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k Floyd 是否被過譽了?如何理解其偉大?


-
很簡單。

pink floyd 作音樂的時候,這個世界沒有電腦,沒有 midi,沒有多軌數碼錄音設備,甚至連最簡單的電子琴都不存在。有電子音樂設備,你打開機箱,裡面也是真空管。晶體世界,還未來臨。

就是這樣,連吉它效果器也付之厥如的科技下,他們用老式的傳統錄音帶,老掉牙的錄音室,老掉牙的六零年代末,七零年代初的錄音設備,給你作出了 dark side of the moon 這樣的唱片出來。

他們要再不偉大,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天理了。

至於,pink floyd 的音樂,我建議還是自己找來聽吧。
我討厭樂評,也從來不看樂評。音樂好壞,不用多說,自己聽了就知道。

再另,有很多人習慣當 Mr. NO,好像不叫囂兩句非主流觀點,不能顯示自己的能耐一樣。
還有人說 pink floy 的曲子不好聽。恁扯淡。

要知道, pink floyd 不止是專輯利害,他的單曲,進暢銷排行榜前十名的,不可勝數。
那可是單曲呀,不流行,能進 billboard 排行榜?

一堆沒聽過多少 pink floyd 的人,在作任性的發言。

真受不了。
-


這題我居然忘了回答……我記得答過類似問題的……

許多前衛搖滾入門聽眾會神話pink floyd樂隊,而越過了入門階段的聽眾又會幡然悔悟般的捧其他前衛搖滾樂隊而貶低pink floyd。

而我對pf的看法是:他們不是神,但絕對夠偉大(同意郭佳的回復:他們搖滾史上排前20可能沒問題,排不上第二,但也不至於被貶成完全不值得聽的商業垃圾)

他們的音樂聽起來當然很悅耳,而前衛性確實略有不足。甚至專輯的概念性也不夠強,要知道,the who樂隊1969年就已經出tommy了,pink floyd樂隊70年還在東拼西湊的把拍腦袋的元素不知所云的堆在一起弄出的那個原子心母親atom heart mother。

不過這種不知所云反倒增加了一絲神秘感,結果是原子心母親在我個人聽起來倒是夠「藝術」也夠悅耳,結尾還有個立體聲錄音的音頻實驗很是有趣。但我喜歡不喜歡沒用啊,pink floyd樂隊自己對這張專輯就不滿意,他們自己就表示這張專輯確實是東拼西湊出來的產物……

我的意思是說,pink floyd樂隊引以為傲的概念性實際上並不強也並不早。

再看音樂的複雜程度,同時期genesis比范海倫更早的應用吉他點弦技術、且鍵盤也和king crimson同時早早的用上了mellotron這個新奇樂器。

pink floyd當然是合成器用的比較多比較好的,但是合成器這東西1963年就亮相了,他們對這樂器的應用算不上早。

而音樂的複雜程度呢?沒有搖滾歌劇(電影不同於歌劇,而且電影也不是pf自己搞的)沒有king crimson那種爵士大牛Kurt Elling都要致敬的怪物曲子,沒有gentle giant的精妙對位的伴唱。沒有……PF比不過別人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了

許多渡過了入門器的前搖聽眾這時候就開始奮力的黑pink floyd,甚至黑起了所有喜歡pf的音樂愛好者們了。

也就是這種情況下,我十分理解有人會問pink floyd是不是過譽了,而我卻可以打包票的告訴你,pink floyd樂隊完完全全沒有被過譽

因為他們算得上是前衛搖滾的起始了,他們之前,只有迷幻搖滾、酸搖滾。而迷幻、酸搖滾在那個時候還遠沒有我們現在的酸性電子樂那麼強的迷幻感。更多是一種比普通搖滾更重複,並稍稍融入了一點點神秘主義情節的搖滾樂,區別和更早的搖滾挺小的。

pf也是作為迷幻搖滾入行的,只不過在英國,並不存在美國的迷幻搖滾環境,一個英國人很難迅速而完整的理解美國舊金山之聲(迷幻搖滾、嬉皮士聚集地)的精神內核。所以,pf的迷幻、酸搖滾相比之前美國的那些樂隊(感恩致死、傑斐遜飛機)就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比同時期的重迷幻大牛Iron butterfly樂隊還更迷幻一些。pink floyd樂隊和hawkwind等英國樂隊開始在音樂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音響實驗,研究太空搖滾。並且將音樂做得越來越複雜才最終誕生了前衛搖滾運動。

他們是星星之火,從零到一這個變化很大、很難。而pink floyd樂隊是推動這個變化的最重要樂隊。當然,在那個年代來看,他們創造的也並不是一個風格,而是一個時尚,一個把音樂往複雜了做的風尚。「前衛」這個詞是後人命名的。

1972年發第一張專輯的latte e miele樂隊鼓手alfio vitanza也和我說過:那個年代沒什麼前衛搖滾,大家只是做自己想要做的音樂,其中有的人想把音樂做複雜點,就成了後人口中的前衛搖滾。

那麼,pink floyd樂隊,作為這場運動中的領頭羊(技術並不差而且粉絲多影響力大)進入70年後前衛搖滾百花齊放的時期pf樂隊還能爆出月暗、迷牆等強大專輯。

等於說這樂隊,技術雖然不是全無敵,但是也很強,然後成為了迷幻搖滾向前衛搖滾風格進發這個過渡階段的引路人。

這時候歷史地位已經夠了,哪怕就地解散都可以永載史冊的樂隊了,他們又接連發出了商業上極端成功、藝術性比較強,在文化上又影響巨大的專輯。

一個本來就夠偉大的樂隊,連著爆出第二春第三春出來。這種樂隊我認為是黑不得的。雖然沒有入門粉絲吹得那麼360度超神,但其地位依然是不可撼動的。

就好像披頭士,他們演奏不如eric clapton,音樂沒有滾石重,和聲沒有後來的前衛搖滾們複雜。但是披頭士早在60年代就開創性的用了這些技巧,復興搖滾樂的同時把搖滾樂拔高到了一個新高度,所以披頭士是偉大的。

同理,pink floyd之於前衛搖滾,也是同樣偉大的。

——————————分割————————-

問題解答:1,genesis哪首歌最早用了點弦技術?

Another early example of rock guitarists recording the tapping technique was Steve Hackett from Genesis. Three examples of Hackett"s complex tapping can be heard on the songs "The Musical Box" and "The Return of the Giant Hogweed", both from 1971 and "Dancing with the Moonlit Knight", from 1973


先說結論:
Pink Floyd幾乎是搖滾史上最360度無死角的樂隊。
如果你想要裝逼,你可以放心的把你所有的溢美之詞用到這個樂隊身上,一般人還真不敢反駁,但是你用到另外任何一個樂隊身上(哪怕是Beatles)都會有很多爭議撲面而來。
在我心中,pink和beatles並列在整個搖滾史前二。

為什麼能這麼高?高在哪裡?我嘗試回答一下,也順便梳理一下我自己對於pink的理解。

先點評下樂隊幾個成員的地位和特點:

Roger Waters(很多人稱他為水爺):

pink黃金時期的老大,廣義上(跨媒介)的創造力天才,深刻的思想性,地位更像列儂。樂器是貝斯,這沒啥好說的,但他極為善於使用效果器和各種設備(pink的迷幻、先鋒性和各種效果聲音應該主要出自水爺之手)。並且善於組織大「show」,應該是個管理和運作的大師,也是他開創了大規模商業演出的模板(巨大的豬在天空飛、巨型探照燈模擬的眼珠之類的)。他同時是一個天才的詞作者,pink擁有的政治性、反戰性和深刻社會內涵主要歸功於他。

David Gilmour:

音樂上的創造力天才,類似於麥卡特尼。他曾在採訪中說自己並不是很善於寫詞,但他是個旋律天才。他和wright是pink的曲子能寫得如此好的原因所在。他是整個世界範圍內最頂尖的幾位吉他英雄。我同時認為他是pink真正的靈魂。因為Waters再牛逼,再有思想性,再大先知,曲子弄不好照樣不行啊,先得有成為世界級樂隊的根本,才能去喊口號。即使沒有Waters,pink的曲子和solo依舊是足以封神的。(另外補充一下,年輕的David可是pink的顏值擔當!我們大水爺長一個大馬臉,雖然也很帥2333)

Richard Wright:

司職鍵盤,音樂創造力應該遜於Gilmour,但也十分了不得。
20161223補充:Wright實際的作曲能力也是很好的,我特意去聽了幾張他的單飛專輯,很好,但是……不傑出。他是那種很幸運跟兩個不世出的天才搭夥,把自己潛力百分之兩百發掘了的人,但也僅此為止了,他不可能替代Gilmour的能力。但是這很萬幸!我舉一個反面例子:大門樂隊。這個樂隊的鍵盤手是個天才,但是因為他的才華壓制了吉他,造成大門樂隊高潮的疲軟。搖滾樂的靈魂是電吉他,鍵盤最好是輔助,如果壓過了吉他的風光,很容易危險,在這點上,Wright已經做得很好了。

Nick Mason:

地位類似於甲殼蟲的ringo star,說重要也重要,沒了他換個人好像也可以。麥卡特尼曾評論ringo的鼓技,說他在披頭士四人里都不是鼓打得最好的,我覺得這話用在nick身上應該也挺合適的。。。(之前日常黑鼓手被批評了。。我還是改了罷)

Syd Barrett:

Syd非常難以評論。他是樂隊初創的老大,並且是無可爭議的天才。是他造就了pink,如果沒有他,pink最初的三個人Waters、Wright和Mason也許就要干一輩子建築師了(答主就是建築系的,黑建築什麼的我最討厭了……);他同時也種植了pink的精神:獨立、前衛,雖說已經過分商業化,但你就是感覺不到他們的銅臭氣。但他過早的泯滅,以致之後失去他的pink floyd所獲得的成就完全掩蓋了他的光輝。現在pink封神的專輯和曲子都是他離開之後創造的,這讓Syd的地位非常尷尬。如果他不離開,他能創造出什麼?他的天才能夠發揮到多麼極致的程度?這些疑問和遺憾永遠無法解開了,因為我們永遠也無法討論可能性。

當然,其實我在這裡可以大言不慚的說一句,我覺得Syd的離開雖然可惜,但也許反而是適得其所。因為Syd太天才太有個性,所以只要他在,pink floyd就會一直被他主導,水爺也許會一直活在他的陰影之下自卑下去,吉爾莫也許壓根就沒有機會入伙。而且他主導下的pink也不可能更好了,因為沒有任何樂隊能夠超越這個位面已經封神的pink floyd,即使是Syd主導的另一個位面的pink也不行。各位我問你們,給你們一個Syd建在的pink,換現在的pink,你們換嗎??

好了,人物列舉完畢,很多人發現問題了,哎不對啊,最重要的主唱在哪?一般介紹樂隊最重要的不就是主唱嗎?你怎麼把一個彈貝斯的放第一個介紹?
沒錯,一般初接觸搖滾的小朋友,聽大牌樂隊都是奔著主唱來得(被流行樂或各種全靠主唱的樂隊慣壞了),他們初聽pink的時候會疑惑,尼瑪這已經不是前奏長不長的問題了,我一泡尿都撒完了怎麼還沒人開始唱??!!於是怒路人變黑,我於是估摸著大部分的pink黑和說pink被過譽的都是這麼來的……

確實,pink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他們四個人沒有人有「神嗓」。
完成大多數唱內容的Gilmour和Waters,聲音非常虛弱而且沒有特點。當然我這是跟真正的神嗓:比如queen的墨丘里,蠍子的Meine,U2的Bono這樣的世界級神嗓比。他們的嗓子比普通人還是好了很多的。
但你們可是要成為搖滾界王的男人的男人啊(唉好像沒有什麼不對吧)!怎麼能跟普通人比!沒有傑出的嗓子確實是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pink註定是個二流樂隊,但好在,沒有好嗓子恰恰也是pink成神的原因。下面我就分析。

pink完美的解決了嗓子這個問題:
一、效果
pink幾乎是使用效果器和各種設備的祖師爺,並且作為一個開創者,pink幾乎已經把所有路都走到後人無法走了。他們甚至在一首曲子裡面,讓一隻狗跟著曲子叫完全程(尼瑪你們是多不信任自己的聲音)。當一首曲子效果異常重要時,氛圍就成了可以追求的目標,人聲反而會成為阻礙!
二、和聲
和聲是第二個絕招,我沒系統的學過樂理,但從我聽歌的經歷來看,pink的和聲幾乎是我聽過的樂隊中最優美的。經過和聲,人的嗓子已經被符號化了,沒有性格,本質也就是另一個樂器,你根本也不用管是誰唱的(這和beatles還不同,beatles並沒有嗓音劣勢,而是雙主唱,列儂和麥卡特尼都是頂級嗓子,聽出是誰唱得就知道是誰寫得歌)。當然如果你問我為啥不幹脆不要唱了,那大水爺可不幹了:我寫得這麼有內涵的詞怎麼辦!所以pink的唱部分,主要就是用來宣傳政治理念的,詩朗誦都可以,換了誰唱都一樣,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


pink的嗓音劣勢同時造就了pink氣質的來源:無限追求音效和音樂。
如果有一個神嗓主唱,pink這種特質就危險了,世界上會多一個主唱樂隊,我們現在封神的pink也許就沒了。因為在寫曲子時,各種特質比重是要調配的,如果嗓子好,必定主要的表現力都要放在嗓子上面,精彩點也主要集中在人聲,樂器相比之下就沒那麼重要,也就不會有Gilmour大神驚世駭俗的solo。想像一下如果waters有墨丘里的嗓子,他還會天天玩效果器玩成神嗎???有那功夫刻苦鑽研還不如多磕點葯泡泡妞呢!所以我們水爺也是揚長避短自學成才的一代宗師,嗯。
其實在這裡,我的意思是,嗓子是父母給的,算是先天優勢,這個優勢有時候有用,但有時候會阻礙你另外方面的發展,嗓子特別好同時樂器也特別好的我貌似還沒見過,有誰見過請告訴我一聲。。。

另外,神嗓主唱一般都帶有鮮明的偶像力場,大部分人沒記住一個樂隊之前就很容易記住一個英俊的主唱,這在音樂這個盛產英雄的領域是極為佔便宜的。
像pink這樣,在一眾偶像氣質爆棚的主唱樂隊中,純粹做音樂、做旋律做到世界範圍唱片銷量前三,即使是在歐美這樣大眾有良好音樂素質的地方,也是地獄級的難度吧?因此我們也許可以說,pink比其他神嗓樂隊離音樂這個概念更近一些(因為其他樂隊更多是「歌」,而pink是「音樂」)。
pink在這一點上的劣勢其實很明顯,因為我覺得大部分人一開始對pink幾個成員的印象都是很模糊的,包括我自己。很多從來不聽音樂的人也許都聽說過上個世紀最傳奇的偶像之一列儂,但是跟披頭士地位相差不多的pink,卻並沒有一個鮮明的個人形象,這當然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pink在音樂上的成就和偉大。

當然,玩音效容易走另一個極端:徹底忽略音樂。這也是Gilmour重要性的體現。
水爺曾經有一段時間失心瘋了,想要拋棄所有樂器,用什麼鍋碗瓢盆,外加一些個效果,弄一個專輯,是Gilmour的平衡阻止了水爺的極端。Gilmour畢竟是個音樂家,他是追求好聽的,畢竟如果噪音也算音樂,那還彈吉他幹嘛?


除去了神嗓的浮華,音樂的本質在pink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一般來說,一支樂隊每個樂器的音軌是彈奏樂器的那個人完成的,吉他不會幫助鼓手寫鼓手的部分,貝斯也不會過問吉他,也就是說,必須每個位置都是最頂尖的,寫出屬於那個位置的最高水準,歌曲的整體才能是最出色的。而想達成pink這樣的高度,最頂尖就已經不行了。而是必須每個位置都是神級天才。
我想說,pink真是令人嫉妒,這四個人幾乎毫無缺點(如果算上syd那就是五個天才,真是令人崩潰,五個天才未成名就撞在一起只能說是神跡了),他們最頂尖的幾部專輯,靈感如漫天瀑布般往你臉上糊來,砸死你為止。每一個段落聽完我都想更衣沐浴痛哭膜拜十分鐘。


說到這裡,我就想提出我之所以如此喜愛pink的原因:因為也許只有他們為搖滾樂達到了音樂的極限。


雖然我不願意承認,但是也許音樂風格有時候是有貴賤的。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多當今流行的音樂,都會如過眼雲煙。幾百年後回望現在,回望搖滾樂,人們會怎麼評判?搖滾樂究竟達到了怎樣的藝術境界?究竟是否能夠成為一種「藝術」?
我喜歡搖滾的一開始,雖然在世界範圍內,搖滾已經融入並影響到幾乎所有的音樂種類,甚至搖滾已死都已說爛了幾十年,但這種音樂在中國的語境下是叛逆和流氓的代名詞,是不被主流媒介認同的。
我那時也把搖滾當作一個發泄的音樂,但隨著越來越喜歡,我就不禁開始擔憂起搖滾的身份問題(雖然完全是杞人憂天)。

搖滾只是一種低俗的音樂,不登大雅之堂嗎?
搖滾只是一時的喧囂,永遠無法與古典音樂這樣的龐然巨物相比嗎?

這些問題隨著我逐漸理解了pink後,才有了答案。
pink幾乎就是搖滾的上限。對音效的探索,對心靈的觸動,最關鍵的是史詩感!!可以看看柏林的牆演唱會就明白了,還只是pink中的waters一個人(那時候他們已經鬧掰了,Gilmour三人壓根不去),就可以撐起幾萬人的場子,厚重、深刻、華麗、爽快、直擊人性的巨型演出(這麼些本來應該很矛盾的詞用到一起也沒問題),pink像天神一樣運籌帷幄指揮一切,古典音樂也做不到吧?
偉大如甲殼蟲,初生之時依然很幼稚,而且即使到了最後,他們也沒能達到pink的史詩感吧?

從此之後我就釋然了。有了pink,你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喜歡的搖滾樂是年輕人不懂事的玩玩鬧鬧,再也不用擔心你年老之後回想曾經喜歡的搖滾樂而悔不當初。


因為pink代表的,是一種可以跨越時空的終極意義。


*********************************
聽pink的所有時間我其實一直在糾結Gilmour和Waters到底誰對於pink更重要。
我覺得是這樣:失去了Waters的pink不再卓越;但失去了Gilmour的pink就不再是pink了。

這兩位就是陰陽,缺一不可相愛相殺。Gilmour的音樂是pink最具識別的標誌,如果沒有他,pink聽上去就不是pink了。。。這太致命了。。。

**************20161208附註****************

能翻牆的朋友們一起來欣賞這個視頻吧,Marooned、宇宙、切爾諾貝利。

在這曲子面前,言語是多麼無力和蒼白。真想聽著這曲子死去。


上面各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從專輯上說一說

你如果只聽過單曲,或者在網上隨便把hits都聽過,其實你根本沒聽過PF。

PF要把專輯買回來聽,不能跳也沒必要挑,從頭聽到尾。

完成度和完整度之高,無人出其右。

你明白這點你就知道他們定義了偉大


就像喬治盧卡斯拍星球大戰一樣,在一個不可能幹出一件事的年代裡不光干出來了,還乾的很好,不得不偉大了


beatles都不過譽,為什麼pf要過譽呢。

至於偉大不偉大只是一個形容詞。對於自己不能接受的事物,不必問意義。因為別人再怎麼說也是主觀的。也許某一天你自己會明白到底是偉大還是過譽。在這之前,別詆毀就好。


霍金第一次為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獻唱於1994年的《Keep Talking》單曲中

作為迷幻、太空搖滾的鼻祖之一,傳奇樂隊平克·弗洛伊德是同時代那些舉世聞名的搖滾樂隊中,與我們「距離」最近的一支樂隊。

「多媒體(multi-media)一詞,最早是英國一個名為平克·弗洛伊德的搖滾樂隊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最早使用的。他們在自己的音樂錄像中加入了多種變幻的背景影象,使觀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還可以有多種媒介感受。」——《傳播學》

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曾出現過一隻粉紅色的充氣小豬在天空「翱翔」,不懂背後深藏寓意的觀眾感到毫無頭緒。實際上,這看似搞怪的行徑背後,就是為致敬這支偉大的樂隊。

劃時代

科幻這個與音樂有些不相干的辭彙,卻在這支樂隊身上密不可分地體現著。1969年,在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的直播期間,平克·弗洛伊德樂隊就在直播間里為登月作現場的即興演奏。

平克·弗洛伊德最初以迷幻搖滾的音樂風格打響了知名度,隨後逐漸發展為前衛性的實驗搖滾樂,更在音樂中融合了科幻、布魯斯元素。

平克·弗洛伊德的黑膠唱片包裝

這支來自英國的搖滾樂隊風格獨特,以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 、英倫搖滾(Britpop)風格而聞名。而他們也並不像同時代的其他樂隊那樣「易懂」,與同樣囊括迷幻搖滾風格,載入音樂殿堂史冊的披頭士(The Beatles)、齊柏林飛艇(Led Zeppelin)有所不同。

那直白又不乏哲學隱喻的詞作、先鋒性的音頻實驗、錄音技術的突破、極具藝術前瞻性的專輯封面,以及舞台上精彩紛呈的聲光設計,都是平克·弗洛伊德最為標誌性的成就體現。

平克·弗洛伊德《Animals》專輯封面,1977年

平克·弗洛伊德在上世紀60年代末橫空出世,在當時眾多樂隊中,他們的風格可謂獨樹一幟。彼時的音樂領域還未有任何先進的科學技術「提攜」,數碼時代也沒到來,關於音樂的一切都「原汁原味」。在當下音樂領域中,那些稀鬆平常的MIDI設備、效果器、先進的錄音設備等等在當時都是不存在的。

平克·弗洛伊德成員們在錄音室

不過就在這般境遇下,平克·弗洛伊德用最傳統不過的老式錄音設備,創作出了《月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這樣極具迷幻感的專輯佳作。

平克·弗洛伊德成員們在錄音室

這張專輯不僅是平克·弗洛伊德的「成名之作」,更在專輯封面的設計上成為了經典。專輯封面上的稜鏡成為唱片的標誌,更是平克·弗洛伊德在日後的專輯中反覆出現的標識。無論跨越了多少個潮流趨勢,《月之暗面》這張專輯的封面至今仍然百看不厭、毫無過時。

平克·弗洛伊德《月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專輯封面,1973年

設計師也曾闡述過稜鏡設計的三個考量原因:第一是為了表達樂隊所散發的光芒;第二是參考了整張專輯中,那表露了野心與貪婪為主題的歌詞內容;而第三則是回應了樂隊成員萊特的要求。萊特對於專輯封面提出了三個要求:簡單、大膽、富有戲劇性。

平克·弗洛伊德成員們

專輯中的歌曲以面對現實境遇而生的不安、混亂、恐懼等情緒描述了一個幻想空間,為聽眾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視聽享受,更令這張專輯在音樂領域大獲成功。《月之暗面》中的一曲《Money》改寫了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命運,專輯發行後更是讓他們名聲大噪。

頗具意味的是,他們以反觀成功為題的這樣一首歌,成為了平克·弗洛伊德自身重要的轉折點,更潛移默化改變了樂隊未來的發展軌跡——歌曲也彷彿因講述「成功」起了作用,推助了樂隊躋身巨星名列。

平克·弗洛伊德成員們

成功來得太過突然,令當時的小夥子們深感錯愕。空前的名氣讓他們感到手足無措,心中暗想在這樣成功的境遇下獲得了認可,而他們又該繼續做些什麼?

《Money》帶來的這些效應,無論好與壞,都深深影響了平克·弗洛伊德的下一張重要專輯《Wish You Were Here》。此後的許多經典作品正是在他們功成名就後,面對著成功所帶來的眾多負面影響所創造出來的。

回顧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音樂生涯,50年時光荏苒,曾經的主創成員們也逐漸離開人世,在世的都步入古稀之年。雖然如今的平克·弗洛伊德難以再續輝煌,但他們過往成就的豐碑在音樂史上都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烙印——他們的革新精神在創造力、技術性的表現上是毋庸置疑的。

大衛·吉爾莫(David Gilmour)

動蕩與更迭

樂隊從60年代中期的走紅逐步發展成最著名的搖滾樂隊,過程中也並非都一帆風順——創作後期,樂隊成員之間的關係中充斥著混亂與矛盾。

平克·弗洛伊德經歷過幾次領袖的交替。樂隊最初風格多變的音樂面貌是由初代主唱西德·巴瑞特(Syd Barrett)帶領的。第一張專輯的封面也正是由巴瑞特操刀,從中便顯露了他個人風格的端倪。

平克·弗洛伊德成員們

而在60年代後期,成名後的樂隊掌舵手則交到了羅格·沃特斯(Roger Waters)與戴紹德·吉爾莫(David Gilmour)手中。

1965年,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前身——名為「Sigma 6」的搖滾三重唱樂隊成立,由貝斯手羅傑·沃特斯(Roger Waters)、鼓手尼克·曼森(Nick Mason)與鍵盤手理查德·萊特(Richard Wright)組成。同年,重要人物——主唱與吉他手西德·巴瑞特(Syd Barrett)加入。

平克·弗洛伊德成員們

巴瑞特加入後,參考了布魯斯音樂人Pink Anderson與Floyd Council的名字,將樂隊正式改名為Pink Floyd。

起初,樂隊以布魯斯曲風為基調,而後樂隊逐漸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出現實驗色彩,著力於音頻、幻象之間的產生與融合。彼時,迷幻大碟《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推出,這張專輯更在後來多次入選「史上最佳迷幻搖滾專輯」。

平克·弗洛伊德《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專輯封面,1967年

然而,這位樂隊的初代靈魂人物因出現精神性問題開始過量的服用藥物、進而成癮,至此一蹶不振。1968年,巴瑞特因藥物影響被迫離隊,雖在兩年後短暫復出過,但之後再度因病退隱,從此隱居於世。

巴瑞特對於樂隊的發展功不可沒,他引領樂隊的時期正是平克·弗洛伊德初由地下樂隊轉向正式樂隊的艱苦時期,而其對樂隊風格的出色把控也奠定了之後的迷幻式搖滾。

西德·巴瑞特(Syd Barrett)

巴瑞特在音樂創作上偏愛科技性融合,他甚至會使用Zippo打火機作為吉他滑棒來演奏怪異的音效。獨特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也更讓後人不斷惋惜。但因巴瑞特再無法繼續「領航」,1968年,樂隊主唱由吉他手大衛·吉爾莫(David Gilmour)代替,而樂隊在音樂創作上的主要部分則交由沃特斯來完成。平克·弗洛伊德的曲風也在此時漸漸有了風格分化的開端,在題材愈加陰暗的同時融入了古典音樂的特質,也加大了樂器演奏的篇幅。

隨著專輯《迷牆》(The Wall)的到來,平克·弗洛伊德在音樂領域颳起一陣無法抵抗的「颶風」,令世人再一次對他們的迷幻搖滾印象深刻。然而一切風平浪靜的表象下,實則暗濤洶湧。

儘管《迷牆》專輯取得了非凡成績,但樂隊內部卻逐漸走向分崩離析。1980年,萊特因與沃特斯意見不合率先離開了樂隊。專輯《The Final Cut》正是在樂隊內部飽含爭執的時期所推出的,樂隊成員間彼此顯露的間隙更是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平克·弗洛伊德成員們

三年後,樂隊在沃特斯與吉爾莫、曼森的反目下徹底破裂。1986年,樂隊宣布正式解散。儘管沃特斯退出了樂隊,吉爾莫與曼森卻繼續作為樂隊成員持續著演出及創作,這讓沃特斯不滿,更因此將曾經的隊友訴訟上公堂。不過事件最終以敗訴告一段落,而後的平克·弗洛伊德也繼續在吉爾莫的帶領下持續前進。

在經過了20多年的決裂後,成員們於2005年在呼籲和平理念的全球公益演唱會「現場八方演唱會」(Live 8)上再次同台聚首。此後,巴瑞特與萊特相繼離世。平克·弗洛伊德在2014年推出《無盡河流》(The Endless River)專輯後再無重組可能,吉爾莫也間接表露了這張專輯或許也是樂隊的最後之作了。

平克·弗洛伊德《無盡河流》(The Endless River)專輯封面,2014年

音樂哲人

無論是憾失巴瑞特,還是對平克·弗洛伊德樂隊成員間那岌岌可危的關係的關注,這些無疑都是樂迷們出自對戛然而止的音樂創作的惋惜之情。

平克·弗洛伊德成員在「現場八方演唱會」(Live 8)上再聚首

但論及平克·弗洛伊德過往的藝術成就,它從舊時代延續並貫穿至今,仍然讓當代樂迷們感觸良多。藝術創作的偉大之處在於,無論參與者的階級與文化背景如何,都能在藝術的互通有無中感受到心靈的撼動。平克·弗洛伊德的音樂造詣也體現於此——他們的創作本身即是音樂的本質,他們撇開彼此之間在人際關係上的矛盾,在藝術創作上呈現的內容永遠是摒棄一切雜質的哲學思索。

《迷牆》這張專輯既成為了平克·弗洛伊德音樂生涯巔峰的代表作,也成為了象徵西方文化的經典之作。專輯隨後被改編,由艾倫·帕克執導拍攝了同名電影。

平克·弗洛伊德《迷牆》(The Wall)專輯封面,1978年

而由艾倫·帕克執導的自述性迷幻電影《迷牆》則將視角又拉回到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初代靈魂人物西德·巴瑞特身上,通過描述其頗具迷幻色彩的心理成長史來闡述「牆」與「磚」的概念,正契合了「The Wall」。

艾倫·帕克《迷牆》(Pink Floyd The Wall)海報,1982年

影片以專輯中每個歌曲蘊含的故事線索展開,將觀者緩緩引入巴瑞特的童年世界。導演將零散的故事情節以音樂與畫面相結合的形式穿插表達,這種意識流的視覺語言加倍體現了這部影片的核心思想——關乎戰爭、人性、原生家庭以及事物的美與醜陋等諸多現象造就的哲學性探究。

這種隱喻式的哲學思想同樣體現在平克·弗洛伊德其他的音樂創作中。像為紀念巴瑞特而作的《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或是專輯《Wish You Were Here》在封面上,就將渴望表達的深意盡顯無疑——人們在現實中往往會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想法,害怕說出口後就「惹火上身」。

圍繞平克·弗洛伊德《Wish You Were Here》專輯封面相關的圖片作品

平克·弗洛伊德在音樂上的先驅性探索以及對人性議題的思索,正是他們成為偉大樂隊的最重要意義。如今,我們往往在非音樂層面來解讀音樂,根據音樂人的成就地位來予以判別、評價。但究其根本,音樂的本質才是其蘊含的精神所在。

平克·弗洛伊德樂隊成員


閱讀更多原創內容請訂閱微信公眾號「芭莎藝術」(ID:bazaarartchina)


有點過了。

同期樂隊有更實驗藝術成就更高的,比如king crimson,yes……因為玩的太high,不容易被接受。pf影響力大恰恰因為他們稍微商業點。

至於談到「哲學」……算了吧,藝術搭上觀念就是墮落的開始。剛開始的syd的pf,蛟龍出水那樣一氣呵成,天然去雕飾,怎麼誇都不過分。到後來,哲學了,可這種哲學也不過是把一些老掉牙的話包裝著又說了一遍(沒錯,我說的就是月之暗面),大家都有點能聽懂呢~於是就覺得人家深刻,其實這種「深刻」是在自戀的情緒下感受到的。。。。

另外提一句,概念專輯不等於無縫專輯。。。。。。而在於有沒有一個想探討的主題。。。何況有主題未必就更高明。。。。認真做專輯的藝術家誰都有概念專輯。。。。。pf不是最早也不是最好的,何必吹這點?

pf有好專輯,但絕對不是月之暗面。。。。。。


這種提問的方式是本人樂於回答的,談談幾點感受:

首先,真正對pink floyd這支樂隊的更深一層認知,源於本人在觀看了樂隊在94年巡演並之後剪輯為《實況Pulse》的DVD專輯之後。樂隊的演出不僅在音樂層次方面,包括在舞台、燈光等的藝術呈現上,與當代科技合二為一,達到了當時的巔峰水準,要知道演出距離現在已經有18年。

評價一支樂隊是否偉大,直觀一點的方式,或者說是功利一點,可以從樂隊專輯的銷量數字、排行榜單的成績、周邊演出的票房記錄等來評斷。當然,pink floyd的唱片直到現在業內也是屬於「天價」。這是「實」的部分。

抽象一點,就要牽涉到一些社會背景、政治意味或是其他意識形態的東西了。這裡可以舉兩個例子:一是樂隊在79年發行的專輯《the wall》,由於專輯主題及內容的屢造評議,聯合藝術家電影公司在1982年拍攝了這張專輯的同名電影;二是90年柏林牆被推倒之後,政治覺悟極高的Roger Waters,聯合眾多知名樂手和演員在德國柏林牆舊址波茲坦廣場發起舉行了一場名為「Wall-Berlin 1990」的大型露天音樂會,可以羅列一組數據:現場觀眾達25萬人,記者超過3000名,數百萬觀眾通過電視觀看了演出的現場直播。以上可以理解為「虛」的部分。


結合以上對樂隊「實」與「虛」的評價。個人認為,pink floyd所贏得的讚譽與樂隊的自身表現是成正比的。


Shine on your crazy diamond。聽了就知道了。
十分同意yolfilm的觀點。


看了yolfilm和鄒小櫻兩種相反的觀點,也發表一下我自己不太成熟的見解。
首先,yolfilm所說的設備上的原因確實有,但這不是成就他們偉大的地方,畢竟那個年代藝術家那麼多,為什麼我們說PF才是偉大的。當然,在那樣的技術水平下,能利用當時的合成器和吉他效果器,做出他們那樣的音色,已經是足夠厲害的了。
鄒小櫻的政治意味論也有道理,但這隻能說明他們在國內有這番地位的原因吧。作為英國史上和披頭士比肩的偉大樂隊,PF並不是靠政治而揚名的,柏林牆推翻那已經是90年代初的事情了,而且早在&之前,PF就足夠名垂青史。
最後談談自己的觀點,PF的偉大,一個是對前衛音樂的開創性貢獻,還有就是在那個年代,他們獨特的現場演繹方式(這一點大家可以去找BBC拍的搖滾歷史紀錄片)。就好像我們現在聽披頭士的音樂,覺得這些東西,不管是作曲還是譜詞,在現在來說沒什麼,但是在那個年代,都是開創歷史的。評價一個樂隊或者一個人的偉大,不是拿他和現在比,而是要放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就好像現在足球圈每天都在爭論,梅西C羅是否比肩貝利馬拉多納一樣。


pink floyd沒有被過譽,倒是很多其他同時代的樂隊被低估了,所以造成給你pink floyd被過譽的假象。


說過譽的人 你給我過來


為何要在普及之前談過譽?


如果你喜歡Beatles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Abbey Road》,你也會喜歡Pink Floyd的專輯。能成為迷幻搖滾的無可爭議的最具代表性的樂隊,以pink floyd的知名度來說,應該沒有過譽吧。。。
附上今天在A站上看的《復聯2》斯嘉麗約翰遜的一句台詞


和運動員一樣,我們說一個運動員偉大就是他比同時代所有人都牛逼,整個運動生涯沒有對手。平克的偉大之處在我看來就是在其風格領域內無論是音樂層面還是政治/思想/文化層面甚至是舞台表現層面,都超越了同時代同類型的所有藝術家,同時獲得了受眾的認可,並且持續的影響著所處的時代以及後來的時代。


平克弗洛依德不能用偉大來形容,他們是一個神話,用什麼形容神話?奇蹟!
------------------------------------------------
正經回答:
對我來說,平克的偉大在於他們超脫了音樂這個形式,他們用音樂傳播自己的哲學和思想,無論是形而上的還是形而下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還虛無縹緲的意識形態,當我想起平克弗洛伊德的時候,伴隨著的並不是他們的音樂本身,隨之而起的還有他們詩意、想像、社會責任感。


pk是難得的集藝術性和商業性之大成者。

pk至今是prog-rock領域的佼佼者,在ProgArchives的排名中(Top Prog Rock Music Albums List),pk三張進入前十,十分難得。對我們普通人來說,pk的歌詞確實十分易懂優美,月之暗面專輯中的
Time就是絕佳例證。

在商業方面,pk的銷量不用多說,月之暗面在公告牌上呆了700多周我會亂說?滾石雜誌做的關於Prog-Rock的讀者調查(http://www.rollingstone.com/music/pictures/readers-poll-your-favorite-prog-rock-albums-of-all-time-20120725),月之暗面第四,其在prog樂迷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pk確實是現在很難找到黑點的樂隊,雖然prog-rock還有許多樂隊能與之比肩(比如rush和genesis還有yes),但是在流行程度上能向其看起的真是難得了。

個人推薦pk曲目(個人喜好):Time,Wish you were here,Comfortably Numb,Shine on your crazy diamond,Hey you,Is anybody out there,Learning to fly,High hopes


在我上大學那些昏昏欲睡的課堂上,我漫無目的地翻著《傳播學》的教科書,突然看到一句話:「多媒體這個詞是由英國搖滾樂隊Pink Floyd創造的。」我當時就改變了對這門課的態度,因為它居然涉及到了我最愛的樂隊。


純炫耀,半年前看的david gilmour

一般我不用這個被用爛了的俗氣的詞,但當時滿腦子就全是
卧槽牛逼牛逼牛逼牛逼。。。。
聽到現場的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時候真的是覺得無憾了,truly epic


推薦閱讀:

有哪些颱風獨樹一幟的樂隊?
搖滾屬於流行嗎?兩者的分界線又在哪呢?
聽金屬的會覺得後搖配器俗氣嗎?
你怎麼理解謝天笑的《剔剔牙》?
如何評價甜梅號這隻樂隊呢?

TAG:音樂 | 搖滾樂 | 平克·弗洛伊德PinkFloy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