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Kent 這個樂隊?

試聽鏈接:http://www.http://xiami.com/artist/41506


R.I.P., my young and naive egoist.
-------
「日填一寸土,積年而平凹」
--------
這支瑞典流行樂歷史上長命到讓人難以忘懷的樂隊,將於今年年底宣告解散。這是一件讓人扼腕痛惜的事情;想到頻頻被拿來類比的 Radiohead,Thom Yorke 今年 48 歲;這樣比較來,Joakim Berg 單純從年齡上來說,還不到退休的時候。兩人雖有千差萬別,旺盛的精力和高產的特性卻在他們身上頑強地戰鬥著,面對這個亂七八糟的世界沒有任何退讓的意思。然而 KENT 最後還是結束了長達 26 年的征程,在 12 月 17 日斯德哥爾摩現場過後,歸於沉寂。

自 Isola 轉戰英倫,在 Hagnesta Hill 不溫不火地鎩羽而歸之後,KENT 似乎與瑞典/北歐以外的流行音樂圈子保持著巨大的距離。不巡演、不發海外版、不接受採訪,各類社交平台、網站上清一色的瑞典語,似乎宣示著嚴厲的「恩斷義絕」。

Joakim Berg 是不幸的。他的才華始終沒有走出北歐半步;不合時宜不接地氣地玩音樂,是他宣洩情感、表達自我的方式,然而卻讓所有人在他面前激發成死忠,或者坍縮成路人,絕無第三種可能。正如他在新歌里寫道:

Vi ska leva leva livet (We shall live living life)
Vi ?r drevet vi har drivet (We are the train that we have driven)
Vi ska leva leva livet (We shall live living life)
Vi tar allt ja allt f?r givet (We take everything, yes everything given to us)

一列失控的列車,也會在這個時候逼近終點。
-------
論其職業生涯,KENT 一丁點也不像 Radiohead,發展方式與軌跡倒是頗像 NIN,這也是我開篇說「日填一寸土,積年而平凹」的一個原因。也曾紅極一時,不過更像是日積月累的成果。當然,從人格魅力上來說,KENT 和 NIN 相比,仍然顯得太過內向,而且在音樂風格上,似乎根本就不搭邊。

-------
KENT 的歌詞大多情感厚重,同時封閉且蔓延著悲觀情緒。對 INTx 型人格是致命的毒藥。

-------
「但是沒有人聽到」是他們對於這個世界最為絕望的呼喊,如今似乎即將變成鐵一般的事實。

-------
如果這是一個 Joakim Berg 對全世界開的一個玩笑的話,那麼我並不會感到驚訝:
A strange fact is that if you take the full names of each band member, and assign every letter with a number (A = 1, B = 2, C = 3 and so on) and sum it all up, you will get the number 747. The band kept on toying with the number 747: in their 1999 Hagnesta Hill album (the only other album to have an English version), the final song "Visslaren" ("Whistle Song" in the English version) also had a length of 7:47.

-------
對於 KENT 來講,那種不能言說又無處可說的孤獨,是這世界上最甜的糖。我們無法自上而下地去看待人性最冷酷無情的一面,然而我們卻能夠從下向上仰望那些冷峻而又驕傲的存在。

--------
「這仍然重要嗎?
我現在無力抵抗
我開始對它失去控制
你已經將我遺棄
在成噸的恐懼里
我最後的希望之火
轉瞬間只剩下殘留的影像
我失去了呼吸
為了性、音樂和暴力
這些我生命中最美的印記
我的靈魂旋即被變賣
成為被展覽的空殼
遠觀上去空乏無味
不過我現在還擁有脈搏
儘管來自(她的)遙控
然而我總是想逃脫


但是沒有人,沒有人,沒有人
沒有人知道……「


"socker" 糖
--------


--------
我的嘴唇
在你的頸間輕吻
我說:你在哭嗎?
可我只得到你身上苦澀的味道


你曾經給我機會讓我說
那些我未和你說過的所有
你曾經給我機會讓我給你
那些我未曾給你的所有


那些溫婉的詞語很難說出口
那些冷酷的詞語卻說的太多
你曾經給我機會,我曾經擁有過機會
但是現在已經太晚了
太晚了


"chans" 機會
-------

------
我們年幼時候
血氣方剛是一種虛張聲勢
我們盲目的信仰是最危險的雙刃劍
而眼前的一切彷彿是時空交錯
他們的我們和我們的他們在這裡決鬥


雄心壯志是可怕的慢性毒藥
你會長命百歲但無法擺脫死亡
軟弱的我逃離了它的侵蝕
成為了滅絕之前的最後一份標本


最後我們彈盡糧絕
現在你可以叫我Sundance Kid
那些自由奔放是年輕幼稚的夢
我們只是在謊言中釋放動物的本能


你聽見了嗎
你聽見了嗎
你聽見我了嗎
這一切都是為你
然而你聽見了嗎
你聽見了嗎
你聽見我了嗎
我們說過的做過的一切
全部成為了一首為你而寫的歌


"Sundance Kid" @劉石舟
------------


總有那麼一個樂隊,你在聽過它之後,不論你再聽多少其他再好樂隊其他再好的歌,甚至你覺得不會比那個樂隊差。但是,你還是感覺,那個樂隊就是你最喜歡的,不會有什麼改變了。就好像你談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後,哪怕以後你遇見了更好的女孩,可你覺得,你對愛所有美好的行為都在那次戀愛中用盡了,你覺得你不會再那麼用心那麼刻苦地去愛一個人了,就是這種感覺。人一生只需要一個理想的情人。而Kent,就是那個理想中的情人。

只有你 ,讓我心泛起漣漪。


他們是最好聽的香煙。


KENT香煙俗稱健牌,有1mg/3mg/8mg三種,煙味比較淡,適合女士或者煙癮不大的同胞,造型多為全白,看起來比較有品位,三種價位都在13左右 煙味非常淡,受到年輕人喜愛。
我知道我說的是煙,但樂隊也同樣符合這個定位。北歐味小獨立,清冽;瑞典語創作(當然有英語歌),小眾;加電子元素,就像爆珠版的kent薄荷煙。
Favorite song:Sundance Kid


瑞典語實在聽不懂~~~


Kent 就像靜謐溫情的夜,鋼琴流水般輕聲淌過,吉他純粹,鼓點厚重,層層遞進,漣漪漾起,波瀾盪開。人聲在娓娓道來,呢喃細語,迷朦又抓耳。即使激情盛放,也不急不躁,撫慰人心,欲罷不能。

第一次聽到Kent的歌,已經是好幾年前,那時候是蝦米推送的Socker. 因為聽到英搖的感覺,所以就果斷收藏了。但當時的我並沒有特彆強烈的感覺, 那個封面卻深深烙在心裡,以致於我潛意識裡就覺得動物封面的歌就是這樣好聽。後來那張《那些英倫迷幻》的精選里有人留言推薦了747。點開了,那回復段便已經毫無抵抗力,看到樂隊名,又勾起了回憶。然後那天又聽到了每日推薦里推送來的Chans.那時在公車上,我聽到那溫柔的鼓點此起彼伏,點點滴滴,扎紮實實都打在我的心底,那慵懶的聲音娓娓動聽,那吉他回復段醉人迷離。我就沉醉在周圍擁擠的人群中。在車上搖曳的不止是身體,還有那顆被音樂喚醒洗滌的心。

這次再聽到Socker,更是感慨萬千。從前面的鼓點沉穩厚重,一下一下緊緊的落下,然後鋼琴清脆地接踵而來,夾雜著乾淨的吉他,人聲響起,心就酥了。4分7秒後的音牆,情緒的暴發,磅礴而暖心,已經忘了循環聽了多少次,就是難以割捨,不可自拔。

從Chans開始,重新認識Kent, 從此欲罷不能。

D? som nu f?r alltid,Kent的這張告別專,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無盡誠意。從去年三月份出的那隻D? Som Nu F?r Alltid MV時,看到白虎,看到奔跑的女孩,看到骷髏人,雪橇犬,看到那一幕幕曾經在其他專輯出現的那些畫面和場景,眼眶就濕潤了。最後一幕,白虎默默地走向黑暗的洞玄,我的心真的就猛地抽搐了一下。那一刻,真的真真切切的感覺到,Kent, 這個陪伴我這麼久的老朋友就要離我們而去了。一直覺得音樂是很私人的,如果真的在寫一首歌,其實就等於寫一篇日記。如果哪一天想分享出來,也就是做決定想把自己的所想分享給能懂自己的人,希望別人能明白自己,能找到共鳴,能一起分享傳播這份心情和思想。音樂人不是用言語來表達自己,更多的是用音樂來表達,他們往往不善言辭,而音樂在他們靈魂深處紮根,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是他們不離不棄的摯友,更是他們自己。而,我覺得,可能我不算很懂他們,但他們懂我,Kent的音樂即使我一句歌詞也聽不懂看不懂,但是那音樂,就是連接在我們歌迷和他們之間的橋樑,很多時候歌詞真的不重要,那器樂演奏出來的才是最真實最直接最深刻的內心獨白,因為到最後,你一直會覺得言語的力量完全不足以詮釋內心的壯闊。

Kent的這張告別專不能說是別出心裁,他們向來也都不是那種標杆風格獨特的類型,這張專,他們小心翼翼地表達著自己的不舍與無奈,對樂隊的不舍,對歌迷的不舍,Kent後來幾年都是偏向把搖滾和迷幻電子揉和在一起,這兩種都是我最喜歡的音樂元素,他們有著清澈悠遠的旋律,節奏流暢,自由靜謐,慵懶純粹,唯美空靈,哀而不傷。第二首,Den v?nstra stranden,當時聽了一遍,就按了MV出來看,看的時候,當吉他響起,看到歌迷們手牽手走進場地,屏幕上顯示7:50的倒計時,已經激動不已,進入副歌Joakim雙手揮舞,台下的觀眾都跟著揮起手,他揮撥琴弦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宛如高山崩塌,淚眼婆娑「The stars are up,one fell down,and flew away,flew away」女聲響起時,我就已經被淚水辣紅了眼圈,淚流滿面。

然後,一個人,哭了很久。


平庸嗎?我不覺得。喜歡酷玩和肯特。兩支樂隊所有歌都聽了無數次。覺得還是kent好聽一點!kent有種氣質很難說出是什麼感覺!


一支誕生在北歐,卻被歸類為英倫的樂隊,現在已經跑偏成電子了。

成立至今已經20年多一點了,一共發行了11張專輯,沒有特別長的間斷,算是非常穩定的一支樂隊。

如果你喜歡英倫,那麼kent的前三張是必修課,而且你多半會喜歡其中一大票的歌。我個人的最愛是1996年的《Verkligen》,八分鐘長的《En Timme En Minut》蕩氣迴腸絕對會刷新你對這種風格的認知。

樂隊的巔峰是2002-2003年附近,其中《Sundance Kid》應該是全世界樂迷最熟悉的kent,2003年樂隊橫掃了北歐的各種音樂獎,也獲得了不小的國際影響力。不過他們對國際化似乎並沒有什麼野心,後來得專輯乾脆連英文版也懶得出了,全部都是瑞典語。

然後就是慢慢跑偏的過程了,除了2010年的《Rod》,其他專輯對於聽電子樂比較少的人(比方我)來說,整張專輯的所有歌都長一個操性。2014年的那張專輯我連碟都懶得刻了,直接聽了聽MP3就算完了,現在連這張專輯叫什麼名字都想不起來了,也是慘。

總之現在的kent在瑞典國內也都不算是一線了。當然有機會我還是去想看看他們的現場的。

今年(2016)kent發了最後一張專輯《D? Som Nu F?r Alltid》,然後會巡演一年,最後一場演出在12月17號。

雖然沒有明說解散,但是估計是……不玩了吧……

悲哀的是最後一張專輯我依然不喜歡


「The tyrant is dead and his lady is free",好像當年印象特別深,有一種夜幕降臨時,狂奔在路上卻不知道Free在何方的感覺。


我就知道薄荷味的抽起來不錯。。。


在瑞典不紅


可惜解散了,也沒有趕上告別演唱會,不得不說是遺憾啊


曾經有幾張專輯非常不錯,旋律好,編曲出色。
電子化以後也不差,總之是個還不錯的樂隊。


今年剛發現這個樂隊。747和Chans是目前最愛。主唱聲音很柔,不是那種濃痰嗓。

這個問題15年回答的,因為看到kent要解散的消息,16年回來更新。 放一張圖。


這是一個擁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樂隊
每一次聽到他們的歌
自己都會忍不住胡思亂想
他們的旋律十分特別
在貝司的襯托下,吉他忽高忽低
在鼓聲的陪伴下,鍵盤自由靜謐

或許你覺得,搖滾樂十分吵鬧
失真吉他刺耳的咆哮,和架子鼓機械般震動
沒有一點是和靜謐有關的元素
但是,我覺得
kent將兩者聯繫到了一起

kent樂隊奇妙的地方就在於
就算是副歌部分
在你腦中循環的,留下的仍是安靜的前奏
Den doda vikenln
Socker
747
Din enda van
Kevlar soul
幾乎每首歌
都是如此
很美妙,很奇特
和聽古典音樂一般
你會忽略了歌詞,瘋狂的愛上旋律

但是,不僅是旋律
kent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旋律
還有歌詞
每當我因為沉迷於某首歌去http://kentfans.com
去找英文歌詞的時候
我每次都會啞然
然後笑,或許是釋然或許是自嘲
然後繼續忽略歌詞繼續聽
然後,突然
我發現我能夠聽懂了一兩句

評價kent,對我來說
他是我的青春,是我一輩子無法忘懷的樂隊
是一支米其林三星樂隊
為了kent我願意去瑞典聽他們的演唱會
願意自學瑞典語

對別人來說,我不知道
或許是一支普通的樂隊吧
或許是一支唱著聽不懂的音樂的樂隊吧
或許是一支在瑞典都沒有名氣的樂隊吧
或許是一支模仿radiohead的樂隊吧
......
或許也和我一樣,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聽kent的初衷可能是為了裝逼
但是幾年過去了
mp3換了幾個,手機換了幾個,學校換了幾所,家搬了幾次
......
最愛的搖滾樂隊只有kent一個

對了,Quiet heart這首歌很好聽

說句題外話
聽一個特別喜歡coldplay的同學說cd快解散了
推薦一首the scientist

最後,正月十六,開學前4天,成都家中


感覺樂隊還算小眾 不過音樂不像北歐那種生冷 流暢而抓耳
聽著總有一種去學瑞典語的衝動
喜歡Sundance Kid P?lor Dom Andra


他們出過一張英語專輯,非常不錯。那首quiet heart,哀而不傷,聽著覺得又凄涼無無奈但是又沒有那種心碎到絕望的感覺。超級愛啊!!很有北歐清冷氣質的一個樂隊


純粹偽樂迷,從keane,travis,blur,greenday,radiohead ,stereophonics一路聽來,就遇到了kent.
喜歡的有socker,747,sundance kid.
還是很喜歡英倫搖滾, 編曲很好,流暢的節奏。 很喜歡這種慵懶,迷幻的感覺。
感謝某易雲音樂,讓我聽到了這麼多美好的東西。

P.S 對了,提一點,不知道為什麼,對酷玩樂隊的歌,除了那首paradise,其它的真的愛不起來。


做了11年的Kent歌迷,最早只是覺得音樂很棒,不懂瑞典語,聽歌也很少關注歌詞,另外就是主音很迷人,除了前兩張專輯聽得相對比較少,後面從Isola開始都是反覆聽,到現在依然還經常聽。雖然解散了,但一直覺得此生能遇上Kent,至少在享受音樂這一塊,我已經很滿足了……

他們的音樂可能不一定是那種聽一遍就讓人印象深刻開始循環的類型,尤其後期的幾張專輯,都是一開始可能只有一兩首有感覺,多聽幾遍就會發現很多首甚至每首都超級好聽。


這兩年開始關注歌詞,還看了一些國外的介紹,才終於理解Kent為什麼是瑞典的國民樂隊,他們的意義早已超越音樂本身,他們的歌詞和專輯封面都有著很強的時代隱喻。他們也被視為「最典型的瑞典樂隊」。Kent 不僅體現了現代瑞典的國家身份,也塑造了這種國家形象。Kent的音樂主要展現了三個主題,這三個主題也是近代瑞典的索引:

1. Kent在小城Eskilstuna組建,隨後到了斯德哥爾摩,這體現了瑞典社會階層和空間的轉換;

2. Kent在他們的歌中利用空間和環境的隱喻質問了一系列國家問題,這些隱喻又體現為不同的景觀:內陸、城市和冬季——都代表了瑞典。

3. Kent的音樂也體現了瑞典社會階層的流動,包括新自由主義和反移民的趨勢。

Kent的成員和這座城市的多數人一樣,曾經是藍領工人——家庭護理工、電工、工廠工人。他們音樂中很重要一部分敘述也與他們過去的經歷相關。這段生活經歷是他們希望拋棄的,但同時也成為他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他們的作品中,Kent反覆描繪了人們印象中的瑞典——冰冷的內陸,在很多作品中他們甚至表現了瑞典人情感失聯。與此同時,他們又表現出掙脫這種國家特徵的慾望,但在瑞典文化中,「你不能認為自己是一個特別的人」。

和很多瑞典音樂不一樣,Kent在他們的各種更多的以城市為布景,城市生活通常被他們描繪成陰暗的,伴隨著陰雨、潮濕和寒冷。在他們的歌中,城市已經不只是一個讓人不快的布景,而成為表現的主題。

1995-1999年的四張專輯(Kent, Verkligen, Isola, 和Hagnesta Hill )把Kent推向了排行榜的前列,2002年的專輯Vapen Ammunition則讓他們成為瑞典的超級明星。除了出色的旋律,這張專輯也是「分水嶺」——它標誌著Kent開始關注更多社會問題,不再局限於個人生活和情感的抒發。也正是從這張專輯開始,Kent展現出「真正理解了他們從哪裡來」以及「他們有種對故鄉的細緻的愛」。

Kent隨後作品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也源自他們三個成員的芬蘭背景。Eskilstuna是芬蘭裔人口最多的瑞典城市(17.5%),他們的家人多數是在60年代為了逃避失業來到瑞典尋求工廠的工作。這一聯繫不僅強化了Kent的勞動階層的身份,也讓他們可以就移民問題與有關部門交談,並批判反移民情緒。

Vapen Ammunition專輯的封面是Kent最經典的標誌之一:白虎。這一形象背後其實也有著很深的文化和語言背景。「En svensk tiger」是二戰時瑞典政府的一句口號,除了字面意思「a Swedish tiger」,還有第二重意思:a Swede keeps quiet。Tiger既可以指名詞「老虎」,也可以用作動詞,表示「保持緘默」。當時這句口號的目的是提醒大眾注意外國間諜。二戰時瑞典算中立國,但對納粹採取了綏靖政策,這也就可以解釋Kent的「老虎」為什麼是羞愧的——他們將歷史與當今的反移民趨勢聯繫在了一起。這也是為什麼這張專輯封面是一隻「白」虎——這一形象給已經很具有象徵意義的封面又增添了一層種族的含義。

這張專輯中的Elite一曲則代表了Kent對瑞典社會階層流動的詮釋。這首歌有別於此前的作品,是一首充滿陽光的讚歌。他們自己就是瑞典社會的縮影——工人階級的出身,即便在斯德哥爾摩走上了音樂事業的高峰,他們始終忘不了Eskilstuna。


總之,Kent絕對可以用偉大來形容。Bob Dylan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看Kent的很多歌詞翻譯,Joakim Berg其實完全也有這個實力,只是Kent的影響力主要還是局限在北歐。


剛開始是被Sundance kid洗腦,無可救藥的愛上肯kent,這是個不用聽懂語言就能感受到悲傷的不可思議的樂隊。4.30號剛發的新磚很耐聽,雖然加了很多電音,但是編曲上大愛!尤其最後一首,聽了立馬淚崩,2分20秒以後心痛就像雪崩一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瑞典的軍事技術那麼強?

TAG:音樂 | 搖滾樂 | 樂隊 | 音樂人 | 北歐 | 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