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高講故事的能力?
為什麼一個人筆下能寫悱惻千言,而以口轉述卻總是乾巴巴令人乏味呢?而又該如何提高講故事的能力呢?
前段時間我在招實習生,招聘文案上寫了這麼一句話:
「你的簡歷不一定要多漂亮,但希望你能證明:你真的對營銷很感興趣。」
然後陸陸續續收到了百來份簡歷,每一份我都打開看了。
當我看完這些簡歷之後,真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太不會講故事了。
在這百來份簡歷中,大概有50%的人,的的確確注意到了招聘文案里的那句話,也的確有意識去證明自己對營銷感興趣。
他們的表述基本是這樣:
「我非常喜歡營銷類的工作。」
「我希望能從事營銷方面的工作。」
「我一直對營銷行業非常感興趣,也很願意去學習。」
你們認為上述表達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我想,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們的表達都太抽象和空洞了。
而在這些簡歷中,大概只有3、4份的表達是相對不錯的,比如下面這兩句:
「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過小米和杜蕾斯的營銷案例,覺得非常有意思。」
「之前機緣巧合讀到了《定位》這本書,從此就對營銷很感興趣了。」
這兩句話並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多深刻的認識,都只是簡單陳述而已。但如果要問:誰最可能對營銷感興趣?答案肯定是後面兩位。
那麼,同樣是簡單的陳述,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化效果呢?
玄機就在兩個字——具體。
什麼叫「具體」?
如果你能憑感官去認知某樣東西,那它就是具體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視覺化」)
比如簡歷中的「《定位》」,只要一提到它,我們就會想起它紅白黑三色的封面。
再比如古人常說的「一箭雙鵰」也非常具體,也是視覺化的,誰都能想像出兩隻雕被一隻箭射中的樣子。
相比於「一箭雙鵰」,「同時實現多個目標」就很抽象了。「目標」是什麼?很難說清楚,因為每個人對「目標」的定義是不同的。
再說回「講故事」,現在人人都在說「要學會講故事」,而要講好一個故事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相比於「絕妙的創意」,「具體」應該是最簡單的講故事方法了。
而這篇文章,就跟大家具體講一下,「讓表達更具體」的好處,以及如何做到「具體」。
- 「具體的」才是可信的
- 「具體的」才是感人的
- 「具體的」才是明確的
- 「具體的」能調動思維
- 「具體的」才是易記的
- 「具體的」更易於傳播
- 如何才能做到「具體」
1.「具體的」才是可信的
我們不妨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你晚上很晚回到家,然後你老婆問你:「都這麼晚了,你到哪裡去了?」
然後你跟她說:「沒去哪,就隨便逛逛。」
你認為你老婆會怎麼想?她很可能會懷疑你去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但如果你這樣回答:「哦,我剛才走到小區門口遇見咱們以前的鄰居老周了,就跟他打了個招呼。我問他來這邊幹什麼,他說他侄子今天結婚,在辦晚宴。結果他非拉著我一起進去喝了一杯,這不,把我衣服都弄髒了…」
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是「慣犯」,相信你老婆肯定不會懷疑你的。因為你的描述非常具體,有具體的時間,人物,地點和事件,而這些細節會把你老婆帶入你描述的那個場景,她也就不會多想其他的事了。
包括之前說的簡歷,只要你給出了具體的營銷案例或書籍名稱,就更容易讓別人相信你的確很喜歡營銷。
所以,具體的細節可以讓信息更加可信。
同樣的道理在營銷中也是一樣,比如要表達跑車引擎的靜音效果,你可以用兩種方式:
抽象派:靜享奢華!
具體派:在時速六十英里時,車內最大鬧聲是來自電鐘。
很明顯,後者會更加可信——因為它提供了足夠多的細節(速度,地點,聲源)供人想像和參考。
2.「具體的」才是感人的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曾說過:「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絕不會有行動;如果我看到的是個人,我就會。」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讓我們看一個心理學實驗就知道了:
研究人員召集了兩組受試者,分別給他們看兩份不同的募捐信,看完之後會邀請他們捐款。
第一版募捐信主要在說非洲整體的情況:
「馬拉維的食物短缺問題波及300多萬名兒童;安哥拉共有400萬國民(相當於全國人口總數的1/3)被迫背井離鄉;衣索比亞至少有1 100萬人迫切需要糧食援助…」
而第二版只提到了一個受災的小女孩:
「您的全部捐款將轉交給羅基婭——非洲馬里的一個7歲小女孩。羅基婭極度貧困,正面臨嚴重飢餓,並有餓死之虞。您的傾囊相助將會改善她的生活…」
當人們讀完手裡的募捐信後,都自願捐了款。
不過,看過第一版(統計數據)的人平均只捐了1.14美元,而看過第二版(小女孩)的平均每人捐了2.38美元。
是的,相比於抽象的整體概念,具體的事物更容易調動人們的情緒,也就是更有煽動性。
再比如馬丁路德金的演講,也是因為具體,才很有煽動性: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相比之下,「民主」,「富強」和「文明」等字眼就非常抽象和模糊,沒有煽動性。
3.「具體的」才是明確的
相信你經常能看見一些企業家說這樣的話:我們要打造全世界最好的空調;我們的使命是為顧客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我們要打造一流的團隊...
然並卵,因為它們完全無法為任何人提供有效的指導。
什麼是「最好的空調」?壽命最長?最省電?最貴?還是最安靜?
沒人知道。
事實上,只有當目標足夠具體,這個目標才有價值。
就像上世紀60年代的波音公司一樣。
它們設計飛機時,制定的目標非常具體:「波音727客機載客131人,從邁阿密直達紐約,降落在紐約拉瓜迪亞機場的4–22跑道。」(選定4–22跑道是因為其長度不足1英里,這對當時已有的任何噴氣式客機而言都太短。)
正因為目標如此具體,波音公司才得以高效協調了數千名工程與製造專家的各項工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
(PS,所以你看,當老闆的確不易,要制定具體的目標就意味著放棄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同樣的道理在營銷上也是一樣。
我們之所以要做營銷,其實就是想說服消費者使用我們的產品。
但這個世界的產品太多了,任何一個產品都不可能佔用消費者所有的時間和空間,所以我們才會說「定位」,定位到特定的、具體的場景——說服消費者在該場景使用我們的產品。
比如想閱讀電子書就買Kindle;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小餓小困就喝香飄飄...
本質上這也是在為消費者提供明確的指導。
4.「具體的」能調動思維
當我還在大學學設計的時候,最開始很不理解為什麼老師總要讓我們做手工實體模型,直接在電腦上做不就行了嗎...
直到後來才想明白模型的真正作用——調動所有人的思維,讓每個旁觀者都能參與設計。
講一個具體的故事吧:
1987年,一位名叫卡普蘭的青年站在演講室外面,他分外緊張,因為他的演講就快開始了。
而演講台下坐著的,正是矽谷最有名的風投公司——克萊納·珀金斯公司的投資人。這是一次重要的演講,要麼大紅大紫,要麼失去這一生最重要的機會。
不過,由於事先不知情,卡普蘭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連商業計劃書都沒有,更別提產品樣機了…
更要命的是,即使是那些準備充分,穿著整潔,並且講得頭頭是道的演講者,都沒能成功引起台下投資人的興趣。
情急之下,卡普蘭索性破罐破摔,他決定就把隨身攜帶的文件夾當成產品樣機(他準備介紹一種類似筆記本電腦的產品)。
他上台之後,簡單介紹了一下產品理念,然後把那個文件夾往桌上一扔,說:「各位,這就是我剛才說的未來電腦的模型。」
卡普蘭本以為自己會被扔出去,然而,有趣的事發生了。
台下的投資人紛紛走上來,圍著這個文件夾上下打量,反覆撫摸,並且相互討論起來。事實上,卡普蘭把文件夾扔到桌上之後,他就沒怎麼發言了,反倒是投資人之間說的起勁…
演講結束後,那群投資人對卡普蘭的創意讚賞有加,還把他「尚不存在的」公司估值為450萬美元...
這就是模型的力量,或者說一個具體的事物的力量——只有當你的信息可被他人感知時,它才會體現出價值。
5.「具體的」才是易記的
你還記得你幼兒園是如何學習加減法的嗎?
如果你的老師稍微有點水平的話,肯定不會讓你死記硬背「3-2=1」…因為對於三歲兒童來說,數字是非常抽象的,它們毫無意義。
那什麼才是具體的,有意義的呢?
當然是身邊熟悉的事物,比如水果和動物…
所以,稍微有點水平的老師都會這樣問你:「剛才一共有3頭大象,現在有兩頭去睡覺了,請問還剩幾頭?」
這樣才便於理解和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都喜歡「開動物園」,比如螞蟻金服,飛豬,天貓,大象,途牛和酷狗等。(當然,重點並不在「動物」或「植物」,而是具體的、熟悉的事物)
6.「具體的」更易於傳播
由於具體的事物更可信,更感人,更明確,更能引人思考和更易理解記憶,所以,具體的信息也更易於傳播。
關於這一點,回想一下那些廣為流傳的謠言就知道了。
肯德基的雞有6隻翅膀;(抽象版:肯德基的雞是變種雞)
肉鬆是棉花做的;(抽象版:肉鬆沒有營養價值)
長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見的建築物;(抽象版:長城在很遠的地方也能看見)
金魚的記憶只有6秒(抽象版:金魚的記憶很短)
…
當然,那些著名的廣告語也是這樣:
把1000首歌裝進口袋;(抽象版:大內存,小體積)
只溶於口,不溶於手;(抽象版:縱享絲滑)
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抽象版:樂趣無窮)
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抽象版:極速閃充,超長待機)
…
它們都有具體的事物/數據/場景,是視覺化的,可以被感知和理解。
7.如何才能做到「具體」?
其實,要做到「具體」並不是難事,只要你的信息可以用感官去認知就可以了。
常見的方法就是上文提到的:
- 盡量提供跟核心信息有關的細節;
- 突出局部特點,而不是整體概念;
- 多講案例,而不是光講抽象理論;
- 將信息與人們熟悉的事物相聯繫。
實際上,只要做到這幾點,你會發現其實你已經在講故事了。
不過,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這麼簡單,但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呢?
答案就是「知識的詛咒」——知道的越多,越難做到「具體」。
專家和新手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專家習慣於站在高度抽象的層面去思考問題,而新手只看得見具體的細節。
比如前幾天網上刷屏的關於「麥當勞甜筒機器骯髒不堪」的消息。
FooAds.com
新手(大部分吃瓜群眾)都只看得見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和具體的照片,他們信奉的是「有圖有真相」,然後就認為這些大企業太黑心了,完全不顧消費者利益,就知道賺錢...
而真正有「品牌素養」的人,肯定不會只看具體細節,他們會從更抽象的層面看問題——大品牌作惡的成本遠高於小品牌。
如果連麥當勞都不值得相信,那這個世界就沒有值得相信的餐廳了。
然而很不幸,只有「具體的」才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播,抽象的概念(大品牌作惡成本高於小品牌)沒有任何傳播力。所以,最終佔上風的多半是這則負面消息,而不是客觀的事實。(PS,這也是為什麼社會上存在這麼多偏見)
另外,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熟悉的東西別人也熟悉。
比如我們會經常聽到一些專家(或偽專家)說一些「高深」的簡略詞,比如BP,VP,IPO,CPV和OEM等。然而,如果信息的接收方並不具備相應的知識,那信息的傳遞基本就是無效——別人都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怎麼可能引發傳播?
這也是為什麼喬布斯在介紹第一款iPhone的時候,不會直接說「智能手機」,而是說「一個大屏iPod+一個手機+一個上網瀏覽器」。(因為當時除了他自己的團隊,估計沒幾個人知道什麼叫「智能手機」)
而同樣是蘋果公司的產品,PDA(persona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據助手)則被人們戲稱為pretty damned abstract(真TM抽象),銷售額當然不好看。
所以,要做到「具體」,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就是:要具體到別人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自己熟悉的事物。
換句話說就是:別讓用戶思考。
最後,再說一下麥當勞冰淇淋那件事,目前官方(麥當勞中國)的回應大概是:
1.照片中的油漬是機油,與奶油無關;
2.中國麥當勞與事件中的美國餐廳無關;
3.政府已經派相關人員來檢查過了,我們的機器很乾凈。
不過這樣做的效果肯定不會太好,因為這種信息的可信度和傳播力都不夠。
既然那位名叫Nick的網癮少年以「講故事」的形式發布了負面消息,那麥當勞也應該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反擊。
具體可參考當年一篇與大眾甲殼蟲有關的報道——《當我決定揭發VW能漂浮的騙人廣告時,妙事發生了!》
" "I have a brother and a boyfriend" is a sentence, but "I have a brother and he is my boyfriend" is a story. "
— Alice
送你五個好錦囊,祝你講個好故事。
錦囊1
開頭太重要!找准故事切入點,打破常規順序,採用倒敘、插敘等非常規手段。此方法可大大吊起人的胃口,讓你一炮打響。
舉個栗子,你可以這麼開頭:小劉在辦公室等到深夜,終於等到了這份傳真件,一時高興得手舞足蹈。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他如此激動?故事還要從三天前說起。
(是不是有一種神奇的吸引力,讓人主動排隊續費也要繼續聽下去!)
錦囊2
故事的主人公很重要。「小人物,大智慧」。選一個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以他的視角來看世界,比高大上的視野樸實許多,不矯揉造作。大家聽了太多上帝視角的大故事,就想聽聽小人物的小故事。就像一部好的紀錄片,呈現的都是平凡人的平凡日子,還原的卻是最真實的生活場景。
例如:「八項規定」的改革是深入人心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央高層改革的決心,改變了原來的奢侈浪費之風、減輕了基層工作人員的負擔、使政府真正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
(話說得非常正確然而並沒有感染力)
再例:小王是縣政府辦的工作人員,他記得「八項規定」前幾乎每晚都有飯局、逢飯局便酩酊大醉,甚至喝出了胃潰瘍。而「八項規定」後,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每天下班順路買點新鮮蔬菜,晚上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地一起吃晚飯,小日子過得踏實有滋味。
(從小人物著手,是不是畫面感提升100倍,想表達的意思也不言而喻?)
錦囊3
善於製造矛盾衝突,跌宕起伏才有好分數。這裡的矛盾衝突,不是讓你安排誰跟誰打架對撕,而是戲劇學上的專用語,簡單說來,就是故意在人的意願和目標之間修一堵牆,然後演示給人看這個在牆上打個洞穿過去最後實現目標的過程。有矛盾衝突,故事才講得下去。
想起一部荒誕派戲劇的代表《等待戈多》,說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的故事:兩個人在路口等戈多,一直等啊等啊等,等到最後戈多也沒來。我一直覺得它之所以紅得莫名其妙,因為達到了一個無聊至極的巔峰。這種風格,總不會是你的菜吧?
比如,提到某工作人員辛苦加班時,一個普通人加班沒什麼了不起,為增強衝突性,你可以說他身患重病,說他老婆在醫院待產,說老父親卧病在床……總之,一切可以吸引眼球的衝突都會為故事增加看點!
錦囊4
用似曾相識的情節激發大家心靈的共鳴。可以是你以往經歷中被感動的瞬間,也可以是在微博上讀到的好故事。考場上你很難生產好故事,卻可以成為好故事的搬運工。
比如你講到今年抗洪形式嚴峻、消防戰士辛苦時,可以來這麼一句:「遠處那些抗洪戰士都來自國防科技大學,作為大四的畢業生,他們卻在抗洪前線度過了校園生涯的最後幾天,錯過了自己的畢業晚會。」這不是我編出來的段子,是前陣子央視新聞報道出來的真人真事。到了現場你一改頭換面,不就搖身一變成為你的主人公了嗎?
錦囊5
結尾,點睛升華很重要!一個好的結尾,可以讓你餘音繚繞,三日不絕。什麼樣的結尾才稱得上是好結尾呢?對於一個故事來說,不是老氣橫秋的點評,更不是平鋪直敘的大白話,而是真誠的話語、緊湊的情節,最好再帶點俏皮的懸念。差一點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注意只能是一點點點點),就是大家心頭的硃砂痣,怎能不念念不忘?
還是用抗洪戰士舉例子,結尾你可以這麼來一出:小王在堤壩上執行了三個月的抗洪任務,原定的婚期也被推遲了兩個月。當他終於結束任務回到家鄉,站在未婚妻家門口時,心頭百感交集。「咚咚咚」,他鼓足勇氣,輕輕扣響了未婚妻家的房門。迎接他的,會是怎樣一張美麗的臉龐呢?
(沒了,故事說完了!相信我,這樣的結尾會讓大家過耳不忘!)
那如果你這麼結尾呢:三個月的抗洪任務終於結束了,戰士們也終於可以休息了。他們用奉獻精神譜寫了雷鋒精神的時代樂
章,用熱血鑄造了讓人敬佩的精神雕像,他們是我們老百姓的依靠,更是祖國的驕傲。
(我先不說考場上你能不能把這些話一古倒流利地說出來,就問哪種更有感染力、更容易打動大家?)
??~?;:$t?
講我自己的故事吧,礙於面子匿了。
我現在22,想我初中的時候。可謂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看過的東西我就能變成自己的講出來,生動可人。那時女孩都很喜歡和我聊天,後來我開擼(???????????)。慢慢變得笨拙,也不如從前帥氣陽光可愛!現在還是很多女孩喜歡和我聊天,感覺我有不同的特質。有自己的看法,不過我自己能感受到我自己的變化。我現在開始努力的管理自己。
信仰指導我,讀書豐滿我,跑步推動我。
最後,我相信我!
1、先學習講屬於自己的故事,比如你一生中經歷過的事情;
2、再去聽別人的故事,包括新聞,然後複述;
3、了解故事清晰的基本結構;
4、學會講細節,讓他人聽到您的故事,如身臨其境,這個除了技巧,還需要肢體和聲音的配合。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謝邀!
一個人為什麼筆下能寫悱惻千言,口述卻令人乏味呢?
是因為這個人大部分時間在寫而不是在說。
勤練造就完美。
只要每天給別人講一個故事,堅持1年必有成效。
謝邀。
最簡單的方式,去掉「然後」「那個」這類的不必要的連接詞,可以適當停頓,但不要磕巴,需要給人一種你的思維順暢的感覺
謝謝邀請。想要講好一個故事需要把握一些技巧,當然故事一定要主題吸引,你給文科學生講個關於數學的笑話人家不一定會仔細聽,最好是能夠引起他們共鳴的主題故事,然後就是故事如何,好的故事反轉很多,反轉處也是一個故事的深度問題,當然也有一些溫馨的故事也能夠講下去,不過想比反轉,估計耐心聽下去的人會更少吧。
接著就是故事中的實和虛,就是什麼重點講,什麼省略講。比如你叫一個關於母親的故事,你講一半多時間在講當時這個社會如何如何?他家的人如何如何?最後母親內容就一點,很難稱為一個好故事,還是那個問題用力過猛,有些時候你害怕他們感受不到你看到時的那種感受,有些時候會對於一點你感動的點講的過於生猛,他們反而在你這麼生猛講解下反而反感。就像我給好哥們安利一個好看的電影跟他吹噓多好看多好看,反而他有些煩,後來也沒有看。
就是講故事一定要清楚你想讓聽故事的人感受到什麼,感動,恐懼,搞笑,還是別的。然後循序漸進,最後不著急慢慢引出來就可以了,有一個感受到了,那你也算成功了。
可以多去看看知乎裡面的大神是如何講一個流暢的故事,從開頭到結尾的順序,中間的鋪墊,反轉,都是你學會講故事要學的。
最後就是想要有故事源泉,一定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
得弄清聽故事的人是什麼人,投其所好。
把「我有一個朋友」「我初中同學/高中同學」一類開頭刪掉。很多人不喜歡聽起來就不像真的的故事。
把對發展、高潮、結局無關緊要的形容詞和補充內容刪掉。簡短有力的故事耐人尋味。
你需要有趣且擅長講故事的父母。沒有的話可以認個爸爸。
捕捉你認為故事講的好的人的言辭里讓你發笑的點。
在社交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放棄美好的皮囊選擇有趣的靈魂。
最後一點最重要。
——和我做朋友。
求指導,希望能提供講故事的能力,現在感覺和人聊天知識面太窄
求大神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學會看人說話,察言觀色呢?
※作為一個未來的語文老師,如何讓自己說話抑揚頓挫有吸引力呢?
※口才不好是否意味著不會有太多發展?
※你有什麼說話技巧可以使表達效果更好?
※如何學會大方、得體、自如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