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科的學生 GPA 都很高嗎?


我把自己在某答案下的回復整理出來算是勸架的話——當然也可能是雙方都不愛聽的。

這個問題已經跑偏了,幾組統計數據幾張圖就能說個大略的問題已然成為了不同立場/身份的留學生之間的撕逼,而撕逼的基本內容在我將近十年前來美國讀本科的時候就耳熟能詳——美本說理工科phd是直男癌政治思想上糟粕多不代表先進文化,phd說美本是富二代幼稚小朋友學習能力差在我top2分分鐘被碾壓。這種扣帽子與我十年前聽到的那些論調相比沒有任何新意,也無助於增進了解或者解決問題。每個人的觀點都是被他/她的經歷和價值觀塑造的,如果不能時刻保持這一點認知,看到一句話就急不可耐地翻出一個以-ism結尾的詞來解構出無數意義,抑或是大吼「你這個扣帽子的小將」都是沒有什麼x用的。

美國的體系下,本科生可以選擇教授和助教,而助教卻不能選擇學生。你和你的朋友(也就是這裡答題的大多數美國本科生)都上進好學用良心和努力換GPA,助教則是別無選擇地要親身體驗什麼叫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總有個別(我說了個別)本科生會說「爹媽給我交了這麼多學費來哈佛/耶魯不是為了聽這個第三世界來的又窮又挫英語帶口音的助教來給我講課的,我偏要給你難堪」——一個助教若經歷兩三次這種性質的事情,對於本科生群體一定會形成某種程度的偏見,進而罵一句「尼瑪長這麼丑還在我面前作怪我是不會給你加分的」。你可以說這種偏見不客觀不明智,但我不認為批判他不客觀不明智可以解決問題,我也不認為事情的雙方有誰比另一方更正確。偏見和歧視是雙刃劍,不是助教因為年齡大一點學歷高一點每小時拿15塊錢改作業就自動處於優勢地位。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們確實既沒有教授的許可權和權威,也沒有本科生和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學生作為金主的議價權。同樣,本科生也有充足的理由認為」我憑良心上課交作業考試你一個靠我的學費養著的小助教憑什麼無緣無故給我臉色,你態度不端正政治也不正確也沒有為人師表的風範。「

說到底,大多數的留學生都有其優秀之處,以至於都不願意容忍他人對於自己在平行宇宙中、假設的情境下的能力提出質疑——top2的phd總要證明當年的自己遠勝常春藤的本科生只不過是沒有機會出國,美本也總要證明自己就算在國內考top2也手到擒來只是自己不屑為之。然而作為一個年齡已經超過了大部分高年級phd且有幾年工作經驗的長者,我要實在地說一句這種」不服氣「在真實的生活中沒有任何一丁點意義,無論你是用高雅正確還是風度盡失的方式撕了這麼一場逼,它對於你的生活都沒有任何益處。真實的社會和工作環境(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其餘各行各業)總會以其冷酷理性的方式篩選出那些人格、情商和智商上的勝利者——top2的贏家和美國本科的優秀學生總會在那些耳熟能詳的金字招牌下不期而遇,而你的家人朋友、以及那些幫助過你或者被你幫助過的人對你的評價,到頭來終會回歸到人格、情感和心靈這些與學校招牌無關的東西。 而對於我這一段苦口婆心的廢話,我的好基友 @毓萱 有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概括:」二十幾歲的小朋友自己腦補一個鄙視鏈玩玩是可以的,但你得在社會教你做人之前意識到,就算所謂鄙視鏈確實存在,你也通常不是像你以為的那樣呆在頂端的。」

利益相關:美本+法學院,先生是國內top2+美國理工科phd,所以黑起雙方來都沒有什麼心理障礙。我先生會選那些純計算、按步驟給分沒有討分餘地的課當助教因為「不想跟不想學還要找理由的熊孩子浪費時間」,但也會因為實驗室師弟的一個小問題而留到午夜看他做完實驗確定一切順利再離開;我會在有些時候很高冷地拒絕一些所謂熟人的法律諮詢,但也會為梁警官發聲捐款為低收入人群做法援。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並沒有「缺乏同情心的政治不正確的煞筆」 和 「寬厚淵博同情心滿滿的模範」 這樣的二分。願我們敲鍵盤扣帽子過嘴癮之前,都保留一些對於個體的自省和對於他人的尊重。


站在faculty的角度說一句,美本學生的GPA確實比國內高,但也沒到「超級高」的程度。國內我印象中一門課最後能拿90分以上的大概在10%左右,我在這邊一般會給25%到三分之一的A。看研究生申請材料的時候所謂的美本GPA 4.0在我看來意味著每門課都在班裡前25%,肯定是不錯的學生,但是是不是真的特別優秀主要還是看推薦信和修過多少研究生課程。國內學生的GPA其實我也不太看,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演算法不好比,然後國內來的推薦信大部分也沒有太大價值,所以主要還是看排名。

至於為什麼給這麼多A,一個是大家都給這麼多我也只能隨大流,再一個就是那麼多大小作業,小測驗平均下來,拿高分確實比國內期末一錘定音容易。美本和國內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學生的程度差別太大了,國內一個系的學生背景大同小異,這裡一堆少數族裔從天天槍戰的區考出來的、一邊上學一邊拉扯著兩個娃的、欠著一屁股學債天天晚上打工的、高中畢業在雜貨店幹了好幾年又回來上學的。。。美本很大程度上還是通識教育而非選拔精英,所以對於這些人大家還是要網開一面的,我一般不太願意掛那種很努力態度很好但是基礎太差實在跟不上的學生,總得變著法兒給他們個D,相應的水漲船高,一般學生拿A也就變的容易了。


最後調解一下這個回答下面助教們和本科生們的衝突。一邊是國內零和遊戲下面屍山血海里殺出來的,覺得你們這些溫室里的花朵拿到我們top 2挺不過一個學期;一邊覺得我們學校排名這麼高,你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出來英語磕磕絆絆的傢伙憑什麼沖我們指手畫腳,兩邊確實容易互相鄙視。不用說現在,十年前我剛出國的時候就是這樣。我不願評價誰是誰非,美國資源比較豐富,不像中國這樣從學前班開始就要刺刀見紅大家殺個你死我活,價值觀不一樣是肯定的。但是我的做法是如果助教是國際學生的話,我會把容易起衝突的部分接過來,減少雙方爭執的可能。比如說某一個錯誤到底扣三分還是扣五分,比如說作業晚了幾個小時是否接受,我一般都是直接讓學生來找我,不準TA做這樣的決定。再就是改卷子之前兩邊打好招呼,一邊讓TA給低分的時候手軟一點,平均分控制在我想要的範圍,另一邊告訴學生這麼大一個班這麼多學生我肯定是公平優先,只要給分標準是一致的(consistent)就是公平的,一道題做錯了到底扣三分還是扣五分,每個改卷人有自己的標準,我大多數情況下會尊重他們的決定。


我本來給兩類答案都點了贊,但是現在看覺得雙方都是帶著氣在解釋這件事情,都少許有些不客觀。我refer一點點討論吧。我大概的看法是
1. 不能以個例否認GPA Inflation
2. 也不能以GPA Inflation否認美本

1. 關於第一點,看一下這篇文章,以及裡面的圖,我不知道國內的GPA分布是什麼樣子的(我知道很多朋友的大概GPA,但是根據「我朋友」這種證據來核算GPA是嚴重有偏的,感覺上面很多搞Science的同學們也沒意識到這點),但是我感覺更fit美國幾十年前的GPA curve
http://economix.blogs.nytimes.com/2011/07/14/the-history-of-college-grade-inflation/?_r=0
National Trends in Grade Inflatio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或者這個網站
美國的本科,60-70年代開始巨大的GPA Inflation,原本是為了給學生更高的分,省得他們drop大學,drop了大學就得去打越戰了。GPA Inflation這種東西牽一髮動全身,一旦一個系開始,周邊相關的系也就開始,過陣子學校整個就往上漲了。
這是對美本自己而言的,也就是如果你抓一個40年前的校友來,他的GPA有極大可能性比你低1左右。尤其是私立學校,學生交錢,校友捐錢,教授講課,學生反饋,這一系列機制之下教授給高分能既受歡迎,又省事,學習學習熱情還高,也就都給高分了。

2. 第一點並不能導出美帝本科藥丸這個結論。雖然藥丸是藥丸,但是不是因為「水」這件事情。非科研的路線上。這件事情也和學校之外的力有關。既然本科教育作為signaling,本科GPA也作為了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對於畢業之後直接就業的人來說,尤其重要,在一門有些挑戰,然而又拿b風險的課,和一門相對簡單,但是拿a容易的課之間,人們肯定會傾向於後者,不光是「懶」,而是因為就業形勢下GPA跟工作掛鉤這件事情本身有點問題。(我知道會有人反駁說其實沒關係。我這裡說的是對於美國人,中國人在美國本科的起點本來就很高了)
科研的路線上,美國人也不傻,全是4.0,收誰當學生啊?這點知乎上回答問題的各位phd比我更有發言權。如果我說錯了歡迎更正。大體思路是,美本最強的學生,其實大三之後上的都不是本科的課了,雖然全上只給本科生開的課也可以畢業,但是扔到申請裡面真的沒什麼競爭力。GPA並不是「保護主義」的結果,更何況,美國人也知道GPA並不能直接拿來對比。

3. 所以,並不具備可比性。而且也很難比了,比如,舉個例子,數學系,平均GPA 3.2,這是什麼意思? 這整個樣本裡面,有本科畢業直接就業的,也有準備搞科研的,有剛剛好上完Major要求的12門課,混了好多別的課把GPA提上去的,有幹了八門研究生博士生級別課程的。系之內都沒法評價誰的GPA是高了,誰是低了。
這點可能跟國內區別比較大,美帝這邊課程自由度高(聲稱一下無褒貶),同樣一個系畢業,不一樣的track,選的課可能是天差地別的。

4. 最後我想談一下怎麼討論問題。知乎上這問題下面,大家好歹也都是高等教育出來的,能不能不要總引用「我一個朋友在XX校才GPAX.XX,教授一下fail半個班」這種論據。首先,朋友的水平怎麼樣?學校的什麼系?什麼教授的什麼級別的課?這個說不清楚的話完全沒法比啊。直接扔出學校的distribution也沒有太大意義,有些學校有些系就是有很多混文憑的人把GPA摻高了,有些學校就是有奇怪的規定。等等,我建議大家如下看待美本GPA的問題:

a. 區別一下學校差異。看一下這個學校的總Scale是什麼。有沒有A+ ?(我校就沒有A+這檔的分數,A+和A都記作4);有沒有半檔?(CMU的成績沒有A-, B+,只有ABCD)有沒有權重?
b. 區分一下專業GPA和總GPA,摻水的一般是總GPA
c. 區別一下對比的人群。我一直認為對一個學校的成績分布,最靠譜的了解方式是問你同一個高中的朋友/同一個大學的朋友,這些人的水平你很清楚,他們在各自的學校基本上也就是你在你學校的水平,他們對總體的估計基本上可以跟你對總體的估計作對比。
別太信網上的人說的話,首先,很多人報自己GPA根本不說真話的。其次,爆GPA的人群分部嚴重有偏。比如在美帝phd的同學,你們判作業判到的大部分中國人,是你們本科時候後80%的水平,並不是相當於你們水平的同學。

最後聲明一下,拿自己學校舉例子只是因為熟悉,不是想自黑或者捧我校。美帝GPA Inflation這事情很微妙,我們有時候會聊,但是因為現在正在被benifit,並沒有人太拿這個說事。我校是傳統上的GPA低的典型,除卻文理學院我不了解,大U裡面說到學風嚴謹分數低,基本上就是我們了。但是這幾年依舊是漲得不行。我之前翻到90年代的分數,基本都比現在的平均GPA低。數學系現在是3.3,物理系2.9,而經濟系已經3.5了據說。是不是經濟系水呢?回到我第二點,經濟系有搞科研的,在上各種honor課,學的東西我看都看不懂的同學,也有混文憑摻水摻到3.8的。系內部沒法比,系之間沒法比,學校之間沒法比,跨國更比不了了

那為啥還成天拿GPA說事呢?我覺得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挺喜歡比著玩的....


我來吐槽一下極個別的耶魯小本吧。
1. 第一次改作業,平均分80分。Release之後,郵件如潮水般湧來。老師大半夜給我打電話,問怎麼給分這麼低?我說平均分80還好吧,在清華差不多就這樣。老師說至少調整到90,再讓我發郵件給同學們道個歉。
2. 有個學生交作業不按照格式來,每次我都發封郵件讓他下次注意,不然要扣分。第六次,我忍無可忍扣了他5/100分,被發郵件詛咒了好久。
3. 有個學生,期中考試選擇題做錯了,非讓我給他partial credit。被糾纏了兩周,我讓他去找老師。最後竟然拿到了一半的分,我也是醉了,真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4. 我有次給了一個學生90/100的作業分,結果他在論壇上罵了我好多次。我就和他約了個時間談一下。來了後,第一句話就是:「你懂不懂耶魯的規矩呀,所有作業都是要給滿分的」。我問他來耶魯多久了,他說兩年。我說我在這都快五年了,TA了8門課了,怎麼從來沒聽過這個規矩。你三道題目,錯了一道,扣你10分不過分吧。另外,有問題來找我呀,在論壇上罵人有用嗎。
5. 上學期,一個學生所有作業都沒交,考試都是墊底,大作業沒做。正當我和老師還有其他TA商量是不是要掛了他的時候,接到通知,我們(對了,你沒猜錯,是我和南哥)被這個女生舉報了,說我們這門課的teaching fellow存在不道德行為。我問南哥,你幹啥不道德的事兒了?南哥表示很無辜,嚇死寶寶了。最後我們整理了好多材料,寫了各種report,還找了其他學生作證,才證明了我們的清白。
6. 基本所有的老師和TA,為了給自己省點麻煩,都是能多給點分就多給點分。
7. 我見過的推遲考試,延交作業的奇葩理由(都是真的,而且都被批准了):

1) 突然生了某種檢查不出來的怪病,需要不停喝水...
2) 突然生了某種檢查不出來的怪病,各種難受...
3) 突然從樓梯上摔了下去,考不了試了(這個我表示理解)
4) 突然室友從樓梯上摔下去了,要照顧他,考不了試了(這個我真的理解不能)
5) 分手了...
6) 回國的機票已經買好...
7) 七舅姥爺死了的.. 有評論說,某學生他TA了好幾次,每學期姥姥都死一遍...
8) 剛翻郵件看到一個極品的。說自己前幾次課沒上,所以跟不上進度。於是就恨自己為什麼這麼沒用,坐在教室里都感覺到很羞恥!然後就不來上課了,不交作業了,不參加考試了,但是期末的時候仍然希望可以過!(親,蝴蝶效應嗎?)

我只是針對個別學生,絕大部分本科生還是很優秀的。

========================================================
看大家都很感興趣,我補充一些吧

1. 那個室友從樓梯上摔下來的男生,他當時發了一封郵件給我們,大致內容是:
「親愛的老師和助教,我的室友剛剛從樓梯上摔下去了,好像很嚴重。我覺得我需要送他去醫院,並照顧他,可是這樣我就沒法複習也沒法參加明天的考試了。當然,我也可以專心複習,不去管他。我該怎麼辦呢?在線等,急!」。

老師的回復大致是:
「親愛的約翰,趕緊送你可憐的室友去醫院吧,我們可以幫你延期考試」。

然後老師給所有助教發了一封郵件,大致是:

2. 那個需要不停喝水的哥們,也非常奇葩。
當時老師不相信有這種怪病,那個哥們來了說這樣吧,我給你們表演喝水吧。
於是,整場考試,老師負責監考,我唯一的職責是監督這個哥們喝水...
美國的廁所門口都有那種直接飲水的機器,他就站在那兒喝水,不停的喝水...
大概十幾分鐘進一趟廁所,出來繼續喝...
後半程,也許是太累了,也許是喝的水太多了,他一直跪在地上...
畫面太美了...
親,複習一下,熬個通宵真的有那麼難嗎?
最後還是給他延期了...

3. 經常有本科生交那種格式損害的文件,打不開的word,打不開的壓縮包。
這些說實話,都是我們本科的時候玩剩下的!
最牛逼的,有次要交程序源代碼,某小本交了一個1.3GB的壓縮包,我下了半個多小時,發現並打不開。然後他給老師說交錯了,交錯了,交錯了...
親,你是豬嗎?!親,你上傳的時候沒發現這個文件有點太大了嗎?!
動動腦子好不好,覺得我們也都是豬嗎?親!
但是...最後老師竟然同意他重交了...我承認我是豬...可是deadline都過了兩周了好嗎?

4. 經常有小本在deadline幾周之後發郵件說忘記交作業了,然後附上作業和一張截圖,來證明deadline之後並沒有改過。
我想說這招好low呀,好爛俗呀!
我把那些學生叫到辦公室里,讓他們隨便說個日期,我幫他們截圖,比如什麼2031年1月1日啦,1988年1月1日啦,截完後堅決不給他們加分。

5. 我們有門課,每個學生每學期有20個late days。
有個學生用完了,來找我說,weekend不能算在late day里!!!
勞動法在這裡也適用嗎?大哥!

6. 這是我盜的關於常青藤平均學分積的變化圖,2000年後平均分就超過B+了:

7. 雙胞胎被發現抄襲,宣稱可以心有靈犀。(感謝薛蘇,袁帥大導演提供的素材)
親,在美帝還要跳大神嗎?8. 說實話,耶魯的小本都是爺呀。
我在國內的時候,助教是爺,我是孫子。
到了美國,小本是爺,我還是孫子。
而且動不動就舉報,舉報個毛線呀!
你是交了很多的學費,可是到我手裡的才幾個錢呀!
萬惡的資本主義!!!


之前看一畝三分地的時候就常常看到這種論調。彷彿出國讀書沒有3.8以上gpa就是弱雞,聽上去就像是美本3.9遍地走,3.8多如狗。誠然,由於美國越來越寬鬆的評分制度,很多學校的本科平均gpa以恐怖的速度增長,但是妄下斷論,用這種方式壓低一些美本同學的努力價值,抬升國內本科gpa的含金量實在有失偏頗。
美本不是一所大學,那是總計4000多所的包括大U、LAC等等的本科級別的教育研究機構。很多人舉例說同學到了美國前幾的學校gpa怎麼怎麼高,然後說明那個同學以前學習沒有自己好,但是自己現在gpa沒有他高來說明美本gpa獲取容易。大家都是要出國讀研究生的人了,以偏概全這麼明顯的邏輯漏洞都看不出來的話這書還是別讀了。出國的同學後面發生了,經歷了什麼,改變了什麼,你不是他,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只因為曾經學習落後就這樣猜測,是刻舟求劍。
美國本科中,各地方的學校學習差異不小,學校是哪個系統的,東部的還是西部的,quarter的還是semester的,給學生的壓力,評分標準都有不同。需要肯定的是,美國本科的GPA總體的增長是無可辯駁的,由於不能貼GIF,我就直接把一些網址貼出來了。
National Trends in Grade Inflatio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從這個網站上的數據表示,1930年的時候,美國大學的總體平均gpa是2.35,基本是大部分的課及格了就能平均分。之後再1960年和1975年分別有兩個較大幅度的增長,尤其是1975年左右。之後便是穩步增長。過去50年,gpa的增速大概在0.1-0.2每十年。分學校來看的話,公立的學校明顯的在gpa的增長上面較為保守,私立大學平均可以高公立學校0.3分的GPA。像大家喜歡說的常青藤聯盟的大學們,都是GPA inflation的先鋒。
以哈佛為例,哈佛的gpa在2004年的統計中就已經到了平均分3.48,由於沒有證據或者報道證明增速減緩(而且哈佛的gpa inflation是個人人皆知的事),按照每十年增長0.1-0.2的速度,現在估計在3.65左右。2013年哈佛的Dea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Jay M. Harris也跳出來說哈佛學生的成績,中位數是A-,而眾數是A。(Substantiating Fears of Grade Inflation, Dean Says Median Grade at Harvard College Is A-, Most Common Grade Is A | News | The Harvard Crimson)這意味著只要超過平均分一點,就可以輕鬆逼近4.0,在這種情況下,沒錯,美本的GPA,相比較國內清華北大的學子們的90分,是好拿得多。
可是,並非所有學校的gpa都是這樣。比如UC系統中的學校。根據wikipedia上面的gpa inflation詞條的內容,UCB的Engeering的同學們的一堂課的平均GPA被要求控制在2.7到2.9之間,而且要求拿到A grade(包括A+ A和A-)(A+不是4.3而是4.0,A-則是3.7)的同學數量不能超過17%。其他的UC學校也是較為嚴厲的,UCSD的平均gpa是3.13(Mean Cumulative GPA),UCI根據wikipedia引用的上次的統計是3.05。在這種情況下面,妄言美本拿gpa倒是有點高看中國學生的總體實力了吧。
我是從來不懷疑中國頂尖學生的實力的,我覺得要是北大清華,或者浙大復旦交大南大的優秀學生來美國的任何大學讀本科,只要學習狀態不下滑,gpa肯定是在前10%或者5%。但是一兩個大神這麼說真的不是說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平均分擺在這裡,學校打分大概是正態分布,稍微自己算一下看看自己在學校里的百分比對比過來,就知道到底自己有沒有能力拿那麼高分。畢竟可能跟你來到一所大學的大家又不是傻子,美國人也不是都天天party,能力水平大家都差不多,怎麼會就是中國學生跑去就對中國學生簡單了?美國教育講究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什麼,就是不會人云亦云,有時間和論壇里的大神們同仇敵愾的鄙視美本沒拿到高分的同學,不如自己翻個牆上上google看看各個學校的平均gpa,自己調查一下,難道不比說那個同學哪家親戚的那些故事來的真實全面的多?
======================================================================
我覺得上面有的同學說的很好,gpa天天掛在嘴邊的同學真的不厲害。我見過好幾個3.9以上的中國同學,在我們這個gpa平均分下面真的是很恐怖的數字了,學院要求的寫作課拿A妥妥的,完爆美國人,從未拿出來炫耀,而是更加努力的做研究,找實習。(這就是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拚命。。。我一會就滾去複習。。。)我也見過GPA一塌糊塗的美國人,一個數學calculus都能F的CS專業的美國人,可是人家大一就開始各種見人,建立人脈關係,社交吃得開,大一就開始做各種project,到現在resume上面滿滿都是乾貨,讓人羨慕。很多人羨慕美本同學,說白了就是美本申請研究生比國內學生稍微有點優勢。但是能申請到好的研究生的美本同學,那個不是很早就開始要克服語言障礙,學習生活社交,研究工作,哪一點比不上一起申請到的國內同學?在美國這個土地上,大家如果能站在一個平台上,大家都是差不多實力,都是公平的,關鍵你夠不夠拚命,夠不夠比別人拚命。你想要多少的東西,就付出多少的努力,除此之外,找再多的理由和借口都不能幫你爭取到任何東西。
======================================================================
居然破百了。。。受寵若驚。常年潛水的我也能迎來人生巔峰。。。就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謝謝大家

還有帶來這麼多人來看這個問題的上面的大V。。。


因為給分水啊。

但是水就水吧,為啥日本人買瓶礦泉水就幾百塊,中國人三塊,美國人一塊?因為單位不同啊,誰非要橫向比較誰腦子有病。

另外常春藤的GPA也沒水到這地步,每年PBK的GPA劃線也在3.90左右了。以前在知乎上見過清北吹,德國高校吹,LAC吹,現在美國公立也加入了——公立那麼牛逼也沒看到那麼多人拿到PBK啊。而且當初……

大概是從幾個月以前吧,知乎上出現了一種矯枉過正的風氣——以前是外國的月亮都是圓的,現在是外國的月亮都是吹圓的,我們荷塘月色才是墜吼滴!我就不說Yale CS那麼些好事我怎麼從來沒遇到過了,難道全世界的學生看見分數不是一個德行?真當我不知道宇宙中心的同學們選起通選來是怎麼交流經驗的么……80%優秀率的課我也不是沒在五道口雙雄見過,然後連這種課都過不了跪在老師辦公室門口求情的我也見過。

其實衡量教育質量最好的方式就是標準化考試了,什麼GRE啊GMAT啊LSAT啊之類的,都是一套卷子機器判,還能有什麼偏差?我目力所及之處,各位瞧不上的小本考的還是夠意思的。


我先假設這個問題問的應該是:「為什麼我周邊聽見的在美國讀本科的同學,GPA好像都很高?」

第一,GPA不高的,都不好意思出來說。在美留學,只要是還不錯的大學,比如美國Top100以上的,同學至少都會想想未來的前途,想想爹媽為自己花了一百萬的銀子。所以,GPA不好的,要麼就直接玩去了,不會出來說,要麼就是默默繼續努力。出來拚命討論吃飯聊天吆喝自己GPA的,肯定GPA不錯,活得挺滋潤,求表揚求肯定,下學期繼續拚命朝學霸方向努力。還有些基本平時見不到人的,除了拚命學習不幹別的,問他GPA都不說的,不用說,GPA肯定也高。

第二,GPA這個東西,你又不會閑著無聊去查他。一群中國同學出來一起吃飯,胡吃海吹,面子上不能掛不住啊,所以有些傢伙就吹一吹,反正吹牛不上稅。自己明明就3.5,就吹成3.9-4.0,你就逢場作戲恭維他兩句,他也沾沾自喜,各得其所。

第三,確實有找工作和留美的壓力。慢慢在美國呆久了,好多人能感受到對實習崗位的需求和找工作的壓力,自然比以前更努力,相比之下同學間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分界更嚴重,中國人印度人一加油,自然把一堆美國Party黨和富二代拋得遠遠的,GPA上去了是自然的事兒。加上本來大二後期和大三很多是專業課,小班教學,教授和你都比較用心,有了緊迫感,本來都挺聰明的人再一努力,上天不會虧待你的。

結論是,GPA這個事兒,甘苦自知。GPA won"t open doors, but still matters.


並沒有,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GPA inflation顯著(可參見高票答案中的圖表)的學校,比如說斯坦福和哈佛。而其他學校比如我本科就讀的伯克利,文科理科平均GPA都很低。拿理科來說,物理,數學和計算機平均大概在3到3.3之間,而生物,化學和工科相關專業好像更低(我學的微生物專業課都在2.7到3之間)。
這並不是說其他名校學生的水平更高,因為每個專業的平均GPA是由學校每個系決定的,任課教授最多在這個policy範圍內自己微調出一個curve來給分。


都在說GPA inflation,那我仔細說一下。以下數據全部來自National Trends in Grade Inflatio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這個網站上還可以看到很多學校歷年的GAP變化。

美國大學GPA大體的走勢是這樣的

可以看得出來總體來說私立學校的inflation是比公立學校要快很多的,但是整體都是在一個上升的趨勢。

然後下面這個散點圖,可以看到很多國人耳熟能詳的學校這些年GAP的變化狀況。

而我的學校,對,就是貼著下邊緣的(手動微笑),GPA inflation是啥學校教授表示我們不知道(手動微笑)。

下面這幅圖可以看出來,給A的比例上升,C直線下降。(這裡我之前看錯了以為是B上升A不變,感謝評論區指正)

至於題主說的感覺美本的GPA比國內高很多,我覺得這還是要看是什麼學校的。家裡是學校的所以知道國內大學的平時分給分有多水。至少我看到的期末也都是會劃重點的。然而美本的同學都知道,即使你期末考再好,沒有平時上課作業和midterm的分,拿A簡直想都別想。至於誰比較努力,這個每個人每個人不一樣,定型別人也不合適,國內和國外都有特別特別努力和上學上著玩兒的人。GPA對比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了。

被日報推薦了,我再多說兩句。對比來說,美本的大部分人,應該每天都要寫作業準備quiz每一兩周都要準備考試或者project或者寫essay吧。國內的同學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我沒在國內上過學所以並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個人感覺,美本的同學們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平均來說,應該比國內的同學還是要多一些的吧。而且大部分人,不是追求「不掛科」,而是追求A的。國內大學應該是正好相反的吧。就我自己來說,我能拍著胸脯說,我每一個A都是自己確確實實花了時間來的,也很少會有在期末的時候覺得我這門穩拿A就不用複習了。所以無論是否有GPA inflation,花的時間多少是事實擺在那裡的。


看了各位回答,才知道為什麼CORNELL每年那麼多人跳樓。我上過的課基本平均分都是B或B+,一不小心就要掛科,但就是有大陸的大神每年4.0。最近還有大神4.0+雙學位三年從最難的CS畢業直接高薪進了矽谷,差距就不說了……

我們有一次team project做好了,一個完全沒任何貢獻的白人哥們說他也出點力,晚上他來上傳,他晚上去酒吧泡妞忘了,第二天一早我們都驚呆了!跑老師辦公室承認錯誤要求補交,給老師看改動的時間戳都是前一天,老師說這就是團隊合作的意義,如果我們不被教訓,以後人生中會犯大錯,然後這門課我們幾人都C。就晚了一個晚上啊!!豬隊友啊,這扯淡的白人哥們最後還去了jp morgan做ibanker


還有哥們因為某些課幾次作業沒做好直接被C,我擦,康村簡直太嚴了。

我做TA都對學生很關照,交作業前都要郵件提醒一下,大家都不容易啊,只要不是電子版的,晚幾十分鐘我都收


據說(沒有證實)FBI探員們的平均大學本科GPA在2.5-2.8 之間。。。我的本科GPA是FBI探員的上線呢。。。好高興。。。(蠢成一B了好不好。。。)。 等等,哥我也是聯邦探員。。。果然沒出政府的平均值。。。


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有GPA inflation的(雖然大部分都有),許多小文理學院(比如我校)堅持自己風格,教授很有個性,不curve絕不放鬆要求。

而且學科不同GPA難度真的不同。
數學經濟自然科學類考試形式往往是試題,是有正確答案的,所以理論上全做對了就是滿分。
然而社科類和Humanities,大部分都是寫essay和課堂討論,我有的課participation就佔20%然後其他都是論文分,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形式很難拿高分,滿分更別想…
加上有時趕上性格怪癖的教授(文理學院有不少),職業生涯就沒給過A+,supreme/work extremely hard的學生才給A。


其實除了GPA,還可以看年級的Ranking嘛,還可以幫著名教授做研究在著名期刊上發paper嘛,還可以看honor嘛(比如Phi Beta Kappa,成績top 10%才有資格備選)這種全美甚至世界公認的honor society是最硬的背景。

學校admission和公司employer都不傻,真偽666還是分得清的。


看完兩邊的答案之後我覺得還是隨便答一下好了.
利益相關: 美本畢業, 高GPA (3.8+), 畢業之後在美國繼續讀PhD.
本科學校名義上是公立大學,實際上是私立性質的LAC (學校比較奇葩,公立私立經常輪著換). PhD則是在加州某知名公立大學..
所以可以說我的教育體驗是比較全面的,LAC和公立我都呆過.

隨便按照個人經驗說幾個問題好了.

1. 美本GPA都很高
這個我覺得完全看學校,我本科的學校和PhD的學校本科生GPA存在巨大的差別.

我沒記錯的話,我本科學校的平均GPA好像是3.3, 也就是平均是B+的水平. 所以你拿一個3.3的GPA確實不難,average嘛,隨便考考就是了. 但是你再往上難度就有點高了. 因為我們是LAC性質的學校,所以class size都不大, 一般30多個人的課,一門課拿到A的頂多也就那麼3~4個, 一般都只有2~3個. 到了大三大四,我上的課基本都是10來個人20個人的規模, 拿A的頂多就2個,不會多於這個數..
然後越是到了高級的課, project所佔的比例就越大. Literature review, presentation,etc 這種的分量越來越大, paper exam的比重越來越小,其實說白了考的主要是你的表達能力以及知識運用. 這種你中國人有天然劣勢的, 你再厲害,你也沒美國佬會吹逼, 我很多同學GPA就是在後兩年因為各種presentation搞不定而被拉低的. 我屬於運氣比較好的那種, 我口語特別好, 我開口說英文基本聽不出和native 有多大差別, 然後我吹逼能力也挺好, 所以我做presentation一向很遛,所以大三大四很多project-based的課我都是A. 但是我這種並不多.

而且美本是有通識教育要求的..儘管我是一個化學主修, 但是我還是上了很多humanities的課, 當然我其實本來還想minor一個classics 但是後來因為做research精力不夠就沒修了..這些humanities的課..你以為GPA好拿啊..一本教材一頁你能有20個不認識的單詞...

然而到了我讀PhD的學校, 平均GPA瘋狂降低到2.7..我做TA的時候改本科的卷子我都該的心驚肉跳的..基本上平均都是C+/C這個水平..一門200 level的biophysics 只有30個人上的課, 平均G點居然是C+ 你敢信? 而且是有A就給A, 沒A就沒A.當時教授告訴我這種評分標準我就震驚了, 你們這是要逼死小本的節奏? 所以不同的學校標準是完全不同的,不可一概而論.

國本的博士們普遍有個誤區, 就是GPA很重要..當然咯,你要走學術界路線,是挺重要的.然而你不走學術界, who TM cares...誰管你GPA啊...有B就夠了...主要都是看你的leadership, skills, connection...學習好有個卵子用....

2. 美本和國本
這是個撕逼高頻話題,我由於是美本畢業的理工PhD, 本科的時候身邊都是美本, PhD的時候身邊大部分都是Top10的國本PhD, 反正兩個陣營我都參與過. 個人的感覺呢, 美本的硬知識水平確實不如國本,尤其是理工科.
然而國本的口語和表達能力啊..............................................
你們自己清楚,不用我多說................
美國是個極其注重表達的國家,presentation skill的重要性不用我說..
國本的PhD在口語上吃虧的事情還少嗎?

然後順帶一提雙方的鄙視鏈問題..我個人是極度反感這種鄙視鏈的,但是他確實存在. 首先美本多多少少會覺得國本的ScienceEngineering的PhD是低情商的Nerds (JD和MD之類的是另外一種生物). 然後國本的理工科博士會認為美本的小本們都是不務正業的富二代. 我在讀博士做TA的時候和博士同學們聊天很多時候都是聽他們吐槽小本多麼傻逼blablabla,話語中儼然一股智商優越感. 反正我每次都是聽聽,我是笑不出來的,去年這個時候我也是美本的小本,我要笑了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然後我在和小本一起吃飯的時候也老是聽他們吐槽自己的TA, 我也笑不出來, 笑了我不也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本科生的交際圈都是本科生,博士的交際圈也都是博士或者是MS, 大家並沒有什麼交集, 唯一存在的交集就是TA. 國本的口語嘛, 你們也知道咯,確實不咋地,尤其是新來的新博士, 老博士呆久了口語也倒是上來了, 新博士剛來,人不生地不熟,各種表達不熟悉, 各種發音不清晰. 你站在小本的角度來說,我花了大幾萬美元來美國讀書, 結果卻聽你們這些國本畢業的說的蹩腳英語, 換你你高興? 你站在博士的角度來說, 我來美國是做research的, 憑什麼要我教書啊? 我不想教書啊! 你們這些小本, 別挑三揀四的, 我給你上課就不錯了. 反正雙方都看對方不爽. 然後不爽嘛,就容易撕逼, 國內有些博士性子軸,改卷子特別嚴, 自然會讓很多美本不爽. 而美本小年輕,年輕氣盛, 說起話來沖得很, 在美國呆久了自然不會像國內那麼客客氣氣的,大家都很aggressive, 那博士們自然也不爽.

兩方對彼此的心態都不了解,那當然容易撕逼了...


看到最高贊的答案我也忍不住吐個槽
曾經當一門本科課的Grader,有次期中考試一個哥們答案基本全錯,結果發下卷子之後他找教授complaint,還在卷子上用紅筆寫各種話各種咒罵我是不是眼瞎,為什麼對的答案全都判錯了。我仔細一看,大哥你把之前的答案擦掉再照著正確答案抄一遍上去的痕迹不要太明顯好不好…… 怪不得我本科的時候好多老師不讓用鉛筆。當然我也沒證據,畢竟沒有把之前的試卷複印或者照下來。去找教授他也沒什麼辦法,然後這事兒就這麼過了……


來講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情。那節課教授是個老太太,高居翰的學生,跟了他在伯克利待了十八年,講到中國藝術史的美國學者一般都會提到她。老太太在來我們學校之前在伯克利,斯坦福,芝大都待過,有些文人的脾氣,但是私底下其實很好相處,我和她關係不錯,偶爾提到對中國當代藝術感興趣她還專門找了本講徐冰的書送我。

但是她在rate my professor上的評分一直是2以下,我一直不解,直到某次期中考以後。很常規的文科類卷子,有一些開放性的回答,比較考驗課堂理解能力和對平時要求讀的論文的理解程度,我考完估摸一下自己大概能有個九十多分,也沒在意。

結果髮捲子那天全班40個人,大概6個90+,15個80+,15個70+,4個70以下,其實我覺得對於那群上課不聽講課後不讀paper只想刷general education GPA的…人來說,fair enough。但是他們就炸毛了,一起義正言辭的去找老太太argue,老太太氣得當天就發了封郵件說「我給你們每個人都加十分,不要再來煩我了。」結果下節課還有人追著她要分。

哎,難怪她心灰意冷下學期要去普林斯頓了。


本人美本,讀了一所排名尚佳(但常被親戚當成野雞大學)的文理學院,在我親愛的Amherst學的是政治學專業。本科之後在DC一所智庫打工了一年;現在在耶魯法學院讀JD一年級。
平日學習忙碌,一般上知乎都只刷不答。但今日逢這個題目+高票答案引起的爭論,也忍不住想說些。時間倉促,如有疏漏,請各位看官原諒、並多加指正。

1. GPA高
我看到本提問的第一反應是:美本同學GPA真的高么?GPA高真的能反映任何問題么?
首先,已有不少回答關注了這個問題,參見為什麼美本的同學 GPA 都超級高? - 秋意濃的回答的數據分析,或是為什麼美本的同學 GPA 都超級高? - AQUA 的回答得出的「1. 不能以個例否認GPA Inflation;2. 也不能以GPA Inflation否認美本」的結論「
GPA有時說明不了什麼不同學校的GPA標準不同。詳情查看各優秀答案。
同一學校不同專業的GPA標準不同。我本科學校我學的政治學專業,就比我校聞名全美優異但GPA低的腦神經學專業(neuroscience),水多了。據稱,我們平均GPA能差1的:一堂政治課平均若是A-,腦神經、premed的大難名課那都是B+為榮的。
但就算是同一專業,GPA的情況也常因人而異。比如,我們政治學專業只要求一門寫大論文的seminar,畢業論文也是任選的。我學了來去三四門seminars,做了把分拉低的畢業論文,又在其他專業選了看上去誘人的400級課程多門。GPA因此肯定有傷,但自得其樂挺開心。
類似的,我校經濟學裡可以選中級宏觀微觀計量,也可選高級中級宏觀微觀計量,都能滿足畢業需求。但同學們會依據不同的職業興趣(進行業≠當經濟學家)選課,聽聞,GPA自然有差。
我想問:GPA有什麼實際意義?用來申請研究生院、申請工作、單純炫耀?
GPA有時又能說明很多。就算只「功利」地考慮申請,招生官、面試官會結合學校、專業、成績單考量GPA的高低,還有很重要的,GPA的走勢(比如大一大二成績一般、之後上升,就能說明許多問題)。
放寬些,GPA再怎麼片面,總還也是有區分度的,與勤奮程度、課程與興趣匹配度等等都有關。詳清見我喜歡的這個答案:為什麼美本的同學 GPA 都超級高? - 匿名用戶的回答
GPA整體提高,並不代表區分度會喪失。引用我大耶魯法學院@張泰蘇 教授(也是耶魯本科+JD+PhD)的評論:
「那些說美國私校gpa通脹傷害了公立學校或國內本科學生競爭力的人們,你們是當我們這些管研究生錄取(或者工作聘任)的人是傻子嗎?我們看的是排名,排名,排名啊!!!錄取的時候,同樣的校內排名,是否會偏向YHPSM的學生?也許吧,但這也無可厚非吧?更何況,就算這些學校的平均績點是2.7,偏向依然會存在啊!績點通脹真是個拉風但沒什麼實際影響的事。該教的內容還是要教,該獲得表彰的學生最終還是會獲得表彰。就算他們和後面的學生的「數字差別」變小了,那又如何?」
一個美本對自己教育的投入程度、是否敢於冒險、是否兢兢業業、是否熱愛自己所學——高GPA可以展現這些,但這些品質也是會遠遠超過GPA這狹義語境,在人生職業道路上起作用的。正如該匿名答案所講:「有的人對這種grade inflation會選擇忿忿不平,但是真正的贏家永遠會因此而受到激勵,繼續向前進。」
如果你要問我的GPA?我GPA不高啊,在耶魯法學院2015年秋入學的同學裡,也就是個25%水平(鏈接Entering Class Profile)
拜學校氛圍、家長寬鬆所賜,當年去Amherst伊始,我就有幸把GPA拋在考量之外了——我選課都是憑愛好、看內容、看教授。我覺得我最後GPA不爛,只是學習興趣濃厚的附產品。

2. 美本
宏觀來講,GPA inflation的歷史趨勢,是個博弈問題,更是個美國社會精英固化、美國私立大學教育變得日益資本化、服務化的徵兆。
自20世紀中葉起,美國私立大學日益依賴資本——而資本來自學費、家長捐款、校友捐款。說白了是靠人:有潛力掙錢的學生/未來校友,或是有潛力吸錢的學生/未來校友。
博弈來講,如果某常春藤名校GPA明顯低於其他同陣營學校之時,在攬錢攬人方面必然有損失,所以趨勢是大家互相追逐著,inflate了GPA(當然該上Princeton的童鞋們還是義無反顧了,我敬佩他們!)
「服務」上,學校也會逐漸變得討好起本科生來——因為他們的「用戶體驗」會決定「用戶反饋」、捐款神馬呀。雖然我不完全認同大學已成「高等住宿+現成自助餐廳+高檔健身機構和Spa的度假村」這一批判論述,但我基本認同,私立大學變得「服務學生」中心化,是美國精英固化、流動性降低的重要誘因+顯著表象;而grade inflation則是大學致力於「服務學生」的必然結果。

至於精英固化這種複雜問題,本文沒有能力探討,在此僅列我崇拜的法學院教授演講一,供大家參考(需在牆外):Yale Law Commencement 2015
另推薦參考閱讀(這哥們很多論點我不敢苟同,但讀起來還是挺娛樂啟發的):
The American Scholar: The Disadvantages of an Elite Education
Ivy League Schools Are Overrated. Send Your Kids Elsewhere.

洒家寫過兩個對我個人都蠻重要的知乎答案:
一個談申請美國本科中我曾遇到的不公:SAT 考試中有很多人作弊,我這麼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一個談我本科在Amherst的經歷:如何評價《那些掙扎著的,來自中國的文理學院畢業生》一文?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今日思來,這兩者,其實不無聯繫。

各位看官如果讀睡了,此時可以醒來了
我私以為,「為什麼美本的同學 GPA 都超級高?」這一提問及眾回答的背後,藏著對個人努力系統公正這一深刻辯證的迷惑。
在今日的中國,與亡我之心不死的某國類似,本應增強流動性、促進社會平等、扶植社會各角落的優秀人才的教育,卻持續加固了社會不公:城鄉差異、省與省間的資源不平衡、家庭與家庭間的階級差異、社會資源差距,等等等等。
個人的勤奮程度[個人努力]vs.哪兒都有不公平[系統問題],那些無力感、無特權者的挫敗,是「為什麼美本同學GPA超高」背後的潛台詞。
美本申請過程本身並不公平,但更大的不公,在申請開始之前便已開始。中國多少家庭,沒有錢、資源,讓孩子補習英語,考托福SAT。很小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可以送子女出國讀本科,但絕大多數家庭是傾家蕩產,都沒有機會去思考這一可能性的。

我也許沒啥資格對此不公評頭論足。不腰疼的我應該閉嘴,畢竟,我是這個不公系統的受益者:我北京戶口,父母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家庭中產,從小接受了北京最好的公共教育,從小學到高中;高中畢業之後,還拿了全獎到美國讀上好的文理學院。
我努力嗎?我努力啊。昨兒還和室友 @Sean Song 憶苦思甜,高三一年自己DIY申請+準備高考時的辛苦。之後其實越來越苦,一直都沒有停下。18-22歲一個人漂泊在外,並不是多麼容易、值得羨慕的事情。室友這麼刻苦的人,稱我「拚命」,我還是很受用的;感謝中國好室友。
我常常思考的概念叫做entitlement,譯做「權利」有些不精確,翻譯成「自以為應得的權利」或許更佳。
我的努力,只是我今天境遇——能夠在一所美國知名私立大學讀一個難度大前景好的項目——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沒有什麼是我理所應得的,這世界也不曾欠我什麼。相反,我很惶恐地佔有了太多優質的教育資源、思想空間——所謂「特權」。所以我努力奮鬥。
我的夢想,是有朝一日,更多的中國孩子也能夠擁有更多的資源、空間。我理想的世界中,我有幸擁有的不應該是特權,應該是權利。

不知道題主是否有這樣的假設:讀美本的同學中,特權比重大。這也許是真的。有些人不努力,是因為背後有靠山;但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這種特權,不論美本與否。(當然不排除有特權還努力的……)
我身邊很多優秀的同學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國內本科,然後走向了他們自己成功的路徑。我也知道許多家裡條件好,出來讀美本,然後歌舞昇平四年不怎麼學習的。
類似,我也聽聞過國內本科碌碌度日的;也親眼目睹過我校同學8am圖書館開坐進去、晚上1am圖書館才緩緩離開、365天如一日的壯舉。
勤奮刻苦,有的時候在特權面前無力得於事無補。所以說,自己是金子,是發光的必要不充分條件——金子不勤奮刻苦也沒法發光,對絕大多數中國人和美國人來說,在2016的今天,還是個硬道理。
換言之,在美本抑或國內這樣不完全公平、但也獎勵勤奮優秀的體系中,美本GPA高的同學,在國內過也不會太差;反之亦然。
況且,渴求更公平社會的人,需要通過勤奮刻苦去發光,然後讓更多人有機會實現他們的社會價值。

對「系統不公vs個人努力」這對辯證,大體有三類理解:
1)純相信個人努力——亦即系統是完全公平的,個人努力決定一切
2)系統力量決定一切——亦即系統完全不公,個人努力是沒用的
3)個人努力和系統不公共存——我覺得現實世界大概是這個樣子
我覺得最令我難過的,就是很多年輕的朋友,相信了1很久,然後有一天遇到了3的現實世界,就達成了2這樣的結論。
我們不應該把3使勁說成2,然後洗清自己的責任、怪社會。我們應該做的,是努力讓3的現實,向1靠攏。

3. 贊數多的回答令人心寒
高票答主 @Haojun 最大問題是把橫跨兩國的種種系統不公,用吐槽段子,寫了出來;但寫得不僅毫無建設性,還加深、宣傳了其他形式的系統性壓迫。
為什麼美本的同學 GPA 都超級高? - Haojun 的回答
高票答主,身為TA助教,拿錢/獎學金/學分,但起碼是老師、師長這樣的身份。但問題中所體現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完全與為人師表的師長責任相悖,細想極恐,僅舉幾例:
好幾個舉例,都以學生的種族或國籍做標示,我懶得解釋這為什麼是racism,就好奇問一句:你教的是computer Science,和種族有啥關係?
長得丑」說三遍+貼圖嘩眾——你到底是教書判卷的TA,還是專業物化女性的選美裁判?!
不相信同學有mental health方面的問題,我真也是醉了,如果出了事,你負責?
評論說有的妹子為了加分,暗示助教hang out!」,這種性別刻板+歧視,我真的都懶得貼簽」直男癌「抬舉他了……

想必作者寫這麼自詡幽默的段子帖,是因為對帖中顯現所展露的學校制度、系統和權力結構中的不公平有所不滿,自己應對的方式,卻是身處權力高點,施加另一種不公平。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真tm吐槽無力;「爺、孫子」這種段落真是讀不下去:
「說實話,耶魯的小本都是爺呀。我在國內的時候,助教是爺,我是孫子。到了美國,小本是爺,我還是孫子」
你是老師好嗎?老師的職責是教育學生、讓他們學會內容+發展創造力;學生的義務是努力求知,成長為有用的社會人。學生不是老師的爺;你做老師的,也不是他們的爺。
學術界這種世界上已不多的凈土,雖然被浮躁和權力滲透,但起碼,還算是能夠暫時庇護理想的象牙塔吧。
答主一方面明顯對「美本GPA高」背後的系統不公有意見,另一方面毫不留情地伸張著自己作為直男+TA那一點可憐的權力,對不被學校教授允許、壓迫比自己弱小的本科生表示憤慨,也是醉了……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筆下的奇葩,也是人家父母的孩子,你都不一定知道經歷過什麼難事。近幾年,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大進步,是對學生內部可能存在的系統性壓迫的暴露和討論:例如,性別暴力(1 in 4 Women Experience Sex Assault on Campus ),種族歧視(Racial Discrimination Protests Ignite at Colleges Across the U.S.),階級、經濟困難(First-Generation Students Unite)等等。
說實話,我這好奇這個答主,對耶魯校園中激烈討論的這些問題,是完全無感么?你倘若真心無感,這不正因為你擁有的特權,你筆下的「小本」可能並沒有么?

學生舉報?我倒是很好奇有沒有其他知情者可以詳明。恕不客氣,我要是你學生,我絕對舉報你。
題主在評論中說自己畢業了不怕舉報?這位同學隱私保護做得也就那樣,作弊(清華北大有考試作弊現象嗎? - Haojun 的回答)神馬也往知乎上寫,不怕professional consequences么?學法律的此時真想提提自我保護的建議,但誰讓我是學習能力差的美本呢,緘默緘默。

@Haojun 同學,你要覺得自己是「爺」,你就去找地方去當「爺」,沒人攔著你,沒必要一邊揮著耶魯的資格、一邊吐露著對學校教授小本的不滿。當你讀PhD、有履行教育本科生職責的時候,請儘可能不要失職;失職了就更不要把對學生的歧視敵對曬出來,然後頂著Yale這一旗號聲勢浩大地聲張。

4. 出國讀書到底為了啥
(跑題:一個好的TA是什麼樣的?再次參見匿名答案對努力治學的理解:為什麼美本的同學 GPA 都超級高? - 匿名用戶的回答
我有個關係不錯的法學院3年級學姐也在耶魯本科做TA,每周都有10來個office hours的,和每個學生詳細談作業,支持他們學術+做人方面的成長。學姐說,她也見過考試或作業有遲、發揮不好時,學生髮來的種種或合理或牽強的解釋。但她說,這說明他們是在乎的。不在乎的學生很少,他們根本不理TA啊,直接消失真空。)

我們這一代中國年輕人為什麼要出國?從我和我的許多朋友角度出發,出國留學,視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寬容、更有同理心,並能更深理解更微妙複雜的世界。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私以為,是為了在實現個人潛力的同時,回饋社會、增進公正。更多特權,意味著更多責任。
但現實情況是,出了國的同學體驗也迥異,佛眼見佛。比如就真有贊數幾千上日報的答案。

我是一個不相信三六九等、地位高下所謂「hierarchy」的人,尤其是在法律中和教育里。學術應當平等,理想中的象牙塔應是浮躁世界裡,對純真正義感和純粹求知慾的庇護——現實雖遠不如此,但來到耶魯,享有如此多資源空間,我願意傾盡全力,為理想繼續奮鬥。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都太過渺小。個體的成就神馬,終將泯滅於無。但我必須勤奮努力,才能對得起我的特權、我的責任,做到心中無憾。

——————————————————————————————————
我也反思,為啥我忙得瘋癲,在死線重重之下,竟有動機來回答本題:
1. Yale+美本被「黑」,所以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2. 高票答主在層次明顯高太多台階的匿名帖底下的回應,所以呵呵呵呵呵呵呵呵。我向來自以為是個寬厚的人,對方尚有善意,我絕對不來跟你撕。但當你把自己的以偏概全+對職責的疏忽+未經思考的狹隘歧視擺到檯面上,請原諒我行使我那局限的言論自由。
(我被封「政治正確」、被罵「站著說話不腰疼」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歡迎隨便噴盡情罵。反正言行如一、自知反思是我努力的目標,我也年如一日地、力爭讓我的努力配得上我的特權。)
3. 我對知乎失望嗎?也許有一絲。某答案高票並不令人驚訝。我願把千餘投票當成知乎讀者對系統不公的挫折感。我以為,知乎讀者作者可以做得更好,也必將做得更好。
知乎的優點在於是個marketplace of ideas,我也就貢獻下我的。請讀者朋友們明鑒。


是,有人統計過美國gpa確實是呈現逐年inflation的趨勢


睡前看到了這個問題,看到大家分析得都很全面,我不妨說說自己的個人經歷好了。先給各位打個預防針,這是一個很奇怪,而且估計會讓有些人不爽的故事。

我本科就讀於美國一所排名前二十的私立大學。我們學校的GPA系統有一個很bug的優勢,那就是 A+算4.33分。

如果有同學不明白這個系統有多麼逆天的話,先拿我第一學期的成績舉個例子:

因為我沒上過AP,所以第一學期不得不選了一些很基礎的數學課程。這樣選課的結果就是,五門課有四門A+。所以學期截止的時候,我的GPA超過了4.0 -- 當時感覺自己萌萌噠。於是我就保持著這樣的勢頭一直到了大二。平心而論,我也沒有上什麼很水的課,況且有些課拿A+還是有些難度,所以到大二的時候GPA滑到了 4.16左右。

這個時候我正好在考慮大三申請PhD。可是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我的GPA看上去很美,可實際上非常吃虧。在申請的時候,因為GPA大於4, 很多學校會把我的成績按照4.33系統換算到 4.16/4.33*4 = 3.84可是這樣一來我的成績就大打折扣,也無法反映我真實的努力水平。


於是我就遇到了一個很奇怪的難題:


在大家都努力向上刷GPA的時候,我迫在眉睫的目標是把GPA刷到4分以下。

當然,我當時也非常擔心矯枉過正,不然GPA掉得太低就慘了。我心目中理想的GPA是3.95左右。於是,我在大三那年上了很多難度很高的研究生數學課。最後的結果是這樣的——

該學期的GPA是3.66,最後的總GPA是3.98。這個分數就可以放在4.0系統裡面了,看起來也比較好看。

故事的結尾是,我最後申請的結果還不錯,到了自己中意的學校。

Happy Ending?

並不是。

我這段黑歷史很少向人提及,是因為我想起來的時候並不覺得光榮。我講這個略顯荒謬的故事也不是要鼓吹什麼成功經歷——恰恰相反。

我想要傳達的意思是:本科的GPA固然重要,可是它也真的真的沒有那麼關鍵。當時的我斤斤計較,想方設法要讓自己的GPA好看一點,可是說到底,分數的高低又能代表什麼呢?能夠珍惜寶貴的大學時光,多上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學到一些真東西,才是這份教育能帶給你的最好的財富。

與各位共勉。


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GPA都是拿生命換來的?
...今天更新一下。答主的GPA就剩3.91了,已哭瞎。


1 同等學術聲望的大學,中國大學的本科生的質量,尤其是考試能力,遠高於美國大學。比如按一般的排名,北大在美國能排二三十名,但北大的本科生平均質量遠高於美國二三十名大學的本科生平均質量。而且國內教育出來的學生,考試能力有額外加成(如果單論考試能力,北大理科本科生的平均水平在美國起碼是前幾)。
學校課程給分,給的是相對分,只要比同班同學考得好,就能拿高分。所以同樣是數學分析,同樣的人,在北大只能考80的,到了鄭州大學能考95。
北大(理科)本科生到國外或者港台交流一學期的,在那邊拿的成績基本都是滿分。以至於一度有規定說出去交流的那個學年不能評獎學金。

2 美國的公立大學要招很多州內學生。比如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每年入學的本科生里大概有一半(3000)是州內學生,而全州人口只有700萬。山東大學本科每年差不多也招3000本省學生,但山東人口接近一億。由於有大量的州內學生墊背,在這種州立大校讀本科比較容易拿高分。事實上,以我觀測到的少量樣本(也有四五百了),University of Washington雖然在某些排名里和北大差不多,但本科生平均質量比山大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3 以上的討論都還沒有考慮不同學校的給分差異。這部分需要大量數據,我沒有能力詳述。
只是說一下北大的給分方式,各位心裡自然有個對比。
北大一般優秀率不超過30%,最高不能達到40%,很多老師不會給滿優秀率。優秀是85分,對應GPA是3.58。沒有補考,不能以後開課的時候重考刷分,沒有針對大四學生的『畢業大補考』。對成績實在不滿意,可以求老師把自己掛掉,下次重修。這次掛科會顯示在成績單上(好像出國成績單不顯示)。

4 高票答案提到的那些奇葩學生要分,我基本沒有見過,也許是因為沒怎麼TA過低年級課程(1和2開頭的課好像奇葩要分比較多)。有些人不在乎成績,有些人知道自己的斤兩,不來特意要分。不過他們水平是不大行,批作業和答疑的時候都很痛苦。


推薦閱讀:

求托福TPO的難度分布?
AP網課怎麼樣?有推薦的網課嗎?
想申請美碩top30,請問這種情況下有沒有必要gap?
美國留學簽證面簽?
四個月如何考出TOEFL和GRE?

TAG:美國大學 | 留學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