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古代漢服是右衽的,但「衣」字在說文里卻明顯是左祍象形的?

如圖,網上查到的《說文》里「衣」字的字形。


終於回來了,這道題沒貼「文字學」標籤,那麼我為了方便讀者就不用大唐正楷答題而照例用當朝規範字作答。

以前我學小篆那一陣,漢服風還沒刮過來,所以我沒這麼多疑惑。
等到漢服風颳起,讓我也知道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的時候(特別是左衽右衽之別),我回顧了一下我之前學的古文字,也產生了和答主同樣的疑問。
後來我又看了更早的殷商甲骨,並且在朋友(他精通小學、詩律,也是漢服控)的幫助下,這個問題算是明了了。

※※※※※※※※※※※※※※※※※※※※※※
以上部分都是筆者在嘮嗑,沒興趣的朋友可以從這裡開始看。

甲骨文「衣」字左右衽皆有
左衽如

右衽如

除了交領外,還有疑似圓領的

以左右衽為夷夏之別,不知起於何時。本人對夏商衣制不明,不敢臆斷,此處對夏商兩代是否有交領左右衽之別的討論從闕。

但是我們可以從甲骨文字形中發現一個現象:右衽者,其末畫亦多折向右邊,即著衣者之左側(這句話看官一定要牢記,待會兒要用到)


接著上兩周金文

我們可以看到,兩周金文「衣」的總體形態,已經和說文小篆形態差不多了。(有些許例外,比如最後兩個來自?盤和伯晨鼎的字形,疑似圓領)

接著上東周諸侯國的簡牘文字(秦系和楚系)

(秦系簡牘文字)

(楚系簡帛文字)

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從兩周金文到秦系文字戰國文字到說文小篆,「衣」的字形,差不多都是這種形態。
與最前面列出來的殷商甲骨文作對比,加上筆者之前提到的「衣」字古文字的特徵——右衽者,其末畫亦多折向右邊,即著衣者之左側。我們可以發現金文、秦系文字、楚系文字、說文小篆,其末筆都是清一色往右邊折的,正好與甲骨文中的右衽「衣」字形相對應。而左衽「衣」基本消失了。

至於為什麼題主以及筆者之前將說文小篆中的「衣」理解為左衽,我推測這種字形(而且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寫法)應該是省筆。(當然從甲骨文到西周早期的金文,目前還缺乏過渡的中間字形做支撐,期待未來的考古成果。我此處的假設,是基於周代已經流行的華夷之別、交領左右衽之別的共識。)

即變

(筆者用iPad畫的,字丑請見諒)這其實是筆順問題,最後一筆應該是與右邊相連的(即我畫的第一個圖)
後來人們寫著寫著就成了我畫的第二個圖,這個圖的特徵是左領(也就是圖的右邊)蓋住右領(也就是圖的左邊)的部分不明顯。
以至於後來那些不講究筆順的,乾脆把最後一筆與左邊部分連起來,這就成了我下面這個圖:

所以我說啊,筆順有時候不要細究,因為一點用處都沒有;但是有時候啊,筆順這種細節問題,還真就反映了對漢字的認識,非常有用。(當然我說的有用和沒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沒有,有些很有用。)


甲骨文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左右不別,如「司母戊鼎」與「後母戊鼎」,司與後,後在這裡就是一個反文,故長期被誤認為是司,這樣的情況很多,比如「女」字,部首「人」,再比如甲骨文中的「明」,有的寫成左月右日,等等,「衣」也是一樣,就像上面那位回答者所例舉,衣字有左有右,可能在長期演變中這種彎筆朝右的佔了主導,逐漸定型。


殷商之時,周為周戎。殷墟婦好墓出土跪坐玉人像,好像能看出衣服是左衽的。大致與甲骨文一致。周革殷命之後,華夷顛倒。然後,右衽變成了正統。文字有傳承性,風俗卻是按照統治者而化。


用我前幾天發現的有趣的圖來回答吧

這是塞爾柱算端阿爾卜-阿爾斯蘭(Alp Arslan, 意為英雄般的獅子Heroic Lion),格里高利曆1071年在曼奇克特戰役中擊敗羅馬皇帝羅曼努斯四世(Romanus IV Diogenes)的強力君主。

這是他的兒子,馬立克-沙(Malik-Shah,名字就是閃米特語「王」和波斯語「王」的組合)。
你觀察下他們的衣服。


炎帝左衽,黃帝右衽

古埃及壁畫里的人裙子基本都是右衽,典型黃種人黃帝系,雖然埃及文化是 炎帝系的太陽文化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字偏旁有王字的基本都和玉有關?
「羋」、「羋」、「?」三個字有區別嗎?
「熊」字為什麼是「能」+「灬」?
「庶」字的釋義變化?
漢字還可能有新字出現嗎?

TAG:漢字 | 漢服 | 文字學 | 古文字古漢字 | 古文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