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媽媽」這一稱呼來自外語嗎?
與一英語老師聊天,談到媽媽這一稱呼的起源,她堅持認為,媽這個稱呼是從外語中音譯來的……是這樣的嗎?
我改了題目,提問人又改回去了,目測搞事。
原題:中國人的「媽」是進口來的嗎?
我改:漢語「媽」是外來語嗎?
一派胡言。
媽字的話,《廣雅》已有,母也。
其實母古代就讀 ma,魚部字,母在《詩經》和雨押韻,分化字毋也是魚部,同無。
母的同源詞姥在《廣韻》是模、暮的上聲,就是母讀魚部的讀音造的俗字。老婦人和母親就是一個意思。(其實就是嬰兒吃奶時候抿嘴的口型容易發這個音,所以很多地方方言媽也有乳房的意思。)魚部到之部就是一個母音的弱化過程。《詩經》更多地方母押之部就是記錄了弱化。
媽也是母讀魚部的字,本來是姥的俗字,但也正好用在麻韻。
簡單來說常用詞滯古,換了書寫形式不換讀音。爸也是父的古音造的字。爸媽就是父母。
類似的是,嗚呼就是啊哈。吧應該是句尾語氣詞夫,等等。
不必外來,你查查多少語言父母都是模仿的嬰兒發音,因為唇音和 a 母音最容易發出。
《廣雅·釋親》:爸,父也;媽,母也。
《廣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共收字18150個,是仿照《爾雅》體裁編纂的一部訓詁學彙編,書取名為《廣雅》,就是增廣《爾雅》的意思,相當於《爾雅》的續篇,為三國時魏張揖所撰。
這本書出現的時候,不列顛地區還在被羅馬帝國統治,哪怕一千年以後的十三世紀,你老師的英語在那小島上恐怕也還沒人聽得懂。
請樓主認識的那位英語老師,跟這位老師來一場交鋒吧,相信可以看到連小鳥游六花腦洞大開後都無法看到的景色。
我說的是這位「老師」:台灣新北市華夏科技大學「通識敎育委員會」的林浩德老師。他自稱「任教國文二十餘年,自修文字學,頗有收穫,與學界觀點截然不同」,並且著有《古漢語是英語的母語!——從語文探索華夏文明在英格蘭的遺蹤》一書。大家可以到這連結下載PDF檔。
這個誤解要歸功於TVB里的古裝片。
在TVB的古裝片里,所有人都稱呼媽媽為「娘」,稱呼爸爸為「爹」。就算是民國片也是如此。
於是很多人以為古時候都這樣稱呼父母,叫「爸媽」只是現代才有的。反而有些大陸古裝片也在學TVB,把父母稱為「爹娘」。其實爹娘也好,爸媽也好,無論古代現代,都有人這樣叫的。
比如我媽叫我外公叫爹,叫我外婆為「奶」。山裡人叫奶奶「阿媽」,叫媽媽「阿假」。湖南有些地方叫姐姐「阿假」。灌陽人叫爺爺「爹」。興安人叫爸爸「阿滿」。恭城人叫最小的孩子「阿滿」。
扯遠了,其實你隨便翻幾本古代小說就知道,叫「爸媽」很早就有了。1.請把舌頭置於任意一點,然後發ma的音
2.反覆重複步驟1直到你發現無論如何ma都是最容易的發音
現代人起源自七萬年前非洲的2000到5000人的群體,極大概率那個時候『媽媽』就發類似的音。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如何定義『外語』。
是不是外國人也要進口個「爹」(dad)
一個老師能不能有點文化啊
全世界很多地區都有「媽媽」這個稱呼,而且不僅是英語國家
媽是最容易發音的字之一,這個在前面的答案有說
而且硬要說的話,口語mom,不應該和嬤更接近嘛
不是。我看過一個材料「很多語言中母親的發音都類似於mama」。
原因是:嬰兒哭的時候,他們的發音類似於mama~聲帶純粹振動,這個音最簡單,是"a"
然後試著嘴唇簡單的閉合張開一下,看看這個音讀什麼?
人類本能,雙唇音是最容易發的音,比如bpm,所以嬰兒最早也是先學會的媽媽了爸爸。世界人民都這樣。
答主一看就沒看過金庸小說
我之前也有這種疑惑,不過我看紅樓夢裡面有這麼一段:
「把個寶釵氣怔了,拉著薛姨媽哭道:『媽媽你聽,哥哥說的是什麼話!』」
所以我覺得,至少在清朝前期,口語裡面已經在用「媽媽」代表母親了,而且當時已經有「媽媽」這個詞了,不是近代才有的。
我每天教我家寶寶叫爸爸,教了一個多月,她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媽媽,這一刻我意識到什麼是本能(╯‵□′)╯︵┻━┻
沒有什麼是一個國學大師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就加一個漢籍檢索系統。
爸和媽的本字至遲在三國的字典《廣雅》中就已經出現,說明爸媽早就是漢語固有叫法,但為什麼總有人誤以為爸媽是外來語呢?
從隋代翻譯的佛經《佛本行集經》中對父母和爸媽的用法中,可以給我們啟發。
時畢缽羅耶那童子,白父母言:「波波摩摩,我心不樂娶妻畜婦,我意願樂欲修梵行。」
「波波摩摩」其實就是「爸爸媽媽」,但為什麼不寫爸媽呢?顯然是因為爸媽不屬於常用字,以至譯者沒找到正字來翻譯,只能用同音字假借,這和當下許多口語常用字沒用正字而用同音字假借的情況一樣,比如有多少人把「肏」和「屄」寫對了?
為何如此?從翻譯內容就能明白。「父母」是第三方的正式用法,適合應用於書面語,而「波波摩摩」則是未成年人的口語稱呼,顯然很難在正式的書面語上出現。所以雖然爸媽叫了幾千年,但出現在文獻和書籍中則相當少見。一些人國學功底不足,學校里沒教,加上發現歐美語言中爸媽叫法與中國相同,而長期受逆向民族主義思維洗腦,更易認為這種相同是中國受外國影響而非相反。
除認為爸媽是外來語,還有一種觀點:爸媽是全人類通用的,是嬰兒天然的叫法,沒有任何民族之分。
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一方面爸媽作為最核心的親屬稱謂,極難被替代,無論中國還是歐洲,爸媽的稱謂都出現很早,而以當時的文化傳播影響能力,讓自己的稱謂取代對方都絕無可能。同時爸媽更不是全人類的通用語,事實上使用爸媽的語言主要局限於漢藏語和印歐語,因為這兩大語系在世界的影響極大,在許多國人眼裡,外國基本等於歐美,而歐美基本都說印歐語,所以才形成了全世界都叫爸媽的印象,其實大量二者以外的語言根本沒有爸媽的叫法。如與漢藏語和印歐語相鄰的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蒙古語、突厥語對父母的叫法就與爸媽根本不挨邊,日語同樣如此,如果常看日本歷史大河劇,就知道日本古代日常口語中稱爸爸「其其」,叫媽媽「哈哈」,現代出現叫爸媽現象是受美國影響的結果。
其實從父系單倍群和語言學,已經能證明漢藏語和印歐語人群,相對其它人群和語言,擁有更近的共同祖先,這是二者在爸媽稱謂上極其相似性的主要原因。
母 上古讀ma
父 上古讀ba
幾千年前都這麼讀了,很難說是幾千年前是否是舶來品,可能和印歐語在幾萬年前同源吧,也可能幾萬年前借過來的。
總之,不會是近現代流入中國的。
本來"父母"二字讀"爸媽",而且我還可以告訴你,這兩字最早都是上聲。後來語音發生變化,讀成父母后,沒辦法又造了兩個字,就是今天的爸媽二字,但是讀音存古。
在下非科班,但基本歷史語言學知識還是有的,這裡簡單科普一下。如有錯誤還請高人指正。
題目涉及到一個漢語語音演變的問題。
漢語有種分期方法就是看是否母音高化。因為漢語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有母音高化這種現象。
母音高化說人話就是張口變小。
典型如"魚 "、"母 "這些現代漢語是高母音的字,上古韻母都類似a
這些字韻母是否讀a的分界點為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分界點。
類似"陀 "、"呵"這些在現代漢語張口介於a 和u之間的字,以前也讀a。這個分界點為中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分界點。
其二,漢語上古無輕唇,就是沒有f
這個音,現在發f的音,以前多發p
或者b。
這個問題現在殘留很多 。溥儀的溥,很多人念f。杜甫的甫,很多人念pu,而我們這邊方言也念pu。張五張琳芃要念張琳peng,不念張琳fan。還有以前課本建議念阿(a )房(pang )宮。說明p、b和f,是有點不分的,原因就是我說的,上古無輕唇。
此外母音高化,可以舉幾個有趣的例子。
再如呼氣又叫哈氣,其實呼最早念ha,後來中古時期呼發生音變,又造個哈氣,讀音存古。細心還會發現,哈的右半邊是個合,多半不是新造字。
唐人經常說呵呵,並不是他們笑不露齒,而是那個時候呵發ha。人家唐人也會哈哈大笑。
佛陀英文叫budda,轉寫自梵文,沒記錯是三藏法師所翻,基本是唐音,無輕唇,陀還念ta(它)。一個例子把以上兩點都涉及到了。
很多老外語言學水平並不高,他們能當老師僅僅因為他們是母語者,他們搞不懂這些很正常,不必在意。包括知乎上面的有些外語老師也如此,用詞什麼都沒問題,一問來龍去脈,一塌糊塗。母語熟練不等於是母語專家,五六歲小孩母語熟練程度就遠超大部分外語學習者,尤其是聽說和語感。
下次你就直接用歷史語言學的知識懟他!!!我原本以為除了韓國之外就沒有那麼無恥的人了
到現在我才發現,我錯的一派塗地了,連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語言都說是外國引進來的。
人類的各種語言中,MAMA的發音總是用來稱呼母親的,因為這是人學會的第一個音節。在上古漢語中「母」發ma音。這個標題……把人嚇了一跳!
答案是否定的!
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都選用ma/mu這兩個音來稱呼母親,中國也不例外。
從語音角度來說,漢語眾多方言中,有的單用ma(媽),有的單用mu(母),有的則同時用兩個音,mma(姆媽)或mam(媽姆)……應該是原生態的,相互也不統一,不可能是近代從西方進口來的!
從文字角度來說,「母」字古已有之,姆」、「嬤」、「姥」、 「媽」等字也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出現了,所以ma和mu這兩個音不可能是近代從外國進口來的。
至於語源問題,十年前艮人以為是由模仿吃奶聲而得,但後來想想,覺得不對……更合理的解釋是:由模仿嬰兒的哭聲而得!
嬰兒能發出不同的哭聲。例如,剛開始的哭聲比較有勁,響度大,節奏感強,音近nge/er(伢/兒);哭累了沒勁了,響度變小,節奏變慢,嘴一張發出的是ma,嘴一合發出的是mu……嬰兒沒事不哭,哭就意味著抗議,呼喊別人去照顧她,這一責任通常是由母親承擔的,所以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都選用ma/mu這兩個音來稱呼母親。
牙牙學語算一門外語的話倒是有可能。
推薦閱讀:
※敬稱「怹」的語源是什麼?
※香港的中文裡有哪些是利用中國古代名詞轉指近現代新事物的言語現象呢,用法是什麼?
※有哪些中英文的詞很巧合地讀音相同或相似?
※表「站立」的「站」字語源是什麼?
※吃飯的時候說「來,給你 wǎ 兩塊肉」,本字哪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