦克兵,遊騎兵連,法國營,105 155重炮,工兵,相當於一個團級戰鬥群,整個戰鬥中美軍都沒有缺過彈藥。美23團發現志願軍在側翼活動後,確實收拾東西準備習慣性的後撤,結果被李奇微嚴令死守!

6、美軍增援部隊的問題,增援砥平里有英軍27旅一路,美軍騎1·師一路,英軍那路很弱,被116師擋住,美軍騎1師這方面加強了坦克的特遣隊,我記得一個團還是2個營,志願軍這邊是42軍2個團,戰鬥很激烈,最後美軍得了死命令,扔下所有步兵和薄皮車,集中坦克不顧一切往前沖,最後我記得有20多台坦克和幾十個搭載步兵衝進了砥平里,從而讓美軍士氣大振,而且從39軍115師背後殺出來。

7、注意這兩點,一是美軍堅定下令死守砥平里,二是美軍堅定不顧傷亡的增援,這兩點果斷很重要。

8、志願軍對砥平里的攻擊是混亂無序的,沒有統一指揮,第一天晚上13號的攻擊非常倉促,部隊上下以為是美軍是要跑,不打就溜了,主要是120師,119師幾個團打,各打各的不說,有的攻擊團走迷路,沒找到攻擊方位,還有的壓根沒發起攻擊,359團3營被敵火力壓制在陣地上,攻不上,退不下,最後全營營長以下基本傷亡殆盡,第一晚的攻擊沒有給美軍壓力。

9、第二晚上,39師115師上來,局勢改變,343團突破佔領了外圍高地馬山陣地,我記得午夜12點還是2點突破佔領了,戰鬥中發生了白刃戰,結合美軍的回憶是,美軍當時認為末日要來臨,已經把工兵和炮兵都組織起來,結果奇怪的是,中國軍隊佔領馬山的部隊全在山頭修工事,沒有從山上衝上來,要知道,馬山到砥平里中心大約只有1公里不到了。這是距離勝利最近的一次。美軍立即組織部隊進行反擊,注意是在夜間作戰,第一批一個連的遊騎兵幾乎全軍覆沒,但是美軍依然發起了3,4次反擊。天亮以後,馬山的戰鬥更加激烈,美空軍一天出起150架次以上支援。但到晚上,陣地依然沒丟。

10、第三天下午,前面6提到的美軍坦克援軍到達,晚上,志願軍司令部得到這一消息,並且得知美陸戰1師,7師,英27旅都在靠近,取消了攻擊計劃,事實上,現場的115 116依然戰意十足。

11、志願軍支援炮兵問題,從出現的番號看,炮1師 2師各有1個團,加上配屬的炮兵部隊,但當時的問題在於,炮兵在美空軍打擊下,馬拉炮兵運動困難,經常是步兵打響,炮兵還沒到陣位,再一個炮兵主要日式75山100榴為主,炮彈少,平均每炮20-30發,部隊雖然前期繳獲很多,可是難以補給。另外,據美軍回憶,曾經遇上志願軍打到美軍陣地上的155榴,結果炮彈引信有問題,沒炸。。。。

大至想到這裡吧。。。。


韓先楚當初建議先打砥平里,沒有被彭德懷採納。導致3天的時間!砥平里加強了防禦。3天後打完東面的橫城,再向西打砥平里已經太晚了!志願軍又不熟悉地圖,各部隊都迷失在了周圍村莊。韓先楚一直以來都是神機妙算,善於攻其不備,晚年還在為此戰耿耿於懷。


砥平里戰役後,中朝部隊全線北撤,堅守南漢江的志願軍50軍和38軍放棄陣地,準備撤到漢江以北。原來封凍的漢江水此時卻解凍了,兩個軍3萬多人擁擠在岸邊,爭奪船隻過江。聯國出動大批飛機輪番轟炸,江邊屍橫遍野,江水被血水染紅。經過50多天的戰鬥,志願軍50軍和38軍傷亡數萬,美步兵25師3月9日前後在漢江兩岸搜捕了大批志願軍流散官兵。


標誌著我軍的短板徹底暴露在陽光下


如何評價?實力使然。

就像玩爐石傳說,志願軍一套藍白貧民快攻卡組呼呼啦啦就是沖臉,把美帝打蒙了,但是就一點血取不下來,結果人家的大哥德土豪戰走A牧發育完了打出傷害,就只能打gg了。

但是到了後面,志願軍也能往卡組塞幾張紫卡甚至橙卡,美軍也頭大。

所以一切戰爭,最後較量的都是實力。


事實證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最高贊已經把知乎用戶的水準表露無遺了,我又怎麼忍心去叫這些裝睡的人呢。

至於如何評價,美國人的上甘嶺,區別么,人家幾十年來不聲張,老百姓誰都不知道有這事。


打不過就不要打,亂打個什麼勁呢


小白路過~~

其實我覺得五次戰役的失敗是戰略上的失敗,就像二次戰役是戰略上的勝利一樣。

二次戰役的戰果超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也因此大大高估了志願軍的戰鬥力並簡單輕率地認定了美軍的戰鬥意志低下和士氣衰敗,因此在三次戰役發動時不顧部隊傷亡和補給線強令要求突破三八線打到三七線去,這種出於政治目的的軍事決策直接導致志願軍在四次戰役一開始就處在戰略態勢不利的狀態之中,然後屋漏偏逢連陰雨,新上任的李奇微又很敏銳地把握到了習慣於國內低烈度廣縱深大範圍運動作戰的志願軍在技術裝備和後勤補給上的雙重劣勢並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策略,此消彼長之下,恰好出現在那個節點上的砥平里戰鬥由此成為了朝鮮戰爭再次攻守易勢的轉捩點。


今天中國能被別國罵霸權罵流氓,來自此戰鬥此戰役此戰略。


打破了中國軍隊夜戰不可戰勝的神話,


維基百科搬運
摘自美帝陸軍23步兵團介紹


推薦閱讀:

戰爭中的殲敵數字是怎麼來的?
張靈甫為什麼感覺名氣比王耀武還大?
二戰各國士兵戰鬥意志哪國最強?
二戰期間中華戰區的日軍是怎樣進攻陝甘寧邊區的?
如何評價方先覺將軍?

TAG:歷史 | 軍事 | 朝鮮戰爭1950-1953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