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南方的河流大多叫「江」,而北方大多叫「河」?
北方也有叫「江」的,如「烏蘇里江」「黑龍江」。這是為什麼?
先說結論,因為「江」、「河」的來源不同。
==========正文==========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但也存在大量侗台語言(國內通說屬漢藏,境外通說單列語系)、南亞語系的借詞,少量阿爾泰語系借詞,另有兩成的核心辭彙來源不明。
江是漢語從侗台語言、南亞語系順來的借詞。南方漢語里,江一般發音為gang,侗台語言和南亞語系一般發音為kong。。如果仔細探索下長江的支流岷(min)江、漢(han)江、湘(xiang)江、贛(gan)江、章(zhang)江、貢(gong)江,支流的名稱韻尾都是n/ng,長江流域最初很可能是由侗台語言或南亞語系的諸多部落佔據的,他們用各自口音的「江」/kong來命名附近的河流,華夏人南下後,為這些發音分別用不同漢字來標記。
河的是上古音是gaal,一說是阿爾泰語系的借詞,和現在蒙古語中「河流」ghol同源;另一說是漢藏語系固有字,與「谷」同源。不管河是來自漢藏語系,還是阿爾泰語系,對本題都沒有影響,因為在三代漢語形成過程中,藏緬語族先民居於西北,阿爾泰先民位於北方。
漢藏語系裡表示河流的同源詞是「渠」、「水」,西藏的那曲的藏語本意就是黑河,「曲」通「渠」。漢語在發展過程中把原本表示河流的渠,含義窄化成人工挖的水溝。而「水」在古漢語里仍然有河流的意思,如渭水、漢水等。
東北地區的河流,大多是音譯詞+泛指「江」。如鴨綠江的通古斯諸語的名稱是Yalu ula,意思是「界河」;圖們江在韓語里被稱作豆滿江,「圖們」和「豆滿」都是通古斯諸語的音譯詞,是「萬」的意思。黑龍江是通古斯諸語直譯,就是「黑色的河」的意思。至於為什麼現代漢語會用「江」來做東北河流的泛指,那很可能是受朝鮮半島語言的影響,唐代以降來自中古漢語的借詞「江」成了半島語言中河流的泛指。
===========答疑==========
很多朋友認為,雖然發音差不多,但憑什麼是漢語向其他語言的借詞,而不是相反情況。
這其實只是個技術問題,任何一種語言在形成過程中,辭彙上都會有多種來源。除了特別明顯的混合語外,一般是先找到某種語言的所屬的語系,也就是核心詞來源的主幹。簡單的說,來源於主幹(同語系)的辭彙通常會是做同源詞,各種非主流的來源辭彙就是借詞。當然,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分析簡單,同語系的借詞也是存在的。
漢語的核心辭彙中約有一半能在藏語中找到對應的辭彙,因此漢語和藏語的親緣關係毋庸置疑。共同構成了漢藏語系。但藏語中大河叫藏布(順便吐槽下「雅魯藏布江」這個翻譯)、小河叫曲。要麼,藏語中原來表示河流的辭彙出現了遺失;要麼,原始漢藏語里就不存在「江」、「河」這兩個詞。
然後就是書面文獻的問題,明以前的文獻河流一般都稱為「水」,到了官話時代,中文開始走向文白一致,書面語里河流北方稱「河」、南方稱「江」。由此,有些人認為江河是黃河與長江的特稱轉為泛指。
這其實是誤認為古時語言是文白一致的所致。明代以前的所有官方文書,都是按照雅言的格式撰寫的,碰巧雅言里只有漢藏語系同源詞「水」,才是河流的正統表述。在整個中國的漢語區並沒有將雅言作為口語傳播。
我這裡舉兩個例子
1、唐代主流依然用「水」來標記河流。但唐代《孔穎達疏》 記載「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
2、北朝之後,北方口語里「兄」已經被「哥」替換,但唐宋文學著作里基本只能見到「兄」字。
再貼一張中國史前文明的分布圖
其中,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先民的Y染色體單倍群為03,可以簡單視作漢藏語系的族群;大汶口文化複雜點,先民中O3和C相互參雜,可能同時受到漢藏語系和阿爾泰語系的影響。這三支就是日後三代時期華夏人的主幹。試問起源地不在長江的華夏人,逐步滲透到長江流域後,kong這個詞會是怎麼出現的呢?直接借用當地人對河流的稱呼是最直接的方法,也能和東南亞諸語系相互印證。
=========拓展閱讀===========
1、「江」的上古音是kroo?,「河」的上古音是gaal————《上古音系》鄭張尚芳
2、「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尚書?禹貢》《孔穎達疏》 唐代 孔穎達
3、「南方之人謂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謂水皆曰河,隨方言之便……事已相亂,後人宜不能分別言之也。」————《宋景文公筆記?釋俗》 北宋 宋祁
4、An 「ABC」 Exercise in Old Sinitic Lexical Statistics(2010)————David McCraw
這篇論文建議看下,裡面有對上古漢語各詞語的來源分析。
5、The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Some Lexical
Evidence
by Jerry Norman and Tsu-lin Mei
我能找到的第一部辨析「江」字起源的論文,認為「江」源於古代越族。
6、Chinese Etyma For River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ume 26 , Number 1 , January 1998)《漢語「江」詞源考》 美國 張洪明
這篇論文主旨是反駁《The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Some Lexical Evidence》的觀點。作者主張,江本來特指長江,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整個中國南方一直到柬埔寨以及整個南亞語系都開始使用kong來作為河流的泛指,是典型的漢語辭彙輸出。這個論點和本文觀點不一致,各位兼聽擇明。網上流傳的中文版是經過刪減的節譯本,建議看原版。據渠志倍所述,這篇掃描版原文可以在researchgate 上免費下載。
順便發一張現代南亞語系的分布圖來感受下
7、《漢語「江」的詞源辨正——與張洪明先生商榷》(2011) 劉振前 庄會彬
這篇論文對上篇張先生《Chinese Etyma For River 》的論據做了逐項辨正,特別有興趣的可以與上兩篇論文並行閱讀。
8、《東北地區「江」的詞源考》 庄會彬 王保新
祝各位閱讀愉快:-D
=========相關問題===========鏈接:世界上哪些國家或地區是通過限制語言的多樣化來實現統一的? - niudrw 的回答
鏈接:印加帝國的繩結系統可能是似乎人類目前發現的唯一一種三維文字書寫系統。有專門的資料庫嗎? - niudrw 的回答
鏈接:希臘語為何沒有像拉丁語一樣擁有眾多後代形成一個語族? - niudrw 的回答
鏈接:奧斯曼為什麼不直接吞併羅馬尼亞? - niudrw 的回答
鏈接:有哪些語言被認為是不同的語言,但可以互相交流? - niudrw 的回答
鏈接:很神奇的彝文? - niudrw 的回答 題主的副標題:為什麼彝文不採用列出全部42個聲母、10個韻母、4個聲調的簡單的拼音文字呢? 這對於掃盲來說豈不是功在當代?
鏈接:原始漢語是克里奧爾語嗎? - niudrw 的回答
反對漢語「江」字是外來語借詞的說法。即使南亞某些語言中表示河流的詞發音與漢語「江」相近,那也不是漢語從他們那借入,而是他們從漢語借入。
張洪明《漢語「江」詞源考》提出:羅傑瑞、梅祖麟、橋本萬太郎等學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說,他們認為,「江」、「河」均非漢語本身固有的基本詞,而是分別借自南亞語和蒙古語,橋本萬太郎還進一步假設,漢語是南島語言和阿爾泰語言南北夾擊的產物,而「江」、「河」名稱的來源正是在基本辭彙方面反映了這一南北推移過程。然而,研究表明,這些假設中有關「江、河」詞源的部分有違語言歷史事實。根據語言學、民族學、歷史文獻以及地理學等方面的材料,可以證明,「江」是漢語本身固有的基本詞,至於其他語言中的相似形式,則可能是受漢語的影響而產生。
「江」從水從工,「工」的核心意義是「大」,而「江」就是「大水」。這一點可以從一系列從「工」的字都具有「大」這一核心含義而看出。
《說文解字·人部》:「仜,大腹也,從人工聲,讀若紅。」[15](p.163)
《廣韻·平聲·東韻》:「仜,身肥大也,戶工切。」
《說文解字·缶部》:「缸,瓨也,從缶工聲。」此乃瓦制盛器中之大者。[15](p.109)
《說文解字·穴部》:「空,從穴工聲。」[15](p.152)
《詩經·小雅·白駒》:「在彼空谷。」毛傳:「空,大也。」
《說文解字·鳥部》:「鴻,鵠也,從鳥江聲。」[15](p.80)
《詩經·豳風·九罭》:「鴻飛遵渚。」鄭箋:「鴻,大鳥也。」
這種具有一系列同源詞的現象是典型的固有辭彙的特徵。如果是外來借入的辭彙,一般只會借入單個的詞。
「江」上古音跟「工」是同樣的韻部,只是多個介音。後來才讀音分化。
長江和它的支流最先被稱做「江」,然後南方的一些河流逐漸也改名叫「jiang(江)」。有趣的是,南方河流改名為江的次序取決於它們離長江的距離。換句話說,那些離長江近的河流系統得名「江」要早一些,而那些離長江遠的河流得名「江」,要晚得多。
中國南方的河流,特別是大的河流到很晚的時候才被稱作jiang。以位於中國西南邊界上的瀾滄江為例,從西漢到南北朝時期(420-589)被稱做「蘭倉水」,到隋朝仍被稱作「瀾蒼水」,直到唐朝以後,人們才開始稱之為「瀾滄江」[7、8]。還有許多相似的例證,如雲南和西藏境內的怒江,從西漢到元朝以前都被稱為「周水」,元朝時更名為潞江,直到清朝才被稱做現時的名稱「怒江」。其他一些河流如鬱江、東江和北江,都屬於粵江流域,在元朝以前,它們分別被稱為郁水、河源水和溱水,直到元朝以後人們才開始用現在的名稱。雲南和貴州境內的南盤江,在唐朝被稱為「溫水」,直到元朝才叫現在的名稱。從秦朝開始,湘江一直被稱為湘水,直到清朝才有現在的名稱。灕江從三國到明朝以前都被稱為灕水,直到明朝才有現在的名稱。贛江在西漢和西晉時先被稱為湖漢水,然後更名為贛水,最後直到清朝才稱為贛江。至於雅魯藏布江,在三國時先叫藏曲,其支流分別叫工曲和娘曲,後來在隋朝被改為雅曲,在唐朝叫藏河,在北宋又叫藏布,直到清朝才被重新命名為雅魯藏布江,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該論文還分析了諸嫌疑語言(孟—高棉語族、藏語等)中表達「河流」的辭彙的讀音、用法、意義等,論證其與漢語的關係,因為較為專業複雜,感興趣的請自行移步論文原文觀看。
張洪明的《漢語「河」詞源考》又反駁了認為「河」來自蒙古語借詞的觀點。
根據語言學、民族學、歷史文獻以及地理學等方面的材料,例如來自漢語詞源的證據,來自蒙古語的反證,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十三經&>、&<國語&>、&<莊子&>、&<楚辭&>、&<戰國策&>等)的證明,以及"河"在中國歷史地誌中的分布以黃河為中心、分別向南和向北兩邊擴散的史實,證明"河"是漢語本身固有的基本詞,它的詞源不是蒙古語。至於"河"在別的語言中的相對應的形式,很可能是受漢語的影響而產生的。
總之,基本可以認為,「江」、「河」本來分別是「長江」、「黃河」的特稱,後來使用範圍分別以這兩條河為中心擴大,逐漸成為河流的通稱。
古之稱江實為長江,古之稱河實為黃河。其他的江河是山寨它們的。長江在南方影響大,黃河在北方影響大。
就沒人從語源說一下么……
江 kru? 和高棉語、泰語等語言的 kro?/klo? 語音形式上接近,可能是同源詞。借詞的可能性被鄭張否定了。(原文:也許還是借詞。)
他們(羅傑瑞、梅祖麟,見上文,筆者注)又說漢語「江」是南亞借詞,但不僅漢語和孟文有,在藏文、緬文、泰文也都有相應的對當詞,並且還都有一組同根的同族詞,如下表:
漢字 漢語古音 藏文 緬文 泰文 孟文
巷 *ɡroo?s ɡro? 村莊、市鎮 kro?h 路 ɡl??? 路道 ɡlo?[klo?] 道路
江 *kroo? klu? 江河 k?jo?h 河溪 ɡl??? 河港、渠、路 kru?[kr??] 河川
谷 *klooɡ ɡroɡ 深谷 k?jok 山谷 ɡl??k 道路【古】
這是一組同族詞(「谷」本指山間水道,「巷」是里居內通道),都具有 Kl 型復聲母、圓唇母音及舌根尾。「江」的水道義就是這個有關通道的共同詞根的一個原始義,最初是河流,形成了河谷,再形成了道路和村鎮的街巷。孟文比其他三語還少個對應詞呢,怎麼能確定它最早起源於南亞而非漢藏?單否定了「江」是不夠的,還得同時否定「谷」和「巷」才行,這就不容易了。(鄭張尚芳《漢語與親屬語言比較的方法問題》)
可能是反過來他們借的漢語。因為江河最初就是長江黃河。
這個答案最初撰寫時候,我存在不嚴謹,沒有明確指出江是固有詞,只是提到了和外族語言的關係,給了人一種江來自外族的感覺。答案已經過大幅度修改,這個過程中有朋友( @駱櫻@張陶陶 or @張陶陶 )毫不客氣指出,於是來完善這個答案。
語料:- 瀛寰新譚|天了嚕!「牙」 「貝」 「江」 居然不是漢語! 標題黨,僅提供語料。
- [張洪明]漢語「江」詞源考 ? 中國民俗學網 漢語「江」詞源考 漢語-江-詞源考.pdf 河和蒙古語gol(一說是「谷」不是「河」),日語kawa&<-kapa很有淵源。
- 白語江 kv???,音同工。是漢語同族詞的印證。
- 工聲之字常有長直之義,如項肛杠釭等。@駱櫻 所說是大之義,可備一說。河甲骨文從古文柯(樹枝)聲,彎曲的意思。兩者很符合具體的河道形狀。還有一種可能,江穿過三峽剛剛響,河流過壺口嘩嘩響。
至於後來的烏蘇里江嫩江圖們江發現太晚,滿族可能仿照朝鮮的大同江漢江圖們江命名的呢。
之前爭吵了,很抱歉有失風度並對他人不尊重。 @錦熙@張神州結界 仗義執言,不偏袒,很感謝對我的忠告。
江與河的本質區別
江地表徑流比較穩定,一年四季變化不大的叫江.如長江,基本可以全年通航.
地表徑流因為季節的變化而發生巨大變化的叫河.如黃河,夏季水量很大,冬季卻經常斷流
-
十年前我上初中,也研究過這個,初步結論是,吃米的地方叫江,吃面的地方叫河。
江和河之前都是特指長江、黃河。我猜大概北方人看到地表徑流喜歡叫河,南方人喜歡叫江。只有東北的江,那是因為東北開發晚,那個時候南北書同文車同軌,都用江了。可見江偏向於書面,河則偏向口語。這是為什麼呢?到不是因為南北文化誰是主流的問題,而是江水四季豐沛穩定,河水則不穩定,北方河流經常枯水,需要來年續水。所以江有永恆綿延的寓意,被用作書面語。
為題主補充幾張圖
這個問題的有趣點在於,大多數人可能並沒有覺得南方多江,北方多河。通過篩選河道發現這居然是真的!
前幾天剛好做了一張水系圖有沒有那麼一條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 若水 - 知乎專欄
▲這是全國主要水系圖,製圖工具QGIS,數據GeoHey | 極客分享
於是,通過篩選了一下河道的尾字:江、河,又得到了下面兩張圖。
▲這是全國主要的江
可以看出,除了東北有幾條松花江、鴨綠江之外,的確大部分的江都在南方。
▲這是全國主要的河
同樣,除了南方只有一小部分的河,大部分的河都分布在北方。具體分析就看看其他人的回答吧(^o^)/~
中國的河流,本來都是稱「水」的。古代有四瀆,即四條主要河流,在中國人心目地位很突出,即河水、淮水、濟水和江水。大約在唐以前,河,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由黃河在北方的重要地位,黃河的支流或黃河遷移後的河道一般也稱河。
後來濟水被黃河淹淤,基本上不存在了,但留下一些地名,比如濟源,濟南之類。
受南北這兩條大水道的影響,南、北的水道就叫XX河、XX江了。
元以後,隨著中國疆域的擴展,中國人視野更加開闊,新開發的地區就江河名稱的限制了,比如西南地區的水道很多稱河的,比如紅水河,大渡河之類;而東北很多稱江的,比如黑龍江、松花江。
至於「江」的名稱來源,據說是早期中國南方民族集團的叫法。大致是這樣的:黃河流域是文明的中心嘛,北方民族勢力南移,走到長江邊,看到一條大水道,可以跟黃河媲美,很驚訝。便問:what"s this?(大意如此,因為語言肯定不通)當地人問答:gang(音)。於就叫「江」了。
現在南方部分方言還把水道稱「gang」的,比如吳方言。上海很多地方也叫XX港。大約就是gang的意思。
大象公會有一篇相似的文章,可以參看。截圖。大約18兆流量
大象公會的文章質量很不錯,可以訂閱看看,微信公眾號可以搜到。
@駱櫻 補充一下。
按照上古的命名方式來看,只分山水,山水是用於區分地理位置的定位信息坐標。
例如很出名的一句話「山南水北謂之陽」
從漢語構詞形式來看,我國大部分的江河命名是所謂的偏正式,而當需要區分的時候,才有了江河的區別。
說文解字里的說法是:
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從水工聲。古雙切
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從水可聲。乎哥切
好了。很明顯了,江河,是水的一個子集。
並且再次明確,江,就是長江;河,就是黃河。
而此時其餘的文字上怎麼描述其他的江河呢?依然是通用【水】這個中心詞。
例如:
涇水,渭水,漢水,淮水等等。都依然是通用水的。
——————————————————————————————————————————
PS: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風水學上,有個詞叫五嶽四瀆?
——————————————————————————————————————————
【這個問題我不明確到底是問語音上,還是書面用語上,所以回答大致如是。】
但是從書面上,可查的情況來說,酈道元的用法是,河水,江水。其餘用法中,更多見過的是大江,大河,極少見到大水,黃水,長水等等形式。
——————————————————————————————————————————
就算是唐代,介紹我國河流的時候,用法依然是水。
例如介紹《水經注》的時候,用法好像是——引天下之水,XXXX
但是到了明代,徐霞客遊記里,就很明白的統一了「江河」的概念。
但是至於說到這個概念的提起,就太難考證了。我們只是能儘可能的推演出大致的民間通用情況,是在五代,宋之間。
———————————————————————————————————————————
如果哪位仁兄會契丹文的話,可以考證一下北遼的人怎麼說黃河。這一點上就力不能及了。
看了 @niudrw的答案,我午覺都睡不著了,來反對一下。
在他的答案里,認為「江」和「河」都是外來借詞,我認為這是極其荒謬而不可思議的言論。
江是漢語從侗台語言、南亞語系順來的借詞。南方漢語里,江一般發音為gang,侗台語言和南亞語系一般發音為kong。。如果仔細探索下長江的支流岷(min)江、漢(han)江、湘(xiang)江、贛(gan)江、章(zhang)江、貢(gong)江,支流的名稱韻尾都是n/ng,長江流域最初很可能是由侗台語言或南亞語系的諸多部落佔據的,他們用各自口音的「江」/kong來命名附近的河流,華夏人南下後,為這些發音分別用不同漢字來標記。
河的是上古音是gaal,一說是阿爾泰語系的借詞,和現在蒙古語中「河流」ghol同源;另一說是漢藏語系固有字,與「谷」同源。不管河是來自漢藏語系,還是阿爾泰語系,對本題都沒有影響,因為在三代漢語形成過程中,藏緬語族先民居於西北,阿爾泰先民位於北方。
這一段,竟然基於現代外族語言與古代「江」、"河"的相似性來做出奇怪的推斷,但是他不知道「江」和「河」原來是專名,而不是指河流這一種常見的自然形態景觀。所以這沒法解釋為什麼古代中國把長江黃河叫做「江水」、「河水」。
我們知道,華夏民族是東亞地區較早(或者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文明古國一樣,我們周圍環繞著各種各樣的蠻族。很難想像作為發源於大河文明的的華夏人會使用蠻族的語言來表示自己的母親河。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來做一個類比假設:
在東亞平原上有一個操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文明國家——中國,其核心區域在黃河中下游,周圍包圍著一群蠻族,其中北方有一個操現代英語的蠻族叫做英吉利(除去來自漢語的外來英語,而且作為蠻族,他們甚至不一定有文字)。
在中國的大平原上有一種自然景觀,高聳入雲,他們很崇拜,但是不知道叫什麼好,有一天他們聽說北方的蠻族英吉利把這種高聳的自然景觀叫做Mountain(忙疼)或者Hill(希爾),所以他們把位於山東半島上的東嶽叫做忙疼山?把位於陝西的西嶽叫做希爾山?
這特么什麼鬼?就算是借來的不應該是泰忙疼(泰山),或者華忙疼(華山)?
作為首先進入文明社會的國家,對於江河、山嶽這種常見的地理景觀應該早早的就有了自己的認知和表述。很難想像有人說一個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文明族群一直不知道自己附近的河流是什麼東西,而是只能通過比我們落後的民族的語言來得知這是什麼東西。另外就算如你所說,「河」的古音和現代蒙古語的「河」的發音相似,那麼為什麼這個詞借來之後成了黃河的專名,而不是所以河流的通名?
同樣對於長江,你確定中南半島上那一群猴子有這麼強大的能力來影響我們對南方這麼一條母親河的表述?而且我們叫把南方河流通稱為「江」已經是魏晉之後的事情了,他們把河流叫做kong,難道這不正是說明了他們受了我們的影響,而且這一語言成熟的時間必定不早於這一時期?怎麼到您那就成了「江是漢語從侗台語言、南亞語系順來的借詞」了呢?
您是有多看不起古代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文化影響力?
我反而認為,中南半島、朝鮮半島對「江」的描述都是受的漢語的影響,而不是反過來漢語受他們的影響。
評論里有位問黑龍江在北方為什麼叫「江」的,我在原答案里說了,這是個例外,不用太過糾結。不過如果非要深究的話,這個問題我還真沒有考證過。只是根據我的猜測有以下表述:
黑龍江,因河水含腐殖質多,水色發黑得名。古稱「黑水」、「弱水」、「完水」,唐稱「望建河」,《遼史》稱「黑龍江」(遼金稱松花江入黑龍江後至海為「混同江」)。清初,稱「薩哈連烏拉」。滿語,「薩哈連」意為「黑」,「烏拉」意為「江」。清代又稱「烏江」、「烏龍江」。俄稱「阿穆爾河」。黑龍江的名稱來源,有學者考證,遼初,太祖多以「黑龍」二字命名,如祖州有太祖廟曰「黑龍」,太祖陵有門曰「黑龍」。《遼史·道宗本記》:「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即松花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龍江」。至此,「黑龍江」之名方顯於世。又有地方志記載:「黑龍江水黑,蜿如蛟龍,故名為黑龍江」。
以上來自《百度百科-黑龍江》
根據百科的描述,唐朝之前,黑龍江一直都是很規矩地叫「水」或者「河」的,但是唐朝之後一千年里,在東北地區陸續建立起了數個足以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的獨立而強大的游牧/漁獵民族政權——契丹、金、後金—清朝,中原王朝的影響日漸式微。在這過程中,黑龍江作為境內最大的河流或者「龍興之地」,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意義。「黑龍」二字作為專門固然霸氣側漏,而民族語言翻譯成漢語的時候,可以稱為「江」,也可以稱為「河」,不過既然這麼牛逼,那就叫「江」咯。
至於半島上的那幾條「江」,他們那麼喜歡裝逼,這麼好的機會又怎麼能放過呢。
—————————二更分割—————
評論區有一位這麼說的 @CosmovonAmoy
本來是想在評論區回復的,後來發現寫著寫著就寫長了,就貼在這裡吧:
我並沒有華夏文明自古以來就是最發達的,但是早期華夏文明在東亞地區具有相對優勢這一點大概是無疑問的。但是這也不是重點。
我在答案里說了,作為發源於大河沿岸的文明,我們對於河流這種東西應該是有自發的、原生的自我認知的,而你說的kangaroo跟這完全不是一回事,袋鼠在歐洲人進入澳洲之前並不存在於他們的意識之中,當地人怎麼叫自然就跟著音譯了。當然也可以根據形態來進行另外的命名,歐洲人也可以把當地人念作kangaroo的動物叫做pocket mouse,或者如果他們覺得袋鼠長得像兔子,甚至也可以叫pocket rabbit,都可以,但是他們沒有。考慮一下另一種只存在於澳洲的動物——考拉,在中文裡也叫樹袋熊——就可以理解了,因為咱們之前沒見過啊。
另外,即便在中華文明處於最弱勢的19/20世紀,我們也只會把電話(Telephone)叫做「德律風」,把話筒(Microphone)叫做「麥克風」,而不會把馬(Horse)叫做「吼嘶」,把河流(River)叫做「里弗」。因為我們之前見過了。
另外你說華夏人是從青藏高原走來的,我表示不信啦,不過就算是啦,這是多久以前的事了?有山頂洞人早嗎?那麼久之前的事你確定方便研究語言來源?你確定不是在拍腦袋瞎扯?要不要再順便研究一下你所說的當地把黃河叫做「河」的那群人是從誰那裡借來的詞呢?
——————————以下是原答案————————————————
這個問題呢,要從源頭開始說。
首先來看一張圖:
我們應該都知道這是個「水」字,小學一年級應該就見過這張圖,這是小篆(經評論提醒,是小篆,不是甲骨文 -_-|| ,多謝)。
我們知道漢字的基本語素大多是象形字,當然也包括這個「水」字。那我們來看一下:
不知道你們覺得象不象形,反正我覺得不像。再看這個呢:
有沒有覺得像得很貼切啊。
是了,所謂的「江」和「河」,在古時候(大約東周時期),他們都叫「水」。在英語里都叫river。
也就是說,現代漢語中的「江」、「河」都是通名。早些時候,那時候黃河還沒有那麼黃,人們也不知道長江原來那麼長的,長江和黃河她們分別被叫做「江水」、「河水」。如果當時有人直接將它們翻譯成英文應該分別是Jiang River和He River。那時候的「江」、「河」都是專名。「水」才是古代表示"River"一詞的通名。
在春秋時期,人們認為天下主要的河流有四條,分別是江水、河水、淮水、濟水,合稱「四水」,「四水」有時也簡稱「江」、「河」、「淮」、「濟」。其它比較出名的河流還有「漢水」、「洛水」、「渭水」等。
到了秦始皇的時候,因為秦朝五行屬水德,於是曾短暫改河水叫「德水」。但是很快到了漢朝,就又恢復成了「河水」的稱呼。
可能隨著活動範圍的增大,人們漸漸意識到長江和黃河比之於其它河流的實在不是一個量級的(其它河流要麼是他們的支流,比如漢水、渭水,要麼就是短小得多,比如淮水),於是漢朝的時候,長江和黃河也同時被稱為「大江」、「大河」。但是此時河流的通名仍然是「水」,稱呼「大江」、「大河」應該只是出於一種民族的自豪感或者是對母親河的尊崇,類似於我們把「漢朝」、「唐朝」叫做「大漢」、「大唐」。
六朝之後,到了唐宋時期,隨著黃河兩岸人類活動頻繁,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水泥沙增多,逐漸變黃。同時由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治蜀,人類活動範圍也早已擴張到長江上游四川盆地,人們終於意思到長江的「長」。於是我們的母親河越來越多地被稱作「黃河」、「長江」。(這一段是我猜的)
而她們的支流也漸漸地打上了她們的烙印,漢水、渭水、汾水這些河流的名稱逐漸變成了漢江、渭河、汾河等,而淮河這類雖然既非長江支流也非黃河支流,但是隨著人們習慣的變化,其通名也從「水」向「江」、「河」變遷。基本上北方從河,南方從江。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通名發生了變化,但是在之後不同的歷史時期,一些習慣性的遺留稱呼還是存在。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裡面第一句就是「大江東去」,這裡的大江就是指長江;又比如即便在今日,有時漢江也會被稱作「漢水」;又如今天我們說「江南地區」,這裡的「江」便是特指長江。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通俗的稱呼上,以及我們的思維上,已經完成了河流通名從「水」向「江」、「河」轉變。
作為我我國核心地區三大水系之一的珠江,我們有必要來單獨說一下。
最遲在秦朝,中原文明便已進入嶺南珠江流域,最初珠江被稱作「郁水」,到了漢朝,珠江(幹流)開始被稱作「西江」,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長江西邊也有一條不小的河流,於是把長江叫做「大江」,把珠江(幹流)叫做西江(我猜的),隨之西南地區的幾條河流也都遵循了這一規律。比如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
自此,南江北河的習慣由來就梳理得差不多了,中國主要河流裡面,僅有的幾條例外的河流幾乎都在東北,比如黑龍江、鴨綠江。但是考慮到直到近代之前,東北地區都不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這一例外也不必太過糾結。(PS.黑龍江唐代以來曾經叫過黑水、弱水、烏桓河)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是否如題所說,中國南方的河流大多叫「江」,而北方大多叫「河」?
我認為這句話是不嚴謹的,中國不管南方北方,大多數河流都叫「河」,而位於南方的、比較大的河流,更可能被叫做「江」。比如湖北有一條河叫「富水」,是長江的一級支流。若是在古代,這就是她的全稱了,但是儘管她在南方,她甚至也是長江支流,但她的名稱不叫「富水」,也不叫「富江」,她叫富水河。
然後回到這個問題:
【在只考慮較大河流的情況下】為什麼中國南方的河流大多叫「江」,而北方大多叫「河」?
最簡潔直接的回答應該是:
因為黃河在北方,而長江在南方。
這就是母親河,孕育了她的文明,留下下她的姓氏。
以上
像我們這種會用第二信號系統的猴子,起名字主要看感覺。水沛為江,水濁為河,江寬而河窄,江急而河緩。
記得上學時候中國歷史地圖冊么?
那裡面,黃河叫河水,長江叫江水。
古代河流都叫做某水的。江,河,和淮,漢一樣,不是類名,而是專名。
在全國知名河流中,最北的叫黑龍江,最南的叫萬泉河。
長江支流叫XX江
黃河支流叫XX河
我覺得是這樣,水大的叫江,小的叫河。似乎和南方北方無關。北方也有黑龍江,松花江,鴨綠江等等。南方也有大渡河。造成這個印象的原因是南方的河流普遍比北方的河流水大,叫江的就更多。
實名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
江流入外海,河流入內海或湖泊。如烏蘇里江、圖們江等東北的「江」大多最終流入日本海,長江和一些南方的「江」流入東海或南海;而黃河及其支流、海河、遼河等一些北方的「河」大多流入渤海。
上學期水文學老師專門提到這個問題,他的解釋是——「江」指不會斷流的河流,而「河」則會斷流。
以下為本人搬運來的。
在我國,「江」的本義是指長江,如同「河」是指黃河一樣。江河的區別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地域上的區別,即「南江北河」 。比如,我國南方的河流多稱為「江」:長江、珠江、嘉陵江、錢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灕江、麗江、九龍江等等。可見南方人一般習慣把河流稱之為「江」。北方的河流多被人們稱為「河」:黃河、淮河、渭河、
涇河 、洛河、汾河、青河、遼河、飲馬河、沁河、柴達木河、塔里木河等等。可見北方人習慣把河流稱之為「河」。西藏、四川、重慶、湖北、江西、浙江以南的河流多稱「江」,以北多稱「河」。這是南方北方對河流命名習慣上的區別。二是規模上的區別,即「大江小河」。雖然有地域的大致劃分,但凡事沒有絕對的,人們在對河流進行命名時,也會根據河流的大小規模來區別稱之為「江」或「河」,這裡有很多例外的情況。北方有嫩江、鴨綠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南方有象瀏陽河之類的河),這些河流在北方被稱為「江」,而這些「江」的共同之處在於長度、流量、流域、規模都是較大的,所以除了地域對河流命名的習慣外,人們通常會把一些小的河流稱為「河」,而對於大一點的「河」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江」。
一般情況下,在我國境內,通常把注入內海或者湖泊的河流叫河,例如黃河注入渤海,所以叫河;遼河注入渤海,也叫河;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還叫河,等等。而通常把注入外海或大洋的河流叫江,例如長江注入東海,叫江;珠江注入南海叫江,等等。
當然,中國大陸的河流名稱有這個特點,而習慣上,把我國島嶼上的河流,無論其注入哪裡,都叫河或溪,例如:萬泉河濁水溪大甲溪等。而對於外國的河流,無論其長短,無論是注入內海、湖泊,還是外海、大洋,一般情況下都叫河,例如尼羅河、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剛果河、勒拿河、鄂畢河、葉尼塞河、聖勞侖斯河、拉普拉塔河、印度河、恆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多瑙河、伏爾加河、萊茵河、塞納河、頓河等等。即便注入大洋,也仍然叫河。外國的河流,叫江的極少,即使有,也與我國有關,例如黑龍江、圖們江、烏蘇里江、怒江等等。只有朝鮮半島的河流叫江,如漢江、大同江、洛東江,其原因是在很長時間內,朝鮮是中國的藩國,向中國納貢,與中國關係密切。
中國古代有一種觀念:世界的中心是中國,中國為正統,面積最大且最富有,而其他諸國均為番邦、蠻夷,微不足道,這就導致人們認為他們的河流也短,只能流入小的湖泊或內海。顯然,這樣的看法是封閉的,狹隘的,而且也是有害的!
北京還把湖叫海呢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韓語中大量使用外來語的現象?
※先秦漢語的屈折成份漢字是怎麼表達的?
※為什麼我聽不懂外國人說話?
※為什麼很多影視劇中的咒語都是拉丁文?
※現在外國人說中文說得越來越流利了,怎樣解釋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