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形成了「如何評價」一類的提問形式,而 Quora 里卻沒有?

相關問題:如何看待 / 評價知乎上的「如何看待 / 評價 X」類問題? - 你如何評價 X


……別口胡了,網站引導才是決定性因素

  • 知乎的「如何評價」風興起於開放伊始的引導

我在上知乎之前從來沒見過這種神奇句式,幾次三番想要吐槽「如何評價『如何評價X』」這種問題——結果一搜索發現「如何評價(×1)如何評價(×2)如何評價(×3)如何評價(×4)」這種禁忌四重奏都早有人問了。

於是我吐著吐著也就習慣了。

那麼實際上最早使用「如何評價」的是什麼時候什麼人呢?我來得晚,太過具體的細節不得而知,不過隨便一搜還是可見一斑。

——如何評價產品設計的好壞?
提問時間:2010年12月10日;
修改時間:2010年12月26日;
修改用戶:張亮
附:如何看待 / 評價知乎上的「如何看待 / 評價……」類問題? - 張亮的回答

這是一例,但絕非孤案,戳開話題「如何評價 X」,翻到最後一頁,俯拾皆是。

仔細看還會發現這個格式的變遷,早期相當一部分問題的問法其實是「X 的好壞是如何評價的」,然後又被修改為「如何評價 X 的好壞」,最後又被統一到了「如何評價 X」之中。而在這中間恐怕張亮先生貢獻不少。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知乎上早期的問題相當一部分都是由官方人員提的,這是為了讓起初空空蕩蕩的知乎有話題可以討論,進而量產答案的一種方法。而如何評價這種問法簡單而又挑不出什麼毛病,避免了知乎強調的「主觀判斷」又可以容納相當範圍的討論內容,

在知乎剛剛開放就產生的「如何評價 X 的好壞」之後,這股評價風潮漸漸興起,且經久不衰,終於形成了萬金油一般的提問格式,並逐漸產生「如何評價 X(人物)」、「如何評價 X(知乎用戶)」、「如何評價 X 的演技」(這個其實很晚,但有一個子話題)、「如何評價 X 的小說」、「如何評價 X(時事)」等等,我關注的不少大V提問列表中也很多這樣的問句,可說是若要砍掉「如何評價 X」,知乎一夜之間就能從胖子變苗條,有時候我特想把「知乎」改成「評乎」……

只要翻翻問題日誌,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比較清晰。有知友提出的「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我覺得很扯,似是而非——這頂多是張亮的思維習慣,其他人不過是在跟風罷了。認同這一點的不妨到處翻翻:

除了知乎還有哪個地方有這樣鋪天蓋地的「如何評價」?

我沒見過。這是知乎的土特產。

你可以說中國人比歐美人更喜歡judge(是否真是這樣,在此不做評價),但至少知乎形成這種風氣絕不是因為這個點,這是顯而易見的。

隨著知乎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如何評價」句式也作為一種典型的知乎體逐漸擴散開來,在別的社區零星可見了,甚至百度知道也有——當然其答案則是一如既往照著知乎扒的。
在我看來這就是「如何評價」這個meme的進一步擴散,一如「祥瑞御免」的瘋狂泛濫。後者在N個社區產生了迷の跟風,無論知不知道馬伯庸這個人是誰,總是控制不住自己那雙手跟上一帖「羊踹玉兔」,比起這個「如何評價」的傳播力差了一些,但在一個問答網站這真的夠了——特別是在部分疑似分類狂魔的知友友情修改之下(不少問題本來並非如何評價,但總有路人願意修改得「標準化」,這也算是人類共性之一……),它更是成為了知乎獨特的社區文化中的一部分,少不了有人抵觸,但也絕對更有人想要融入,如此一來,「評乎」也就成了一種必然了。

有知友對其他類似的「知乎體」很有興趣,如「X 是怎樣一種體驗」、「如何優雅地 X」等等,其實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很有趣的是艦隊街 Todd提供的這一條:
「怎樣一番體驗」體是怎樣流行開來的? - 匿名用戶的回答

鑒於這一愈演愈烈的風氣,我一周之前武斷地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一次批量修改,把絕大多數活躍的「怎樣一番體驗」類問題都修改成了「體驗是怎樣的」。修改了
約 30 個問題之後,我收到一位知乎運營人員的私信,要求我不要繼續進行批量的不必要修改,隨後我因「惡意行為」被禁言 7
天。之後,這位管理員將我修改的問題基本全部還原為了原本面貌。

匿名用戶講述了體驗黨的泛濫過程,而這其中果然有著知乎運營的干預,雖然不能說這是有意營造這種氛圍,但說實話,這種東西確實是對社區的擴張有所助益,不妨參考:

  • 山口山的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
  • D8的「內涵」(光這倆字就行,不用談真內涵,至於衍生效果,看內涵吧就知道了)
  • 貓撲的233

這玩意或許對內容優化無益,但它本身就是一種極強的宣傳,在宣傳中它會剔除和改造一切不利於傳播的部分,「進化」出利於傳播的特性——有時候就像活的一樣,而且有時候能當飯吃,哪怕幹得就剩一個殼子。

【註:原文此處還有一段。由於理解錯誤,全部砍掉,俟後對Quora有進一步了解再行補充】

總結:

  1. 「如何評價」產生於知乎創立之初,且第一推動力來自運營方。
  2. 「如何評價」的泛濫本身是一種傳播現象。
  3. 網站引導起決定性作用,meme其實是可以製造的。

那麼跟國民思維有沒有關係呢?

莫須有,但這個思維……總不會是以張亮為代表的吧?

【非黑……其實我只對語死早的提問有意見……



我覺得是因為中國人的思維習慣。

很多知乎的著名回答里都指出,中國人相比於歐美人,更喜歡去judge別人的生活,更在意別人對一件事的看法,擁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心態的人遠遠少於歐美。

所以每當社會出現了一個什麼事件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思維習慣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具體的分析這個事件,而是通過「如何評價」,「如何看待」這種方式來謀求一種相對中庸的對待問題的看法。弄出個什麼大新聞,我先不說話,看看你們怎麼評價,支持不支持。

比如新聞說巴黎報社發生恐怖襲擊事件,知乎上立馬出現了一大堆「如何評價」,「如何看待」。 問這種問題的人,大多數是希望通過知乎來了解一些這個事件相關的詳細信息。

與之相對的是,在Quora里搜索Paris terrorist attack,出來的問題都是對於襲擊事件裡面具體細節的討論。大多數Quora的用戶,並不是在Quora中謀求對一個事件的基本了解,對於事件的基本了解通常是通過新聞。而中國大陸的新聞太主觀不可信,所以很多人會跑到知乎上來尋求客觀一點的看法和觀點。

第一個問題:從恐怖襲擊者的角度而言,他們達到了他們發動襲擊的目的了嗎?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遊行的人們會舉牌子寫著Je suis Charlie?
第三個問題: 巴黎恐怖襲擊之後住在巴黎或者去巴黎旅遊安全嗎?
再翻一頁

巴黎恐怖襲擊之後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什麼影響?
為什麼巴黎恐怖襲擊相對於同時期奈及利亞的巴加大屠殺而言受到更多新聞媒體的關注?
為什麼恐怖分子攻擊的是查理報社?
為什麼相對於巴加大屠殺,我更願意為查理報社而站出來抗議?

看到沒有,這就是知乎和Quora氛圍的區別。知乎喜歡弄一個大問題,然後由更多的人在這個大問題下面從各個方面來回答;Quora喜歡把問題細化,每個問題都非常小,也不會有太多的答案,但是都是非常精確針對問題的答案。

我覺得知乎形成這種大問題模式的原因是,大部分知乎用戶,包括我,都很在意人氣,很在意答案是不是能被很多人看到,是不是能得到很多贊,是不是能漲粉。而Quora中相對就比較純粹的學術,沒有太多這種心態。

有意思的是,在知乎還有一種常見的問題格式:「xxx是什麼樣的體驗?」這種問題格式在Quora倒是挺常見,看來老外的好奇心也不是一般的強。

這只是問問題的方式不同,對問題的關注點不同而已,並沒有優劣之分,但是這一現象非常直觀地反映了東西方文化思維習慣方式的差異。

在我看來,知乎目前最大的問題既不是「如何評價」的問題太多,也不是抖機靈的答案佔據高票,而是垃圾問題太多,並且許多好的問題受不到關注。

在知乎和Quora中對News Feed的設計理念很不同。

知乎是以用戶為中心的,也就是說在知乎的首頁你看到的大多數動態都是你關注的人的動態,所以知乎的大V在決定知乎什麼問題會被人看到上佔到了很大的作用。所謂的大V自帶300贊就是這個道理。很多沒人看見的問題,因為某個大V突然關注,就突然多了幾百個關注,一下子突然就成了一個熱門問題,而很多不知名的用戶精心回答的問題,因為沒有大V關注,可能高品質的答案一直不被人發現。有一次我寫了個長答案,有個萬粉大V贊了我,還私信我開玩笑說,如果你這答案不火,我過兩天取消贊再贊你一次!

而Quora是以話題為中心的。你所關注的話題里出現了什麼新的有意思的問題,立馬就會出現在你的首頁里,而知乎要想關注新問的問題,需要手動點進話題,查看「全部問題」,一個一個查看。在知乎每個話題的「精華」裡面,那些高票的老答案永遠佔據在頂部,沒有流動性。Quora這樣的設計就會保證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定的瀏覽量和關注量,而不是要通過手動搜索才能找到。那麼Quora是如何保證不被垃圾問題充斥的呢?Quora有很細心的Quora Content Review,人工審核每個出現的問題,以進行更加恰當的分類和改名,遇到沒有意義的垃圾問題也會及時進行刪除。在Quora上,幾乎見不到重複的問題,也見不到無人關注的問題,我覺得這點比知乎要強得多。

總結一下,就是在知乎上,你能看見的問題往往要麼是幾百關注的熱點問題,要麼自己點到全部問題裡面去看沒人關注的新問題,而有一定關注度(比如幾十人關注)而又不是最新的問題,卻沒有辦法被發現。也許兩年前有人問了個很好的問題一直沒人能回答,突然有個不是大V的人寫了個很好的答案,而這種情況基本是不會出現在你的新鮮事里的。

另外,在Quora上,有積分系統,邀請專業人士答題是需要積分的,這樣保證大V不會整天收到各式各樣亂七八糟的邀請。

這是Quora積分系統的運行方式。每當你問的問題多一個人關注,有人贊你的答案,或者你邀請的人的回答得到了贊,就多了10積分。如果題主贊了你,你可以得到50積分。相比於百度知道積分的運行方式,Quora的積分系統好處在於:
1,鼓勵大家問好的問題,問的問題越有質量,關注的人越多,得到的積分越多。
2,鼓勵大家點贊,如果大家多點贊了,答主就能得到更多積分。大家都有積極點贊的習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3,鼓勵使用積分邀請專業人士,專業人士可以得到部分你邀請他所花的積分。每個人可以設置自己被邀請需要的積分,越受關注的用戶被邀請需要的積分越高,這樣大V就不會被過度邀請,同時讓很多普通用戶也有機會被邀請。

這個積分在Quora上就相當於是一個虛擬貨幣,就目前來看,運行狀況良好,沒有發生什麼金融危機。

好了,為什麼要提到這個積分系統?因為這個積分系統,尤其是邀請要花積分,使得人們更願意把精力集中在細節性,專業性的問題上,這種積分系統使得提問和回答更像是一種信息交易,而不是一個社交網站。而「如何評價」,「如何看待」這類問題大多數屬於調查類問題,提問者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提問目的,只是想知道對於同樣的問題,大家的看法和自己有什麼不同,屬於「圖個新鮮」,「兼聽則明」。現在知乎做的越來越像一個社交網站,而有點脫離知識分享的本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種調查性問題越來越多,而精確的專業性問題卻鮮有人問津。像是「你有過xxx的經歷嗎?」「你最xxx的事是什麼?」這種問題,在知乎上到處都是,而很多人的粉絲都來自於對這種問題的回答。這種問題,將知乎的社交性質表現的越來越明顯,而大多數用戶還樂此不疲。我認為知乎的這種氛圍對於知乎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以我最擅長的音樂領域為例,我們來分析下音樂這個話題下都有些什麼現象。

我翻了三頁,所有備受關注的問題,全部是「如何評價」,「有哪些」這種調查性問題,而對於音樂的專業問題,很少有人問津。
我們再來看一下新問題

第一個,月經問題,題主應該做的是找以前的答案,而不是新問一個這麼籠統的問題,沒有意義。
第二個,也是月經問題,把300元換成任何價格,把低音流行搖滾換成任何風格,都有差不多的問題,也是沒有意義。
第三個,包含個人主觀判斷,目測會出現兩三個幾句話的答案,最後這個問題也不了了之。
第四個,感覺問題里信息不夠,點開看看,發現居然沒有問題補充,「唱了什麼」是什麼意思?估計這個問題也沒人回答。
第五個,這種問題不邀請人是不會有人回答的。前面說了那麼多和學音樂沒有直接關係,點開問題一看說的是「我想完成我的音樂夢想」,也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
第六個問題有點意思,估計會有一些關注,十幾個人隨便回答幾句,然後某個音樂話題里的大V做個總結性的回答,問題結束。
第七個,求歌詞翻譯,我覺得沒什麼人會閑著沒事幫你翻譯,估計沒人回答。
再翻一頁

第一個問題很有價值,屬於學術問題,在Quora上這種問題很多,但是知乎上少得可憐。
第二個問題也莫名其妙,你還是跑去麗江問那些店主吧,不知道他們上不上知乎。
第二個問題是日經問題,基本上周杰倫的每一首歌都有一個「如何評價」。
第四個問題是典型的調查性問題,適合問在百度貼吧,無意義。
第五個問題,百度新聞搜索臧天朔,得到答案。
第六個問題,我專門去聽了下這首歌,問的還挺專業的,看看哪個聲樂在行的能答。
第七個問題,沒什麼好說的。
第八個問題,挺有意義。
第九個問題,典型的個人案例分析,邀請人看看誰有興趣來答吧。這種問題太個人化,對答主有幫助,對別人幫助不大。

當然,我說的上面這些,都是在正常情況下的。我關注音樂這個話題下所有的問題有一段時間了,基本上每個新提出的問題我都看過一遍,上面講的是普遍規律。如果你們看到我這篇答案之後專門跑去關注這些問題,然後回來告訴我:「看,不是你說的那樣」,那我也只能說一句,無可奉告。

我想說的就是,不僅是音樂這個話題,大部分話題都是差不多的現象,有意義的好問題太少。Quora上基本每個問題都有點意思,有點意義,很少有垃圾問題,知乎要改進的路還很長啊。


有人問:「為什麼同樣是問答網站,百度知道就沒有『如何評價』這種問題呢?」
與百度知道相對比的國外網站是Yahoo Answers。這類網站,主要的存在目的是疑難解惑和尋求幫助,而不是討論問題。百度經驗和Wiki How的設計理念也是幫忙,而不是交流。在這幾個網站上,大多數問題都比較生活化,而知乎和Quora上,學術化的問題更多一些。
還有一個對比就是百度貼吧,百度貼吧就更加具有調查性問題的傾向了,樓主發個帖子無非就是希望回帖多,大家都來說兩句。
舉個例子:安卓怎麼刷機?問百度。安卓跟蘋果的用戶體驗對比?問知乎。問大家都在用什麼安卓機?問貼吧。

形成這種原因是因為知道,知乎,貼吧這三個應用的設計理念不一樣。之所以百度知道會成為尋求幫助的中心,因為百度知道有一條就是題主選擇最佳答案,那麼必然就變成對題主最有幫助的成為最佳答案,不論別的網友怎麼看怎麼贊,所以自然就很少「如何看待」,「如何評價」了,生殺大權在題主,題主自己來評價。知乎沒有最佳答案一說,答案的排序不來自題主,而來自廣大知乎用戶的評價,所以要想獲得更多知乎用戶的好評,使得更多的答案切題,在問問題的時候使用「如何評價」就顯得比較合適了。百度貼吧的帖子排序完全根據時間順序,所以寫長回復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每個人說一兩句話湊個熱鬧,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內容而發帖,而是為了搶樓,其氛圍更類似知乎答案里的評論區。既然樓主的目的往往是求得更多的回帖以被頂上去,更在乎數量而不是質量,所以連「如何評價」這種一上來就唬人的句式都不需要,一般貼吧裡面都是「各位吧友怎麼看?」「如何評價」,感覺要評價還是得有點乾貨才能被頂上去,「吧友怎麼看」,那是誰都能說個兩句的,我先搶了二樓再說,貼吧也不能編輯帖子。

當然,有一種學術化的問題是不適合拿到知乎和Quora上問的,但是卻很適合百度知道和Yahoo Answers。這類問題出現在知乎上,一般知友給出的答案是:「請獨立完成作業。」


【本人寫的答案與專欄,若需轉載,請私信授權並按照每千字100元的標準收取稿費,有違必究】


我覺得這並不能體現出中美差異。主要原因只是「如何評價」在知乎上成了一個meme而已。


如何評價在知乎,對應的應該是quora上的各種analysis 。 不同意排第一的答案說什麼愛judge別人。judge和評價分析是兩碼事。


突然想到:百度知道就基本沒有「如何評價」類的問題。
這又是為什麼呢?
...............................
其實其它回答已經說得很好了,我就隨便補充說點。
先來看一個截圖:

我覺得我樓下這位答得挺好的,而我的回答就是隨便幾個字,我就再想問一下:
為什麼人家認真回答你卻要去點一下"反對"?

我看樓上樓下都寫得都挺好的,我就簡單總結一下:
1.早期的引導,引起來後邊一堆人的跟風提問;
2.大V的影響作用;
3.首頁信息流的呈現方式;知乎是以人為主,而Q是以話題為主;
4.思維方式的特點;
5.網站的定位,比如百度知道定位為「尋找答案」,而知乎的定位是「討論」問題。尋找答案需要明確的問題,而討論問題,尤其是在專業知識缺乏的情況下,範圍恰當放大才能討論。
........(可能總結得不全。。。)

讓我們再審視一下知乎的定位:
要討論而不是要答案;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話題為中心。

所以呢?
.....
我們在這裡要討論的是「為什麼知乎有那麼多的如何評價類的問題」,而不是「如何評論知乎有那麼多的」如何評論」類的問題。
所以,我就不準備說下去了。


凡是如何評價句式的問題,大部分都是知乎運營人員引導話題發的。

知乎的無腦但是有一定效果的運營方式,就是針對任何出現的新熱點,加上「如何評價。。。。句式」就成為了一個問題。確實有不少人跟風回答。

類似的句式還有「如何看待。。。」, "。。。。。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吐。。。。。。。。。。。。

我個人非常討厭這種毫無智力含量的問題。


問別人如何評價,就等於說,我不打算思考,你告訴我如何思考這件事。


對最高票@千古留名 的回答做一些補充。

肯定有思維習慣的問題,但是還有中國網民檢索能力有限、交際圈子單一化以及信息渠道來源閉塞的問題。

很多時候當一件事情發生,我們聽不到主流媒體給出客觀的報道;
很多時候一個好的音樂劇來演出,我們找不到同等水準或者說更高水準的人進行討論;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情有疑問,但是自己又不能梳理清楚的時候,我們需要相對完整的思路或者相對專業的認識來引導。

你也可以說這是中國特色教育體制下獨立思考能力的殘缺,但是我個人認為,這裡面有一種對於「事情的全貌」的尊重。歐美人那麼問,是因為他們可能獲得的是一樣的客觀素材,沒有多的必要再對其本身進行討論。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也是他們本身不如我們那樣追求價值觀的主流化。

他們各自獨立的精神比我們牛逼得多。

但是我們的社會發展速度不如人家,我們錯了嗎?誰不是一步步走過來的?

「存在即合理」,即使走得慢一點,也不要著急。這裡的人才是你的同胞和戰友。


印象中 quora 有專門的 "Review of " 欄目的,還能打分


我覺得好多人是沒有形成遇到一件事情先自己思考背後原因的習慣,第一反應是看別人怎麼說。因為自己沒思考,只能提一個非常模糊的「如何評價XXX」。


我覺得在英文的語境中,「如果評價XXX」 應該是說成"What do you think of xxx...". 其實還是有挺多的。確實對別人的評價只是我們的Personal opinion,某一件事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並沒有一個definition.


私以為這是知乎最大弊病。
從沒有自己判斷的習慣和能力。從這個便捷平台上摘取一些「實用」的觀點或信息,「充實」自己。自以為收穫滿滿。
一個好的分享知識的平台應該首先是啟發批判性思維和鼓勵良性討論,而不是各種直接推銷立場、見聞和觀念。


因為以我為首的很多鍵盤俠其實狗屁不懂,什麼都說不出所以然,但是遇事總是喜歡「談談自己的看法


被這語氣搞得好煩,什麼都搞個評價,有時候說點學術的東西還好,現在各種娛樂八卦,人物心理,都去評價,有意思嗎?


被知乎網站管理員擅自改的吧。


還有什麼什麼的體驗的問題……


因為這讓答題者有點寫高考作文不知往哪兒寫的茫然


如何評論類問題老外會直接去看reddit 。


如何評論類問題老外會直接去看reddit。


推薦閱讀:

外國人不喜歡什麼樣的中國人?
在性這個問題上外國人更開放還是中國人更開放?
中國人如何看待外國男人對亞洲女人所謂"yellow fever"?
台灣和大陸有哪些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叫法?
如何看待香港人說自己不是中國人?

TAG:互聯網 | Quora | 知乎社區 | 文化差異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