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如今在知乎和易車(汽車之家去的少,主要關注這兩個媒介)都是黑大眾,挺日本車的言論呢?

大眾是真的差的太多,還是很多車托呢?因為能看到很多專業的評車人發出類似的言論。我不是很懂車,這個提問非常中立,就是確實感覺到有這種情況,所以非常困惑,想了解一下。


不請自來,看到此問題,深有體會,覺得該發聲,首次回答,回答的不好,敬請略過
目前在做汽車社區產品,從上年開始接觸的汽車媒體界的老人不少了,以下是對方分享和自身的思考
民以食為天,我就皆以美食舉栗子

1、若要談論一個品牌的價值,應從多維度思考
當談論到一家餐廳品牌的時候,我們總會從食材挑選,製作工藝,整體服務流程3大維度去評價它,這些才是其價值的本質,汽車品牌亦然
2、若要談論一個產品本身的好壞,就只需定位到此產品本身就好,窺一斑而見全豹,未必合適
我個人非常喜歡一家餐廳,可是也不是每道菜都做得非常好,我可能會因為一道菜喜歡上一家餐廳,但是絕對不會因為一道菜,或者某一次的服務失誤就全盤否定這個餐廳
在汽車領域裡面說,我覺得可以理性的去討論每一輛車的好壞,從功能性或者各方面去衡量或者對比都可以,但是單從一輛車的好壞就判斷一個品牌,未免過於片面
3、討論任何事情,都應該從理性的角度去看待,畢竟商業就是商業,德日系沒有絕對的好壞,脫離實際的商業思維,去討論真的沒價值。
看到很多人都說德系一直以來是怎樣,舉幾台車,然後日系又怎麼樣,又舉幾台車。其實,商業世界裡面,大家都在互相學習對手的事情,都在互相轉化,以前是對的,目前未必對。以前錯誤的,也未必延續到最新上市的車身上。

綜上所述,德系和日系,真的不該是話題的起點,也更不該成為汽車話題的有力論點。
作為一個汽車社區的工作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更多對汽車知識有了解的人分享他們的知識,讓大眾用更理性的目光去看待汽車這個話題,讓輿論儘快跳出這種德日之爭的怪圈


題主,我來告訴你真相,總的來說就是矯枉過正。
先說觀點,個人覺得德系和日系各有優點,各有所長,風格不同罷啦,不能簡單的評價好壞。
從最近幾年中日的各種衝突爭端以來,伴隨著各地的反日遊行以及抵制日貨的行動(其中好多地方有日系車被打砸),當然其中的原因還有伴隨多年日系車黑(車皮薄,不耐撞),大眾的車銷量是創下了一年又一年新高,大眾車簡直被國民捧成了神車,這是走向了一個極端。
隨著神車的火熱,必然也有一些理性的人,也可以說是有主見的人,對神車一些客觀的評價,或者是理性的發表意見,甚至是一些吐槽,可能知乎相對來說這樣的人比較多吧。在這些人的影響之下,開始有一些人無腦黑大眾車,盲目追捧日本車,於是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加價是本田先搞出來的,黑日系是大眾先動的手........
區別可能是:黑日系的有錢拿,黑大眾的是自發的(跟風黑、前大眾車主)


大學生,汽車小白,剛接觸網上的觀點真的覺得日系車是王道,可現在越來越覺得矯枉過正了,過正的我甚至開始懷疑這是不是有組織的矯枉,懷疑這是不是只是日系的公關做的牛逼~自從接觸汽車接觸的幾乎都是黑大眾的觀點,不過總覺得太片面的東西不可信,還是有自己的想法最好


樓上一位票數比較高的匿名用戶有些內容看的比較透。

評論當中有朋友說答非所問,那我開頭修改下,理一下邏輯:
1.下文會舉例「大眾車」為何質量會連年低下,2.以及低下品質依然能賣的不錯的奇怪現象來源。3.最後還有為何就挺「日系」而不是「德系」的文化形成原因。


大眾實際上早就脫離了:「汽車問題」這麼簡單的定義。已經折射出背後金融資本運作,以及各個階段的社會價值文化的現象了。要看這個問題還得從本質的幾個現象出發:
賭註:
1. 大眾集團算是國內較早進入國內的合資企業,因為敢於大比例合資股權出讓中資方才得以在國內快速生根發芽,這是當時福特,豐田,通用所不敢的。同時期的廣汽標緻汽車的廣州汽車廠占股份46%,看似比例大其實因為沒有技術和管理,居然被只有22%的標緻各種牽著鼻子走,因為當時標緻早已在歐洲欠了一屁股帳(大約15億美金),看到國內能撈一把,法國標緻就在中法合資的廣汽標緻上單單從零部件上就賺走了33.3億法郎(短短十年不到,那是的匯率換算到現在就不提了)。但是到了大眾則不同了,這貨是認定了國內市場未來前景比歐洲和美國要更好這個賭局。所以零部件配套,管理技術,車型迭代都比當時的對手更主動的提供到國內(至於還是比日本,歐洲車型更老,技術更差就不提了,國內正經對手都沒有幾個,價格和技術當然看德方心情了,那時的雅閣,佳美就價格和當時進口進來的「檔次」和現在的華晨寶馬5系算是接近的檔次至於皇冠就更別說了)。
2. 經過二十多年的深耕布局,其實國內的VW經銷商及各級代理已經非常龐大。最主要的是德國人悟性也相當厲害:這套看似LOW逼走心式營銷宣傳方式在短短的幾十年里被德方消化的很到位。你們大致可以從大眾從九十年代到現在的廣告片中管窺一豹:直達人性深處。從事業夥伴》家庭主力》事業成功標配》政府首選》成功企業必選》最有面子的同檔次車,這麼一個「華麗」轉變,可以說是和歐美的「簡單」「幽默」「體現人性關懷」的VW廣告完全成了反例。這能說明啥問題?當然是VW接地氣,懂每個時段下國內社會價值觀以及跟隨了「市場經濟化」的大部分人追求的一些及其露骨的精神或者物質檔次。
潛移默化的精神植入是最強大的:比如日本動畫,比如美劇的美式英雄情懷和價值觀,比如韓劇狗血但接地氣帥哥美女人生大逆轉。VW則完成了從普通車上升到了普通車plus的檔次,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檔次的速騰就是賣的比卡羅拉貴還有這麼多人買單,(有同學在這裡表示不同意:速騰比卡羅拉應該高一檔次,那麼請問車型高一檔次是靠配置和品牌就能高一檔次?A級就是A級,同在這個區間的都是對手,在廠家海內外的宣傳營銷中這兩個一直算是對手,當然還包括了福克斯等重量級選手)。VW早已在人性營銷中搶得先機拔高了品牌檔次。你說VW無恥也好,有先見之明也好,從生意的角度,這確實是個「本土化」教科書般的高效落地執行的成功案例。
壯大:
現在的VW2015年賣出接近360萬輛的規模,在周邊江浙滬,遼吉冀等地布下龐大的配套產業鏈,說起來最少幾百萬人都是圍繞著這些配套零部件生存,這說明什麼問題?幾千億的GDP都是借這個生態鏈生存,早就成了部分地區的重要利益輸送體。這就是隨便類似一汽大眾每次一查貪腐都是一抓一大把,內部人員帶動的各式三姑六婆阿貓阿狗,叔叔阿姨朋友的零部件配套小作坊早已布滿這個生態鏈,有心人可以看看現在的VW車型內部的橡膠及塑料件做工,一年比一年差勁,用料一年比一年省,這也符合了VW總部至去年尾氣門要做大規模賠償的前提下進行「開源節流」的措施,砍了輝騰項目,踢走了一堆非核心人員再來進一步精簡零部件成本的大方向。(VW老車車身異響和底盤異響的主要來源就是這些劣質的橡膠件,別提什麼大品牌也有代工難道就不行的觀點,VW的品控要求和台架試驗周期一向不算高)所以除去一些重要電氣機械配件,非核心塑料件的利益等早已被內部人員的「旁系」榨乾了好幾遍。這就是和兩田的最大區別,腐敗都會有,但總有:我可以容忍你中國式的銷售,但你的產品必須符合我的所有要求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的產品起碼不能低於我「最低」要求的本質區別。VW系的底盤橡膠件有心人可以看看進口和國產的區別,國產的做工和耐用度也有明顯差。更別提和豐田的高級配套愛信之類能比。(這裡也有朋友表示不服:大眾的底盤質感也不比豐田同檔次的差到哪裡去。那麼請問你開過多少VW上了10萬公里的車?開一開就知道懸掛及中控的花式異響了。同樣你試試豐田的車,即便上了十五萬,只要不是亂開的,底盤稀里嘩啦的情況很少)。那麼為啥VW的車用了一段長周期之後異響特別多,底盤特別散?恩,就是這些小作坊和寬鬆的品控要求功不可沒。VW壯大的這些年,配套廠在壯大,製造各式山寨A B C仿貨的小作坊同樣在壯大。類似:桑塔納都沒配件的修理廠就別開了這種老梗多少還是有一定道理,車型保有量的龐大和魚龍混雜的「配套廠」為這個早已被利益腐蝕的品牌埋下很多炸彈。VW這種現象很陌生?其實並不是,國內很多品牌無論是本土的日化,電子,機械廠的壯大多少還是有點VW當年走過的路子有點類似,藉助營銷和品牌渠道運作幾何倍的成功,但借著酒興往往半路就廢掉了品控和創新。
下坡路
從PQ35到MQB的更迭,並沒有多少年,這些年VW都在做什麼?是「模塊化」的徹底普及。從旗下的各個品牌資源整合到動力系統的研發等等一系列的努力無非就是:節(NO)省(ZUO)成(NO)本(DIE)!內飾和外觀的套娃化都是小事,其實動力總成和電氣系統的大面積通用化一樣也會造成:一個出問題(比如EA888),旗下所有品牌全遭殃的局面。這要是換ToyotaProductionSystem做事倒也沒什麼可擔心,不過VW畢竟不是TOYOTA》》苛刻的,有效的成本控制方面確實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這就是為什麼14年明明總銷售資金比TOYOTA多一點,利潤卻低不少,而且旗下不少車型的質量還爛。現在只有VW在這麼做?並不是GM和福特中國部也在前赴後繼的緊隨VW的方式做事:一個部分成功的案例多少還是能然後來者參考。(大規模的模塊化產品線更迭,小排量渦輪增壓和雙離合的跟進)然後你們也看到了:GM的別克系列滲油問題和變速箱問題,福特的滲油問題,變速箱問題,斷腿問題天天都能聽到。結局都是及其相似。
現在的汽車行業以及媒體行業也確實比當年還是有提升:傳播更立體化,直觀化,廣域化。當年信息不對稱的營銷方式現在也在改進,簡單的軟文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各式鍵盤黨的胃口,隱藏更深的軟文你們在網路媒體上都能找到,潤物細無聲:明明看到是一篇黑A的文章,卻發現最後是在隱晦的推別的B C D車型。 明明是誇A的文章,卻看懂原來是在堂而皇之黑別品牌的B C D車型。
結束語
看到這有朋友居然會說:為啥看了之後感覺是在吹豐田?說明你沒看到本質問題,為什麼說VW是一種現象,更多的還是當下社會形態的一種折射:政商一體,官商勾結,法律形同虛設。即便當下VW被尾氣門罰倒下,一樣還會有別的「VW」出現,即便GM還是福特上位之後一樣會做出同樣的事情,這其實是一個社會深層次的問題,試想:在一個特定的市場環境下,你的企業完全能MONEY擺平所有問題,引導輿論的方向,甚至國家政策都能影響到,而且資本實力雄厚,牽繫很多地方几百萬就業人口命運,與政府關係緊密的情況下,你會做什麼?說「為所欲為」都是膚淺了。同樣你能看到明明油價跌到十年前卻沒有把售價調到十年前,油品還渣的兩桶油?(有朋友看到這條內容表示不同意:成本和供需關係不同,那麼請問有多大不同?十年前的煉油技術現在都得到不斷提升和采煉成本不斷降低,關鍵原油價格現在回到了過去一樣價格水平,而本質性的稅收卻提高了不少你卻不說?)現在不都同樣你能看到明明莆田系赤腳醫生的坑爹小廣告遍布百度首頁的時候,李彥宏卻堂而皇之的上了央視春晚貴賓席?

恩,這就是國情。很多時候並不是企業一開始就準備作惡。


輿論的東西多數情況都是矯枉過正,這跟群體思維和智商有關,非黑即白。大眾好,日系好,美系好,這些都沒有統一答案,保持自我辨識和判斷就好。購車選擇也是一樣,沒有完美,後悔了,用的不爽了,發覺被坑了,回頭想想其實也沒什麼,只是重決策的經濟代價要大一些,不值得背負沉沉的精神負擔。瞎說說哈...


先看看大部分中國人買車的行為或者論調:按按鐵皮薄不薄,聽聽關門聲音厚不厚重,渦輪增壓先進,雙離合先進,「高速不飄」,防撞梁=安全,ESP=安全,扭矩大提速快馬力大極速高……

再看看小強實驗室等一票收錢辦事的辣雞媒體做的誤導新人的辣雞視頻

再看看大眾營銷的辣雞手法

另外駕齡長點的朋友可能有印象,當年寶馬賓士相繼進入中國,開始對最早的奧迪形成威脅時,幾乎是一夜之間冒出來,並且一直影響到現在的「開賓士寶馬的都是土鱉煤老闆暴發戶,俗氣,奧迪官車低調奢華」的論調……

以上的言論和行為哪個不是大眾主導或者操縱出來的??

平心而論,大眾的可靠性雖然不如日系,但也算是中游水平,而且也有不少日系車難以企及的優勢,但是為什麼我要不遺餘力的黑大眾?因為這幫孫子作為中國汽車業的龍頭,裹挾一汽和上汽兩個中國汽車的支柱,營銷的時候沒有兼濟天下的風骨就算了;結果不想著提高消費者素質,反而他**的一天到晚想著利用中國人接觸汽車時間不長,捏造謠言,傳播偽科學,製造無知與混亂,顛倒黑白,然後用「愛國情懷」掩蓋自己的慾望。

其次,中國作為佔據了VAG 50%以上利潤最主要的市場,理應受到VAG最優質的對待。結果這鳥公司送來的是什麼?賣了30年的普桑和捷達、前盤後鼓的POLO、20年前的老平台改的朗X+寶來拉皮四兄弟、扭力梁的速騰高7、PQ35+PQ45混搭加長的帕薩特、閹割發動機和DCC的GTI……縱觀整個國產大眾的產品線,除了CC還算良心以外,每一台車都是中國獨享的特色閹割。毛病百出的DSG在歐美停售,大陸賣得如火如荼;第三代888又閹得跟二代差不多了……另外售後也不提了,斷軸速騰車主幾十萬,也不差我來噴了


綜上,至於你黑不黑大眾,我反正黑定了。

--------------------------------------------------------------------------------------------------------------------------------------------

然後!剛剛我竟然在驅動之家,注意哦,是驅動之家!不是汽車媒體!看到了這篇神文:日系車為啥不燒機油?犧牲發動機壽命
我看任何一個品牌的公關要是有大眾這麼敬業,洗地這麼賣力,大眾早就完蛋了吧


不是黑大眾。而是把大眾擺回他應該在的位置。大眾車肯定是不差的但不該被神話。大眾會造車,難道別人就不會么?拿腳想,都不是這個道理。但就有人迷信大眾,還很難被說服。


日系車皮薄餡大,一撞就爛,剎車剎不住,省油不是靠發動機是靠車輕,日本車垃圾,誰買誰************,日本人都騙子,偷工減料坑害中國消費者,懂車聰明人都買德國車,皮實耐用

大多數沒有買車,或者處在要買車和買了第一輛車,處在懵懂無知階段的消費者在經過一些比如《豐田員工不買豐田的1000個理由》《一個豐田員工的自白書》這種文章,再加上一些公關文章的影響,比如撞的稀爛的日本車和一輛完好的其他品牌的車

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你能找到1000張日系完敗德系的,我能找到1000張德系完敗日系的

按照圖片來判斷車輛是否安全的鍵盤車神做法,難道比國家認定的安全機構測試出的數據更加真實,有說服力?

事實上很多人被這種富有強烈視覺衝擊的圖片給忽悠了

日本的一些網站和論壇就出現了中國人認為日本車不安全的相關內容,這也在日本網友間展開了激烈討論。對於中國人認為日本車不安全的看法,日本網友是如何評論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在中國的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日本把一流的產品賣給歐美,二流的產品自己拿來用,三流的產品賣給中國。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日本產品是偷空減料的三流產品。很多中國人認為日本車的車皮薄不安全,如同棺材車一樣」。日本車真的不安全嗎?中國人為何這樣說日本車?大家怎麼看?

也許把鋼板換成鋼塊應該就能滿足中國人的要求了吧!日本車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在生產方式上運用先進的電腦操控在品質上有很大的提高!汽車車身結構方面都是精準設計的,因此可以生產出高強度的車身。所以新款飛度的車身強度比RX7都要堅固就是這個道理。不過,無論怎樣和中國人解釋,他們就不會明白吧


這是民族性的原因,中國人這樣評價日本車也是沒有辦法的。就如為何由那麼多的金屬零件製造的飛機可以飛向天空一樣。無論怎麼與中國人講日本車多麼安全,就是無濟於事的,他們認為只有坦克才最安全。就像即使美國車那麼費油,但只要是大型車中國人就認為是好車一樣。


如今日本車的車身構造已經不用較薄的鐵板,而是用高強度的鋼板了,因此車身強度方面會更好。而且採用薄且強度高的鋼板製作車身是日本汽車生產商和日本鋼鐵廠家共同為汽車輕量化的發展採取的方法。不過聽說中國人都比較喜歡大型車,像在日本沒有人氣的林肯,又開始在中國銷售了。


我認為日本車追求的是在較小的車身內可以擁有較大的空間,比較經濟實用。這就是本田宗一郎的"Man Maximum,Machine Minimum",即"人乘坐空間最大化,機器佔用空間最小化"的理念。因此,日本車為了確保碰撞安全性,製造出了可以吸收衝擊力的車身。在道路狹窄,大型車通行困難的東南亞地區,日本車很受歡迎,而在中國卻恰恰相反。


如今,中國社會還是以汽車來彰顯社會地位的時代,還不是讓駕駛汽車成為樂趣的時代。日本車與過去相比車門的確厚了不少。日本技術值得稱讚的地方難道不是材料的使用方式嗎車身的輕量化雖然使車皮變薄,但強度並沒有變弱。


中國人雖然討厭日本,但我想還是有購買日本車的理由吧。不管怎麼說,日本車還是有它的優點的。價格方面肯定和中國車沒辦法競爭,所以相信選擇日本車的中國人還是看到了日本車優秀的一面。換句話說,之所以選擇日本車也因為中國國產車很垃圾吧(笑)。


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吧。在買車前都會做出一番仔細考慮的,最後會選擇自己中意的品牌和車型。在中國,相比日本車當然還是德國車更受歡迎。日本車的話,豐田和本田比較受歡迎。豐田奪走了大眾世界第一的寶座也是不掙的事實啊。


購買日本車的中國人,就如春節期間來日本掃貨的中國人是一樣的。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反日情緒,但與便宜沒好貨的中國國產商品相比,當然會選擇安全安心的日本商品了,這就是品質信賴感的差異。因此日本製造暢銷世界的理由是共通的。


中國人對日本車的印象是:日本車在碰撞時,由於車身鋼板較薄,所以容易損壞,安全性差。但作為一個上了年紀的日本人,我從本田N360的時代一路走來,我認為中國人的用車常識和日本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日本人認為日本車在碰撞時,由於吸能使得碰撞對車內人員的傷害程度可以降到最低,而且還可以降低對行人的傷害。而中國人考慮的是車身鋼板是否結實,是否不容易變形損壞,他們沒有考慮車輛碰撞時,衝擊力對車內人員的傷害程度這個層面。

中國人認為鋼板厚的車就是安全的車。所以沃爾沃的車是安全的,但沃爾沃已經被中國企業收購了。的確沃爾沃是最開始採用三點式安全帶的企業,中國的企業大多都是想在短期決勝負的類型,中國企業看重的就是錢。


我認為日本車在中國賣不好的原因也可能是競爭對手利用反日情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人買日本車。有些中國人為了金錢可以不擇手段,所以使用一些不正當的銷售方法也是有可能。和日本人相比,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很低,對陌生人都是很冷淡的,而且如果買了日本車,會被很多人嘲笑。


美國專家曾指出日本車的車身前後的衝擊力標準是很嚴格的。但承受側面撞擊的標準會相對低一些。曾經有一位在車禍中失去妻子的中國車主起訴日本車企,如果車身側面的碰撞標準也能和歐美車一樣的話,他的妻子就不會死。其實,認為日本車沒有採用高強度鋼板的不只是中國人,連美國人也是這麼認為的。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車開始出口美國時,美國消費者也認為日本車的車皮薄,不安全。有一位美國作家曾在書中寫到:日本車的車身鋼板就如百威啤酒的易拉罐那樣,太薄在事故中不堪一擊。但是那是1960年的日本車。日本車企通過長時間的設計模仿和技術改良,如今車身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堪一擊了,安全性有很大的提高。

關於皮薄,車輕,

真的皮薄,車輕嗎?偷工減料那麼點鐵皮有必要?
至於某些人吹防撞梁對車身安全的重要性,我只能告訴你,現在日本車標配防撞梁,而大眾polo,桑塔納,速騰軒逸,朗逸的車上的防撞梁在哪呢?

事實上現在只要一有人說日系車的好,馬上會有一群人給他不由分說的帶上個日吹的帽子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種事似乎又一次的發生了

那麼大眾是不是真的皮實耐用呢?
你打開任何一個 搜索軟體,搜索關鍵詞 自燃 斷軸 燒機油

大眾DSG召回事件

大眾速騰斷軸門

我不再回憶 回憶什麼過去
  現在不是從前的我
  曾感到過寂寞 也曾被別人冷落
  卻從未有感覺 我無地自容
  不再相信 相信什麼道理
  我不再相信
  不再回憶 回憶什麼過去
  現在不是從前的我
  不再相信 相信什麼道理

不必過份多說 自已清楚

對於使用車系來標榜自己的品質的,我以前就說過

就像單一個體不能代表整體一樣,整體也並不能代表單一個體的品質因此可以說德國產品有好有壞,但好的東西佔大多數,但是也不乏用德國產品的稱呼來標榜自己產品品質的黑心企業,
所以德國品質不能一概而論,可以說是有好有壞。有的很好,有的就是巨爛,所以說,不要過分迷信德國品質,德國也有壞的東西。

寶馬是寶馬,賓士是賓士,保時捷是保時捷,作為單一個體來說好不代表整體都好,賓士好不能說明大眾也好,很有可能大眾就是壞的,這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就像劉翔跑的快你能不能說上海人跑的都快?姚明長的高打籃球好就說明上海人都長的高,打籃球都好?


更新一下:
沒想到豐田這麼快就露出了小辮子:

從2015年12月開始,
「國家質檢總局汽車缺陷信息採集系統」中
豐田卡羅拉、雷凌的質量投訴就一路飆升,瞬間秒殺了速騰、高爾夫。
甚至大有超越「故障三霸」:蒙迪歐、福克斯、翼虎的態勢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爬樓圍觀:
汽車產品缺陷採集信息查詢(不過知乎上對於「豐田良心」的追捧似乎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

==============

風水輪流轉+SNS效應而已

如果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應該都知道當年大眾是怎麼上位的:

當年民眾踩兩田捧大眾的行為模式,跟現在踩大眾捧兩田的行為一模一樣

而且當年兩田風頭正盛的時候,加價、斷軸、傲慢也是一樣都沒有少的。
大眾當年也正是逮著兩田出現的質量問題,靠著各種公關才上位的。

批評大眾的運營水平,咒罵大眾的服務態度,這些都是絕對正確的
但是可怕的是:
很多人為了「反大眾」,而不顧一切的將「豐田」送上神壇。
隨時堅持著「兩個凡是」(包括這個問題下面,很多回答都是這個調調)
凡是豐田的產品都是最好的,豐田的技術都是最牛的,豐田的推廣都是正確的,看到就贊!
凡是大眾的產品都是最差的,大眾的技術都是最孬的,大眾的推廣都是齷齪的,看到就罵!
——這些人在不經意間,已經變成了他們當初最痛恨的人
——新時代的「神車黨」

送各位一句話:

切莫將「良心」與「救星」與任何企業劃等號。
切莫為了反大眾,而急切的捧豐田:
即使是豐田,在大陸也曾經干過「傷害大眾」「遺棄大眾」的事情。

現在很多年輕的小朋友,只知道大眾加價厲害,以為加價是大眾帶起來的不良風氣。
他們是沒見識過以前日系品牌的加價,
別說雅閣、凱美瑞、CRV這種當紅炸子雞了
當年家裡買Mazda 323,都是加了3萬等了6個月才提到的車,
本來要買雅閣的,可是加價都沒車(當年很多政府機構都是御用雅閣的好嗎)。
什麼?你說Mazda 6?那根本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了……
正如評論里的老司機們所說的:

「當下的加價,是讓你花高價買不相符的產品」。
但當年的加價可是:「花錢挂號買購車資格」。

現在很多年輕的小朋友,只知道大眾會斷軸,以為斷軸是大眾的標誌性符號(福特你別笑)
他們是沒見識過以前雅閣和凱美瑞的斷軸,
他們以為大眾的不要臉完全是靠『自習』的,殊不知完全是偷師於豐田:

1、國家多次點名批評
豐田遭國家質檢總局點名 多款車型陷「斷軸門」
2、廠家否認,認定是消費者的錯誤

3、國外承認問題予以更換,國內區別對待誓死不從

(當年豐田的這個斷軸可是造成多次人員傷亡的)

如何,這個橋段是不是特別熟悉?
盛讚的『豐田式良知,工匠般嚴謹』你看到了嗎?

商人永遠是商人

現在很多年輕的小朋友,只知道大眾銷售刻薄,以為不拿消費者當人看是大眾的特色。
其實前面也說了,在加價風盛行的當年,即使是兩田的銷售,其刻薄程度也是讓人乍舌的

而這些,其實跟廠家的logo沒有任何關係。
豐田也好,大眾也罷。
無非是在大陸這樣的特殊環境下,佔據強勢地位之後,必然出現的結果
——我說的不僅僅是汽車行業。

可能是跟人民的潛意識有關係,其實不光是在汽車行業中,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市場,
很多人都愛搞階級鬥爭,總會很巧妙的將某個廠商塑造成階級敵人,將其競爭對手塑造成業界良心

「就是要打倒XXX廠商!捧YYY廠商就是為了打倒XXX廠商」的行為其實處處可見。

你問我的態度?
「大眾」是大陸品控最糟糕的品牌嗎?你讓福特情何以堪?
但是我也覺得大眾理應被罵:
因為現在的大眾正在走當年兩田的老路,而相比福特,大眾確實還有「能把事做好」的本錢。
(是的,我是福特黑)

不如來當盤先知吧:

再過10年,兩田也會面臨「全民公敵」的命運。
只是不知道那時候上位的會是什麼牌子了。
希望是國產品牌吧——當然,應該不會是「大眾太太」


我是這樣理解。
1. 口碑的影響。
大眾,曾經在國內是無人能敵的,品牌形象和口碑都是。這幾年吃老本嚴重,為了壓縮成本有點過分了,加上大家反映的服務態度問題,以及各種質量問題的暴露,簡配、斷軸、排放門。可以說是大眾自己幹掉了自己。

日系,曾經是過街老鼠,不結實、沒有後防撞鋼樑。曾經是各種狡辯,但是效果不好,然後採取實際行動把沒有的盡量加上來,然後各種宣傳,這些年在極力改變這一形象,改變人們的觀點。

2. 汽車發展趨勢的影響。

現在汽車的發展趨勢是輕量化,安全的概念從殼子硬轉換成結構好——該硬的地方硬,不需要硬的地方可以軟,要吸能。
這個概念顛覆了外殼硬就是安全的理念。

好了,日系不安全被某些言論平反,你知道平反的結果是什麼?你只有「漢奸」和「英雄」兩種選擇。

3. 就車本身而言,個自由各自的特點,日系車確實有其自身的優點。

日系還有個最大的特點,國外(美國)的數據顯示,兩田(基本代表了主流日系,其他日系真的是沾了兩田的光了)的可靠性比較高。而質量好,不壞,是評價一個產品很重要的指標,日系在這個上面領先了,尤其德日兩系是汽車界的兩大巨頭,德系這方面的口碑直線下降,間接成就了日系這方面的優勢。其實在我看來,雖然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存在差距,但是汽車這種產品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特徵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安全、環保、操控性、舒適性,駕駛有沒有樂趣等等,在質量差不多的情況下,這些方面就值得考慮了。比如馬自達的質量並不是很突出,但是操控很好。比如法系車,底盤技術獨步江湖,福克斯質量穩定性較差,但是很漂亮,操控和舒適靜音平衡的非常好,還有些車舒適性比較差,但是性能很好。

3. 國內特有的環境。
抵制日貨的聲音逐漸不被認可,不抵制即推崇,這跟只有英雄和漢奸可選擇是一樣的意思。為了說服抵制的人錯誤的,那首先產品一定是很牛叉的。不然就是從感情上不抵制,你產品不行我也有抵制的借口,所以產品必須牛叉才行,所以人為的吹噓成分必須有。

還有國內人們買車看重的是什麼?便宜!!!好看、面子(品牌),盡量大,不愛壞(以前的自主便宜但是質量很差,人們都怕了,間接的把人們選車時對於質量穩定性考慮權重加大了)。所以朗逸、軒逸、凱越什麼的車,老舊的車型平台,安全性必然較差,而賣出去的大部分還都是低配,安全裝備不足,安全性更差!但是滿足了人們購車的需求,足夠便宜、品牌是合資的有面子,10萬就能買A級車,相對夠大,而日系就沾了不愛壞的光。

4. 很多媒體、汽車界的大咖,本身是日粉,或者他們也很推崇日系的理念,他們的宣傳,極具說服力。

5. 太多國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喜歡極端化,喜歡跟風,喜歡標榜眾人皆醉我都醒的姿態。

宣傳日系好,就像一個資深人士給大家普及某種理念一樣,充滿自豪感。

這有點類似於毛粉和倒毛派一樣。那些倒毛派,很多都是90後.00後,中學歷史都不及格,對於歷史沒什麼概念和理解,但是他們喜歡站在大眾的對立面,喜歡以一個高姿態去「教育」別人,喜歡那種自我認知的「眾人皆醉我都醒」的狀態。而毛粉則把毛神話。就是這麼極端化!!!無法理性的討論,客觀的分析。

還有前一陣的的BYD撞朗逸事件。朗逸的錯誤毋庸置疑。但是有人討論BYD的行人是否妥當,或者從法律的角度分析,只要對方違章,後車撞上去就一定無責呢?馬上被頂BYD的人扣上聖母的帽子,你根本無法跟他們正常的分析討論,他們就認為你給朗逸洗地,他們就認為你開車一定也像朗逸一樣亂違章。就是這麼極端!!!

5.不排除有日系勢力暗中操作。(陰謀論,不多說)


我家2012年初買的斯柯達最低配,因為是手動擋,與DSG劃清界限,感覺性價比非常不錯。
大眾的公關太噁心了,大眾性價比低,對大眾實在是不喜歡。


我覺得大眾被黑的原因是他不斷的去黑別人。
日系車的習慣是無邊無際的吹,但指著別人鼻子黑別人的不多。大家都有逆反心理的嘛……


陳述事實不叫「黑」


以下是個人觀點。
被黑的都是強勢者,當年豐田本田強勢的時候,店大欺客,也是一樣被黑。
黑大眾也好,黑兩田也好,還不是因為車企或者經銷商不夠厚道,靠各種手段打造出所謂神車後,加價不說,質量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靠著大筆的公關經費壓制著。所以大家對此都有怨氣。
最近十來年大家都在買車,但說到底真正懂車的還是少數,容易被各種宣傳所迷惑,所誘導。隨著這種車輛性能和安全知識的普及,大家都能理性選擇,車黑少了。
說到日本車皮薄的問題,我在美國時曾經也很好奇,為什麼紐約滿大街的豐田本田,大眾什麼的卻是很少見。總結了下部分美國人的觀點:從車輛價值來講,美國二手車市場穩定,很多的考慮車輛保值的問題,豪車先不說,普通車裡面,日本車因為質量穩定,使用年限久,二手車容易賣。另外,從安全性考慮,美國人開車相對比較慢,很少搶紅綠燈,所以城市內事故不算多, 日本車儘管皮薄,安全性也過關,但勝在省油,很多人也都願意每年省個幾百美元的油錢。大眾在美國少,可能的原因是普通車型比不過豐田(也就福特可以拼一下),因為這個價位主要考慮耐用和省油。豪華車型比不過寶馬賓士(紐約連奧迪都不算多)。
稀里糊塗說了一堆,最後再強調下,本人不喜歡日本車,也不是神車粉,只希望車企能夠對得起消費者,以質量取勝而不是靠宣傳。關於安全性,再說一下,車皮薄厚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不超速,德系美系日系都能做到保護駕駛員安全,所以美國和中國國情不同,導致大家對這個的關注度不一樣,說實話,國內堵車那麼厲害,車速快,亂並道,不得不說無奈居多。


我敢說,如果是國產的任何汽車品牌,敢和大眾一個德性,兩年就能玩脫肛


先不說捧大眾。就單單速騰斷軸那破事…做為非大眾車主都看不下去了。再加上最近還獲得最有社會責任感車企的殊榮…讓我對大眾這品牌更沒好感了,幹了那些破事還得獎,好吧,你上頭有人,我等p民就閉嘴吧


其實你可以多逛逛汽車之家,


大眾以前都被寵上天了,坑消費者。現在被拽下來活該


以耐用性作為第一考量買車的都是在買二手車

以耐用性作為第一考量買車的都是在買二手車

以耐用性作為第一考量買車的都是在買二手車

知乎上不黑大眾捧兩田就是不懂車。你以為世界上存在客觀公正嗎?
我就來唱唱反調,咱們就比一下被黑的最慘的速騰和捧得最狠的卡羅拉:
外觀的精緻感檔次感順眼程度,難道不是新速騰比卡羅拉漂亮?
內飾的質感,速騰幾乎全部的軟質搪塑中控台,難道不比卡羅拉大面積的硬塑料明顯更有質感?做工上速騰也只高不低吧?
配置上,老速騰十年前的車就標配ESP,卡羅拉現在低配都沒有吧?別跟我提什麼駕駛全靠駕駛員的安全意識。難道全歐洲的駕駛員安全意識都沒你高?(所以歐洲強制標配ESP?)就這一項就可以pass卡羅拉了。
動力系統比較發動機1.6加AT的話,大眾比豐田的耐用性差嗎?費油嗎?實際數據我怎麼覺得大眾的省油呢?1.4T加DSG終於到了你們的黑點了。但是首先,1.4T這台機器世界十佳發動機,根本不燒機油,不要看見大眾渦輪機就天然燒機油!我開了十萬公里了,怎麼一點不燒呢?但是省油動力強勁,那甩豐田1.8幾條街了吧?DSG一般稍謹慎的人都不選,但是怎麼說也是個概率問題,不要用極小概率來掩蓋巨大的優勢好嗎?我身邊那麼多DSG的車主沒見出問題啊!
底盤,坐坐天津花冠計程車就知道行駛質感的差別了。我開的還是明銳不是速騰。我相信新速騰肯定比老明銳只強不差吧?新速騰現在全部全獨立懸掛了,你又要說和扭力梁沒區別了,買車白給一瓶礦泉水要不要?要啊?那能給獨立懸掛憑啥要扭力梁?
說來說去,買新車時大多數人關注的點速騰都強於卡羅拉。所以速騰雖然貴但是銷量就是好。中國人不是傻瓜好嗎?
至於你們說的買車時根本感覺不到的所謂耐用性,十萬公里以後的底盤散不散,我就不信豐田就不修,大眾就必然天天修!用概率的大小來代表絕對就是耍流氓!耍流氓!但是我們是在買新車啊!
你告訴我我要用新車的十萬公里的感受來換舊車十萬公里以後的感受,哪個傻子會考慮舊車不考慮新車的感覺?
在中國,一台車總共能開多少公里?


推薦閱讀:

落地預算30萬,漢蘭達、冠道、途觀L、銳界、昂科威、樓蘭怎麼選?
如何評價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
買車時加價提現車,這個加的錢給誰了?
如何評價吉利博瑞 GC9 的定價?是否值得購買?
10前速變速箱發布了,這是否在技術上造成了浪費?並同時增加了車輛變速箱的故障率?

TAG:汽車 | 汽車行業 | 大眾汽車 | 汽車發動機 | 汽車選購 |