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到工業革命之前,歐洲新興的民族國家是如何從制度上防止職業化軍隊的將領擁兵自重和軍閥化的?
注意,題主問的並不是如何防止將領擁兵割據一方(或是形成獨立王國)。 而是如何防止像民國時的軍隊那樣一支軍隊在內部劃分為不同的派系和利益團體,以及形成兵為將有的將領和軍官、士兵的封建人身依附關係。因為歐洲近代戰事頻繁,並非每個君主都像拿破崙和古斯塔夫那樣親自掌控軍隊。國王深居宮廷,將領常年征戰,再加上募兵制而不是公民兵,若不加以防範時間久了難免士兵只認將軍不認國王吧
是採用類似於監軍制度這樣在軍隊里設置一個職位來制衡軍事長官?或是採用軍官輪換這樣的制度?或是其他的制度?
這個問題蠻有趣的,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歐洲十七世紀以來出現過哪些軍閥呢?為什麼這些人能夠成為軍閥的原因,與此做對比,就可以得出為什麼十七世紀後歐洲新興的國家可以防止軍閥的出現了。
因為題主的時間點是從十七世紀開始,所以北義大利城邦內戰的那些僱傭兵頭子就不說了,我們從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開始吧。
三十年戰爭中最為著名的軍事領導人,除了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外,便是華倫斯坦了。古斯塔夫本身作為君主+軍事領導人,自然不屬於軍閥之列。而華倫斯坦,雖然一度被德意志的民族文學家們塑造成類似岳飛一般的形象,但現在通常還是將其視為一個軍閥人物。
華倫斯坦擁有一支高峰時期達到十萬人的龐大軍隊,且具備極高的獨立性,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常常能夠做到聽調不聽宣,甚至在多個關鍵時刻,私下與敵對的新教聯軍一方進行和談。
而華倫斯坦保障其自身獨立性的辦法,首先是在後勤和財政上,華倫斯坦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承包商和軍事企業家之一,他把戰爭做成了一門生意,包囊了軍械生產、後勤補給的工作,軍費上往往也多依賴於就地徵發戰爭特別稅。因而在經濟上華倫斯坦不受維也納宮廷的限制,可以自由行動。
然後是兵源上,華倫斯坦的軍隊大多由來自歐洲各地的僱傭軍人組成,其中包括大量英格蘭、蘇格蘭人,總之就是其軍隊雖為神聖羅馬帝國而戰,他本人又是一位德意志化的捷克貴族,但他在兵源上並不完全依賴於本國的德意志和捷克人口。
最後三十年戰爭的形式對於華倫斯坦保障其獨立性也有很大好處,三十年戰爭時期隨著歐洲城市和農業的發展,使得一支規模較大的軍隊可以依靠就地徵發來維繫存在。且三十年戰爭中由於政治和宗教版圖上的分裂及混亂,使得宏觀的戰場沒有形成穩固的戰線,敵對雙方的行動不是根據穩固戰線進行推進,而更多的是一種高度機動的行動。總而言之,戰爭形式上更重前線而輕後方的這種情況,給了華倫斯坦軍閥化的空間。
最後華倫斯坦又是怎樣被皇帝殺死的呢?首先是外患的消滅,古斯塔夫死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外部形勢大大轉好,然後是體制外力量的支持,對於奧皇來說這股力量就是西班牙,同屬於哈布斯堡家族一脈的西班牙支持奧皇消滅殺死華倫斯坦,其次則是天主教會和帝國諸侯對華倫斯坦試圖改革的恐懼。
軍閥的消滅,便是華倫斯坦所仰賴的這些東西的消滅。
1、後勤和財政上,歐洲軍事革命後,戰爭越發複雜,對後勤的要求越來越高,軍閥的私人莊園和領地已經難以支撐起高度複雜的軍事後勤了。
2、兵源上,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僱傭兵性質的軍隊不斷被常備軍性質的軍隊取代,將領個人和士兵之間的依附關係大為削弱。
3、戰爭形式上,要塞的盛行令戰爭不斷長期化,政治上的集權和統一令戰線逐漸穩固,而盛行一時的機動戰略逐漸被決戰戰略所取代,需要梭哈的時候越來越多了,對於將軍隊作為生命籌碼的軍閥而言當然是非常不利的。
這幾個因素只是簡單從華倫斯坦個人的成功與失敗上反推出來的,其他如政治上的變革、補給方式的改變、軍械的變化、君主和貴族歷史傳統的影響等等均有其一定影響。
話說回來,即使在工業革命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崩潰後,紅白內戰時期的白軍依舊是由眾多軍閥組建而成,由此來看或許政治上的統一、社會秩序與未來期望的穩定這些東西更加重要些。實際上中國古代在社會秩序與未來期望穩定的時候,也基本不會出現軍閥,這樣就又要討論為什麼歐洲可以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社會秩序、未來期望的穩定了。
=====
另外其實拿破崙所分封的諸王,最後大多也脫離了他的控制,出現了一定軍閥化的性質,不過那種情況太特殊了,類似於項羽分封諸王最後失控的情況,和後來的軍閥又不完全是一個性質的了。
歐洲新興國家防止了封建割據式的軍閥,卻帶來了官僚化的軍部軍閥,後者的危害一點也不輕。 封建割據式的軍閥在古代需要依靠采邑和人口,現代需要外國勢力、關稅港口,總之需要某種經濟上和人力上的獨立性。官僚化的軍部軍閥植根於國家官僚體制之內,是局部的「煙囪式」利益群體綁架整個國家決策的結果,類似的還有金融階級。 典型的例子是德國總參謀部和日本軍部。 這種常備總參謀部體制本身就很容易滋生軍部軍閥勢力。 現代社會當中,除了日本軍部以外,拉美國家的那些上校、將軍們隔三差五的喜歡搞搞兵變,然後上演一出還政於民的把戲。
土耳其和埃及也是典型的存在軍部軍閥的國家。埃及軍隊總部擁有龐大的民用產業,也經常發動兵變左右政局,現在的塞西將軍就是個代表;土耳其歷史上經常發生兵變,軍隊自稱「凱末爾主義的守護者」,其實也不過是土雞家官僚的一個「煙囪」而已,去年未遂的兵變就是一例。
職業化軍隊的誕生是熱兵器技術發展的結果。熱兵器技術發展在政治制度上的結果是加強了歐洲各國中央集權的能力。對於冷兵器時代的軍閥,換裝熱兵器之後就是一句話,「斷你財路」。火藥的快速消耗增加了後勤的壓力,如果僅僅靠一個諸侯采邑,是不可能維持大規模的職業化軍隊。各國於是紛紛加強中央集權,以統一的抽稅能力(法國)或者開源(西班牙)來維持職業化軍隊。
華倫斯坦是一個特例。華倫斯坦的後勤一是靠假借皇帝命令徵收諸侯的資源,二是靠「蝗蟲」軍隊以戰養戰。皇帝要除掉華倫斯坦,是因為他的權力太大了,士兵到處言必稱公爵如何如何,眼裡只有華倫斯坦而沒有皇帝。
如何防止職業化軍隊私有化,法國和西班牙的做法是直接把軍隊收歸國有,或者說變成國王私有,斷了貴族壟斷後勤補給的財路,把士兵的效忠對象從諸侯變成國王,用軍官-士兵的分野代替諸侯采邑的分野。為了方便管理,這個時期也曾經按照鄉里關係編製軍隊。
防止職業軍隊私有化的一大進步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革命黨用革命思想武裝軍隊,徵召「國民軍」,用對貴族的階級仇恨動員平民參軍、提拔背景薄弱的人擔任軍官,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凝聚力和士氣。拿破崙把職業化軍隊從制度上往前推進了一步,他通過設立軍師旅團的規模等級制,打破了由於鄉里、血緣、采邑關係而結成的老式軍團,代之以騎兵、步兵、炮兵、獵兵、擲彈兵等兵種分野的專業化軍團;推動軍官團職業化,把官僚制度的一些要素加入到軍隊中,簡單來說就是拓展普通人晉陞的道路,「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形成為大規模全面戰爭做準備的專業後勤機構,徹底斷絕自籌糧餉的存在;以更強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鼓舞群眾,形成「人民戰爭」的態勢。
英國是存在至今的一個例外。因為它的貴族力量很強勢。儘管普魯士也是封建殘餘組成軍隊,但是普魯士貴族的自主性要低於英國貴族,普魯士貴族只知道要效忠國王。英國貴族是以王權挑戰者的姿態存在的,它要比歐洲大陸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貴族更有分裂性。資產階級革命後,議會奪取大權,把貴族和王權在軍事領導權上的鬥爭,變成資產階級和貴族在軍事領導權上的鬥爭。議會通過財政和預算把持軍隊的命根,貴族分享軍隊的使用權。而龐大的殖民地開拓事業和貴族的逐漸衰落,是英國防止軍閥割據的手段。殖民地開拓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不會全部來自於貴族,而貴族的自然衰落又需要新的血液補充這個階層,新崛起的平民「暴發戶」就逐漸充實起整個軍隊。對平民來說,他的軍旅生涯來自於中央,跟貴族的家兵毫無關係。久而久之,英國居然用時間打敗了軍閥割據。
民國的成功軍閥一般要有個外國靠山,沒靠山的軍閥要麼是佔山為王的草寇,要麼像郭松齡一樣旋起旋滅。
由此可以看出,相對獨立的軍閥有賴於相對獨立的經濟來源,有這個來源,則有軍閥,沒有這個來源,則軍閥很快倒台。
講華倫斯坦那個答案,我看主要是三十年戰爭導致德意志地區的經濟遭到驚人的破壞,沒有外部靠山的華倫斯坦很難保持其獨立的軍閥地位,他的人員是不是保持人身依附關係倒並不重要。
除了華倫斯坦之外,歐洲軍事技術的進步使得其軍事組織越來越依附於強大的經濟能力,又恰逢西歐的幾個強大王權正處於上升期,換言之,法國王權、西班牙王權正是西歐最強大的軍閥,其他較小的軍閥打不過這些大軍閥,便看起來沒那麼軍閥。農業社會,不論是農耕還是游牧,土地就是唯一的大宗資產。整個產業鏈(如果當時有產業鏈的話)都直接與土地相關。割據土地就能提供建立軍隊所需的一切,包括人員、物資、資金。所以農業社會裡容易出現列土分疆的軍閥。
工業社會裡,土地不再是唯一的大宗資產。一條產業鏈也往往是分布在多個地區。割據土地就是割裂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聯繫,導致經濟瓦解,進而無力負擔軍隊。取而代之的是割據產業鏈。具體體現為一個個行業、部門裡煙囪式的寡頭。其中就包括割據軍事部門的軍部式軍閥。
不論是什麼國家,只要是國家、政府組建、僱傭的軍隊,統帥想要割據自重是很困難的。畢竟軍餉掌握在政府手中。
首先,歐洲各國的軍隊已經不是封建領主的聯軍了,而是國王出錢招募的僱傭軍,平時規模並不大,到了戰爭發生的時候才開始僱傭、擴充軍隊,戰爭結束以後,多餘的軍隊往往遣散。軍隊的軍餉是由政府發的、武器尤其是大炮也是政府採購或者製造的,如果反叛的話,軍餉立刻就會斷絕。而不是像唐朝五代時候的節度使那樣,地方軍權財權政權一把抓。
其次,軍隊成分上,雖然士兵大多數都是各種僱傭軍,相對於中國唐朝時候的藩鎮割據,歐洲的軍隊將領和各級軍官大部分都是貴族出身,參加軍隊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刷經驗。而不像唐朝時候的那些被越級提拔的微寒胡人。唐朝造反的安祿山、史思明、李懷光都是微寒胡人出身,一條爛命,說造反就造反。酋長家族出身的史大奈、哥舒翰、李光弼、僕固懷恩(雖然被逼反,可是「門內死王事者四十六人」)都忠於唐朝。到了17世紀,歐洲的貴族們都已經被解除了武裝,貴族們家大業大,不想搞事,而且各路貴族門第有差,除非君主太混蛋,不然不會公然反叛。某貴族出身的統帥想擁兵自重,他的部下將官也都是貴族出身,身負王命才會聽你,想造反,根本沒人會鳥你。
但是如果是非常時期,就很難說了,英國革命時期,克倫威爾的新模範軍就接管了政權。
而同一時期的伊斯蘭世界、印度等地,軍隊往往是來自於自成體系的游牧部落,效忠於各自的部落首領,蘇丹如果和部落首領翻毛腔,部落分分鐘就造反給你看。
因為他們軍隊一律不得經商
軍閥喪失了收稅權
好冷僻的話題
很少人關注17,18世紀歐洲戰史
軍閥軍閥,半獨立才是軍閥,半獨立需要財政權,沒錢就維持不了軍隊,有了軍權和財政權自動就有政治權力了,然後就成軍閥了,所以控制的方法很簡單,不給財政權
荷蘭共和國是聯邦制,大概跟後來的美國差不多
推薦閱讀:
※馬奇諾防線有多牛逼?
※90年代以來,美軍和俄軍在進行的各種軍事改革都在做什麼?
※如果現代兵器和部隊用古代方式命名,是什麼樣子?
※剛剛看了兩集美劇蠻族崛起 裡面說羅馬崛起就要控制古代世界 到底我們那時候大秦帝國和羅馬帝國誰更強?
※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規模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