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戰役中,國軍失敗為何如此之慘?

作為日本一方,這個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打通大陸交通線,而這條線,顯然作用不大,一條長几千里又在敵國的陸上交通線太脆弱了,其中任何一個地方被中國人破壞了,它就無法全線通車了。這破壞一點,對中國的任何一支軍隊,都不算難!
作為中國一方,國軍的總體表現實在是太差勁了。當然,在局部戰場上,好多軍人的表現,無愧於他們的崇高的榮譽。


日本打通的所謂大陸交通線,直到日本投降也沒通過幾輛車,象徵意義大於現實意義。
我覺得是委員長和日本人都玩脫了,44年的時候,日本已經顯出敗象,對一支正常的軍隊而言,在佔領區抵抗此起彼伏,其他戰場遭受沉重打擊的時候,應該要收縮防線才對。

在豫湘桂戰役之前的兩個月,也就是44年的2月份,日本剛剛失去了馬紹爾群島,位於日本「絕對國防圈」內的馬里亞納群島即將遭受打擊。所謂「絕對國防圈」,指的是日本為確保本土安全和戰略資源安全而必須防守的重要地區,可以看成是日本的防禦結界,一旦被撕破,整個日本的安全就無從談起。到44年6月末,日本海軍輸掉了菲律賓海海戰,損失三艘航母,海航戰鬥機完全被美軍飛機當成火雞在打,整場戰役前後損失飛機378架,有經驗的飛行員幾乎一掃而空,美軍損失飛機123架,其中80架是因為追擊之後回艦時燃油耗盡,飛行員不管調度爭先恐後上甲板,導致相撞等事故,也就是說,美軍事故損失是戰鬥損失的兩倍。打完這場,大家心裡差不多都明白,日本這是藥丸啊。日本海空軍損失慘重,裝備人員已經處於徹底的下風,擁有壓倒性火力優勢的美國海軍當然不會止步不前,東南亞日軍的地位岌岌可危。
這一切都證明委員長頗有先見之明,英美才是這個世界的老大,日本人再猛遲早也會被美國人用無比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碾死,只要不投降,跟定美國人,遲早會等到抗戰的勝利。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戰場的局部勝負其實並不太重要,只要中國的抵抗力量能夠牽制住日軍,使其不能支援其他戰場的日軍就行。
在華日軍這時候的日子其實還過得下去,當時蔣介石將主要精力放在打通滇緬線上,以撈取美援,國軍的美械精銳部隊聚集於西南與印緬日軍苦戰。共軍這邊還在回血,差不多正好兩年之前,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殉國,一年之前八路還在南泥灣墾荒自救,經濟略有起色,總體上日軍佔優,八路在廣大華北地區只能說是勉強維持生存,遠未壯大。附個維基的資料

大家有興趣還可以再查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43年共軍的日子相當不好過,死傷極為慘重。
然後日本人腦洞大開,

「擊敗敵軍,佔領並確保湘桂、粵漢及京漢鐵路南部沿線的要衝,以摧毀敵空軍之主要基地,制止敵軍空襲帝國本土以及破壞海上交通等企圖」

呃,難道主要不應該防備美國從海上對日本本土的攻擊么?畢竟日本的海軍還是打不過大米的海軍啊,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不斷推進,已經抵近日本本土,而中國戰場至少日本還是能打贏大小戰鬥,生存無虞的。隨後現實啪啪打臉,1944年6月15日深夜,美軍68架B-29式"超級空中堡壘"重型轟炸機飛臨日本九州島上空,轟炸八幡鋼鐵廠,這時候日本就要打下長沙了,毫無疑問,日本帝國東南方防禦結界已經被撕裂,日軍還這麼歡樂的打中國腹地,擴大佔領區,這真不是一般軍隊能幹出來的事情,當時日軍如果放棄在中國的進攻行動,全力和美國一決生死,估計還能多活一段時間,日本人的戰略,問題非常大。

委員長顯然也沒料到日本人居然這麼二,總結起來國軍打得難看有幾個原因
第一,日軍投入的兵力空前,總數超過五十萬,從關東軍和華北派遣軍抽調了大量精銳,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兵力36萬,國軍30萬,日軍第一次比國軍還多,這種情況下國軍戰敗也是情有可原的,36萬窮途末路的鬼子,換30萬志願軍都未必能擋住,當然,國軍就扛了4天還是比較弱的。日本還投入了數量空前的飛機,對國軍造成了重大殺傷,要不是美國空軍加入戰團,國軍的傷亡會更大。
第二,國軍的情報和指揮系統太渣,對日軍的大規模調動偵查不足,判斷上也出現了偏差,比如上面的長沙,沒想到鬼子來真的,同樣面對河南日軍的進攻,國軍也認為是牽制,結果也被打爆了。當然,豫中大敗更大原因還是湯恩伯太廢,難得有一個人能夠既不討美國的喜歡,又不討委員長的喜歡,而且還被中共記恨。這位37天丟失38座城池,所部軍隊簡直是作鳥獸散,5萬日軍竟然將3,40萬國軍打得滿地逃竄,甚至追之不及。湯軍倉庫中100萬袋麵粉全送給了日軍,對於在山東被共軍攪得寢室難安,偶有斷炊的日軍而言,這就是幸福啊。諷刺的是1942年夏1943年春,河南發生了大饑荒,數百萬百姓餓死,國府從老百姓口中奪下的救命糧,最後成了日軍的戰利品,不容我不黑丫一發。戰前的態勢圖,湯軍跑路之後共軍游擊隊趁虛而入。

國軍這種反應多少體現了黨國高層的思路,在美國參戰後對局勢過於樂觀,特別是太平洋戰場美軍掌握主動,眼看日本人快要不行了,心想日本人就是要掙扎一下嘛,我給你個掙扎的機會,低估了日軍的作戰意志和攻擊強度。
第三,國軍的組織力與戰鬥力沒有根本的提高,軍隊腐敗,吃空餉,兵員訓練不足,戰鬥意志薄弱等問題尤為嚴重,相持階段日軍乏力進攻的時候表現不突出,一旦日軍發動堅決的進攻,大潰敗是必然的結果。國軍本質上還是一支舊式軍隊,內部派系眾多,互相賣隊友,衡陽會戰,方先覺就被狠狠的賣了一次,附近國軍幾十萬大軍作壁上觀,一支粵軍打到衡陽火車站,隨後被日軍擊退,已經是最賣力的增援了。國軍精銳的表現也是乏善可陳,委員長要求嫡系美械93軍守住全州(當時叫全縣)三個月,此處是湘桂水陸咽喉,抵抗三天後,軍長陳牧農率軍逃走,被蔣公槍決。因為全縣是國軍一個重要補給中心,有大量槍支彈藥、被服糧草,工業材料,汽車汽油,陳牧農所部棄城而逃前銷毀了150萬發子彈,數千發炮彈及大批糧食。杜聿明的第五軍屯積在軍備倉庫里物資,也丟的一乾二淨,國軍還補了一刀,在日軍進城後空軍投下燃燒彈,不惜焚城,全縣百姓差點就反了。美國人聽聞之後直接斯巴達了,多少飛行員冒著生命危險走駝峰航線送過來的物資就這樣被這XX給送人了,中國佬你得給我一個說法,蔣公面子上實在過意不去,下令槍決陳。衡陽守軍在一個沒有太多工業基礎的城市堅守47天,期間還遭到了毒氣攻擊,相比於湘北豫中桂北一觸即潰的國軍,已經非常盡責。
第四,國軍高層一直在密切注意共軍的動向,胡宗南的大量精銳被用於防備共軍,不得不說,委員長的眼光頗為高遠,能與他爭天下者,只有共軍。委員長的心腹胡宗南在豫中潰敗,擁兵四十萬的湯恩伯狼狽逃竄之後,依舊死守陝西,期間擊敗了西進倭寇,即1944年6月5日至6月15日的靈寶戰役,成功阻截了日軍。再佩服下日本人的腦洞,在華北還有大量共黨游擊隊,華南國軍的抵抗還有點頑強,這時候你為何要去打關中,第一難打,山太多,第二打下了也守不住,補給線上全是共軍的游擊區,理解不能啊。但是胡宗南的部隊不配合收復河南,長期監視共軍畢竟是種資源浪費,美國人對此非常不滿,而胡還不斷要求蔣公增兵,從其他戰場抽掉人員去增援陝西,加劇了其他戰線的困難。以致敗退台灣後,不少人懷疑胡宗南是共諜,張戎與其丈夫英國人喬·哈利戴合寫的傳記《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中就猜測胡宗南是個卧底,胡宗南的兒子遂與之翻臉。你要問我胡宗南到底是不是共諜?周恩來曾說諜報工作有前三傑,後三傑。後邊的三個人,熊向暉,清華大學;申健,北平師大;陳忠經,北京大學,不但大學都是在北京的985高校念的,而且都是胡宗南的親信,熊還是胡宗南的機要秘書,47年,共黨北方諜報網被端,這三人東窗事發,所幸當時都在美國留學,而胡宗南更是力保這三人,結果這三人奇蹟生還。

從豫湘桂的結果看,,國軍損失兵力約50萬,丟失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大部和貴州省的一部,約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6000多萬人口,7個空軍基地,36個飛機場。基本就是丟人丟到家了,蘇聯方面甚至認為國軍還瞞報了傷亡數字,兵力損失應該有100萬,美國方面表示震精,不過還好反正日本已經不行了。日本人的行動給了共軍莫大的幫助,由於兵力不足,日本從山東調走了一半的部隊,山西河北的日軍也大大減少,放棄了大量的碉堡據點,數目近萬,即使這樣還不夠,日軍從國內大肆徵召新兵入伍,替換原來的華北守軍,本來華北是精銳鬼子掃蕩八路,豫湘桂之後變成了日本新兵+偽軍守縣城,而此時共軍經驗值已經快滿級了,戰術素養大為提高,開始毆打小朋友,所以抗日武裝直接井噴

而且隨著國軍的潰敗,更多原國軍控制區對共軍游擊隊敞開了大門,共軍人數直接翻倍,日軍在華北佔領的400多個縣城紛紛失守,最後到投降的時候好像除去大城市,直接佔領的縣城不到10個,不到150個縣城名義佔領,偶爾有幾十個鬼子進城轉轉,其餘全是游擊隊的地盤。而在豫湘桂剛結束那會兒,日軍佔領的縣城數目達到巔峰,約有1500個,結果這大大加劇了日軍的人數不足,所以大部分縣城只有百餘日軍加上幾百偽軍,甚至相當多的縣是一個排的日軍加上一個連的偽軍共計不到200人,日本人的輝煌就持續了個把月,後面共軍就到處打縣城,圍碉堡,斷道路,炸橋樑,扒鐵軌,埋地雷,放冷槍,總之就是怒刷存在感。日軍只能幹看著啥都幹不了,因為這時候真的是打不過共軍了,只能咬住共軍沒大炮,打不動碉堡,躲在碉堡裡面不出門。
歷時8個月的豫湘桂大戰結束的時候已經是44年的12月,廣西日軍終於與越南日軍會師,打通了「大陸交通線」。而此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攻克馬尼拉了,南洋日軍可謂敗局已定,援華空軍更是在兩個月裡面打掉日本500多架飛機,到1945年3月,爽了兩個月的美國飛行員已經在焦急的到處尋找日軍飛機了,之後的事情就是轟炸日本本土,最終迫使日軍投降了。後面這些豫湘桂會戰的影響也應該是國共日三方都會預料到的,至少預料到一部分,日本對自己的實力有種病態的迷信,雖然知道不敵美國,但是還是一廂情願的發動了費力不討好,甚至加速自己滅亡的戰役。國共則可以旁觀美日對決,等待日本的覆滅。但是相比於一直艱難生存的共軍,國軍的戰鬥意志實在太差,自身的太多問題都沒有在長期的戰鬥中解決,實力完全沒有質的提高,高層更是寄希望於外界干涉,這種弱者等勝利的心態下,遇到昏了頭亂撞的日軍,被吊打一點都不奇怪。


和國足一樣,覺得打平就能出線。。


看了樓上的帖子,很多人要麼給重慶和國軍洗地,要麼客觀中立地分析失敗的原因,可是你們都么有洗對或者噴對地方好么。
1,豫湘桂會戰的失敗,根本原因是國軍統帥部對日軍作戰意圖判定的失敗,當日軍在河南渡過黃河發動河南作戰的時候,主管作戰的軍令部長徐永昌覺得日本是要在局部打擊河南守軍和搶糧食,隨後日軍打下鄭州,徐又以為日軍是要西進潼關打西安,當日軍繼續南下的時候,徐有些糊塗了,這時候國防部作戰廳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了,猜測日軍是要打通大陸交通線,徐表示我有些糊塗了,蔣介石說雖然很蹊蹺但我們還是聽徐永昌的吧,難後日軍打下了長沙,徐表示——我明白了,日本人要打通大陸交通線,這個時候已經過去兩個月了,日軍的計劃已經完成了一半......感興趣的可以看看中研院出的《徐永昌日記》。
其實情報分析是一個跨層次的工作,最基本的是對具體的、多個渠道的情報信息的獲取,第二個層面是對情報的分析以得出情報蘊含的信息,包括情報的判讀、真偽的篩查,這是技術和戰術層面的,最上層的是綜合多個情報判讀出敵軍的戰略目的,這是重慶軍令部和參謀部的工作,最後要落到蔣介石和軍委會四巨頭——徐永昌、何應欽、白崇禧、陳誠的身上,這些人的戰略水平簡直是慘不忍睹,和毛澤東比起來完全就是5180點和2850點的區別。
其實早在日軍開戰之前,軍隊的調動、軍事物資的儲備和分撥、連續的試探性的攻擊,已經表明日軍要搞個大新聞了,然而很長的時間裡,重慶都沒有看出日軍的真正用意,戰場上的失敗也就不足為其了。
2,關於參戰部隊的多寡,日軍到44年在大陸戰場的師旅團多是針對治安戰縮編過的乙等師團以下和獨立旅團的編製,和開展初期的甲等師團相比,後者精簡了包括壓制火炮在內的重兵器和部分步兵部隊,加強了後勤能力,適宜於掃蕩-討伐這樣的大隊/聯隊級別的獨立作戰,樓上有人說-------「根據上述材料能夠知道日軍在河南投入了5個師團(包括一支戰車師團)以及其他獨立混成旅團,這些部隊總兵力超過15w,」......哪有這麼多,要是真有這麼多的人,湯恩伯能不能跑出來都是個問題。
3,關於制空權的問題——44年的時候,日軍已經徹底喪失了制空權,儘管一號作戰日本人抽調了一部分航空兵,但總體上第十四航空隊和國軍空軍還是掌握了主動,以至於日本人不得不改變以前白天作戰和趕路的習慣,改成了晝伏夜出,夜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關於制空權的問題,可以去看《大東亞戰爭史》和《中國戰線從軍記》,這兩本書都是日本人寫的。
4,關於因為滇緬戰場導致內地兵力空虛的問題,簡直是胡扯——美械化的駐印軍一直到44年才22和38兩個師,難道你們還指望用兩個師來逆轉戰局啊。另外,當時位於雲南的遠征軍其實裝備水平和豫湘桂戰場國軍相比,也差不離——畢竟四川的軍工能力在哪兒擺著呢。44年豫湘桂戰場開打後,蔣介石還從國內空運了3個師補充到了印度,老蔣也知道豫湘桂和滇緬戰場不可偏廢,也沒有指望調駐印軍到國內。史迪威打通滇緬公路也是無可指責的,沒有這一通道,美國援助的武器不可能補充到國內,駝峰航線受限於優先保障美國戰略轟炸機部隊和飛機運輸條件的問題,很難將裝備幾十萬人的大件的重武器運送到國內。
當時國內有十個戰區,遠征軍所在的雲南只是其中一個戰區,還要準備滇緬會戰。
國內唯一的戰略機動部隊是胡宗南部,不過蔣介石覺得共產黨比日本人可怕,哪怕是豫湘桂會戰最危急的時候,也沒有調動過胡部的主力,眼睜睜的看著兵敗如山倒......
5,關於日軍補給的問題——當時日軍已經窘困到相當程度,吃的搶老百姓,槍支彈藥搶國軍,參考《中國戰線從軍記》。
6,關於河南百姓繳械國軍的問題——一者是湯恩伯蔣鼎文部名聲很臭,荼毒河南,這個不同說了,這是舊恨,二者,潰敗的軍隊向來是地方上的大禍,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了,繳械潰軍,既是出於對潰兵殘害地方的恐懼,也能藉機獲得武器彈藥補充自己(大部分是當地的民團,還有一些事土匪)。白修德在《中國抗戰秘聞》和《中國的驚雷》都寫過,當時謝偉思在寫給美國使館和美國國內領導層的觀察報告集《在中國失去的機會》中,都證實了這一事件的可靠性。
7,關於重火力的問題——國軍和日軍在裝備方面最大的差別就是重炮的,日軍裝備了大量的75mm口徑以上的壓制火炮,這是當時國軍最欠缺的,當時重慶的軍工業提供不了一門75mm的身管火炮。反倒是上面很多人視之為大敵的日軍坦克師團沒那麼可怕。然後——長衡會戰的時候,日軍繳獲了60多門國軍的重炮,包括10門重榴彈炮和50多門野山炮——相當一部分是採購自蘇聯的76.2mm山炮,這些火炮是當時軍令部和戰區直屬炮兵,本來就不多,還一次就全給對方繳獲了......
8,說來說去,戰場的失敗,最根本上看得出蔣介石完全喪失了主動作戰、好歹是積極防禦的勇氣,本著以拖待變的想法,等著摘美國人的桃子。地方部隊的精氣神和中央是共通的。
9,豫湘桂作戰的失敗,最大的惡果是讓美國人看出了重慶政權已經是爛泥扶不上牆,之後就對重慶失去了信心,轉而試探其他的路子。差不多史迪威就是這一時期對打通延安渠道、武裝支援八路軍突然熱心起來的。更深遠的影響是,雅爾塔協定上,羅斯福出於對蔣介石集團的不信任,做出了用中國的核心利益交換斯大林解決日本問題的決定,國內完全被蒙在鼓裡一無所知。
--------------------------------------------------------------------------------------------------------------------------------------------
拉拉雜雜寫了這麼多,我也真是閑的蛋疼。


看到樓上一堆回答我就笑死了。。。去讀讀崗村寧次的回憶錄就知道,當時制空權完全在中美空軍手裡,日本指揮官上任都不敢全程直飛!衡陽會戰更是天天炸個不停。。。現在大量果粉把鍋都甩到史迪威身上,真是笑死人,什麼兵力不足,給養不足,知不知道打到後面日本人完全是以戰養戰用繳獲的國軍物資?(據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真是沒有槍沒有炮蔣公給我們造啊!建議大家們好好讀讀《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史》之類的書再來

補充一下《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的評價吧,我覺得此貼以及樓上一大堆為國民黨辯解的回答都可以終結了:

日軍為實施「1 號作戰」,投入 50 余萬兵力,歷時 10 個多月,擊退了中國第一、第六、
第四戰區大量軍隊,佔領了豫、湘、桂大片土地,摧毀了衡陽、零陵、寶慶、桂林、柳州、
丹竹、南寧等 7 個中、美空軍基地和 36 個飛機場,打通了大陸交通線。就戰役角度而言,
日軍完全達到了預期目的,獲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就戰略角度而言,交通線雖被打通,但鐵
路無力修複利用, 「南方軍」交通被隔斷的局面也未能改變;衡、桂、柳空軍基地雖被破壞,
但四川等地尚有其他基地,日本本土仍在 B-29 飛機飛行半徑之內,被轟炸的威脅並未解除,
兩個戰略企圖一個也未實現;而且在這次作戰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原來就已不足的兵
力更為不足和分散,戰略態勢更為不利。因此可以說日軍在戰略上失敗了。對此,日本軍方
也有較清醒的認識:「雖攻佔了中國西南的桂、柳兩大空軍基地,以及比預期更早打通了法
屬印度支那聯絡線,但在全盤戰爭指導上的意義和價值又如何?中國方面受到很大打擊,是
無可爭議的事實,但另一方面在策劃『1 號作戰』當時所考慮的要摧毀向我本土的前進基地,
因敵在馬里亞納基地的完成而完全失去了意義, 並且不能指望利用南方陸上交通代替海上交
通。 中國派遣軍本身的消耗也決非輕微, 如今明顯暴露出由於我戰場過於偏西, 而在美軍(發
動)新的進攻時,處於極不利的態勢。」[29]
對中國國民政府而言,這次作戰無疑是慘痛失敗,損失軍隊 50 余萬,損失的武器裝備
可用以裝備 40 個師。僅長衡、湘桂作戰就損失彈藥萬噸、武器數千噸,超過了國民
政府 1 個年度能夠自力補充的數量。更由於大片國土的淪喪,兵源及糧源大為減少,不僅增
加了恢復軍力的困難,而且增大了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負擔。僅以四川一省為例,1943 年
徵兵 352680 人,征借糧 20930000 市石,而 1944 年徵兵 391112 人,征借糧 24800000 市石。
[30]
台灣大量抗日戰史著作將這次作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把大量精銳部隊使用於緬
北、滇西反攻作戰,致使中原戰場兵力薄弱。此說有一定道理,但決不是重要原因,更不是
主要原因。豫中、長衡作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如前文簡析所言,不是因軍力薄弱造成的。至於
桂、柳作戰,第四戰區不論在兵力還是在戰略態勢上,確實都處於劣勢和不利的地位。但即
使如此,失敗的主要原因也不是由於兵力薄弱。日軍是集中了中國戰場上的主要作戰部隊,
實施遠離後方基地、深入到西南腹地的遠程進攻作戰,而中國也並非只有一個第四戰區的軍
隊在抗戰,位於陝西的胡宗南部幾十萬精銳部隊的當面僅潼關附近駐有一部日軍,不存在日
軍可能乘虛而入的危險,該部為什麼不能轉用於西南戰場呢?日軍主力南進之後,河南、安
徽、湖北、湖南日軍的兵力相當薄弱,而且更為分散。日軍「中國派遣軍」和第 6 方面軍在
制訂作戰計劃、決定作戰指導時,考慮最多、最關心和最擔心的就是後方聯絡和供應問題,
害怕出現「因帕爾」的結局。而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等戰區各握有十幾萬到幾十萬兵力
的軍隊,為什麼不向當面的日軍發動進攻呢?假如及時調動胡宗南部入援,各戰區又向日軍
積極發動進攻,切斷第 11 軍的後方聯繫,桂、柳會戰當不是前述的結局。
再以桂、柳會戰本身來看,失敗之快,連日軍也因感到出乎意料而驚訝:日軍在中、美
空軍不斷襲擊的條件下,不過二十幾天就前進了 700 公里(從進攻桂林、柳州至佔領獨山),
平均每天前進 30 公里。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應當是很快的進攻速度了。如果守軍都能像衡
陽防守作戰, 或像西江反擊作戰那樣阻擊日軍, 無論如何也不致失敗得如此之快和如此之慘。
防守設有堅固國防工事的廣西門戶——全縣的中國軍隊在日軍到達前就棄之而去; 柳州的守
軍僅防守 1 天就倉皇逃離;貴州東南重要戰略基地的獨山儲備有大量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順便這些物資大部被國民黨在自己撤退時燒掉、炸掉)而且援軍第 97、第 98 軍的 2 個師早已到達戰場,竟也在日軍第 104 師團 1 個聯隊攻擊下稍加抵抗就匆匆退走。國民黨《掃蕩報》記者南宮博記述當時的情況說:「獨山的失守,表現了軍方的無能,守軍不戰而退,大炮、輜重完全拋棄,敵軍尚在數十華里之外,我軍已倉皇逃走。」[31]由此不難看出,豫、湘、桂作戰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僅在於作戰指導的失誤,決定性的因素是國民政府最高決策集團的消極抗戰、坐待勝利、保存實力準備用於戰後對付中國共產黨。日軍侵佔武漢以後停止了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
四軍及華南抗日武裝開展的敵後游擊戰爭蓬勃發展,國民黨頑固勢力不願看到共產黨的強
大,加強了反共摩擦,先後封鎖與進攻陝甘寧邊區及華北八路軍,製造皖南事變,進攻與企
圖消滅華中的新四軍。而國民政府軍隊許多高級將領腐敗,軍隊戰鬥力下降,失去了人民群
眾、各階層愛國人士與愛國僑胞的支持和擁護。
湘、桂作戰的失敗在國內引起各階層人民的普遍不滿。他們進一步認清了國民政府的腐
敗和錯誤政策的危害,從而在國民黨統治區興起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潮。同時,這次失敗使中
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產生不利影響, 對美國的對華政策等也產生了嚴重而
深遠的影響。
美國對華政策的基點是「使中國打下去」,「以牽制大部日軍和作為對日本發動進攻的
基地」 。 但在中國戰場上採用何種戰略才能達到上述目的, 美國統治集團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是以史迪威為代表的陸軍的觀點,即幫助中國建立一支有戰鬥力的陸軍部隊,用以抗擊
日軍並協同美軍實施反攻;一種是以陳納德為代表的空軍的觀點,即以中國為基地,「採取
大規模空軍攻勢」,轟炸日軍運輸線和日本本土。羅斯福採取了空中攻勢的主張,從 1943
年 7 月首次援華的 7000 噸軍用物資中撥給陳納德 4700 噸,僅以 2000 噸用於陸軍部隊,而
其餘的 300 噸仍然給了空軍。1943 年至 1944 年夏,中、美空軍聯合作戰,不僅逐漸奪回了
制空權,而且對日軍海上運輸線和日本本土構成嚴重威脅。但是豫、湘、桂作戰失敗,美國
空軍第 14 航空隊的作戰基地幾乎全部被毀。在侵華日軍已成強弩之末、中美空軍又完全掌
握制空權的情況下,國民黨軍竟發生如此慘重的失敗,以致美軍中一些人對國民黨軍的抗戰
能力產生懷疑,從而對中國抗戰產生錯誤判斷。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羅斯福報告說:「如
果日軍繼續西進,陳納德的第 14 航空隊將失去戰鬥力,我軍超長距離轟炸機在成都的機場
將會丟掉,中國必然垮。」認為「中國所處的嚴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軍方處置不當
和玩忽而造成的。除非中國的一切力量,包括正在對付中共軍隊在內,都用來對日作戰,中
國在戰爭結束前是不可能起什麼作用的。 」[32]甚至不正確地估計日軍很可能長期佔領中國,
這樣「即使日本在本土戰敗以後仍可繼續在中國與盟軍作戰。這樣可能把戰爭延長好幾年方
能把日本打敗」。[33]1945 年 1 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羅斯福要求「俄國在它能力
範圍內儘早參加進攻(日本)」,以減輕美國的負擔,[34]於是在 2 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為
了使蘇聯儘早出兵打擊中國大陸上的日軍,羅斯福、丘吉爾竟背著中國與斯大林達成一項損
害中國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協定:允許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蘇聯保護下獨立,
恢復帝俄時代在中國東北取得的殖民特權,如租借旅順口軍港、中蘇共有東北鐵路主權以及
在東北「優先利益」等等。造成這種嚴重後果的根本原因,固然是由於美、英等國的大國強
權政治,但直接原因是由於國民黨軍湘、桂作戰的失敗。


首先聲明,有些鍵盤俠就是垃圾,自己什麼書也不翻,什麼百科也不查,就看看網上的段子,覺得國民黨,國軍官兵就是一幫廢柴,搞得像好像這些鍵盤俠自己指揮就能打贏一樣。

【新添加】我寫這個答案的主要目的不是想為部分國軍在豫湘桂的無能辯解,在知乎上充斥了太多對豫湘桂戰役中雙方客觀物質實力差距的瞎編亂造,在這個問題下就有好幾個答案就這樣。我的主要目的就是打那些瞎編亂造雙方實力,部隊番號等等人的臉

總之,豫湘桂戰役國軍戰敗其實情有可原,但是敗得這麼慘出乎所有人意料,這種慘敗不是前線官兵怎麼拚命就能彌補的,而是得靠盟軍高層博弈才能縮小在中國戰場與日軍的差距。

以下分豫湘桂三個省逐一復現當時交戰雙方的戰力差距對比:

河南省:
日本參戰部隊:12軍內山中將の指揮下には第62師団と第37師団、第110師団、獨立混成第7旅団の各歩兵部隊のほか、戦車第3師団と騎兵第4旅団、關東軍第27師団が入った。5月19日に第63師団と獨立歩兵第9旅団のみでの攻略を命じたが。(*)
根據上述材料能夠知道日軍在河南投入了5個師團(包括一支戰車師團)以及其他獨立混成旅團,這些部隊總兵力超過15w,這還不算上之後的後勤,補充等等部隊。
在這裡隨便舉出2支日軍師團來說一下,62師團,後來參加沖繩島戰役,3個月里24w美軍進攻10w日軍,美軍在這麼多飛機,戰艦巨炮的強大火力掩護下,以及優秀的裝備的配屬下,傷亡7w;
日本第三戰車師團,配屬255輛坦克(不是裝甲車,是坦克)。
國軍參戰部隊:第一戰區司令官蔣鼎文,副司令官湯恩伯指揮名義上40w國軍(實際數量我覺得能有35w算是不錯了)。在這號稱40w大軍中,反坦克炮+重炮數量不超過50門,也就是說這點火炮連打一個日本戰車師團的坦克量都不夠,日軍完全可以5輛坦克打一門火炮得開掛(而且日本的97型坦克,在解放戰爭中的錦州戰役,一輛東北野戰軍的97坦克中了10炮照樣沖入錦州城,衝到國民黨錦州司令范漢傑的總部)。所以,這30+w國軍,只是有著國械裝備的國軍,完全沒有火力優勢可言(更沒有美械)。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中美空軍有優勢啊。遺憾的是,由於史迪威扣著燃油,竟然河南會戰的時候,日本第5航空軍出動了2700架次,中美空軍只出動了400架次,制空權是在日軍手裡。(*)
再說後勤補給,15w日軍有著6000輛卡車運送各種補給,而對面的國軍,連大部分軍官都吃不飽飯,更不要說基層士兵了。
(最後再說一句,稍微有點腦子,思維正常的人都不會相信河南農民怎麼可能繳了國軍的械。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是作家劉震雲,他老家河南省延津縣在黃河以北,38年就淪陷了,早就是治安區了。他把他老家鄉親在1942餓死的事情栽贓到是國民政府和國軍導致的,拜託,劉震雲老家都是鬼子的治安區了,餓死人不怪日本人和偽政府。再說國軍被繳械的問題,被繳械的部隊基本都蔣鼎文的部隊,不是湯恩伯的部隊(其實嚴格意義上湯恩伯31集團軍也有被攻擊的,比如13軍軍長石覺回憶,他的部隊炮兵營經過豫西時,就被土匪攻擊。另外從山西增援的國軍第2,第14軍也被那些人攻擊。哪怕在豫西,中共地下黨一大堆的原來楊虎臣的國軍第38軍,照樣被攻擊,你能說有一大堆地下黨掌權的第38軍軍紀差到讓老百姓繳械?明明都是土匪然後變漢奸的無差別攻擊)。而且繳械的人基本都是豫西的土匪武裝別廷芳的殘部,豫西是蔣鼎文防區,豫中才是湯恩伯防區,這些人後來也繳過解放軍的械)

湖南省:
日本參戰部隊:日軍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所轄第3、第13、第27、第34、第37、第40、第58、第64、第68、第116,及第5、第7、第12、第17獨立混成旅團,共10個師團、4個混成旅、1個飛行團
國軍參戰部隊: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第一、第二十四、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團軍,及第四軍、第十軍、第三十七軍、第四十四軍、第九十九軍、暫編第二軍,共4個集團軍(共15個軍)另6個軍
這麼一看,不用說了吧,日本參戰了有快30w。中國軍隊,紙面上看好像有21個軍,可是這個21個軍在2年內接連打了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浙贛會戰等等,完全不滿員(舉了例子,這次參加衡陽保衛戰的中央軍第10軍,下轄4個師,總兵力1.8w。沒看錯,一個軍四個師連2w都沒有)。
這時候很多人又會說,1944年國軍是美械。但是1944年國軍就滇西遠征軍和駐印遠征軍是美械,在豫湘桂的國軍一律國械。就拿當時國內戰績最出色的,同時也是湖南第九戰區主力的74軍來說,這個軍換上美械的時候是1945年,第四方面軍成立,才換上美械。1944年的時候,全軍頂多就幾個軍官去廣西拿了幾把美械手槍和幾十發美械子彈(如果真要看1944年國內美械軍的水平的話,就看71軍36師為例子,36師最早是3大德械師之一,後來在滇西作戰,換上來美械。全師近萬人,只有步槍1784支,迫擊炮62門,輕重機槍200挺,沒有一門山炮野炮。連優先補給的滇西的美械軍都這水平,更不用說湖南的國械軍一個師會有幾門迫擊炮,幾桿槍了(*))。
(這裡也多說一句,抗戰期間國內國軍大規模美械時間是在1944年12月之後,軍委會在管理戰區事物的軍政部(部長陳誠)外又設立一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何應欽),陸軍總司令部下屬4個方面軍和杜聿明的「昆明防守司令部」(基本為滇西遠征軍),然後這4個方面軍共計3+3+5+4=15個軍接收美式新裝備。由於陸軍總司令部的部隊相當于軍政部-戰區系統的部隊比較精銳,當時的人就把前者叫做「反攻司令部」,後者叫做「防守司令部」。因此說豫湘桂戰場國軍有美械軍或者美械師的,哪怕美械旅團營,都可以算造謠。當時位於湖南湖北戰場,之後在解放戰爭的「五大主力」中的整編第74師(原來的第74軍),整編第11師(原來的第18軍)換上美械還是1945年被編入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之後的事情了。而且在1945年,由第三,第四方面軍外加駐印遠征軍新六軍主導反攻湖南的芷江戰役以及之後戰鬥,第一方面軍主導的反攻廣西的戰役,第二方面軍外加駐印遠征軍新一軍計劃的廣州戰役,從結果看來,鳥槍換炮後也的確沒有辜負當時人稱做的「反攻司令部」)。

廣西省:
日本參戰部隊:1944年8月,日軍侵佔湖南衡陽後,為準備進佔廣西桂林、柳州,日軍成立第6方面軍,以岡村寧次為司令官,出動第11軍橫山勇第3、第13、第37、第40、第58、第116師團,及戰車、重炮聯隊,共6個師團又1個旅團,於8月29日由衡陽沿鐵路向湘桂邊界推進;以第23軍2個師團又1個獨立混成旅。
國軍參戰部隊:中國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指揮第二十七、第十六、第三十一、第三十五集團軍,及第六戰區孫連仲第二十四集團軍、湯恩伯兵團,共9個軍、2個桂綏縱隊。
這次陸軍還是不用說,日本少說有20w左右,國軍撐死30w,倒是空軍上日本就150架,中美空軍217架,出動次數也比之前好多了。
戰敗的原因和之前一樣,倒是在廣西,桂系的保存實力讓人大跌眼鏡,加劇了敗勢。
(這裡再多說一句,很多人在看到1944年廣西戰事的時候,都知道有個所謂的「中央軍美械精銳」93軍一槍不放就丟了廣西全縣,然後還把城裡的物資,也就是經過駝峰航線運給中國的2%物資中的一部分供應給杜聿明的第五軍的物資給燒了,沒燒的也被日軍繳獲了。這裡想說的是,這個93軍只是中央軍中的雜牌軍,中央軍的旁系部隊而已,完全說不上嫡系精銳。而且裝備也不是美械,只是剛好這幫人裝備了國械,然後守著供應給滇西杜聿明部隊的美械的大倉庫,很多人就覺得是美械了。然後很多人還會說抗戰勝利後,第一批13個美械軍裡面有這個93軍,具體情況是這個中央軍的93軍因為丟了全縣,軍長被蔣介石槍斃,1945年初在貴州,這個軍被其他國軍奉命「消滅叛亂」的名義把這個軍武裝解散了。然後93軍的番號就給了當時雲南王龍雲的表弟盧漢的滇軍某部,那部分滇軍整編成了93軍,然後配備了美械,就成了美械93軍,再然後這個滇系美械93軍被編入盧漢的第一方面軍,參加了1945年反攻收復廣西全省的戰鬥)。

所以,希望不要苛責吃不飽飯,沒有鋼盔,穿著草鞋(*),沒有坦克重炮掩護的國軍官兵,可以擊敗裝備精良,士氣高漲(1944年日本170個師團,被殲滅了7個在太平洋),體力充沛的頭戴鋼盔腳著膠鞋的日本兵。

而且1944年的中國,真的已經陷入了國窮民疲的境界了。美國對華援助在二戰期間總有65w噸物資運入中國,可是其中98%是歸在華美軍和美國14航空隊的,2%物資給500w中國軍隊。但是更加應該看到的一點就是,美國人一個師一個禮拜的的物資消耗都比這2%要多得多。所以國軍拿著這麼點援助,硬扛了日本7年(其中65w援華物資,1944年僅運進來23w,1945年運進來40w)。

鍵盤俠想罵,口裡也積德,不要動不動就說國民黨投降當偽軍當漢奸,不會打仗等等。

資料來源(引號內為資料原文):
0,《日本侵華時期國民政府陸軍武器裝備建設之考察》,這篇論文詳細講了國軍抗戰各個時期的武器水平,等看完這篇論文,我想什麼1944年豫湘桂的美械軍,美械師都可以閉嘴了
1,經常看到河南戰役5w日軍擊敗40w國軍,而且那些回答也會貼副豫中會戰中日雙方部署情況(最高票賀仙答案有),雖然圖上日本有5個師團,但是很多人還會狡辯一個師團就1w人。這些師團大都從華北東北調來,雖然暫時無法查到一個師團準確多少人,但是可以通過之前的戰損看到這些師團損失了多少人。下圖是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時期,華北日軍的每月損失(每個月死亡幾百人為多數情況,而且百團大戰時期,華北國軍也在山西綏遠察哈爾進行進攻):

所以從這個側面的角度可以看到,無論這些日本師團被敵後的八路軍怎麼打擊,這點兵力損失恢復都是想當容易的(整個華北的小鬼子一個月才死那麼點,分攤到各個師團,獨立混成旅團下面,那點損失感覺隨便回日本本土找幾個兵又能補充上了)
再看一張圖片,日本戰車師團在集結(看到這麼一望無際的坦克,裝甲車,有點震撼的感覺。在河南會戰中,日軍也是這麼做的,幾十輛甚至上百輛坦克裝甲車排成一字沖向對面國軍陣地):

2,據日軍記述,在河南會戰中,「敵機出動共約400架次,我出動飛機共為2700架次,約為敵之7倍。」--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河南會戰》(下》,中華書局1984年,第162頁
3,陸軍第36師(德械師,滇西美械遠征軍)的裝備情況:

5,滇西美械遠征軍士兵單兵裝備情況圖:

(圖為1944年9月4日,在中國遠征軍第53軍即將向騰衝日軍發起衝鋒前,美軍聯絡組把自己的鋼盔送給中國士兵。這些鋼盔將優先配備給衝鋒在最前邊的士兵。然後再注意一下士兵們穿了什麼鞋?是草鞋)

(第2次印緬大反攻從雲南出發的中國遠征軍也同樣是草鞋兵。圖為美軍向國軍第5軍第200師作為中國的精銳部隊分髮膠鞋,在這裡膠鞋是一種榮譽和戰鬥力的象徵)


個人覺得豫湘桂戰役國軍打得如此窩囊原因在於士兵沒有士氣。
雖然援緬的是國軍精銳,但並不意味著豫湘桂三省沒有精兵。湯恩伯在河南經營多年,麾下有四十萬大軍,一度有「河南王」的外號。然而豫湘桂戰役一起,四十萬大軍立即土崩瓦解。1938年國民政府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河南陷入一片汪澤。1942年湯恩伯入駐河南之後,廣抓壯丁,強征軍糧。1942年到1943年期間,河南遭遇大災,發生大饑荒。湯恩伯拒絕開倉放糧,致使河南饑民死亡數百萬人,民間流傳「水、旱、蝗、湯,河南四荒」的說法。到1944年豫湘桂戰役期間,日軍佔領湯恩伯部的倉庫之後,大規模放糧賑災,致使河南百姓對日軍的好感遠勝湯恩伯部,自發拿菜刀等武器圍捕落單的湯恩伯部士兵。據說湯恩伯的警衛旅也被繳械,湯恩伯本人化裝成伙夫才潛逃。國民政府在公告中哀嘆「河南遍地皆漢奸」。
這樣的國民政府如何能得民心?這樣的國軍如何能打勝仗?


「日本人太可惡了,居然給河南的老百姓發糧食」——《1942》

嗯,得虧是沒發槍。


我直接引用網易軍事的專題來回答這個問題,資料很詳細:
豫湘桂大潰敗是恥辱嗎?百萬蘇軍能否抵抗?

也許是因為宣傳比較少,導致部分人對豫湘桂會戰,這場抗戰最大規模戰役有所誤解,一般我們從一些文章和書籍中往往可以看到這樣的結論;1944年日軍主力已經被消滅了,日本已經日落西山,戰鬥力一落千丈,早已不堪一擊。卻還能在中國戰場連戰連勝打敗中國軍隊,前進上千公里,導致中國軍隊數十萬人傷亡。全世界都在大反攻,只有中國在潰敗,是無能!大陸打通作戰,國軍擁有絕對制空權,可見國軍的失敗是無能。換成美軍如何云云...... 1944粘已經是戰爭末期,日軍彈藥早就運到太平洋消耗光了,早就沒了主要靠刺刀衝鋒!!!在1944年豫湘桂戰役時期,中國軍隊已經是全部美械,在武器上遙遙領先於日軍,還打敗仗這是恥辱的奇蹟。如果有10萬美軍,蘇軍早就把日軍打到海里去了……。


日軍出動上千輛坦克裝甲車參加豫湘桂大戰。圖為日軍戰車師團配備的裝甲運兵車。

讓我們來探究真實的豫湘桂會戰,看看日軍有沒有那麼慘,看看中國軍隊有沒有那麼強!

1944年,日軍為摧毀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美軍空軍基地,打通與確保大陸交通線,以利於在東亞大陸作長期之堅守;擊潰國民黨軍之主力,以免美軍在我國沿海之珠江口、長江三角洲、海州灣、山東半島登陸時,遭到戰略上的東西夾擊;摧毀我國西南地區用以襲擊日本國土之空軍基地;利用攻佔地區之空軍基地,掩護南中國海之海上交通;堅定日本國民決戰到底之信心;獲得交通沿線地區的特種資源,尤其是湘、贛兩省之鎢礦、鉛礦。決心對湘桂,粵漢及平漢線中國軍隊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

日軍在華的這些高級指揮機關,考慮到太平洋地區作戰形勢繼續惡化、在華日軍仍將源源外調;佔領區內八路軍和新四軍正在不斷發展壯大;國民黨軍隊正在不斷得到美國的援助;據此,他們認為應趁目前有些師團尚未調出中國大陸,對中國主力部隊進行殲滅性的打擊,以消除派遣軍今後兵力減少時可能受到的威脅,和一旦美軍在我國沿海登陸時,免遭中、美兩軍戰略性的夾擊。


抗戰勝利後,中國軍隊接收的日軍裝甲車。

日軍通過侵華的數年作戰,對國民黨軍隊,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作戰上,有這樣一些看法:

日軍認為,八路軍、新四軍無論是大部隊、小部隊,在作戰時行動極其快速,攻擊精神相當頑強,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仍作抵抗,戰術極其靈活多變,並擅長游擊戰和進行民眾的政治、組織工作。進攻時,部隊集結很快,撤退後,日軍很難尋找到他的行蹤。其與民眾關係密切,常著便衣和利用青紗帳進行活動,使日軍無法捉摸。但其武器裝備較差,主要是靠繳獲,供給也很困難,醫藥更為缺乏。

日軍認為,國民黨軍隊擅長陣地守備戰,戰意旺盛。其裝備輕武器比較充足,但火力骨幹僅以迫擊炮為主,而大口徑的後膛炮、坦克、飛機非常不足,在進行大的戰役或大規模的戰鬥時,由於無法壓制日軍的炮兵、坦克、飛機的強火力,傷亡總是很大。因重裝備不足,直至1944年,仍無力進行戰略性的反攻。還有一點就是中堅兵團遭到挫折後,其他的一般部隊,在士氣上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首先到1944年夏天,日本陸軍主力已經被消滅了嗎?在太平洋戰場,瓜島戰役重創了第2師團,在塞班島殲滅第43師團,在關島打擊了第29師團。在硫磺島被殲滅的第109師團,下轄只有1個步兵聯隊,其他都是後勤兵臨時改編,在新幾內亞第20師團遭到重創,在英帕爾戰役,日軍有15,31,33師團被重創,佩里硫戰役當中的日軍只是第14師團的1個步兵聯隊。到了1944年底和1945年再有1個菲律賓戰役和沖繩戰役,二戰就結束了。1944年夏天以前,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遭到殲滅和重創的師團,就是7個師團,要知道日本投降時還有170多個師團,才7個師團遭到殲滅和重創,1944年夏天,距離日本陸軍主力被消滅,還差的非常遙遠。


日軍機關炮陣地。如此密度的機關炮陣地,如果平射防禦中國軍隊衝鋒,很可能演變為慘案。

豫湘桂第一階段會戰,河南會戰日軍兵力,我們在上文已經說明,就在第一階段還在激戰時,日軍另外組織部隊已經開始進行第二階段戰役,湖南戰役,日軍為此集結8個師團為主力,加上獨立混成旅團,野戰補充隊,炮兵,坦克及後勤部隊,合計36.2萬人,汽車9490輛,大炮和迫擊炮4000門(不包括擲彈筒)。1944年在中國的日軍根本就不缺乏彈藥,我們知道戰後70年的今天,光是還遺留在中國的日本化學炮彈,就有200萬發,而按照日本陸軍的規矩一般是10發常規炮彈搭配1發化學炮彈,可見當時日軍囤積在中國的炮彈不會少於2000萬發,大約是沖繩日軍炮彈量的1000倍。

湖南是中國軍隊最精銳部隊雲集的第9戰區,曾經在3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諸多戰役贏得過榮譽,他們被譽為長沙之虎。但是現在,武器還是幾年前那些武器,士兵則在這幾年忍飢挨餓,擁有11個軍大約30個師的最精銳軍團的第9戰區,在面對日軍大舉進攻時,最後只拼湊出50門老朽的大炮。觀戰的美國記者表示,「中國士兵背著自己的步槍和口糧步行前進,他們很瘦,汗流浹背,掙扎著每一步,整個部隊都沒有一輛汽車,騾馬也極難看到。攻擊開始的時候,1個師的中國軍隊在1門一次大戰時代的法國山炮和9門迫擊炮的掩護下開始爬上日軍佔據的山地。

中國迫擊炮間歇地在山頭上噓噓叫著,機槍和步槍在夏日的炎熱中,間隔很久才熱鬧一次。三天後,耗盡給養的中國軍隊開始後退,不會有再多的東西了,他們已經做了血和肉所能做的事情。向桂林開進的中國援軍是一支14000人的軍隊,但只有2千枝步槍。在500英里範圍內,其他中國援軍也正在分散開來,他們有些已經很疲倦,有的缺乏經驗,所有的部隊彈藥都不夠。


日軍95式裝甲搶修車。

但是日軍是強大的,日軍精力充沛,有坐著卡車的,有騎馬的,有步行的。成千上萬的難民擠滿火車站,城市的天空中是一團團黑煙,沉重的夜的空氣中,充滿了月台上一堆堆橫七豎八躺著的人們的臭氣,這裡的火車修理廠和機器是全中國最好的,車站官員在思考是用剩餘的火車裝載難民呢?還是廠里的機器,還是集中在這裡的美國供應品?這三者肯定是運輸不完的」。

舉世聞名的沖繩決戰,日軍連迫擊炮彈在內就2.3萬發炮彈。我們知道在瓜島戰役,第2師團攜帶1萬噸物資參戰,結果遭到美軍空襲,只有3噸物資被送上岸,第2師團就靠這3噸彈藥物資和美軍戰鬥,可以說戰鬥力降低到了萬分之三,如果物資全部送上岸,瓜島戰役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而在中國戰場,在豫湘桂戰役日軍物資及其充足。在豫湘桂第三階段廣西作戰日軍的兵力兵器物資準備是非常雄厚的,僅是23軍從廣東派出的策應部隊就攜帶了16萬噸作戰物資。連同主攻部隊,日軍集中了40萬噸物資,是瓜島戰役第2師團物資的13萬倍,要知道瓜島戰役美軍也是傷亡6000人的。

豫湘桂會戰第二階段湖南戰役,日軍為8個師團各準備了4個會戰分彈藥,合計32個師團份彈藥,在不計算獨立炮兵部隊彈藥,僅這一部分就擁有炮彈480萬發,還不計算迫擊炮和擲彈筒。如果都計算,則各種炮彈數量超過了打垮百萬德軍的柏林戰役。如河南,湖南,廣西三個階段日軍炮彈數量全部相加,則數量更加驚人。

日軍裝甲部隊在行進。

蘇軍在諾門坎打一個只有5個基數彈藥的第23師團,打出去的彈藥相當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大反攻階段,美國光是一個沖繩戰役打日軍2個師團,都消耗20萬噸彈藥。最後,美軍攻擊一個芝麻大的誇賈林環礁,光是在火力準備階段就砸下去1.5萬噸炮彈炸彈,數量比規模宏大的諾曼底登陸戰D日都大。(諾曼底登陸D日,美軍投放1.4萬噸彈藥進行火力支援)。

二戰是大炮,裝甲和飛機的時代,截止1944年,當初進口的德國,瑞典和蘇聯火炮基本早已損失殆盡。而此時的中國軍隊卻是抗戰以來最弱階段,戰爭進行到了1944年,數百萬中國軍隊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炮擊能力,沒有炮擊能力的軍隊,根本不具備進攻戰能力,即便是防禦戰也只能單純防守被動挨打,不敢進行反擊。例如,在豫湘桂會戰當中的衡陽戰役,第9戰區報告說,援軍已經到達衡陽外圍,但是各個師都只有步兵輕武器,缺乏大炮轟擊對方的堅固工事,結果幾輪攻擊,都無法突破日軍在外圍諸如蕭家山,水口山,金蘭寺等地的阻擊陣地。

在1944年的夏天,巴黎已經獲得解放,美軍已經進入德國萊茵地區,在太平洋上,美軍已經突破日本絕對國防圈,只有中國戰場在潰敗。也許為了挽回一些面子,中國方面邀請美國記者去參觀在豫湘桂會戰衡陽外圍的一次戰鬥,事前中國方面通知美國記者這將是一次大規模的反擊。結果他只看到了一些老舊的75毫米山炮,每門火炮只有20發炮彈,這就是中國方面興奮的告訴他,並且邀請他去參觀報道的大規模反擊戰。


日軍野戰加農炮陣地,日軍92式105毫米野戰加農炮憑藉其威力和超遠射程,讓中國軍隊沒有辦法抵擋。中國軍隊的少量小山炮根本無法與之對抗。

抗戰中國不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資源也非常貧乏。(主要資源地或是失守,或是還沒有進行開發)。1944年,大後方的鋼產量僅有1.3萬噸,僅有日本鋼產量的千分之一。在二戰,日本已經不是一個鋼產量大國了,可見中國鋼產量之卑微。

區區1.3萬噸鋼材,就是中國一年的兵工生產,鐵路建設維護,工程建設...的全部幾乎全部用鋼。在中國軍隊大後方作坊式的軍工廠里,就利用這些原料,使用半機器半手工的方式,努力生產各型輕重機槍,迫擊炮,步槍,手槍,手榴彈和各種彈藥,以努力滿足數百萬中國軍隊的需要。

1937年抗戰爆發時,中國軍隊總數有180萬人,到了1944年變成500萬人,而抗戰八年中國總共生產61萬支步槍。抗戰八年,中國累計徵收新兵超過1000萬人,卻只能生產61萬枝步槍裝備部隊,大概平均接近20個人才可以分到一枝步槍,這其中的步槍數量短缺,一目了然。其他武器,就更不用說了,八年抗戰,中國軍工廠沒能為軍隊補充一門山炮,一門野炮,中國炮兵只有損失,沒有補充,實際上是越來越弱了。

蘇德戰爭期間,德軍迅速殲滅數百萬蘇軍,勢如破竹,但是當在諾門坎殲滅日軍第23師團的蘇軍遠東第1集團軍等30多萬部隊在莫斯科會戰期間,先後抵達東線後,遠東蘇軍立刻屢次打敗德軍,一路從莫斯科城下一直打到柏林城內。這些遠東蘇軍幾乎都獲得了近衛軍的最光榮稱號。雖然二戰蘇聯軍隊有上千萬,但是真正改變戰局,一路獲得勝利的就是數十萬遠東蘇軍。我們想表達的是在諾門坎戰役,日軍1個師團對打蘇軍1個最精銳裝甲集團軍幾個月,最後日軍1個加強師團傷亡19000,蘇軍遠東第一集團軍傷亡25000人,損失397輛坦克裝甲車,可想中國抗戰之艱辛。

那些性能先進的美援武器呢?史迪威是美軍派遣到中國戰區的參謀長,他主管著美援武器的分配。從1942年-1944年,他僅給中國國內的部隊調撥1000支步槍,1706支衝鋒槍,28門戰防炮,30門迫擊炮和96門山炮等武器。

如果不計算山炮,這點武器都不夠武裝2個步兵團。1942年-1945年,2年多的時間裡,美援物資抵達中國國內幾百萬軍隊手裡的,就是區區不夠2個步兵團的量。難道中國軍隊都開了外掛,拿著1000枝美國步槍,1706把美國衝鋒槍,就可以反攻百萬日軍了?如果美軍只有這點武器,能消滅日軍1個聯隊嗎?硫磺島戰役在元山機場對打6萬美軍近一個月的,就是日軍的1個步兵聯隊,番號是第145聯隊。

美軍在瓜島,塔拉瓦,佩里硫,硫磺島,沖繩島,萊特島,關島,塞班島...戰鬥可以佔據優勢的關鍵因素就是火力強大,2年半時間,就是在這麼幾個小島上,美軍砸了300萬噸彈藥,而中國八年抗戰,在百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廣闊戰場上,也才消耗幾萬噸彈藥。火力密度之微弱,堪稱二戰之最。而且美軍是跳島,專門挑弱的打,中國沒得選擇,每次都是和日軍大軍團對抗,那麼體現在戰場上,肯定是美軍節節勝利,中國繼續艱苦抗戰。


圖上就是,中國軍隊的德械師加美械師的雙料王牌師的武裝配備,到1944年9月,全師只是1784枝步槍,不到200挺機槍和62門大小迫擊炮,連一門步兵小炮都沒有,整體火力也就比日軍1個步兵大隊強一些,日軍1個步兵大隊裝備2門70毫米步兵炮,4門迫擊炮,50具擲彈筒,步手槍850枝,58挺輕重機槍。但是中國軍隊第36師的武器配備和日軍步兵聯隊(相當於中國的團)是完全比不了的。日軍1個步兵聯隊4門山炮,6門步兵炮,18門迫擊炮,8門狙擊炮,4門速射炮,153具擲彈筒,185挺機槍,這種火力比中國1個精銳師還要強大的多。

以中國遠征軍第36師為例,該師在30年代就是著名的德械師,真正的精銳部隊,但是抗戰八年越打越弱,損耗掉的武器,特別是重武器根本得不到補充。第36師在淞滬大戰的配備是:步槍4876枝,輕機槍351挺,重機槍76挺,迫擊炮24門,山野炮18門,到了1944年滇緬印大反攻時期,第36師的武器配備是;步槍1784枝,輕機槍156挺,重機槍48挺,迫擊炮62門,山野炮0。這還是參加了遠征軍,得到了美國援助武器補充的著名精銳部隊,一個只有1700支步槍,壓制火炮為0的步兵師都已經是遠征軍精銳部隊,國內其他部隊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兩相比較,我們也就不難想見為什麼河南會戰中,日軍甚至可以暢通無阻地用坦克直接撞毀國軍守軍的陣地!

不僅僅是武器的匱乏,抗戰一開始中國的出海口就都被日本海軍封鎖了。這個國家的財政實際上已經開始崩潰,1937年中國財政收入是4億美元,到1939年失去所有出海口和東南輕工業地區以後,財政收入急劇下降,政府只能依靠印刷貨幣來維持,這種飲鴆止渴的方法,帶來了通貨膨脹。1937年,3塊法幣可以兌換1美元,到了1942年法幣兌美元,已經變成了200法幣兌1美元。1944年的官方匯率是300法幣兌換1美元,實際上在黑市上,300法幣根本換不到1個美元。

通貨膨脹率帶來了物價飛漲,特別是全國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都被優先提供軍事用途,民用產品的價格更是一日三漲。1943年成都的物價是1937年的174倍,而大學教授的工資才上漲19倍。財政部長孔祥熙命令軍工廠生產香煙,用來補貼購買原材料。全國人民都生活在飢餓和極度的貧困當中,1個士兵如有想購買1支鋼筆,需要花掉近10年的軍餉,但是又有幾個士兵可以在殘酷的戰爭中活那麼久?在1944年中美空軍混合團,1名美國空軍中尉的月薪是400美元,一個中國空軍上尉的月薪只有1美元。兩人在一個部隊做同樣的工作,基本同樣的級別,工資卻相差400倍。


日軍化學戰部隊。

軍隊里哪怕是軍官,也生活痛苦,在重慶的軍委會,少將級軍官在食堂午飯時,都偷偷的用飯盒帶走剩飯,回家給自己的孩子們吃。以不到2億美元的財政收入要養活數百萬軍隊,還有公務員,老師,學生,軍工企業工人,並且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真的極其困難。整個八年抗戰,中國花費的軍費不會超過30億美元,而日本光是最後4年的軍費就有695億美元,這就是中日之間戰鬥實力的巨大差距。

1944年不是日本要崩潰了,而是國民政府已經接近崩潰。美國記者白修德寫道:當一個政府瀕臨覆滅的時候,就會出現鋪天蓋地的通貨膨脹,幾乎沒有例外,從宋王朝到法國革命,從美國的南部聯邦到魏瑪共和國,通貨膨脹一直伴隨著死神降臨時的格格聲。

所有的人都精疲力盡,包括待遇最好的駐華美軍,陳納德派遣專機帶上醫務人員將12名經過體檢的印度妓女帶到了前沿基地,讓空勤和地勤人員可以同她們盡情作樂。史迪威大發雷霆,他是個清教徒。但是,飛行員們不這麼想,他們開著老式的活塞式運輸機,穿越充滿雲霧的大山,逃過日軍的堵截,身上長著痤瘡,在飛行中手裡不斷抓癢,無休止的瘧疾也在困擾著他們。更大的危險是,幾乎每天都有人永遠不回再飛回來了!所以,飛行員和地勤們並不認為,他們找點樂子有什麼不對。

豫湘桂會戰期間,集結在戰場上的日軍裝甲集群。

他們每個月向被封鎖的中國運進2000-3000噸物資,但是對於一個4億人口的國家,這點物資實在是杯水車薪。陳納德的駐華美國空軍,史迪威代表的中國遠征軍,中國國內軍隊,中國空軍,工業系統,交通系統,乃至還有印鈔廠都在拚命的爭搶這可憐的一點物資。汽油,鋼材,步槍,大炮,彈藥,紙張,食品,機械,汽車,輪胎,各種零件甚至還有牙刷什麼都缺。

對於1945年以前美國援助物資的令人苦惱的分配情況,掌管物資分配的史迪威將軍也苦惱的說:那是用一隻麻雀糞在給一塊10英畝的土地施肥。

1943年的大饑荒,在河南每畝土地的糧食產量只有13斤!一位地方官說,現在就是給軍馬搞到飼料都非常困難,因為我們自己還在吃麥稈呢!士兵們本來就很低的口糧標準,再次被降低了一半。一位美國記者形象的比喻當時的中國就是;工廠院子里廢棄的彈簧,銹跡斑斑,力量全無,徒具其形,堅挺,捲縮,待一朝斷崩。1944年,不是日本要崩潰了,而是中國的國民政府已經開始崩潰了,貨幣已經成為廢紙,經濟,金融,軍事,工業都已經因為長期的全面戰爭破壞而開始崩潰了!

這時,50萬日軍帶著數千門火炮迫擊炮,上千輛坦克裝甲車和可以打500次沖繩大戰的炮彈發動了「打通大陸戰役」,這是日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出征。雖然,日軍也承受了很大的傷亡,但是中國軍隊的所有主力戰區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部隊傷亡失蹤逃散和生病超過百萬人。


豫湘桂戰役期間,日軍坦克在路口掩護汽車運載步兵向洛陽前進。

當炮兵火力差距達到10倍時,戰鬥實際上已經無法進行,就是在蘇德戰場,只要蘇軍炮兵火力超過德軍5倍,10倍以上,德軍也一樣多次發生大崩潰。即便是抗美援朝最困難的初期階段,1950年10月-1951年年底,志願軍後勤部門還是克服困難為前線運送去各種1265萬發炮彈。而在豫湘桂大戰,中國軍隊的炮兵火力水平連日軍的百分之一都談不上,如果炮兵實力只是對方的百分之一,還談什麼大反攻?防禦都是奢望。

如果歷史可以假象,是100萬美軍或者蘇軍,也都穿著草鞋,制服到死都不會有新衣服發下來,一天供應兩頓不管吃飽的糙米飯,沒有任何副食,沒有肥皂熱水,身上長滿虱子,也沒有新內褲和新襪子。下雨打傘,睡覺躺野外,生病沒藥,打仗沒鋼盔,沒香煙,沒大炮,沒坦克,沒卡車,也沒飛機,更加沒有伏特加和可口可樂。幾個人分一支舊步槍,打完槍還要自己去撿彈殼帶回去復裝,行軍全部靠走路,伙食全靠自己背,在濕滑陰雨的南方山地,長期鬧瘧疾,拉肚子,卻連手紙都沒有。工資?抗戰時期一個士兵的月薪不夠吃一碗陽春麵。

他們在面對數十萬日本野戰軍團時,會表現的更好嗎?也許會比中國軍隊好一點,但是絕不會有大的改變,同樣會是一場大敗。

正如美國前線記者白修德對豫湘桂戰役中國軍隊的評價:「他們已經做了血和肉所能做的所有事情」。


也多虧蔣公花園口大灌溉,否則河南怎麼會民心盡失。

2015.9.6更新:
我家鄉正是此次戰役被佔領,對當時情況縣誌記載如下:

民國33年6月,湘北戰局緊張,桂林新中國劇社等團體來縣進行抗日宣傳演出。
7月, 中共靈川特支副書記吳騰芳率領「桂師戰地服務團」到縣城、石塘等地作巡迴演出。 8月下旬,國民黨九十三軍兩個師駐防全縣。
8月下旬, 全灌中共黨小組奉中共廣西省工委指示,成立領導全灌地下黨組織的灌陽特別支部(包括全縣、灌陽兩縣),書記鄧崇濟,副書記文良儒。
9月10日,日軍攻佔黃沙河。
9月11日,縣長陳步藩率縣政府機關和自衛隊,撤出縣城前往內建鄉大源毛竹山村。 9月13日晚,國民黨九十三軍不戰而退出縣城前,燒毀數千發炮彈和數百萬發子彈。 9月,國民黨軍隊派飛機投放燒夷彈,焚毀縣城房屋,大火連續燒了3日。
9月14日凌晨,日軍入侵縣城。
9月,九十三軍挺進一支隊、二支隊分別在山川及東山成立(均系地方武裝)。
10月8日,日軍第十一軍司令部在南三村召開軍事會議,策劃桂柳作戰方案。
10月,國民黨縣自衛團副團長呂端生在內建鄉大拱橋村被人槍殺。
秋,縣內各鄉普遍成立抗日自衛武裝隊伍。人員約4000人,其中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有鎮東、兩河、石塘、內建、新建等5支抗日自衛隊,共370人槍。
秋,一架美國戰鬥機在石塘鄉豬頭源墮毀,飛行員被救,後輾轉送往重慶。
11月,縣長陳步藩率部撤至資源縣內,向第八區專員陳恩元呈辭,專署另派蔣文度接任縣長,蔣率部回駐鎮東鄉清水村。
11月3日,內建鄉蔣朝清自衛隊在吊水田村公路上伏擊日軍,擊斃日軍木村大佐。次日,日軍大施暴行,燒毀吊水田等7個村莊171棟房屋,殺死村民2人。
冬,鹽價昂貴,擔谷斤鹽。
冬,日偽「全縣維持會成立」,會長唐宋卿。
民國34年1月20日,日軍80餘人包圍兩河鄉茅坪村自衛隊駐地,雙方激戰,自衛隊死6人後轉移。 日軍入村殺村民7人,抓走78人,押至兩河鄉、魯水、魯山、禾田3村,除1人未殺死外,其餘全部被槍殺,有12戶被殺絕。
2月6日,九十三軍挺進二支隊,被縣自衛隊包圈繳械。司令劉權在鎮東鄉霞頭村被殺,所屬人員槍支均為縣自衛團收編。
7月8日至23日,自廣西撤往湖南的日軍,為阻截中國軍隊追擊,派十三師團長吉田為指揮,在鹹水五脊嶺至油榨坪之間進行反撲,戰事持續近半月之久。
8月5日,日軍數百人行至百福、小洞、小竹、辛田舒家一帶槍殺農民28人,還在下新塘村用碓舂死8歲小孩1人。
8月12日至14日, 日軍在縣城至覺山鋪之間,向國民黨追擊部隊再次進行反撲,大肆燒殺。此為日軍投降前在廣西進行的最後一仗。
8月17日,國民黨一三三師師長陳親民率部進駐縣城。
8月19日,日軍全部退出縣境。日本侵佔全縣近一年之中,殺傷、殺死縣人共80484人,其中死亡20400人, 死、傷人數居廣西各市、縣第二位。燒毀民房18176間,搶走耕牛52527頭,生豬21245頭,其他財物損失無數。


真是給國粉的邏輯跪了:正面戰場國軍打不過丟了地盤,然後共軍發展根據地趕跑日軍收復失地。這叫消極抗日搶地盤,這讓據守炮樓死戰玉碎的皇軍英靈情何以堪啊!


一個是謀劃已久來勢洶洶,一個是三心二意一等天真,能從九一八誤判形勢到四五年,這也是一代奇人。
很多人認為沒有共軍,國府必然又是另一番局勢,我看未必,畢竟不是遊戲,空有裝備和機械教條,只不過是重演洋務運動失敗的悲劇。


中心開花方先覺,千里馳援張靈甫。
中心開花張靈甫,千里馳援李天霞。
賣得一手好隊友,推得一手好責任。
想想大明遼東軍,真是繼承好傳統。


看看那時的大公報標題就知道了。

1943年2月1日,發表6000字通訊《豫災實錄》,配社論《看重慶 念中原》。大公報被勒令停刊三日。

1944年豫湘桂大敗後,發社論《為國家求饒》和《晁錯與馬謖》,要求當局「除權相以解除反對者的精神武裝,戮敗將以服軍民之心」。

再看蔣委員長自己說的:「自從這次中原會戰(豫中會戰)和長沙會戰(長衡會戰)以來,我們國家的地位,軍隊的榮譽,尤其是我們一般高級軍官的榮譽,可以說掃地以盡。——外國人已經不把我們當作一個軍隊,不把我們軍人當作一個軍人!這種精神上的恥辱,較之於日寇侵佔我們的國土,以武力來打擊我們,凌辱我們,還要難受!」


你國民政府此次表現除衡陽保衛戰外一無是處,你說一個小孩考試考了個位數,當家長的就不能說兩句。
你應該接受勞資的批評,而不是跳起來說你儘力了。你特么倒是考個60分給勞資看看啊。


要理解44年45年的很多歷史事件,首先要看清楚各個方面的利益需求,和美日太平洋戰爭的發展。

第一,日本希望做最後一搏,挽回頹勢。日本企圖打通陸上交通線,所以說是舉全國之力了。但是這樣的一條交通線,實際上是日本已經失去了理智後的瘋狂舉動,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這樣的陸上交通線,全部在敵國腹地,只要任何一段遭受一擊,就無法正常通車,對它的意義不大。所以中方沒有必要跟它爭奪這樣的交通線。

第二,對國民黨來說,保住實力等著戰後對付共產黨。國民黨當時的精銳不在豫湘桂這條線上,要麼遠征去了,要麼藏到深山保存實力。這個時候,形式已經明朗,沒必要再像39年前那樣與日本死扣,寸土必爭了。這個時候,城池已經不重要,實力在不在更重要。另外,戰敗了可以爭取美國給更多的援助。

第三,共產黨已經從之前的合作抗戰,轉變到混水摸魚火中取栗。
 看一段當時中共的電文。6月17日,中共中央致電王若飛就對美、對蔣方針問題作出指示:

美國政府目前的政策確是扶蔣抗日反共,其錯誤在於認為蔣介石可以打敗日本,統一中國,但結果會與其希望相反。須知美國現行政策是確定了的,不到山窮水盡,不會改變。蔣介石的內戰方針也是確定了的,除非我有力量勝過他,才能制止之。我們反對內戰,同時要表示不怕內戰。當前我們除擴大武裝,擴大解放區,並派兵建立華南戰略根據地外,在大後方應著重農村武裝鬥爭之積極準備及國民黨軍隊中的工作。

共軍此時需要讓美國認識到光靠國民黨是不能打敗日本,統一中國的。所以這個時候,不能幫助國軍了,要讓他失敗,從而讓美國認識到國軍的腐敗無能,轉而支持共。另外,國軍統治的地方以後就只能是國軍地盤,一旦被日軍佔領,反正後面有美國,日本遲早要投降,則在日本投降的時候,跑快一步去受降,地盤就是共軍的了。這個時候,淪陷區擴大國統區縮小,對共方是最為有利的。

你看,根據各方的政治需求,這仗中方只能敗,並非中國人無能,而是和37年相比,此一時彼一時也。
認識到這些,就不難理解那時候共軍幹啥去了。他們建立華南戰略根據地,跑海邊去迎接美國人登錄,接受美援去了。


其一,天災人禍和政府的腐敗與不作為,以及部分軍隊的擾民和橫徵暴斂,導致戰區民心盡失,殊不知一旦生存受到威脅,民族大義也可以變得蒼白無力。
其二,國民黨軍隊臨場戰術漏洞百出,指揮失當。
其三,多年抗戰造成國力的極大消耗,以致糧餉不足,軍隊士氣低落。
其四,美國援助的物資不一定到位多少,反而落入權貴手中,大發國難財。
其五,國民黨企圖坐等勝利,出現了保存實力以圖反共的苗頭。
反觀日軍,儘管日本在戰略上屢屢犯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其在戰術上的獨到之處,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1944年戰鬥力跟1937年是一樣的 1944年結果跟1937年是一樣的 連合作不暢、情報不準、準備不足、一點被突破全線潰敗等等原因都一樣 七年啊 怪我嘍


戰前國民黨軍接受大量美援,局部軍事實力優於日軍,那蔣公為什麼不反攻呢?原來人家想坐等日本投降,然後養精蓄銳的大軍直接干翻共黨,沒想到日軍毫無成人之美的意思,還垂死掙扎,致使蔣公的剿匪大計毀於一旦。


同意樓上幾位的看法,小弟這裡再簡單歸納一下。

1、國軍的精銳差不多打光了,還把最好的部隊還放在了緬甸,國內的精銳少之又少。

2、國內看明白日本人快撐不下去了,所以普遍出現了等勝利的思想。

3、日軍方面,天皇簽署的一號作戰計劃,即打通大陸交通線計劃,是開展以來最大規模的作戰計劃,動員兵力之多,作戰範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為啥?因為日本人的海上交通線已經被美國人切斷,陸上交通線是他們最後的希望。

日軍打的堅決,國軍作戰卻不像之前那麼積極,豫湘桂會戰慘敗完全在情理之中,成了個國際大笑話。


@葉飄瀟雨 的回答比我的完整多了,歡迎去點贊
~~~~~~~~分割線~~~~~~~~
中國方面
前線小部分軍隊:裝備較好的如方先覺部,在衡陽和日軍頂了一下,打出比較可觀的交換比。
前線大部分軍隊:剛征來的"壯丁"餓得骨瘦如柴,連拿槍立正都困難,這樣的軍隊能打仗?
後方國軍游擊隊:長官帶著投奔偽軍;被剿滅;投奔我兔。
後方我兔游擊隊:主力不在河南、湖南、貴州,不好評判。

日本方面
精銳基本耗盡,兵源素質下降,但戰鬥力下降尚不明顯。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個農業國在工業國的全方位打擊下能存活幾年已經很不容易,難道你還指望能反攻?


推薦閱讀:

如果中國被拖入高烈度地區戰爭,會是怎樣的結果?
中國紅軍是如何起源的,又是如何變成八路軍和新四軍,並最終發展成現代的解放軍的?
怎麼評價何長工?
為什麼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被俘數大於被擊斃數?
為什麼越戰中國不派兵幫北越,而朝鮮戰爭就派兵幫朝鮮?

TAG:中國歷史 | 戰爭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國民革命軍 | 豫湘桂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