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敦克爾克》?

如題 9.1公映


真實,沉重。非常好看。

1.鏡頭聚焦普通人。

敦克爾克電影,跟冰與火之歌一樣,鏡頭聚焦普通人。船上的17歲小哥上來就死了,很多人不明所以,覺得沒看點,莫名奇妙,難道你們都沒意識到戰爭之中,99%都是這樣的人嗎?

只有諾蘭,沒有讓這些人變成蒼白的死亡數字。而是展現了他們躊躇滿志卻夭折的一生。這樣的人最多,你們信嗎?

可能你們覺得任何一個普通士兵都能成為戰狼里的英雄吧……

那個飛行員也是個普通人,但是做了3次偉大的選擇,最後一次滑行擊敵,讓他失去了跳傘的高度,最後被俘。他的命運,從此不見天日。

可能你們覺得,刀槍不入最後功成名就的才叫英雄吧……

2.中立客觀的態度

這部片子拍的像紀錄片,沒有感覺到傳達了什麼觀點。這非常可貴。

非要說的話,就是人性吧。有好的,有壞的。災難來臨,人的抉擇。

因此,觀眾看了之後有什麼感受,就是什麼樣的人了。該看戰狼的去看戰狼,該看抗日劇的去看抗日劇。這部電影顯然有門檻。


諾蘭是英國人,英國二戰表現就別洗白了。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武裝萊茵蘭屁都不說,

西班牙內戰再不干涉,

吞併奧地利保持沉默,

慕尼黑綏靖賣掉捷克,

波蘭受難西線靜坐,

敦刻爾克再賣法國,

弩炮計劃炮轟法國北非艦隊,

馬來亞一觸即潰,

緬甸再賣中國遠征軍,

迪耶普登陸讓加拿大白白送死,

蒙哥馬利市場花園戰役白送人頭。

英國軍隊是否存在改變不了二戰進程。


剛剛看完了敦克爾特
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沒有滿足部分觀眾的期望,全片沒有兩軍交戰的大場面,沒有成群的坦克戰機,沒有酣暢淋漓的對抗,甚至連促成一切的80萬德軍都沒有一個鏡頭給出了正臉。然而這絕不是一部失敗的戰爭題材電影。
二戰已經過去了70多年,一場場戰役在我們的心裡似乎都已變成史書上的一個個字元。我們站在現在看過去,讀著一段段講述著戰爭結果的歷史,似乎忘記了組成戰爭最核心也是最有血肉的那些參與者,以及他們生死未卜時的絕望與希望。
敦刻爾克是一場撤退,對於撤退本身它是成功的,可是對於戰爭來說,這是失利的產物。
展現戰爭場面與正義的戰爭作品已經太多太多,諾蘭給了我們另一個視角,從戰爭的眾多參與者中挑出幾個來分別講述,以他們各自的視角來拼接起一個完整的戰場。從而讓你感悟與反思。
什麼是戰爭,也許不是一個個勝利與佔領的字眼,也不是國家元首們發起和結束的一場場正義或邪惡的進攻。不論是一直在顛簸中掙扎求生的普通士兵,還是英勇戰鬥直至耗盡燃油的飛行員,抑或駕駛小船跨國海峽救助軍人的父親,獨自留下營救友軍的將領,甚至對失手害死自己兄弟的戰士撒謊的少年和暫時忘記生死為了友軍飛行員歡呼的軍人們。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戰爭更深刻的觸動也許正是這一個個個體的喜怒哀樂。
影片讓人聯想到之前的《拆彈部隊》和《血戰鋼鋸嶺》等電影,沒有太多的渲染英雄主義和暴力,也沒有煽情與拖沓的情節,而是從一個個參與者入手,展現自私,正義,勇氣,榮譽,自責,求生欲等這些來自人內心的品質在戰爭中的無限放大。狼狽撤退的盟軍最終贏得了反法西斯的勝利,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所有也一定還給了軸心國的軍隊和人民。影片似乎試圖告訴我們,不論對軍人還是平民,不論戰場還是本土,不論敵人還是友軍,不論勝利與失敗,戰爭都是殘酷的。而與冰冷的鋼鐵,子彈,海水對應的,是一個個深陷戰爭中的人們所展現出來的人性與掙扎。
而我們發展與強大,絕不是為了侵犯與屠殺,而是為了有足夠的力量讓他人不敢將這些苦難強加在自己的身上,為了不讓蔓及全世界的苦痛重演。
手法與鏡頭保持了諾蘭一貫的高品質,全片都是很冷的色調,精彩的鏡頭和宏大又不失精緻的場面,讓電影在內核以外也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可能與自身經歷有關,對飛行員空戰和迫降的片段感觸尤深,這一部分的細節與鏡頭處理也幾近完美。
至於喜歡哪種表現戰爭的方式因人而異,但孰優孰劣就是見仁見智的了。
但不論對誰而言,從一個不同的視角來感受這場二戰中至關重要的撤退行動,都不會是一次浪費。

增加一段,估計沒人看,沒人看最好,對於某些三流片子圈粉無數口碑爆棚說兩句不好都是黑子,而好電影被強行解讀一頓亂罵的情況,想引用一段話


「有些作品 有些人能欣賞 有些人就看不懂 這就是說 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較為優越 這種優越最招人嫉妒 消除這種優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給聰明人頭上一悶棍 把他打笨些 但打輕了不管用 打重了會把腦子打出來 這又不是我們的本意 另一種方法則是:一旦聰明人和傻人起了爭執 我們總說傻人有理 久而久之 聰明人也會變傻 這種法子現在正用著呢」


祝你們開心,國內電影從來不缺好的,缺的是有質量的觀眾


張力

緩緩滲出的血液與快節奏的奔跑
駕駛艙內大聲的吶喊與安靜的海面
孤獨沉海自殺的絕望與平民漁船帶來的希望

是藝術


如何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展示戰時花樣棄船的一百種方法。


個人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
即使它並不能滿足所有觀眾的需求。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它對於恢弘暴力的戰爭描寫卻很少,委實難以滿足今時今日觀眾們的視聽體驗。
而作為諾蘭導演出品的電影,它也不能像以往的作品一樣,讓人驚嘆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或者給觀眾那種劇情層層推進,矛盾環環緊扣,讓人直呼過癮的觀影體驗。
所以它一定滿足不了所有的觀眾。可是它是諾蘭出品,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那些大失所望,認為電影無聊,不配這麼好的口碑票房的評論都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的。
但是它絕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因為它很真實。
哪怕德軍出場的畫面少的可憐,觀眾也可以無時無刻地體會到身後就是千軍萬馬的壓迫感。
電影里的角色都是小人物,他們為了活下去,為了回家,都拼盡了全力。那些說電影沒有主題的,我是不贊同的。當電影的最後陽光射了進來,不論戰勝還是戰敗,不論是否用了卑劣的活下來的士兵們,都得到了掌聲,正如同這場大撤退本身,能活下來,就已經做得很好了不是嗎?
這部電影以小見大地從小人物們身上,渲染整場戰役,不能說是一定成功了,但是足以打動人心。
所以如果是為了戰爭場面,或者是想看諾蘭導演的創造力,又或者只是想開開心心看一部爆米花電影的觀眾,我是不推薦它的。
如果是對史實有一定了解,或是喜歡從小人物身上看到人間百態,同理心很強的觀眾,這部電影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我們只是逃生回來。
這就夠了。


整部影片從三個視角描寫了這段艱辛而不平凡的歸途。一周,一天。一小時。被困陸軍的一周的絕望的等待,英國平民一天的極限救援,皇家空軍一小時的奮勇搏殺。三條線交替進行,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角,而旨在於小的視角來展現這場宏大的逃亡。
當戰爭的災難降臨時,士兵們並不是不知恐懼的鋼鐵戰士,而是活生生的鮮明的一個個面龐。殘兵敗卒聚集在不大的敦刻爾克,隔著英吉利海峽眺望祖國,猶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只能默默地祈求奇蹟的發生。
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畫面是一束光。軍艦受到魚雷攻擊,正在緩緩沉沒。一個一心想著如何逃回英國的大兵,又冒著生命危險爬上即將沉沒的船,打開了已經被海水淹沒的艙門,一束光透進水中。神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懦弱的大兵的閃耀著上帝的光輝。
戰爭中,有奮勇拼搏到飛機用盡最後一滴油的勇士,也有懦弱的丟棄一切裝備鼠竄的膽小鬼,更有人性最最卑劣的自私。但是我想,我們崇拜和尊敬勇士,但是也不能蔑視懦夫甚至卑劣。士兵們沒有錯,他們也都是受害者,只能說,戰爭是對人性的摧殘。活下來,逃回去,便是英雄。戰爭,有關生存,而無關正義。
在政府的眼中,士兵們只是一個個消耗品,正如影片中將軍說的那樣,我寧願在此沉沒,也不願我們的戰機墜毀,我們要節約到下一戰,為祖國而戰!但是在祖國眼中,士兵是她最最可愛的孩子。漁船,商船,甚至遊艇。。。我們來了,來接你回家。


士兵歸家的同時飛行員被俘虜,他的歸家日期至少也要等到四年後。


諾蘭愛人愛的深切,他熱愛人性的所有面。這種電影需要同理心及其強的人用心體會才能感受的到。人生充滿了戲虐,救人無數的空軍英雄被敵軍逮捕,17歲好心少年被自己所救的人誤殺,不堪忍受絕望和恐懼選擇自殺的普通士兵,惡劣生存環境下,有人為了活下來要求別人送死,諾蘭的偉大之處就是讓我們明白人,是多麼的渺小和偉大。生而為人,我很幸運。


我們要回大不列顛,誰也攔不住。我們要回大不列顛,不帶高盧雞。我們要回大不列顛,你們愛咋咋地。


電影是好電影,內容算不得好內容。


諾氏出品質量還是有保證的,黑點也無非是老爺的超威王八拳。指導能力在那擺著,不由黑子決定。


但是有一批人憋了死勁吹敦刻爾克這個人類歷史上少見的大逃亡,吹的彷彿是這次逃命才換來了ww2的勝利,更有甚者把長征都拿來口誅筆伐,就為了誇一下英國佬的機智果敢。


祝你早點脫亞入歐找尋人類的真理,願上帝張開雙臂擁抱你的戶口本,阿門。


影片是採用了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全片只有最後出現過德軍的身影,但導演通過炮彈轟炸,英法士兵想方設法逃難卻求生無門來給人很好的緊張氛圍與壓迫感,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強烈的對比,前一秒在船上歡聲笑語,享受大難後的放鬆時光,後一秒炮火衝天,船在一點點下沉。前一秒海中的士兵搭上了船,後一秒卻得知船是開往敦克爾克。前一秒他擊落了德軍的飛機,拯救了無數英國士兵的性命,他是英雄,後一秒他要面對油箱見底的現實,被迫降落到防區以外,在被抓之前燒毀了飛機。

最讓人觸動的還是英國民眾的包容,穿過加萊海峽前往戰場的營救,從三萬到三十三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影片中還有一些鏡頭令人深思,士兵丟下頭盔和武器向大海走去,當汽油在海中灼燒,水裡的人要在燒死和淹死中做出選擇,當英雄飛行員被迫降落沙灘,在被抓前燒毀飛機的身影。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場面,那個被救之後不願前往敦克爾克的士兵,他兩次問過船長兒子相同的問題,他還好嗎,一方是患有戰爭恐懼的人,一方是朋友間接因對方而死,本不可能諒解的兩個人,船長的兒子卻說,他還好。這或許就是相互寬容吧,戰爭讓我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貴,願世界和平。


熱愛電影的普通人來評價一下,
剛看完,故事單薄到可怕,太差了。還比不上幾十年前的《倫敦上空的鷹》里的敦克爾克。
到了中途,我居然掏出手機開始刷知乎。一直心理安慰自己正片還沒開始,只是鋪墊。結果看了下表才明白 我該面對現實……
如果這樣的作品也因為大師的光環能登上高分,我相信,這樣的高分保不了多久。


看了一部分回答,覺得有句話有個答主說的特別對,看這個電影真的是有門檻的。


恭喜你看完了兩個小時的紀錄片。
辣雞敦克爾克。


好電影,戰爭驚悚片;為英國洗毛的白!面對潰敗,每個士兵心裡都差不多;活下來再說吧!
總體,沒有諾蘭前幾部好!我指的是《記憶碎片》和《致命魔術》。
我給了7分;但是;就拍片水平來說,諾蘭完爆吳京的戰狼2綽綽有餘;畢竟天賦努力都擺在那裡。票房牛逼論就不要拿出來BB了,看電影連個導演水平高低都分辨不了,真的;也就是湊個熱鬧。


最近很能看進去這種被不少人認為「無聊」的片子,《敦刻爾克》很像李安導演的「無聊」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沒有槍林彈雨和戰爭英雄。只有靜默,平和的推進。

把戰爭中普通士兵的恐懼,絕望,迷茫,孤獨與心靈創傷,人性自私又善良的複雜,最為真實、精細地刻畫出來。

這些電影讓我想起了華盛頓的韓戰紀念碑,沒有英雄無所畏懼的歌頌,而是一組雕塑群,裡面的軍人臉上都是驚恐、疲憊的表情。幾組傷亡數字,一句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無代價的)。

有一句影評我覺得說的很好,大意是當一個天才導演不炫技,而是走下神壇,走向大眾,融入自己的人文關懷時,那他就成了大師。


海外狗,最近才找到資源,昨晚下班11點到家抽出時間看完了。看完後,我在想,如果前提是我不知道這是諾蘭拍的,我看完後會是什麼感覺?這簡直就不是一部電影,我用你告訴我敦克爾克是怎麼回事兒?

首先,我一如既往的欣賞諾蘭的拍攝手法,對細節的執著,還有配樂的考究,可我始終認為,這些都是為劇情服務的,可是《敦》的劇情。。。。。。

我明白,這種近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上帝模式拍攝手法冷靜克制的講述了1940年那個春天有一位德國大叔在法國的西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故事。可我不明白諾蘭的動機是什麼。實驗電影?解鎖人生目標?如果動機是單純要講述這個歷史事實,我是接受的。不過,你要說這是電影,我是拒絕的。有劇情?不開玩笑好么?把戰場的一個個細節放大,細緻的描繪出來真不能叫劇情。頂多算晚了77年的直播。有人說,諾蘭就是要用這種毫無感情的上帝視角去描寫戰爭的殘酷。對此,我想說,你們的優越感都哪裡來的?我非要看到這部電影才能了解到戰爭的殘酷么?

這淡入白開水的電影我真是審美不能,我覺得電影應該是飲料,劇情是飲料的味道,靠的是攝影,美術,調度等,這樣的一杯水來承載,水再甜那也是一杯水,不是飲料,少了劇情要傳達的味道那就不叫飲料。不信,我說一段你聽聽?

這是1940年的春末,四十萬英國士兵集結在法國西北部的敦克爾克的海灘上,他們等待著船隊的到來,因為不遠處,一群德國士兵正虎視眈眈的游弋在他們的不遠處,危險正要降臨在他們身上。此時的天空陰雲密布,德國的戰機也盤旋在他們的上空,伺機對正要離開這裡的英國士兵展開攻擊。這關係到這秋季這群英國士兵能否吃到新麥做成的麵包,沙灘上英國雖然井然有序,但他們仍然機警的四處張望,他們豎起耳朵,生怕錯過哪怕一絲的逃生機會。德國飛機開始進攻了,它鼓足了勁兒向英國的船艦俯衝下去。。。。。

是不是都自帶音效了?

最後,有的人說觀影需要門檻,我真是。。。。。


這部電影就像一座山,遠遠的擺在那裡,不帶任何感情,有的人喜歡她的形狀,有的人不喜歡她的形狀。喜歡的人能講出一大堆理由,不喜歡的人也能講出一大堆的理由。除了個人喜好,我不覺得需要什麼門檻。喝咖啡的比喝茶的高尚?都哪來的優越感?

最後的最後,我想,如果這不是諾蘭拍的,我甚至不會寫點什麼。


這部電影的導演換個名必被噴出翔!!!!!


推薦閱讀:

求科普一下電影《敦刻爾克》歷史背景和戰爭背景?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敦刻爾克不好看?
如果火燒赤壁讓諾蘭拍,會怎麼寫劇本?
如何評價豆瓣電影給諾蘭的《敦刻爾克》評分8.7分?
電影《敦刻爾克》中的台詞「home」該不該翻譯成「祖國」?

TAG:電影 | 歷史 | 敦刻爾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