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自忠?

我以前看過《讀者》上的一篇文章,寫的是張自忠將軍如何在華北為保護國人利益與日寇周旋,為此不得不經常與日本人來往,甚至為了迎合日寇,不得不接受邀請前往日本考察,,,這一切沒有被國人理解,反而將他污衊為漢奸走狗,將軍萬般無奈,只得以死明志,當時被感動的快哭了,,,但是我看了《一寸河山一寸血》之後,發現張自忠這個人在華北七七事變之際所做的一些事簡直令人髮指,愚蠢之極,逼走宋哲元,打算自己當華北的家,,,一直就沒打算與日本人打仗,只是一味地求和,,,最後丟失華北才幡然醒悟,,,想請知乎的朋友們說說張自忠這個人,,,


謝邀

以歷史為依據,以客觀為準繩,讓我們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張自忠。

1944年四五月間,豫中會戰爆發,蔣介石嫡系、「中原王」湯恩伯部幾十萬大軍一敗塗地,幾十天時間就丟掉了大半個河南,開豫桂湘大潰敗之始當時,辛亥元老、中共南方局領導人之一的董必武董老感慨戰局,寫了一首詩:

「男兒抗日死沙場,青史名垂姓字香。中原倘有英靈護,怎讓倭奴亂逞狂。」

與此同時,董老感慨地寫道:

「今歲中原戰役,倭勢仍張,國軍竟莫能抗,感時撫事,輒令人想念將軍於不置也。」

董老在詩文里懷念的「英靈」和「將軍」不是別人,正是已經殉國4年,堪稱抗戰軍人之魂的張自忠將軍。

1891年8月11日,張自忠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唐園的張家大院東樓。張自忠的父親張樹桂曾是清末地方官員(江蘇贛榆知縣),在確定了自己兒子輩份是自字輩之後,為其取乳名「寶勤」,取名「自忠」。在取字上,張老先生則取《詩經.大雅》中「王之藎臣,無念爾祖」之意,取字藎臣,即「忠誠之臣」。

說到底,張老先生期望自己的兒子成為忠義之士。成年後,張自忠一度加入到辛亥革命的風潮中去,還曾投筆從戎,但是結果都不盡人意。

1916年秋,張自忠找到自己的老團長車震,透露了他還想當兵的想法。車震見這位富家子弟意志堅定,於是在1916年9月去天津時順帶將張自忠介紹給了已經是旅長的馮玉祥。馮玉祥見其一表人才,果斷收入麾下當見習官。

雖然張自忠二次參軍屬於「大齡士兵」,比他年輕的吉鴻昌,佟麟閣,劉汝明,馮治安等都已經是連長,但是,張自忠總算是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發揮的舞台。很快張自忠就升任排長,有意思的是,他的連長是著名的「倒戈將軍」石友三。馮玉祥的部隊一貫反對封建殘餘,君臣色彩、官僚色彩重的字眼都不受歡迎,因此張自忠將自己的字改成了藎忱。

1919年初,張自忠奉命進入軍官教導團學習。在學習期間,他一方面因為興趣,一方面勤勉刻苦,所以每一回考試,他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教導團中堪稱「模範團員」。馮玉祥後來回憶:

「在教導團中,他又作了一個標準的團員,他非常勤學,對人處事極其真誠友愛,又能刻苦耐勞,這時便顯出他未來一定是個將才。」

很多人說,張自忠「張扒皮」的外號出於他的治軍嚴格。但是這種嚴格並不是一些人想像的動輒打罵體罰。實際上,張自忠深知要想治軍,先治人心的道理。治軍要因情而宜,不能千篇一律;一味嚴懲只能徒增怨恨。在他還是營長的時候,一位士兵患了嚴重的敗血病,被送往協和醫院搶救,院方耍求馮玉樣派一個排的士兵供給輸血。張自忠赴講堂聽課恰好路經此地,目睹這番情景也毫不遲疑地伸出了自己的胳膊。在他和馮玉祥的帶領下,士兵們爭相獻血,終於挽救了那位士兵的生命。這件事使張自忠感到十分開心。馮玉樣的一番話道出了他內心的感受:

「這件事使大家都覺得官長與士兵不但共著甘苦。而且是同著生命的。彼此間的感情便越發不同了。」

張自忠對士兵們的愛護在國軍中是十分罕見的。士兵們的伙食如何?士兵是否講究衛生,營房是否乾淨?士兵們的眼病,腳氣,雞眼這些小病是否得到了及時的治療?這些在高級軍官眼裡是雞毛蒜皮小事的問題,張自忠不僅親自過問,同時教育手下的軍官們對士兵健康負責任就是對部隊的團結和戰鬥力負責任。當然,調戲婦女,喝兵血,這種在當時一般部隊中都不算事的惡行,張自忠更是從不姑息。

張自忠治軍如此嚴格,能出成績自然是在情理之中。1929年初,蔣介石進行全國範圍內以師為單位的考察,由劉峙率團巡視南北,逐一考核。張自忠的第二十五師軍容嚴整,訓練有素,令劉峙嘆服。結果這次考核的結果令時人,也讓現在的某些「國粉」出乎意料:全國第一的桂冠竟然不是黃埔嫡系第一師,而是「雜牌軍」,張自忠的第二十五師。

1931年1月,在經歷過混亂不堪的中原大戰後,張自忠成為了29軍38師的師長,駐防山西。在38師駐防山西期間,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曾在1931年夏奉命考察華北政務,便道歸晉掃墓,宋哲元特派張自忠請其檢閱三十八師。孔祥熙獲得的印象是:

「卒武整飭,無矜氣,無怠容。」

1933年,日寇侵犯熱河,由於湯玉麟不戰而逃,戰線拓展到長城一線。張自忠奉命開拔前線,他將第一次和日軍交手。在武器方面,29軍儘管有3.4萬人,但是武器窳劣。全軍的山炮野炮不過10餘門,重機槍不過百挺,每個連只有2挺輕機槍。日軍企圖利用火力優勢,消耗29軍。張自忠綜合戰況,發現幾日來雖然頂住了日軍進攻,但仍然處於被動,從而得出了拼消耗並非良策的結論。張自忠和馮治安,趙登禹聯合商議後,至11日中午,張自忠與馮治安聯名向趙登禹下達命令:

「敵以大部兵力連續衝擊,賴我官兵誓死抵抗,終未得逞。我軍為殲滅該敵計,應乘其疲憊夜襲之。」

當日夜裡到第二天天明,二十九軍進行了成功的夜襲,此役我軍殲敵數百人,突襲部隊傷亡600餘人。

張自忠並未被夜襲勝利沖昏頭腦,他在視察陣地後,給部隊做出了積極防禦,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殺傷日軍的指示。張自忠的指示不僅避免了29軍不必要的傷亡,還打出了一個羅文裕大捷。就裝備而言,29軍和日軍相差甚遠,但裝備低劣的二十九軍居然打退了日軍的幾十次猛攻,殲滅日軍約6000人,使日本朝野為之震驚。

日本一家報紙說

:「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而一位筆名為醉丐的詩人寫了一首《頌29軍38師師長張自忠》,表達了他對張自忠在長城抗戰中的的敬仰之情:

「軍稱模範久馳名,誓與倭奴苦戰爭。深夜出兵來殺賊,刀光閃爍氣崢嶸。」

長城抗戰後,張自忠步入政壇。日本方面對張自忠十分忌憚,便開始玩弄一系列鬼蜮伎倆:1937年4月底,張自忠為了幫助宋哲元敷衍日本方面,出訪日本。為了混淆張自忠的政治面貌,日方啟動政治心戰,故意炮製消息對外界放話,離間群眾和張自忠的關係,但是整個訪問過程中,張自忠並未做出任何對不起國家民族之事。

在盧溝橋事變期間,日軍更是喊出「只打馮治安,不打張自忠」的口號,讓群眾誤解成了「37師打,38師看」。從這時起,一直到張自忠在盧溝橋事變之後返回南京為止,對他這一時期的親日以及打成漢奸的言論至今廣為流傳,甚至有「是因為在北平混不下去,當不了漢奸才南返」的無稽之談。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天津商會領袖徐柏園探望張自忠的情形:

「那時日軍已提出我國軍隊應撤至永定河西以西的要求,他苦悶極了,在市府大樓的走廊上往來徘徊,時而仰視長空,時而俯首嘆息,我問他到底預備怎樣?他握緊雙拳,如虎相撲:混蛋的日本人,當然是要殺盡他們才痛快!但若仍有一線的希望,目前總以彌患為是。」

再來看看日偽這邊,大漢奸李景銘在自己的日記 《嗛齋日記》中記錄日本人對張自忠「恨之入骨」。日方入北平後也另起爐灶建立維持會。民間紳士的回憶,日偽方面的記錄和舉措無不證明日偽一貫視張自忠為眼中釘肉中刺。

面對國人的指責,張自忠一度有些消沉,甚至想過自殺明志。他的苦衷,只有他自己明白。但是在李宗仁,馮玉祥等人的力保下,他很快地就恢復了過來,成為第五戰區的一員,加入到全民族抗戰的洪流中。

在臨沂保衛戰期間,張自忠指揮的59軍馳援第3軍團,可是張自忠和龐炳勛部之間歷來無統屬關係,為此李宗仁特派徐祖貽協調兩軍之間的關係。張自忠將中原大戰中和龐炳勛的宿怨拋在一邊,並作出了非常清醒的判斷:如果只是直接增援臨沂,那麼被動挨打的局面依然不會改變,最好的防守是進攻。3月14日,59軍全軍以攻為守,強渡沂水攻擊日軍側背,在劉家湖一帶與日軍反覆爭奪。短短三天時間,59軍傷亡6000餘人,一線營長傷亡三分之一,連長排長已經全部換了一遍,徐祖貽擬向長官部請示撤下59軍,但是張自忠複電:

我軍傷亡大,可日寇傷亡更大。我59軍官兵誓死浴血苦戰到底,請允許再打一晝夜。

17日晚,趁日軍無法得到飛機支援,人生地不熟兩眼一抹黑的機會,59軍發起全面反攻,擊潰11聯隊第3大隊,龐炳勛部也發起反擊,攻佔了日軍兵站。日軍不得不退守湯頭,莒縣。三天下來的作戰,59軍以6000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000餘人,擊傷11聯隊聯隊長長野佑一郎,日軍和第10師團會師的計劃破產。而張自忠和龐炳勛,也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徐州會戰後期,張自忠率領59軍作為後衛,不僅給友軍李仙洲部做出了正確的行動指示,還有效的掩護了五戰區主力撤退,功不可沒。當時在場的軍聯絡參謀李誠一不得不感嘆:

「張自忠予人以安,自己處其危境,真乃名將典型」。

在武漢會戰期間,張自忠將軍死守潢川,其麾下劉振三師長在日軍無恥地釋放毒氣兩次昏迷的狀況下,取得了以傷亡4000人的代價殲滅日軍第10師團3000餘人的優異戰績。日軍不得不承認:

「皇軍在潢川方面曾遭遇到華軍極強烈之抵抗,致蒙受巨大之損失。」

臨沂和潢川之戰洗清了廣大民眾對他的誤會,而在1938年10月張自忠升任33集團軍總司令後,他的抗戰生涯走向了新的輝煌。1939年,國軍發動了冬季攻勢,此次攻勢用岡村寧次話來說,挨揍最慘的是第3,第6和第13師團。國軍此次冬季攻勢表現最好的也不是嫡系部隊,而是李宗仁指揮的第五戰區。第五戰區殲敵30840人,俘虜日軍36人,其中張自忠指揮的右翼兵團的戰果就佔了近1/3。如此輝煌的戰果,也不得不讓「先總統 蔣公」在軍事會議上吐槽滿是中央軍的第三戰區冬季攻勢戰績實在太差——畢竟才和日軍接觸一下就半途而廢,相比張自忠將軍的彪炳戰績,實在是太丟人了。

張自忠將軍指揮的部隊並無太多精良裝備,為何能有如此彪炳的戰績?除了訓練有方外,那就是嚴格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愛惜愛護民眾。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曾想去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採訪,特來拜訪張自忠。此時張自忠正在和重慶派來的官員談話。這位官員聲稱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的存在是「非法」,卻不料張自忠將軍當場怒懟:

「非法的?什麼是非法的?他們在敵人後方肅清了許多偽軍;他們把老百姓組織起來,成立了各種抗日團體;他們給我們送來了日軍俘虜。那是非法的嗎?如果是。什麼叫合法?」

當史沫特萊的秘書說明來意。張自忠馬上提筆,批准史沫特萊一行訪問新四軍。他邊寫邊說:

「這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游擊隊隊長是共產黨,游擊隊便是非法的,非法個屁!只要一個人打敵人,他的政治觀點如何,我才不管!」

至於張自忠愛惜愛護民眾到了什麼程度,我們只要告訴你,張自忠還在北洋陣營時就親自跳進河水參加過水利工程搶險,堪比有著親自抗洪搶險經歷的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在抗戰期間,他手下的部隊愛護民眾表現根據文字記載,如果去掉番號的話,你可能會以為這是八路軍,新四軍。

抗戰並不僅僅是打鬼子,趕跑日本人為民眾謀取安定生活才是抗戰的真諦。我們不難看出,張自忠將軍在國軍中實在是一個「異類」,張自忠一方面深深地憂慮國府內司空見慣的「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歪風邪氣,一方面拒絕攻打在敵後抗戰的新四軍。

有一次他在私下裡對心腹將領李九思旅長說:

「國民黨部隊腐化,各人保存實力。不是真正同日本人打。」

1940年5月,棗宜會戰打響。張自忠將軍親率麾下第55軍74師兩個團渡河作戰。但是湯恩伯不戰而退放棄棗陽,由於手下38師師長黃維綱被敵糾纏,在友軍第11集團軍司令黃琪翔一退再退的情況下,張自忠將軍要面臨日寇絕對優勢的進攻。

張自忠將軍是不怕死的,他曾有過在日軍進攻之時淡然練字的沉著事迹。這一回他親率部隊渡河作戰,抱定了有去無回的決心。在送走了蘇聯顧問之後,眾人勸他轉移,但是張自忠的回答則斬釘截鐵:

「我奉命追截敵人,豈能自行退卻!當兵的臨陣退縮要殺頭,總司令遇到危險可以逃跑,這合理嗎?難道我們的命是命,前方戰士都是些土坷垃?我們中國的軍隊壞就壞在當官的太怕死了!什麼包圍不包圍,必要不必要,今天有我無敵,有敵無我,一定要血戰到底!」

在負責截擊的440團和444團傷亡慘重的情況下,為了守住杏仁山和東山口,張自忠把身邊負責警衛的手槍營、特務排都派出去增援。這樣,他身邊僅剩下高參張敬、兵站科員馬孝堂等數人。

5月16日下午3時,74師東渡的部隊在絕對優勢的日軍進攻下傷亡殆盡,但是他們還是集中在杏仁山上頑強抵抗了1個小時。在混戰中,張自忠將軍不幸頭部中彈,在最後的白刃戰中,又被日軍刺刀刺中,壯烈犧牲。和張將軍一起戰鬥的高參張敬也壯烈殉國。

戰後,跟隨張自忠一起作戰的蘇聯顧問曾對黃琪翔說,他從南瓜店陣地出來之後,沿途所見的日軍屍體就有6000具以上,可見日軍與74師兩個團鏖戰10天,並未佔到多少便宜。不知此時心裡,在會戰中一再畏敵後退的黃琪翔該做何感想。

張自忠將軍用生命為中國軍隊創造了戰機:南瓜店戰鬥進行時,由於張自忠吸引了日軍主力,湯恩伯之第13軍乘虛襲取棗陽。園部和一郎急調第39師團連夜北上攻奪棗陽。在北上前,他們企圖勸降包括因為昏迷被俘的馬孝堂在內的幾名戰俘,但是他們堅貞不屈,英勇就義。不過馬孝堂的驚人的生命力讓他堅持到了被老鄉就起抬到38師師部報信,隨後傷重不治,壯烈犧牲。

李宗仁17日得知張自忠的死訊後,痛哭失聲,自覺「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在張自忠將軍的靈柩運離宜昌時,人們冒著日軍的空襲,秩序井然地護送著靈框浩蕩前行。沿途道路兩側布滿香案、鞭炮轟鳴,人們各以不同方式表達著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還有一位老太太,聽說張將軍靈樞將要運離宜昌,天未亮即起身趕做麵食,說:

「我要為張將軍做頓北方飯。」

對比下他在西北軍系統的某些「大哥」,比如臨陣脫逃的韓復榘,比如晚節不保奉命投敵的龐炳勛,比如勾結日偽軍打擊八路軍不成,為了保住自己請求日軍攻打八路軍的老連長石友三,還有那些打著抗日旗號實為稱王稱霸,魚肉鄉里的大多數國軍地方武裝,這些人在張自忠將軍面前,難道就不會慚愧嗎?

張自忠不僅有偉大的抗戰功績,在造福地方百姓上也不遑多讓。59軍在張自忠將軍犧牲後的1942年,鄂北前線災荒流行,駐防於荊門、當陽的59軍官兵,因後方給養不繼,又不忍征借百姓的「包穀糊"充填飢腸,以致整整3天斷炊!當地百姓感動得流著眼淚說:「你們真是太苦啦!」士兵們卻異口同聲地回答:

「先總司令教找們如此!」

一位名叫牛信的《新華日報》記者寫道:

「張自忠將軍雖然死了,他卻仍舊活在兵士們心坎上。」

1943年,周恩來在張自忠將軍犧牲三周年之際,給予了張自忠「抗戰軍人之魂」的高度評價。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國府計劃張自忠將軍的國葬不了了之,似乎在國府眼裡,當時消滅中共比讓抗日名將入土為安更為重要。曾為張自忠將軍部下的59軍和77軍在認識到充當內戰絕無前途後,在何基灃,張克俠的帶領下舉行戰場起義,回到到了人民的陣營。何張二人的義舉為淮海戰役圍殲第7兵團創造了良機。

1957年,在周總理的指示下,張自忠將軍入土為安,1982年,張自忠被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張自忠路的名稱也在80年代逐一恢復。在湖北,山東,重慶等地,張自忠將軍的紀念活動都時有進行。

張自忠將軍身經百戰,拚死殺敵,自長城抗戰到棗宜會戰犧牲,率部殲滅日軍不下6萬人,保衛了祖國不受外敵侵犯,捍衛了華夏民族的尊嚴,不愧為一代抗日名將。馮玉祥曾經這樣概括張自忠將軍的「自忠精神」:英勇果斷;肯犧牲自己;韌性的戰鬥,不知道什麼叫休息;吃苦耐勞,與士卒共甘苦;重視軍民關係全虛心接受部屬意見;注重幹部培養並延攬人才;明是非不將就;知恥;以身作則;不愛錢;好學;不畏難;體貼部下。其實再核心一些,「自忠精神」就是「愛國,愛民,奮鬥,奉獻」。

某些人總把張靈甫之流和張自忠將軍相提並論,事實上,這些人根本就不配和張自忠將軍相提並論。這些人在張自忠將軍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民眾利益為上的高大形象面前,渺小得如同一粒塵土。

當年,眾多中華兒女秉承著自忠精神堅持抗戰,贏得了勝利。在今天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張自忠將軍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國人借鑒。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嘴上喊愛國並非真愛國,只有像張自忠將軍那樣站在人民的立場,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到自己的責任,才是為國家貢獻自身微薄之力的正確道路。

——————————————————————————————

本文作者:裝甲精英擲彈兵


那時日軍已提出我國軍隊應撤至永定河西以西的要求,他苦悶極了,在市府大樓的走廊上往來徘徊,時而仰視長空,時而俯首嘆息,我問他到底預備怎樣?他握緊雙拳,如虎相撲:混蛋的日本人,當然是要殺盡他們才痛快!但若仍有一線的希望,目前總以彌患為是。
——天津商會領袖徐柏園

一本歷史小說就敢拿來定論?我還特地去讀了一點,滿地的春秋筆法。
我早就說過,張將軍他的將道在當時是第一位。
這不是隨口就說說的

當時老百姓也罵張自忠,因為他訪問日本,開銷由日本出,但是用的是中國的庚子賠款
弱國無外交罷了,指責某個人有什麼用?

我很清楚的記得一句話,可以不用百度就能自己打出來。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

然後再編出一個什麼「以死明志」的台階下?
張將軍的遺囑不知道寫了多少了,每戰都是抱著必死決心。

1935年,有一個人看明白中國的局勢
他說,勞資在小日本呆過幾年,知道他們的尿性
他們就會步步緊逼,然後拋個大新聞,只要他們啃了硬骨頭,就不會裝逼了。
要抵抗,首先要有鄙意民氣,要有鄙意民氣,先要從領袖做起。
我不知道後半部分對不對,但是我知道,1936年小鬼子崩了牙就慫了。

可是政府團結不起來,政府領袖恣意賣國,有的救么?
政府團結不起來,怪誰啊?責任在誰身上啊?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耳

若能以一部之殊死抵抗,以全軍戰死為代價,能夠換來舉國抵抗決心的話...
...
這樣的人,這樣的將軍,輪得著你們來侮辱?
他是一個人,也只是一個人,他也做到了一個人能做到的最偉大的事情,就是:
Les hommes de génie sont des météores destinés à br?ler pour éclairer leur siècle.
——Napoléon Bonaparte


張自忠之所以蒙上漢奸的罵名,是因為北平淪陷後,他沒有立即隨二十九軍撤退,而是留在北京一個多月與日軍周旋。不但發布告讓北平百姓各安其業,甚至命令留在城內的阮玄武、石振綱兩旅向日軍繳械,石振綱不願繳械,而率部與劉汝珍從北平突圍。以致輿論大嘩,都認為張是漢奸。

有人說張留在北平是為了負責撤退滯留城內的二十九軍家屬。這個就有些為尊者諱了,撤退家屬的話,用不著張這麼高級別的官員留下。其實還是宋哲元誤判形勢,以為七七事變和當年的濟南事變一樣仍是次地方事變,只要二十九軍忍氣吞聲,向日軍妥協讓步,日本人就會像交還濟南一樣把北平再還給他。所以才把張自忠留在北平負責對日交涉,直到看出日本絕無撤出北平的可能之後,才只好無奈逃出。

七七事變之初,駐守張自忠手下的旅長何基灃曾提出趁日軍主力未到之機,先發制人,向日軍發起攻擊。但卻被張自忠以不可擴大時態為由阻止。於是二十九軍官兵只有眼睜睜看著日軍不斷向華北增兵。平津失陷後,何基灃悲憤不已,憤而拔槍自盡,被搶救回性命後,自覺跟著老蔣對不起人民,毅然到延安參加了共產黨。後來在淮海戰役時與搶回張自忠屍體的過家芳一起起義投誠。

留在北平與敵周旋這事,後來成了讓張一直喘不過氣來的污點。史沫特萊採訪張時曾直言問他是否投敵,張氣的頭上青筋暴跳,史沫特萊則認為他是被揭露罪行後的羞愧與恥辱。直到張英勇殉國後,史沫特萊才後悔不該那麼侮辱他。連史沫特萊一介外人都懷疑張是漢奸,背負著這麼大恥辱的張自忠最後就只能以死明志了。

至於宋哲元與張自忠為何會在倭寇已經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仍然抱有幻想呢?歸根到底還是咱國力不如人,另外高層不給力啊!

自從二十九軍參加抗戰以來,長城抗戰最終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在長城以南設置100公里的非武裝地帶,中國軍隊不能進入;日本軍隊則可用飛機或其它方法施以偵察,中國方面應加保護並予以各種便利;長城線以南的上述地區之治安維持,以中國警察機關任之。警察機關不可用刺激日軍感情之武力團體。

察東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認察哈爾沽源以東地區為「非武裝區」。

河北事件簽了《何梅協定》,取消國民黨在河北及平津的黨部;撤退駐河北的東北軍、中央軍和憲兵第三團;取締藍衣社、復興社等有害於中日兩國國交之秘密機關;罷免禁止中國國內一切排外排日之活動。

張北事件簽了《秦土協定》,第二十九軍從察哈爾全部撤退;撤銷宋哲元察哈爾省主席職務,日本控制了大半個察哈爾。

在經歷了這一系列對日的妥協退讓之後,宋哲元已經不再相信蔣有抗日的決心。他在被免去察哈爾省主席職務後,曾大怒聲稱:「誰再相信蔣介石抗日,誰就是傻瓜混蛋!」

既然宋已不相信蔣有抗日的意願,那麼作為一個軍閥,他所關心的就是如何保存自己的最大利益。他自知沒有中央的支持,光憑二十九軍一軍根本無法和日寇對抗,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對日妥協,避免給日本任何開戰的借口,以儘可能的苟延殘喘。所以後來到七七事變時,宋哲元先是認為北上的中央軍抗日是假,來跟自己搶地盤是真,所以一再給蔣發電,拒絕中央軍北上。而後來二十九軍十萬大軍,在只損失了五千人的情況下,就倉皇從北平撤出,歸根到底也是為了保存實力。

而在七七事變之前,因為石原莞爾提出的學習蘇聯實行五年計劃,全力經營滿洲國,開發東北的資源,等到52年再與蘇聯決戰的計劃。日本決定不再向關內進一步擴張,所以開始對二十九軍實行和睦政策,不但贈送給其武器,還邀請宋哲元訪日。既然打不過日本,而今日本人又主動改善關係,宋自然也就要與其虛與委蛇。但宋一向厭惡與日周旋,所以包括替宋訪日這些營造日中親善的倒霉活動就都落在了張自忠的頭上。而這正是張自忠後來悲劇的根源。


梁實秋 記張自忠將軍

我與張自忠將軍僅有一面之雅,但印象甚深,較之許多常常謀面的人更難令我忘懷。讀《傳記文學》秦紹文先生的大文,勾起我的回憶,謹為文補充以志景仰。

一九四零年一月我奉命參加國民參政會之華北視察慰勞團,由重慶出發經西安洛陽鄭州南陽昌等地,訪問了五個戰區七個集團軍司令部,其中之一便是張自忠將軍的防地,他的司令部設在襄樊與當陽這之間的小鎮上,名快活鋪。我們到達快活鋪的時候大概是在二月中,天氣很冷,還降著蒙蒙的冰霰。我們旅途勞頓,一下車便被招待到司令部,這司令部是一棟民房,真正的茅茨土屋,一明一暗,外間放著一張長方形的木桌,環列木頭板凳,像是會議室,別無長物,里是是寢室,內有一架大大板床,床上放著薄薄的一條棉被,床前一張木桌,桌上放著一架電話和兩三疊鎮尺壓著的公文,四壁蕭然,簡單到令人不能相信其中有人居住的程度。但是整潔乾淨,一塵不染。我們訪問過多少個司令部,無論是後方的或是臨近前線的,沒有一個有簡單樸素上能比得過這一個。孫蔚如將軍,孫仿魯將軍在唐河的司令部也極樸素,但 是他們還有設備相當齊全的浴室。至於那些雄霸一方的驕兵悍將就不必提了。

  張將軍的司令部固然簡單,張將軍本人卻更簡單。他有一個高高大大的身軀,不愧為北方之強,微胖,推光頭,臉上颳得光凈,顏色略帶蒼白,穿普通的灰布棉軍服,沒有任何官階標識。他不健談更不善應酬,可是眉宇之間自有一股沉著堅毅之氣,不是英才勃發,是溫恭蘊藉的那一類型。他見了我們只是閑道家常,對於政治軍事一字不提。他招待我們一餐永不能忘的飲食,四碗菜,一隻火鍋。四碗菜是以青菜豆腐為主,一隻火鍋是以豆腐青菜為主。其中也有肉片肉丸之類點綴其間。每人還加一隻雞蛋放在鍋子里煮。雖然他直說簡慢抱歉的話,我看得出這是他在司令部里最大的排場。這一頓飯吃得我們滿頭冒汗,賓主盡歡,自從我們出發視察以來,至此已將近尾聲,名為慰勞將士,實則受將士慰勞,到處大嚼,直到了快活鋪這才心安理重和享受了一餐在佔地里應該享受的伙食。珍饈非我之所不欲,設非其時非其他,則順著脊骨咽下去,不是滋味。

  晚間很早的就被打發去睡覺了。我被引進附近一棟民房,一盞沒燈照泡之下看不清楚什麼,只見屋角有一大堆稻草,我知道那是我的睡鋪。在前方,稻草堆是最舒適的卧處,我是早有過經驗的,既暖和又鬆軟。我把隨身帶的鋪蓋打開,放在稻草堆上倒頭便睡。一路辛勞,頭一沾枕便呼呼入夢。俄而轟隆轟隆之聲盈耳,驚慌中起來憑窗外視,月明星稀,一片死寂,上刺九的衛兵在門外踱來踱去態度很是安詳,於是我又回到被窩裡,但是斷斷續續的炮聲使我無法再睡了。第二天早晨起來,參謀人員告訴我,這炮聲是天天夜裡都有的,敵人和我軍只隔著一條河,到了黑夜敵人怕我們過河偷襲,所以不時地放炮嚇嚇我們,表示他們有備,實際上是他們自己壯膽。我軍聽慣了,根本不理會他們,他們沒有膽量開過河來。那麼,我們是不是有時也要過河去襲擊敵人呢?據說是的,我們經常有部隊過河作戰,並且有後繼部隊隨時準備出發支援,張將軍也常親自過河督師。這條河,就是襄河。

  早晨天仍未晴,冰霰不停,朔風刺骨。司令部前一廣場,是擴大了的打穀場,就在那地方召集了千把名士兵,舉行贈旗禮,我們奉上一面錦旗,上面的字樣不是「我武維揚」便是「國之干城」之類,我還奉命說了幾句話,在露天講話很難,沒講幾句就力竭聲嘶了。沒有樂隊,只有四把嗽叭,簡單而肅穆。行完禮張將軍率領部隊肅立道邊,送我們登車而去。

  回到重慶,大家爭來問訊,問我們在前方有何見聞,平時足不出戶,哪裡知道前方的實況?真是一言難盡。軍民疾苦,慘不忍言,大家只知道「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其實亦不盡然,後方亦有不緊者實不可多覯。我常以為,自奉儉樸的人方能成大事,訥澀寡言笑的人方能立大功。果然五月七日夜張自忠將軍率部隊度河解救友軍,所向皆捷,不幸陷敵重圍,於十六日壯烈殉國!大將隕落,舉國震悼。

   張將軍靈櫬由重慶運至北碚江干,余適寓北碚,親見民眾感情激動,群集江濱,遺櫬厝於北碚附近小鎮天生橋天生橋之梅花山。山以梅花名,並無梅花,僅一土丘蜿蜒公路之面側,此為由青木關至北碚必經之在,行旅往還輒相顧指點:「此張自忠將軍忠骨長埋之處也。」

  將軍之生平與為人,余初不甚了了,惟七七事變前後余適在北平,對於二十九軍諸將甚為敬佩與同情,其謀國之忠與作戰之勇,視任何儕輩皆無遜色,謂予不信,請看張自忠將軍之事迹。


「慷慨赴死易,從容負重難。」


知道張自忠是介紹中原大戰時,馮玉祥的西北軍大戰中央軍,張自忠對陣張治中,張自忠的兵比張治中的兵能吃苦,把張治中揍跑了;後來全局潰敗,張自忠手裡還有幾千兵,昔日同僚紛紛投降蔣介石接受改編,他寧可北渡黃河接受張學良的改編也不投降蔣介石,算是對老長官馮玉祥盡到了一個「忠」字。
後來全面抗戰,他的部隊實際上是被歧視的,他殉國後,馮玉祥披露張自忠的部隊拿到的給養只有中央軍嫡系的五分之一。但他沒有計較,仍然捨命為國,對國家盡到了一個「忠」字,這才是讓人佩服的地方.
他的部隊在淮海戰役中反戈一擊,1948年11月9日,何基灃、張克俠(均是張自忠舊部)率國民黨第三綏靖區所屬第五十九軍、第七十七軍(原二十九軍改編的)的三個半師共2.3萬人在賈汪、台兒庄起義,為淮海戰役中全殲黃百韜兵團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部隊對人民盡到了一個「忠」字


他殉國前曾親筆諭告部下:「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張將軍一路走好,千古忠魂!


功遠遠大於過,英雄。


題主怎麼評價西弗勒斯?斯內普?

咳,歪的有點厲害。不提《哈利波特》了,說回張自忠。

我也是看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七七事變之前,作者確實毫不忌諱的把張自忠寫的很蠢,讓人讀的三觀崩裂,這哪是民族英雄,簡直是民族罪人啊。

可是後來他重起,直至犧牲,作者同樣寫的不遺餘力,非常肯定。感覺作者也很喜歡大反轉的故事呢。

我也跟作者一樣態度:浪子回頭金不換,何況本來也算不上什麼浪子,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雖然從實質結果上講,華北沒法奪回來了。但他所作所為已經足以彌補他的過失了。

這是個偉大的人,雖有缺陷卻仍可稱為偉大的人!


我覺得公正的評價一個人真的很難。
因為要考慮的角度不同,而每個事情都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析,你說哪方面是正確的?哪個方面是錯誤的?其實,我也不知道。
而我想提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對歷史人物都進行一個評價?我們對一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之後,是不是有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吸收。如果是為了民族大義,捨生取義,我們是不是該學習,效仿,如果沒有條件機會,我們也該保持一顆赤誠之心? 如果為了個人恩怨的鬥爭,爭名奪利,我們是不是應該摒棄,對這種行為進行堅決的抵制?
在這裡我堅決支持團團的答案。我很滿意。至於有的人說只褒不貶,不夠全面。我想說,我想學習這些優秀的歷史人物的優秀一面。因為這些方面都夠我一輩子來學習。


將軍當年七七事變前後置態度轉變還是很大的,當然最終能盡忠報國,血染疆場,也堪稱當代軍人之楷模!


作為一個抗日歷史迷,張將軍小粉絲,我覺得必須得好好回答這個問題。

張自忠一開始是在馮玉祥都部下,當時,日本希望讓馮玉祥建立第二個偽滿州國,並邀請他出使日本參加博覽會,面對日本灼灼逼人的態勢,馮玉祥派出張自忠前往日本,就是因為他知道,就是所有人都投降了,張自忠也不可能投降,張自忠在日本期間,見到滿洲國的展館,嚴令控訴要求廢除,那可是在日本啊,可見張將軍的愛國忠心,後來的北平事變很多答案都說過了,我就不在細說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看不出差別

現在我們把時間線調到徐州會戰時期

徐州會戰中,日本第十師團從北面濟南通過藤縣,企圖與從青島登錄的日軍第五師團會師台兒庄,進而攻擊徐州,然而一個擁兵數萬的韓傅渠,面對日本進攻,不戰而退,放棄濟南,致使徐州北邊門戶大開,日本第10師團長驅直入劍鋒直指藤縣,劉銘章職率師部死守,李宗仁電令湯恩伯兵團支援,湯卻遲遲不發兵,最終藤縣實收,劉銘章殉職(這裡沒有要黑湯將軍的意思,我就是黑黑山東韓主席)

圖為韓傅蕖

圖為湯恩伯

而青島的日軍要想到達台兒庄與第十師團會師,就必須先攻取臨沂,守備臨沂的龐炳勛,早年同張自忠一起在馮玉祥手下從事,後來馮蔣大戰,龐炳勛見反蔣敗局已成定數,於是倒戈蔣光頭,倒戈的第一槍,就打向了張自忠所部,張自忠拚死突圍才撿回一條命,可以說是與龐炳勛就不共戴天的仇,而就算是這樣,當龐炳勛所部堅守不住時,張自忠完全不顧個人情感恩怨,帶著部隊以驚人的速度趕到臨沂進行支援,並擊敗具有日本鋼軍之稱的板垣第五師團,為我軍台兒庄大捷,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因為北平事變,世人的種種言論,致使張自忠日日夜夜無不盼望以死來效忠國家,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帶著兩個團渡江擊敵,以及孤軍深入被日軍包圍在南瓜店的事情

張自忠所部被五倍於己的日本包圍在南瓜店時,張自忠不但擊退了日軍數次進攻,還讓自己的一隻部隊成功突圍,而據張自忠的警衛員顧瑞雪之子,當了解的顧瑞雪當時的回憶,張自忠是可當時其實以成功突圍出去的,然後張自忠他卻選擇了以死來表現他這個國家的忠誠,痛哉,悲乎!!!

我這樣死,於國家,於人民,於長官,我良心平安 ——張自忠英雄不朽


北京用人名命名的路一共三條,張自忠佔一個


看看忠肝義膽 唐生智和戰略迂迴韓復渠 就知道張自忠這種非嫡系就把一大部分比下去了!


看看南渡北歸


這兩種說法不矛盾啊

他忍辱負重,難道就不能跟宋哲元搞鬥爭??

蔣介石也忍辱負重,積極準備抗日,也不妨礙他想收拾地方軍閥啊!

我對張自忠不甚了解,但是我憑我個人閱讀歷史的感覺,這兩種說法都不太公正。

但凡把政治寫的太感動的人,都不真實。我以前讀大無大有周恩來,感動涕零,後來知道,也不過如此。

政治人物沒有乾淨的。

至於一寸河山一寸血,這部紀錄片我看過,大體是公正的。不過它的監製是蔣緯國,所以對中央軍和蔣介石是大加讚揚,不甚公正。其他地方還是有一說一的。

張自忠隸出身馮玉祥的西北軍,這支軍隊從老大,到中層軍官,都有兩面三刀的優秀傳統。


華北淪陷之前是西北軍的一個軍閥有抗日英雄之名 華北淪陷後被蕭振瀛接走前姑且成為爭議的「漢奸」 被蕭振瀛接走後到犧牲之前是一個充滿無限羞愧和向民族 國家贖罪的人 犧牲之後民族英雄


經過城市裡的張自忠路時 都覺得有那麼一點兒不一樣


以後但凡是在讀者 知音什麼上看的東西就不要拿到知乎上來討論了 尷尬


只有我看成張召忠?(無意冒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Saber(阿爾托莉雅)?
《暴走大事件》中的 腦殘廣告 環節是否變相做廣告?
如何正確吐槽使用"I AM 1%" 作為頭像的行為?
如何理解 MIUI 工程師孫鵬所說的「手機 1G 內存夠用,少裝點 App 就可以了」?
抗日戰爭時期的日軍如何評價八路軍?

TAG:抗日戰爭 | 中國國民黨 | 如何看待評價X | 張自忠 | 棗宜會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