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雅爾塔體系?現狀如何?


這是一個好問題,在知乎一定沒有幾個贊,還要浪費我大把的時間。


雅爾塔體系有兩種,一種是狹義的雅爾塔體系,一種是泛義的雅爾塔體系。


狹義的雅爾塔是美蘇就戰後東亞秩序達成的共識,那就是朝鮮平分,日本美國獨佔,外蒙古獨立。對於削弱中國而言,列強的利益高度一致,只不過蘇聯最後背名,美國做事情而已。多說兩句,要知道美國是當時的世界霸主,假如他不同意外蒙古獨立,那外蒙古就獨立不了。

番外篇:日本的背叛。要知道在原有的地緣政治設計中,日本是錨定中國和亞洲的錨,大意就是用日本打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來遏制大陸國家的崛起和發展。而一戰後,日本認為自己得到的太少,根本不夠戰爭經費。SO 二戰的時候,日本開始獨立創業,以入侵中國東北和退出國聯為標誌,日本正式放棄托亞入歐,他要自己建設大東亞共榮圈了。而這對於英美保守自由主義者而言,無疑就是噩夢,所以雅爾塔協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要換英美在東亞的業務代理,美國選定的國家是民國。英國反對,美國說反對無效,其實美國還是考慮了英國的建議的,那就是準備好了後手,用日本錨定民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朝鮮戰爭其實是一場戰爭,這就是今天東北亞的戰略格局由來。


還有泛義的雅爾塔體系。在雅爾塔體系構成以後,就像普法戰爭他對東亞既有的傳統秩序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包括今天特朗普向朝鮮半島派遣航母,也是這一地緣政治事故的結果。當時斯大林面對毛澤東的時候,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與美國站隊,拋棄中國。另外一個是與中國結盟,拋棄美國。平心而論,對於斯大林而言,最正確的做法是跟隨美國,拋棄中國。當時斯大林選擇的是走一條中間道路,因為斯大林不僅僅要考慮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關係,他還要考慮蘇聯的國內政治。在國外以丘吉爾為代表的英美極右勢力時時刻刻找茬準備宣戰蘇聯,羅斯福一死所謂的美蘇同盟本身就是在飄搖之中,當然這還不是最關鍵的。


講一個故事,當年蘇共快速擴張他的既得利益團體,希望打造一個穩固的統治基座。原來的蘇共的共產黨員是有信仰的,在蘇聯建立以後,所謂的蘇共充滿了投機主義分子,這裡面不乏民族主義者。斯大林與托洛茨基(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0月26日-1940年8月20日),原姓勃朗施坦,全稱列夫·達維多維奇·勃朗施坦,工農紅軍、第四國際的主要締造者。十月革命時,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委員、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十月革命後,1917年11月-1918年3月任外交人民委員、1918年3月-1925年1月陸海軍人民委員、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19年3月-1927年8月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1917年-1927年俄共/聯共(布)中央委員,1919年-1926年俄共/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1926年10月聯共(布)中央全會決定,撤銷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1927年1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撤銷他的執行委員職務,同年11月被開除出黨。1929年1月被驅逐出蘇聯。1938年組建第四國際,1940年8月在墨西哥遭暗殺。托洛茨基提出和完善「不斷革命論」以與斯大林主義的「階段革命論」對立,並且提出發展不平衡原理與斯大林主義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論對立。)內鬥的時候,斯大林選擇了實用主義,與民族主義者結盟,開始清洗共產黨員(這一點很重要),這個時候實際控制蘇共、蘇聯的是俄羅斯的大國沙文主義者,他們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忠誠度可想而知。而這群人傻大黑粗,他們不懂國際關係,也不懂地緣政治,他們只懂一個,那就是不斷的擴張他們的紅色帝國。當他們和中國鬧翻的時候,中國都沒怎麼重視,當他們佔領阿富汗的時候,中國立刻就警覺了起來(這是要迂迴中國啊!),毛澤東在全國上下一片左的情況下與美國建交。..


中蘇之間就雅爾塔協定的修改與再修改。

人的慾望是永遠填不滿的溝壑,斯大林對戰後秩序的不滿直接導致了朝鮮戰爭的爆發。斯大林對於英美閑來無事找茬十分鬱悶,並很快了解到納粹德國戰敗以後,當時最大的陸權國家就是蘇聯這一尷尬事實。斯大林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時,修建過一個東方戰線,後被納粹德國突破。在二戰後,斯大林很快又恢復了這一東方戰線,並他把直接推進到西歐。面對英美國中極右勢力反對蘇聯,於是斯大林急需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減輕他第二次構建東方戰線的壓力,這就是朝鮮戰爭。而對於毛澤東而言,一邊倒僅僅是他政治外交戰略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他還懂了另外一個道理,那就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面對他可以無視的朝鮮戰爭,他選擇了打,目的和延安會談一樣,還是為了中美建交。為了賴賬一邊倒,又為了重回國際大家庭打朝鮮戰爭,朝鮮戰爭之後美國人做出預判,與中國人打交道,還是要給他上緊箍咒,而這個緊箍咒就是華麗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越南戰爭。對於毛澤東而言,他對雅爾塔協定的訴求就是收回外蒙古,假如他能空口白牙的收回外蒙古,那對於中國國內政治無疑是巨大的加分。對於斯大林而言,他是一個政治家,雅爾塔協定作為一份國際性的政治契約文件,他一字一句都是不能更改的。外蒙古作為緩衝國有多大作用?在大縱深作戰的背景下,連個毛的作用都沒有。但蘇聯不僅可以與美國沿長城劃分東亞勢力範圍,也可以通過中蘇之間的雙邊關係再簽雅爾塔協定,那就是再次劃分東南半島。用斯大林的話說,亞洲以後就是你毛澤東的了。對於中國而言,也存在日本人當時面對的南下還是北上的戰略問題,最後中國人選擇了北上。道理很簡單,假如不頂住北方游牧民族,那中國人只能一步步退往東南亞。而中國人鑽營東南亞的時間並不短,在秦朝時期就已經開始謀劃東南亞了。這個時候奠邊府戰役、17度線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中國在東南亞的擴張,也直接影響到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於是美國接盤法帝的越南戰爭,於是直接導致他金本位的崩盤。最後就是中美之間簽訂雅爾塔協定的補充協議,中美之間就東南亞的勢力範圍進行再劃分。人的慾望是永遠填不滿的溝壑!


我一直講,沒有雙邊關係,只有多邊關係。我一直講,沒有小國關係,只有大國關係。我一直講,不存在大國雙邊關係,只有五減一常。當年毛澤東急於和美國建交,關於台灣問題毛澤東提都沒提。因為中美矛盾已經是次要矛盾,這個時候蘇修才是中國真正危險的敵人。美國只不過是中國的敵人,蘇修是中國的死敵,因為中蘇之間都有一個潛在國家理想,那就是統一歐亞大陸。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說的是地緣政治。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這說的是全球一部史。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這說的是西方哲學史。


視情況不定時更新。

註: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wwlxl613。

青青草原群:535561289(滿)

地緣政治群:245300967

五減一常群:546438389

股房匯能群:565690779

我群有海量的電子書可供下載,剛完成擴容工作,歡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


雅爾塔體系是對1945年-1991年間國際政治格局的稱呼。而雅爾塔體系的構成是雅爾塔會議的決議為中心,包括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召開的所有重要會議發表的宣言、公開或秘密達成的一切協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當然,聯合國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屬於戰後安排,雅爾塔體系還應當包括關於戰爭的內容。

首先就要談及關於戰爭的雅爾塔體系。在二戰戰爭時期,雅爾塔體系主要包括無條件投降原則、開闢第二戰場、蘇聯對日宣戰等,還應當包括各國戰後對法西斯國家的處置、劃分勢力範圍等。當然,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同的是,雅爾塔體系的建立不再是帝國主義為了擴大其勢力範圍的可恥分配。即使在雅爾塔體系建立過程中,也存在著強權國家對其他國家主權的干預、戰後的利益分配,但只要不涉及其利益,大多以相對合理的情況下解決,如戰後對德國的處置,英美蘇盡量避免在其身上施加過多的負擔,同時防止法西斯勢力東山再起。雅爾塔體系就此決定了此後世界的政治格局。

關於聯合國問題。二戰即將結束之際,美國因本土未受到打擊及其強大的工業體系,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一舉從一戰後的與英國平分秋色而越到老大的地位上。因此美國在羅斯福領導下希望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聯盟」。一戰後的國際聯盟,雖然一開始由美國主導建立,然而美因其不符合本國利益而在最後關頭退出,由此國聯成為了英、法兩國操縱的玩偶。然而在二戰後,美國擁有壓倒性實力的情況下,自然要當仁不讓擔起聯合國建立的大梁。同時,羅斯福對與蘇聯關係的預估中認為其戰後須美國的援助,可以保持短暫的戰時同盟關係並「決定將蘇聯納入新的世界秩序」,而蘇聯也在積極謀求其戰後國際地位,雅爾塔體系可以說是蘇美兩國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兩國共同為謀求其政治利益,希望共同成為新的世界的主宰。1944年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中,蘇美英就戰後聯合國的組織機構基本達成了協議。1945年2月4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中,美蘇達成協議,同意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當然這裡中國的加入應當有美國考慮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壓制蘇聯的成分。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獲得通過的雅爾塔公式,即「大國一致」原則,其規定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實質性問題,如在制止對和平的破壞、控制軍備等問題上一致同意的原則。這一原則構成了雅爾塔體系的基礎,即大國合作。這同時也是雅爾塔體系建立的初衷,羅斯福希望通過大國協商、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保持一定程度的和平,在此同時,為了同蘇聯的合作,羅斯福也犧牲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如為了換取蘇聯人的出兵,羅斯福不惜犧牲中國的主權(包括維持外蒙古現狀等)。但是無論如何,雅爾塔體系的合作基調就此奠定。根據雅爾塔會議的決議,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舊金山會議,正式通過了《聯合國憲章》,這成為了雅爾塔體系的支柱。

杜魯門上台後,認為同蘇聯合作並無必要,此時已經逐漸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意識形態上面的對立。其在1947年3月12日致國會的咨文中正式提出杜魯門主義,成為冷戰開始的正式標誌。此後,由於美國在聯合國相對蘇聯占更多票數,美國在聯合國擁有更多話語權,可以說聯合國又成為了美國的玩偶。聯合國第84號決議美國提交的關於支援韓國進攻朝鮮的決議也是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這為美國出兵朝鮮半島提供了所謂的合法性(同時我也希望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蘇聯在美國出兵的合法性問題上缺席)。隨著冷戰如火如荼的展開,第三世界國家的不結盟運動開始興起,形成了77國集團;西歐和日本在經濟上取得了發展,對冷戰格局造成了衝擊,也削弱了美在聯合國的話語權。雅爾塔體系雖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冷戰的發展,但是聯合國作為國際性組織的作用仍未真正發揮,直到蘇聯解體後第二年,聯合國維和行動才得到擴大是最好的明證。當然,我們無法忽視雅爾塔體系在遏製冷戰進一步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兩國曾數次與戰爭擦肩而過(如古巴導彈危機),但仍保持一定的穩定局面。

關於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會議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期間,雖然凱恩斯一直再為爭取英國利益而努力,但在美國巨大的經濟實力面前,會議最終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由此建立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美國建立了美元霸權並將從中獲得巨大利益。而蘇聯由於不願意成為美元霸權的附庸,此後宣布退出布雷頓森林體系。1960年後,隨著其他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他們對美元地位的信心已經不再基於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而更多看重的是美元的實際含金量。當美國的黃金儲備降低時,美元看起來也不再那麼可靠了。同時包括其他貨幣對美元的衝擊等因素在內,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終於在事實上解體。

至於雅爾塔體系什麼時候解體,應當是以1989年東歐劇變和1991年蘇聯解體為標誌,最終解體。也有人說,雅爾塔體系並未解體,它還存在於當今社會當中。然而無論如何,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主流是和平的;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聯合國,也不再像50年前那般,它正在為世界的和平而做出它的努力,正如《聯合國憲章》所說的那樣,「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集中力量,以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則,確立方法,以保證非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運用國際機構,以促成全球人民經濟及社會之進展。」

下文出處未知——

「現代世界必須使用這個工具。

假若我們不使用這個工具,我們就是辜負了那些為了使我們能在這裡自由和安全地開會來創造這個工具而犧牲自己生命的人。

如果我們打算自私自利地來使用這個工具——為了任何一國或任何一小撮國家的利益——我們將同樣地犯了背信棄義的罪惡。

成功地使用這個工具,需要創造這個工具的自由人民的團結意志和堅強決心。這個任務要求我們大家貢獻我們道義上的全部力量。」(超喜歡這段話的,真的!)

參考論文:反正我是參考了,不信你去查查啊


這裡坐標杭州。高考改革。前幾天就把歷史考了,歷史書扔了。這裡借了同學的書來波回答


雅爾塔體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對1945年-1991年間國際政治格局的稱呼,得名於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今屬俄羅斯克里米亞)舉行的雅爾塔會議。

其特點是: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但不排除局部地區由兩個超級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誌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

關於雅爾塔體系的現狀,有學者表示,它已經終結,因為冷戰已經結束。但是雅爾塔體系最主要的標誌就是聯合國,而聯合國還存在。當今的國際法還以雅爾塔體系定下的原則為原則。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卡塔索諾夫:「現在的世界就是雅爾塔體系2.0版。」


剛整理出來的,大概的吧……

(字丑,勿噴,噴了我也不聽|ω?))


接上面一位答主圖片

(純屬虛構,輕噴)


看成了雅蠛蝶體系,還有救嗎?


難道你沒讀過高中嗎


雅爾塔體系是對1945年-1991年間國際政治格局的稱呼,得名於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位於克里米亞,俄羅斯、烏克蘭爭議領土)舉行的國際會議。其特點是: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但不排除局部地區由兩個超級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以1989年東歐劇變和1991年蘇聯解體為標誌,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新的國際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來源:維基百科


推薦閱讀:

藏南地區收得回嗎?
如何看待西班牙宣布收回加泰自治區行政權?
G20裡面為什麼沒有西班牙,西班牙的實力究竟如何?
美國指責俄羅斯操縱大選,西班牙指責俄羅斯操縱加泰公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誰贏了冷戰?
如何看待2017年法國大選,極右翼崛起的局面?

TAG:歷史 | 國際政治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